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十三集)

时间:2016-12-09 12:45   编辑:善常   点击:


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这几堂课,都是就「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在谈师道的尊严。一谈到尊严,自敬而后人敬,一定是自己的行为值得人家尊敬。所以尊重、尊严决定不是去要求来的,人生所有的结果都是靠自己耕耘,自自然然水到渠成。

  我们谈「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今天就最后一个重点跟大家做交流。我们一谈到「老师」,就好像我记得我在海口的时候,有一个企业邀请去分享一堂管理的课程,他们感觉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圣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管理的智慧,他们非常感兴趣。当时候都是高阶主管一起来参与课程,我就请教他们,我们今天上管理的课程,大家第一个念头是管谁呢?他们说当然是管员工喽。

  我还记得二00四年七月份,我们在海口办了第一期「幸福人生讲座」。很巧,我们在上课期间因为在一个饭店里,有一个太太,她突然走进教室,当时候是休息时间,她走进来看着桌上放着一本《弟子规》。我看她的孩子应该是念小学左右,差不多三十多岁的人。她看着《弟子规》就说,「弟子规」,然后她就说,「小孩学的。」然后她就出去了。「弟子」不是指小孩,哪一个人不是父母的弟子?哪一个人到学校不是老师的弟子?哪一个人到各行各业,不是他这个领导、他这个师父的弟子呢?你没有弟子的态度,怎么学得到父母、老师跟领导的智慧跟人生经验,还有能力呢?这个「弟子」,她就觉得是孩子。所以很多家长拿到《弟子规》这本书,首先教谁?从妈妈就变警察了,她教孩子了。所以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再来改变态度。

  所以一个老师,能不能成为一个能改造人灵魂的老师,他在从事这个工作,首先心态就非常重要。心态是什么?自我教育最重要。《尚书》告诉我们「先觉觉后觉」,自己没有觉悟,怎么可能帮助别人觉悟呢?自爱而后才能爱人;自助而后才能助人;自知而后才能知人。我们不懂得自己问题在哪,怎么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呢?

  今天这个重点,第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非常关键。什么时候是自我教育?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比方我今天自我教育了多少次?真正会自我教育的人,他了解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不然我就退步了。我这一个小时,有没有比前一个小时进步?再来,什么时候有进退?一个念头就有进退了。「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又有一句话提醒我们,「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一失在哪?一念之差,才会有那个行为。所以怎么自我教育呢?善观己心。圣狂在一念之间,所以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念头是觉还是迷。我们都观照不了自己的念头,很难真正去帮助到别人。

  就像《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自己有本善,相信所有的人有本善,那请问这个态度是不是应该「不可须臾离也」?这个真理不可以现在相信,五分钟以后不相信了,有没有可能?有啊,五分钟以后走出去,刚好看到那个你最讨厌的人,那你还相信这个真理吗?我们这一天看到的所有的人,我们都能提起「性本善」、「明明德」,都相信他们可以成圣成贤,那我们的念头是在正念当中;看这个高、看那个低、看那个不高兴,我们都在妄念当中,都在迷惑当中。所以自我教育是随时随地要观自己的念头。讲道理都很简单,回到每一天的每一个细节就不容易了。比方我刚刚要上台来,我就要观自己紧不紧张。要上台了,会不会紧张?为什么紧张?得失心重。那我也是在迷惑颠倒,随时要调自己的念头。

  一个教育者要「勤于教学、勇于改过」。为什么要勤于教学?因为这一条路是自己选的,选择从事教育工作,就应该深爱教育工作。自己选择的行业,要不忘初心;自己选择的人生伴侣,要不忘初心;自己选择的每一个因缘,要不忘初心。这才是用真心。不然都是用虚伪的心去应付,那叫自欺又欺人,那有什么人生意思呢?要深爱,面对每一个学生,念念怎么去成就这个学生,要有这样的态度。不然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很可能会造孽。因为我们不爱他,很可能言语、行为就会伤到这个学生。伤了他,他会不信任老师;不信任老师,以后他就不肯学习;不肯学习他就没智能,他的后代子孙都完蛋了。所以老师这个行业,有志于此再来,不然就不要来,没人勉强。所以这是一个「志业」,要对得起民族、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祖先的一个行业。

  勤于教学,这个「勤」,勤在哪?不能勤在好为人师,勤在好好提升自己。我们早一天提升,学生早一天得利益。所以真正有爱心的老师,他学圣教决定不用人家去推他,还要去勉励他,不用,他自动自发,这是真正有利益学生的这一份动力。而这个勤奋当中,我们要了解,教学这个「教」字,我们前几节课都有谈到,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变成要以身作则,这两个叉就是上行下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可以做表率。

  而教育工作是教学相长,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我在教的过程,论理论到一半,感觉好像没有通达,讲不下去了,就知道自己还不足。或者今天面对这个学生起了情绪,「我的耐性还不行,我的瞋恨还很重」,要知不足。所以勤于教学,还要勇于提升自己,还要勇于改过。自己有没有懈怠、不勤奋?自己有没有不断勇猛改过?这个对一个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心态,勇于改过,就是自我教育具体的落实。

  我们要改过,首先有一个前提:要知过,才能懂得要从哪里改。觉得我又没有什么过失。我们曾经朋友之间在交流,「我们昨天有什么过失?」朋友说:「我昨天好像没有过失。」这位朋友讲到他昨天没有过失,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他是圣人;第二,他是完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请问,人一天起几个念头?讲几句话?做几个动作?闪几次眼睛?看人的眼神,是给人信心还是给人打击?有些人跟我们讲,「你讲话很冲。」「有吗?有吗?」他当然不知道他啥时候不对。所以我们要知自己的过,首先要突破一个关卡,叫「习气使然,浑然不知」。

  比方,不知道我们所有教育界的同道,有没有曾经听到自己的学生在交谈,「老师好凶!脾气好大!」刚好被我们听到。当老师的人过去,「我脾气有大吗?我脾气有大吗?」他那个当下脾气就很大啦,还问学生?当我们被人家批评的时候,当下听到了,火上来了,那人家讲得很对。所以有一些习惯,可能几十年我们自己发现不到,这个时候怎么办?得深入经典对照自己,才能知过,才能进一步谈得上改过,看经典、听经,对照自己。再来,更谦虚的落实《弟子规》说的「闻誉恐,闻过欣」。我假如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每天还做错,还影响自己的学生,那我们就有愧自己老师这个身分,早一点改过,我才对得起学生,那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应该是很欢喜。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我们不欢喜,是我们抱着面子、抱着习气不放。人家一讲我们欢喜,因为我们念念为学生得利益,我们念念为自己得利益,所以才会欢喜。因为知过,一改,自己就提升了,这才是自爱啊。所以不自爱的人才会好面子,才会抱着习气不放。

  坦白讲,几个人懂爱啊!爱,首先从自爱做起。我谈到这里就非常感激我的父亲,我父亲虽然没打过我,但我确实还是挺调皮的,有时候做的行为让父亲实在受不了了,那个家法真的拿出来了,挺粗的。我就会突然想起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看那个这么粗,我赶快要认错。所以人有时候会被父母、被长辈责罚,就是错了还不认错,那长辈要打我们的记性,把我们的那种固执、那种叛逆要有所调整。我爸爸棍子拿出来,我就「爸,我错了」,就不会被打了,是不是?要逃打。那当然,父亲也藉这个机会点,好好的把我的问题讲清楚,让我不要重蹈覆辙。而在教育我的过程,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要自爱。」哎呀,这句话重复了好多遍,印象特别深。当听到师长老人家说,「古圣先贤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听到这个「爱」字,那个「自爱」就跑出来了。不能糟蹋自己,而且糟蹋了自己是伤了所有爱护你的人,他们为你操心,为你担忧,这怎么是回报爱我们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呢?这样我们就不知恩报恩了,就比较没有良心了。

  我父亲常常劝勉我要自爱,我长大以后,有一次跟我母亲在谈话,我母亲说,「每次你爸爸教训你,那些道理你到底懂不懂?」我妈在旁边一句话都没有讲,很配合我爸爸教育我,但是她在旁边听,不知道我这个小学生听得懂不懂。后来我跟我母亲讲,句句都懂。我父亲在教训我的时候,我从没落一个印象说「爸讲这句话我不懂」,从来没有。为什么?因为父亲是用真心在跟我们讲,真心跟真心会相应的。所以真的是回想父亲教育我们的那个神情,现在还历历在目,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体会很深。所以我们三个姐弟常常互相劝勉,「爸妈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最起码不能让他们多操心。」

  我们要突破习气使然、浑然不知,要先明理,你明白道理才能自我观照、自我要求。经典,首先第一个重点,「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因为经典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谈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首先第一个纲是「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们刚刚讲到心态,一个当父母的人,假如孩子来临的时候,他不先觉得是要先教育自己,他就想着要教育孩子,他不会把孩子教育成功的。比方,我们常常父母在对孩子发脾气,「我给你讲多少次了,你都不听。」其实父母在那里情绪化的时候,他已经没给孩子好的表率了。「我都给你讲多少次了」,他也不了解以身作则才是教育、身教才是教育重要的一环。其实从言语当中,他对教育的认知都已经不够了,他应该要先受教育才对。

  所以我们要到学校教书以前,我们就有一种态度,也是跟着师长学到的: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教小孩。有情绪了,我们自己就控制不住习气了,怎么去教他?而且孩子铁定落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脾气嘛,你讲了哪些道理,坦白讲他记不了多少。所以脾气大的父母,他跟孩子讲什么,孩子事后回想,想不了什么,因为人都笼罩在那个情绪化当中。所以有脾气就不要先教孩子,可以先离开,稳一稳情绪再说。当父母的人如此,再来,当老师、当领导的亦是如此。

  这个心态有了,就抓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亲师」的理都是相通的。我们复习《论语》里面讲到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君亲师」其身正,你不用要求,你的德行就感化孩子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己没有以身作则,虽然三令五申,孩子、学生、下属也不见得会遵守,甚至会形成不好的现象跟风气,叫阳奉阴违,父母、领导在的时候跟不在的时候是两个样子。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阳奉阴违,不要先跟他发脾气,首先要反思,我们自己有没有先以身作则,因为身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比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曾经听到一位校长(是中学的校长),他感叹的说,「有些教育变成了急功近利、舍本逐末。」那就没有务本了,舍本逐了末。什么是本?德是本。什么是末?知识、能力、才干是末。德才兼备,才为德所用,知识为德所用。他学的科学最后去制造杀人武器,他不聪明吗?他没有才能吗?但是他没有德这个本。《资治通鉴》告诉我们,「德者,才之帅也」,灵魂是主帅,它驾驭我们的能力。结果现在没有德了,学历再高,讲的话会伤害自己的妻子;做的事,会让他的领导人肝肠寸断。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当干部的,是这个领导一手栽培起来的,结果他为了谋自己的利,把组织里面一半的人统统带走。他有今天,是那个领导培养他五年、八年,你看人现在很狠心,他能把一半的人带走,你看他的言语跟能力高不高?高。可是他无德,他不懂得什么叫忠。

  急功近利,我们把孩子都教成只看眼前、只看利益,都不务根本。因为没有根本,遇到这些诱惑,兵败如山倒。你说现在没有德行,男人要抵御这些女色的诱惑,不容易。所以我们所有教育界的同道,我们今天从事教育工作,得问问自己,你的学生不会被女色所诱惑的,有把握的请举手;你的学生不会离婚的请举手。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连教孩子不离婚都没把握了,那我们能真的给他幸福吗?我们有没有把握学生以后不得癌症,不得文明病,不得忧郁症、躁郁症,不会自杀,不会堕胎?我刚刚念的哪一条在他的生命当中发生,他都不可能是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忤逆父母,不会兄弟相残,不会兄弟争财产,不会抛弃父母,会赡养父母,不会触犯国家法律。有德了,这些都不会产生。所以要务本,不然坦白讲,我们孩子这一生,还有很多坎坷的路要走啊。

  所以这一位校长讲的,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急于求成,那都变成功利。这个校长做了一个比喻,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你把一个蛋放在咸水里面,一个礼拜以后它变什么?咸蛋。你把它放在甜水里面,红糖水里面,一个礼拜以后它变什么?甜蛋。那是自然而然,着什么急?所以您看,这句话提醒我们,做什么事别着急。

  其实,一个人修身是根本,修身从哪里下手?「为学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气定」。你一浮躁就快要动怒了,就快要着急了;一动怒火烧功德林、百万障门开。自己堕落了,有可能去利益任何人吗?自害害人。因为这个浮躁是要发脾气的前兆,所以要耐得住性子,这个贪快、贪求的心要调伏得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您假如有这种心境,保证你活八十岁、一百岁没有问题。你要什么都着急:快快快,吃饭;快快快,干事;快快快,坐车;快快快,等死。这个我不是诅咒大家,人愈急躁,心脏跳得愈快,一个人一生,平均心脏跳的次数是有一个数的。你常常着急,「砰砰砰」,本来应该活九十岁,「砰砰砰」,六十岁就完了,因为跳得太快。本来是活六十岁的,但是气定神闲,很有修养。所有的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说,来,先喝杯怡宝的白咖啡,还是福建的冻顶乌龙茶,不是,是铁观音,冻顶乌龙茶是台湾的。对不起,我太怀念故乡了。成大事的人不可烦、不可乱,要定得住。所以「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这确实是过来人,真正修学的过来人给我们的提醒。

  我们一谈到务本,刚刚讲的不能舍本逐末,「务本」最好体会的,其中就是《大学》开篇那八个德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是人生终极的目标、志向。所以读古书的人,真的有读进去,都是胸怀天下的安危。他假如没有这个心,那他古书读三十年叫白读了,因为没有入心,他把它当知识研究,甚至还带功利。「哎呀,我好好读,拿个硕士、拿个博士,以后还可以去领个薪水。」那他那个不是真实学问,他那个是知识,把它当学术,以后去谋他的收入而已了。真正学进去了,必然是要时时为天下着想,时时从本分下功夫,时时守自己的念头。因为「内圣外王」,「内」要契入圣贤的存心,「外王」,这个「王」最重要的是表率,是家庭的表率、团体的表率、国家天下的表率,外王。而这个「内圣」当中,「主敬存诚」非常重要,守好自己的真诚心、恭敬心

  那我们讲到这个务本,「本立而道生」,想到这八个德目,「欲明明德于天下」是最高的目标。「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治国是平天下的本;「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是治国的本,我们今天要利益社会,首先要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个是《大学》里面的教诲。我们看到有从事于社会慈善事业几十年的人,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结果他的孩子犯法,在警察局里面,一下子新闻报出来,那舆论就开始讨论了,为什么做善事连孩子都不照顾呢?那他给社会的负面影响就出来了,甚至于他就赶快离开他所在的那个团体,怕人家也不信任那个团体。所以流弊就出来。不从根本,迟早要出问题,不可以侥幸。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本,齐家是末。那个「末」不是说大跟小的问题,因为你根深,叶当然茂,叶是末,花果是末。根深了,它营养、水分都吸收得好,它当然枝末这些叶、花果一定好。所以你修身好了,当然你的齐家一定齐得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是修身的本;「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们刚刚讲到教育孩子,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请问跟格物有没有关系?有啊。揠苗助长不就是贪快、贪看到成绩,那不就贪欲?格物就是格除物欲。

  「物格而后知至」,烦恼、物欲少了,智慧就长;智慧长,你时时自我教育、自我观照,你的心是用真心,你很真诚,你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正的。对自己,不自欺,提升自己;对别人,尽心尽力,帮助他,正心,自爱又爱人。那心对了,一切言行都是在规矩当中,这个就能自然达到后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好的果报,这是我们儒家强调的。道家也说「正己化人」,正己是根本,化人是水到渠成的枝末。

  这个务本,具体有一句格言可以让我们好好来体会。「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从这里可以看出修身的功夫;「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首先强调性情上的偏私,修身的功夫在哪里看出来?性格改了多少、习气放下多少。学习圣教要重实质不重形式,不是说一个人经背的比较多,他就是有真实学问,或者他听经听的比人家多,他就是真实学问。坦白讲,一个人经背多了、经听多了,还会到处给人家讲,他性情上的偏私,他已经根本看不到,他还在给人家炫耀。听经听明白的人,他一定愈发了解自己的念头跟行为偏在哪。为什么?听经、读经是明理,他愈明白,愈发现自己的不足啊!什么叫开悟?发现自己的过失,他今天没有白活,他今天没有自欺,他看到自己的问题了,没有浑然不知。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正的修身、真正的修行。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没有发现过失,根本没有契入圣贤的教诲。你解,没有解出来,它还是知识,它不是学问。

  所以,什么人是勇猛精进?调伏习气的人。我们刚刚说不自欺,我们勘验自己:我学了五年,我学了十年,哪一个严重的习气,我们真的放下了?本来很好面子,现在不好面子了;本来很不能接受别人意见,现在可以虚心接受;本来处处疑神疑鬼的,现在很能够信任人;本来很傲慢的,现在能够谦卑待人,这个才是学问啊!

  我们曾经看到一些有缘的人,他们的一个念头,都是我们的学处,可能就对治我们最严重的那个习惯。比方,我记得在二00七年的时候,我们南京居美馨公司叶总,他到我们庐江去上课,上了课以后他很感动。后来我们见到叶总的父亲叶爷爷,他非常有正气,特别认同传统文化,所以他的孩子很支持传统文化,有果必有因。那叶总他很认同,他就想把自己公司的一块地拿出来建传统文化的学校,来弘扬传统文化。这是大好事,是吧?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大陆的传统文化学习者,都受到居美馨这一片土地上的甘露的滋润,帮了很多人。当初叶总有这个考虑的时候,这是大好事,但是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问我太太。这个念头很可贵。我们人有一个态度,做好事容易强势,「我做的是好事,支持我是应该的。」这个就是习气。下了这个这么好的决定,但是非常尊重自己的太太,太太跟着我一起打拼事业的,所以没有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就很容易自我主张、自私,做什么事都不知会别人、不尊重别人。这一念,就是我们的学处了。

  有一句话叫「念佛参禅似有悟,滚滚红尘又现形」,自己在听经、读经,感觉非常良好,「我都没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啊,好清净!」小心,清净也会贪。你一贪境界,就在那里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那还谈什么清净呢?清净应该是顺境不贪着,逆境不瞋恚,才叫清净。所以人一不小心,性情上的贪着就起现前,所以善护己心不容易,善观己心不容易。滚滚红尘,自己在那里听得很高兴,但是一接触家里的人、一接触人群,马上这习气全来了。所以自己有没有功夫,不是自己说了算,得勘验,得练一练才知道。什么时候练?处众。跟大众一相处,很容易发觉自己一些个性上面的问题。

  像这次「做孩子一生的贵人」,是南京召开了一个教育界的培训,参加的都是校长跟幼儿园园长,就是我们这次的因缘。校长在学校他是最大的,结果来到这里,手机要上缴,难不难过?难过是自己的「贪」造成的。可不可以不难过?可以,把「我」放下就不难过了,你把「我」放下,就知道人家的善意。他为什么收手机?让我专注学习,才二十一天。假如那个手机不收走,放在旁边,时不时就「短信来了没有?短信来了没有?」别人的「登」,所有的人都在那里看手机,那还上什么课,是不是?有一个人的手机「登」一下,所有人都在那里看。

  所以人要修清净心,首先把手机收掉。我的意思是说,你要办事的时候要开,不要误了事情,到时候你在办事的时候,人家一直联络不上你,气死了,把事情给误了。然后你就说,那个蔡某某说手机收掉。你们不要陷害我,不要把我去当挡箭牌。每个人在听每一段话的时候,要把那个义理听懂,就是能够干扰你的因素你一定要放下。纵使你必须用手机办事,你也要想一些方法,让自己有静下来的时间。你可以告诉这些跟你联系的亲戚朋友说,我每天晚上七点到十点决定是用功听经,以后人家就不会吵你了。

  其实坦白讲,人有时候为什么会忙得像陀螺一样?因为缺乏原则。你原则一立出来,人家慢慢的就了解,找你办事是什么时段,哪一个时段你是自己在用功,人家就清楚。所以我们有时候忙,忙到最后,都怪别人。「哎呀,这么多事都找我。」一大堆,那个都是把理由都推给了这个因缘,不反求诸己。人自己调整,整个环境都会调整,「依报随着正报转」,自己的心是正报,你的心一转,你的环境一定会转。我们今天念念为孩子想,你的班级一定转,你的学校一定转。孩子很敏锐的,他会感觉到:校长、老师怎么这个暑假不一样了?好亲切哦,让人如沐春风。哪有你的学校的风气不转的道理?

  一群校长住下来,他们应该出外都是一间房,自己睡,出公差。结果到了南京居美馨,好几个校长住在一起,用厕所还得排队。多久没有过这样的日子了,马上不适应了。所以人好日子过多了,赶快到非洲走一走,马上这个修养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提升,不然都一直贪着下去了。这个时候考什么?放下自私。团体当中处处给人方便,而不是人家得配合我,给我方便。你上个厕所就想到不要拖时间,人家还要用。你那个替人设想的心,把自己性情上的自私自利慢慢调整掉,所以处众非常好。我怎么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不高兴?傲慢嘛,又看到了偏私的地方。

  今天,比方说我们的行为造成跟我们一起生活的人的烦恼,我们都要生惭愧心,我们已经背离了仁爱之道了,恼害他了。可是当人家生烦恼、不高兴的时候,我们很可能是起另外一个念头:就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大不了,还生气!你看我们不反省,还骂对方,所以调伏性情上的偏私重要。你看,假如这种脾气在家里发,兄弟有什么摩擦了,你还在那里发牢骚,还在那里抱怨,父母的心在淌血都不知道啊。「同气连枝各自荣」,父母是根,兄弟一冲突了,那不就是这些枝干在被砍?哪有父母不痛苦的道理?所以我以前听到,姐妹因为一件事不高兴,三年不通电话,我说人这个脾气居然能够造这么大的孽。姐妹三年不通电话,她妈妈的日子怎么过?所以人要改脾气,能念念为父母想,这个脾气决定改得了!就是念念只想自己,才改不了,念念想别人也容易改。

  而偏私当中,我们看到这个「私」字,就是自我,自己喜欢的,爱得不得了;看不顺眼的,好像讲起他来就没有一处是好的。所以人一偏,心态一偏,看什么都看不清楚。所以《大学》,今天讲《大学》挺多的,因为今天讲务本,我们一开始讲务本,《大学》很强调务本。「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喜欢他,却还能看得到他的不足、缺点;讨厌他,却能知道他的长处跟付出。人的心一偏,为批评而批评,这个就会形成很不好的对立。你说政党跟政党之间,难道人家没有做好的事情吗?哪有一讲起话来,人家啥都不是?那假如是政治人物这样带头,全国人民假如无形当中学习了,那就麻烦了。那就变成什么?苛刻、刻薄啦。

  所以性情上这个偏私很严重的,爱憎要去掉,就是好恶的心。刚刚跟大家讲,什么时候自我教育?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啊。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你还讨厌他干什么?你说他做那行为不对,那是他的习性,那不是他的本善。一个人有本善,现在被习性牵着鼻子走,你应该怜悯他,怎么会生他的气呢?那就是还不明理,不明这个每个人都有本善的真相。明理的人决定不再迷惑,不再起这个错误的念头跟心态。所以我们真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了吗?真相信的人,决定没有看不顺眼的人,也没有不信任的人,只有怎么去成就他的心。

  你跟他缘很好,更好,你讲话他会听,赶紧帮助他提升。你不要跟他好到两个人互相贪爱,情感愈来愈执着,那不行,那是你没有智慧。有啊,我在台湾,看到夫妻好到你侬我侬,最后先生死了,意外,太太活不下去。所以这个就不是用真爱、智慧去爱护对方,最后太太还自杀,那这个爱错了。所以要用理智的爱,不能用情执的爱,要「悲智双运」,真慈悲、真爱里面有什么?有智慧。

  爱一个人要怎么爱?我没有的时候,我不在的时候,他可以更好,你跟他的互动就是不断的在提升他。就好像一个真正有智慧的母亲,她照顾孩子,陪孩子成长,不是让他愈依赖母亲,而是让孩子渐渐的可以独立,能力可以照顾自己,这个才是会爱护孩子的母亲。为什么?人生无常啊,我们怎么可能随时或者长长久久陪伴我们的至亲呢?所以有智慧、真爱的人,他考虑事情是比较深远的,不是只考虑眼前。所以父母没有智慧,那个溺爱就是考虑眼前的感受而已,但那个不叫真爱,那个叫欲望、情欲。「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就考虑不到那么远。所以往往被情欲所控制,什么时候才有一点反思?孩子不听话了,才知道严重了。

  刚刚我们强调要调伏好恶、爱憎的心。其实明理就是什么?明白我这么做,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你真搞明白了,你还这样做?那不是愚痴?对自己没有益处,对别人也没有益处,还继续做,那不是真明白的人。请问大家,发脾气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对别人有没有好处?没有。那我们还继续发,那是自害害人。那我们是「可怜悯者」,我们比那个还没学传统文化发脾气的人更可怜,我们比他还可怜。他不知者罪小,我们明知故犯,继续发。

  所以还是要下决心。孔子说「先难」,要行仁爱大道,先从最严重、最困难的习气调伏,要拿自己开刀。不然有时候习气藏得比较深,往往人家一指出来,借口接二连三一串,人家就不想告诉我们了。尤其我们教育界的同道,这个好恶,杀伤力太大了!为什么?我们不是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一带班就是三、四十个孩子。自己心一偏,喜欢这些孩子就宠爱,这些孩子全部傲慢起来了;讨厌那些孩子,那你喜欢的孩子都瞧不起那些你讨厌的孩子;然后那些被你讨厌的孩子统统没有信心,甚至于怨老师、恨老师。这一个好恶心毁了所有的学生,毁了自己又毁了学生,所以这个心一定要放得下。

  一般我们看报纸,当时候我还在台湾的时候,某某青少年走在路上,放一把火,把七台摩托车、几台摩托车全部烧掉。那是一个结果,一个人为什么这么愤怒?我们得找原因才能解决问题。我们看了报纸在那里气那个孩子,又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你都把他关起来,也不能解决问题呀。为什么?因为他的病因没解决。你把他抓进去了,他在里面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本来是个小偷,十年出来变什么?对啊,很难想象。除非你监狱就像海南监狱系统这样,还是要从他心地改善。我们张发厅长讲的,你要改变,要从他起心动念处,他念头错了,存心错了,你给他关,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啊。

  其实当时我看到这些青少年烧车,他就是反社会的这种情绪。缺爱的人才会反社会;有爱的人,他就是奉献社会,他怎么会反社会呢?那他为什么缺爱?他在两个最重要的、他生命中的贵人身上没有得到爱:父母跟老师。他那个怨慢慢就积起来了。你看孩子成长,「我爸爸说……我妈妈说……我老师说……」父母老师是他最崇敬的人,他怎么会逆反?但是我们没有爱护他,甚至动怒、牵怒于孩子,乱打他,久而久之,他当然人格就受到负面的影响。一个孩子成绩不好,你把他羞辱,把他叫到墙角上面去,一次、两次、三次……谁受得了呢?那他的人格当然开始扭曲掉了。

  「人之初,性本善」,师长讲,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就不会这样去对待这个孩子。为什么?每个人开窍的时间不一样,你就用一个成绩、分数去衡量,然后成绩不好的,你就放弃他。教育是成就人,不是放弃人。像我是开窍比较晚的,当然现在还没有很开窍。我成绩一直都不好,我的姐姐她们成绩都比我好很多,可是我父母从来就没有嫌弃过我。每一次考试不好,我父母都是「加油!加油!」那个眼神就是信任我。后来,被这么信任,慢慢的什么心起来?羞耻心。爸妈这么信任我,我还继续这样不争气,挺对不起他们的,那个羞耻心就上来了。

  包含我念小学,几位老师对我非常的信任。刚好我两位老师教过我姐姐,也教过我。我姐姐都是全校第一名,我是全班二十几名,差很多吧?我的导师跟我的自然老师,教过我姐姐又教过我,可是他们看我成绩不怎么样,没有否定我。我记得当时我两位老师到我高中去,我接待两个老师,很高兴啊。结果我那自然老师,他现在是校长,可能也退休了,叶校长。他说,「礼旭跟他姐姐,我们都教过,礼旭是属于『大只鸡慢啼』。」这个是我们福建话,「大只鸡」就是很大的鸡,公鸡,「慢」就是慢,「啼」就是啼叫,很大的鸡叫得比较慢。为什么?因为牠吸一口气,时间比较久,要「嗯、嗯」,牠才能「咕咕咕」,才叫得出来,牠酝酿的时间要久一点,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我翻译一下这句福建话,叫「大器晚成」,就是「大只鸡慢啼」。

  当时候我听到这句话,特别受鼓舞。其实人难免,你们设身处地一下,我姐姐每次都全校第一名,我有没有压力?你们真的很懂得感同身受。上初中,每次颁奖,「第一名,蔡蓉青。」我姐上去了,我赶快(低头)。我同学:「你姐,你姐。」「呃……」设身处地很重要,假如你很聪明,成绩好,学历又高,你跟兄弟姐妹相处,你要柔软,不然你那个言语,不知不觉就伤到人家的心了,要设身处地为他们想。

  所以刚刚讲到,真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你对孩子都是信任,你不可能去排挤他,你不可能有好恶。之前跟大家分享过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主管,他是一个邮局的最高主管,一个分行。儿子成绩很好,女儿成绩比较差,儿子是哥哥,读到博士,女儿只有专科毕业。他就爱那个儿子爱得不得了,然后嫌弃那个女儿,因为她成绩不好,就好恶,因为对成绩非常在乎,就形成这个严重的好恶。结果儿子从美国大学回来,博士毕业。这个父亲本来想带着他好好去跟亲戚朋友见见面,好好炫耀炫耀。还来不及带出去见亲戚朋友,这个儿子就来到父亲面前说了,「爸,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的财产、房子那么多,你赶快过给我吧。」哇,他爸爸晴天霹雳,花了二十多年栽培这个博士儿子,居然回来是先跟他要财产。

  大家要知道,现在世界的风气叫功利主义,传统文化是道义啊!除非你的孩子有很好的德行根基,不然出国留学,给大家讲一个不客气的话,凶多吉少。除非他有很好的德行基础;再来,他去的时候有长辈照顾;再来就是你的孩子是圣贤再来的,不然哪有说不受污染的?除非他是颜回、夫子这种功力的人,不然哪有可能说不受影响?他都一定要有一个成长、成就自己的过程。他真正定力、德行,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会染着,那没有问题。很多大学生,我敢说超过一半,到外国去留学,花钱都花得比较凶。

  后来这个父亲被这个儿子这么一讲,进精神病院了,打击太大了。在这个时候谁出现了?你们很能体会,这个时候女儿出现了,给父亲讲,这一辈子不拿他一毛钱,每个月还给他五千块钱做生活费(在我们台湾发生的事情),才把父亲救出来。

  结果他的儿子后来结婚,生了第一胎,不到一岁,进医院很多次,孩子先天身体有问题,开刀开了好几次。他这样忤逆他的父亲,哪有可能孩子会不出问题的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其实很多事情,我们细细去体会,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坏事。他得到这样的结果,才能真正让他醒过来。当他在医院穿梭的时候,他假如有一念想起自己小时候生病,父母那个着急的脸庞,他的惭愧心就起来了。那他孩子的这些际遇就成为他觉悟的因缘,不然他很难醒啊,「养儿方知父母恩」。

  那这一点是我们在谈修身。下一句「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人的德行、修养在哪里表现?能不能把家庭里面的矛盾冲突,用自己的真诚心化解掉。假如我们学传统文化学了五年、十年,我们家里面的冲突没有化解,甚至还更严重,那代表我们没有真实的涵养。因为有真实的涵养可以感化别人才对,怎么连自己最亲的人都感化不了?很多人在外面很热心,回到家,跟家里人不能沟通,所以他那个热心不是真的,夹杂着虚荣。他做做,人家就赞叹他、恭维他,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回到家里没有人肯定,也没有人拍手,真没意思。这个都要观照。

  我们新疆郝铁龙董事长,曾经在我们中心讲过一堂课,他有一点让我们印象很深。他在学习传统文化,突然有个念头想到,「我借我弟弟钱,我都记录得很清楚,可是我还常常捐款,捐不少钱给公益团体,怎么我对不认识的人这么慷慨,对我自己的手足反而计较得这么厉害?」他就反思到自己这个善心不纯,有夹杂名利。结果他体会到了,人体会到了就能改;体会不到,听五年、十年的课程也不一定有用。他回去之后就跟他弟弟说,「那些钱你不用还了,哥再好好帮你找一个房子(挺好的房子),帮你这个家安定下来。」他说他弟弟马上就痛哭了,然后谁最高兴?他母亲。所以好像来年,他带着全家人从新疆回自己祖籍河南祭祖,全家和和乐乐的。那去祭祖,谁最高兴?祖先在天之灵最欣慰,这个是消得家庭内的嫌隙。

  坦白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哪有这么好做?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最重要诚意正心,这个心对了,就做得到。在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吴子恬,他的太太姓孙,孙氏。吴子恬他的母亲早过世,父亲娶了继母。继母有偏心,对他一个弟弟比较好,对他比较不好。他心里慢慢的就有不平、有怨在。后来他娶妻了,他的后母对他太太也不是很好。他就不平,想要去找后母理论,都是他的太太把他劝下来。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留下的财产,有地、有银两,结果他的继母就把最差的那个田给他,然后自己跟弟弟留好的田地,还把不少钱都私吞了。结果吴子恬真的受不了了,真的要去找继母,又被太太拦下来,不然亲人之间就要争执了,争财产。

  学传统文化,首先要学吃亏,不只是跟别人要学吃亏,最亲的人要学吃亏,不要连最亲的人都要跟他计较,那学不进去了。而且我们要了解,该是我们的,跑都跑不掉,哪是争能争得来的呢?愈争福报愈折损。请问大家有看过哪一个家庭,为了争财产告上法院,最后家族愈来愈兴旺,你们听过一例吗?没有啊。《朱子治家格言》讲,「伦常乖舛」,冲突了,「立见消亡」,很快整个家就败掉了。所以这个太太有见识,不简单,「妻贤夫祸少」,这个妻子贤德,帮他丈夫转掉很多的劫难。

  结果这个后母,这个是不义的做法,很快的自己生的儿子染上赌博,把钱全部败光,然后母子几乎沦为乞丐了。假如你是吴子恬,这时候怎么办?「呵!苍天有眼,你们也有今天!」听起来就怪怪的,是不是?对自己的兄弟跟继母讲这种话,不是很不符合伦常吗?这个时候,孙氏很懂人情事理,先生还没有反应,她赶紧劝先生去把母亲、弟弟接回来。做不做得到?尽弃前嫌,不然怎么消得家庭内的嫌隙?对方任何的过失,绝不放在心上。不然只要一放在心上,会藉题发挥,那可能就不能共住了。接回来一起吃年夜饭,然后还帮助弟弟戒掉赌博,最后就感动了自己的后母跟弟弟的良心,这个家就和乐了。

  而他太太生了三个儿子,三个都考上进士。该是他们家的福报,怎么会跑得掉呢?一个家族里面出一个进士就不得了,她生三个,三个都是进士,你看他的福报!所以人量大福大,怎么可以跟自己的至亲计较呢?你看她三个儿子从小看到母亲的德行跟忍辱,哪有不成材的道理呢?所以人要不计较,学吃亏,人欠你天会还你。假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老师跟同事、跟自己的父母兄弟常常闹不愉快,还带着情绪到学校去,甚至于讲话还骂亲戚朋友,那不把孩子的人生态度都误导了?所以这个故事要讲给自己的学生听。

  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