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关系

君子为什么会如此敬重婚礼的原因所在

时间:2019-09-30 20:39   编辑:鸟儿飞   点击: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和鲁哀公有一段对话,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认婚姻真正的价值。
 
    鲁哀公问孔老夫子:“请问大礼如何?君子谈起礼的时候,显得特别地敬重,这是为什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下?”孔老夫子说:“我一个平民百姓,怎么可以跟您谈礼?”“ 您就给我说一下,我很想了解。”孔老夫子就说了:“听说关乎人民生存的事,礼最大。”为什么礼最大呢?因为没有礼,就没有办法沟通天地神灵。祭祀,都要有祭祀的礼仪,才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真正对祖先、天地的那份诚意。没有礼,就无法辨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没有办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假如没有礼,人类的五伦关系就不存在了,伦常不在了,这个世界就乱了,我们的文化不可能承传下去。讲到这里,夫子说:“所以,作为一个君王,就要教导人民这些礼,不仅让他们了解、学习,而且让他们所有的行为都要遵礼而行。”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古代,一年四季都会举办许多大型的礼仪活动。比方说年轻人到了十八岁,要行成人礼,叫“冠礼”;结婚,要举办婚礼;祭祀有祭礼;还有乡饮酒礼、乡射礼……每一个礼,起到的都是教化的作用,这些礼能够如期举办,人民的心境、思想和行为,时时都能够归到正途,所以天下就会和顺,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亲,就会和睦。所以君子谈到礼的时候,就非常地敬重。
 
    鲁哀公又问道:“立人之道,什么最大?”他这么一问,夫子变得很惊讶,说:“哎呀!君王,您能够问这样的问题,真是我们百姓的福分。既然您问到这个问题,我告诉您,立人之道,政事为大。”鲁哀公说:“什么叫政事?我还是不清楚,您能不能跟我讲得更明确一点?”“政者正也。”也就是说,一个君王行的是正道,百姓就会去效法,就会去追随。假如君王所行的、所做的都不在道上,百姓又如何效法呢?鲁哀公又问道:“治理国政到底要怎么治理?”这个时候,孔老夫子马上一语道破了治理国政的重要内涵,他说:“首重三纲。”哪三纲?“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父子有亲,父为子纲;君臣有严,君为臣纲。”这个“纲”是什么意思?纲是纲纪、纲领的意思,也就是说,为人夫,为人父,都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正确的,这个家庭才能够兴旺、和睦。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做得对、走得正,这个团体也会很有希望。所以这个纲领,就是要起表率的作用。就好像我们这个衣服,把领子一提,衣服就顺了。
 
    鲁哀公听完,说:“原来是这样。 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非常希望知道,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三件事情落实。”孔老夫子也非常高兴地说:“治理国政,以爱为大。爱,要以礼为大。”“治理国政,以爱为大”,就是我们时时存着一颗仁爱之心,以民为胞,处处都能够实施我们的仁政,去关怀爱护百姓。可是这个爱,假如没有礼的话,就不能实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爱人,假如没有礼,不是过就是不及。假如我们的爱太过了,就会溺爱,这种爱是情感的爱,不是理智的爱;不及的时候,就会生怨,就好像夫子讲的,“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爱,没有理智,不是真情,是我们的好恶,感情的爱,这种爱不能够长久。所以,“ 爱,要以礼为大。”那礼以什么为大呢?“礼以敬为大”。我们有礼,但是内心没有敬,那不是礼,我们只是在行礼的外壳。比方说我们跟人家鞠躬,躬鞠下去了,我们的内心可能还在傲慢,并没有生起对人的恭敬,这不是礼。比方我们跟人家握手,虽然有这个握手礼,可是我们的眼睛连看都没有看别人一眼,对
别人也不敬。我们跟人家微笑打招呼,但是我们的内心可能还在掂量他的身份、地位,看看要不要跟他来往,或者要不要跟他多说一两句话,这都不是礼。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餐厅吃饭,一进去,所有的服务人员都特别地有礼貌:“欢迎光临,请进。”我觉得不错,结果我再一看,每一个人都没有看你,脸上也没有表情。我当时就觉得怪怪的,内心很不舒服。当你吃完饭离开的时候,餐厅每个角落的服务员都会说:“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像不像鹦鹉学舌?他们都有了这些礼貌的行为,但是有没有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和恭敬人呢?他连看都没有看你,他是在例行公事,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那一份诚敬。
 
    所以《孝经》当中就讲道,“礼者,敬而已矣。”礼的本质就是一个敬字。“敬之至矣,大昏为大。”何以将它展现出来呢?大婚。大婚怎么体现的呢?孔老夫子又讲了,“冕而亲迎”。这个“冕”就是盛服的意思,就是在结婚这天,新郎官要盛服去迎娶新娘。这在古时候叫“摄盛”。民国初年,结婚都是穿红袍,男子戴玉带,头上还戴乌纱帽,这个穿着打扮,完全超越他的身份,甚至我们还会给他封一个“新郎官”。在结婚这一天,为什么要盛装亲迎?夫子讲,“君子兴敬为亲”,夫妻之间以敬为亲,我们常常说相敬如宾。“舍敬是遗亲矣”,人与人之间一旦失去这个敬,那个亲也是假的,彼此的爱也是情欲的爱,不是真正道义、恩义、情义。所以,不爱则不能相亲,不敬则不能归正,你如果不敬的话,婚姻不正;婚姻不正,家庭也不可能兴旺发达。
 
    夫子接下来又告诉我们,“爱发于仁,敬发于义,以仁广义,以义行仁。”也就是说,真正对人的爱还是来自于处处替别人着想,蔡老师在讲夫妇之道的时候讲,结婚前都是替对方考虑,往往这个大印一盖下去,从此以后就变成你应该为我做什么。我们看到夫妻常常产生摩擦、冲突,都是什么情况?“饭也是我做的,衣服也是我洗的,你为我做了哪些事?”是不是就在那里计较、争吵?那份处处替人着想的
心不能保持。所以,很多的家庭经营两三年,甚至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到半年、一年,婚姻就瓦解。婚姻的确如老师说的,是道义的结合,敬建立在道义之上,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恭敬。
 
    鲁哀公问:“盛装去迎娶新娘,是不是太过分了?”我们来了解一下鲁哀公的心声,他为什么会觉得过分?我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上,结婚这一天,亲自去把太太迎娶回来,会不会降低我的身份?夫子这个时候脸色变了,“您怎么可以这么说!怎么会觉得过分呢?您要知道合二姓之好,生出的子女是要做天地、宗庙、社稷的主人,这是关乎整个民族繁衍、生存、发展的千秋大事。”鲁哀公突然觉得有点不好
意思,“寡人固陋。不固陋的话,怎么能够听到您现在的这一番话。”夫子继续讲道:“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夫妇是要繁衍后代子孙,要把祖先的事业延续下去。“夫妇之道,合于阴阳;阴阳之道,合乎天地。天生地养,天施地成,而万物化生。”夫妇这一伦能够和睦相处,彼此承担起家族的责任,自然而然,人类社会就会健康正常地发展。“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夫子为什么这么讲?天子和皇后结合,他们就如同日月,人民得到照耀;如同父母,人民得到关怀和爱护。
 
    我们讲夫妇有别,天子和皇后有不同的本分、职责。天子是治理朝廷,“治直言之礼”,能够谦卑恭敬,广纳雅言,听取臣子的谏言,能够听取百姓的心声,他是一个良君。作为皇后,她要治理后宫,尤其要倡导女教,母仪天下。所以君王和皇后,他们的风范是要垂示后代子孙,君王夫妇这一伦一正,天下的百姓都会效法,整个国家不就很顺畅了吗?所以,《中庸》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君子之
道是从哪里开始呢?是从夫妇的相处,是从一个家庭开始的。我们在经典当中也有听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夫妇这一伦正了之后,夫妇相处和睦,彼此尽本分承担起一份责任之后,百姓就会归顺。所以君子不用出家,德教已经加于百姓了。一个团体也是如此,领导者的家庭和睦,整个团体也会绵延不绝。一个企业家现在很有实力,也很有钱,可是假如他的家庭是不和睦的,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因为这违背了天道,不符合自然的法则。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三代明王”指的是夏商周,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他们都是一代明君。这些明君执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什么意思?妻子,是祭祀祖先,孝顺父母、相夫教子最重要的人,你能不敬重她吗?我们常说古代女子没有地位,女子很悲哀,所以才要革命,要男女平等。可是《哀公问》这篇经典中,连这些圣君明王都很敬重妻子,他敬重是因为看到这份责任、使命。你看这个心量眼界是不一样的。假如我们今天只是把心量和眼光盯在我们自己的需求上,自私自利,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这段话。“ 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儿子,是我们祖先的后代,他要承传祖先的家业、文化,你怎么能够不敬重他、不培养他、不爱护他?所以这些言语,提起的都是一份责任和理智。假如我们不去读经典,可能真的没有办法了解古人对婚姻的这样一份责任、心境。
 
    讲到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君王要敬他的妻子、儿子。当然,作为一个君王,他是无所不敬,他还要敬爱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父母如根,我们如树枝,假如我们伤到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伤到了亲人,这样就是大不孝。《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孝经》也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要行孝道,都把父母装在我们的心中,不要糟蹋自己的健康,吃饭要适量,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都要有节,这是时时尽孝、行孝。君王能够做到这三点,推而广之,敬其身,就会去敬百姓之身;敬其妻,就会去敬百姓之妻;敬其子,就会去敬百姓之子。这就是我们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就是“泛爱众”,就是我们所谓的“治理国政,以爱为大”。夫子从头到尾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将我们心中的这份爱广施于大众、广施于他人,也告诉我们这个爱的先后次第。假如这三点君王都做到了,真的就是天下和睦,万民归顺。这是通过夫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了解君子为什么会如此敬重婚礼的原因所在。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