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十四集)

时间:2016-12-09 12:56   编辑:善常   点击: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们刚刚谈到,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第二个点,我们举到《菜根谭》当中的这句教诲,「融得性情上偏私」,这个「私」是自私的私(刚刚对不起,写错了),「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而整个家庭的关系,最恶劣的情况没有比舜王更恶劣的了,父母(他的父亲跟继母)要害他。而在这样的家庭关系当中,舜王可以以他的至诚孝心,感动当时候的天子尧帝,感动全国人民,最后也感动了他的父亲、继母、还有傲慢的弟弟。从这个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石为开」是结果,因是什么?「精诚所至」,人的至诚心要现前。

  曾国藩先生讲到,「一念不生是谓诚」。什么是真诚?没有一个邪念才能真诚,没有一个贪瞋痴慢疑在其中才能真诚。比方今天你起贪心了,贪对方的东西了,你跟他讲话真诚吗?比方说带着情绪了,不真诚;带着傲慢,不真诚了;带着怀疑、带着成见,不可能有真诚。所以要无所求的付出才能真诚;心里面亲人一丝一毫的成见都不在心上,才能真诚。有成见在心中,一遇到什么情境,藉题发挥,无名火就上来了。

  所以从舜王他团结整个家庭的这个历史,我们能学到什么人生智慧呢?「慕贤当慕其心」,要仰慕,要能够体察到圣贤人是用什么心境在面对自己的父母、亲人。大舜心中只有父母,念念为父母想,而且他是坚定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因为坚信这个真理,所以不能感动对方,他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舜王有这种心境,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跟人相处「见性着相」,见人家的本性,相信人家有本善明德,不执着人家错误的行为,这样才能真诚。一执着,「他曾经给我讲那一句气死我了,他做那件事太令我伤心。」都记这些东西就不真诚了。

  所以我们今天一开头说,教育者要首先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时候你不只不会执着他不对的行为,你看到他不对的行为是感叹、怜惜。因为他有本善,居然变成欲望的奴隶、习性的奴隶。就好像一个人是千万富翁,结果他不知道他家底下有千万财富,他还去给人家讨饭。你看到这个讨饭的你会怎么做?我这个比喻不够具体吗?你还会叫他继续讨饭吗?不会吧?你们反应这么慢,有点不够有良心,还是因为我讲的时候你们没有马上进入角色当中?这样,你们要跟我配合好,重来一遍。话讲到哪,我们意境要体会到哪,这样就能很有默契;不然你们没反应,我就觉得是不是我比喻有差、有误。

  想象一下,一个人房子下面有千万财产,结果他不知道,他拿个破碗去向人家讨饭,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好哇,我先去把他的千万财产挖出来。」那太贪心了,千万财产是比喻每个人的本善,你不用挖别人的,自己都有。是不是?你明白这个真理,怎么忍心还看他继续过这种苦日子呢?所以舜王他确实有这个时时都相信每个人有本善的这种心境,对一切人非常恭敬,尽力的去成就他。

  我们从这里再反观回来自己,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不相信啊。而且我们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违反《弟子规》,叫记怨忘恩。心里面都装垃圾,别人对我们的不好全部装进来,叫不自爱,臭了自己本善的心,记怨忘恩。《弟子规》告诉我们,恩欲报,怨应该要忘。我们不能人生都违反了本善,这样就会颠倒,人生会很苦,苦了自己,苦了他人。一个人记怨忘恩,自己痛苦,父母、亲人都痛苦。

  我们真诚现前,尤其我们自己学的先真诚现前,全家人对传统文化、对圣教都有信心。所以家里的人不能认同我们学传统文化,还是自己没有做好,不能怪他们。我们真的照着做,哪有他们会不接受、不感动的道理呢?所以「但恐诚心未至」,一定是我们的心态还没有到位,要这样去观照

  而且,我们真的有把父母跟兄弟姐妹,看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吗?要念念为他们想,甚至于可以为父母献出生命都在所不辞,那就没有私心了,人那种真诚会感通。不只感通家里人,会感通更多的助力来帮助自己的家人。比方说我们现在假如在大马,家里人刚好在大陆,你那个诚心现前,很可能贵人就会现前到你们家,或者那个好的缘分就会去帮助你的家人,这个都是要靠诚心去感通。

  像我的一位长者卢叔叔,他后来出家,到佛门代佛说法,出家了。他在出家之后,他们团体当中有很多长辈,这些长辈因为为道辛苦,处理很多事情操劳过度,需要经络的调整,但是在山上。那他就去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医生,请求医生能够为他这些长辈调养身体。这医生一想,路途那么远,就迟迟没有答应。当下昌明法师「噗通」就跪下去给他磕头,「我这些长辈,他为圣教付出很多,他们很重要,请求你一定要帮他们调养身体。」当场对方非常感动,马上就答应他,所以诚心真的是可以感通。

  而且要帮助自己的亲人,我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要用诚心感通,让自己的亲人都有好的学习环境,慢慢让他提升、成长起来。所以真正要帮助一个人,要很用心,要费很多的精神。也就因为在付出这些精神的时候,才能清楚我们是不是真心真爱。真正有耐心才是真爱,哪有帮一下,家里人不顺从了、不听话了,马上就生气了、不高兴了,那不是真诚心,不是真心。好人做到底,现在要护念一个人的成长、他的整个修学,不容易。所以我们看舜王,他整个扭转家里面的这些矛盾、嫌隙,花了多久的时间?很长的时间。这个是跟大家交流到这一句《菜根谭》的格言。所以这句读完,真正处理家里的事,没有别的,遇到任何境界,统统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就对了,一定可以转动,可以愈来愈好。

  第三,就是起心动念不自欺。因为圣贤的经典,都教我们从根本修身。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历史当中有谈到一个故事,因为古代读书人,儒释道的经典都有深入。其实从哪里看到呢?从清朝雍正皇帝,他诏告全国人民的一篇「上谕」就知道,一开篇就讲到,「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三教」就是儒释道,这是中华文化的主流,「觉民」,就是让人民断恶修善,让人民觉悟的教育,「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所以儒释道是相辅相成,都是教育我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好的教育。

  宋朝的苏东坡先生,他是大儒,跟佛家的佛印禅师交情非常好。古代有一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出家人在山上,清心寡欲,烦恼轻,智慧高。包含白居易,唐朝的读书人,大儒。他到山上去找鸟窠禅师,鸟窠禅师刚好住在树上,白居易就说,「法师,你在那很危险!」禅师点他,「你比我更危险!」因为他当官的,一没做好,决策错了,贻害人民,这个罪业就大了。包含官场上,他得要一心谨慎,不可马虎。后来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笑了,「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接了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这个道理好像大家都知道,知道不做到叫知识,不是真实的修养、学问。知识有没有副作用?有啊,叫「不力行,但学文」,知识啊,「长浮华,成何人」。所以现在学历愈高,很可能愈傲慢,因为他学知识。假如你学历愈来愈高是学真的道德学问,那应该是愈来愈谦卑,「学问深时意气平」。所以这些句子都可以勘验我们是学知识,还是真实的学问。当白居易在那里笑的时候,「三岁小孩都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的念头错了?「这么简单!」轻慢心起来喽。禅师点他,「八十老翁做不得」。

  这是唐朝的。再经过几百年来到宋朝,苏东坡先生有一天觉得自己修身的境界不错,写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他看着佛祖,「毫光照大千」,感觉自己「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把这四句偈给他的同参道友佛印禅师看,就用很快的速度送过去了。佛印禅师看完了在上面写了一个字:「屁」。有点不文雅,结果就送回来。有时候那个不文雅,才能让一个人有一个教育点出现,当然这个是教育的一个善巧方便,然后看能不能让对方有所体悟。

  结果苏东坡先生打开一看,火冒三丈,写了这么好的偈子,境界这么好,怎么给我一个「屁」字?然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找佛印禅师理论,结果下了船要进山门,佛印禅师已经在下面写了两句话在那里等着他。所以坦白讲,佛印禅师还更了解苏东坡先生的程度,苏东坡先生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谈什么境界呢?谈什么功夫呢?结果看到这两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那怎么是八风吹不动呢?一个「屁」字就让你气冲冲冲过来了,还八风吹不动。所以起心动念不可自欺。

  请问苏东坡先生什么时候八风就动了?写的时候就动了,觉得自己八风吹不动,那个不就在炫耀了吗?那不就是八风:「盛衰毁誉称讥苦乐」。盛衰的境界、毁誉的境界、称赞、讥讽、苦的境界、乐的境界,你都如如不动,那才是八风吹不动。所以这么一激,讥笑他,他就受不了了。当下苏东坡先生并没有看到,念头看不到不就是自欺了吗?还向别人这样炫耀,不是欺人了吗?

  所以祖师有一句教诲,让我们常常观照,「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名利心要去掉都不容易,其实人只要有名利心,他就不可能真诚,就不可能真心。比方说一个校长很在乎得到的奖牌,名利心啊,很可能他的学生训练到运动伤害,他也都不关心这些事情,因为这个欲会障碍他。再来,这么在乎得那个奖牌,孩子的身体、孩子的课业,种种会不会被耽误掉?

  那我们看名利。利,只要有得失,就是利的心。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讨厌跟他相处,这都是得失心。这件事我喜欢干,那件事我不喜欢干。你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有喜欢跟不喜欢都是得失,这都会让你生烦恼。你比方接到一个班,「这些孩子我很讨厌,能不能换个班」,这些念头。名关,好名、好面子,不破,毁誉马上就让我们几天都睡不好觉了。所以这个八风,其实要常常善观己心,慢慢才能调伏这些习气。尤其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孟子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人皆好为人师」,等于是说我们这个习气是很容易起来的,除非有高度的警觉性,不然很容易就在当父母、当领导、当老师的这个因缘当中,那个好为人师的傲慢就会增长起来,习气就会愈来愈增长。

  其实我们冷静看一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不是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有智慧,因为染上的这些习气愈来愈多。所以真正觉悟的人才懂自爱,愈活习气愈来愈淡,愈来愈放下这些染浊。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笑容就知道了。小孩子的笑容很多,一天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愈笑愈少。为什么会愈笑愈少?欲望愈多,求不得的苦愈来愈多,怎么会笑得出来。所以人真的要明白人生的意义才行啊,带得走的是智慧、是灵性的提升。人这些道理搞明白了才会取舍,不会取舍愈活愈笑不出来,没有意思。

  那我们刚刚举这个八风吹不动,比方我们假如年纪比较长,有一句成语提醒我们,「倚老卖老」。「我当校长的时候,你都还没出生呢。」「我当老师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混呢。」这个话一讲出来,我们为人师表的风范就没有了,「慢」嘛。所以孔子讲,「老者戒之在得」,患得患失的心很重,常常会去炫耀自己的过去。坦白讲,一个真正自我教育的人,他谈过去只有一个目的:启发对方。除了这个目的以外,他以前的事不会一直重讲,除非这个事可以启发对方,常常讲变成炫耀了。这个都要善观己心,纯是一个利益对方的心,每一句话都是这个目的,没有其它的目的。

  第四,我们既然知道起心动念,是自我教育下功夫的地方,那我们哪一些念头最严重?从最难的地方下手,对立的念头。所以怎么办?第四个重点,放下对立,放下控制,放下占有。我们看到这些念头,首先不自爱,自己已经被这些邪念给障碍住了。再来,我们慢慢再推演开来,一个人起对立的念头,他的家就有浩劫了,他的团体就有纷争了,那还能利谁啊?但往往我们在台上讲出来的话,有可能会调动别人的对立、调动别人的爱憎,这个就不妥当。我们的言语都是要跟经典相应的话,应该是启发人、恭敬人、爱护人,不应该是启发对立的念头。

  这三个念头,其实我们可能每一天会起很多。坦白讲,你看到哪一个人不欢喜,就有对立在里面。不然应该看每个人,人人是好人才对。人,对错的态度太强烈,就容易跟人家对立;人高下的念头太强烈,就容易我高人家低,就瞧不起人。太强调对错,有啥意思?错都已经错了,帮助他才重要啊。

  尤其我们在学校,比方做校长、做领导。这个从自我修身再延伸到你带团队,选择的重要干部决定不能有对立的人格特质。你假如选这样的干部,问题就大了。所以选重要的干部一定是要爱敬存心的,他每一个考虑都是怎么去爱护人、对人恭敬,不要轻慢任何一个人,他有这样的人格特质。坦白讲去哪里找?「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找干部一定要先调查家庭情况,真的不骗大家的。人才从哪里出来的?从家庭出来的。人成年以后再培养不容易,而且时间都要比较长。「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因为他孝心起来,他的性德就开了,他会爱敬他人,不勉强;你叫他不爱敬他人,他很难过。

  我曾经就有听过,校长自己本身对立太强,他一对立,他跟这个人讨论学校的事情,他不认同他,校长跟这个人对立。最后变成什么?全校搞成两派,一个支持校长这一派,一个反对校长那一派。你看,一个领导者的一个念头,搞得全校不得安宁。全校还有几千学生,每天校长跟老师们还在搞这些名堂,这个真的是对不起国家、社会,坦白讲。所以一个当官的人、有权位的人,要时时冷静告诉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愈高的领导的一个念头,可能就形成整个团队的风气,怎么可以不慎呢?所以《孝经》讲的精彩,一个团体的最高领导,当君王的人,「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自我的要求要更高。你一傲慢,那个杀伤力没有办法讲。

  事实上,这个被校长不认同的人,他是非常可贵的人。为什么?他敢跟校长直言,这个人有勇气。所以人,今天有哪一个人对你直言,你要先想一个问题:他是什么目的?他是为学生啊,他又没有能谋得一个什么。结果这个校长被什么障住了?「他不给我面子。」却体会不到这个人有忠诚的特质,他敢对你犯言直谏,你现在在社会上要找这种人,不好找。他犯不着得罪你,反正我也有薪水可以领,我得罪你干嘛?他没有为学生的心,他会这么做吗?所以校长假如能体会到这个老师的忠诚,一转念,包容他,不得了,这个学校的风气完全不一样,一念之差就差多少啊!我们听了、看了,很感叹,往后自己为人臣、为人君,就得到很大的启示。

  这个很忠的老师后来也反省,当初虽然是为学生好,但我的态度还是太强硬了一点。所以每个人都能从每个故事里面的每个主人翁当中,来反思自己,都能学到东西。所以善学的人,看一场好的电影,学很多。括号,好的哦。你不要看一场不好的电影,三年的学习全部付诸东流水。「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你得要保护好自己的道业

  这个放下对立重要。校长、领导者,「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你一发脾气了,这个事情就很难很好的去发展。一个人有没有德行看什么?不是看他背了多少经典、听了多少经典,那个都是相上的东西。实质呢?「观德于忍」,他的肚量,他忍耐的功夫。「一切法得成于忍」,我们看,首先这个一切法,自己的修养要得于忍。人一忍不住脾气,火烧功德林,没有修养,没有功夫了。「百万障门开」,一生气,一大堆不好的念头都起来了,障碍自己。这个是从自身。

  再延伸,一个家庭没有忍,每天有吵不完的架,这家庭怎么和乐?所以古代的女子,甚至于不要说古代,就是三、五十年前,有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的女性,就是我们母亲那一辈,一辈子从没看到发过脾气,那个对整个家庭的安定力量非常的大。

  那延伸到一个学校、一个团体,领导者常常发脾气,大家的积极性被打击得很严重。你肚量很大,别人说错了也接受,旁边的人一看,这个领导,佩服。他又能广纳雅言,所有的意见都能够集思广益,所有人工作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这个事业哪有不发展好的,「事乃济」嘛。「观德于忍,观福于量」,量大福大。所以佛家,你到传统佛家的山门建筑,一进去首先看到宋朝弥勒菩萨(布袋和尚),肚子很大,意思就是要有肚量。所以学传统文化首先要学肚量;再来,要笑口常开。

  接着,我们看控制的念头。人一有控制的念头,容易强势。有的女士,这个强势把先生给压下去了,这个阴阳有一点颠倒。我发现强势的女子,先生都会郁闷。而且,他的儿子会软弱,这是我的观察,我不是乱讲的。太太太强势了,先生好像郁郁寡欢,然后那个孩子很怕事。你问他什么事情,「你问我妈吧。」去参加一个毕业旅行,「我还是问我妈才行,不然我妈要骂我。」就很没有阳刚气,为什么?被妈妈给压下去了。所以阴阳要正常。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教出来的孩子人格很健康

  还有这个控制是什么呢?权利欲望太强,别人都要听我的,这个都是控制的念头。应该转这个念头,是成就他人的念头。再来,控制,人家不听我们的就不高兴了,要转成什么?耐性。他现在不听我的,我还是对他很好,我不跟他生气。再来,要把权利欲望转成什么?转成感恩一切人付出的念头,不能人家帮我们成就事情,都觉得是应该的。每个同仁的付出,我们都感恩在心里面,才不会在这个当领导的位置上堕落下去。很容易啊,占有的念头就出来了。「你应该帮我这样做,应该帮我那样做。」占有的念头从哪里来的?就是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慢慢占有欲就愈来愈强,「你应该给我的」,不给就生气了。所以不懂得感恩的人,就会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慢慢他那个占有欲很强。所以要把应该的转成珍惜每个人的付出、珍惜每个因缘,知缘、惜缘、造缘,知恩、感恩、报恩,这才对,这才是在每一个事情、因缘当中提升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堕落。

  人什么时候容易占有呢?像刚刚提到应该的念头。有一次我们一个同仁,他出去讲课回来,刚好有朋友托他拿东西给我。那他也很可贵,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一回来,还没进自己的房间,先到我的房间去了,把人家托的东西赶紧拿给我,他了了一件事情。我也很感谢,我看他自己的行李都还没卸下来,就先拿给我了,然后他就回去了。我们两个都没发现,他把东西拿出来的时候掉了两颗红枣,从他的箱子掉出来两颗红枣。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在那个角落看到两颗红枣,我就马上拿起这两颗红枣去找这个同仁。结果他刚好不在,我就交给另外一个同仁,「你把这两颗红枣还给某某同仁。」然后这个同仁接了两颗红枣心里就想:这个蔡老师也小题大做了吧,两颗红枣要还,他太见外了吧?他就很多念头。结果他接过来以后就一直在那里想想想。最后,他实在很难受,他就来找我,他说:「干嘛两颗红枣还要还呢?太小题大做了吧?」

  这个很好,他有什么怀疑他直接问我。现在很多人与人的问题在哪?看到一个行为,自己想想,愈想愈偏颇,然后愈想愈严重,没事都变有事,所以要直接沟通、真诚沟通,很多问题都是(本来)没有,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他直接问我很好。我说,因为我自己处在这个位置上,别人都对我很好,我不能视为理所当然,所以这两颗红枣,没有他同意,我不能占为己有,我要谨防我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不是两颗红枣的问题,是自己的念头能不能在这些境缘当中要觉照得了,不然我就堕落了。

  当时候我们在庐江的时候,真的全国人民太爱护我们了。我们在一个乡下,吃得到全中国最好的东西,烟台的苹果、大连的樱桃,什么最好的东西都送到,这些地方的长者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我们在这个顺境,淘汰人,都吃最好的,哪一天拿这个东西来,「哎,这个比上一次的差。」完了,毁了,不知不觉,温水煮青蛙,就在福报当中堕落了。战战兢兢护念好自己的念头。你怎么可以生比较呢?那个都是人的至诚心拿来的,你不能吃了好的之后,就用这种比较的心去对待人家至诚的心。我们以前教书的时候,我在台湾教书,那个学生的奶奶扛着芭拉,他们自己种的,那个不能用多少钱去衡量,那是人家最真诚给我们的一个祝福,送他们自己种的芭拉来。所以我们看到是人家的真心,不能看到是那个东西,所以刚刚讲见性不着相,要见人家的心性,真心啊,不能着在这个相上。

  而人这个占有欲,最容易在情爱当中生,叫爱欲,还有在一些嗜好当中生,叫嗜欲。有没有当校长、老师最后迷上玩股票,他还能把学校教育办好吗?或者一些欲望控制不住,没有去玩那些欲望、嗜好,就很不舒服,像吸毒一样?有。那喜欢赌博的人,没赌博要他命啊。喜欢抽烟,喜欢打高尔夫球,打到该办的事都没办,都有可能。要窒欲,要节制欲望,不然会坏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有些人喜欢古董,爱得要命,喜欢那个古董超过他太太,所以他太太得跟古董吃醋,这也是嗜欲。这不得了,假如还有来世,你这么爱那个古董,那来世你会做什么?古董旁边的蚂蚁。因为你离不开它,那就麻烦了,灵性就一直往下降。喜欢游山玩水,「鸟好好哦,蝴蝶好好哦。」那你假如还有下辈子,去当鸟去了。变成迷了、变成贪着了就不好了。游山玩水干什么?长智慧!上善若水,是吧?「其心洁白,犹如雪山」,登喜马拉雅山就是要修自己的清净心。看到那个皑皑白雪,会学的人,接触一切人事物都是在修炼自己,而不是接触一切人事物都在贪着。哎呀,上一次去成都,吃那一碗面真好吃,都三年了,还常常作梦。

  古人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人那个欲望不节度,有些人喜欢打麻将打到半夜,那个对身体都是很大的损害,不只对自己损害,妻子父母在家里提心吊胆,不安心啊。留了一大堆财货,反而让子孙冲突,所以「勿以财货杀子孙」,这才有智慧。

  爱欲也很难断,情爱。问世间情为何物?不问了,马上放下,别搞了。缠绵悱恻,搞烦了,不想再搞了。这个爱欲就是什么?要求。要求不到就怨、就恨,热战打完了打冷战。什么是冷战?不讲话,气死你。大家要知道,爱,真爱是不会变的。所以你要去哪里找真爱?从你父母身上就找得到了。我们从小到大气父母气几次?他还不是一样很爱你?那才是真的。开悟了没有?会变、会变质的,本来很爱你,明天就很恨你,那都是假的,虚情假意。现在人不懂真爱,早上结婚,下午就跑去离婚。谁有真爱?孝子才有真爱。「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正常。

  这一段,我们要了解,情欲不是真爱,它会变化。因为什么?他求不到,他爱不到,你没有照他的意思,他就怨了、就恨了。所以今天你看到一个陌生人,你会不会说「我恨你」?不会呀。可是为什么对自己亲的人就会「我恨你」?因为有爱欲,求不到,就变了,开始化学变化,从爱就变怨,从怨再更严重就变恨,从恨更严重就变惨剧发生了。就不要再往那里发展了,拉回来拉回来。往往很凄惨的事情,都是一开始没有很好的去调伏、去化解,才会搞成那么严重。

  其实,假如我们有怨的人、有恨的人,就要告诉自己:哎呀,我根本自己就没有真爱,还去怨谁?我们对人已经变质了,我们哪有真爱?自己虚情假意还要去怨谁?所以能反省自己的人,慢慢的那个心才能够回到正念上来。那自己都做不好,自己都没有真爱,还要去要求谁?只要要求,得来的绝对是别人的埋怨。因为自己都做不好,还要求别人,人家怎么服?所以「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首先怎么正己?恢复我的真情真义,对每一个人的情义不变,这个才是用真心,不然我们没有资格批评别人没有真心,没有资格批评别人虚情假意。

  这是今天跟大家谈「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四个跟大家分享的纲领。接着第二个重点,自我教育的重点在「勇于改过」。前面这一段是透过这些经句教诲,让我们知过:原来我们连念头都偏得太严重,在家庭关系、人与人关系都有太多的不足。知过了,承认了,接着呢?改过。不能什么道理都知道,但是都不改,那还不是真知道。

  勇于改过第一点,要发「耻心」,羞耻心。就像《了凡四训》当中讲到的,人家可以留名青史、百世为师,我为什么一身瓦裂,染上这么多习气、欲望,死了之后,没有留下任何的价值,白来人间一遭。这么一想,羞耻心上来了。《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看了特别振奋自己,「装身于千古圣贤之列」,自己要这一生能列入圣贤的行列,「不愿为随波逐浪之人」,不随波逐流,不沉沦,这个是有羞耻心。

  那像我看到这个羞耻心,就想起我师长,当时候我们在庐江刚开始学习,老人家勉励我们:你们以后要对老百姓宣扬传统文化,从事教化工作要记住,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这个「骗人」两个字印象就很深。有时候刚好,比方说走到一个地方,人家在放我们的讲座,听了几句,突然就想一想,这是自己讲的,好像没做到,就冷汗直流。讲给别人听,突然哪一天人家问我说,「蔡某某,你那一次讲这个这个,你做到没有?」这个时候也得真实面对,做到就说做到,没做到就要说没做到。但是自己有没有真正认真的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不懈怠?自己曾经讲过的这些教诲,自己有没有战战兢兢、赶快去落实?这个对自己就非常重要,不然到最后变成讲都讲给别人听,就完了,就好为人师了。

  这个改过,耻心一起作用,就不给自己找借口。我记得当时候我在带一班六年级,刚好自己做错了事,那修学不得力,还很差,就一个惯性,就开始解释、找借口了。讲了几句,看孩子愈听那个表情就是「听不下去了,听不下去了……」我一看孩子们的表情,也有点震动,孩子比较敏感。我们不承认错误,在解释,本身就不真诚。所以他们那个磁场一接触,就有点好像快听不下去了这样。我马上警觉,就调整自己的心态,赶紧给他们鞠一个躬,「这件事老师错了」,道歉。我那个躬鞠完,头再一举起来,哎哟,学生的眼睛发亮。所以我们对学生讲了这么多经典的教诲,自己不做,反而学生没信心;自己真的用心去一步一步的去落实,反而让学生看了,对圣教会有信心。

  所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大众对圣贤教诲的信心,是建立在我们这些弘道的人,所以但求无过,我们得记住《中庸》讲的,要「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一言一行都不能离经典、离道德,才能给社会带好的风气。那有这样的心境,鞭策的力量就强了,不敢放纵、造次了。

  第二个是发「畏心」,敬畏的心。为什么?我们不改过,给学生不好的示范,断人慧命。我当时候还没从事教育工作,听了师长讲的十九层地狱的故事,就有敬畏的心了,不能误人子弟,那个罪业是很大的。大家也不要听了十九层地狱的故事,老师也不敢做了,这叫矫枉过正。用真心就不可能出问题,所以不要听完有压力,要把压力转成动力。因为这个使命很重要,就会谨小慎微,这样对自己的道德提升有帮助。我常说我们在学校教书有一个好处,为什么?讲一句话,三十几个学生督促我,你又不用给他们发薪水,他们全部督促你,多好,是吧?人在福中要知福,不是压力,是福气才对。

  第三要发「勇心」,勇猛的心。因为不发勇心,我们有一个严重的习气对治不了,叫因循退缩、因循苟且。了凡先生非常恳切的说了一段话,「天下聪明俊秀」,生来很有天赋的人非常多,「不少」,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就是他这一生还是没有成就、堕落了、沉沦了,「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所以不能苟且、因循退缩了,要拿出勇心,对自己的习气赶尽杀绝,毫不留情。了凡先生比喻,「小者如芒刺在肉」,好像被刺刺到肉上了,「速与抉剔」,赶快拔起来。「大者」,大的习气现前,「如毒蛇啮指」,毒蛇咬手指怎么办?要命的话,宝刀出鞘,指头就要砍掉了,不然牠那个毒马上到你的心脏就没命了。大的习气真的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要有这种勇猛。

  第二,是发勇心才能见义勇为。你这个勇心发出来了,有道义:我不能袖手旁观。那一天我打开报纸,这么大的版面,没有一件是好事。第一篇,抢劫;第二篇,大学生跳楼自杀;第三篇,十七岁的男孩扬言要杀他妈妈,他妈妈害怕,到家里搜出土制枪械。整篇读下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现在在过的日子。「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智慧,怎么活成这个样子呢?我们祖宗在天之灵会流眼泪啊!我不能做不孝子孙,我自己得尽力扭转这个局面,要尽力把传统文化介绍给我们炎黄子孙。当然,我们祖宗胸怀天下,有因缘要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我记得有一个马来西亚的妇女,她不是学校的老师,但她遇到圣教之后见义勇为。她有一次到英国去住了几个月,刚好有这个因缘。她就在英国挨家挨户对华人(在那里定居的人)介绍《弟子规》,就这样一家一家介绍,然后人家来听课,听了课欢喜,还培训家长。当她离开的时候让有家长可以继续教。听了非常感佩,好人做到底,不然她走了,这不就断了吗?还帮忙培养人才,送佛送到西天。我们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看到这样的妇女对她肃然起敬,人家还不是科班出身的,爱心超过我们很多。

  接着,我们谈勇于改过之后,改过有个纲领。第三,改过要抓纲领。什么纲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掌握纲领了。这个忠恕,我们用一句大家也很熟悉的成语来体会,「严以律己」是忠,「宽以待人」是恕。经典当中告诉我们,「尽己之谓忠」,尽了自己的力量是忠。那请问大家,首先要忠于谁?忠于自己的良心,所以要严以律己才能成就自己。你都放宽自己,还给自己找借口,那只有沉沦的份。因为能尽力成就自己,自然能尽力去成就别人,他才能忠于父母,常常劝告父母,让父母成就道德;忠于自己的领导,领导不对了,他会直言劝谏。所以从忠于自己,自爱;再忠于他人,爱人。宽以待人,是宽恕。

  严以律己我们具体来谈,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从这些起心动念处下手。不贪,我们说「五欲七情」,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其实人为什么要睡很多?会昏睡的人,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责任感太轻,就是吃饱了睡,睡饱了吃。真的有使命感的人,他慢慢慢慢那个睡的欲望自然会有调整。其实这些欲望不是强迫我们放下的,因为你真正深入传统文化,你会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非常高兴,法喜充满。

  比方我们学习这些年,叫我们再去世间那些玩乐,哪有什么意思,那不是作践自己?你明白了之后就不愿意做那些傻事了。现在的人叫苦中作乐,因为他烦恼解决不了,他要暂时忘了烦恼,所以就狂欢。(我跳得好像有点不标准。)真的,有一年,我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昨天是十二月三十一号,元旦前的一天,我们到某某场地通宵达旦,庆祝元旦。」(还有押韵。)拜托,你熬夜就是不孝,把身体给搞坏了。我就一听,他昨天去狂欢一夜,他觉得很happy(快乐)。然后他就问我,你昨天在干什么?我说我昨天听我师长讲经。「哎哟,那你这样的生活怎么没什么味道。」一定要吃辣椒才叫味道啊?你为什么不吃菜的原味呢?为什么一定要接受那些刺激,而不吃这个原汁原味,那个快乐是从内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干嘛都是要刺激?刺激的都不是真的。比方跳跳跳,隔天又睡死了,乐什么乐?跳得太过分了,明天哎哟哎哟,腰酸背痛。

  真乐不会变成苦的。你去刷卡,买一件名牌的衣服,好乐。薪水去一半了,后来你就要吃泡面了。那乐就变苦,那这个乐不是真的,真的东西不会变。你孝顺父母了,你真的尽心了,你每次想起来心里很充实,无愧于父母。怎么想都是乐,怎么会变苦?所以真乐不会从外面来,那都叫刺激,跟吸白粉性质差不多,那个欲望会愈来愈强。

  你们想一想,有一句话是错的,在经典没有,你们要会分辨,就是「女人的衣橱里面永远少一件衣服」。这句话经典没有,你们要会判断,经典就是标准。你们有没有听过,有一个女人说,「好,这一件,我买最后一件,从此我就不买了。」你们有没有见过一个人是这样不买衣服的?没有。所以告诉大家,那是激动讲出来的,不会是真的。「你就让我再赌一次就好,最后一次。」真正要的人当下就放下了,还最后一次!

  坦白讲,真明理的人不干那种傻事,他都自爱了,他怎么还会去做那些伤害自己的事?所以看得破,看破是什么?明理,真明白了,他自然能放下习气,一点都不勉强。还在那里挣扎,在那里拉扯,那都还不是真看破。所以古人告诉我们,道德学问是什么?知难行易。确实是这样,你真正明白了那个东西在伤害你,你马上就把它给丢掉了,还继续让它伤害自己?

  那这个五欲,财、色、名、食、睡。我本来想今天这个课程可以讲完,现在有点取舍困难。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大家想一想,贪财,我感觉当官的人贪财,跟校长、老师贪财不一样。校长、老师贪财的罪过比当官的人更重。为什么?他除了让人家损失财物之外,他还会让学生从此不相信老师,断了他的慧命。因为他不喜欢老师,他就不喜欢学习。这对一个学生的损害,不只是财物上的损害,心灵上的伤害太大。

  所以古人说「安贫乐道」,大家不要看到这个事,哎呀,又要叫我饿肚子了,不是那个意思。安贫,那个「贫」是什么?寡欲的生活。不是说他没有钱,为什么?该是他的福报跑也跑不掉,又不是当老师就会穷,哪有这个道理?请问大家,孔子他很穷吗?没有,他学生这么多。可是他不享受,他是师生如父子,他哪个学生有困难,他尽心尽力帮助他。我们的师公李炳南老师,在台湾教学三十八年,他学生五十万,上到政府领导人,下到各行各业都是他的学生,他收到的供养有多少,但你看老人家一天吃一餐。他慈悲啊,留更多给别人享用。好的衣服都送给学生,自己那一件中山装穿了三十八年,我们去博物馆,真的对那个博物馆磕头、感佩!那一套衣服是师公的精神,他那个节俭,而且看起来还很新,真是佩服。后来我就想,你很爱你的衣服,衣服也爱你,它就不会坏。你真的很爱惜它,用三十年看起来,人家还问你,您这个衣服去哪里买的?复古啊。很爱惜衣服的人,真的有时候穿了十年了,人家看起来还满新的。江本胜博士有做了实验,你的意念好,那个水的结晶很好;你的意念好,你的衣服的状态就不一样。

  我们要很清楚一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横财者必有横祸。「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那个「脯」就是猪肉被雨水滴过,它快速腐烂,很毒,「漏脯救饥」,你把它吃下去就没命了。不要看眼前的横财,横祸就要来了。鸩酒,那个「鸩」字,就是有一种鸟类,牠的羽毛很毒,这个酒泡了那个羽毛,你一喝就没命了。「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还没吃饱,命就没了。现在很多人犯法,被判严重的罪,甚至枪毙,都是贪横财。其实他命中是大富大贵的人,就是因为不懂道理,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把自己的福折了,甚至连命都送掉。他假如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他就「君子乐得做君子」,该来的会来,我何必要折损自己的福报,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呢?人只要贪财,只要犯法,坦白讲,从那一天开始,他就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幸福了,他就不知道什么叫好好睡一觉。

  有一个小偷,偷了东西以后就很怕被警察抓,常常一听到什么声音就惊醒,结果后来真的被抓到了,抓进去关了,隔天那个小偷说,「我昨天睡了这一段时间从来没有的好觉。」他每天怕被抓,反而被抓了,啊,好睡一觉。其实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快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得起良心才有真正的快乐;不然对不起良心,没有一天是不提心吊胆的。

  这个「色」,色字头上一把刀,会家破人亡。《朱子治家格言》提醒我们,「见色而起淫心」,人邪念太多,看到女色起淫心,「报在妻女」。「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很可能感召来自己的妻女被人家轻慢。老祖先提醒我们,「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是曾子说的。大自然是一个循环,也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的事情。你打人就是打自己。为什么?最后会回到自己身上。你打了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以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循环回来了。

  《大学》又告诉我们--《大学》又来了,所以没读过《大学》很可惜。今天回去好好读。不是university,是《四书》的那一本《大学》。回去好好念,这里面教诲太好了,开智慧啊。因果就在我们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念头里面。「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你昧着良心进来的财物,「亦悖而出」,迟早出去,留不住的。你今天起淫心,最后就报在自己的家庭身上,循环。人有这种认知了,不想给自己的妻儿灾祸,就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贪色了。

  再来,贪名,这个贪名比贪财还要细微。比方我们做什么事要人家认同,这也是贪名;好面子,受不得半点误会,这个也都是好面子。受不得半点误会、委屈的人成不了大事。为什么?忍辱负重啊!现在大家都没学传统文化,被人家侮辱、误会、毁谤,没有才怪呢。因为大家没学,这些态度很正常。你被人家骂一句,就像消了气的气球了,那怎么成大事?所以名也要放下。「宁愿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就是不要好这个名。

  而且坦白讲,被人家骂好不好?好啊。一来练自己的功夫;二来,他送福报给你。「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他没有过错,人家骂他、毁谤他,子孙骤发。所以名被损了,被人家放在地上踩,不要难过,反而你会有福报,你的子孙会有福报,这个道理《了凡四训》讲得好。所以从今天开始,被人家骂,「谢谢你,送福报给我、给我的子孙。」你就没有坏事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人家送福报给我们。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看他走到哪都「嘿嘿嘿」,笑嘻嘻的。人家一看,学《弟子规》、学《群书治要》可以笑成这样,赶快学。你被人家骂一下,就愁眉苦脸,人家说学成这个样子,别学了,你把招牌都给砸了就麻烦了。

  这节课我们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次,把这个主题作一个结束,感谢大家。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