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一百四十六集)

时间:2016-11-05 18:41   编辑:善常   点击: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午安。

  上节课我们谈「赏罚」,在一百五十八页,两百六十四句。我们刚刚跟大家交流,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应该读起来对这个义理就比较熟悉。

  【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代闇主。诛赏各缘其私。】

  刚刚诸位学长有没有转烦恼菩提?有没有化悲愤为力量?有哦?这个开悟了,是小悟。而且很难得是「闻教便行」,看到经教,看到人家讲解的义理,他马上入心,马上去力行;「奚待更劝」,有这种学习态度,他每天都很有提升跟突破,不用人家还在后面推,还要在那一直劝、一直拉了。

  在《孟子》当中,舜王之所以为圣人,孟子讲到,最大的差别在于他学习的态度。舜王还没有遇到老祖先的教诲,他也是住在山林里面,跟一般农夫过的日子没有太大的差别。重点在于「闻一善言」,当他缘到了,见到好的经典教诲;「见一善行」,他看到别人优点、长处,他马上依照经典、依照人家那个长处去落实、去效法。「若决江河」,就像黄河堤坝被冲掉了,大水很勇猛,水势非常大。舜王他力行的气势,就像那个黄河水一样,谁都阻拦不了他断恶修善

  「沛然莫之能御」,所有的人都反对他学经教,他如如不动,他突破困难去依教奉行,我们跟舜王的差距关键在这里。我们要去落实一句经教,别人几句话就把我们动摇了,甚至于还自己找了好多借口,「这句话其实没有那么容易落实,你看看张三怎么样了,李四又怎么样了」,「哎呀,我是凡夫,我又不是圣人」,这些念头跟舜王的念头就不一样了。

  舜王是想着怎么样契入,我们是找一大堆借口,告诉自己不可能。「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其实人的成就,不管是学业还是事业,他人生的造化都跟他的思想有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转化成性格,性格就决定命运,根源在思想。

  企业界稻盛和夫,现在的影响力可能是数一数二的。尤其他很可贵的:关心下一代,关心整个地球的安危,他有良知。他说现在这个时候,企业界纵使完全停止成长,都应该这么做,都应该爱我们的地球。他特别重视环保。他还给年轻人写书,鼓励他们梦想一定可以实现。他推荐的第一本书《了凡四训》,改造命运,他以他的人生经验,包含他是虔诚的佛弟子,对于中华传统儒释道的教诲,他根基很厚。

  他整理出来一个成功方程式:

  思惟模式×热情×努力

  一个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而努力是零到一百,热情是零到一百,思惟模式是正负零到一百。

  一个人假如自私很严重,他为了谋自己的私利,他可以不睡觉,他很拼命,他也很努力,但是他的思想自私自利。比方说他设计杀人游戏出来,他有没有热情?日夜在做,也很努力,但是他思惟模式错了,那这个杀伤力就很大,它是负的。

  所以要正向思考,就像我们刚刚说的,要把烦恼转成菩提,这就是思惟模式。很多人一个小事就可以沮丧好几天,那他思惟模式不对。沮丧了,甚至于都会往坏处去想,这样人就会没信心,疑心都会重,这就不好。很多人时时都能自我鼓励,对人都是相信,他就常常都是面向阳光,就很好。

  刚刚我们一位老同仁就有跟我提到,刚刚上课我有几点要调整、修正一下。

  第一,在读这个句子在第几页、第几句,要讲两遍,不然我们一些学长年纪大了,没有听清楚、不只是现场的人,假如我们有网络上的,他也没有听清楚,他就翻不到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讲每一句以前,大家先念个两、三遍。因为可能我们没有事先复习,讲每一句好像从来没梦过它,对它很陌生,边看边慌张,好像每个字都看懂了,可是意思不知道,不大认识它。读几遍可能就比较定在这个经句上,甚至多少有些领会。然后讲解完,再读一遍,就好像这一句学得很扎实。这些建议都很好。

  第三,我在讲解的时候会讲到第二册,有些人没拿第二册,然后他就会有点慌。再来,第二册哪一句,没书的人,你在念那一句的文言文,他就脑中一片空白,断讯了。一读文言文就好像读不懂,不如干脆就念白话解释,大家那个理解是比较连贯的。这个是第三点提醒。

  第四点,是麦克风不要拿太远,拿近一点大家听得比较仔细。我一听,冷汗直流,因为出道比较早,出道早了,站在讲台上久了,其实不够谦卑。应该每一场下来要主动问这些同仁,「哪里还有不好的?」你看,才讲一堂课人家可以指出四个问题来。

  其实,我在跟大家讲解的时候,这其中几个点都有感觉到,但是没有当下去做调整,所以是定力不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感觉有些不妥但没有及时调整,事后又觉得,「假如那时候调整,应该可以更好。」或者是「就是没调整,坏了。」就有点懊悔,所以定力很重要。

  为什么不够定呢?心虚。讲《群书治要》它都有很多典故,像这节课讲「赏罚」,那到底整个国家的赏罚,我们从《二十五史》当中体会多少?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带团体,这个赏罚用了多少?假如这些经典、历史的吸收跟人生的阅历不足,讲起来还是会有点底气不足,所以还得赶紧去翻多一些故事,故事当中就有它具体的态度跟做法。当然,人有充分的准备,定力还是会比较够,信心比较够,在临场当中的一种观照也会比较高。

  这位同仁在跟我讲的时候,我就想到,《群书治要》讲要纳谏,要接受别人劝谏,《群书治要》也没离开生活。后来他又讲到,他说,因为这些年派给他的工作比较多,因为工作很多,无形当中有一些能力在增长。比方听我讲一堂课,可以找出四个不足,这就是他承担责任之后提升上来的能力。我听了之后挺高兴的,我说,「你的意思就是以后就不再抱怨我派工作给你了吗?」我说,「那你这个念头叫转烦恼为菩提。」因为刚刚要下课以前我们有约定:下了课要转念,是吧?「圣狂之分,在乎一念」,这个学长不只是护念我,他还转那个念头。

  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有时候在承担责任的时候,不知不觉提升,自己不知道。然后去羡慕别人,「我工作那么多,他们每天还可以听《太上感应篇》,都还可以听经。」不知道那个锻炼本身其实对自己的修学会大有帮助。学了之后还要有很多的历炼,那个体悟才会更深。

  我们接下来,先看两百六十七句,一百五十九页。我们来看赏罚的原则,它应该依循的原理、原则是什么?不可以乱赏,不可以乱罚。我们一起把这个经句念一遍,我看我们念两遍好了:

  【爵禄者。国柄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

  我们延续刚刚的经句,就是一定对于国家、社会有功劳,才能够授予爵禄,奖赏他。经文一开始就讲『爵禄者』,官爵和俸禄。这个爵位在大马比较容易感受,我们常常遇到华人界有拿督、有丹斯里这些爵位,我在台湾长大,这些爵位就很少听到。

  「爵」,我们看到这里讲,爵禄是『国柄之本』,国家权力的根本、权柄。爵禄其实对国家的安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爵禄才能达到富贵的途径,不能不重视。因为富贵是一般的人民大家都希求、努力的方向,而都是依循正确的途径得到,大家会很用心、努力的去迈进。人都守本分,人都知道要下功夫。但是假如这个爵禄不符合规矩,都可以用特殊关系得到,那人民的信心就没有了。谁肯努力?努力有什么用?靠关系不就上去了吗?那人民对国家的信心就没有,这个国家其实是很危险的。

  一不公平了,人心不安。常常都是谈论这些不平的事情,最后国家一有什么重大的情况,可能会兵败如山倒。因为对国家的不公已经有很多不满之处。大家有没有看到现在整个国际间,有一些什么灾祸出来了,反而国家的人落井下石,还制造动乱。虽然派军队去镇压,也要想一想老百姓为什么人心变成这样?一来是没教育好,二来是不是有国家种种的做法,已经造成人心的愤怒。

  国家有很多政策都是影响民心,比方说房地产炒得很严重的国家,人心一定不平。由国家来控管整个房地产,不要造成买一个房子,根本平常的一对夫妻努力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那请问这些年轻人他还努力什么?谁造成的?不就是不法的那些炒作。炒到最后,这些一般的平民百姓,他怎么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人心不平都在这些地方。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我们执行长讲课,在河南许昌,他到一个地方去,他就了解那个地方的房价。他觉得这个地方房价太高,就太错误,房价愈高,这里的百姓买不起房子,不就很不安?所以一个社会,公平很重要,很多不法的手段,包含炒房地产,都可以一夕致富,这个对人心都有很不好的影响。应该是把这些情况都要改善,都应该是凭着努力,一步一脚印去达到成功。

  其实这种都是不怎么努力就赚大钱,会误导下一代都想要用这些取巧的方法来快速致富,这对下一代的思想态度都有不好的影响,是吧?有个什么电视节目一红了,然后这个人就大富大贵了。然后一大堆人都要去走他那个路,每天做明星梦,心态都不踏实。那假如从这个角度,整个从传播媒体出来的这些节目、书籍,就要倡导这些实干、勤奋、努力,最后得很好结果的这些例子要举出来。

  其实人假如很快获得富贵的,往往很快就把它挥霍掉了,他不会珍惜。这些例子也要给大家看,你不要去羡慕一夕致富的人,他的结果你有没有看到?你有没有看过一个一夕致富的人,最后传了十代?他开始,「我要重视家教」,没看过一个吧?老子说「祸福相倚」,他的德行基础不够,你一下子富贵给他,就完蛋了,所以富贵都要是扎扎实实来的。

  但是,富贵能不能扎扎实实来,掌控在国家的手上,整个朝廷的风气。所以为君者,这些掌握国家重要权利的重臣,关键。比方宰相,宰相公平,像王旦,每个人都服他,他的公正。后来遇到吕夷简,范仲淹给他画个「百官图」:现在朝廷里面大部分都是你的裙带关系上去当官的,那整个朝廷就失去公平了。那老百姓怎么看?老百姓会有信心吗?甚至于风气不就变成都在那里谄媚、讨好这些当红的官员?所以『国柄之本,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怎么重视?不能丝毫的偏心、丝毫的马虎。

  就像范仲淹他当副宰相,这些重要的官,有一天他们在考核官员,把一些考绩不好的划掉。旁边的同事讲,「你那一笔下去,他们家都要哭了,他被削掉他的禄位了,不能当官了。」范公讲,「我削掉他是一家里哭,我不给他削掉,说不定这一县的人都哭,这一方百姓都得哭。」所以不能以私废公。

  事实上讲,把那个人划掉了是慈悲,为什么?不要让他造大罪业。「一世为官九世牛」,他不爱护老百姓,他怎么对得起这个俸禄呢?俸禄是全国人民的纳税钱,他怎么还得起。所以能舍非无情,有时候把他划掉是对他的慈悲,让他反省,痛改前非,反而是好事情。

  范公自己以身作则,今天假如感觉很多事情没有办得好,对不起国家这一天的俸禄,整夜不睡觉,隔天起大早,赶快去办公,觉得今天有弥补过来,才安安心心睡觉。他们这些心境、行持令人佩服。所以掌握国家这些爵禄的大权,不能不谨慎重视。你一个批对了,振奋全国人心,「这个人好啊!对啊!用这样的人我们有信心!」你用错一个人,「啊,完了。」

  你比方说一个国家的教育部长,那个位置重不重要?多少家长的心、百姓的心系在这个位置上。你用对了,全国有信心;你用错了,「哎呀,怎么又是那个谄媚、巴结的人坐那个位置?」就完了。这些我们都遇过,确实是这样的。像宋朝时期,范仲淹被贬了那么多次,皇帝一把范仲淹立起来,全国振奋。老百姓每天到菜市场去讨论,今天范公发生什么事了,司马光先生发生什么事,真是这样的。一接到他们去世的消息,当场整个菜市场老百姓放声大哭,甚至几天都不做生意。

  所以您看,一个有爵位、有禄位的人对百姓的影响有多大。而且你用对一个部长,请问他还可以提拔多少个干部?对,人心都有信心,所以不能不重视。这个不只国家如此,每一个团队也是这样。你重用一个付出的人,不是鼓舞大家的士气吗?

  接下来具体讲,所以『然则爵非德不授』。这个爵位,不是真正有高尚道德的人,绝对不可以授予他。『禄非功不与』,没有真正为国家付出的功劳,就不能给予俸禄。这个封爵位,像国老(古代国老)、三公,地位非常高,太师、太傅、太保,身分达到极高。那他愈高,他就成为全国人民的榜样,大家都效法他、都尊崇他,上行下效。

  这个爵位,是肯定这个人以后影响全国人民的价值观。今天你常常推举的是赚大钱的人,还是推举的是最有道德的人,那人民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爵位不简单。他是国策顾问,国家元首常常都去向他请教,把他当做老师,国家元首都这么做了,那老百姓崇尚道德。假如奖赏的都是赚大钱的人,年轻人全部都在想钱,那不一样了。

  我们有曾经体验到什么呢?我们在安徽庐江,当时候乡下的风气就是比谁的房子建得高。到外面去打工,拿钱回来盖房子,人家盖两楼,我盖三楼,就在那里攀比,比盖房子,「人比人气死人」。为了面子,我看也挺累人的,所以有句俗话提醒我们,叫「打肿脸充胖子」,横批「累死算了」。我光想都有点不舒服,这个攀比很累人,这样的方向就错了。

  当时候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之下,我们办「好婆婆、好媳妇」这些表扬,这没有奖金,也没有禄位,就是一张纸,奖状,裱得很漂亮,这就是爵位,肯定她。大陆有一个地方,他们是专门选好媳妇,哪一家的女儿被评为好媳妇,那一家开始放鞭炮,他们家出来的女儿有政治标记,质量保证,这家养出来的女儿决定是一级棒的、非常好的。这是荣耀,不花钱,但是大家就拼命要争取这种道德的荣耀。这个影响很大,嫁出去的女儿不敢乱来,不能给自己家里丢脸,「德有伤,贻亲羞」。

  所以,当时候我们颁这个「好媳妇」,慢慢人与人之间讨论的是谁家好爸爸、谁家好媳妇,不是比建房子了。我记得我们评选完了,那一年的过年我们去拜访老百姓,结果那个好媳妇、好婆婆,她那个奖状都放在她们正厅最明显的那个位置。我们一进去就看到了,她们以这个为荣。

  实在讲,圣人的话用一句,家庭跟社会马上就有非常大的转变,是我们信不信、用不用。圣人每一句话都是聚力万钧。听老人言,幸福就在眼前。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家庭要教出好圣贤,要教他道义。「小人喻于利」,从小幼儿园就教他竞争,不是培养小人?这句话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句就解决了,哪有那么复杂,可是我们不学。孔子讲「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整个社会风气就变了,举善、教不能。从二00七年「道德模范」评选到今年,都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影响几亿人向他们学习,就一个活动,就是孔子的教诲你真去做了,社会影响非常非常大。

  所以孔子讲,世间有五不祥,你把它转过来都变吉祥。最重要的一个天下的不祥在哪?「圣人伏匿」,圣人的教诲没人认同;「愚者擅权」,竞争、斗争的思想充斥在全世界,天下之不祥。现在圣人的教诲出现了,神州大地就开始放光了,「举善而教不能」。国家有规定,把圣人的教诲进入国家的政策法令,那受益的面就更具体。每一个公司对于残障的人士,要一定的保障他们的工作权益,「教不能」。

  我们新疆郝铁龙董事长,我当时候听他分享他公司的情况,非常感动。我说一家公司可以把《礼运大同篇》演出来、落实出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的企业要变成国家、社会的榜样。就像我们吴执行长他们的企业,他要把这个幸福企业、家文化的理念传播到全世界。吴执行长前几天就在韩国开国际会议,好几个联合国代表参与,你就看那个会议的成绩到哪里,他又藉这个机会传播整个中国的家文化、幸福企业的理念。

  所以老祖宗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人真的下了决心,发了这样的愿,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做得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你们要以相信的眼光看着我,你们不要一听,我有点讲不下去,但是我讲的都是《弟子规》上的,圣贤人不会骗人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郝总他们「天下为公」,他们要做出表率,他们帮当地的党校上传统文化的课。党校都是国家干部,有没有在帮助国家选贤与能?当地那么多各行各业到他们公司来学习,都是在帮各个行业有缘的人培养人。培养人最重要是什么?德,「德者本也」。所以他们的企业生意愈做愈好,做到半夜十二点都做不完,有些推都推不掉,都介绍到其它的公司。人家说,「没关系,晚一点,就要让你做。」因为他们这样的行为,就让人家很信任他们,「给你们做我放心。」

  曾经有家长,他们也很会想事情,他说,「我的儿子现在学伦理道德,讲信用,社会上的人都不讲信用,那我的孩子一出社会,他不就吃亏了吗?」人的脑子很会想事情,我就问他,我说,今天你跟人家做生意,你给谁做?你会交给不守信用的人做,还是交给任何情况都会守信用的人做?「当然是守信用的。」那你为什么说你儿子会吃亏?对啊,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他守信用,他会吃亏吗?我又不是愚痴的人,我去拿给那些不守信用的人,我被他们骗一次、骗两次,我也乖了。我最后当然是、一定是完全交给那个绝对不会不守信用的人干,日久见人心。

  大家有没有发现,人现在发问问题,「一切法从心想生」,光是听人们在谈话就可以了解到,人现在想事情都想得很短。我假如明天没饭吃呢?我的孩子假如考不上中考呢?就是考虑这些很眼前的点,他看不了深远。为什么?人随时考虑都是欲望,看得很短浅。一个很爱吃的人能看得很远吗?反正我吃死了,不如死了没得吃。这用闽南话念就是「食到死,赢过死无食」。我跟你保证,这样的人他的慢性病三十岁就到了,「铁口直断」,这种吃法,三十岁他的身体就抗议了。所以现在整个文明病都是吃出来的,年龄都一直往前拉。人宁可短暂的这种欲望的满足,可是他将来要面对三、四十年的病痛,很短浅。

  郝董他「讲信修睦」,人家相信他,为一方的大众、各行各业服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员工的父母很关心,对员工的小孩很重视。他们还颁「孝心奖」,奖励自己员工的下一代,有孝行的,还编刊物,鼓励这些孩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公司里面超过三成的员工是残障人士,「教不能」。结果他讲到,这三成的员工比正常人更负责、更努力。这些话圣人都有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且他不是安了一个员工,这个员工的父母、家人面对一个先天有缺憾的儿女,操不操心?他要担心。遇到国家好的政策,遇到这么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安了一家的人心。这个都积阴德,阴德就要在这些地方算。

  你看国内这些重视传统文化的企业家,他用传统文化教育员工,员工三十年不懂事的,后来,从来没给父母拿钱的开始拿钱了,那老人很激动。虽然那个公司离他们家几千公里,说,「这个飞机票花我都得花,我一定要去给董事长感谢。」所以一个董事长、一个企业主、一个团体的领导人,做到下属的父母一定要当面来感谢你,这个都是积阴德,无形当中安了天下多少人。《礼运大同篇》可以落实,每个团体、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到。

  「教不能」,这句话孔子讲的,「则劝」,整个劝善的风俗就形成。风俗,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受整个风俗习惯的影响。大家有没有到一个佛寺的经验?几百个人吃饭,安安静静的,打菜啊,请问你坐在那里,本来你很喜欢讲话的,你会讲话吗?他有没有叫你别讲话?没有。它整体的那个环境,潜移默化,影响人心。

  有些人去接触传统文化的课程,第一天去的时候,看到人家鞠躬,很不习惯。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自己也不知不觉鞠躬起来。第五天,流眼泪走。这个场对他的影响才四、五天。我记得那时候在汤池,泰国的副大使他去参观,还下到田里面去,下到二里半村去,跟当地的村民处得很好。结果他在分享的时候,就先给我们鞠了一个躬。那个躬有点腼腆,不是很习惯,但是也就不自主的鞠了一下,那都是几天的时间。

  所以改善、善良风俗非常重要。陈弘谋先生知道这个重要,他编的《五种遗规》,其中一种叫《训俗遗规》,怎么改善社会风俗。还有《养正遗规》,人才的根本,「人材之成,自儿童始」,「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女遗规》,孩子是女人教出来的,「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怎么教女人?西方人都说Lady first(女士优先),你们觉得好吗?你们自己想吧,人要有感悟的能力,我这个话就点到为止。

  其实Lady first的意思也是很有深意,就在于女人在先天上的力气比男人弱,是吧?所以身体强者应该爱护弱者,这是对的。但是假如把这个解错了,什么都得女人先,麻烦了。For example(举个例子),有一个奶奶对一个小孙女讲,「你不可以这样,有一些事,你要让你弟弟。」那个小女孩马上说Lady first(女士优先),那这个就偏掉了,连弟弟她都不让了,都要让我们女生。女人都不让人,她怎么修忍辱?女人是大地,「厚德载物」,什么事情都要争先,那她的厚德怎么培养?

  所以古人生女儿,是拿个「瓦(纺具)」放在床下,很有意思。床底下、最底下了,所以女人能屈得下来,屈到什么程度?任何事情不会让她发脾气,她就定住了全家族的人心。为什么?有什么摩擦、冲突,到她这里来就化掉了。我回想我母亲那一辈,好像很少发现她们生气,我没有看过我母亲发脾气,人家凶她,最多不讲话。我姐姐更夸张,人家凶她,她就当场流眼泪,人家看她流眼泪,也骂不下去了。这一招满好用的,她不是刻意用,就没有学到发脾气跟人家吵,没有。

  所以母亲对女儿的影响非常大。所以闽南话讲「选田要选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礼」。你去买一个田地,要看它的土质好不好,你要娶一个媳妇(娶一个太太),要看她的母亲德行怎么样,那个都有影响。妈妈穿着朴素,女儿绝对不会浓妆艳抹,《教女遗规》都谈到这些怎么教育女子。

  《太上感应篇》说「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能屈下来,是不可能柔顺的了。大家也别有不平,男人就不用练柔顺吗?男人当臣子的时候,他当然要柔顺。为人臣、为人妻、为人子,这些理都是相通的,所以大家,我一讲到女人,你们不要不平衡,每个人都得修炼这些修养跟功夫的。陈弘谋先生用心良苦,他编的书都是从根本要解决家庭跟社会的问题。

  我们再拉回来,爵禄也是「国柄之本」,你封给谁尊贵,老百姓就效法他的德行。你假如封的那个人都是追名逐利,甚至于还贪污了国家一大堆钱,那你一封,反而副作用,所以「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没有功劳不能给他很高的俸禄。

  『二教既立』,就是授予爵位和俸禄的政教制度设立了,形成风气,形成风气以后,老百姓的眼睛很亮。因为国家元首、上位的人,他们也重视这件事,「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结果假如这个授与的人,老百姓清楚他的情况,然后马上形成舆论力量,封给那个人爵位,封错了。请问,掌权的人、授与爵位的人,会不会省思?会。得爵位的人会不会生惭愧?他会不敢接受。因为接受以后,还要被人家异样的眼光看,名不符实,老百姓的眼睛很厉害。就像学过《群书治要》的选民就不一样,他会看怎么样的领导者才是做对了,有没有修身,有没有戒贪,有没有反身,有没有纳谏,他就有标准可以看,他可以投神圣的一票,没有判断力也神圣不起来。所以民主国家要学《群书治要》。风气,看不见,力量非常非常大。

  假如已经有权的人,统统都是授与这些有裙带关系的人,那些被授与的人还耀武扬威,他还怎么羞耻心?老百姓就「哀莫大于心死」,没办法了。那就权贵之人乱政,就完蛋了。

  所以『二教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贤良的士人、读书人他就衡量,我的德行太浅薄,这么高贵的爵他不敢受。『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有功劳的大臣就不敢以小功去接受优厚的俸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那何况是没有德行、毫无功劳的人,怎么敢白白的去接受爵位和俸禄呢?

  这个是社会的风气,包含因果教育,德不配位、名不符实,都是折很大的福报。他领了这些俸禄,不好好为国家努力,他都要背负因果。所以人懂得因果,每一个名的背后都是责任,我们有没有尽到那个责任?有这因果的道理,他爵位就不敢乱受,受了以后就战战兢兢去尽自己的责任跟本分,这个是赏罚的原理、做法。

  在第二册当中,还有提到一些做法的原则,就是在《汉书》里面就讲到,有书的学长,在两百一十页,两百八十四句。

  【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以类相从者也。一物失称。】

  凡是有爵位、有官职,有赏赐和刑罚,都是按功过的等级来相应的施与,都是有标准的。一件事做得不恰当,这个赏罚不当了:

  【乱之端也。】

  祸乱,人心的不平就从这里开端。

  【德不称位。】

  德行与爵位不相符。

  【能不称官。】

  能力与官爵不相符。

  【赏不当功。】

  赏赐与功劳不相当。

  【刑不当罪。】

  刑罚与罪过不相当。

  【不祥莫大焉。】

  没有比这样更不吉祥的。

  我们冷静看,每一个做法的不当,对他自身、对他的家人、对整个社会人心的向背都有关。古人心很敏锐,他都会体恤人心的变化,一个人德不配位会怎么样?那他的功夫没有下在德行上,下在怎么去攀龙附凤,对他的心有损。再来,他一被封了这个位置,老百姓人心不平,无德的人怎么站那么高的位?所以不吉祥。他不吉祥,社会人心也不平,不平就是不祥的预兆,那对国家的信心会大为减损。

  『能不称官』,能力跟他的官位不相称,麻烦了。他那个事情都是影响一方百姓,又做不好,那百姓不要遭殃?他自己也遭殃,他要负因果责任,不好的官员,他的后代都很惨,这个在《从政遗规》,太多正面跟反面的例子可以查。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提醒,每一句离不开修身,我们假如德不配位,赶紧退位,我们不贪这个虚名。人要名符其实,名闻利养要放得下。

  「能不称官」,能力确实不能办好事情,那我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怎么办?让位于贤。不只自己主动退,找到更适合的人推举他,这才是真正对得起国家、领导的信任。当然又有一种情况,你要退位,领导说让你继续干,怎么办?到底是要让位还是要「父母呼,应勿缓」?

  有时候这些经句之间好像有点矛盾,有没有?比方说,像佛门高僧印光大师讲「只管自家」,跟「代人之劳」,跟「成人之美」,跟「难行能行」,有没有冲突?只管自家,每一句假如解错了就麻烦了。每一句都通心性去理解,就不会解偏,从相上去解就解偏。从行为上,只管自己,不要管别人,叫冷漠,修成冷漠,要「爱敬存心」,怎么修成冷漠?「只管自家」是什么?反求诸己。什么事情,遇一切的人都是提醒我们心性上有什么不足,管好自己的念头。

  再来,提醒我们,我们全神贯注在自己的问题上下功夫,尽自己的本分,时间都不够用了,还花一大半的时间去批评人、去看别人,怎么可能道业能成就、能提升?时间跟体力是有限的,所以有一个修学的过来人说,「学道之人,连剪指甲的时间都不够,哪还有时间说闲话呢?」这个有味道。下功夫很深的人,有时候连吃饭都忘记,甚至用功到忘了睡觉。师长曾经讲到,有时候读书,真的读到忘了时间,结果突然什么时候才发觉?天亮了。那个意境挺美的。

  像我们的师公李炳南老师,有一次下大雷雨,那个声音之大。结果老人家在看书,几个小时之后雨停了,老人家走出房门,「诶,下雨了?」学生都很惊讶,这么大的雷雨,李老专注到根本就没有听到雷声,不知道下雨。这个功夫要效法,定力很足。

  所以这经句当中都不离心性、真心。什么是真心?真诚、清净。只管自家,都看别人,怎么清净?可是清净又是慈悲,那你只管自家,怎么变成冷漠?不对,解错了,清净跟慈悲是一不是二。所以师长这个「五心」很好用,我们理解得对不对,用这五心去看,你解出来的意境有没有跟这五心相违背,就知道解得对不对。所有的经教在体性上,不离「心性」二字;在事情上,不离「因果」二字,用这样去理解会很有体悟。

  「父母呼,应勿缓」,跟让位不冲突,要守「臣之礼」,既然已经表达这个态度了,要以大局为重,领导叫我们干就继续干,但是要调整。「领导,你叫我干可以,可是我不能误事,我要度德量力。」那领导当然,「你讲的对,一定会做调整。」所以只要随顺经典的教诲,没有哪件事不能有相应的好方法出来,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赏不当功』,赏赐与功劳不相当,自己不就生贪念了吗?生侥幸心吗?对当事人没有帮助,团体就不认同了,「他做了那么少,还混水摸鱼,我这么认真都没有」,那你看多不好。

  『刑不当罪』,罚错了,这个人或这个家,恨国家一辈子。所以在清明的时代都非常重视吏治,尤其是整个监狱的管理。可能都三年几年就要派出人,深入了解整个监狱的状况,然后大赦天下,是不是有哪些判得不公平。不然那种怨恨太深,因为狱判错了,有时候回不了头,人都死了,不能复生。所以『刑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这个是赏罚的原则。

  包含两百八十八句,在两百一十三页,讲到:

  【善为国者。】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他的赏罚的原则在哪呢?

  【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赐不能过分,要得当,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了,就怕赏到了恶人;刑太过分了,就怕伤到了好人。如果不幸赏罚过当,那么宁可赏赐过分,也不可滥用刑罚。这个就是在赏罚、法律当中很强调的一点。因为罚错了之后,就像刚刚讲了,杀了一个忠臣,没有办法回头了。唐太宗光这一点,我看也是抱憾终身,所以才有「三审定谳」出来,这都是赏罚很重要的原则。

  下一句,两百八十九句讲到:

  【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势贵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意思就是说,奖赏的时候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这个才公平;惩罚的时候不袒护亲近的人。惩罚的时候不只不能袒护亲近的人,还要先惩罚亲近的人,这叫人情事理。所以犯错的时候,假如你的主管本来很疼爱你,把你第一个拉出来处罚,好不好?这就是人情事理,第一个处罚你,人心就平了。所以被第一个处罚,你要觉得很幸福,看大家的表情有点幸福不起来,我不强迫大家。

  跟大家举一个公案,戚继光是抗日英雄,当时候倭寇作乱,一听到戚继光都很害怕。他是虔诚的佛教徒。结果有一次就是,戚继光的舅舅是他的下属,他在军队里面就很嚣张,不守规矩,戚继光下令打他几十大板。打完回去,这个舅舅铁定火冒三丈,气得不得了。他一回去,摆了一桌丰盛的酒菜请他舅舅吃,给他赔不是。这个情、理、法,他舅舅给他这么一打,整个军队就不敢乱来了。连舅舅都不能幸免,统统要依军法处置,就很公平。但是情理还是要兼顾,平常他舅舅吃不到的东西,要赶快买给他吃,给他赔不是,也是很真心给他赔不是。

  所以没有功劳的人,不可以取得爵位。权势显贵的人,也不会免掉应受的刑罚。刚刚讲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就变成了,不论贤愚,不论是富贵人或者是平常百姓,这个『佥』是都、皆的意思,都能忘我为国效劳的原因,因为很公平,大家都愿意努力去争取这些富贵、赏赐。

  这些是谈到的原则、做法。还有一个原则,我们回到第一册,两百六十六句,一百五十九页。这个「赏罚」当中很重要的是能为国家举贤德,这个最可贵。我们把经句念两遍:

  【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

  古代圣王的教诲,推荐贤人的人受重赏,埋没贤人的人受很重的惩罚。从汉朝评选官员的标准,就是他的考绩,排在第一位是举孝廉的数目。因为孝,则有德行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廉洁就不贪污,就有做事的操守。古人很厉害,两个字就抓出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那这样的人,确定有这样的德行,未来必是国家栋梁,这个绝对的。那这个官员推荐那么多,国家重赏。

  古代官帽,大家看过「包青天」,那个帽子很有味道吧?前面低,后面高,那个帽子叫「进贤帽」,推荐贤德的人,后面的人比我们高、比我们好,进贤。所以古代连服装都在产生教化的力量,古人很有教育的艺术。

  当然,我们要了解到「人存政举」,一个有德行的人推荐起来了,他利益一方的百姓,所以为国家举才,这个是大忠,人民受益很大。《了凡四训》当中讲,「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像齐国的鲍叔牙,推荐管仲做宰相,他把朋友推荐到他的上司去,他的后代十几世为名大夫。因为推荐了管仲这个人才,齐国强盛,甚至于整个华夏团结起来,抵御侵略,不然汉族就灭了。孔子对这点特别赞叹管仲的功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历史也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进贤者』不只当时候受上赏,他子子孙孙都受到福报的庇荫。『蔽贤者为上戮』,埋没贤才,甚至于陷害忠良、陷害贤才的人会得到重惩,甚至会是立即的报应。李斯是秦国的宰相,他的福报也够大的了,但是他嫉妒贤才,把他的师弟韩非子害死,他的果报很快。假如秦国用了韩非子,秦国的命运、整个国家人民的命运变了。韩非子道德学问都很不简单,所以李斯很快果报来了,跟他的儿子一起被腰斩,断子绝孙的恶报。所以人不能「蔽贤」。

  人为什么蔽贤?嫉妒心太强。所以这句经句还要回到修身,要调伏嫉妒心。从《弟子规》上学,「见人善,即思齐」。不能见人善,即吃醋、即嫉妒。嫉妒心你不伏住,很厉害。现在有一句话叫「羡慕、嫉妒、恨」,嫉妒不能伏就变怨恨别人,恨就变伤害别人。所以羡慕、嫉妒、恨,下地狱。这个要讲出来,不然他,嫉妒就嫉妒啊,很正常啊,恨也很正常啊,不正常,下地狱,不行的。

  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一个驼背,一个跛子,一个四肢萎缩,一个双足残废,一个疯疯癫癫,一个痴痴呆呆,一个聋子,一个瞎子,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狱中。他也够会生的。结果公明子皋,这是一个大儒,看到这个情况就问他,「大夫,你平常行为怎么样,怎么会有这样的奇祸呢?每一件事没有偶然的,必有如是因才有如是果。」

  蒋瑗说,「我平时也没有做什么恶事啊。」读书人都知道恶有恶报,他也不觉得他有做恶事。「我只是喜欢嫉妒别人,胜过我的人,我就记恨他。赞叹我的人我就很喜欢他。听说别人有善行,我就怀疑,真的吗?听到别人有什么过失,我就说,一定是这样。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好像我有损失。看到别人损失,我好像很高兴,幸灾乐祸。我就是这样而已,我又没有打人,我又没有什么具体去害人的行为。」他就是这个心态。

  结果子皋就叹息,说,「大夫,你有如此心态,马上会得灭门之灾,你竟然还说无所谓。」所以人学习很重要,人不学,怎么死的自己都不知道,没有察觉。「你的恶报哪只有现在这个样子呢?」他一听,大惊失色,很紧张。

  子皋告诉他,「上天虽然很高远,明察秋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就一定能够转祸为福,现在改正还不算晚。」蒋瑗从那一天开始,以后提高警觉,尽改旧习,不到几年的功夫,儿子的病一个一个都好了,不简单!瞎子好了,哑巴好了,残废也好了。所以要相信真理。这段话最重要的,改掉习性是改变命运的大根大本,也是改变整个家庭命运的根本。

  那今天「赏罚」这个经句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