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一百二十二集)

时间:2016-10-28 13:06   编辑:善常   点击: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群书360》课程,上一次是谈到「为政」当中,第九个纲领「法古」。

  从古代的经典、古代的历史经验得到启示,进而懂得去效法,这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态度,因为这个时代的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出现了种种情况。师长也比喻过,一个三岁的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会找谁?当然是找他的父母。一个民族遇到了困难,应该找谁?找他的老祖宗。因为祖宗心地清净清净心智慧,考虑事情都非常的长远。所以究其根本原因,整个东方不学古圣先贤的教诲、不学老祖宗的教导,人心坏了,这是动乱的根源所在,没有承传道统。西方社会不相信宗教经典,相信这些功利的思想,西方社会也乱了。再拉到一个家庭来看、一个家族来看,只要不遵守祖宗的成法、教诲,这个家就会败了。

  所以法古这个「古」,其实就是承传几千年亘古不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谁愿意承传、愿意效法,他就是最有福报的,他少走很多人生的冤枉路。孔老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也是因为他对古圣先贤没有丝毫的怀疑。「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所诠释的道理都是古圣先王教导的,没有他自己的创造发明。我们现在也要秉承夫子治学的态度,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古圣先贤、祖宗有怀疑,我们的悟门就堵塞,不可能感通。至诚才能感通,真诚心里面不能掺杂怀疑、傲慢,那就会形成严重的障碍。所以我们以万分诚敬的心,来深入《群书治要》这些宝贵的经句。上一次讲到二百五十一句,我们今天接着二百五十二句,我们一起念一下经文: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

  武王请教姜太公,称尚父,他是辅佐武王的宰相。问到在黄帝以及黄帝之后几位圣王,他们是如何自我警戒、自我鞭策,可以告诉我吗?很谦卑的请教尚父。这个问话的动机,也是流露出,武王希望把国家治理好,能够承传这些圣王「内圣外王」的经验、智慧。动机很重要,人真的坚定要达到目标,这些好的经验、教诲会相感应,来到他的生命当中。一个人真的希望,比方从事教育工作,想扮演好这个工作角色,生命当中会感来很多优秀的前辈给他指导。比方他真的想把事业做好,真正希望照顾好底下员工的人生,他可能可以接触到像胡小林董事长这些宝贵的经验,包含吴念博董事长他们经营幸福人生的经验,确实会相互交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当你一念善心起来,好像好的因缘就做安排了。

  接着,『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黄帝」他常常自我观照、反思。『吾之居民上也』,我领导广大的人民。他的心境,『摇摇恐夕不至朝』,他担忧不安,「朝」是指早晨,「夕」是傍晚,恐怕傍晚到不了早晨,这是战战兢兢的态度。我们记得曾经举到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先生,他登基的那一天,他的母亲非常严肃,没有表现出喜悦的面容,所有的大臣都感到非常诧异:母以子贵,今天应该太后是最高兴的,怎么看她这么严肃?然后就请教太后,太后就讲到:今天儿子当皇帝,做得好还好,做得不好被人家推翻,家人的性命都不保;做得不好,到时候想当个平民百姓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面对这个位置是战战兢兢的态度。我想圣王们的态度,他们是不忍心因为自己的错误造成人民的伤害,他的恐惧在此。后世的君王,可能怕自己的德行不好,偏颇掉、不自知,最后被人民给推翻,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尧之居民上』,尧帝领导人民,他的态度,『振振如临深川』,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川前面,一不小心可能就掉下去了。『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兢兢」是小心谨慎,好像踏在薄冰上;好像春天的冰融化到只剩薄薄的一层,可能踩下去就会破掉。『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大禹领导人民,也是战兢惕厉,「恐不满日」,就是过不了今天。『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汤王领导人民,恐惧颤抖生怕到不了天明,「旦」是指天亮。武王听完五位圣君的自我警惕,接着他说,『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因为武王伐纣,伐暴君纣王,刚统一天下,很多殷商的子民,他把他兼并、统领了。假如自己没有小心翼翼、戒慎恐惧,稍有懈怠、放纵欲望,很可能得不到殷商人民的支持,又可能重蹈覆辙被推翻掉。

  我们读这一段,再想一想,我们还没有读这些经典之前,好像社会大众都感觉当皇帝很好。其实我们看最近的皇朝(清朝),他们差不多三点就要起床,他们皇子读书,三点就要起床;学习都要学习到,应该是八点左右才可以休息。一年当中放假好像只有几天而已,自己的生日、皇帝的生日,好像还有大年初一,这些日子才放假,其它的时间都必须用功读书。因为他们以后要领导国家,他没有德行铁定会被推翻掉。而且我们之前也有讲过,皇帝身边有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他哪可以乱来?请问,社会大众觉得当皇帝很好,他们觉得好在哪?可能有他们很多的想象,要吃什么都有,要穿什么都有,都是想这些事情。

  之前有跟大家讲过魏文侯,我们复习一下这个典故。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有一天他自己伴随着音乐在朗诵着一句话,说他当国君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谁都要听他的。他唱着唱着,突然乐师师经(双眼是瞎的,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做出更好的音乐教化人民,要更专注,把自己的眼睛弄瞎),当听到魏文侯讲这样的话,抱着他的古琴往魏文侯的位置就冲撞过去。魏文侯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冲撞,他措手不及,自己也瘫倒在地。他当然很生气,你无缘无故撞他,他马上就问:无故冲撞君王,要判什么罪?底下的人马上说:要把他煮死,「罪当烹」。结果就要把他带去行刑。师经就说:大王,反正我都要死了,可不可以听我一句话?魏文王说:可以。师经说到:大王,我不是要撞你,我刚刚听到有人说,他最高兴的就是所有的人都听他的。我就想起从小家里长辈告诉我夏桀的故事,夏桀这些暴君就是都不听人家劝,全部得听他的,所以我刚刚是要撞夏桀,不是要撞国君你。这些国君都有读历史,听到这个故事,自己一反省,刚刚这个态度、言语是错的,放了他。不只是表面上放了他,真正反省,马上下令把他这个琴,师经拿的这个琴,因为撞过去坏掉了,说「把这个琴悬在宫墙上,让大家都看到他的过失」。因为他瘫倒在地,君王帽子前面那些玉珠,一颗一颗玉珠掉了一些,他说「这个帽子不用修了,我戴着它随时看到自己今天错误的态度。」所以这些君王,一来,他们时时以经教、历史来反思;再来,身边有史官,还有大臣给他们提醒。

  看完这段,我们反思,一个领导者在他的位置,在他当领导的因缘当中,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才不会放纵自己的习气跟欲望?第一,要了解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要自己放纵傲慢、欲望,决定得不到人民跟下属的爱戴,只要没有仁慈心,就要失天下了。孟子讲三代,夏商周三代,是得天下以仁,失天下以不仁。天下如此,企业、团体,甚至家庭亦如此,领导者只要没有爱心,众叛亲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人寡助到什么程度?「亲戚畔之」,连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背叛他,不愿意跟随他;「多助之至」,一个人顺仁爱、顺道义,天下的人都来帮助他。

  领导者第二个态度,就是要很谨慎,自己任何一个决策不能自专,自专得不到臣民百姓的认同。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是盛是衰,人心最重要,得人心者得天下。怎么得人心?所做的每一件事要符合人心,所用的每一个大臣要是贤德之人;不然用错了,他草菅人命、鱼肉人民,那不行。所以决策的时候、用人的时候,都要战战兢兢。对自己,要守好自己的初心。魏征大人提醒太宗皇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话就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人要保持对一个事业的初心。比方我们扮演的每个角色,我们当爸爸妈妈那份爱孩子的心,有没有跟第一眼看到自己亲身骨肉的那份心完全是一样的?不只要保持,应该要更提升。我们当老师,第一年的爱心,跟教了十年、二十年之后一样吗?还是更有教育的爱跟使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今天创一个事业,希望带给员工幸福,希望真正服务好我们的客户,那份心、那份热忱不能退。我们走在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因缘当中,我们也要常常记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精进,都要不断提升,包含对人的恭敬、爱心、谦卑,都应该要不断提升。一真一切真,一退可能一切都退了。

  第三,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者,应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什么这些圣王都战战兢兢?因为他们爱民如子,就怕老百姓没有过上好的生活,自己有亏职守。所以孟子很了解这些圣王,在《孟子》当中都有提到,尧帝、舜帝这些帝王,当他有一天放下了天子之位,就好像一个很破烂的鞋子,终于把它扔掉了,绝对不会去贪恋这个天子位。因为那只是个因缘去服务人民,他们又严以律己但求无过去做,放下来就是一个天大的责任终于卸下来了。这个是在承担责任因缘当中的态度。而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不管我们是教学,还是做行政工作的领导者,其实接触我们的人,包含接触我们的下属、义工,我们面对他们也是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为我们假如做得不好,很可能让人家对传统文化生不起信心,就会断了人家的法缘。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也是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就像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是听了师长讲过第十九层地狱的故事。那就要想到,一来,不能误人子弟;再来,自己不能造作罪业,最后堕落了。所以应该要成己成物,成就自己又成就他人,不能毁了自己又害了别人,这不是我们走到这个因缘的初心。

  再来,第四点,谨慎才能保住一生的名节、功业。因为立名于一生,失之只顷刻之间,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必须战战兢兢。尤其一生所建立的信誉,可能就一次做错,就毁了一辈子的清誉。其实人生,现在不管在各行各业当中,都会有诱惑的境界出现,人必须禁得起这些考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诱惑不能丝毫放松。假如人有一个念头说,只要这一次就好了,只有这一次就好了,那铁定就毁掉了。所以决定不能有丝毫违背经典的行为出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应该是这个态度。其实我们常常会虚度光阴,都是说「就这一次就好,我明天一定不这样了」,然后就这样放纵自己的习惯,一直没办法突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武王很宝贵的学习态度。

  在《孟子》当中也提到几位圣王的行持,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禹恶旨酒」,大禹他有一次,刚好仪狄拿了酒给他喝,「旨酒」是美酒。他喝了以后,非常有高度警觉,他说以后一定有人因为喝这个酒而亡国,他就疏远了仪狄。接着,商汤,「汤执中,立贤无方」。商汤做什么事情,走中道,不会极端。这个极端是我们现代的人,比较容易发生的处事情况。以前的人少,因为以前的人在大家庭当中锻炼,他时时要以整个大局着想,所以他比较稳重。现在从小家庭上来,父母宠爱,从小自我中心强,动不动情绪就上来,很容易做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其实当我们在太过、不及当中处事,就要看到自己内心很容易情绪化,瞋恨心很容易起来,不顺己意就闹情绪。

  比方,今天我们看到「善相劝,德皆建」,该劝人,力行《弟子规》。结果劝一下,别人不接受:好,我以后都不劝了。这句话讲起来,好像都是对方错,不是自己错,就一下从要劝就到我全部不做了,拉倒。其实这种反应,坦白讲,我们要提醒自己很幼稚、很不成熟,放纵自己的情绪化。古人是什么?义所当为,哪怕出生入死绝不退缩。哪有说践行一句经句,不顺己意就闹这么大的情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先生留给我们的风范。所以要冷静下来,应该再反思是不是劝的态度不对、时机不对?该做的还是要做。我就想起,有一位女校长,给我们很好的勉励,「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该做了,经典又说「怡吾色,柔吾声」、「亲有过,谏使更」,让亲朋好友能改过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又不是他要马上听我的话。「谏不入,悦复谏」,你看多柔软,观察他欢喜的时候再劝他。「号泣随,挞无怨」,对方不能理解还责怪我们,我们也没有丝毫的怨言。

  商汤又讲,「立贤无方」,用贤才无方,「方」就是没有不变的方法,可能会破例,比方他没有背景,但是确实他有智慧又有德行,破例用这样的人。一个领导者要能真正用到好的干部,首先自己看人要准,看人要准一定要突破好恶的心、爱憎的心,才看得准,才看得客观。《大学》有一段话讲得好,「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我们身为领导者,在整个领导工作的过程当中,自己也会发现,这个同仁看了很舒服,那代表跟我们缘分不错,然后很快的就启用。结果用到最后,他的性格很刚烈、脾气很大,这些情况发现了,那就必须要做调整,不然团体会出状况。这个时候变成看这个干部就不顺眼,其实这不对的,还是自己没有智慧造成的。我们假如很客观,先调整他做人做事的态度,调整好再启用,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所以「好而知其恶」,不容易;「恶而知其美」,也很难。好像一见面感觉比较不投缘,然后会顺着自己的感觉,看他哪方面好像都不顺眼,这个就是人被自己的好恶给障碍住了。怎么练?比方他讲话你很不喜欢听,你就再冷静冷静,再怎么不喜欢听,里面有没有道理?慢慢会练出来,其实这些话里面还是有可取之处。包含你对这个人有不好的印象,可不可以再冷静下来看看,他曾经对我们有哪些付出,或者他还有哪些优点。慢慢去突破自己一遇到人,马上那种爱憎起来的态度把它伏住,就是看事客观;除了自己看,征询一些客观的意见,应该就不至于看错。而《资治通鉴》里面又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对于德才的判断。一定要用有德的人,才能经验再高,不可轻用。因为才能经验高而无德,一定会有一个特质,叫傲慢。在我们这个时代,有才华而不傲慢几乎不可能,除非家教非常稳。我们这二、三代缺乏伦理道德教育,孩子一有才华,父母很喜欢炫耀。几个父母,孩子很才华,不断的懂得提醒他、抑制他的傲慢心?这样的父母是相当有智慧。

  我们冷静观察,我们的人生过程当中,什么时候会增长傲慢?一不小心就会增长傲慢。比方说外在的条件,头发比较黑,会不会傲慢?假如今天你六十岁,一根白头发都没有,你就会说:你看。人一傲慢,像我们四十岁就有白头发,不就很难过吗?一傲慢就压到别人了。包含你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你身高多高?我们在这个攀比的社会上来,坦白讲,又自卑又傲慢,比不上人家就自卑,比人家好一点慢心就容易增长。包含学历高的容易傲慢,以前曾经积累的这些经验也容易傲慢。包含学传统文化,你哪一年开始学的?我去年才学。去年,我二00五年就开始学了。所以一个人要有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的自知之明在哪?在每一个起心动念错了,自己能够知道,这才能当一个明白人。

  所以,孔子在《孔子家语》里面也有讲到,「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一个读书人,必须要先有德、善良,再求多才干。没有德行,而多才干,孔子说「譬之豺狼不可迩」,你不能接近这样的人,你让他一掌权,你控制不了局面,历朝历代都有这些情况。因为傲慢的人又有能力,他那个傲慢,到时候谁讲,他都觉得自己对,你就没法制止他的行为。所以司马光先生总结,「正直中和之谓德」。公正无私、直率,做什么事情循中道,不会偏激,考虑事情一定是以和谐、以大局为重,这正直中和。人常常分自分他,他就不能和,他可能一句、二句言语,都有可能造成人与人当中的分别、当中的一些对立。所以人要很慎重言语,言语要让人家去掉分别、去掉执着,而不是产生分别跟执着。您看我们师长,人家问他说:你是哪里人?师长说:我是地球人。一来,大家不要太分自分他;二来,这个时代的人,什么心态才符合地球公民?要念念为地球着想,不然是不合格的地球公民。因为地球都快要被我们破坏到不能居住了,所以老人家的话中是有很多启示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我们大陆这么多省,风土民情种种都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包含大马的华人、台湾的华人、大陆的华人,性格一不一样?不一样。比方台湾讲的是「君子报仇,三年不晚」;大马的华人是「十年不晚」,所以他忍耐的功夫比较强。您从这些俚语就听得出来,性格是有不同的。所以面对不同生长环境的人,不能分自分他,要包容。我们言语里面一开口就说:我们东北人才不跟湖北人计较。你不就开始分了吗?某某省的人都是那副德行。这句话造的业可重了。比方说你批评河南人,河南省有一亿多人,你这个口业不得了。但是这样的言语,傲慢的人很容易犯,动不动就自己高别人低,折很大的福报。所以言语时时要和,不能自己的言语,形成人与人当中的分自分他跟对立,不好。从事教育的人更应该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对每个人要信任,不能对人有成见。

  什么是才?司马光先生指出来,是因为感觉人对于德才的分辨,可能不是很准确,「正直中和之谓德」。大家看到正直中和的人是没有个性的人,他能包容,常常可以随顺不跟人计较。请问诸位女同胞,你们喜欢有个性的人,还是没有个性的人?我感觉好像女孩子都喜欢有个性的男人,要酷一点的,常常笑容满面的人,我们还不喜欢,可能以前看电影看太多了。那头发得要遮一半的才酷,理平头的,乖乖的,没个性。您从社会现象来看,人现在这种审美观,这些判断都很奇怪。所以司马光先生讲,「聪察强毅之谓才」。聪察强毅的人,一般人看佩服得不得了。聪,聪明;察,观察力非常敏锐。他讲几句,他都观察,因为你观察不到,你就开始,你怎么这么厉害!但是你还没有看到他的性格。人现在很容易被才华所迷,但不冷静去观察这个人有没有德,包含他的思想观念正不正。强,强势;毅,做什么事情不达目的绝不罢手。这也是有毅力,可是怕,怕什么?他的认知是错的,他自以为是对的,又不肯罢手,很有可能整个团体就被他带错方向。假如一个真正恭敬领导的人,他不可能干这样的事情。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恶称人之恶者」,聪明的人慢心一起来,很容易批评别人。所以「恶称人之恶者」,孔子很谨慎。团体当中常常在别人面前、大众面前批评别人,这个对整个团体的团结有很大的杀伤力,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处在下属的位置上,常常公开批评领导者,会让团体对领导人丧失信心。「恶果敢而窒者」,他很果敢,他做决定不拖泥带水,但是方向错误,可是他又不肯听别人的劝,然后就坚持要顺着他的意思做,一错了,那对团体的杀伤力就非常大。人不要走聪明的路,要有智慧,不要耍小聪明。尤其人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很容易动不动就以自己的经验下判断。比方我们一看到同事在跟领导讲话,我们可能马上一个念头,又在那里谄媚了。马上看个影像就下判断,其实不见得判断得准,很可能他是虚心的在跟领导请教事情,那我们这一念不是造罪业了吗?所以调伏慢心,首先看什么事情,不要一看就判断,很容易误会人,应该冷静、客观的去了解情况,不然这个慢的念头、武断的念头,无形当中折了自己很多福报。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人的心念跟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相应,就积功累德;心念跟贪、瞋、痴、慢、疑相应,就折福,更不可能有智慧。人看到什么事,都要先调伏自己的心,不要易喜易怒,看什么就高兴得不得了,看到一个动作就气得不行。轻言轻动,看到什么事情马上就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甚至有批评,或者就要采取什么行动,这个都是心浮气躁的表现。所以要冷静、要稳重为好。面对事情要事缓则圆,心要先平和,事情要应对和缓从容,了解情况再做处理。

  刚刚跟大家有讲到,「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人民已经过得很安乐的生活,但是他看人民,就好像人民受伤了,很需要人照顾一样,他还是战战兢兢扮演他的工作角色。「武王不泄迩,不忘远」。这个「泄」是狎的意思。狎有太亲近,比方说太偏宠身边的人。其实一偏宠,自己的心态不对,也害了这个近臣,因为恃宠而骄。所以用人、爱护人,都得要很理智才行。这个狎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轻慢。人有时候太亲近,反而会无礼,不尊重对方。所以,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强调,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不然愈亲近的人,很可能我们的恭敬心,会在这个关系当中不断的退了。所以父子是很亲密的关系,都要有为人子之礼节,就是这个道理。孟子谈到大禹、汤、文王、武王,接着是要彰显周公之德。周公效法了夏商周三代,四位圣王他们的修养,希望自己能把国家治理好。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周朝,他有这样的自我期许。假如自己做的有不符合这三代、四个王做人做事的精神态度,他就开始反思,「仰而思之,夜以继日」,从白天想到黑夜,这种反省的态度很可贵。「幸而得之」,想明白、想通了,然后「坐以待旦」,就是想通了以后,就等着天亮,赶紧照着领悟的,去把事情给办好。所以圣王确实是念念为人民想,但求无过而已。这是「法古」第三句。

  接着,我们看「为政」,第十个纲领「纲纪」。俗话常说「纲举目张」,掌握治天下这些不变的纲领,应该能够更好的把政治办好。我们先看第一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

  【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经句讲到,天下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有五,而要实践这个五伦大道,应有的德行功夫有三。大道是哪五种?『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古人说到,一个人的真实学问在哪里体现?就在五伦关系当中,他能处理得融洽,那是他的修养。在《菜根谭》当中有一段话,「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我们学习圣教常提到,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才是真实学问的实质?就是自己习气改掉多少,性格改掉多少。这段话里面提醒我们,「融得性情上偏私」,这个就是格物上的功夫;「消得家庭内嫌隙」,这就是齐家的功夫。我们要为政,那是利益国家社会,「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个领导者,他把自己的家齐好,给天下做样板。大家记不记得,《群书治要.君道》里面的「敦亲」,就是提到周文王这些圣王,他们爱护自己的身体,进而爱护所有百姓的身体;尊重自己的妻子,进而尊重别人的妻子;爱护、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教育好天下人的孩子。「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大家恢复记忆没有?这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妻子是一个家庭里面最重要、主要的角色,叫家庭主妇,这个家能不能兴旺,就靠这个女子。孩子呢?是祖宗血脉的承传,「亲之后也」。我们的责任要承先启后。

  所以看到这个「融得性情上偏私」,就想起人精进,要调伏习气才是真正的精进功夫。我们这么一体会,反思,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习气去掉了多少?比方脾气有没有去掉?傲慢有没有去掉?情执有没有去掉?怀疑心、退缩的心有没有去掉?怀疑有没有转成信任自己、信任他人?退缩有没有转成勇于承担?傲慢有没有转成懂得谦虚待人?贪心有没有转成处处可以布施于他人?自己不贪求,这是融得性情上偏私。我看到这一句,自己想一想,我最严重的习气就是情感太重,情感一起作用,情生智隔,判断不准。所以我刚刚讲到说,好而知其恶,你喜欢这个人看不到他的问题,这就是情感障住了自己的智慧,情生智隔。甚至于别人都提醒我,我还是没有很重视,这个时候你判断人不准,结果又用他做重要的干部,那就会做错很多事情。自己也要负责任,因为那人毕竟是我用的,也是我带的。所以我假如情执不去掉,决定长不胖,因为要负很多因果责任,福报都折损掉了。这个就偏了、就不正,不客观看清楚人。所以自己看到这一句,提醒自己以后不能再感情用事。怎么把人判断清楚?刚刚也跟大家都分享,从「才德论」,包含《群书治要》里面的「知人」这一篇,自己都跟大家交流过,真正遇到事也没好好翻出来看,所以这要调伏性情上偏私。

  「消得家庭内嫌隙」。其实要去掉嫌隙,最重要的要真诚心提起来,俗话讲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是可以感通的。人如何达到诚?心中对人、对对方没有成见才有可能达到诚,或者心中不能掺杂贪瞋痴慢疑。比方,跟他讲没用的,对人的疑心已经起来。您跟他在交谈的时候,那个诚就提不起来,他感觉不到,通不了,甚至他会感觉到你不信任他。所以曾国藩先生对「诚」下了一个批注,很有味道。我们时时都想着诚重要,包含这段话里面都强调,『所以行之者一也』,那个「一」就是真诚。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妄念都不生,具体一点就是不生贪瞋痴慢疑。大家想一想,我们贪心起来,都有目的跟人家讲话,怎么会真诚?带着情绪跟人家讲话,怎么会真诚?所以夫妻关系也好,父子关系也好,兄弟关系也好,真正能突破,能够在家庭里面三种伦常和乐、和睦,然后都可以讲真心话,没有任何隔阂,家齐而后国治,就可以跟别人没有隔阂。

  但往往我们在从事传统文化的工作,我们也刚学,因缘也走得比较快,结果忙着忙着,都在服务大众,自己家里面这些伦常关系,以前存在的问题,现在并没有改善,甚至更严重、更得不到家人的认同。因为感觉你接触传统文化以后更忙,更没有体恤他们的心,更不照顾家庭,那不就更不能得到认同吗?大家想一想,我们连最亲的人的感受都感觉不到,把时间都花在外面,其实这不又是我们一个新的执着出现了吗?什么执着?第一,不依照经典弘扬圣教;第二,喜欢做的就拼命做,不愿意面对的就摆在那里。请问大家,摆在那里会不会原封不动?不进则退,摆着只会发臭而已,你不处理的话,人的心随时都会变化,你不处理,他铁定;我感觉现在的人疑心重,而且很容易往坏处想,明明就没有那个意思,就特别容易往坏的想。您假如遇到一个亲戚朋友,他什么事都往坏处想,你会不会觉得很无奈?你怎么不往好处想?净想不好的。其实一个人会往坏处想是结果,原因是什么?他那个心理反应是一个果相,因呢?很可能他成长过程就缺乏安全感,一缺乏安全感就很容易往坏处想。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只不要指责对方,能体恤他的成长背景就好。人能体恤了,就容易交心、容易沟通;是指责、是对立,就不容易沟通。

  台湾有一个在慈善团体服务的人,知名度很高,后来孩子犯罪被关起来。这个事情造成整个社会很多的讨论,最后他也不敢再出现。这个流弊就出现,人家说:统统在做公益,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好好教育。所以不论现行而论流弊的问题。为什么古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后才是治国?服务社会,只要不按照这个次第,后面的流弊就会出现。所以这一句提醒很重要,「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

  其实人真正提起勇气,真诚去沟通,应该大家都有经验,还不敢去的时候想很多、担心很多,真的自己心境调整好,很真诚去,哪有那么复杂,几句话对方也有很好的响应。所以反而是自己的惯性思考,造成自己心理上的压力跟障碍。假如真的去做沟通,对方还不接受?我们的心会不会受伤?诸位学长,你们受过伤吗?告诉大家,经典叫法药,可以疗伤止痛。人家不理解你怎么办?棉被盖起来哭两滴,突然想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不哭了。比方在情感当中受创,棉被盖起来哭两滴,出来想到「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干嘛自讨苦吃,不哭了。棉被拉下来,该干什么事赶快去干,哭还要伤害身体,浪费精力,浪费时间,真无聊,不哭了。

  看到五伦就想到十义,五伦关系全部是道义,不是利害关系,所以不能提要求,这才叫义。义是应该的,不是谈条件的。要对方回报,那都是有求,利害的态度。十义,我们在这五伦关系当中,我们应该尽的道义是什么?「君仁臣忠」,为君者仁慈是我们应守的义,臣子要尽忠。「父慈子孝」,父要慈,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不是为自己的虚荣面子着想;「子孝」,儿子要孝顺。「夫义妇德」,夫要有恩义、情义、道义;妇要有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我们现在讲的五伦十义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做人的基础。我们假如不能把这十义时时去落实,不要说君子,连善人我们都达不到。既然我们这一生的目标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所以该做的勉强都要去做,咬紧牙关都要把它落实下去。

  『昆弟也』,叫「兄友弟恭」,长兄友爱弟弟妹妹,弟弟恭敬哥哥姐姐。「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守信义。我们复习一下之前有提到,朋友之间应该有互相劝谏的责任,包含要互相关怀,爱屋及乌,你还要关怀到他的家庭、家人。其实人真的有为朋友的家人着想,决定不会带朋友去做不好的事情,因为没有脸见他的父母跟妻儿。所以有道义的人,确实是这样;甚至于朋友不幸去世了,把朋友的家人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照顾。待朋友要有「通财之义」,他有非常急难的时候,要赶紧帮助他。再来,「不言家丑」,不能言对方家里的这些过失。朋友是因为跟你交心、信任你,你不能又把他私人的事情拿去宣传,那很伤他的心。还有一点,就要互相赞叹,不能互相批评。有句话叫「文人相轻」。其实这句话也不大对,假如这句话是对的,应该是什么原因?文人是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有入心,学问深时意气平,他就不会去批评别人;文人相轻,轻是轻慢、瞧不起人,觉得自己比较高,那是什么?读了很多书没有解行相应、没有内化,拿着这些读的书去衡量别人,那就会相轻。所以真正的文人不相轻,没有依教奉行的文人会相轻。

  所以这『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慧、仁爱、勇气(勇敢)这三种是天下应有的德行。大家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去做过童子军?童子军是不是很强调「三达德」?古人的学问叫「成己成物」,成就自己明德恢复,成就别人亲民。而人要成己成物,没有「智仁勇」达不到。第一,我们没有智慧怎么帮别人?没有爱心怎么去利益人?没有勇气怎么去承担、怎么去克服?怎么去提升自己?怎么去断掉自己的习气?那都要勇气。比方说我们好面子,要把面子放下容不容易?像撕一层皮一样。所以改过是很需要勇气的,就好像你拿一把刀,把皮割开,要把肉切开,还要挖开,才能见到骨。因为我们几十年,习气藏在骨髓里面,你得挖挖挖,挖到最后才能把它清除干净。

  许哲女士,她格物的功夫真的不简单,我看她的自传。她的工作能力非常好,有一次跟朋友到比较高档的酒店吃晚餐,喝的还是白兰地的酒,吃饭的时候还有音乐伴奏。后来她吃完走出来,她也穿比较正式的衣服,看到有一个人在乞讨,而且好像饿了好几天,那给她的心灵很大的震撼。结果当天回到家,她把这个华丽的衣服脱下来放在旁边,然后对着镜子照自己说到,「是穿上这个华丽衣服的是我,还是脱下来以后才是真正的我?」其实更重要的是她在看自己的内心,是时时能体恤挨饿受冻的同胞,这颗心才是真正的我,而不是去好这些享受、欲望,这不是我。所以她这个反思,对她整个人生的方向,那是决然不同的一个抉择。多少人都是走上享乐的人生,而她是走上奉献的人生,她是有勇气面对自己。从这个事例,我们也可以常常提醒自己,是这个好面子的是我,还是把面子撕掉的才是我?是这个脾气很大的才是我,还是念念能仁慈待人的是我?常常这么想,就不愿再随顺自己的习气,随顺习气就变成作践自己。

  所以智仁勇,首先要从自知、自爱,再加上勇气去突破,放下习气,进而用爱心跟智慧,悲智双运,去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人民、爱生命当中有缘的人。当然你在爱护别人的时候,也会有种种的考验跟挑战,人家不认同、怀疑、毁谤你,你还爱不爱他?人不知而不愠,甚至于愈毁谤你的人,你要愈爱他,因为他偏离性德更远,他是个更可怜的人。所以天下只有可怜的人,没有可恶的人。他的过去一定有很多不幸,才形成他现在的人格。他现在的人格不改,他要造作很多罪业,他的未来又很悲惨。所以只有可怜的人,没有可恶的人。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