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十九集)

时间:2016-12-12 17:00   编辑:善常   点击: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上节课谈到厚道的人,以至于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厚道,那在处世当中,看人就要看后半段,都是相信人家可以愈来愈好。不只相信,假如有缘,要助他一臂之力,不要对人有成见、怀疑、否定。尤其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老师的一份信任是学生的动力,老师的一个否定可能让学生消极、沮丧。孔子是我们的好榜样,曾子曾经提到夫子的修养,「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看到他有改善、有善行的表现,以前所有种种都不放在心上,肯定他现在的表现。

  人,当他过去种种错误,他的亲人、他的老师、他身边的人都没有去否定他、去指责他,反而他有些许的优点就肯定他,这样能把人的良心给唤醒。「哎呀,我这么一点好,我太太就肯定,就给我宣扬,我这些不好她只字不提,我不能糟蹋了她的信任。」那种良知的动力就出来了。尤其在家庭里面,叫「不言家丑」。家里人不好,到处讲,最后还传回自己家人的耳朵,那这梁子就结得严重了。不好不讲,好的都肯定,传到家人的耳朵里会感动。都是隐恶扬善,会把人的良心给唤醒。「浪子回头金不换」,反而他的良知真的唤醒,他可以去带动很多迷途中的人,因为他是被鼓励、肯定,回过头来,他也会给很多跟他有同样走错路的人信心。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当他真的回头,他的生命可以产生非常大的价值跟力量。

  好,那请问,谁是浪子回头?首先哪个浪子要先回头?从我们自身开始。这个一回头力量很大。比方,我们马来西亚的学长,你假如以前是受英文教育,华文讲得都不怎么流畅,好事还是坏事?你只要一回头都是好事。你说,「好,我要到汉学院,十年深入一部经,我以后要做汉学家。」大地都震动,咚咚咚咚咚,你这个愿心非常勇猛。为什么?你真正做到,那所有从小就读华小跟独中的人,会不会觉得很受刺激?连从小不在华小,都能学这么好,「来呀,我们一起上」,你就带动很多人的信心。

  有些人又说,我都已经六十五岁了,行吗?行!六十五岁,六十五的好!因为六十五岁都出来了,年轻人敢不出来吗?是不是?你们不相信?假如第一排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人在那里听课,后面的人都不敢打瞌睡,不好意思。六十五岁真的发愿成为汉学家,最起码延寿二、三十年,日子还很长,别担心。因为承传汉学,这攸关世界的安定跟和平,这么大的愿力,老天爷一定会给你延很长的寿命。这个理上我们可以了解。就像孔子,他自我期许是传承道统,在危难当中夫子毫不畏惧,他觉得他是有使命,不可能就这么死去的。

  好像跟大家有分享到,我们一个专门做水处理的董事长,他精通《易经》。当时候要到马来西亚来,他一卜卦,好像这个事情不能成。他就发了一个愿,说:「纵使我这个事业不成,我也要把我们中国水处理最高的技术带到马来西亚来,利益这个国家。」结果他来以后事业很顺利。这一念利益一国人民的心,就转了这个缘分。我遇到这位董事长,我也跟他说,你一定要出来弘扬《群书治要》,专攻《易经》,他回去也很用功。好,我们互相期许,每个人一发愿,都是最完美的安排,叫perfect(完美)。所以这个浪子应该是指我们自己,我们忽略了这一生应该最重要的使命,是承传中华文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人还没有闻圣教以前,难免不明理,会做错事情。所以圣贤人教诲我们,要「容人之过」,而且别人的过失我们要很留有余地的,甚至帮人家掩饰,不要去张扬人家的错误。在与人相处当中,也要注意这一点。比方,今天所面对的人,我们并不熟悉他们的过去,很可能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啊,现在的政治人物都贪污。」结果他是当官的。「哎呀,现在的人,年轻,年少轻狂,什么堕胎呀什么的。」哇,刚好讲到他也有这个情况,那可能对方的心里又会觉得,他是不是知道我什么?他是不是对我有成见?无形当中会造成误会。所以面对你不熟悉的人谈话,言语少,然后呢?人家有问,你再跟他交流,这就不会造成这样的误会。因为人家问,你答,那是顺着在谈论这些义理,对方就不会敏感。以后彼此有信任了,他举一些具体的东西,他肯跟你探讨,那就没有这个问题。

  所以在处世,应对进退也要懂得观察缘分,不熟悉的人还是以静制动来应对,来得比较妥当。甚至你要敏感,比方,今天来的是什么背景的,你假如知道,你就不要谈人家忌讳的东西;或者已经看到了对方身体先天有残缺,那你就要格外的恭敬、小心,不要谈到他敏感的地方;或者你已经看到他衣着,可能家里不是很富有,就不要去谈那些富贵的话题;或者你已经知道,他考试没考上,你就不要去谈,「想当年,哎呀,我考试是太容易了。」那个人桌子一拍就走了。所以,这厚道就在这些时时体恤人心、人情事理,表现出厚道来。

  当然,这厚道的地方实在举不胜举,我们就举到第四个点,这A、B、C、D。在哪里表现呢?在送礼、在包红包,婚丧喜庆的这个进退当中看到厚道。像我们回想小的时候,父亲都有一本记录礼金的往来。上次女儿出嫁的时候他包了两千,现在他女儿要嫁了,两千二。就是不肯占人家一点便宜,还要加一点。

  这个我们几千年的祖先,像当皇帝的人都是这样,非常慷慨。外国的友邦给我们礼物,我们皇上一定是加倍再还给他。所以有没有发现各国的人都很喜欢到中国来?因为我们很慷慨、很大方。您看郑和下西洋,带去的都是中国最好的文化跟谋生的能力,都无私的奉献给他们,而且不占人家的一寸土地。假如没有这样文化涵养,都是去占人家的土地,去掠夺人家的人力跟财物,这个是很不厚道的。因为老祖先厚道,郑和下西洋六百年之后还有多少人在纪念他。所以,人心即天心!几百年之后人还怀念,那做出来的就跟上天的「好生之德」是相应的。我们中国习主席这次来大马访问,有到马六甲。马六甲就是郑和下西洋当时很重要的一个据点,当地还有很多三保庙(郑和庙),就纪念他的德风的。

  了凡先生他的姑父是个非常厚道的人,我们刚刚所提的这些设身处地、不计较,在他们处事当中都流露出来。比方有一次,他带着仆人去赴宴,结果仆人的定力不够,喝醉了,最后是他主人划船把仆人给拉回来的。拉回来以后,联络了他们的妻子、家人,赶紧把他们扶回去休息。结果隔天早上,他的姑父沈心松先生,那一天就睡得很晚。他的太太就非常不理解,就过来:「嫁给你这么久,从来没看过你晚起,还睡这么晚,赶快起来了。」他说:「那些仆人还没有起来,我就不起来。因为我假如先起来,一定会遇到他,他一想到昨天那个场景,他会抬不起头,觉得难为情。我先等他们都出去工作了,我再起来。」体恤人家会难受,自己再多躺一下,等他们都出去了再起来,厚道到这么细微之处。

  仆人有时候不小心,看到桌上一碗白色的东西,以为是水就把它泼掉,结果是酿出来的酒。哇,一百粒米可能才酿出一滴酒,那很浪费。不只没有发脾气,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既往不咎,但是提醒他以后要小心,百粒米才酿一滴酒,要判断清楚,下次不要再这样就好。或者小孩不懂事,仆人的小孩把菜翻了,盘子也破了,当下仆人就要教训这个孩子。他夫人马上阻止,「哎呀,那孩子又不是故意的,好好提醒他,以后走路小心就好。」

  刚好有一次,沈老先生生病了。他是员外,都有田地租给农民,但农民念他的情感,还特地坐船来看他。他的夫人了解到了,就非常感激这个农夫,这么念这一份情,然后就在这个农民来了之后,就煮了丰盛的餐点供养他,热情好客,然后还把他坐船的钱给了他。因为这个农民来还拿了礼物,就衡量了那个礼物,又加倍加厚的还礼给他。所以在送礼当中看出人的厚道。

  好,这个厚道的部分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厚道的地方其实还很多,我们举一反三,处事时时念念为人想,我想这个厚道,可能最后表现在一举手、一投足当中。

  接着我们再来一起探讨自我教育重要性的第四个重点,我们具体怎么来自我教育、怎么来自我要求呢?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下手。「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敦睦五伦关系,然后在这个关系当中时时想着,我还有哪个本分要尽力的?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力,绝不要求别人有没有做到。就像大舜能感动他的弟弟,是他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到兄长的本分,他并没有去要求、指责他的弟弟,这样才能感动对方。因为假如有要求跟指责,就不能「闲邪存诚」,去指责、要求,这个念头就愈来愈偏、愈来愈邪,就不可能用真诚心去感动对方。而且一指责,「各相责,天翻地覆」,事情会愈来愈复杂。

  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缪彤,他们有五个兄弟姐妹,那这么多兄弟姐妹合在一家生活,他是大哥。后来弟弟们都娶妻了,就发生了这些弟妇们都在讨论要分家。那他是大哥,显然,他很多的弟弟读书、成长,甚至于娶妻,我想都离不开他这个大哥的鼎力爱护、相助。人有时候遇到一些境界会被牵动、会忘了这些恩德,但他不是真忘。但是假如在别人忘了恩德的时候,马上说,「五年前我是怎么对待你的?十年前我是怎么爱护你的?」人一听会怎么样?他会惭愧。惭愧到最后难受,会变什么?不欢喜,埋怨。「有什么了不起,我又没有逼你,你自己愿意的。」所以你硬要别人感你的德,会副作用。因为实在讲,我们当时候尽这份情义、道义,难道是为了对方回报吗?假如我们这个念头很强,那我们用的也不是真心。真心,不求回报的才是真正的真情真义。

  所以人付出,不能要求别人回报,而且也不能流露好像你比较高,你比较有德,人家比较低,在接受你的恩惠,这样也不好,那就压到别人了。你兄弟姐妹之间,他也要自尊,他的家庭情况、福报跟你不一样。假如你说,「弟,你拿去,我钱比较多,帮助你。」他可能不是很欢喜,「算了算了,我自己凭自己能力就好。」但是确实是很吃紧,这个时候你又不要让他伤了自尊,你就有善巧方便。

  所以人的智慧从哪里来?就念念为他想,始终不忘这一颗心,方法就出来了。「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人真心不变,那一颗爱心会生出智慧来。往往为什么我们一心为对方好,还是想不出好方法?是那个心没有保持,慢慢想着有点不耐烦,慢慢想着:我已经做很多了,他怎么这么不受教。这些念头一起来,方法就没有了。有耐心才有真心啊,始终如一去为他设想,一定可以想出好的方法出来。看到兄弟姐妹困难,又怕伤了他的自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那你就是很善巧。刚好孩子考上大学,「哎呀,侄儿,真争气,太好了!来,叔叔给你包红包。」包大一点嘛。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值得庆祝的,你就善巧的表达一个恭喜,那不就有支援给他。这个都是善巧。

  刚刚我们讲到缪彤,兄弟跟弟媳吵着分家,当下那一念,就表现出缪彤的修养,弟弟都是他拉拔大的,他心上都没有。所以真正孝悌做到位的人,他对父母的付出跟对兄弟的付出,心上痕迹都不露,他心上只有做得不够。至孝之人,你一称赞他,他诚惶诚恐,「啊,没有没有,我还做得很差,还有哪里不足。」因为他根本没有觉得这是值得赞叹的,他觉得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用赞叹呢?那当下,缪彤并没有去指责他的弟弟,关起门来,「哎呀,我是读圣贤书的人,学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居然连兄弟都不能团结。」他就很惭愧,他就自己打自己,在房子里忏悔。那可能这一念反求诸己,这个真心也能感通,他的弟弟跟弟妇好像有惭愧,就去看看大哥的情况,又看到在自己打自己。赶紧阻止他的大哥,跪下来道歉,「啊,我们不分家了,我们有今天都是大哥的照顾。」就因为他的自我反省,就把这个家给重新又团结起来。

  读书人在这一章、这一篇故事后面下了一处批注,这真的是人生的智慧,说到:「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这个「更无道理矣」,不是说除了这句,其它都没道理了,其实所有的道理都不离这一句道理。这一句道理就是「忠恕之道」。其实圣人所教都离不开忠恕之道,自责是忠,自尽是恕,就是人与人五伦关系当中发生的任何一个事情,只要我们的心摆对了,就能处理得好。所以「内圣外王」,自己内心都跟圣贤教诲相应,这个「王」就是一定可以是家里的好榜样,「王」就是表率,一定是团体的好榜样,因为人家佩服我们的修养。就像缪彤遇到这件事情,他就自我反省,第一个态度就是自我反省,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所以心态一调整,心态是正报,他的家庭情况是依报,心境一转,依报就随着这个正报转了。就像刚刚举的舜王,舜王都是自己去以身作则,他的心是正心,就能转动这个地方的风俗。这个依报就随着他的以身作则、他这个父母官的存心转动。

  「自尽」,就是不管情况如何,我还能尽什么?我还能做什么?还能做哪些补救?或者,这个「自尽」里面还有,我是不是有哪些方法不妥当,需要再调整?都是一直往「是不是我的心态,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这就是自尽,尽力去改善。「更无道理矣」,假如我们当下这一句教诲入心了,以后处理人事问题,我相信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首先自我反省,我哪里有不妥?因为人一反省,整个气氛,大家会互相反省。我还能出什么力?就带动大家不分彼此尽力去完善、去补救。

  能自责自尽才是闲邪、才是存诚。那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要「敦伦尽分」,首先我们要能时时不离做人的三宝精神,来扮演好这个老师的角色,就是第一点,「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师长曾经有一个专题就谈到如何做到「君、亲、师」。事实上每一个人要扮演好自己家庭跟工作的角色,一定都要做到君、亲、师,才能把它做好、做圆满。因为师长会谈到君、亲、师,是听到不少当父母的人说孩子不听话;当老师的人说孩子不好教;当领导的人说员工不好带。那师长就谈到,可能我们在扮演这个「君、亲、师」角色的时候,我们着眼只在「君」,但「亲」、「师」忽略了;着眼在「亲」,但是「君」跟「师」忽略了。比方我们在学校教书,着眼「师」,但是有没有「君」,以身作则?

  举个例子,我们初中规定学生不可以染头发,结果抓、抓,抓了好长一段时间,效果不彰。所有的老师都觉得很疲累,怎么这么没有效果呢?突然,有一个人静下来一看,「我们的老师染头发的好多。」老师染,叫学生不染,他怎么服气得了?所以当老师,他可能会执着在这个身分,「我是教人的」。但他忽略了「君」,要先以身作则,身教才有效果。

  再来,「亲」,你跟孩子不亲,他怎么信任你呢?他不跟你对立、冲突就很难得了。你没有建立信任关系,他对你的严格管教可能造成误会。所以「君子信而后谏」,信任之后才劝谏,「不信则以为谤己也」,没有信任关系,你就常常教诲他,他会觉得你对他有成见。

  诸位学长,我们回想自己成长过程,有没有觉得老师对我有成见?或者发现好像很多同学都觉得老师对他有成见?你们好像都想不起来的表情,你们放下的功夫很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大家要知道这一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是不放在心上。但是只要谈论到,一想起来就非常明白,当时候对在哪、错在哪,了了分明。假如「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全部想不起来,叫健忘;你常常想,那叫放在心上、罣碍、放不下;平常都不想,一讲就想起来,然后一想就是藉这个事情就供养大众,「哎呀,我以前那个例子可荒唐了,可惭愧了」,娓娓道来。

  所以师长这么一提醒,再延伸,不只当老师要注意到「君、亲、师」;妳在家里面,妳当太太也要「君、亲、师」。「君」是什么?以身作则;「亲」,要爱护丈夫;「师」,妳要抓住每一个很好的机会点,以先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提醒他,机会教育,那也是「师」的角色。「妻贤夫祸少」,一个太太假如在提醒先生非常善巧,又带点幽默,可能先生的一个劫难就跨过去了。

  比方说他抽烟抽得很厉害,那身体就受损很厉害。那妳就很善巧:「哎呀,我们的女儿长得这么可爱,多么希望她结婚典礼的时候,是你牵着她的手走上红地毯,是由你把她的手交给她的丈夫,你决定不能缺席,要好好爱护你的身体。」点到为止,不讲了。妳不要说:「烟不要抽了!」他就:「我偏不要。」人有时候还观照不了自己的心态,特别会闹牛脾气,也明明知道人家讲的对,就是不舒服,好像我现在就听他的,我不高兴。那这个你讲话就要懂得分寸,点到为止,见好就收。所以给人家建议,别人不能接受,还是自己的柔软跟智慧不够,不能怪他。

  得不到他人的谅解,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就像《弟子规》那一段话特别精彩,「亲有过,谏使更」,不要忘了我们的初心,是要让他改、是为他好;要「怡吾色,柔吾声」,态度;「谏不入,悦复谏」,「悦」是找他高兴的时候,地点、时候都要找得对,「悦复谏」,「复」是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耐性;「号泣随,挞无怨」,他不能理解,还骂我们一顿,关在房间哭一哭,自立自强再出来。为什么?哭还是「我好伤心」,我执还没放下,擦干眼泪再出来奉献。

  您看这一段话就让我们反省,我们在做一件事、劝别人,是不是这些环节没有注意到?那这个义理则放诸四海皆准,扮演哪个角色都可以「君、亲、师」。甚至于你是一个小区的居民,可不可以做到「君、亲、师」,带动这小区的风气?可以啊。而且人都想着我怎么「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就不会去见人家的过了。因为一想,自己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赶紧做了,哪还有时间去看人家、去批评人?甚至于你批评他的地方,就回过头来,「他乱扔垃圾,我还做得不好,我每天捡,一定感动他。」那这一念转,就从迷惑、意气用事转到觉悟、转到以身作则。

  我们在事相当中举不胜举,我们就谈精神就好了。「作之君」,第一,以身作则的精神;第二,使命感,一个领导者一定是带着团体去追求目标、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他必然要有使命感,就会让人家感觉,跟着这个领导很有希望。你不要当领导的每天一谈起话来,「唉,人生苦短。哎呀,人生没啥意义。」那就完了。这样的领导人,他的团队是忧郁症的高危险群。

  那积极向上,大家看道德模范评选,有一个女士叫许月华。她十二岁(她很早就丧父丧母),十二岁双脚被火车压断,十八岁送到福利院去。结果她去了以后没多久,她给负责人说:「我要出来照顾比我小的孩子。」那负责人吓坏了,你双腿都没有了,人家不照顾你,怎么可能是你照顾人家?但是她坚持。开始用板凳走路,都是实木的板凳,三十七年的时间,照顾了一百三十八个孤儿。我们想一想,假如那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还笑得出来吗?结果她居然是非常乐观,常常展现笑容。她带出来的一百三十八个孩子,有不少孩子都是先天兔唇,或者有先天残障的,但是我们看到她培养出来的那些孩子,跟她一样的特质,很乐观。这就是以身作则。

  她那个心地非常柔软,她在谈话当中谈的一点,我们印象很深。她能设身处地到,这些孩子先天残障,特别敏感,你一个动作可能就会伤到他的心。她有时候抱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会流口水,流得很厉害。这个口水只要沾到她的身上,她绝对不会用手去擦,她很怕这么一擦,那孩子很难受。所以这个是厚道厚到一个动作都生怕去伤到对方。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听到这个例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她是我们的榜样。她虽然是当妈的角色,但她那个乐观,她是君,她又是师。我想她一百多个孩子回来找她,她一定会给他最好的引导。所以在访问的时候,有一个女孩把她推出来,那个女孩也笑得很灿烂。人家问她,你从小在福利院,怎么可以这么乐观面对人生?她说跟我「妈妈」学的。

  「君」当中还有一个特质,叫大公无私,这样才能服众,整个团体才服气;你私心了,那可能团体就会人心不平了。不只带团体一样,当父母的人,生了三、五个孩子,也要以无私的心来对待孩子。

  再来,知人善任,这个也是「作之君」很重要的。在团体当中,用人用错了,这个团体就要遭很大的灾祸。比方,你要用去管理财务的人,一定特质就是廉洁正直;你要让他去带领一个部门,他的人格特质一定要是非常有度量,因为「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一个主管人员心量狭小,这个团体、这个部门压力很大,是非会不少。那你任用他,本来是要他来带领一个部门,要安一个部门,最后反而问题愈来愈多。那也不是他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用人不当。他的才性是适合冲锋陷阵、打前锋,你把他用来当元帅,也不对。

  领导者用错人,不能指责这个人,还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长,是我们懂不懂得用。我们闽南话「歹歹马也有一步踢」,你们没听过?「歹歹马」就是很差的马,它最起码还会一招,牠也会踢。那你就去用牠刚好会的那个,牠也能够付出嘛。「用人取其长」,用他的长处;「教人责其短」,你要提升他,你要明白他的问题、不足,然后很有耐心的去带,手把手传、帮、带,把他带起来。

  再来,很重要的一个为君者的修养,就是要纳谏,要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唐太宗是很好的榜样,人家批评他错了,他没有反驳,他还很有雅量,错了他也接受,这样大家就可以没有压力的去劝皇上。有时候皇上他毕竟是九五之尊,很有威严,假如底下臣子劝的时候,他又龙颜大怒,可能臣子也会有顾忌,他很多话就不敢完全表达,很可能贻误重要的事情,老百姓会受害。念念为人民着想的皇帝,他一定很有度量,接受批评跟不同的意见。

  当然在五伦关系,也都需要尽这一份责任,就是劝谏,然后也要有修养,纳谏。劝谏的人心平气和,不是藉题发挥,甚至不是去扬他的恶,所以「规过于私室,扬善于公堂」,不能在别人面前去批评他,这样就不厚道。劝谏的人心平气和,接受的人欢欢喜喜、感谢对方,这个家庭跟团体就可以坦诚相待,没有话不能直率的互相沟通。但是假如彼此没有这样的态度、修养,到最后都不能直心的互相沟通,那就变成表面上都不讲,私底下就讲,就给人家看笑话。你私底下讲,传给外人听,人家觉得这个团体不团结、互相批评,那不是这个家跟这个团体给人家看笑话了?所以「不言家丑」也是很重要的人生态度。因为自己的家、自己的团体,自己有责任,怎么还批评?改善都来不及了,还出去讲给别人听,那我们不是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敦伦尽分」。那我们都不懂敦伦尽分,还有资格去批评别人?尤其还批评自己的人。

  接着「亲」的角色,要尽到照顾、养育。你说我当老师还要养育学生?有,像我那时候带六年级,他们常常会肚子饿,我就要准备有机的饼干给他们吃,人在长身体的时候很容易饿的。你说:「我是领导啊。」领导也要,毕竟他到团队来,一天可能有八、九个小时在跟我们相处,他生活种种,饮食,甚至保暖种种,你要很自然的去关心,也是养育啊。比方她吃冰的时候,你要劝她,吃冰对身体的损害很大,你就不要只跟她讲:「不要吃冰了。」现在成年人很好面子,你直接跟他讲,他不欢喜。你说,「从前从前,我有一个好朋友从小喜欢吃冰,最后这个女性朋友,她长了一些瘤,很不好。」你又没有直接讲她。然后她每一次想要去买棒冰,就想到会长瘤,就不吃了。我跟大家讲,不是吓大家的,没有侥幸的啦。为什么这么多妇女病?都是吃出来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这个「亲」第二个特性,高度的信任。哪有父母不相信他的孩子的?孩子成长,尤其在学走路的时候,他不知道跌了多少次。有没有哪一个当父母的人,孩子跌了一百次,说:「啊,我买个轮椅给他坐吧,我看他不行了。」不会的。对他那个信任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所以那个信任的眼神就传递给那个孩子,「孩子你一定可以的!」就是这种鼓励,一下子把孩子的潜能就激发出来。尤其踏稳第一步,「哇」,家里人跳起来,「太棒了!」高度的信任。

  我想当父母的人,那一份高度的信任,在孩子学走路时候的那个状态,再拿到现在青少年的身上,我想也能把他劝回头。现在因为我们已经当父母的人,没有像孩子一、两岁那时候我们对他那种高度的信任,可能孩子很多的不好都放在心上,一看到,脾气就来了。不行,这样转不了孩子的心,你还是要用这个高度的真心去转。

  那当然,父母也好,领导也好,老师也好,他在护念我们的成长,大家要了解,护念跟信任是不冲突的。你不要老师提醒你哪里不好,你说:「老师不信任我。」那这个理解就有待商榷了。因为我们还不是圣人,很需要提醒。所以那个信任是建立在什么?相信我们「圣与贤,可驯致」。但是假如我们有哪些不足,他们都看不清楚,他怎么护念我?他怎么指导我们?他怎么提醒我们?

  所以「慈母多败子」啊!她那个慈已经变成什么?全是情感、溺爱了,她就护念不了她的孩子了。而我们有时候太重自己的自尊,疑心太重,有时候别人提醒我们,马上就心情很不好,「哎呀,他不信任我。」不要这样。理要清楚,要用正确的道理调伏自己的情绪化,这样反而可以感更多的贵人来护念我们的人生。假如人家好意提醒我们,我们又觉得不高兴了,「人家不信任我」,人家下次就不敢再提醒我们。为什么?人家又不愿意得罪你,这个时代谁愿意得罪人?除了父母,除了老师,很少人会很直接的常常这样护念我们。但只要态度转了,我想人生会有很多贵人出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再来,不弃不舍,不放弃,哪有父母要放弃孩子的?所以不弃不舍。再来,不求回报,这个也是父母无私的爱的一个精神表现,不求回报。很多当领导的人,栽培了一个下属,之后他有点不懂事,不念恩,离开了,我们也不要生气。尽心尽力栽培他,是我们尽我们的本分,他纵使不在我的公司,学到的做人跟能力,他走到哪也是利益社会,我们心量大一点。但是他不对的地方,总有一天机缘成熟,他会反省、忏悔,他会更佩服这个领导的度量、修养,我们不就又教育他了吗?假如他有不懂事的地方一出现,我们又在那讨人情,又在那骂他,跟他的缘分就切断了,这很可惜啊。那你纵使以前对他再怎么好,因为已经有隔阂了,他那些反省反而出不来。所以老祖先提醒我们「绝交不出恶言」,公道自在人心,何必逞一时之气呢?

  突然想到,厚道,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要讲非常绝情的话,五伦关系里都不能讲绝情的话。比方,尤其这个时代,人很可怜,为什么?他做人做事,他不知道标准在哪、准绳在哪,他也很迷惘。又没有很好的家庭、学校,还有明师指点,人的思想观念善恶夹杂,他也做不了主,还有一些习染会拖着他。现在去哪里找,哪个学生、哪个孩子,父母一讲、老师一讲,全部听?万中难得有一二吧?可是他转不过来,他现在不能接受,他得要跌一跤,可能他又会回来问你,那你得要有耐心等待。

  可是他一不听话,「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你不就把他的后路给斩断吗?所以当父母的讲这种话,也是没有智慧,也是情绪做主。你这种绝话一讲,他真的想回头的时候又想起你这句话,又不回头,在外面出了大事怎么办?你到时候哭,哭都来不及了。你还是表达那一份对他的爱,他真正碰了一鼻子灰了,他还肯回家,你就有真正让他再懂事、再提升的机缘。不只父子关系,五伦关系统统是这样。尤其我们学传统文化的领导、老师或者当父母的人,讲这种话,那就对不起老祖先了,我们自己都做坏榜样了。

  再来,「师」。这个「师」表现在承传道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统,首先「百善孝为先」,一定要教孝道,然后掌握纲领,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再来,很能够掌握机会教育点,开人的智慧。像孔子,他带着学生,看到流水,他就马上机会教育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这个河流,一去不复返,人要珍惜时光,「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者,要以培养国家、民族的栋梁为己任,要以改造人类的灵魂为责任,不然当老师折福。因为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假如我们教的内容,是让人类的灵魂堕落,那罪业很重。外国听说幼儿园就教竞争,这是断人的慧命啊!我们老祖先是教礼让、忍让、谦让,这个才是做人的态度。觉得西方的功利主义是对的,现在我们华人都引进来,误了非常多孩子的人生。

  有一个父亲去参加小孩的幼儿园毕业典礼,这幼儿园的老师为了要展现他教孩子的成果,在这么多家长面前说,「诸位小朋友,什么东西不能吃?」底下的小朋友说,「亏不能吃。」这个父亲是开始学传统文化,一听吓坏了,我要把孩子送去哪里读书?从小就不肯吃亏、跟人家会争,还得了!那等读到大学会变成什么?会跟人争、会跟人计较,更严重会害人。

  有一所名校的学生,嫉妒同学成绩好,在水中下毒。你看那个竞争,再提升变斗争,斗争再提升变战争。现在整个功利的风气不就让整个世界多少地方在战争,到时候核子弹出来就完了。这个是死路,不能走啊,我们要走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康庄大道。「天下为公」,要能「讲信修睦」,哪来的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才对。终身让路,决定没有吃半点亏的,愈让心量愈大,量大福大。

  接着我们来看「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我们教育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考:人臣的本分。在学校可能听教务主任、听校长的指导,我们也是臣;当老师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是我们的君,我们也是臣。不然我们在小学里负责一个班,我们永远是君,这样会不会慢慢的气焰比较高?会。会不会回到家里,对先生讲话像对小朋友讲,「你给我站好,不要动。」那你就执着在这个君的角色,不会变换。你回到家看到父亲,你还是儿子。有没有小学老师,看到父亲还是小学老师?有。那就在自己的这个身分当中修养、心性就堕落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住」就是执着了。当着董事长,那个董事长的官气就什么时候都放不下;当了老师,那个老师好为人师的态度什么时候都放不下去,就把自己给毁掉了,道业就没有办法提升了。所以人在任何境界里面不执着、不贪着,那要有高度的警觉性。我们有太多角色,都要随时能懂得本分应该怎么尽。

  而我们要深信因果,我们自己在学校当中,君臣关系非常融洽,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以后就懂君臣关系。假如我们当老师的人,动不动批评领导、批评国家干部,我们的孩子以后到哪都是不懂君臣关系,这个老师的口业就造大了。因果会相续,我们做错了,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人生态度了。

  而在尽本分当中,有一句话,很多人听了不舒服,那是不懂它真正的意义。「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一听,不公平。那个不是在相上去较量公平,重点在哪里?君他不君,他已经错了,他不懂,那我们臣继续不臣,那不是跟他一般见识吗?那我们不是也堕落吗?人要理智,在五伦关系当中,对方可以不明理,对方做错了,我决定不做错,这才是理智的人生态度。也由于我做对了,就能够转对方的不对。舜王的父母不对,可是他为人子,「我一定要做对。」最后不是也感动他的父母吗?所以这两句话是提醒我们,不要意气用事,要正己化人。自己都做对了,自然感化对方、感化五伦关系。所以听这句话没有听到义理,反而还在这里误会,这个就很可惜啦。所以依文解义,照自己意思去领会,圣贤人喊冤枉!

  当下属要有四种主动,甚至于是当学生也要有四种主动。今天我们当老师,那是一个因缘的身分,不代表我们已经具备老师的德行跟学问,我们还在学。尤其我们站在学校的讲台上,对于老祖宗的文化,我们这些年才在学,所以我们也要具备一个当学生的态度。其实当孩子、当学生、当下属,精神是相通的。

  所以在本分当中,第一,四种主动。主动请教。「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那你到任何一个单位去,你要请教你的领导,你才能够熟悉你要做的业务、你要做的本分。主动请教,有不懂的主动发问,请教就是发问。

  主动汇报。你学的情况怎么样?这个事情做的进度怎么样?你要汇报,领导者他才能安心,哦,交代你的事没问题了。假如你不汇报,他就一直得要挂念这个事情。假如做秘书不懂得这些道理,那就变成君臣颠倒,秘书变董事长,董事长变秘书,变成董事长要一直去追他的事情。

  主动汇报,包含我们学习,领会的道理有没有正确?有时候一领会,会偏掉。说,「我终于了解我们要从见别人的过到能够包容,然后从这个包容又发现,这个包容还是分别心,还是有高下见,不应该起这样的念头。」我们就听一个学长在这么分享。我说你讲错了,包容怎么是分别?怎么是高下见?不是,就是有时候在领会道理的时候,他可能会不准、偏掉。但是他自己没有发现,又没有去汇报的时候,又没有被提醒,他还讲给别人听,别人还很佩服,「哇,他讲得很对。」那就不妥当了。是你包容的心里面还有「我比较修养好,他修养不好」,那可能你有高下见,但是你不能说包容叫高下见、叫分别心,那不对的。

  就好像曾经我们有一个同仁,当时候我在北京跟大学生分享,那一天讲完课回去,她就对着我们的同仁讲,「蔡老师讲课,就是上台之后,就把底下的人当作自己家的兄弟姐妹。」大家一听,很有道理。我说,「不是上台把大家当兄弟姐妹,平常就……」她分享的,大家都:「哎哟,很对。」她讲的也不是说错,但是就是说要更提醒,你不是上台才提醒自己「兄弟姐妹、兄弟姐妹」,那到时候可能要笑都抽筋,不自然嘛。当然也要从不自然当中一直提醒自己变自然,可是要平常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心境。那她不讲出来,我们也不知道她体会的情况。

  主动请示。这些都是《弟子规》教的,你看主动汇报,「出必告,反必面」。我们读小学回到家:妈,今天学校哪些情况,学到什么。妈妈很清楚你的学习跟人际关系,她也很好指导你。这个为人子的态度习惯了,到学校去,也会汇报老师我的学习情况,老师好指导我们;到单位去,事情做到什么情况了,都汇报,这个就「出必告,反必面」。你一个事情处理完了,你要发个短信,「领导,这个事处理完了。」他就不用再罣碍这个事情。现在有这个习惯的人不多,你要为领导设想。为什么?任何一件事情,有责任的人,他绝对不失信于人,你一发回来,他那个心不就安了嘛。

  请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擅自做主,这个非常不妥当。在家里,就要什么事情要问过父母才做,不能擅自做主,那在学校、在单位也是一样。而实在讲,只要是主动汇报跟请示的人,最后会得到什么结果?「这个事你做主就好了,这个权限授给你了,你以后不用跟我汇报了。」因为信任嘛,他成熟嘛。

  假如从小就不养成这个汇报跟请示,领导、老师、父母都提心吊胆,现在连肝都吊起来了,不只吊胆了,还要吊肝,什么都紧张。因为什么?我们做事没有章法,没有这些本分的概念,又不按牌理出牌,也不知道我们又有什么新花样出现了。所以当领导不怎么放心我们,不是去要领导的信任,他那个不放心一定有原因的,假如我们做事都是这种态度,那一定赢得领导的信任。好,那我们反思一下,父母、老师、领导不够信任我们,我们拿这四个对照对照,自己有没有做到位。

  还有主动参与。「亲所好,力为具」,主动参与在家庭里面,只要父母鼓励的事情,当大哥哥、大姐姐都去带动,那父母觉得是最好的帮手。古代,不要说古代了,我们上一辈就懂,只要把大儿子、大女儿带好,后面五、六个人统统跟着他学。那我们也有这个期许,我们在学校当中,国家的政策、学校的政策由我带头主动参与,带动大家的风气。这样的存心有大福,因为这个是尽忠尽力的态度,「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忠孝是做人的大根大本。

  第二,人臣的本分也要常常能提醒自己,要务本。「勤俭为服务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在台湾我们学习的过程,都有学过「青年十二守则」。这十二条做人的根本,非常好的教诲。其中跟人臣有关系的,我们举这三句,勤奋、节俭。一个人不节俭,给他办事不放心,他会乱花钱。尤其我们在公家单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不可以乱浪费公帑。而且勤,勤奋才能真正把事做好。

  人还要自我锻炼,当你事情很多的时候,刚好遇到了,大家有没有经验,突然什么事一起来又推不掉?这个时候要hold on,要稳住,然后要磨炼自己在事情很繁多的状况要定得下心、不要急。这个在下一节课,我们谈到「敦伦尽分」的第三个重点,为师者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怎么对人,怎么对事,怎么对物。我们这些思想观念都正确,孩子一生都受用。「急事宜缓办」,事情很急的来,你要放慢脚步、要稳住,不然忙则多错。那就锻炼自己,事情再怎么多,心不要烦,然后更好的去安排时间。然后不只不烦,马上想起一段话,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这个心境一转,接受就好。我们往往就是事情太多,不接受、发牢骚,时间又过去了。骂一骂,人家也不敢跟我们配合,自己造成障碍,心上的障碍跟人与人人际的障碍。

  那服从的人他才会主动请示、主动汇报,才安心让他负责事情。比方说他不主动请示,他带十万大军出去,什么人的话都不听,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还得了?同样的,我们在学校一带班,那一个班都是几十个孩子,责任也很重,都要配合国家还有整个学校的这些政策来发挥。「服从为负责之本」。

  「礼节为治事之本」,人与人的应对分寸才不会失人和。做什么事情都有节度、都有步骤,你一个典礼不都有步骤吗?你包含吃顿饭也都有步骤。他就养成做事情都是循规蹈矩。包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也是我们《群书治要》快要讲到的一句。因为这个也是一个分寸、礼的节度。这事不归你管,你去好管,人家就生烦恼了,明明这个事是我管的,怎么你来做?这样就没有尊重到人家的职权,所以分工合作,大家职权都很清楚,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包含这个礼节当中,「礼者,敬而已矣」,任何团体当中互相配合事情,都保持一个尊重的态度,知会一下对方。他感觉被尊重,他要配合起来很欢喜,这个就符合礼的精神,「礼者,敬而已矣」。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下个礼拜再就最后一个「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学生、领导下属、引导自己的孩子。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