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九集)2005/2/19台湾台南净宗学会档名:52-116-19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个动作很重要,它可以广泛来运用,就是接待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我们现在在家庭当中来看一下,孩子现在会不会接待客人?比方说刚好阿姨来了,小孩在那里打电脑,他会怎么做?他会把他的大嗓门打开:妈,阿姨来了!这样好不好?习惯了,他就很怠慢、很随便,因为尊敬长辈排在次要,哪一个最重要?我的玩乐最重要。久而久之,恭敬心就不见了。所以要教。您有教过孩子接待客人的举手?好。这个影响他很深远,孩子假如这个礼貌没学好,可能在学校、在他往后的公司都会有尴尬出现。
我们就曾经教孩子,一个一个来练习,如何接待客人。所以,这一条经文不只要讲解,还要实际带孩子操作;而且还不是操作一次、两次,要让他重复练习,他就熟能生巧。刚好一天早上,这些孩子都学会了,也是巧妙的安排,中午吃饭时候就来了一位阿姨。结果她要走进教室门以前,所有的孩子本来在吃饭,统统停止,放下他的碗盘筷子,要干嘛?争先恐后要接待客人。所以其实当他能学以致用,他会学的欢喜。这位阿姨走到门口,六个孩子排成一排,同一时间鞠躬说:客人好!这个阿姨不敢走进来,她说:受宠若惊!从来没有被这么隆重的礼仪接待过。接著她又说:假如下一代的孩子都这样,那我们就很欣慰了。
我们接著,客人要走进来,教他们要放拖鞋。拖鞋怎么放?要放在客人走进来马上可以穿进去。所以诸位朋友,每一个礼仪的动作,其实都是在设身处地为他人著想,他的仁厚之心也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在落实。所以,放拖鞋也要让人家可以顺势穿上。阿姨进来,他们就说:阿姨,你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就请阿姨先坐,然后说:阿姨请喝茶,我去叫我妈妈过来。这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在家庭当中要学习。
再来,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看到隔壁班老师走进来了,孩子看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始放大嗓门:老师,隔壁班老师找你。这个都不符合礼貌的态度。所以这个也要教学生,教导他们一定要先:老师,你等一会儿,我去叫我们老师过来。跟老师讲了,然后再把老师带过来,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其实当他在落实礼仪的时候,一个孩子的耐性、沈著就在这些礼仪实践的过程,一直在养成、在培养。
那我们看,公司行号里面,假如有人来找他的朋友或者找上司,一般的人面对这种情境会怎么做?比方说要找经理,经理可能在开会,说:找经理,他在里面。这样好不好?刚好这个客人走过去,结果里面在开会,他门一打开,那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很尴尬。会开到一半,到底是要继续开会,还是要接待客人?这样就很失礼了。假如这个主管一追究起来,谁接待的?假如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这种情况,那可能工作就保不住了,因为成事不足就败事有余了。面对这样的情境,应该是先请客人「你请坐」,倒一杯水给他喝,「我去先看看经理忙不忙,您先等一下」。等去了,一看在开会,请示一下,说可能还再十分钟、二十分钟,再过来跟他讲一下,让客人的心里也有所准备。所以,处处符合礼仪,处处就让人家很舒服的感觉。
这个接待之礼,不仅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里面,甚至於在政府机关。而政府机关接待的都是谁?很多可能是各国的重要的人,或者是他们国家的人民。假如政府单位做事的公务员都不符合礼节,那可能脸会丢到国外去,而且也会让他自己的人民对他失去信心。所以,礼确确实实很重要,孔老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很难在社会、团体当中立足得好。所以,这一句经文我们就可以把它解成接待之礼。下一句经文,我们把它念一下: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不要直接把他的名字叫出来,其实也是一种恭敬之心。我记得在家里面称呼两个姐姐,都是喊大姐,喊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学问我说:你姐姐叫什么名字?当我们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全身不舒服,好像觉得有点不尊敬。所以不要小看这种称谓,叫久了,愈叫愈亲,说「姐」、「哥」,真的在这个称谓当中,人与人会愈来愈亲密。但是假如直呼名号,比方夫妻在称呼的时候,都三个字、三个字叫,叫久了,气氛就愈来愈冷淡,甚至於会愈来愈火爆都有。所以这个称呼,我们也应该对尊长都是以「叔叔」、「伯伯」、「阿姨」来称呼。出社会了,我们也以比方说「陈经理」、「陈董事长」,这样去称呼。人家听了舒服,也不至於冒犯他人。
在现在的孩子,他在家、在学校也要落实这样的态度。同事,比方说我们当老师,同事跟同事之间,在孩子面前不要直接说「礼旭老师」,或者「某某老师」,不要这样称呼,因为这样也是都在称老师的名字。应该怎么称好?「陈老师」,「蔡老师」,这也是做个示范给孩子看。虽然我们大人之间称呼可以亲昵一点,但是小孩他还要从小学习谦恭的态度,我们为人老师也可以注意这些细节的部分。这是「称尊长,勿呼名」。
因为西风东渐,西方人称呼自己的爸爸妈妈都直接称名,很多人就觉得西方的月亮比较圆。我们有一个朋友,他看了书籍说可以直接喊名字,结果就叫他女儿都喊爸爸、妈妈的姓名。喊了几年之后,刚好我到海口去教《弟子规》,他才知道错了!他女儿跟他讲话已经跟他是平起平坐,这个时候就不好教导。所以,称呼是要树立长幼、尊卑的态度,这个礼也不可废。
下一句『对尊长,勿见能』,我们早上也有提过,孩子他提升他的才华,我们要引导他,有才华的目的在哪里?学习这么多才华,他的目的到底是为何?诸位朋友,您带孩子去学这么多才能,要做什么?这个很重要,你的目的就会引导孩子往这个方向去走。
我有一个学生,她补习补了四科,国小六年级。我就想,只要她上课认真听,一定不需要补那么多,我就把她找过来跟她沟通一下。我说:你补四科太多了,不然先补两科就好了。结果这个小女孩说:老师,不行,我们那条街的人统统都补四科。你看孩子去补习的目的在哪?别人都去了,我不可以输给人家。相同的,现在学那么多才艺,目的在哪里?人家会钢琴,我不会不行;人家会跳舞,我不会不行。假如都是为了跟别人攀比,好面子,那孩子这些才艺学了之后,不单没有什么大的好处,因为学杂了就学不扎实;不单没有好处,还可能沾染了这种虚华的风气,学了之后,常常想要去跟别人炫耀。所以,我们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
早上我们也提到,假如他是学艺术的,我们应该引导他要有志向。学了艺术这个才华要能造福人群,所谓社会国家者,应该是互助之体也,每个人奉献他的能力跟才华来利益团体。所以我们会引导他,你看这么多,比方说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现在还不断陶冶人的性情。你要学音乐,也要像李叔同先生这样,要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风易俗,莫善於乐」,用音乐来改善社会风气。当我们是这样去引导,他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学习一定会跟其他的人有所不同。当他只是为了炫耀,这个孩子学这一门才华,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不能突破。因为当他喜欢跟人比来比去,他就患得患失,情绪化会很严重,到时候就爬不上去。但是他有志向的时候,他会不断鼓励自己向前,所以志向已经决定了整个成败的关键。
我们在《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读书应该志在哪里?圣贤。现在的人读书都志在什么?赚钱。所以你看读书的人都读得苦哈哈的,读得气得半死,因为他考不好。那个目标错误了。相同的,很多学艺术的人,艺术志在什么?所以他的功夫就不可能一直上去。我们要抓到根本。范仲淹他读书的目的在哪?要找到一个、要掌握一个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所以他那种心境跟只为了功名读书的读书人,念出来的效果一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教育在「慎於始」,慎於一开始,我们引导孩子学习才华、技能,也要有正确的观念。
所以,不可以「见能」是长养他谦卑的态度。我们在《易经》里面有提到「谦卦,六爻皆吉」,《书经》里面也提到「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的六十四卦当中,每一卦都有吉凶参杂,只有一个卦是所有六爻都是吉,只有一个「谦卦」。所以一个孩子懂得谦卑,他是可以无往不利。在《了凡四训》这四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学当中,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谦虚的益处。袁了凡先生当初去考试,也参加过好几次进士考试。每一次还没有考以前,他观察要考试的这些同学,他会发现有些人特别谦卑,谦光逼人,对人都很恭敬、很谦逊。虽然这些同学有的年纪很轻,但是他就觉得他一定会考上,结果考试结果果不其然,谦虚的人都考上了。
所以,我们从小也要时时提醒孩子常存谦虚。因为纵使我们今天的才华再高,这个才华是不是靠自己形成的?不是!是在成长的过程,非常非常多的人给予我们照顾、提携。所以愈有才华,我们应该愈能感念这么多人对我们的付出,有这样的心境自然就不会傲慢。所以「对尊长,勿见能」。
下一句,『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在路上遇到长辈,我们就要主动过去打招呼。我们自己教书的,我就曾经听我妈妈讲过,她说:有些学生(教过的学生)在路上看到她,马上就躲开了,没有走过来。诸位朋友,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这很多情况,比方说我们当老师的跟孩子不够亲,所以他们都跑了。也有可能这孩子从小就不习惯对大人行礼,当他都不主动跟大人行礼,这种人情世故就会不懂。所以我们也要告诉孩子,遇到长辈一定要向前去问好,鞠躬,这个是见面的礼仪。
诸位朋友,鞠躬容不容易?现在叫你对一个人九十度鞠躬,可能很多人会不习惯。在深圳有一个幼儿园,它训练孩子鞠躬训练了差不多一、两个月还继续在鞠躬,要让这个动作内化成他的恭敬之心。有一个孩子,他的母亲有三个姐妹,他的父亲是四个姐弟,结果只有他一个小孩;就是他母亲的姐妹没有孩子,他父亲的姐姐也没有孩子,只有他一个。这么多人都照顾他,所以诸位朋友,这个孩子好不好养?不好养!你们怎么知道?又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么多大人宠。有一次他的爷爷对著这些长辈说,他说:见到这个孙子就好像见到我一样,这个孩子讲的话就是我讲的,谁要是打他就是打我。这样情况下去,这个孩子会怎么样?那可能是不可一世。所以,长者假如不懂得如何教孩子,确确实实爱之足以害之。所以我们看看,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导,都出在哪个字?宠爱。
他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刚好也有个机缘开始学习《弟子规》,觉得情况不妥,应该把他带回来。这个孩子一次在吃饭,桌上的菜太少了,他马上用脚撑著桌子,退到后面说:菜太少了,我不吃了。这样对不对?不对!但是很正常,因为他们这么宠他,已经把他宠成小皇帝了。皇帝吃饭要几道菜?一百道!你这么清楚。所以菜太少,他就不吃。他妈妈把他带回去以后,一天早上,煮了很营养的粥给他吃,结果他跟他妈妈说:我只吃面,不吃粥。他妈妈也没跟他发脾气,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经养成坏习惯,现在要有耐性把他修正过来。所以她说:你不吃,好,那算了。结果九点的时候,他又跟他妈妈说他很饿,他妈妈又把那碗粥端出来,他还是不吃。现在很多孩子脾气很拗,怎么办?不要跟他硬碰硬,要跟他磨下去。他不吃又收掉。九点半他已经饿得不行了,端出来,他就大口大口的吃,吃完以后他说:还满好吃的。对!他都不知民间疾苦。
结果把他送到幼儿园去,这位父亲、母亲也很用心跟老师配合,就教孩子鞠躬。他的妈妈带他去,遇到老师了,要跟老师鞠躬,那个孩子站著不动,一个男孩。结果他妈妈就开始跟老师鞠躬,她说:你就像妈妈这样。这个母亲鞠了差不多十个躬,孩子如如不动。不过因为要上班了,他妈妈就急忙要离开,走到社区门口觉得不对,教育要慎於一开始,一开始没有把他教会,往后要教就会愈来愈困难。她就打一通电话给她先生,她先生马上就赶过来,两个夫妻一起走到孩子面前,说:现在爸爸教你鞠躬,跟老师鞠躬。然后他爸爸就一直鞠躬,也不知道鞠了多少躬,这个孩子站在那里就哭起来了。父亲的这一分真心,让他这一颗食古不化的心融化掉了,孩子当场也跟老师鞠了一躬。而当他那一躬能鞠下去,往后就不困难了。所以,教好一个孩子,确确实实亲师合作特别重要。
这一位母亲她也是很有教育的敏感度,因为这个孩子被这么多人宠爱,对人没有恭敬之心,所以她处处也在调伏这个孩子傲慢,希望他恭敬。每一次在他们社区要离开的时候,因为社区都有保安人员,所以她就叫孩子:来,跟叔叔问好,问早。这个孩子每一次都不愿意。有一次他的母亲就在这个保安人员旁边,就跟孩子讲:今天你不鞠躬,我们就不上去。孩子还是硬是不鞠躬,她就跟孩子讲,她说:到国家领导人,还有所有在工作的人,每一个人对社会都有贡献,都值得我们尊敬;而你们年纪这么小,都是要父母照顾,还有很多人替你服务,所以你应该主动跟这个叔叔感谢,跟叔叔问好。就当著这个公安人员的面前教育这个孩子,当孩子把这些道理都能够听进去,都能够跟这些长辈鞠躬,相信所养成的这一分恭敬的态度,将对他一生受用不尽。
见面之礼,我们可以用鞠躬。那大人跟大人之间,现在一般用什么方法?握手。其实握手是西方的礼仪,中国一般也都是鞠一个躬,当然遇到长辈我们就要「急趋揖」,要主动去鞠躬。你不能大老远看到爷爷了,还慢慢悠悠哉哉的走,那就不恭敬。面对长者,我们可以鞠个礼,平辈的话,就很自然鞠躬。我们看现在韩国的连续剧「商道」,当你看到他们人与人见面这样鞠躬,感觉很舒服。连看到很不顺眼的人,他们也会收敛一下,跟人家行个礼。
因为目前很多场合都是用握手来打招呼,那诸位朋友,握手应该注意哪些事情?比方说,是谁先伸出手来比较符合礼仪?我们要考虑到「顺序」问题,这是握手。长辈跟晚辈谁先伸出手?长辈先伸手,晚辈再伸手,不然我们就鞠个躬就可以了。上司跟下属应该谁先伸手?上司先伸手。比方说你到别人的公司去,看到他董事长,董事长还没伸手,你就伸出来:你好!你好!人家搞不清楚你是谁,手都没伸出来,你不是很尴尬吗?所以,面对别人的长官,也是等长官先伸手,我们再伸手。这个顺序不能搞颠倒,不然可能会有尴尬的情况出现。男生跟女生谁先伸手?女生。你们都很有经验,对,女生先伸手;不然你男生伸出来,人家不跟你握,你也很尴尬。这是顺序。
第二个,我们在握手的时候要注意「态度」问题。握手应该注意哪些动作,哪些态度?我们实际来演练一下,哪一位朋友自告奋勇,上来我们握握手!这位朋友,就是你。人生会有很多变化球,当你接到的时候,你要很自然。我们遇到朋友要握手,首先我们要注意眼睛,眼睛要看对方。比方说我现在跟他握手,「你好!你好!」对方会觉得怎么样?怎么这么没诚意!这种情况有,因为在宴会当中,遇到很多朋友,在跟他握的时候,眼睛看著另外一个人,握过来,「你好,你好」,心不在焉,很没诚意。所以眼睛要直视对方。再示范一次:你好!
除了眼睛之外,还要注意这个手,力气不要太大,不然会把人家捏得很痛。比方说,我就把他捏很大力,「你好,你好」。他的忍受能力比较强。所以「力度」也要注意。再来,握得位置也要对,比方说很多人握得时候没有力度,就是这样,「你好,你好」。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好像职业病一样,就跟人家碰一下就好了,这个都没有诚意。应该抓得差不多这个位置,这样很好。再来,还要注意握的「时间」不可以太长,不然你这样,你好,他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要松手。尤其我们男生遇到漂亮的女生的时候,这一点更不能犯过失。当我们处处都能够注意到,那别人跟我们握手就很欢喜。好,谢谢你,掌声鼓励。这个是握手当中,也是要处处让人家感觉很舒服。
握完手以后要介绍,要互相介绍。这个介绍的顺序很巧,刚好跟握手的顺序倒过来。比方说,长辈先伸手,晚辈再伸手,介绍的时候,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把下属介绍给上司,把男生介绍给女生,刚好是转过来的。其实它虽然是一个礼仪,但是我们今天设想一下,当你带著你的同学跟你父亲认识,你会不会牵著你父亲的手说:爸,来,我们去认识我同学。这样感觉很奇怪!其实礼仪它就是一种天然的顺序。哪有把老人家带去认识一个可能身高还差他一大截的人?那不是很奇怪!所以礼,我们在《礼记.乐记》有提到「礼者,天地之序也」,天地很自然的顺序跟规律。这个是介绍的要注意的情况。
在介绍过程,也很有可能人家会递名片给你,这个递名片跟接名片也要注意。怎么递名片?你不要那个装名片的袋子拿起来,你一张,你一张,这样给人家什么感觉?不够尊重别人。当一个人不尊重别人,其实已经也不尊重自己,所以俗话叫「自取其辱」,你不敬人,事实上已经是不敬己了。那一张名片是代表你,你怎么可以发得这么随便!所以一张拿起来,双手递给别人;而且递得时候应该用哪一面面向朋友?他马上递过来就可以看的那一面。你假如递反了,他还要转过来看。这细节也处处流露出你处处替人著想。
你接过来,一定要先看一下。「称尊长,勿呼名」,不只对尊长如此,一般人与人相交往,他假如是总经理,假如是科长,我们就以这个称呼来尊敬他,他也会觉得很欢喜。所以,你一定要先把姓看好,比方说陈科长,「陈科长,您好」。你不要拿过来也看不清楚他姓什么,突然坐下来要交谈了,才想到忘记了,然后又再拿出来看,就怪尴尬的。
拿了名片应该放哪里?你可能就把皮包拿起来放。很多的人就直接把它放在餐桌上,刚好在吃饭的过程,那个汤滴来滴去,可能对方一看:我的名片!他会不会跟你做生意?会不会跟你合作?你对我的名片这么不尊重,可能给他的印象就很不好。当我们处处有礼,就留给人家很好的印象,就跟人家搭起一个友谊的桥梁。所以见面的礼仪,我们也不可忽略。从一开始,讲了接待的礼仪,现在讲见面之礼。
「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比方说我们去跟长辈打招呼了,长辈假如没什么事,等他离去了,我们就可以走了,叫「长无言,退恭立」。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很少有机会回家里,一个学期回去没几次。当我们一进门,看到爸爸妈妈,这叫「遇长」,我们叫:爸爸,妈妈。很多大学生回到家里,跟妈妈就好像沾个酱油,沾完以后,比平常在学校更忙,忙著干嘛?找一大堆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你看爸爸妈妈好不容易等著你回来,可能有很多话想对你讲,我们都忽略掉父母、长者的感受。这种事我也干过,要发露忏悔。
应该是跟父母打完招呼以后,把这些行李都放下,赶快过来。因为一段时间没有跟你谈,对你的情况不了解,一定会有许多的担心。这个时候你就坐下来,陪妈妈看书也好,陪妈妈喝杯茶也好,这个时间绝对不能省。很多人就说:我妈妈都没什么话跟我说。因为你都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个话还没沈淀到要讲出来。其实当你很有心,静静的陪父母,陪老人家坐一会儿,他的灵感就来了,自然就有很多话可以跟你好好沟通。所以我们与长者交谈也要有耐性,陪他们坐一下,真正坐了一会儿,父母确实没有话,我们再「长无言,退恭立」。
我从海口回来,当天下午我就先去看我爷爷。看完爷爷,晚上回来,也是有四个多月没跟父母一起交谈,所以我马上什么都放下,就先跟爸爸、妈妈交谈,一谈就谈了两、三个小时。这个谈话的过程,我们就把自己生活、工作情况,仔仔细细跟父母报告,让父母很放心我们在那里所做的事。所以我父亲,记得我第一次回来跟他报告,他在这个听的过程,眼中有三次流著泪水。因为他听到在海口、在深圳这些地方,很多的孩子学了以后回去拜父母,他听了忍不住眼泪都掉下来。后来那一次我回海口继续工作,第一次打电话回家里来,结果我父亲就跟我说:你在那里做,好好做,不要担心家里事,家里的事爸爸会处理得很好。父亲还安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牵挂。
记得我还跟他讲了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海口有个学生,因为他的老师很认真教他们《弟子规》,所以他过年回去,他就想要礼拜父母,感谢这一年的照顾。这个孩子就端了两杯茶,在房间里面准备走出来,他要端出来以前,觉得心里噗通噗通的跳,有点不敢。结果还没走出来,来了一些客人,他更退却了,又有别人,愈来愈不好意思。不过他就打起勇气,老师都教了,我们要认真去做。所以就把门打开,就直接走到父母面前,这个孩子就突然间跪下来。所有的亲人本来还在聊天,这个孩子一跪下来,一片寂静,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所有的人很有默契都闭嘴。然后这个孩子就说:感谢父母这一年来的养育之恩,在这个一年的开始,祝父母健康长寿。就跟父母顶礼三拜。结果旁边的家长看了都很感动,所以孩子也在影响大人。
这个孩子回学校以后,写了一篇文章,他说他要去感谢父母的时候非常紧张,但是他那一跪跪下去的时候,突然觉得脑筋一片清醒。所以跨出第一步比较困难,但是只要你勇敢跨出去,你就会愈做愈好。
下一句,『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个是叙述到我们古代交通工具,坐在马上,坐在车上。当我们坐在马上遇到长辈,就应该赶快下马,因为你坐在马上,遇到你爷爷,然后你这样:爷爷,你好!那很不恭敬,要赶快下马。或者是坐在车上,也应该先下车行礼。推而广之,可能你刚好在忙,比方说你在打电脑,长辈来了,应该先怎么样?先放下来,先问好。处处不要忘失了这个恭敬之心。
但是假如,比方说现在是坐在车子上面,车子正在高速行驶,突然发现叔叔在开车,这时候怎么办?能不能把车窗摇下来,大声在那里:叔叔!这个就会有安全的顾虑。所以,学礼要学得灵活,不可以学死了。我们接著把下一句经文读一遍: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刚刚前一句还没讲完,「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个「过犹待,百步余」,我们可以衍生成什么?送宾的礼仪,送客人。「过犹待,百步余」,就是送长者、送客人,要等他离去以后我们才走。在讲解这一条,我会让学生实际送客人,就一个人当主人,一个人当客人,然后走到门口,说:再见。那个主人马上把门「眶」关起来。其他的同学就一阵笑声。然后再把门打开来,就问那个客人,假如人家这么送你,你有什么感觉?他说:好像恨不得我赶快走,我下次不来了。所以送客,也要能让人家宾至如归的感受,备受尊重。
我们就直接透过讨论,除了实际操作以外,透过讨论。诸位同学,你觉得怎么样送客比较适当?很多孩子就开始想了,把他送到电梯口,坐电梯下去了,我们再回来。这样子客人的心中是什么感受?很温馨。假如没有电梯?我们就把他送到楼梯口,再回去。
古代的人他在送长辈、送师长的时候,确确实实都是做到了「过犹待,百步余」,都是看到老师已经转弯了,见不到老师的身影了,他才离开。我到澳洲去学习,学了就要用,所以晚上师长讲完课,我们就一起送师长回他住的地方。我都会一直站在那里,等到师长已经进了房间,我们再离开。其他的同学就很奇怪,我为什么一直站在哪里?我就跟他说,「过犹待,百步余」。其实当我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内心真是无比的欢喜。因为在送师长的这个过程里面,我们的脑海不断浮现是什么?浮现著我们的人生,假如没有遇到师长,智慧不开,烦恼不断!就是因为有师长点点滴滴的教诲,我们才得以在人生能有这么多的成长。所以,目送师长的过程,都是含著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这一分师生之缘。所以古代人,人与人相处非常有情义,就是有这一分情义,才写得出很多非常感人的诗词。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