管理之道

刘余莉教授:为什么“礼不下庶人”?

时间:2020-01-21 21:02   编辑:鸟儿飞   点击:


    尊敬的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百二十七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上次我们讲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德是体,仁义是用,但是无论是体是用都很抽象,怎么样来实现?我们举了仁义的例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父母的仁爱之心?我们上次举了《礼记·内则篇》的一些具体的礼仪规定。我们看义,“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个义就是适宜的意思。什么样才算适宜?怎么做才叫合宜?那就是要符合于礼的规定。
 
    对于治国而言,什么事最重要?那就是尊敬贤人最重要。如何尊敬贤人,体现对贤人的道义?那也是必须通过礼来体现。譬如说我们古人有句话,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很多人拿着这一句话批判古人,说古人讲等级观念。大夫,就是领导犯了罪可以不去处罚,而一般老百姓却要依法惩办,这体现了不平等。实际上,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不理解所导致的误解。
 
    在《孔子家语》中就记载,冉有去问孔老夫子,他说:“从前的君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就是刑罚不施加于处在上层的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仪不涉及在下层的百姓、平民。如果这样的话,大夫犯了罪就能够不施用刑罚,普通人办事就可以不讲究礼仪了吗?”你看实际这句话古人早就有疑惑,而孔老夫子已经给予了很好的解答。孔子说:“不是这样。大凡整治君子,要用礼义来引导他的心志,是为了用廉洁知耻的节操来勉励他们。”所以为什么讲礼?其实就是要不仅仅惩罚人的行为,而是要引导人的心志,让人有羞耻之心、廉耻之心,根本上不想去触犯这个礼。
 
    所以古代的大夫,如果有犯贪污受贿罪而被罢免流放的,就叫“簠簋不饰”。你看他犯了贪污受贿的罪,要去被罢免流放,都不直接说他犯了这样的罪,而给他很隐讳地称“簠簋不饰”,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维持他的羞耻之心。有犯淫乱、男女不别之罪的,就叫“帷薄不修”;有犯欺骗君主、不忠诚之罪的,就叫“臣节未着”;有犯软弱无能、不胜任工作之罪的,就叫“下官不职”;有犯了冒犯国家纲纪之罪的,就叫“行事不请”。这五个方面,对大夫已经单独确定有罪名了,但还是不忍心以斥责的语气直呼其罪名,而且为他们避讳,就是为了使他对此感到羞愧和耻辱。
 


    所以大夫的罪行,如果是在五刑的范围内,发出责罚的通知之后,就戴白色的帽子并系上犛牛毛绳,用盘盛盥洗之水,并架上一把剑,前往宫廷自行请罪。大夫犯了罪之后,特别是他这个罪是在五罚之内的罪,他收到责罚的通知之后,他自己就去请罪了,国君不派执法人员前去捆绑捉拿他。这是为了给士大夫留面子,是一种尊敬贤人的体现。如果有重大罪行,他听到命令就面向北方拜两次,然后跪地自杀。
 
    你看士大夫他是很有羞耻之心的,他有犯到重大罪行的时候,他自己就感到惭愧、感到忏悔了,朝着君主的方位跪地拜两次,就自己自裁了。国君不派人押送、斩杀他,并对他说:“您大夫是自取其罪,我对您已经有礼了。”因此刑罚不施加于处上层的大夫,但是大夫也不会逃避其应有的惩罚,这是教育才使得他们做到这样的。所以这是礼道德的教化,使这些当官的士大夫,大夫就是当到一定层次的高官,他们都有很强烈的羞耻之心,做错事,事发败露之后,国家要责罚他的时候,用不着去捆绑、捉拿、押解,他自己就知道惭愧自裁了,所以说“刑不上大夫”。
 
    为什么“礼不下庶人”?就是说普通人,就是一般的平民,他们经常急促地做事,要忙这忙那的,忙于生计,而不能完满地实行礼仪,所以就不责求他们完全按着礼仪行事,其实这是一种宽厚之心。
 
    所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它实际上是因为古人对于这些士大夫有良好的礼义道德的教化,所以这些大夫都非常地有羞耻之心,不需要怎么样地去缉拿、去押解、捆绑,他自己就知道错了,自己就责罚自己了。所以你看,道德仁义,不借助礼在细微曲折之间体现出的等级秩序及具体的行为规范,就不能够实现。
赞 (2)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