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群书360》上节课谈到「为政」第十个纲领「纲纪」。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的是进入「为政」的第十一个纲领「赏罚」,在一百五十八页、两百六十四句。
每一个为政的做法,必有他对办政治所起到的目的,对于整个政治,它的作用我们要先了解。在《群书360》第二册有谈到赏罚的目的,在两百零八页、两百七十九句,我们了解它的目的,才不会把赏罚给用错了。两百七十九句讲到:
【赏在于成民之生。罚在于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
意思是奖赏的目的在成就人民更好的生活,刑罚的目的在使人不会犯罪。所以目的在奖赏行善,因为善有善报,大家都乐于行善,当然人民生活会更美好。那刑罚就是让人民了解种恶因会得恶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有敬畏法律的态度就不敢犯罪,所以『罚在于使人无罪』,这个是赏罚的目的所在。所以断恶修善是赏罚最重要的目的。
两百八十句也是讲到赏罚所达到的目的:
【善治民者。】
善于治理百姓的人。
【开其正道。】
这个『正道』就是向善的正道。
【因所好而赏之。】
顺着人好善、好德的天性奖赏。
【则民乐其德也。】
则百姓自然欢喜的感戴其恩德,感恩戴德。行善的人受到奖赏,大家也都很欢喜、感动,因为这是顺着民所好的德行。
比方前不久我们中国政府举办「众里寻他-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全中国找了十位,还有二十位是「关注、爱护的孝心少年」。当时候也是同仁发简讯让我们了解有这个颁奖典礼。我想,看这个颁奖典礼,看这些孝心少年的孝行,没有流眼泪的应该是不孝。所以要试自己孝不孝,可以去看这个片子,这个网上现在都有。我敢保证每个人看都流眼泪,不孝的人都会流眼泪。为什么?不孝的人是习气障碍,他本性还在。
国家肯定,企业家资助他们每个人都有满好的奖金,因为他们的生活都非常的困难。像其中有一个男孩,一个八岁的男孩就开始照顾他生病的母亲。他的母亲得尿毒症,一个星期还要推着轮椅让他母亲去做透析维持生命,就这样推了很多年,那个路途都是几千、上万公里可能都有,来来回回,多少的岁月。结果感动到有一位女司机,就免费载着这个孩子跟他的母亲去医院。这个孝行会感动很多人,而且还感动他的老师,搬到他们家附近,然后常常去他们家给他辅导功课。我感觉这位老师也很令人感佩,这么体恤这个孩子,不忍心这个孩子因为孝顺他的母亲耽误了学业。
那主办单位用心良苦,把这个孝心少年的奖颁给他,就请了这位出租车女司机做颁奖人,同时也彰显了这位女司机,她也是好善好德,看到人家的孝心,感佩、支持他。所以『因所好而赏之,则民乐其德也』,百姓欢喜:「哎呀,国家做这样的事太好了!」所有看过这些节目的流眼泪,都感觉这是国家的德政。尤其在这个颁奖典礼还请了不少孩子在现场,我看很多镜头,这些小孩看到孝心少年都很感动、流泪,启发孩子们本有的孝心。
在全世界,你看这么多国家,不只我们老祖先强调「以孝治天下」,西方是政教合一,长期以来,上千年整个政治都受到宗教的影响,所以宗教教育其实对西方社会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看到不管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都非常强调孝道。可是现在看全世界这么多国家。包含伊斯兰教强调「天园在母亲的脚下」,意思就是跪拜父母、时时能侍奉父母的人,他跟天堂的路接得上去,他一定要积德行善才有这样的善报。而百善孝又为先,所有这些宗教都强调孝道。但我们冷静看到现在民主社会,谁在扮孝心少年?谁在宣扬孝道?民主国家,大家冷静去看看现在的电视,都在播什么?杀盗淫妄很多啊!
所以我师长直接点出,现在全世界的问题在哪里?问题都在人心。人心为什么出问题?缺乏教化,没有教育他。现在最好的工具,传播媒体有卫星、有网络,这个在一百年前都没有的东西,现在这么普遍,要善用传播媒体教化,这力量不可思议。我们看两个小时的颁奖典礼,感动之处太多太多了。这样的节目假如在全世界播一年,不是天下太平了?所以我们现在中国大陆的政府,用媒体来宣扬孝道、宣扬道德,这个是德政。几十年来全世界都在关注,很多人在说,包含像英国汤恩比教授这样有地位的学者都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都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中国人的世纪,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能够向全世界弘扬。
大家冷静看看,中华文化她的包容性非常强,她跟任何文化一接触会丰富这个文化、这个宗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伊斯兰教传到中国,云南那一带有很多伊斯兰教徒,郑和就是云南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那个伊斯兰教是透过郑和下西洋传过来的;苏门答腊的伊斯兰教是中东传过来的,中东是游牧民族。中华文化是几千年的农业,由汉文化一直承传。
你看蒙古,他是游牧民族,他「马上夺天下」,跟汉文化不一样,比较武力、强大。可是蒙古治理中国不到一百年,好像八十多年,他们也积极学习汉人的文化,最后就被汉化了;清朝女真人也是汉化;而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徒非常的温和,他也跟中华文化融合了;苏门答腊的伊斯兰教徒就比较激进,这个都是证明中华文化的力量,对世界不同的种族跟宗教的利益。所以全世界的人对中华文化愈了解,他不只不担心,可能希望赶快中华文化到我的国度来。
郑和下西洋那个时代,确实很多国家都希望赶快郑和的船队到我的国家来,不管是生活的能力,还有整个文化对他们的社会都有极大的帮助。假如没有极大的帮助,为什么几百年后的人们还在纪念他呢?郑和庙在整个东南亚一带有多少啊,印度尼西亚还以郑和的名字取了一个都市叫三宝垄,可见得那个感恩戴德深到什么程度啊!
所以人心需要教化,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而师长讲道,现在整个社会人心为什么偏得那么厉害?东方忽略圣贤教育。因为整个亚洲受中国的影响大,整个中华文化延伸到日本、韩国、越南、缅甸、寮国,大家假如有机会去到这些国家,都还能看到汉文化的影响,汉文化是儒释道。西方忽略了宗教教育,他们相信科学,觉得上帝不存在,所以对经典不恭敬、没有深入,忽略孝道的教育。甚至连法律都说不用奉养父母,这个已经偏偏偏、愈偏就愈远了。
所以全世界要重新回到伦理道德、回到孝道,得要有几代人正确的努力不懈才行啊。现在希望寄托在中国,中国领导人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从举办的这些活动就可以看得出来,甚至立法,老百姓奉养自己的父母是本来就应该尽的责任,不奉养父母要处罚的。所以这个赏罚都是在让人了解到,什么是人生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们看到每一个孝心少年,要不是六岁,要不是八岁,就承担起一家的生活、经济的重担,真的让我们有点无法想象。六岁的人能做什么?八岁的人能做什么?所以老祖宗说,这个孝是本有的天性。你说六岁这么小的年龄,谁跟他讲过《孝经》啊?谁给他上过孝道的课程?上了多少呢?他为什么懂?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可以承担这么大的压力、责任?而且更让我们动容的是什么?个个人笑容都非常灿烂。这个很值得探索,我们观看他的经历,眉头都皱起来了,为什么他们笑容这么灿烂?可能我们边看边说,这样的日子可能活不下去了吧?那是我们的感受,不是他们的感受。他们笑得灿烂代表他们很快乐,为什么?问心无愧!因为他们行孝跟性德相应,他做的时候,他觉得打从内心欢喜,只要父母能减轻痛苦、只要父母还能活下去就是他的动力。
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话给我们,我们在这个孝心少年身上也体会到,说「孝子心中只有父母」。既然只有父母,哪还有我累?哪还有我苦呢?其中那个男孩,为了让母亲吃的比较营养,因为医生说他母亲营养不良,他每天上学沿路捡那个塑料瓶去卖,你看他也不觉得羞耻,为什么?他心里面就想:怎么让我母亲吃得营养一点。就这样沿路捡,捡去卖,去买一些营养的回来煮给母亲吃。
所以师长老人家说,「真正的快乐不是从外面欲望的刺激得来的,那是苦暂时停止。」你这个欲望刺激完了,下一次的欲望更大,要吃得更好、要穿得更好,那怎么会是真正的乐呢?他行孝是真乐,助人是真乐。老祖宗这些名言,我们用生命去体会,为善最乐、行孝最乐。
这个两百八十句讲到的:
【塞其邪路。】
就是杜绝百姓行恶的邪路,因为做这些事都会得到严重的处罚,他有敬畏的心,不敢做。谈到这个,像我小的时候,我们高雄左营区有一个龙虎塔,一只龙、一只老虎很长,我们走进这只龙跟虎里面,有道家的《地狱变相图》。我们那时候可能四、五岁吧,看到造恶会受这样的果报,都很紧张,幼小的心灵就觉得不能造恶事,不然会感严重的恶报。这个道家因果的教育让人终身不忘,同时从小给孩子法律的教育,他就知道这些事情是错误的。所以:
【因所恶而罚之。】
顺着人厌恶的邪恶,来惩罚这些罪行。
【则民畏其威矣。】
则百姓自然会畏惧其威严。大家记不记得,小时候有没有看过「包青天」?有哦?应该华人一代可能都有看过这个节目。你看一进去那个衙门,排在两排的人叫「威-武-」那个气氛挺恐怖的,还有包青天那个虎头铡,都无形当中让人敬畏犯罪。
两百八十一句,这个都是跟目的有关,经句里面讲到:
【赏一人而天下知所从。】
你奖赏一个人,天下都知道以他为榜样而跟从。像一个六岁的女孩,她的父亲从几层楼高摔下来,脊椎受严重损害就不能动了。结果这个六岁的孩子就开始照顾她父亲,甚至是爷爷奶奶辈都是她照顾。她十二岁的时候,看到报纸上写某某医院可以治疗类似这样的病,她做了一个推车,十二岁的女孩推了她父亲五百多公里推到上海去。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了救治她的父亲。一路上遇到一些有缘人都被他们感动,还有就帮忙载他们一程。后来感动北京很好的医院帮她父亲治疗,现在父亲可以坐轮椅了,本来都是动弹不得。
像这样的孝行在电视播出来,每个人心里面也会觉得孝心有善报,得到这么多的帮助。所以『赏一人而天下知所从』。假如全中国的老师,把这个节目放给我们所有的莘莘学子看,那这个不得了,这对下一代的影响非常深远。
而「商鞅变法」,当时候秦孝公用商鞅,他拿了一个很长的木头立在南门,写到「把这一个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结果没有人要做,「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搬个木头过去就赏这么多?」没人做。结果赏金就一直加加加,加到五十金。有个人一看,反正搬过去真的没有赏了,也不算太辛苦,他就姑且试一试,就把木头搬到北门,结果商鞅就真的赏他五十金。这个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了:政府言出必行,我们要相信国家的法律。那不就「赏一人而天下知所从」,都要遵守国家的法令。所以有一个成语叫「徙木立信」,迁徙(搬)这一个木头,立了全国的对法律的信心。所以这个得五十金的人,还是傻人有傻福,不过可能是他前世也有种因,刚好遇到缘得了这个福报。
从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启示,「立信」对一个家庭、对一个班级、对一个团体、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所以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假如老百姓都不相信国家领导人了,这个国家非常脆弱,很快会发生内乱都不一定。一个家庭,孩子都不相信父母,这个家没有向心力了,要分崩离析了。但是这个相信,不是要求出来的,是父母、领导者、老师自己做出值得让人信任的行为。
像一个父亲的威信,跟言出必行决定有关系。我们自己回想看看,为什么会这么相信父亲,甚至是敬畏父亲?因为父亲从来没讲过一句假话。真的是甚至连一句玩笑话都没有讲过。我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我父亲是当了外公以后才比较有幽默感。事后想想,应该不是这样,因为当外公跟当爸爸角色上有点不同。当外公叫含饴弄孙,当父亲他是整个下一代是非善恶的标准,他不能乱开玩笑,那到时候孩子都搞不清楚状况,所以孩子对是非善恶的标准从哪里建立的?看一下爸爸、看一下妈妈,「嗯哼」就是不可以做的,那可以做的是「嗯」,这样才能做。
有一个故事应该我们比较熟悉,但是听故事的重点,就是故事里面这个精神,自己真正能体悟,变成自己处事的态度、变成家道,甚至是整个团体应该守的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个故事就是「曾子杀彘」,曾子的太太有一天要上街,结果孩子可能哭闹,这个妈妈就说,「你不要吵,回来我杀猪煮猪肉给你吃。」结果孩子就说「好哇,好哇。」挺高兴的。后来他太太回来了,曾子就准备(杀猪)啊,结果曾子的太太一看就很紧张,「你干什么?」他说,「杀猪啊,妳刚刚不是答应孩子吗,他不吵,回来妳就杀猪煮猪肉给他吃。」「我跟他开玩笑的。」你一个玩笑开了,两个玩笑开了,以后爸爸妈妈讲的话孩子怎么相信呢?一个人假如连父母都不相信,他这一生人格怎么健康啊?所以当父母、当老师要了解,我们的态度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根本。现在为人父母者把教育觉得是学校的事、社会的事,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三字经》就提醒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养一定是从家庭父母开始,哪有说是学校跟社会的事情呢?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发展;宗教教育,引导人灵性不断提升,最后契入圣贤无私奉献的人格,这个是家庭教育的圆满。这四种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
所以曾子这一个做法,是让父母懂得不能欺骗孩子,要立信于孩子。父母所定的规矩、所讲的一切话,孩子决定不敢马虎;延伸到学校,老师答应的事情也一定要做到。孩子愈相信老师,他学习愈恭敬,学生愈得利;假如老师不守信,学生对老师的话很难信服,他听听就好了,那孩子学习不可能好。这样变成,让学生不相信老师,那他的道业就很难成就,学业就很难成就。《弟子规》也提醒我们「凡出言,信为先」。
两百八十一句接着讲:
【罚一人而天下知所避。】
惩罚一个人,天下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干。所谓成语讲杀一儆百。而且这个罚,一开始就要罚,不然人会有侥幸的心理。
【明开塞之路。使百姓晓然知轨疏之所由。是以贤者不忧。知者不惧。干禄者不邪。】
赏罚分明,明确老百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那百姓就知道做人的轨迹、做人的道路,他遵纪守法。这样子『贤者不忧』,贤人不担忧,人民都知道怎么做人。『知者不惧』,有才智的人就不害怕。『干禄者不邪』,谋求做官的人也不会走上邪路,因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这些领的公家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所以公务员犯罪,判的罪罚一定比较重,因为他这样伤害的人太多,对不起太多的人。
那当然我们看到这个刑罚,刚刚说「知者不惧」,有才智的人就不担忧。我们看这个两百八十二句就有把它进一步作说明。
【赏足荣而罚可畏。】
赏赐足以使民众感到荣耀,而惩罚足以让民众觉得畏惧。所以:
【智者知荣辱之必至。】
因为国家这个法令是非常严整、非常公正,所以有才智的人、聪明的人,他就知道荣耀跟耻辱必然会到来,意思就是说,他行善必然会得到荣显。他为国家尽心尽力了,这赏罚都很公平,他当然能够愈来愈有成就;假如赏罚不公平,努力的人没有被赏,谄媚巴结的人都被赏,那这个有才智的人也不肯奉献力量了。所以当整个法令是非常公平的时候,有才智的人就知道荣辱必至,所以一定带头:
【劝善之心生。】
勉励自己跟大家一起为善的心就生起来了。
【而不轨之奸息。】
图谋不轨的念头就停下来了。
这几段都是赏罚的目的。好,我们回到第一册。了解到赏罚目的是断恶修善,接着,赏罚它的原理、它的做法在哪里呢?我们看两百六十四句讲到:
【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代闇主。诛赏各缘其私。】
古代贤明的君王,褒奖和惩罚都要依据当事人的功劳或过失,这样子褒奖跟赏罚依照这个标准才公平。公,才能平;平,人心才能安;人心安了才能乐,公平安乐。
人(这个领导者)心不公,老百姓心不平。法律只要不公平,人人很担心法律无辜加罪于他,或很轻的罪被判很重,很重的罪只要送很多钱就被判无罪。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老百姓能够不担心吗?心能安得下来吗?
有一段话是讲到,一个高官,他的下属会敬畏他,不是因为他很严苛,而是因为他很廉洁。他是上位的人,很廉洁,底下的人不敢乱来,被他廉洁的正气所影响,叫「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廉洁;「民不服吾能」,老百姓不是服气我有多强的能力,「而服吾公」,服气我的公平公正。而「公生明」,一个人公正的时候,因为他无欲,他看什么事情清楚。他已经收了什么好处了,他都偏向了、袒护了,他怎么去看清楚事情?
所以古人对这些分析非常的透彻,领导者不公平,他的威信就没有了,老百姓的民心也没有了,这个影响非常不好。领导者就是因为失了公平,用自己好恶爱憎在做事情了。
我们复习魏征写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最后面有两句话,「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君王的权利很大,愈高位的人其实对团体的影响愈大,每一个团体、国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体都有制度的。这些法规之所以不能立信于人,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领导者首先不遵守。所以有一句俗话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在一个国家、团体当中,法令让人民不相信了,很可能原因都出在领导者自己就已经把它坏掉了。比方准时,领导者自己定的准时,自己又不准时,那老百姓就不重视这些规定了,底下的人就不重视了。
这一段魏征的提醒,你要赐给臣民恩泽的时候,不要因为你很高兴就乱赏,一个小功,你给他赏一大堆。所以人的修养在哪里锻炼?你很高兴的时候你要伏得住,你很生气的时候也要伏得住。像我们有听到格言讲的,「盛怒时勿答人书,盛喜时勿许人物」,很高兴的时候不要承诺给人家什么东西,就有可能太高兴了,「啊,什么东西给你,包在我身上。」其实那个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还得要去努力看看,结果一高兴了就胸脯一拍,最后失信于人。很生气的时候不要写信给人家,延伸开来,很生气的时候不要写短信给人家,或者很生气的时候不要直接冲到他住的地方去,不然,横批:「出人命」。都要先冷静下来,只要是情绪不稳定,做任何事绝对也会更严重的,所以「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无因怒而滥刑」,唐太宗这样的皇帝,几千年来能找到几个?但是他有没有因怒而滥刑?还是有啊,他也很难随时随地都伏住自己的情绪。有一次他就因为太生气了,马上对一个官员行刑,最后错杀了那个人,他非常非常后悔。结果后来有一个成语叫「三审定谳」。在唐朝就是这样,延伸到现在叫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要经过三个法院审,最后定罪,怕误判。纵使是确认死刑,还得要照朝廷两天复奏,就是要喊给皇帝、喊给官员了解,两天要喊五次,最后才执行。所以对死刑犯慎之又慎,不可误杀,这个都是「无因怒而滥刑」。
接着经文讲,『末代闇主,诛赏各缘其私』,末代的亡国昏君,他们诛杀跟封赏都是顺着个人的私情、个人的爱憎,大忠臣他把他杀了,大奸臣他一直赏他。所以他就已经失去理智,不是以功过了。
就从这里要挑选领导者、挑选干部,比方说一个班级里面挑选班长,不能那个性格就是爱憎好恶很强的,不然他就不公平了,到时候会闹革命,其它的同学起来给他闹革命。
其实这句话讲的也不是别人,也很可能是我们自己。因为我曾经听一位老师讲,他有一个学生很早就读《资治通鉴》,读的时候就给老师讲,「老师,这些末代的帝王,夏桀、商纣怎么这么愚蠢?忠臣他都杀,只是给他意见他不高兴了,他就杀了他,给他讲好话的他就很高兴。」他就笑这一些末代皇帝。大家要冷静,末代皇帝有没有读书?有啊,都是些明理的呢。那我请教大家,我们这个时代的华人,几个人读圣贤书?都是升学主义,知识技能。请问你有读过《资治通鉴》的举手,你有读过《二十五史》的请举手,对啊,这些历史我们所知也有限啊。他一读了,觉得这个太夸张了,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后来这个班上选班长,这个读《资治通鉴》的人被选上了,他当了班长以后,人家给他提意见他就生气,然后循着自己高兴,很多他的权利都是循着他高兴去做,听不进人家的劝。有一天他老师就说,「你愈来愈像夏桀,愈来愈像商纣。」他才吓一大跳。当一个班长都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当一个帝王。当一个班长有这么小的权力,人的这种虚荣、爱憎都会上来了,那当一个皇帝还得了!
而且有一些皇帝是前期还能保持,后面就不行了。唐玄宗,前面是开元之治,后面差点把唐朝给毁了,叫「安史之乱」,同一个人。所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能这个皇帝一上来大家都希望励精图治,慢慢慢慢的,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就堕落了。
所以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真正当官的人也好,修身的人也好,不可以享福,享福没有几个人不晕头转向,不堕落的。所以范仲淹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吧?代表什么?生于忧患,这一辈子都别享乐,享乐是顺境,几乎没有人不晕头。所以要「以苦为师」,不要享福,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也是「谏太宗十思疏」。
大家冷静去看,一个人终其一生,富贵、德行能保住的,都是没享福的。曾国藩先生他的后代,都不让他们享福,家里的活都要自己干,都要早起,都要刻苦,这是正确的。所以生于忧患,就一辈子心都应该恭敬、谨慎来生活。
好,刚刚讲这一段话,有没有学长说,「活着不能享福,人生还有啥意思呢?」大家要冷静了,假如我们人生的快乐是建立在享福、去享受那些欲望,那错了,那是刺激,不会是真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才是真的。随着你智慧、灵性的提升,那些物质的享乐没有意思。那是刺激而已,是变成欲望的奴隶,那没有什么乐。读书乐,所以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诸位学长你自己可以试试看,比方说你很用功读书、读一个月,然后读到什么程度呢?没有时间去逛百货公司,没有时间买东西,没有时间用money(钱),就是连买这个要花多少钱,他要找我多少钱,连找钱的脑筋都不用伤,全部都用功在读书上,那个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时候我们刚好在准备课程,一天下来三五个小时,读到会心处,拍案叫绝,神交古人。这样的心境,你慢慢慢慢物质的欲望就淡,所以「回也不改其乐」,那不是强迫的,那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大家不要担心,学传统文化人家不会逼你,不要吃好吃的,不要穿好穿的,那是你自自然然的自己「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这些欲望的味道,哪有经典这些善法的浓呢?
所以能够在顺境当中修行,这个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古人留下来的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富贵怎么不离身?还是要做到节制自己的欲望、节制自己的傲慢,他一定要战战兢兢护念自己,怎么可以去享乐放纵呢?那就守不住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够在福报当中不堕落。
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因为我们中国大陆强调科学发展观,所以这句话在现实社会应该改成「富不过三十年」,都过不了了,现在是十年都困难。因为大家都没有这些概念了,没有这些基础了,现在情况很惨烈,赶紧要从小教起,不然都不懂了。
两百六十四句点出了赏罚依循的标准是功过,决定不能依循个人的好恶、个人的私情,这个就不能以私废公。在《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有一段记载,鲁宣公二年,郑国的公子归生,他接受楚国的命令要去攻打宋国。这样念下来有没有一点头晕?郑国的公子接受楚国国君的命令,去攻打宋国,搞清楚了哈?
还有第二个重点,重点在哪?当时候,用人才不分哪一个国家,「用人唯才」是不是?只要这个人能够让国家强盛,这一点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要强盛,决定要平等对待不同的种族、民族,甚至不同宗教。唐太宗那个时代,真是民族大融合,太宗用的很多都是其它民族的,也是重用他们,不分彼此,人心才能凝聚。
当时候也是「用人唯才」,结果将要开战了,宋国的华元率兵迎战归生(就是楚国的军队)。将要开战的时候,宋国的华元就宰了羊犒赏将士。可是他在犒赏将士的时候,没有给他的车夫羊斟吃,大家都分了,没有分给他的车夫羊斟。结果等到开战那一天、开战了,他的车夫在前面驾车,他的车夫就讲,「前几天分羊肉是你说了算,是你做主,今天战车的进退是我说了算。」所以他的车夫羊斟就把他的车子开进郑公子归生的军队里面去,结果宋军大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不好惹,不能得罪身边的人,不是啦,要爱护身边的人,要平等对待。当然,我们实在不了解,当时候华元为什么不分肉给这个车夫。我想,当然第一个情况应该是,他还是不够尊重这个车夫。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件事情发生,有时候是,分羊肉叫导火线,人一次羊肉没分到,就害他的主子、就要他死,我看这样也有点过分,是不是?但可能长期以来不被尊重,这个导火线一点,才会造成这个结果。
所以当身边的人,对你的态度很不好的时候,「我是领导啊,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但这样的心境就反思不够了,可能要想,可能已经是因为三年了,我们这种错误太多次了,造成底下的人都很难受、有怨了,应该要这样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然这一个故事就提醒我们,「诛赏不能缘其私」,要公平对待。
一个故事里面有很多学处,刚刚跟大家讲,楚国用郑国人,「用人唯才」。再来,这个羊斟也是我们的学处,他的主子对他不好,主子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要先做对啊。现在在五伦关系当中,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首先自己要做对。因为这几代人都没有学,没有学,他一下子转不过来,靠谁来转?靠我们做对、正己化人去转。大舜在雷泽,那个地方没有人教化,所以他自己做礼让,一年的时间,这个地方的人全部都礼让了。所以圣人都是明了从自己做起,自己不能去指责,更不能去随波逐流。你假如没有这个道德的根基,「别人都这样啊」,就随波逐流了。
我们现在虽比较早学,那学了之后不能把懂的道理去指责要求。因为我们一指责要求,对方会觉得「你也没有做到还要求我。」人家心里也不服,反而在我们身上建立不了信心,他就更不愿意学。学圣教,信解行证,他要先相信他才要学啊。有些人被误导,传统文化,「传统」那个都是过时的了,我们现在都学最新的。他不了解,真理哪有过时的?那他就误会了,他怎么学?他怎么相信?
所以一般的大众对圣教的相信从哪里来?从见到学习者,他产生欢喜、产生仰慕,这样我要学。学了以后变得很替人着想、变得很柔软,不生气了,这样的学问非常好啊,信有了。所以大众的信,我们家里人的信,跟我们是息息相关。他相信了,他接着去解,他要深入经典,了解道理他才知道怎么做。了解了,边学边做,叫解行相应。解行相应他的境界就愈提愈高,最后就契入君子,进而圣贤。这是修学的四个阶段。
既然我们先学,家人、有缘的人的信心是建立在我们身上,那我们又不理智,又去指责、要求,谁认同?见到我们压力很大,可能都听我们讲两句话,「对不起,我要上厕所。」就走了,就没有缘了。所以这个态度很重要,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对,不能意气用事。
可能有人又说了,「他没有没学呀,他学得比我久呢!怎么还这样?」他学得很久还学成这样,那他不就是落入了一个学习的误区,比没有学更惨。所以大家转一个念,天底下没有恶人、没有值得我们去生气的人,只有可怜的人,没有可恶的人。今天他是领导者,他做错事你不要生气,为什么?他位置愈高,所背负的因果责任愈重,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换一个角度,你很生气的人,你应该护念他,他以后很可怜,所以大家看人、看因缘要有前后眼。什么是前眼?他今天有这样的性格,有这样的行为,他的成长背景造成,他一定有不足的地方、有可怜的地方;后眼,他现在这么做了,你不要生气,他以后会很惨。那人哪生得了气?他学了很久还学成这个样子,他折了一大堆福呢。你看我都长不胖,我名高啊、名过其实,名就是福报、就会折损。所以他处在高位又做不好,或者他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人家都知道他是学传统文化,结果他学成这样,还让那么多人烦恼,他是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形象。这个因果要背,那当然折福,当然身材会苗条,有福报的人长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家看我胖起来的时候,就是很多过慢慢慢慢改过来,就会胖了。
所以人要明事理,这些道理你都想清楚,你不会跟人对立,你也不会有讨厌的人,你只有一个态度:义所当为,我要护念他,「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所以,所有生气、看不顺眼、对立的情绪全部都放下,把这些时间全部用来利益对方。或者他还不够相信我,我提升自己他就相信我了,纯是一个道义的心就对了。
诸位长辈、学长,现在圣教很衰,我们哪还能浪费时间?哪还一大堆烦恼?浪费生命、浪费时间、浪费身心的体力。传统文化常讲一句话,叫「转烦恼为菩提」,转烦恼为觉悟,转危机为转机,化悲愤为力量。您觉得最痛苦的事情,转一个念头,会变成你源源不绝的动力。比方你说,「哎呀,现在的人怎么成这样了?」边说边流眼泪,流眼泪流完,会觉得没有力气,你们有没有经验?大哭一场,好像要好几天才恢复元气,有没有?
悲伤有什么用?要振作起来,人都变成这样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你那些眼泪都不用掉了,全省起来。师长老人家讲了,现在假如有三个孔子、五个孔子,这个世界就有救了。流眼泪不如听师长的话,请自己出来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定位自己,我就要做当代的孔子跟孟子。怎么做?四书就是标准。那这个让自己哭得死去活来,一转变就成什么?所以人不要自己找苦吃,不要在那里自暴自弃,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弃自弃者,自己沮丧、自己放弃自己,老天爷都帮不上。你这么有责任和使命感,圣贤祖宗冥冥中都在保佑你。
所以待会下课,诸位学长们想一想,我心里还有什么最烦恼的事情,赶快把它转掉。大家不要好日子不过,念头一转,「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也有一个学长,他就讲道,他到学习传统文化的团队,结果待了一段时间,觉得有很多做法他也挺失望的,失望是情绪,学传统文化要学理智。他说有一些人接触了这个团体,看到大家没有依照经典去做,丧失信心,他好难过。
我说难过也于事无补,你不要再难过了,这件因缘被你遇上了,就是提醒你现在人心没有依归,物欲横流,大家不知道什么才是人生正确的方向目标。所以遇到经典他非常激动,他都感觉我找到人生的路了。结果我们又做得不好,又让他们丧失信心,感同身受,他们会多难过?显正破邪,就从你做起,从我们做起,树立一个完全依照经典去做的团体。你真的立起来了,谁不愿意效法?谁不愿意这样做?
哪怕现在不是做得很好的,也都会去跟着学习,大家都想做好,只是在境界当中进进退退,有时候也察觉不到自己的问题。当有好的榜样一立起来,大家互相观摩学习,他马上就可以察自己的不足。就好像中国大陆这么多的企业,到我们吴执行长他们的企业一看,人家做这些我怎么都没有想到?人家做的这么彻底、这么到位,想把事做好的人,生惭愧心,他就知道哪里要调整。与其在那里抱怨、批评,不如正己、显正破邪。这一件可能让你难受的事情,一转不就变成你的使命感。
所以经典《尚书》才告诉我们,圣狂之分在一念之间。哪一念?现前这一念,就能转了。「圣罔念则作狂」。我们本有的本善,我们随顺烦恼习气,就变成凡夫了。「狂克念则作圣」,我们这一念正念转过来、念念相续,邪念都污染不上,就作圣。
所以刚刚谈到这个车夫,不应该因为他的主子不对,他就用情绪去做事。因为他的情绪造成:第一,千万将士的死亡;第二,可能国家都要危亡,不得了。他这个情绪要背负的因果有多重!
所以人往往因为个人的恩怨,毁了团体、毁了国家都有。吴三桂因为陈圆圆,把山海关打开来,清兵长驱直入,明朝就毁掉了。这其中虽有朝代的定数,它的气数将尽,但是这期间牵扯到多少的因缘、多少的人民、多少自己国家的将士。
人往往想到这些事,只要想到要为大局着想,不能造这些因果,情绪就下来了。所以建立理智的人生观,要为大局着想,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对。
这一节课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我们下课大家好好练功夫,「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大家下课练完功夫,待会上课就可以看出来功夫有没有练成。因为看气色就知道,这个额头发亮就是功夫练成,额头暗淡就还是卡住了。不过卡住了没关系,「有恒为成功之本」,继续练,一定可以练成,「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