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一百三十四集)

时间:2016-11-02 17:51   编辑:善常   点击: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做孩子一生贵人」这个主题,上一节课谈到了第七大点,「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自我教育重要性当中,首先我们强调「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要懂得时时自我观照、自我鞭策、自我教育;第二个重点,我们要「勇于改过」,是要有勇气改正自己的过失、习气。坦白讲,这个部分,走过来的人都能理解到,改一个习气好像扒皮一样,那个过程是挺辛苦的。但是真正把习气放下了,自己的身心才能真正轻安,不被欲望、不被习气所控制。所以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那个「习」是真正去放下习气、去实践了,得到内心的喜悦、成长的喜悦,不再认贼作父,不再被习气控制。

  第三个大点,我们上一次提到改过的一个纲领,夫子是「忠恕」之道,俗话常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忠,先忠于自己,时时反省自己。「克念作圣」,圣狂之分在一念之间,把错误的念头转过来,真正下的功夫是在这个起心动念处,所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恕道。在这个「严以律己」当中,很重要的是自爱,因为俗话说到,「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所以爱护自己的德行、爱护自己的慧命,绝对不能放纵自己的习气,更不能让自己在染污的环境当中。《弟子规》讲「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学坏是一日有余,很可能我们染污了这些不好的思想观念,要再去掉就很不容易了。做一个比喻,一滴墨汁滴到水里是很短暂的时间,要把这个墨汁再从清水里去除,要花十倍、百倍的时间都不止。

  我们之前《群书治要》当中,在「谨慎」的部分,有学到一句经句,我们复习一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行善,首先必须要放下自己的吝啬、贪心,才能够做得自然、做得欢喜。所以一开始做还是挺勉强的,那个「登」就是很出力,要慢慢做习惯。所谓「始而勉强」,一开始让我们不贪,很慷慨去布施给他人,调伏这个贪心,一开始做一定有相当的困难,但是做久了就会很欢喜、很自然。「从恶如崩」,假如放纵了一个邪念,很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严以律己」这个「严」字,不容有丝毫的放纵、闪失。

  明朝的曹鼐是明英宗的宰相,那也算是道德学问以至于一生的地位都达到高点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做一个监狱的官员,有一个女犯长得非常漂亮,当时候他也是起了不好的色念,但他很有警觉性,他想方法对治。当时候是晚上,他就拿着毛笔一直写四个字,叫「曹鼐不可」。古代都是用毛笔,「曹鼐不可」,克住自己的邪念,好像写了八十几次。大家可以想象,写四个字,铁定都是力道都下得很重的。写到天亮,这个念头调伏过去了。「从恶如崩」,我们想,假如曹鼐这一念没有克制住,他有后面人生的造化吗?那就不可能了,很可能就毁了他的一生。

  而且我们为人父母,我们身为人师,以至于为人领导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随时都会影响身边的人。什么时候在影响呢?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个父亲当爸爸,孩子刚出生,还在牙牙学语,他非常着急,他就常常抓着他的儿子,说:「叫爸爸,叫爸爸。」这个太着急了,什么事情水到渠成就好了,不然会适得其反,因为强摘的瓜不甜,应该水到渠成,反而是最好的。结果常常就这么逼着他的儿子叫爸爸,后来他儿子会讲话了,有一天这个父亲在家门外看到自己的儿子,把家里的鸡抓起来,然后对着鸡说:「叫爸爸,叫爸爸。」所以潜移默化当中会影响小孩、会影响学生。所以当老师的人连念头都不能错,当父母的人连念头都不能错。比方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请问大家,爸爸妈妈今天是高兴还是生气,我们知不知道?我们受不受影响?对呀!那现在我们成人了,也为人长者了,那应该反思,随时在影响身边的人。

  有一个母亲,这是她真实的情况,她说她学传统文化很用功,结果她的女儿状况也都非常好,读书也很主动。当然,一个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还是会有起伏,她突然有一段时间不用功了,遇到「韩流」,赶韩剧,在看韩剧了,看得半夜都看到两、三点舍不得放下。结果突然了解到,她的女儿这一段时间在学校上课不专心,在底下看小说。她为之一惊,自己的一个行为马上就影响她的孩子。我们常说磁场会互相影响,她很用功就感染女儿;她一不用功,女儿也跟着堕落。而且孩子愈小,受父母的影响愈大。所以这个「严以律己」当中,还含着对学生、对小孩的慈爱,我们得要做好样子给他们看。

  包含一个做领导的人也是如此,我们态度谦和,肚量很大,可能带出来的团队风气就是这样;假如脾气很大,又强势,慢慢底下的人也会变成这样。有一句对于领导的格言,这个也是卢叔叔教诲我的,叫「狮带群羊羊亦狮,羊带群狮狮亦羊」。狮子带群羊,最后群羊都变狮子;羊带群狮,最后群狮也变成羊了。所以上行下效的影响很大。他们为什么受我们影响?他们信任我们。那人要对得起别人的信任,不能因为对方信任我们,反而给他错误的思想观念,这样情何以堪,那我们就对不起「君、亲、师」这三个角色了。我曾经听我一个同事讲,他说当老师的影响力真的很大。比方,他带一年级的小朋友,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扎了两个辫子,他随口说了一句话,「啊,你扎这个辫子很好看。」隔天五、六个人都扎辫子,你看那个带动的影响、风气有多大。

  好,那刚刚讲到的连念头,对方都没有看到的,都会影响到学生跟孩子。所以我们得要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要「克念作圣」,在这些念头下功夫。上一次我们谈到「不贪」,不贪财、色、名、食、睡。其实,人之所以有不好的念头跟不好的行为,还是来自于不明理。他假如真正明理,这些念头跟行为只会给自己招祸患而已。请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听过有一个人说「我就喜欢自己招祸患」?没有吧?谁不愿意趋吉避凶?谁不愿意灾消福来?但他真的明白了,这些念头确实会给自己甚至于给家人招祸,他就不会这么做。就像上次跟大家提到,当官的人贪财,还害了人家的生命,最后子孙几乎灭绝。哪有真明白的人还干殃及子孙的事情?《朱子治家格言》说「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他真的明白了,他也不愿意给自己的妻子、女儿招祸患。

  而且对这个贪财,假如他真正明白,该是他的跑都跑不掉,他干嘛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呢?所以明理重要,读书重要,不然会干傻事。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讲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明理的人,很难不做错事、很难不让自己招祸患。大家冷静看看,现在年轻人没有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放纵欲望,给自己的身心,给自己的福报有非常非常大的折损。所以我们为人老师,要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现在要把这些很重要的思想观念深植在孩子的心中,成为他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不贪财,为什么?「命里有时终须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其实这个道理,我想现在很多人,哪怕学历再高都不懂;但是农夫懂,因为他向大地、他向大自然学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要怎么收获,必然要怎么去耕耘。现在功利时代都是急功近利,都想不劳而获,这个都是错误的思想观念。

  贪名,这个贪名具体表现在,好面子也是贪名。假如我们今天做错事,很想去给对方道歉,又提不起勇气,这个就是好面子、好名。其实那个哪叫真正的名呢?愈不道歉,愈让人家看扁,愈没有好名声。所以人不懂理,其实都不是在爱护自己,是在糟蹋自己。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染,应该把它放下。

  而《了凡四训》当中有讲,「名者,造物所忌」。名不是好东西,只要心态错误了,这个名反而是累赘,叫「盛名所累」。所以人心态对了,用这个名可以造福人群;但是假如用不对,那就会变累赘,俗话讲的,「人怕出名猪怕肥」。《了凡四训》又告诉我们,这个「造物所忌」的话,就是我们的德行跟名声不匹配,是折福的。「名,亦福也」,我们这个名本身也是福报,名不符实,这个福报就折损得很快,所以有一句成语叫德不配位。这些道理都明白的人,谁要去贪一个美名、贪一个超过自己的盛名,何苦呢!德不配位,这个福报一折损完,会有灾殃,有一句成语叫英年早逝。有一些读书人名气非常高,为什么?才干很好,文章非常好,大家把他看得很高,但是他修养不足,为人刻薄,又享有盛名,最后可能三十几岁福就享完,就走了,这个在历史当中很常见。所以假如人年轻出名了,得要赶紧韬光养晦,诚惶诚恐。

  大家再冷静去观察,很多演艺圈,很早就出名了,而且表现得比较狂傲,都会容易短命。尤其他一出名以后,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带动错误的社会风气。他应该用这个名去带动善良风气,他还做带动恶劣的风气,这样的人他就很容易禄尽人亡,福禄折光了,命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德不配位,在政治界、在演艺圈容易观察得到,因为他们的名都太大了。包含我们还曾经听过,一个少将听到内部消息,已经确定明天宣布他当中将,他知道了很高兴,找亲朋好友吃饭,宴请亲人,吃得很高兴,结果当天就死了。有没有当上中将?没有。早一天知道,结果没有当成,他命里的福报还没有积累到可以当中将,所以一下被中将这个名给压扁了。所以古人不愿意有盛名,甚至于处事都非常的谦退。「谦卦六爻皆吉」,那好名的人,往往喜欢炫耀,反而是招祸了。

  名是一种责任,而不是应该去执着、去夸耀的。比方说身为董事长,那是一种责任,因为要照顾的员工愈来愈多了才对。而今天假如真的我们德不配位了,不要好这个名。应该怎么样?为团体想,要把这个名让出来,把这个位置让出来,这样才对。不然你有一个名,本身你有一个职位,它就带着责任。比方是一个官员,那他就带着责任,在这个位置上最重要是爱护人民,假如有一个比自己更好、更有德才的人,当然要把位置让给他,这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坐上那个位置,难道是为了抱住那个位置而忘了去爱护人民吗?所以古人教我们处事要礼让、要谦让。「让功于众,让名于上,让位于贤,让安于长」,把好的生活环境让给长辈,「让食于幼」,刚好孩子正在发育期,父母、长者少吃,贫苦的时候都让给孩子吃。

  而让名、让位给贤者,这是为大局着想,这是忠于国家、团体,这个修的福报非常大。历史当中,齐国的鲍叔牙让位于管仲,结果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甚至于团结了中华民族,免于被外族所毁灭。孔子对管仲的功业非常的赞叹,没有管仲,可能我们华夏文化,汉人的血统就断掉了。那管仲有这么大的功业,谁成就的?鲍叔牙。他不让、他不推荐,这个因缘就不能成。所以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该让不让,自己会招祸,而且人只要不肯让,就是好名。接着呢?嫉妒。嫉妒再严重,陷害,这个恶念就愈来愈严重。李斯杀害他的师弟韩非子,他师弟的学问比他好,他嫉妒,把他给害死了,最后李斯后代就断子绝孙。所以有一句话说「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其实这个对我们当下都一样,我们在学校系统里面,哪一个老师他强调的那个理念非常好,我们随喜功德,支持他、推荐他,这个对团体的帮助很大。假如我们不认同,还嫉妒、还毁谤他,这个就是「蔽贤」,「蒙显戮」,会有很快的灾祸降临。所以我们在人生的因缘当中,在团体里担任领导的工作,只要发现团队里面有比我们好的人,你积极推荐他,把位置让给他。古代教化非常有智慧,官员戴的帽子叫进贤帽,前面低,后面高。大家看过宋朝的历史剧没有?最近不是拍了「岳飞传」,您看那帽子前面低,后面高,「后后胜于前前」,希望自己举荐出来的人都超过自己,为国举才。好,这是从不能好名,再延伸到团体当中应有的一种修养,让位于贤。

  财、色、名、食、睡,这个「食」就包含生活当中的享受。我们要了解,「欲令智迷」,欲望愈重愈没有智慧。因为每天都想着要吃这个、喝那个、穿那个,他烦恼就很重,怎么会有智慧?比方说大家在听课,突然想到自己最喜欢喝的咖啡,还听得下去吗?还在那里「待会要到哪里吃什么」,那叫心不在焉。

  而且这个欲似深渊,贪着假如不懂得克制,会愈陷愈深。所以生活的享受,应该知足常乐最好,应该不要去跟人家攀比。一攀比,这个对物质上的追求就没有止境。为什么?人比人,最后就气死人。不只自己很难过,自己很好虚荣,拿儿子去跟人家比成绩、拿先生去跟人家比赚钱,全家人统统压力都很大。所以有时候人陷入欲望,脑子都不清楚。「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家人能聚在一个屋檐下,那是多难的缘分,应该是互相亲爱、互相成就,怎么是互相给沉重的压力呢?所以人要时时脑子冷静,不要随波逐流。

  好慕虚荣的人活得可累了,是吧?你看穿衣服,穿了一次就换另外一件。他好虚荣,穿过了再穿人家笑话了,「哎呀,这个衣服退流行了,再穿人家就笑话了,被人家笑死了。」我师长很有智慧,他提醒我们,「笑死是他死,又不是你死,紧张什么?」而且我们学传统文化,好好提升气质,这个衣服穿了十五年以后,再穿出去刚好复古,人家一看,「哇,你怎么穿这么流行的?」因为我们又很爱惜衣服,看起来还像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人有气质,二十块钱的衣服,看起来都像四千、五千块钱的;人没有气质,一千块的衣服看起来像十块钱的衣服。所以这个时候你又没有气质,穿出去,「你看我这个衣服多少钱?」人家一讲,你都快火冒三丈,那个叫自取其辱,不要怪别人。

  所以人知足就常乐,就珍惜一切的物品、享用,活在感恩当中,不在奢侈当中。而且节俭的人有福报;节俭的人,仁慈,「俭近仁」,节俭接近仁德,因为他能把省下来的去帮助他人,这是仁慈;而且节俭的人比较会为未来打算,那个放纵欲望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只看到欲望,啥都想不清楚。

  这个是跟大家谈到「贪」的部分。当然,调伏这个贪欲要循序渐进。比方这个贪睡也要调伏,你本来睡七个小时,今天听完课,明天五个小时,一下子少睡两个小时,结果隔天昏昏沉沉,开车差点出车祸。这个不要用力过猛,要循序渐进。有些人,已经都高血压了,都喜欢喝这些很甜的东西,这个对心脏都很不好,对高血压都有恶化作用,这个时候都要下功夫,慢慢慢慢把它改掉、戒掉。好,就先讲到这里了,不然下一次没有人要来参加课程,都是「不要逼我」。其实俗话讲「世味哪有法味浓」,真正放下这些欲望,身心轻安,那种快乐世间买不到的。这个时候人家再用外在这些欲望诱惑你,你也不肯了,那是累赘,那是刺激,没有刺激你又苦了。所以真正的乐,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内心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

  第二个,不瞋。不瞋就是不可以乱发脾气,这个要下大功夫。因为这个「瞋」,对自己、对他人的危害非常大。首先,暴怒伤肝。所以脾气大的人,身体一般都不好。大家想一想,身体受损了,发一次脾气,整个人要多久才能调适过来?许哲女士说三天才能恢复正常。她要三天,我们可能要十天以上,甚至于十天之后又看到那个人又来了,火又上来了,所以自己的身心都有伤害。坦白讲,脾气大的人不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看一个人的善根从哪里看?只要你告诉他,「你这么做不孝、你这么做对不起师长。」他马上放下,这才是真正有善根。你假如劝他,「你这个态度不对,师长不是这么教的。」「哎呀,我是凡夫,现在受不了啦。」那他比师长大,他比圣人大,那怎么会有善根?

  所以真正有善根的人,他会想,没有父母就没有我;没有师长、没有圣贤人的教诲,就没有我的慧命。所以这些恩德比他的生命还重要!生命都可以为父母而舍,哪有说一个坏习惯不可以放下呢?所以人能够念恩,他的善根就不断增长。为什么还是放纵习气?自我、自私太严重才会这样。自我了,就自己最大了,其它人都放在一边了。所以人假如常常想,做这些事、起这些念头对不起父母,要生大惭愧心。我们师长老人家教诲我们五十五年,这样的苦心,我怎么可以给他糟蹋呢?要依教奉行,马上这个错误的念头就能转。

  尤其在家庭当中,脾气大,这全家人都遭殃,所以怒似猛虎啊。假如家里一个人脾气很大,可能每一个人要回家、要进门以前都要深呼吸三次,这无形的压力很大;假如一个老师脾气大,那孩子还要跟这个老师相处两年,可能都会有轻微忧郁症出现。有缘才能相会,要惜缘,怎么可以还给对方压力。

  学圣教的人,所在之处要让人生欢喜心,第一个要把脾气戒掉。脾气大的人一定让领导、让父母多操了很多心。脾气一大,兄弟又冲突了,父母多难过;脾气一大,交派工作还得看我们的脸色。那是在帮忙还是在添乱?因为我们在学校当老师,是有多种角色的。面对我们的主管或者校长,我们变一个臣的角色,那我们君臣关系也要演好,也是给孩子做表率。孩子以后出去也要为人臣子、为人下属。一个老师假如当人家的下属当不好,这个是因,以后你的学生出去,都不是好的下属,是结果,都要想想这个因果会相续不断。因为我们的身教给他做得不好嘛。会的,一个学校里面的老师对国家领导不尊重,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出去都是骂国家领导,这个我们都观察过,这个造的罪业都很大。这逞一时口舌之快,把下一代给带坏了。

  好,那不能不忍,为了自己的身心、为了团体、为了未来,别给自己的人生造下很多的障碍。「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不然还要收拾残局。发完脾气,要再把这个隔阂去掉,有时候挺难的。而一个人的德行,就从能不能忍辱开始,「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福气看自己的肚量。

  我们知道发脾气都有这么不好的坏处了,就有警觉性。脾气也是病,自己德行上面的病。那既然是要治病,得把病根找到。人为什么发脾气?比方贪,贪不到,就生气了,不顺己意,就很容易生气。比方今天吃得好,很贪这些美食;明天太太煮上来,「今天这个我不喜欢,怎么比昨天差」,瞋恨心就上来。所以不顺己意就容易起瞋恨。好面子容易恼羞成怒,也很容易发脾气。再来,对人有成见,都放在心里面,就会藉题发挥,这个也容易发脾气。那大家要了解,自己的心要自己爱护,不要把纯净纯善的心变成垃圾桶。把别人的不是都放在那里,不就把这个善心都当垃圾桶用了?所以坦白讲,几个人自爱啊?明理的人才会自爱。

  而且我们要了解,「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可是他傲慢、可是他贪心啊?」那是「苟不教,性乃迁」,那是习染,那不是他的本善。我们都记他的不好,那叫认假为真,那是假的。你说这个人脾气大,那你把他的脾气拿来我看看?那是虚幻的嘛。他一时遇到一些境界发起来,他现在也没发脾气,那假如脾气是真的,应该随时存在才是真的。会变的就不是真的,永恒不变的才是真,会变的就是虚幻的。不变的是什么?他本有的真心。他只要把这些习气都放下了,他真心一现前,那他是圣人,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慈悲,都是利益众生,这是每个人本有的。「圣与贤,可驯致」,我们假如坚定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圣成贤,对人不会有成见,只会帮助他改习性。所以难,难在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的正确了解,一了解了,决定用正确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不会对人有成见。别人有错误,你替他更担心,帮助他,善巧用很多的方法来协助他提升。

  再来,傲慢也很容易发脾气。一傲慢就瞧不起人,容易指责别人。所以这些错误的心态,都要把它转变过来。那既然知道这个病根所在,用什么药来治呢?「一切法得成于忍」,要修忍辱。有六个忍的方法:

  「力忍」,把脾气压住,这个是症状解。

  「忘忍」,算了算了,不要计较了,「宰相肚里能撑船」。

  「反忍」,反省自己。人与人会发脾气、会冲突,有一句俗话叫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只要冲突了,两个人都有问题,所谓半斤八两,不用去比。真正有修养,那对方怎么恶劣,自己不会被激怒的,一定双方都有错误了,这个冲突才会产生。那可能有人就会问了,假如一个完全没有错,一个错全在他那里,那会怎么样?那个完全没有错的人最后就变圣贤人,他吃不吃亏?您看,我们看事情都很看表相、看一时。比方说,舜王的父母要害死他,我们一看,舜王好可怜,这个父母太可恶了。但是您看,舜王还觉得是自己错,他没有错,还觉得自己错,他吃亏了吗?假如是我们,早就跳起来了,「我都没有错,还叫我跟他认错,我跟他拼了!」拼了又怎么样?舜王连没有错都反省自己,都是自己错,最后成圣贤。智慧、德行、福报都圆满,做了天子,哪有吃亏?所以学圣教首先学吃亏,不要争理,不要计较,反忍。

  「观忍」。他那些脾气都是假的,都是剎那在变化的,你观到这个真相了,你就不去计较他了。包含你观察他的成长背景,原来他在学校、在家庭里面,又缺爱、又缺教育,你不只不跟他生气,你还会怜悯他。这个我们在带班过程,本来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夸张,一了解,就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你再看他,你就气不起来了。

  「喜忍」,所谓回瞋作喜,本来要发脾气了,转个念,笑了。为什么?突然想,对方就是来提醒我,我都学了八年、学了十年了,脾气还这么大,这个是监考老师,我要感谢他。知道我自己有几两重,马上就回瞋作喜了,看一切人都是老师,都是来成就我的,这个是喜忍。

  「慈忍」,都为对方想。比方刘宽,他的太太一辈子没看过他发脾气,就安排了一个事情,让他的婢女,在他穿好朝服等着要上朝,盛装,把那个羹汤端过去,羹汤很烫,然后故意不小心翻倒,把那羹汤淋在他的衣服上面,看他生不生气。人有时候吃饱,不要撑着乱……当然他太太或许这么做还是有点无聊,不过现在想想还满有意义的,因为他太太不这么做,这个故事还没得讲,还是要感谢他的太太,安排了这个布局。结果一倒下去,一般的人一定是:「我要上朝,哇,很烫啊!」脾气就来了。「我、我」,有这个「我」就会生气了,没有「我」就不生气了。我们刚刚说要找到病根,擒贼要擒王。贪、瞋、痴、慢、疑的贼王是谁?就是「我」,就是自私自利。「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把这个根斩掉了,这些习气就没有依附的地方。这也是《了凡四训》讲的,要直接从根本把它给斩断。刘宽为什么没生气?一般我们来讲,很难不生气,因为他为对方想,所以第一个念头就是怕她烫伤了,马上:「有没有烫到妳的手?」

  好像之前也跟大家讲过,有一个媳妇,新加坡的一个媳妇,他的先生非常佩服他的太太,而且还说到有时候自己的母亲错怪他的太太,他的太太还跪下来认错。错怪是没错,被误会了,而且还跪下来给她婆婆认错。诸位女同胞,谈到这里,我们做得到吗?从行为当中,觉得做不到,其实从心地上去体会,不难做到。「慕贤当慕其心」,这些有德行的人、圣贤人,你只要从心地去效法他,其实不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因为圣贤人的心是我们本有的,一相应了,要做就不难;心境没有到位,要勉强我们,也很难。

  这个太太接了他先生的话说,不会,一点都不委屈。因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婆婆是家里的宝啊,是我们的福田。没有婆婆,我们怎么教孩子孝道?所以看到婆婆生气了,会伤身体啊,赶紧念头里面就是怎么让婆婆的气降下来,一跪下来,婆婆的气就降下来,她不只没委屈,心安啊。「慈忍」,念念为婆婆想。

  大家再冷静体会体会,这个媳妇跪下来道歉,这个戏剧会不会继续演?会。一般的人讲,好委屈,好难过。但是看戏要看完整,这个媳妇跪下去认错了,过几天,事情会不会水落石出?人都忍不了一时的委屈,最后一发脾气,事情更糟。忍住了,日久见人心,何必要一时争个你死我活、争个是非曲直呢?那个都是好面子,或者傲慢,一定觉得是自己对、自己高,才会这么坚持。不然亲人之间应该柔软、应该懂得退让,不应该是这样。婆婆后来知道了,心里想,我都错怪她了,她还跪下来给我道歉,这样的媳妇,八月十五号打灯笼都找不到。那不是更疼她了吗?这一个慈忍,媳妇多了一个妈妈,婆婆多了一个女儿,那不是转了整个家庭的气氛跟命运吗?圣贤教我们感化,用自己的行为感动对方,感化整个家庭的命运。

  好,这是跟大家讲,瞋要调伏,丝毫不能放松,不进则退。我们冷静看看,我们学传统文化,刚学的时候脾气好,还是现在的时候脾气好?这个得要我们自己勘验自己。我们因缘上在学习,可是假如不对习气下大功夫,还在增长,所以这个不得不慎。明朝有一个大儒叫薛文清(薛文清公),他感叹到,「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要克服习气,没有到「不计成败,不顾生死」,「啊,又发脾气了」,人有时候自己伏不住了,又开始气馁、开始沮丧了,那还是习气,那变成怀疑自己了。所以「不计成败」,只要错误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转过来,哪还有时间在那里沮丧老半天?是不计成败,不顾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所以今天要调伏这个瞋恨,那必然要下一段功夫,但真的又发脾气了,要真实面对自己,然后去真诚的承认错误,去给人家道歉,就对了。不然发了脾气还在掩饰,那就「倘掩饰,增一辜」了。

  第三,不痴,不愚痴。首先表现在哪?深信因果,他知道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果相续的。比方说《弟子规》「闻誉恐,闻过欣」,「闻过欣」是因,果是什么?「直谅士,渐相亲」。「能亲仁」,亲仁是因,「德日进,过日少」是果。「父母呼,应勿缓」是因,以后出去工作,服从领导叫果。全部都有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是因,余庆是果。那从大的来看,我们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不衰,那就是我们的祖宗有德啊!所以人就感恩,他不会愚痴,他不会在福报当中都觉得理所当然。假如每一个人都深信因果,他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就慎重,不会放纵。所以深信因果,他就不会情绪化、不会意气用事,意气用事就不理智了、就愚昧了。其实当一个人在意气用事的时候,他也是不自爱,在糟蹋自己。

  了凡先生有讲,很多人其实都有很好的天赋,「天下聪明俊秀不少」,都有很好的天赋,可是这一生为什么没有什么成就?「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那意气用事就是都顺着自己的脾气、性格在走。所以我们自爱了,应该提醒自己犯的错,期许后不再造。这样的人是理智的,这样的人是不蹉跎他的时光。

  我们都听过颜回不贰过,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诸位学长,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不贰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跟我们有大关系啊!错误继续发生,折了福,也折了自己的智慧,所以应该效法颜回夫子的精神。我们很可能不能真的达到不贰过,但是这个精神要在,犯了一次错,就要高度的提醒自己,不能再犯。

  比方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像我们写字用钢笔写(劝大家假如要练字,练硬笔字,用钢笔写。「字不敬,心先病」,所以先下点功夫,用钢笔写),那钢笔,你假如没有随手把盖子盖好,不小心一碰,滚下去,然后那个笔头撞到地上,这支钢笔就废了,很心疼,它摔坏了。我有一支钢笔很好,摔坏了,很心疼,而且觉得对不起送我钢笔的朋友,所以就期许自己不能再有这个情况。那愈提醒就养成习惯,每一次哪怕别人跟你讲话,就把笔套先盖上。不然有时候讲讲讲,你的专注力就过去那里了,就忘了,手晃一下可能又会掉下去了,所以一盖好就不怕后面的因缘怎么发展。

  包含我们常说要爱惜物命,不要误杀了生命。「举步常看虫蚁」,「昆虫草木,犹不可伤」,长养自己的仁慈之心。虽然这些道理都学过了,可是在生活当中,有时候一急躁:早上一起来,好渴,喝点热水,那个热水瓶一按,刚好蚂蚁在出口处,可能在那里玩耍还是怎么样,那我一个不小心按下去牠就死了,一死,三只、四只,哎呀,这句话都没落实好。这三、四只蚂蚁已经用牠宝贵的生命来提醒我,没有落实仁慈心,那我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所以冷静,每一次要按,要先敲那个出口,say hello(打招呼)一下,看一看都没有了,再按。

  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细节,都提醒自己后不再造,人的心会愈来愈恭敬、愈来愈细腻、愈来愈谨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都从这些生活细节来练自己的真心,练自己的爱敬之心,不然怎么学都变成知识了,落不到生活上面去。包含《弟子规》说「缓揭帘,勿有声」。刚好前一阵子,我在用这个窗帘,结果一拉,那个塑料套断了,窗帘就垂下来了,就感觉其实落实《弟子规》一句都不容易。那当下我们的念头就是要期许自己,这个要改。我们也有可能念头变成:「这个本来就这么紧,谁用都会坏。」那这个念头叫「倘掩饰,增一辜」。坦白讲,本来一个掉了,结果过两、三天,第二个、第三个都掉了,这个代表自己的动作粗鲁、不够柔和。所以窗帘是我的老师,它提醒我心性还差得很远。刚好我们一位杨学长,我就请他来帮我修理,很快就把它修理好了。我要珍惜他的付出,所以从那一天开始,每次要用窗帘,要先轻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状况。可是大家去体会,光是一个用窗帘对我的帮助就非常大,因为会从这个动作当中培养做哪一个动作、讲哪一句话,先调柔,不要太粗鲁。会学的人举一就反一切了,要把这样的心用在一切处,这个是善学的人;学一句会一句,那叫学知识,那就学得比较呆板了。

  包含找不到东西,那可能我们就没有落实「置冠服,有定位」,所以一次找不到,要后不再造,马上改进。不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天再说、明天再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包含会掉东西,我这些情况也常发生,所以都会不断的提醒自己,甚至于用一些方法来调整。比方以后要离开自己的房间,或者离开哪一个地方,都养成习惯,检查一下再走,这样这种掉东西的情况慢慢就改善。所以改过才是不愚痴。

  再来,「不痴」当中第三个重点,因为这些重点,因每一个人的体会而异,甚至于坦白讲,没有一件事情跟「不痴」无关。为什么?不愚痴就有智慧。那请问我们智慧在哪里体现?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你在任何一个动作里面,不是迷就是觉。所以举这些例子只是跟大家交流,事实上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不是愚痴就是有智慧,都要在每个细节当中去自我观照。

  比方抉择一个因缘,像现在很多地方在办论坛,办论坛很好,但要了解办论坛是宣传、是播种,可不能把论坛当作「办论坛等于文化复兴」,那这个认知就要调整。有没有一个农夫说播种等于收获?没有吧?播种以后要怎么样?要施肥、要浇水、要种种努力。而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化不可能求短暂就见到效果。本身急功近利就不符合教化,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必须认知到每件事情它的定位,它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这个要清楚。所以办讲座是播种、是宣传。接着,要引领大家扎根,要把德行的根扎好,要把经典落实,这个才是学传统文化。因为他不落实,他就把传统文化学成知识了。学成知识会有副作用,「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那反而他傲慢增长,他不只不能弘扬文化,他还会起副作用。所以曾子在《论语》里面讲,「人能弘道」,他得自己落实、做到了,正己就能化人,他感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可是他要正己,他首先要淘汰这些习气,贪瞋痴慢疑,那得要有一个过程,要下功夫。而且要怎么样?不断的熏习。「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没有读经、没有听经,慢慢这个习气就伏不住了,那是古人留下来的话。我们现在一日不读书,面目就可憎了。

  那必须什么?他要播种、他要办论坛,先考虑当地能不能提供传媒(电视台)每天播放?有,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很多地方,播传统文化的节目播了好几年了。他这个论坛一办完,大家在电视当中可以长期学习。所以有智慧的人,在起一个缘分,他会看得很深远,他不是说,起了一个缘分,后面怎么办他没想,也不管。所以有这些媒体,让整个人民大众长期熏习。

  或者他办论坛,就公告哪里有长期讲学的教育中心,就让这个地方的大众,愿意学习的就长期去亲近这一个教育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配套,护念大众长期学习的因缘,那这个教育中心就负起施肥、浇水这些种种。而且这个教育中心,还要教导大家如何落实在自身、如何落实在家庭、如何落实在学校、如何落实在他的单位、小区。甚至于这个教育中心,假如好人做到底,还要辅导这一方建立各行各业的榜样。小区有小区的榜样、学校有学校的榜样,这个地方的人,都可以去向这些榜样学习,那你这些配套措施就很完整了。

  但是假如论坛一办,几千个人去上,上完之后没有后续,他一下子很热,现在可能就冷下来。所以起一个因缘,可能要考虑这个缘分后续的发展。古人有说,不能看一百年,不能当宰相。不能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想得全面、想得长远。

  包含你约请来的老师,他要是牺牲奉献,他不为名、不为利。为什么?因为他站上讲台代表中华文化。那社会大众他还没深入经典,他的信心建立在哪?建立在讲课的人身上。假如一段时间他观察,怎么请来的老师都是追名逐利的?哎呀,传统文化别学了。那他信心就受打击。所以我们邀请来讲课的人,都要对他们有了解,是真正不为名、不为利的,能给我们这一方起好的表率作用,再邀请。那坦白讲,不只为人民好,也为这个讲课的人好,不要让他做不好的榜样,产生对人不好的影响,这样他也造罪业。办公家的事不能怕得罪谁,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情。而且你在邀请老师,传统文化是师道,是师承。他有没有好的老师在学?没有好老师、没有师承,传统文化要学成,不可能。他被人家一肯定了,慢慢,慢心会增长,他就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就不依照经典了。但有师承的人,他讲话要依照经典、依照老师教诲,他不敢乱讲。孔子给我们很好的榜样,孔子「述而不作」啊!

  这是跟大家谈到的在抉择缘分都要会判断,包含抉择人生的伴侣,这个都要很客观、很冷静,不能愚痴。今天感觉到,落实一句教诲挺不容易,我这个「凡出言,信为先」做得很不好,本来说今天课程要做一个结束,今天还是讲到「不痴」而已。我们下个礼拜继续跟大家交流这个主题。今天就先跟大家谈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