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师讲座

净空老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三十四集)

时间:2016-10-28 18:34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http://www.amtb.tw/
http://tv.jxwx.org/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hwazan.org/web/index.ph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http://www.amtb.tw/rsd/moral/moralityhall.html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四集) 1998/1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4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经文第五行。这一段是「赞佛发愿」。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向下有十首偈颂。偈颂每一句是七个字,跟中国诗歌的体裁非常接近。佛经里面体裁大约有十二种,佛家称之为「十二分教」。从形式上来看,也不外乎三种:一个是长行文,我们现在称它为散文的体裁,经典里面多半是用这种方式;第二种是偈颂;第三种是密咒。往往这一部经上这三种体裁都有,佛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说法,我们应当要晓得。长行文便于发挥,无论说理、说事,可以说是淋漓痛快。偶尔穿杂一些诗歌的体裁,它别有用意:第一个意思,佛在前面讲得很多,如果佛讲的这些教诲,我们不能把它记住,诸位想想,那怎么能奉行?佛的教诲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记不住你就决定做不到。除非少数人记忆力很好的,能把佛所讲的这些道理、方法能记得住,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能力这里面也有一些聪明人,抓住紧要的几句话。譬如我们在此地讲经,这两个小时你能够听懂两、三句话,你觉得这几句话对自己很有受用,好好的把它记住,就能得利益,就能得好处。甚至于每一堂课,你能够记一句、两句,你每天来听经,每天记一、两句,一年你就写一本书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在台湾的南部凤山莲社,那个时候煮云法师请我去讲经,是个长期性的。我台北也有一个道场,当然不能够放弃台北道场,所以每一个月就到凤山去讲五天,每一个月去讲五天。那个时候有一个陈黄绮华老居士,这个人很有心,她有六十多岁了,每一次都来听我讲经,听了之后都会写个两、三句,不多。最少她会写一句,最多她没有超过五句的。我讲完之后,她拿来给我看,要我给她改一改,很简单只有几句。这样累积三年,她出了一本书,而且这本书销路非常好,听说印了几十万册,连中国大陆都流通,相当不容易。她说她一生最有意义的,就做了这么一桩事情。所以你们都可以这么作法,每一次听经带个小笔记本,记个一、两句。当然我也不希望你给我看,这么多人给我看,我也吃不消。可是对自己非常有受用、有好处,这是一个办法。
  世尊对我们非常了解,知道我们的根性不利,所以他讲完之后,用偈颂重新再讲一遍,这个颂叫「重颂」,经典里面最多的,大多数都是重颂。重颂就是将前面所讲的用偈颂再说一遍,偈颂文字少而且押韵,容易背诵。诸位将来在《华严经》上特别看到,《华严经》偈颂多,偈颂就是要你记住的。长行文不能够背诵,你就读偈颂。能够记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奉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会想到,我们的心行跟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很好,自己勉励自己应该更努力、更精进;如果不相应,立刻就要知道这是自己的过失、自己错了,依照佛的教诲来改过来,所以这是偈颂,重颂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佛讲经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一定要来,所以课程他都能接得上。佛讲经法会跟现在是一样,没有约束,对听众没有约束,因此有先来的、有后到的,甚至于我们在这里讲经讲这么多年了,还有几位同修今天才到的,第一次来听的。世尊当年讲经说法这种情形很多,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新来的人前面没有听到,那怎么办?所以佛用偈颂体裁再说一遍,等于说把前面所说重要的地方,提纲挈领简单说一遍。对于前面来听的,他不会感觉到厌烦,后来的人也能够补足他没有听到的这些教诲,所以偈颂在这里头就很有必要了,这是世尊说法善巧方便。
  另外一种特殊的体裁就是密咒。密咒不是印度梵语,不是的,印度人也听不懂,不是他们言语。古德告诉我们,咒语是六道鬼神的言语,所以不是人间的言语。佛讲经,甚至于法师讲经,都有鬼神在道场来听经,我们肉眼看不见,佛菩萨他们看得很清楚。当然这些鬼神也都有神通,佛讲经他能听得懂,经上常讲「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哪有听不懂的道理?佛讲完之后,用他们的言语,把所讲重要的意义提示几句,这是人之常情,特别亲切,用鬼神的言语跟鬼神讲,密咒是这个意思。所以听众很复杂,数量也很多,世尊任何一个法会都是这种情形,并不一定是大经才有这个情形,佛讲小部经,天龙鬼神来听的也都很多,所以经中往往有这三种体裁。
  在此地这一段是偈颂,这个偈颂叫「孤起颂」。孤起,前面长行并没有说过,这是法藏菩萨说的,是对他的老师提出他自己的心得报告,他这个报告是用赞颂的体裁。经文一开端『往诣佛所』,这是法藏到老师讲经说法的处所。这个「佛」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是法藏的老师。见到老师,『顶礼长跪,向佛合掌』,这是礼节。儒家常讲「人无礼则不立」,所以礼非常重要。人不懂礼,在古时候的社会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是说,你在社会上人家不重视你,你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儒家的教学,礼就是儒行;在佛家就是律仪,戒律仪规。佛弟子如果舍弃律仪,你就舍弃了佛行。我们今天学佛学什么?学佛之所行;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生活,学佛的行为。佛的生活行为记录下来就叫做律仪,戒律仪规,非常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现在这个社会虽然大家不讲礼了,可是你以礼待人,别人都欢喜,没有人讨厌的。反而如果你不懂礼貌,在我们这个场合,大家看到都很不习惯,好像看不顺眼;换句话说,对你逐渐会疏远了。可见得礼非常重要。礼的精神是表达自己的诚敬,这一点很要紧。内心要没有诚敬,外面那个仪式那是虚伪的,谄媚巴结也很容易被人看见,所以我们对人有礼貌致敬,一定从内心真诚处生起。
  可是在形式上古今不相同,像在古时候帝王的时代,百姓见到帝王行最敬礼。最敬礼从前是三跪九叩首,这是古礼;而我们在佛门里面,这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但是到中国来之后,右绕三匝就免了,就省略掉了,只是顶礼三拜,这是我们佛家的最敬礼。实在讲,顶礼三拜比见帝王三跪九叩首简单很多。古时候晚辈见长辈,在年节大日子的时候,过年拜年的时候,三跪九叩首;长辈过生日你去祝寿,也是三跪九叩首,这是古礼。现在仪规已经不作兴跪拜,国家的元首,国家的领导人,这是我们最尊敬的,我们见他,现在的礼节行三鞠躬礼,这三鞠躬就是最敬礼。所以在仪式上虽然古今不相同,诚敬这个心没有两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要想把佛法推广到全世界,我们的仪规要现代化。所以有许许多多年轻人不敢来学佛,你问他为什么?学佛要磕头,这个我做不到。就为这么一点点仪规,障碍了许许多多人不敢入佛门。诸位要晓得,这绝不是佛的意思,佛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佛一点都不固执,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怎么会固执?所以我们明白这个意思,佛法一定要走向现代化,要走向本土化,才会被现代人、当地人热爱欢迎。
  我们今天提倡在道场里面,见佛菩萨形像行三问讯礼就好,实在是好,合掌恭恭敬敬的,三问讯就跟三鞠躬一样。在举行法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对佛顶礼三拜,因为这是特殊隆重的一个典礼,平常在道场见到,三问讯就很好,就可以了,这样提倡,许许多多年轻人都很乐意接受。佛接引大众,诸位都晓得有「四摄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看佛多开明,佛从来不勉强人,从来不给人添一点麻烦,总是让人欢欢喜喜,我们要明了这个原则。所以一定要提倡这个新的仪规,才能将佛法普及到这个世界。
  「顶礼长跪」,诸位都知道,意思都晓得。「向佛合掌」,合掌是表一心,所以这掌心要合拢。这表什么?平常我们十个手指代表散乱,散乱是不恭敬;今天听佛说法,向佛请教,专心一致,把散乱的心收回来,合掌表一心,表这个意思。所以掌要合拢表一心,它是表法的。下面『即以伽他赞佛』,「伽他」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孤起颂;就是下面这个赞颂不是前面所说的,前面并没有说,它是独立的。孤起颂在佛经里面也常见,但是没有重颂那么普遍。孤起颂有些时候它的作用,补充前面所说之不足。前面所说的意思还有,还没说尽,用孤起颂来做补充;或者前面讲的有遗漏的,而且非常重要,用这个来做补充。但是单独赞叹佛菩萨,孤起颂就用得最普遍了,这是用来赞叹的。
  『发广大愿』,这一句是讲他赞颂的内容,这个很殊胜。这是法藏在老师面前发愿,也就是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愿望。自己所立下的愿望,我们中国人讲立志,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己一生有没有成就,也是关键的所在。志向就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他的愿望,在这一生当中他要实现他的愿望,所以他的生活,他的努力,他的奋斗,他有方向、有目标,他就能达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你问他将来做什么?不知道。诸位想想,他会有什么成就?不可能有成就。可见得志向对于一个人成功失败,它是枢纽、是关键。在佛法里面叫发愿,跟儒家讲立志没有两样,意思完全相同。我们学佛,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最殊胜的愿望是学作佛,这是最殊胜、最难得的。我们想想自己走进这个佛堂,是不是发愿要来作佛的?诸位同修到这个地方来听经,你为什么要来听经?今天晚上无聊没事情干,到这儿来消遣消遣,确实有这种心态的人。这个消遣,当然在现在文明社会里是最高尚的消遣,比到一般场合消遣,那实在是高明太多了,可是这个不能成就。
  我们读《六祖坛经》,我们应当要向惠能大师学习。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五祖,也就是拜忍和尚的时候,他跟忍和尚说得很明白,「我到这里来是想作佛的」,你看看他口气多大,他是要来作佛的,我们很少听见过有这种口气的。他立志想作佛,他真的就做到了,真的就成功了,宗门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真的作佛了。我们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这几十年之间,我们是来干什么的?是来做什么的?这一生当中究竟能成就什么?很要紧!你连这个愿都没有,你这一生还会有什么成就。实在讲,也是怕诸位同修把这桩事情疏忽掉了。这个道场得诸佛菩萨的感应,诸佛菩萨护念,李木源居士在这里领导,建讲堂,建念佛堂,只要诸位发愿作佛,这个场所就是你的增上缘,帮助你在一生当中决定作佛,有愿必成。古人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今天不求别的只求作佛,大家一定要发这个愿。
  净宗法门,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学习的三个条件,称为三资粮,这三个基本的条件,「信、愿、行」。当然你第一个要相信,你不相信,你怎么会发愿?信摆在第一。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信」这个字他讲了六条,第一条:相信自己。人要没有自信心,佛菩萨虽然慈悲也帮不上忙。你自己能有自信,别人会帮助你。信什么?信自己这一生决定可以作佛,这是蕅益大师给我们讲信这个字,第一条相信自己。第二条:相信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如来可以帮助我们;信佛是摆在第二位,第一要信自己。这是跟其他宗教里面讲信不一样的地方,一般宗教讲信,第一个是信他;我们佛法讲信,第一个是信自己。我有佛性,我能作佛,然后再相信诸佛菩萨决定帮助我,决定成就我,这个要紧。所以有信再发愿,愿是我们这一生奋斗努力的目标,在佛法里面讲「精进」,精进的目标、精进的方向。古德常给我们讲「愿以导行」,愿引导你修行;「行以践愿」,我们的行实现我们的愿望;「愿行相资」,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愿帮助行,行帮助愿,这才能成就。
  净宗的行,正行是执持名号,在无量行门里面古大德都赞叹,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而且最有效果。这么好的一个法门,可惜许多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许多人不相信,我们不足以为怪,为什么?诸佛如来都讲「难信之法」。如果这个法门一说大家都相信了,那怎么能叫难信?说了大家都不相信这才难信。你能够相信不容易!现在这个世间学佛的人有多少?大家都学佛了,学佛人当中念佛的人有几个?不成比例。其他地方我们姑且不论,就以新加坡来说,新加坡的佛教徒有多少?绝不只在座的这些人,哪一次什么大法会,我都看到有几万人。当然参与法会的,并不是所有新加坡的佛教徒都参加了,决定不会。这就晓得新加坡佛教徒之多,可是念佛的人就不多了。天天来听经,天天到念佛堂来念佛,我们念佛堂现在星期六、星期天大概有七、八百人。七、八百人跟整个地区佛教徒来做个比例,少数,很少很少,这岂不叫难信之法吗?佛要怎么念法?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过去曾经有人问我:法师,这两句话怎么讲?什么叫都摄六根?六根怎么个摄法?他来问我,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又问我: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是「都摄六根」。这两句话相辅相成。你要不懂得怎样都摄六根,你在念佛堂老实念,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他的念头都没有就都摄六根了。
  我们念佛堂大概跟别的地方念佛堂不一样,我们念佛堂全是阿弥陀佛的佛像,无论你从哪边看,都是看到这尊佛像,你不会有分别,不会有执着,自自然然就做到都摄六根。如果阿弥陀佛的佛像有很多造型,我们看了不晓得哪一尊好,将来往生到底哪一尊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我们念佛堂佛像很多,但是一个造型,绝对是一个造型,帮助你都摄六根,帮助你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常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念佛堂虽然念佛,听经还是很重要,怕的是念佛念了几天不听经,他又胡思乱想。在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念佛又意见很多,这就麻烦了。所以从前进念佛堂,「解而后行」,这是正确的。你都搞明白、搞清楚了,心是定的,不会再有意见了,那个念佛堂能收效果。现在我们解不足,唯一补救的办法就是解行相应,有解有行,对大家才会有多一点的帮助。每天跟着我听经的人,不去念佛也不行,心是浮躁的,纵然能听经,不能深入,经上讲「深解义趣」他做不到。可见得解与行,古人讲譬如鸟的两个翅膀,车的两个轮,少一个都不行。
  过去印光大师的道场虽然不讲经,但是在念佛堂每一支香止静的时候都讲开示,用讲开示的方法来弥补讲经。这些方法要用现在话来说,他的目的无非是建立共识而已;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是建立「见和同解」,目的在此地。我们只要有共识,有一致的见解,六和敬就做到了。六和敬的僧团,我们在传授三皈里面讲,「皈依僧,众中尊」。「众中尊」怎么讲?众就是团体,我们现在讲的社团,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社团里面,这个社团是最值得人尊敬的,这叫众中尊。为什么值得人尊敬、值得其他团体尊敬、值得其他团体效法?因为你是和合僧团,道理在此地。和合的基础是建立在天天闻法,读经闻法上建立的。离开读经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见,无始劫以来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在一块相处哪有没有意见的?这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从前中国这些古道场天天讲经,如果依照佛经上讲的,那就相当严格了。佛在经上要求我们的,每一天二时讲经,二时修行,这是佛说的标准。二时是古印度的二时,印度把一昼夜分做六时,你想二时是多长的时间?我们中国人现在讲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什么称小时?有小当然就有大,没错。中国古时候用的时间单位,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时,中国的时辰用的十二时。现在我们采取西方的,全世界都通用的,我们也采取,称它作小时。它的一时是我们古时候的半时,两小时才是中国的一个时辰。印度的时比我们又大一倍,所以古印度的一时是现在四小时。佛给我们讲的二时听经,就是一天听八个钟点,这样听经你才会开悟,不让你有妄想,不让你有杂念,让你天天来听经。可是听经也难,到哪里去找法师来给你讲经?古时候我们在古书里面记载看到的,清凉大师当年在世讲《华严经》,他老人家将这一部大经讲了五十遍。我们仔细观察,《华严》讲一遍至少要一年,一天讲多少时候?八小时。一天讲八小时,一年一部圆满,他讲五十遍就五十年。他老人家长寿,他活了一百多岁。真的是八小时讲经,还要八小时修行。修行的方式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换句话说,每一天八小时听经,八小时念佛,或者是八小时参禅,你就没有妄想了,没有杂念了。所以那一种的道场,就像炼钢的炉子一样,冶炉一样,破铜烂铁放进去也变成金刚。这样道场在近两、三百年来,我们没有看到,没有了,都没听说过了。
  今天我们在此地,遇到这些菩萨们发心,诸位因缘成熟了,得佛力加持,龙天拥护,希望这样的道场能在新加坡又出现了,这个因缘太希有了。我们听到无量的欢喜,我们想象当中诸佛欢喜,龙天鬼神没有不欢喜的,所以这是希有的因缘。将来弥陀村建好了,有个圆形的、大的念佛堂,圆形就像炼钢的炉子一样,诸位进去炼、进去锻炼。我们希望将来念佛二十四小时不中断,这样的道场决定有护法神照顾,你要想偷懒护法神会惩罚你,就像我们悟善师被护法神惩罚过一次。所以人虽然是多,我相信管理一点都不麻烦,为什么?有护法神管理。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护佑,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当然常年下来我们哪有这样的精神?我们遵守谛闲老和尚的教诲,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马上回到念佛堂去念佛。我们讲经的时候,诸位在念佛堂止静,坐下来听经。我们用电视、用网络传过去,在念佛堂把银幕放下来,大家坐下来听经。听完之后,这个银幕卷起来再起来绕佛,你说多好,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
  今天早晨我们做了一个试验,前天加州美国净宗学会杨会长打个电话给我,他说他们晚上有个聚会,同修们很多,要我跟大家讲一点开示。怎么讲法?他们晚上正好是我们早晨,我说行,我早晨吃完早饭之后半个小时给你们讲。所以今天早晨半个小时给加州同修跟他们讲,他们在加州网络接上大银幕,他们在听,听得很欢喜。听完之后,他写了一篇传真给我,效果很好,希望我们把录相带要寄去。这个就方便太多了,我们人不要去,影像、音声到加州去了,同一个时间都能够收看得到。所以我们将来无论在哪个地方讲演,跟同修们在一起谈话,都会把这些音声、影像传到念佛堂。学佛「信解行证」,这四条我们统统都要顾到,同时并进,如果我们有这个愿望,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我能够帮得上忙的,我全心全力帮助大家。我们还有一批年轻的法师,大家都发这个大愿,「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希望将来这个典型的道场,能够在全世界许多地区都能够建立,我们想只要有真正菩萨发心来带动,必定获得感应。诸佛菩萨绝没有私心,没有偏心,专门照顾新加坡不照顾别的地方,不可能的,佛菩萨的心是平等的、是清净的。
  我们做出第一个模式,第一个样品,所以我们的成功失败关系非常之大,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的来做,有愿有行。有愿没有行,愿是空的,等于是妄想;有行没有愿,你这个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换句话说,怎么样苦修到后来没有结果,这讲有行无愿,没有结果。所以一定要行愿相资,愿帮助行,行帮助愿,这样才有结果。我们要想作佛,我们真正找到了作佛的理论与方法,是《无量寿经》。我们建弥陀村,很难得赵朴初老居士给我们题了「弥陀村」的三个字。又给我们题念佛堂,念佛堂「莲池海会」,他老人家题的四个字。赵朴老是菩萨再来,今年九十多岁了,听到我们这个讯息非常欢喜。这都是一些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凭借经典上讲的理论跟方法决定得成。
  尤其现在我们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华严》,《华严》是大《无量寿经》。《华严》的进度往后要加快。我昨天回去翻翻看了一下,后面还有两段第一卷就圆满了。我一想:我们讲了半年多才讲一卷,《八十卷华严》半年讲一卷,岂不要四十年,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后面我们的进度一定要加快。加快我想我们讲的方法,可以省的就快点念过去,需要细说的就细讲,用这种方式,要不然时间太长了。如果《八十华严》讲到五十九卷,再接《四十》就九十九卷,九十九卷就等于一百卷,那么这一部经像现在这个进度,要讲五十年。清凉五十年讲五十部,我们五十年讲一部,不象话!这个进度要加强。
  求生净土要有大志向,不要说我下品下生就好了,这个志向太小了。我们一定要发个愿,上上品往生,要发这个愿。万一上上品生不了,还有上中品、上下品,千万不要那个愿标准搞得太低,下下品往生,再下一点就去不了,所以一定要发大心,要争取上上品往生。上上品往生我跟诸位讲过很多次,一定要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净土三经最重要的,三经里面的教训,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总不离佛的教诲,我们就能得到。九品的标准,我有一个看法比古人的简单。如果我们将《无量寿经》上的教训百分之百做到,你决定是上品上生;如果你只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是上品中生;如果你标准再往下降一点,我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你就是上品下生。依照这个顺序递减,减到下品下生要做二成,换句话说,你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靠不住,那要靠你临命终时的运气。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二十、三十、四十,你就决定有把握往生,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要真做。这个样子,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我们都同心、同志、同愿、同行,你说这个因缘多么殊胜,取上辈往生还有什么难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记住,认真努力去做。
  请看下面经文。底下经文是法藏菩萨「赞佛」、「发愿」,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前面两首是「赞佛」,后面接着从第三首到第九首是「发愿」,最后一首是请佛给他作证明。我们先看他「赞佛」。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这是第一首。诸位看的这个本子是《科会》的本子,我们的科判是「光相无等」,这首偈赞佛的光明相好。我们常常念赞佛偈,「相好光明无等伦」,就是这一句,在此地是四句,四句当然说得更详细。『如来微妙色端严』,法藏在此地没有说「世尊」,没有说「世尊微妙色端严」,也没有说「佛陀微妙色端严」;他用「如来」,这个意思很深。如果说是「诸佛」、说是「世尊」,我们看到这个字样,我们是凡夫,我们没分,只有佛才有分,我们没有分。要说「如来」,我们大家都有分。如来讲什么?如来讲的是自性,真如本性,这在大乘经上常用的。中国人读《金刚经》的最多,《金刚经》有的说诸佛、有的说如来,凡是讲诸佛,从相上讲的,凡是讲如来,从性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称如来。换句话说,他这个意思岂不就是暗含着,世尊在《华严》「出现品」里头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所以不用佛陀、不用诸佛,用如来。「微」是精微,「妙」是妙善,这是赞叹色相,「色」就是色身;相好,身相之好,精微妙善到极处,端正庄严。在相好里面,一丝毫的缺陷都找不到,这是大圆满。
  下面是用比喻来衬托,『一切世间无有等』。「一切世间」,有情世间就不要说了,有情世间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都比不上。「等」是跟他平等的,没有,没有跟他平等的。这里头还有很深的意思,深在什么地方?后面经文说出来了,此地是含在里头没说出来,隐藏在里面,后面揭露出来了。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色相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岂不是这一句话就是赞叹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以我们要想修得「如来微妙色端严」,不是容易事情。这个经里面重重比较,比较到大梵天王那个福报,大梵天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虽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起世尊的应身还是差很远。可是诸位要晓得,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世间的应身。那个世界,这经上常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身的体质皆是「紫磨真金色身」。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对这个臭皮囊就不会爱惜了,这个东西早一天把它丢掉,去换一个「紫磨真金色身」;去换一副面孔,「微妙色端严」,换这个面孔,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换过来了,大家一定要懂得,说人死了,决定没有死,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哪里死?不是死,改头换面而已。最聪明的人,世间第一等人,把我们面貌改成佛的面貌,这是颂文里面含的密义,我们要知道争取。这两句是讲的色相。
  后两句是讲的光明,『光明无量照十方』,这个「光明」是身光,不是讲的放光。佛的身光就是无量无边遍照十方法界,这个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光明,不是从外面来的。证得圆满的心性,性德的光明哪有不照十方的道理?下面也是比喻,『日月火珠皆匿曜』,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所见到光明最殊胜的无过于太阳,这是就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其次的月亮。「火珠」,「火」是代表火焰,都是象征着光明;「珠」,宝珠也放光。这是说的这世间所有发光体,在自性光明之下它都显示不出来了;「匿曜」,曜就是他的照耀,他的光辉没有了。好比我们在晴天,太阳没有云彩遮住的时候阳光非常充足,我们在阳光之下,就是点上一千支光亮的电灯也显不出来,也看不到灯光,「匿曜」的意思。
  相好光明这是什么道理?佛给我们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自性的这个境界里面,只有唯心所现,所以现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诸位要知道,《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已经离心意识,不再用心意识,「唯识所变」他舍掉了,他不再用心意识,所以法界是一真。一切有情众生没有离开心意识,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都没有离心意识,都是用心意识。四圣法界里面用得正,也就是说,他们所用的心意识与法性性德相应,唯善无恶,与善相应。六道凡夫用心意识用得不善;换句话说,与善法不相应,与贪瞋痴、与恶法相应,这才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道理在此地。
  可是诸位要知道,识没有离开心性,识是依心而起,离开心哪来的识?识不离心。然后我们就晓得,所变不离能变,这就说明十法界不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心现,十法界是识变,识不离心,十法界不离一真法界。可是这一切迷失自性的众生,十法界虽然不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受用他得不到;不但得不到,他见都见不到。可是一真法界的菩萨,对于十法界里面这些众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一切的造作、起心动念,他们没有不知道的,这些事情在这部经里面都有详细的说明。我们体会到这个道理,对于佛所讲的这些事相,我们就相信了。现代人不相信因缘果报,他为什么不相信?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你真正明了「心现识变」的道理,你对于因果就深信不疑了。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转变不空,因果相续不空。因果的现象剎那转变,这种现象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见不到,而且转变的速度非常之快,剎那转变,说剎那已经说得太长了。这个事情我们留在《华严经》底下一卷会说到,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再看第二首: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这个在科题上是「音身普度」。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这个世间,所谓的有情世间指六道;智正觉世间指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智正觉世间;还有无情的世间,器世间。为什么说器世间?《华严经》「世主妙严品」里面有器世间主,山神、树神、花神、水神,这是器世间主。这是指的一切世间,佛出现在一切世间里面,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觉悟明白了,你就叫佛菩萨;不觉悟、不明了就叫凡夫。凡夫在这个世间很辛苦,你在这个世间时间长,真的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都在这里搞轮回,你说这个生活多苦。
  「起惑、造业、受报」,这是诸位常常在经上读到的,但是这个境界很不容易体会,一般讲都是讲很粗的境界。我们这一生当中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来生又受三途苦报,这讲得很粗。极其精微这个说法,迷是一念不觉,那是起惑,一念不觉;不觉,他就起了妄动,这个动就是造业。相宗所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是惑,而有无明是造业;所谓是「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是果报。这是给你「惑业苦」讲到极其微细之处了。你说这个东西可怕不可怕?我们今天连粗的惑业苦都没有办法了断,细的惑业苦根本不知道。细的惑业苦在剎那之间,所以才跟你讲,轮回的现象在哪里?剎那剎那在轮回。
  佛菩萨看到,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才称为「可怜悯者」;十法界的众生都是可怜悯者,不仅仅是六道凡夫,三途的罪报,十法界在法身大士、诸佛眼中都是可怜悯者。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唯有佛能说得出来。所以佛出现在十法界,就是要救度一切众生。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受报造业的。你想想对不对?每一天生活日子过得这么苦,这受报;受报又不老实受,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造业。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受报造业,这是跟大家讲真相、讲真话。诸佛菩萨觉悟了,他们来是来帮忙,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他来干这个的。你要问为什么到这个世间?到世间来干什么?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两句话就说尽了。所以这个地方赞颂佛来度众生。
  『世尊能演一音声』,前面说如来,此地说世尊,不一样了。前面讲性德,我们统统都有;这个我们没有,一定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持。第一句「能演一音声」,在三密相应里面这是语密,佛以音声做佛事。『有情各各随类解』,为什么「有情」他统统都能够理解?佛说法一个音声。我们今天说法为什么很多人听不懂?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有障碍,所以别人听不懂,不同的语言就听不懂,我们有障碍。佛没有障碍,所以任何族类的众生听起来都听懂,都像他自己的语言一样。障碍在哪里?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就是障碍。佛没有障碍,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那个音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刚才讲了一切众生唯识所变,识不离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佛一音说法,众生随类解」是有道理。虽不能入这个境界,理上讲得通,事上就可能。我们今天用识,没有用性,识就是处处都是障碍。所以同样讲华语还有方言不同,人家还听不懂,甚至于还听的时候把意思听错了,常常碰到。
  由此可知,如果要发心普度一切众生,要实践你四弘愿里面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想一想不见性怎么行?最低限度也要证得圆初住的地位。圆初住就是别教初地菩萨,你的说法没有障碍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地位、到这个境界?佛告诉我们,见思烦恼要断掉,尘沙烦恼要断掉,无明要破一品,四十一品无明要破一品,你才能入这个境界。烦恼从哪里断起?从哪里下手?从见思下手。「见」,错误的见解;「思」,错误的思想。把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纠正过来,这个真的要炼,要真干。无量劫来我们见解错了,错在哪里?把这个身看作我,这个错了。你如果不肯放弃你错误的执着,明心见性永远没分。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你心性变现出来的,我们这个身体当然也不例外,也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可是你现在执着这个心性是我,其他的都不是我,这个见解错误,你怎么能恢复见性?所以一个人真正想明心见性,想恢复性德,第一个念头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佛这个方法妙极了,而且是事实真相,善巧到极处。你能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是未来诸佛;看作自己父母要孝顺,看作是未来诸佛要恭敬。
  佛法从哪里学起?孝敬下手。孝顺一切众生,礼敬一切众生,知道自己跟一切众生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从这里下手,你才会有进步,你的功夫才会得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这是头一步,头一步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谈了。所以第一步要把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自己,佛家讲的「清净法身」,那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性海,佛经上常常用这个比喻,法性的大海,真正自己。你能够契入了,肯定了,你就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清净法身,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你的性德、智慧、德能就往外面透,你就得受用。这两句话讲说法;后面两句讲现身。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身密,三密里头身密。前面两句音声做佛事,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这个意思是广义的,不是说一定要展开经典,照这个一句句去讲叫讲经说法,不是的。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开口就是讲经说法,为什么?句句话用意都是帮助别人觉悟,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只要开口,只要出音声都是说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有这个念头?是不是用这种心?是不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善巧方便,旁敲侧击帮人开悟?他一下开不了悟,慢慢来,常常提醒,总有一天他觉悟了,他回头了。正如同我刚才听几位同修告诉我,我们楼下餐厅「无遮大会」,不一定要信佛的人来吃,随便什么人来吃饭都欢迎。听说有些人吃饭很贪,不信佛的,到吃饭的时候他就来了,从来没有念一声佛号。可是时间久了,久而久之他也会念佛了,他也会到常住来做义工帮忙了,时间久了就信了,都是说法。所以诸位在底下每一天捡菜,捡菜是讲经说法;厨房烧饭,烧饭是讲经说法,时间久了都叫人生善心,都叫人回头,所以讲经说法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这底下现身说法是身教,你示现的是一个身相,许许多多众生见的这个身相感触不一样,那就是「普使众生随类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有这些,自己不能觉知,不能好好的用自己的音声,用自己身体的表现。我们的音声,我们的表现,都叫众生生烦恼,都是帮助众生增长惑业苦,增长贪瞋痴,我们搞的是这个;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的音声,他的表现,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烦恼,帮助众生回头是岸。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学佛现身,学佛说法。佛「身、语、意」三密,我们又何尝不是三密?众生根性不相同,习气不一样,应以什么方式得度,我们就用什么方法。我们用对甲的方法态度,对乙就不适用;对甲能够帮助他生欢喜心,帮助他觉悟,如果用这个方法对乙,乙生烦恼,乙迷惑颠倒,对乙必须另外一套方法。我们看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大用无方,但是一个大原则决定与性德、与性善相应。特别是在《华严经》上我们可以学到许许多多,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生活,他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的学习。
  从粗显的现象,譬如有许多同修曾经到中国大陆去旅游观光,很多人到过普陀山。普陀山有个梵音洞,大家都要到洞里面看看观音菩萨现身。过去香港圣一法师告诉我,他在八二年,三位出家人去朝普陀,在梵音洞门口拜观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见到了,大家都非常欢喜,感激观音菩萨现身。回来的时候彼此就问一问:你见到观音菩萨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见到的是金身,金色的,戴毘卢帽,像地藏菩萨戴这个帽子,戴毘卢帽,金色身;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像普通我们画里面看到的白衣观音,看到是这个现相;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出家人。三个人同时拜了半个小时,三个人都看到了,看到的不一样,「普使众生随类见」。观音菩萨是不是有意现这个身给你看,现那个身给你看,不是的,无意的。我们见的人业感不相同,所以见佛的身相不一样,佛、菩萨没有形相,众生所见的相随自己业力感应的。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