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一百四十四集)

时间:2016-11-05 18:38   编辑:善常   点击:



尊敬的诸位学长、诸位长辈,大家下午好。

  我们刚刚跟大家谈到,「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从自我的提升当中,强调的是不要随性,包含不要太有把握。

  像上一节课,我要上来以前把头发梳得很整齐,但是忽略了没有做沙盘推演,这都是刚刚课程里面讲的,不好意思,我是反面教材。因为我的沙盘推演忽略了,我上来以后鞠了两个躬,鞠了躬以后头发掉下来了。孔子教导要「不贰过」,要效法颜回夫子不贰过,所以我以后上来只要鞠完躬,要先做(整理头发)这个动作了,不然可能又忽略了,头发又掉下来。头发掉下来,会让底下的人整节课都不是很专心,他在那里担心了。好像有学长就比了一下。我刚刚下去叫了一位学长,我说「我头发掉下来你没有看到吗?」他说「有啊,我在底下比了好几下。」比好几下,我还是没看到,所以这里又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做一件事一定要把它做到位。

  另外一个学长又跟我讲了,他说「可是我们坐在旁边,老师你直接看不到啊?」有没有道理?你不会走到这里来啊?是不是?很有意思!人什么念头都有,就没有一个把它做到、把它做到位。所以做什么事情可以找十个、二十个借口,但是你想干,铁定可以把它干好。

  但是又想一想,坐在旁边的人怎么不敢来这里给我比?他又有想法了:那个摄像的人。啊,我的头发还是这样,显然,他没有给我提醒的嘛。就是说,我们在思惟一些事情跟实际情况要符合,不然这个不符合的情况又让我们把这件事就不干了。所以思惟要是有意义的思惟,不要变成不符合实际状况的思惟。

  为什么坐在旁边反而不敢来中间提醒?所以孔子讲「慎而无礼则葸」,就是你太谨慎了,反而做什么事怕怕的。想去做,我想可能有学长因为我头发的问题,他在那里:我要去,啊呀算了,啊,可能有其它的人。所以孔子这些话很有味道,在我们生活当中就会发生了。「恭而无礼则劳」,「礼」是节度,你那个节度要掌握好。

  「慎而无礼则葸」,你太谨慎了,谨慎到自己有点害怕,想做又不敢做,就在那里犹豫、踌躇,就做不出来了。但是大家要注意,害怕是自己的心理反应,我们有时候会随顺自己,没有想到大众的利益。为什么说「仁者必有勇」,因为他时时考虑就是他人的利益、大众的利益,他那个「仁」就会推动他,突破他的那种太过谨慎或者有点畏惧的性格,就把他推过去了。所以人不能突破习气,往往是慈悲心不够切,利益对方、利益大众的心不够,想自己比较多,你顾忌就退下来了。

  「勇而无礼则乱」,个性很勇敢,但是没有深入经典学做人的分寸,「勇而无礼则乱」。人很正直、直率,但是没有经教的学习,「直而无礼则绞」,可见得学很重要。有好的性格还要经过经典的教诲、人事的历练,慢慢才能走到「中道」。你看正直的人,他不知道讲话的分寸、因缘,讲的也对,但太冲了、太直了,对方会受不了,很像那个绳子绞在一起,都快要断的那种感觉。

  我们刚刚还讲到人君的本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本分。所以诸位学长,在台下听课也有一个本分,就是台上的人头发掉下来的时候,你们看到了要尽一份道义提醒我,人的本分anytime anywhere(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比方赵学长今天做主持,他有没有本分?有啊,这整个开课前、开课后他的职责在哪里?他要把它串联好。再来,麦克风他要检查,他想说:我们信息部的人会检查。你再检查一遍不就万无一失?有一些做法都要有double check(再次确认),这样比较不会因为刚好一个人疏漏。疏漏是有可能,为什么?他刚好那一段时间身体不好、刚好他太太要生孩子,是不是?人之常情啊,都会有不稳定的时候,可是你有重复的检查,就不会出这个情况。

  不然刚好今天有哪个国家的元首来,还是什么重要的人物来,我们一上去麦克风讲不出来,人家一看,办事怎么这么不牢靠?接下来的话,人家还会慎重来听吗?人家很内行的人他都看细节,看你落实的程度,不是只看你讲话。包含台上这个坐垫的高度,上一个讲课老师可能是一百五十五公分,下一个讲课的老师是一百七十四公分,本来有垫子现在不用了,本来脚底下有垫子现在不用了。假如这个都没有检查,那麻烦了,我坐上来就变成这样了,所以这个都要了解到,扮演每个角色都要细心去沙盘推演,这样才能让人家感觉办事特别仔细、缜密,人家才能信任我们,我们这些经教都是落实在工作、落实在生活当中。

  好,我们刚刚延伸到两百六十二句,这是提醒我们在君臣关系当中,应该怎么顺着君臣的纲常、伦常。我们一起念一下:

  【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矣。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

  经句提到『人君』,一个君主凡事都是亲自去做,这个『躬』就是亲身亲自,什么事都是自己亲力亲为,把下属的事情都做了,那他的下属就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了。甚至于他做了,每一次都不合我们的意,好像动辄得咎,都是被骂、骂了又不讲怎么改善,骂得他最后就紧张了、不敢做了,反正你都会来做,那我都让你做好了。

  每一个人在五伦的因缘当中心态都会起变化,他是往好的变化还是往不好的变化?首先当父母、当老师、当领导的人,这个心态的变化一定要往正念、正确的态度去变化。因为他处上位,他一正,底下的人比较容易效法、信服、认同,因为上行下效。有没有下行上效?这个就是人情事理啊。你的身分比较高,你以身作则,底下的人很容易接受跟效法;你处在下位,领导者又很固执,你要影响他就不是那么容易。而且本身高位者就有本分要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这个才是办政治。

  往往我们在这个道理当中不清楚,所以学很重要。信解行证,对经典相信不怀疑,愿意去学,所以信是第一步。但人对于圣教的信心,来自于哪里?他连经典都还没有深入,他怎么知道好东西?所以他认同经典有一个缘,有一个增上缘是什么?介绍他的人。所以为什么要为人演说?演要在前面,你演得好,人家认同才能说;演得不好,信任没有,愈说可能人家愈反感。

  比方说,一个领导常常迟到,然后他在开会的时候:「诸位同仁不可以迟到。」你相不相信反效果更严重?所以这个信,假如我是一个领导者,底下的人还没接触圣教,那他的信跟我有关。「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自己带头去做,人家很容易接受,你恭敬他们,他们很欢喜,自自然然就恭敬你;但是我们自己很傲慢,要求他们恭敬,很难接受。我们先做到位了,这个信有积累了,对我们信任,然后带着他们深入经典。人要明理也要有个过程,甚至于明了理,「理有顿悟,事要渐修」。知道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来的惯性又跑出来了,还要再提醒,还要再陪伴。

  科学家调查,一个人对一个道理要记住,要重复几遍?二十一遍!告诉大家,是记住,还不是契入哦。知道、悟到、做到、得到,二十一遍叫知道。所以从事教育工作,耐性很重要,你要不厌其烦,孔老夫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有所感悟了,他还会反反复覆在跟惯性、习性做拉扯,这都是正常现象。

  所以真正放下习气的人,他绝对不苛刻要求别人,因为他已经走过来,他知道不容易。凡是很会批评别人的人,决定自己还不是修学的过来人,因为修学的过来人,不可能是这样的心境跟行为。反而我们曾经跟大家说到的例子,看到别人的问题,可能就是自己也有这样的习气。「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这个故事非常有味道。所以一些大儒他们修学的体悟就讲到,凡是见别人的过失,假如把这个过失反省自己,几乎都跑不掉,只是深浅、严重的程度不一样,但是还有。

  要不见人过、不跟人对立,一定要落实《弟子规》说的「见人恶,即内省」。他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也在教育我们,尊重、恭敬他,就不会见他的过,这叫「爱敬存心」。他在帮助我们提升,恭敬他。再来,我一定要做好,给他好的影响,你爱护他,叫「正己化人」。人能把「爱敬」两个字放在心上,决定任何境界一提起来,烦恼就调掉了,所以《了凡四训行善总持法门就是「爱敬存心」。其它的你可以不随时记住,就这「爱敬存心」记住了,不会被烦恼障住、不会被烦恼牵着鼻子走。「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这也是《了凡四训》提醒的。所以,人的心不定,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受环境的影响,除非自己很理智,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我们讲到君臣,今天我们不懂这个,你把底下人的事情都揽去做,叫做『倒逆』。他还不懂,他还继续看底下的人做,「哎呀,这样不合格了,来来来,我自己做了。」又不教他,最后他会变成什么?底下的人都无能。麻烦了,他这个态度一出来,他对底下的人都苛责,彼此不就很难过?

  大家都被打击了,他的心态愈偏愈厉害,「我一个人当十个人用。」一般人听到觉得「哇,他好厉害哦!」一个领导者怎么可以一个人当十个人用?他一个人可以培养出十个人,这样是对的。所以人没有经典的指导,他的心会一直偏,愈偏底下的人就偏得愈厉害。他愈觉得底下的人无能,底下的人要不自卑、要不严重的变什么?怨。「你都不给我们机会,你也不指导我们,就是会骂而已。」上下相怨,上面的说底下无能,下面的说都不体恤我们、也不教我们,只会骂我们。

  《孝经》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我们不能学成上下有怨。为什么孝可以上下无怨?孝就有爱心,会设身处地;孝是父子有亲的原点,而且孝一开,性德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我们对人不能保持爱敬,就是这个真心还发得不彻底、孝心还不彻底,铁定对父母还不够爱敬,可能还有不耐烦,还有见父母过的这些现象。所有修行的根源问题,都离不开孝道

  所以为什么找人才都是回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所以少成若天性,真正培养人才要从小开始,发掘人才要观察他的家庭教育,这个是根本。除非当事人非常受教,这个缘分,领导者要指导下属才容易,因为「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我们学的时候都二、三十岁了。师长老人家讲,「二十岁以上可以讲,二十岁到四十岁要用暗示的,四十岁以后讲都不能讲了。」我以前听到这句话,「真的吗?」你看我都不老实。这句话是师父的人生阅历讲出来的,代表人随着年龄的成长,很多习惯愈来愈固着。除非他发真心,我这一生一定要成就,不然光是一个面子要放下,谈何容易!连对父母道歉都很困难,那怎么去尊重老师呢?怎么去跟老师真诚相待呢?怎么去跟领导真诚相待呢?

  所以我们愈是成年接触圣教,我们学贵自知,要有自知之明。要下真功夫、要下大功夫,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不能有丝毫放任。人家讲得对,一定要表态,「谢谢你的提醒,我一定改给你看!」没有这种决定的气概,我们学很多年,真的自己冷静想想,退多进少。「修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真干」二字心境呈现出来是什么呢?没有一毫自欺,没有一毫夹杂,叫「真」。我们在思惟的时候,把自私自利、把贪瞋痴慢夹杂进来,不真了、不是用真心了。明明自己发脾气了,「我哪有,我哪有?」自欺了,这不是真了。「干」呢?「一毫自恕、一毫懈怠即非干」,感觉到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容易。

  我们有学长也有研究《易经》,真正能改造命运的人,一百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两个人。为什么?因为改变命运,大根大本就是改变习性,「改习为立命之基」。我们能不能看出自己的命改了没有?很简单,我的贪念减少多少?我的脾气减少多少?人脾气不调伏,该冲突的因缘还是冲突了,该犯的过失还是犯了,他忍不住。

  有一位长辈,他的父亲就跟他讲,「依你的背景种种,要娶一个不错的太太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父亲最担心你的,就是你的脾气。」知子莫若父啊!请问大家,我们学习圣教,有没有曾经问过自己的爸爸妈妈:「爸,你觉得我最严重的习性是哪几点?」有问过的请举手,好,请放下。我们连最亲的父母都不敢直接请教,然后来提醒我们,其它的要接受也不容易。我们面对自己最信任的身边的人,「闻过欣」,有没有请教他?为什么不请教?「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没有主动,自己的顾虑在哪里?自己的牵挂在哪里?那是更深的习气,不这么探下去,自欺一关要破,谈何容易!

  明明自己在乎,嘴上又说不在乎,那人家就不可能继续给我们讲下去了。明明有得失,你说「没有啦,我看得很开了。」其实我们跟亲戚、朋友在交流的时候,常常都会看的到「哎呀,我最放得下我儿子了,我不担心他了,我都放下了、全放下了。」那个就是最放不下的人。「我才不罣碍他了!」真放下的人不会嘴巴挂着。所以人修学最可悲的事是被自己给卖掉了,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自知之明,那不就被自己给耽误了嘛。

  所以我们看到俞净意公,他修学的过程有一段自己的体会是什么?只要你这一生修学要成就,必然要跟他下同样的决心,不然种种习气打不过去。大家以前有没有看过武侠片「十八铜人阵」?少林寺你要毕业。有没有看过「西游记」九九八十一关?人只要一觉得「哎,我还不错!」保证不出三天,绝对遇到事情过不了,一有得意,马上考试就来,战战兢兢,不能得意忘形。

  俞公,他已经得到高人指点了,明理了,但还是起起伏伏、进进退退,最后在观音圣像前面忏悔,磕头磕到流血,愿自己的「善念永纯」,善念一直保持;「善力精进」,什么是「善力」?忏悔力、反省的力、感恩的力量,让它相续。人感恩的力量不相续,埋怨就进来了,念恩就忘怨,念怨就忘恩,正念就没有办法相续了。人的正念能提起来,感恩重要啊。

  我们每天吃饭前念那个感恩词,能够放在心上,邪念不容易进来。为什么?要感恩的太多了,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农夫、感恩各行各业、感恩大众的支持,不要多,其中一个句子提起来,邪念就进不来了。忏悔力,要承认错误,然后愈挫愈勇。又犯错了,不要沮丧,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所以俞公讲的「善力精进」,这个「善力」,孝的力量、感恩的力量、忏悔的力量。

  「倘有丝毫自宽」,你看自恕、自宽一样的意思,有丝毫自宽、自恕即非干。他下决心了:我有丝毫的自宽,「永堕地狱」。那他就没有后路了,没有后路就勇往直前;有后路就还有明天、还有明年,最后还有下辈子,这个就麻烦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今天回去,晚上列三个最需要克服的习性,痛改、痛下功夫,用一个月的时间改这三点,一个月之后我们来互相切磋交流一下。

  所以圣教能不能有功夫,都在改过、放下,这个才是功夫。没有改过、放下,学的是知识跟学术而已了,自己很难得真实的利益。什么是真实的利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法喜,烦恼会轻、会少,智慧会增长。

  刚刚我们提到领导者的心态偏了,底下人也会跟着被影响,所以上下相怨不被理解。《孝经》是非常好的管理学的经典,我们一个领导者要爱众,「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诸侯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对下,「必谦以和」,谦虚、和蔼、和气;对上,「必忠以敬」,对上忠诚不失恭敬。我们的心态一偏了,对上谄媚,对下变成了傲慢,变成了苛求,变成了不体恤、忽略,这样就不好。我们不管是君还是臣,都是在这个本分当中积功累德,不能变成造作罪业,那就非常冤枉了。

  尤其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单位,是可以跟广大的大众结善缘、结法缘,要珍惜好这个机会。我们尽心尽力做出来的书籍、光盘,假如有一万个人受益,这是我们整个团体对他人的服务、贡献,我们这一生就在服务当中积累自己的功德。一般的人在其它的行业、因缘,要跟上万的人结善缘,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我记得二00五年十月底,刚好我们在庐江第一期的课程,当时候有三十几个学长,我跟他们共勉,能够来做弘扬文化的工作是跟大众广结善缘,是有福气能够来做这个事情。当时候我还给他们讲了一句闽南话(福建话),好像是周润发的广告,他不知道有没有版权,我必须要讲一下,是吧?台湾有一些广告词满有味道的,比方,孙越先生他说「好东西要跟好朋友分享!」这挺好的。孙越不简单,演艺圈名跟利都是达到很高点,他最后走向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在服务大众,可佩啊!为什么?公众人物做公益活动,认识他的人这么多,起而效法,功德无量啊!

  所以人有名,你要藉这个名,利益更多的大众,不是拿来炫耀,那就堕落,麻烦了,就对不起上天、对不起大众的信任,对不起领导对我们的栽培了。名的背后是对社会、对团体的责任才对。

  当时候周润发的广告是说「福气啦(闽南语)」所以我跟这些学长们共勉,我们来干这个事情,老祖宗、圣贤人会保佑我们,我们好好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以显祖宗。

  所以我想,我们的祖宗在天之灵,一定默默的祝福我们「加油!加油!」你有时候气馁了、退心了,突然晚上一作梦,比方说,你假如是魏征的后代,突然魏征就来到你的梦中,「不要气馁,我支持你。」或者姓李的,唐太宗就出现了;或者是姓刘的,刘邦就来了。我们的祖先很慈爱后代,冥冥中都在护佑我们。大家看《三字经》就很清楚了,「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谁点化他的?他去世的祖父到梦中点化他的。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他随时都在护佑我们。新疆有一位老师,她的老板很仁慈,拿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光盘跟书籍,免费送给他们。她有一个习惯,贪小便宜,哇,免费的,拿了很多,装了一箱回去放在床底下,没有看、没有学。有一天早上,她三、四岁的女儿过来跟她说,「妈,昨天我作梦,梦到爷爷。」她公公已经过世了,结果她的女儿梦到她公公来了。爷爷说,「叫妈妈把床底下那个书拿出来学,尤其《了凡四训》。」孩子怎么知道什么叫《了凡四训》?她爷爷在梦中告诉这个小孙女的。

  大家想一想,怎么不直接跟媳妇讲,还得要托小孙女讲?因为我们的脑子乱七八糟,连睡觉都不安宁,作梦很多,祖先的频率插不进来。能够梦到周公不简单,梦到圣贤人,你的心很真诚、清净。不然你梦梦看,周公来不来?诚则灵!「一念不生是谓诚」,杂念要放下,尤其邪念那更感不来了,邪念都感妖魔鬼怪、都做恶梦啊。

  她听完之后吓了一大跳,为什么?她那一段时间起了不好的念头,打算要跟她先生离婚,她的公公赶快提醒她:赶快学圣教啊。这是她亲口跟我们分享的,她现在在新疆也在教传统文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都是很可贵的例子。

  我们看到,『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这个现象就称为颠倒错位了,那颠倒错位必然会造成混乱、造成上下相怨了。所以『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君主任用臣子,不用事必躬亲,那么臣子就会各司其职。我们传、帮、带,接着能够信任、肯定他们、鼓励他们,那他就不断提升了。这样子做就『是君臣之顺』,因为他们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完成任务,这样君臣的伦理就顺畅,有正常的发展,这样是『治乱之分,不可不察』。是「君臣之顺」还是「倒逆」,这个就是治世跟乱世的区别所在,不能不审慎、明察。

  我们再回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一个领导者要知道他的职责、本分,权责、权责,我的权利背后的责任是哪一些,很清楚。清楚了他就会照着去做,不会越权、不会揽权,这个分寸不会去侵人家的权责,这分寸就拿捏得好了。

  所以延伸开来,自己在这一个职责本分提起责任、放下习气,延伸到对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整个组织的伦理,我们就能「敦伦」,大家都和睦了。不只是自己上下级,再延伸开来,平级单位才能和顺,互相相亲。别的部门的事我们常常给人家拿来做,这个变成越权了。这样才能和睦组织,这个是第二点。

  第三,不只是说不能越权去做事,连建议都要有分寸,建议是为他好,有分寸;再来,绝不批评,「我又没去管他的事」,但是一批评就造成人心的动荡。待会我们再来分析,不属于我们管的事情我们批评一大堆,会有什么副作用。

  先看,连建议都要有分寸,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所以不管那个部门的事情,免得侵犯别人的职权。但是假如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来请教呢?那你假如懂了不讲,不就没有尽一份力吗?分工不分家,他觉得你可以给他建议,然后他跑来请教你,你说「不关我的事,那是你们家的事。」那叫分裂大家庭了。分工不分家,真的他愿意听你的意见,只能在理论上提出意见供他参考,不能说太具体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客观的状况是他比我们了解,你把原理原则给他,他客观判断怎么去用这个原理原则,把事情做得妥善。

  假如我们客观状况不了解,又具体说怎么做,我们会不会判断错?请问,你说:你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等他做了以后不行,责任归谁?「就是你给我讲一二三,我都照做了,现在不行。」你跳到黄河都洗不清,这个不是不承担责任,这都是进退的分寸。他是主事者,他听了你的建议,你有把握他做几分吗?这个都是变数。

  所以进退当中守住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能尽多少力。「哀公问政」,孔子说,「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是不是?原理原则啊。有没有讲得细到:「你要教你儿子,第一句话怎么教、第二句话怎么教」,没有那么细。「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亲亲」就是他齐家了,大方向告诉他。曰:「来百工也」,他真有心了,他就会去了解各个行业的情况,调底下的人来问客观的状况,怎么带动风气、怎么改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来跟你请教的人,他对你的话百分之百不打折扣,而且绝对有状况他都会自己承担,不会推给你,他又觉得你的经验决定有更好的方法,他愿意百分之百去做,但是,这样的缘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少见。所以圣人强调的还是你把重要的纲领告诉他,「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然更可贵的,比方说,他落实到一定程度,他会一直来请教,你一直在他的情况之下,再去给他最重要的纲领的建议。就好像中医治病一样,那病情都在变化,他可能一、两天要把一次脉,赶快调整。

  这一段话当中,我们有看到「人君任臣而勿自躬」,领导者信任、授权给下属去做,『则臣事事矣』。这一句话就是说,臣他承担不断的历练,最后他能做好,可不是第一次就做好哦。那我们这个领导者的心态很重要,接受、包容底下的人犯错,失败为成功之母,哪有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次到位的?我们要求一次到位不就变成太苛刻了?只要要求底下的人一次到位,我想底下的人一做事都会发抖。你有没有看过哪一个父亲,他的儿子一岁左右在学走路,然后他推着他儿子说「儿子,我只给你一次机会,你只要没有走好,轮椅伺候。」你那孩子不练就已经全身发抖了,是吧?都是一直信任他、一直鼓励他,他就愈走愈稳了,人学习这是必经过程。

  所以,为领导者在任何事情发生,还是要回到我们在讲「君道·反身」当中的那一句圣王代代相传的教诲,叫「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我自己犯了错绝不找借口、绝不推诿给别人;但是老百姓有过失,都是我没有把他们教好、带好。

  比方,今天我们团队同仁进来了,他不够尽责、不够好学,我们觉得:你做传统文化的要表法,你要为人演说,你怎么可以懈怠呢?你怎么可以这么不用功呢?结果这个同仁花了两年、三年还是不改,当然这个领导会很难过。「我都花了两、三年了,我花那么多功夫了,我也尽力了。」两、三年不容易,这一句「朕躬有罪」要不要继续用?要啊。他的心境不到位,他没有这个使命感,他怎么去为人演说呢?那不就变成我们攀缘了吗?攀了缘以后他又不受教,不把自己也累死,把他也累得半死。

  为君者,或者是你教学的人,你要缘分具足,缘分不具足,你出再大的力气,效果有限。结果你很多事情都干不了,每天就为了一、两个同仁不听你的话,在那里伤了很多的精神、体力。这个还是要回过头来,多少人做多少事情,你何必去强求这些不具足的缘分呢?传统文化一个团体,又不是说一、两千人才能弘扬传统文化。这就是一个对事情的判断力、决策的能力,多少人做多少事。「我们才二十个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要看哪一个部门,虽二十人,但是都尽心尽力,都有使命感,都能做出一些成绩供养别人。

  又不是在大,是有没有真正把《弟子规》、把三根的教诲做出来在自己的团体,或者在每一个部门。哪怕二十个人,放大光明。为什么?每一个人来他都能看到怎么落实。那二十个人放光明啊,光照神州、光照大千!我们那个喜欢大,也可能是做事的习气。大,比较有面子、比较有气势,是吧?所以,「毋欲速,毋见小利」,都还是要随缘尽分,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所以一个上位者,「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不能去抱怨,当父母的人能不能抱怨孩子不好教?不行,因为是你生的,不然你不要生,生了你要负责任。所以很多女孩子要出嫁的时候,她爸爸妈妈都交代一句话,「你自己挑的哦,自己下决心了,不要嫁了以后回来抱怨哦。」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抱怨就是不负责任,你自己选的哪还怨呢?那不是很不成熟?古人决定事情非常冷静、非常慎重,他不轻易答应你、不轻易承诺,有一些承诺可是要终身尽责任的。

  所以你看古人那个私塾,父母把五、六岁的孩子带到老师面前。我对那些私塾老师太佩服了,人家给他三跪九叩,他受那个礼太不容易了,战战兢兢,那要对这个孩子一生的道业要负责啊,这都要慎重考虑的。真的答应了,再怎么难都没有退缩的心,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信义」,答应了,再难不回头。

  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一百年前没有人有离婚的念头。你说那个时候她们遇到的丈夫,难道没有很恶劣的吗?可能有少数啊,可是她们的念头里面就是为孩子、为一个家。而且人只要不抱怨、不发脾气,遇到脾气再大的人也不会被打;一般会被打,就是付出很多,但是很容易讲一些刺激别人的话。那男人本来脾气就不好,又被一刺激,哇,那麻烦了,他脾气就控制不住了。我有一个长辈,是属于曾祖那一辈的,长得很庄严,结果他的先生长的很丑、脾气又很大,常常跟人打架,从来没有打过他太太。因为这个太太很柔和,从来没有抱怨、没有生气过,柔能克刚、以柔克刚。

  但是告诉大家,水很柔和,可是它该「刚」的时候不得了。你看那个海浪一聚集上来,连房子全部都被它卷走;你看女人在关键时候,那个爆发力,吓死人!火灾的时候连冰箱都搬出来了,「我们家二十年才买了这个冰箱」;你看那个母爱一起来,养四、五个孩子,这边抱一下、那边抱一下,又要拖着菜篮,像大力士一样,潜力都发挥出来。

  我们现在冷静一下,我们的人生承诺过哪些事情,就不要再抱怨了。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道义永不变、如是愿心永不变,我们彼此有这个默契,以后大家好沟通、好提醒。比方你在走这一条路,「哎呀,气死了,不走了。」然后我们有默契了,我就会微笑的看着你,「你自己来的哦,没人逼你,不要抱怨哦。」一下子提起正念:对,我没有退路了,往前走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告诉大家,一抱怨、一生气,「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不划算,我们闽南话讲,太吃亏,不划算。你干了二十年,拍个桌子全烧掉了,重新再来,真不理智。你积了二十年,你就一把火烧掉了,那不是很冤枉?所以要先从不抱怨开始、不发脾气开始修起。

  所以当父母的人不能怨孩子,自己生的;当老师的人不能怨,因为学生是你自己收的,到学校教书是你自己选择的,是吧?甘愿做,欢喜受。你再冷静一点看,所有的因缘都是成就自己的,他们在提醒我们,我们的耐性不够,脾气还伏不住。看一切人都是善知识,都是来成就我们道业的,心就平等恭敬、平等慈悲了。

  再有,对下属也不能抱怨,那还是我们自己接纳的,他已经进到我们的团体来,只求什么?仁至义尽。你不能挑他的毛病,挑他的毛病叫上下相怨,这是负面教材,这有罪过。我们挂着传统文化的牌子,干的都是负面教材,这个有过无功。只问自己面对这个同仁有没有做到仁至义尽,这样你就问心无愧了。做到仁至义尽了,他愿意突破,他就能突破了,他不愿意,他自自然然跟你这个缘就了结了。他会留一个印象:这个领导很可贵,自始至终都还是为我着想。当然他不愿意承担、不愿意这个因缘,这是勉强不来的。

  「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人只能随缘尽分。每一个人都是他人生的主角,其它人只是配角,配角能发挥多大的力量,是主角决定的。他一分诚敬,他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他得十分利益。但我们要很冷静,不要攀缘之外,记住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这个自己要负完全的责任,不能怪别人。

  接着我们看两百六十三句,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的政令,不可由许多的部门、单位发出来,应该是让相关负责的部门去发布、去主这个事。假如许多的部门发布,这样会造成底下的人或者造成民众的困扰,他无所适从。因为不同部门讲的不一样,那他就多头马车了,那不就因为自己领导者办事没有章法,而造成底下的困扰跟组织的混乱,这就不妥了。

  所以领众,带领治理一个团队不简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像我们现在礼请吴执行长,他是企业的负责人,他就有带领团体的经验。他们在了解情况、在处理事情都非常果决,因为他很有经验,心里都很有底。

  所以在用人方面,不只是听他讲,还要客观了解他整个工作的经历,他确实对这些非常的熟悉。我们有时候听了他讲,「诶,你讲的很有道理」,一下激动了,「来来来,你来做。」我们要记住孔子的话,「不以言举人」,不因为他讲的话你就重用他。这个在历史当中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有一个人他谈战争,讲的皇帝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要任用他带领大军。结果他的妈妈跑来阻止,「我儿子都是理论而已,他实务经验太差了,不能让他带兵。」皇帝没听,这个皇帝也有点问题,他的母亲最了解他,你要听她的,结果全军覆没,所以「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你不认同他、对他有成见,他讲的一切意见你统统否定,这个叫爱憎,这个叫情绪化。人家讲的有道理就要听,哪有心量这么狭窄?有摩擦、有过节,心就这么偏颇,不妥。尤其在团体当中,「有容乃大」,要有肚量。「建大事者,不忌小怨」。这都是我们《群书360》在讲「度量」时候的经句,应该还要以德报怨才对。

  我们冷静来看政多门,首先领导者自己威信会受损,然后自己本身不明职分、随便说话,这个对他的修身跟做事都不利。对底下的人,这个「多门」的现象会造成底下的人没有信心,上位者做事没有章法,他当然信心会受损。再来,久了之后底下的人听了去做了、又改,麻烦了,当然怨就会产生。要政通人和,必然要守住这些组织伦常,还有运作组织的这些章法、纲领要抓住。刚刚讲的这几句都很重要。

  所以上位者要赶紧调整这个情况,不能批评。而政有多门变成上位者之间缺乏沟通,我们要把原因找出来才好调整。为什么缺乏沟通呢?可能彼此有失和、彼此有成见。所以处上位都要以大局为重,要尽弃前嫌,不然这些情况不能改善。坦诚布公,怎么坦诚?以前的事情放下,再来,以前的事情先承认自己的错误。诸位学长,有没有人承认错误之后死掉的、缺一块肉的?没有吧?那为了团体又不缺一块肉,为什么不做?大家从这里校量。为了面子不管团体,修行很难啊,难在放下自私自利。

  再往人生的前端推,我们兄弟姐妹闹不愉快了,父母操不操心?谁主动道歉、主动化解,那个人一定是最懂得体恤父母的。「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所以现在看年轻人火气很大,面对年龄是他爸爸妈妈的年龄的人,居然还可以跟人家冲、跟人家发脾气。这个造的孽太大了,要赶紧忏悔,完全没有根基啊!我保证这样的年轻人,在家对父母一定无礼。你真的有把父母放在心上、尊重父母,你看到别人的父母,你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怎么会这样讲话呢?父母绝对没有在自己的心中,才会对长者这么讲话。但是,我遇过不少这样的年轻人,我劝他们,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听我的,都是我看到的。

  我跟大家讲,二十岁到四十岁只能暗示的,四十岁以后讲都不要讲,为什么?四十岁你要他不好面子,很难。你就尊重他的面子,没办法,顺势而为。什么人能讲?他跟俞公一样发这样的忏悔,可以讲,没有到这样,你不要跟人家结怨。只几个人真的想修道啊?几个人真的这一生要成就啊?我们问问自己,再看看我们处事的态度,跟同参道友之间的互动,观照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成就。

  所以上下要带头、要和、要沟通,不要造成下位者的恐慌。父母不和,孩子很担心;领导不和,底下的人心不安。和了,统一口径、统一发言人,这个责任归属于谁。这个事在一个部门、在一个单位,有可能一件事情是好几个团体合作,那政也『不可多门』,「多门」,配合的人也会很困扰。

  所以,像我们一些国际活动,来自好几个团体,这个时候哪一个团体是主,我们要主办圆融,配合主角,懂得那个分寸,该建议的建议了,主的人负责。为什么?因果责任是他背,谁拍板谁负责任。所以你们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瘦?我拍了很多板!所以,很多人对领导很生气,「领导你这个做法错了!」很生气。你不应该跟他生气,你要念着他要背因果,你要帮助他,生什么气。生气是什么?控制的念头太强了,谁不听我的,我就不欢喜了。领导他要背因果,他愈不听你的话,你要愈护着他,要善巧方便再劝他,「谏不入,悦复谏」。

  人假如这些理都想通了,不会在那里发脾气。因为调自己的心,跟赶快去帮助主事者就好了。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了解,自己当领导要负因果责任,要战战兢兢,敬畏的心就起来了。知道要负因果责任,广纳雅言,多听一些意见,不然落了事情还是做了因果,还得背。有一些事影响的面又很大,那不就造成一生的遗憾?所以下属不要怨上司,要护念他,然后积累自己的经验,不管是领导跟被领导,积累经验,好互相护念,然后设身处地为他想。「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我们这一句是跟大家讲「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这是在办事。

  再拉回去根本,就是他在家庭当中,以前是大家庭,大家庭要不要开会?有没有一个最后拍板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他拍板的,你在底下乱讲话,「来呀,拖出去打屁股。」小孩子有耳朵没有嘴巴,不要听了以后乱讲,听了是让你长见识,不要没有分寸乱讲话,这个都是学习。

  所以大家看,「家齐而后国治」,因为他在大家庭当中都懂这些组织的分寸,现在小家庭没有这个锻炼了,很可惜了。所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做事就不随性,遵守组织的伦常、纲纪。

  好,那「纲纪」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从第十一个纲领「赏罚」开始跟大家交流。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