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读这些经句,再加上看一些历史,历史是把这些教诲做出来、表演出来。所以常看历史的人度量大、有见识。在汉朝时候,汉宣帝,他是算汉朝中兴的一个皇帝,他应该是汉武帝的孙子。当时候汉武帝晚年,有一个蛊惑,就是他怀疑自己的亲人,埋那些蛊要诅咒他、要害死他,连太子都被牵连,最后杀自己的子孙。武帝那个时候确实也是偏得太厉害。结果还发现有一个监狱有帝王之气,然后就下令要杀里面的人,就是关在里面的人有问题。当时候在那里做监狱官的叫丙吉,这是一个忠臣,他直言劝谏汉武帝,就提醒他,连自己的骨肉都在杀害,这错误的。他正气凛然把汉武帝给震醒了,就没有继续去追查,然后把自己的子孙给关起来判罪。
所以这个丙吉对于整个汉朝的贡献非常大,而且他收养汉宣帝,默默的把这个汉宣帝照顾长大。但是从来没有给汉宣帝讲过是他救了他,所以这个臣子不简单,从来不邀功。救了皇帝只字不提,最后还是做到宰相。所以人有这个福报,有这个德行,「大德者必得其位」,他还是做到宰相。而就因为汉宣帝在民间长大,不是在宫廷里长大,不一样。在民间长大知道民生疾苦,就特别能体会老百姓的痛苦、需要在哪里。所以汉朝到他的时候就比较败落,他算是中兴的皇帝,把汉朝的朝政能够再兴盛起来。汉宣帝他就要推展吏治,让这些官员都懂得公平廉洁,这是好事情。而官吏假如不公平廉洁,这整个社会风气就愈来愈坏,国家的治理就衰败,他抓到「为政」最重要的。
我们在「务本」里面也有学到,就是整个官员要公平清廉,这个是最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一般都说廉政,清廉的政治。因为不清廉就要鱼肉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过不下去,这社会就很不安定。所以他重视了整个官员的清廉,但是他不是马上颁布,马上要求。他去了解情况,了解到一般基层的官员,他们的俸禄太少。他根本就连生活都过不下去,你叫他不给老百姓拿点钱,很困难。所以他就下令这些基层官员,他的收入只有百石粮食的(一石是十斗),就是一千斗以下的官员调薪。现在很多国家的公务员调薪,调多少?调百分之五十,那幅度算很高的。比方说他薪水是三千马币,调百分之五十就是四千五百马币。这是历史当中,皇帝他要整顿吏治,他是很体恤各个情况,所以他能中兴成功。假如没有考虑到这些,可能愈搞愈乱都有可能。
不只是皇帝如此,我们看历史当中很多宰相、大臣变法。你看,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这么好的用意还是失败,那就是对于很多客观的情况没有考虑好,然后出现一些问题又没有及时调整,最后问题就层出不穷了。再来,还有他个人修身的问题,一些很正直的,司马光这些大臣批评他,他不能接受,去用了一些谄媚他的、会听他话的。其实那个会听他话的,最后就是最不听他话的,最后把他给搞下来了。因为听他话是假的,在讨好他,让他重用,都是谋自己的私利的。所以这看人很重要,看错人事业会整个垮掉,看错人会嫁错郎,会娶错太太,这都是大事。
接着我们看一百九十八句,也是提到整个吏治,这些官员的治理。我们先把经文念一下:
【夫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例程。当今之所宜也。】
经文一开始就提到,要撤除没有事可干的职位,那这个职位就是虚设,虚设他白领钱,尸位素餐。我们要了解到治理国家的人,要知道老百姓的纳税钱不容易,那都是血汗,就会珍惜,不敢乱花。你说很多公务员,他出去招待人吃、喝,耗费非常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有报导到,有一些地区吃饭浪费掉的食物有多少?百分之五十。其实我所看到的有一些情况不止。比方说请客,三十道菜。有时候三十道菜真的吃不下,为什么吃不下?就算一算那个要花多少钱,就吃不下了。我都会这么算,三十道菜可以印几本《弟子规》!虽然是很热情,但是这个风气还是要慎重。因为他假如是公务员,那花的都是老百姓的钱,不是他的钱。
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很重要,「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公务员领的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以前也是公务员,我在小学教书。假如不认真教他们的孩子,那对不起所有的这些纳税人。「冤有头,债有主」,我拿纳税人的钱不认真,那以后所有的纳税人都是我的债主。你看,我下辈子做什么?那只有做牛做马,不然还能做什么?刚好我又属牛,提醒我。所以,人一明白这个因果关系,应该感念老百姓这么辛苦纳的钱,一分一毫都要恭敬、尊重,不敢浪费。三十道菜再怎么吃,百分之二十都吃不到,其它百分之八十都浪费。台湾有一段时间提倡「梅花餐」。大家看过梅花没有?梅花有五个花瓣,中间再一个汤,叫梅花餐,五菜一汤。你请尊贵的客人也符合节俭,五菜一汤。这个都是很重要的提倡。
现在整个大陆的政府对这方面非常重视,而且领导人都带头,中央级干部下去巡查工作吃便当,不浪费。上行下效非常重要。所以一个团体或者一个国家,他在设置这些干部、职位,他要考虑到工作,之后定岗,定岗位,定编制,最后要定他的职责。你不能给他一个位置,没有工作给他做,那他白领薪水。你假如讲人情,某某人的什么亲戚不能得罪,让他进来也没干什么事,这都是浪费国家的钱财,这都要『除无事之位』。其实这个明理了,不敢领那个钱。所以有一句俗话讲,「一世为官九世牛」。当了一世的官员,没有好好爱护人民,浪费纳税人的钱,九辈子得来做牛做马还。
在《大学》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怎么财富非常充裕?大家注意,现在全世界,尤其民主国家,财政充不充裕?何止不充裕,那都花到第三代、第四代后代的钱,真是夸张!这个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发生的现象。当父母、当长辈的人,都希望留智慧,留一点给后代子孙。现在的父母、长者,居然是花到第三代、第四代的钱,然后他也不觉得不对。我觉得这个连做人的分寸都不懂了,不是你的钱怎么可以花?那这个以后不管到哪里耳朵都会痒,因为他的后代每天都在骂他。什么祖宗!花我们的钱,让我们后面的生活都过不下去。他们为了赚钱把河川都破坏了,我们现在连水都没得喝、连地都没得种。我们这么当长辈的,不得了!所以这个是绝对错误。为什么?我们被污染了,利欲熏心,只要能满足自己的利欲,连后代都不考虑了。所以现在不只是财务不能充裕,现在是财务根本就已经违反常道,胡乱花,真的都没有珍惜纳税人的钱。
所以在《大学》里面强调,「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产的人众多,延伸到现在的社会就是就业率高。不要游民一大堆,不要游手好闲很多,不要啃老族一大堆,白领一族一大堆;他不只没有生产,连父母的老本都给啃掉了。古人看这一点很重要,但这要靠教育。你说奇怪了,现在都大学毕业,哪有缺教育?他是学历高,他不是受教育。受了教育十六、十八年,居然不肯赚钱奉养父母,那哪有受教育?那是学历高,读了一大堆知识,毕业以后打电动玩具都不出去工作。所以教育核心是什么?孝心、责任心,才是教育的核心。所以现在读了十六年、十八年的书不会做人,对家庭跟社会的责任都提不起来,就被欲望牵着走。我们对不起这些年轻人,不能把他们当考试机器,就一直灌灌灌,灌一堆,考完试全忘了,那些受用一辈子的德行、智慧都没有教给他。
「食之者寡」,这个食就是,比方以公务员,那个无事就领薪水的人很少,那个安排整个职位非常恰当,每个人都各尽本分,没有白领薪水的,这叫食之者寡。公务员一样,企业团体也是一样,很多企业,国营企业,最后一大堆人都白吃饭,最后把财政都给拖垮了。所以古人很有智能,原理原则抓得很好。「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你不能过了农时,你该播种没有播种,生产就会大大减损。所以国家很多重要的庆典,重要的土木工作,决定不能在老百姓农时的时候,去剥夺他耕作的时间。老百姓生产都有问题,他以后吃什么?所以为什么那个末代皇帝最后被推翻?他不给老百姓耕作,不给老百姓生活了,活不下去当然找他拼命。所以这个「疾」是及时的,农业社会他当然要抓住那个生产的时机点,他要照四时的运作来生产,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包含其它的行业都要掌握机会点,然后勤奋的去工作。你又不珍惜机会,做的又很懒散又不勤劳,那当然还是没有办法对国家有很好的贡献。很多企业他就是抓住他服务大众的机缘,很好的去做,最后他在那个领域就很成功,也给国家纳了很多税收。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这个用钱量入为出,他才能能够宽裕。现在整个错误的消费习惯,先消费再付款,就完了。所以崇尚功利社会的那些用钱方法,太多人一辈子都负债,压力很大。为什么?他负债,他只要工作没有了,他的房子就没了,或者他的车子就没了。他一有压力,他要跟人家竞争,那同事都变成他竞争对手,那个工作压力很大的,嫉妒、陷害都有可能会来,讲起来恶性循环。他就一直要谋到自己的机会、谋到自己的利,他就不知道财富、福报是靠自己的心修的,不是这样去你争我夺的,那整个社会就偏得愈来愈厉害。所以上下交征利,国危矣,社会危矣,家都危了,父子都会争钱。所以这个是错误的价值观,量入为出很重要。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父母很会花钱,小孩更厉害,金山银山都花完了。假如妈妈剪一个头要一百五,你看女儿去剪一个头要多少?我们当时到海口去,剪一个头三块人民币。剪那个头很舒服,因为觉得很省。其实快乐跟痛苦是自己的心态。你觉得节俭很欢喜,你愈节俭愈高兴。那个高兴是从内心出来的,不是外面刺激的。你一件衣服穿二十年,你每一次看到它就很欢喜。你看人家还说,最近流行这个款式的。因为会复古,你就觉得挺好、挺好!所以人不能靠外在这些虚荣过日子,人要从内在散发出气质。两百块的衣服,都能让人家猜成两万块钱,要有气质来穿。
所以,第一个「除无事之位」,这个在《大学》里都有教到,「食之者寡」。『损不急之禄』,这个不是急需花的钱,要把它省下来。其实家庭里面也是这样,你不急需的,都不要去花,都把它省下来,那就差很多了。所以家里面守财务的人很重要,都要抓住量入为出的原则。大家冷静去看,能抓到这些原理原则,这个守财务的女子,我不知道你们现在家庭里面谁守财务?我怕我有点跟不上时代,现在是男主人守财务,还是女主人守财务?不管男人、女人守财务,要当省则省,当花则花,量入为出。你不能省到最后变成吝啬,那不行。吝啬的人以后一定生奢侈的后代,因为吝啬损德,你就会生一个帮你花掉的人,因为你的德留不住财。「鄙啬之极,必生奢男」,就会生很奢侈的后代。所以有一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这些道理一明白,就朝着天道去经营家庭。
所以,我们看到三、五十年前,我们父母那一代,生五个、生八个孩子,爸爸一个人赚钱,还要养爷爷奶奶。大家看,一份薪水养多少人?有的还有姑姑,还有小叔。养十几个人,养了十年、二十年,还买了两栋房子,没有贷款,一份薪水。现在两个夫妻,一个小孩,三个人,夫妻两个人赚,通通贷款。个中道理在哪?两个人赚就比较多钱。骗我。你就看看这两代人,比一比就知道了。上一代的人,国家储蓄一堆钱,这一代的人都花到后面的子孙了。所以人不把这些道理想通,都被这个社会错误的风气给团团转,最后在那里人生苦短。苦是结果,因是什么?迷。邪正是非,善恶流弊,分别不出来,随波逐流就被牵着鼻子走了。所以这些经典,都是不变的修身齐家的原理原则。所以诸位男士要组织家庭,要找对象一定要找勤俭的,不穿名牌的,不然你就痛苦了。每一次陪她买衣服,你心脏病就要发作。
再来,『止浮食之费』。这个「止」就是停发,不做事的人,停发这些白领奉禄的人的费用。『并从容之官』,职位可以合并,人手开支就减少,合并以后这个人再去做另外的工作把它做好就好,支出就不会那么大。再来,『使官必有职』,让官员一定有明确的职守,不只有明确的职守,他还要懂得对他所负责的事情要做计划,每天都很清楚要做哪些事情,才不会一天一天这样晃过去,很多国家重要的事都没有做到。『职任其事』,每一个职守里面,所担任的事务都非常清楚。因为他做了这么多事,那是对国家的贡献,国家也有道义要照顾他,所以『事必受禄』。公务员领国家的薪水,是国家尽一分对他还有对他家庭的道义,这不是利害。所以公务员应该都是一种道义的人生态度。『禄代其耕』,因为他是官员,他是管理老百姓。农、工、商这些行业都需要管理,谁来管?士,就是官员来管理。他就不用耕作,他再去耕作,他哪有时间做管理?所以「禄代其耕」,他有了国家给他的奉禄,他就不用去耕田了。
所以,这个在《孟子》就有讲到,一般社会当中,或者团体里面,「或劳心,或劳力」。一个团体里面有管理阶层,也有基层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就是劳心,他用心思、精神去管理;基层的人他就出力,把工作做好,叫劳力者。「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用心思做管理的人,治人就是管理各行各业,管理人的工作;「劳力者治于人」,接受管理。你农、工、商各行各业,没有这些官员管理,它整个行业可能都会乱掉。所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管理,治于人者,接受管理的人,他的生产就来供养管理者,所以「治于人者食人」。管理者、治人者食于人,比方说农民生产,他纳税之后,国家再发给这些官员,他是「治人者食于人」,接受百姓纳税来供养他。所以「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这是天下整个团体,人与人共通的这个原则。
我们现在很多现象,都跟这些原理原则有违背。首先从心态上违背,管理者应该是爱护、尊重他所管理的人,而不是去欺负他们、压榨他们。底下,接受管理的人,也要感恩这些领导者的劳心。劳心者,睡觉比较不好睡;劳力者,很好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些管理的官员,可能三更半夜还在那里写奏折;有时候一些很紧急的事情,二、三天白头发就一串。大家可能没有这个经验。真的,那个很重要的事情一急了,一逼急了,那要耗的心血非常大。其实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设身处地。管理跟被管理的人,夫妇之间,都能够设身处地,那就不是互相指责,而是互相感恩。所以现在病,病在哪?不是在外面的现象,是我们的心病了,都变成要求,而不是去感恩对方跟体恤对方。其实我们对自己很亲的人,抱怨一大堆,只要能转个念,想想他的好,想想他曾经的恩,这个抱怨的气就没有。《弟子规》说「恩欲报,怨欲忘」,这是真正懂得追求幸福人生的人他的处世的态度。所以经文里说,『乃往古之例程,当今之所宜』,也是古代的常规,也是当今所适宜的原则。这些原则超越时空不会改的。所以它们放在经典,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具体的一些操作,会因人、因事、因地、因时代做修改,但原理原则不会变。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一百九十九句,我们先把它一起念一下:
【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矣。失于小人。其为祸深矣。】
这一段话是从《管子》这一本经书出来的。我们就整个原文来一起学习一下。就一个为君者,他整个国家社会的治乱根本在哪里?安危的关键在哪里?《管子.立君》这一段教诲谈得非常好。我们看经文是这样说到,「君之所审者三」,君主要审慎注意的重点问题有三个:「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这个是具体怎么来慎重不要犯了这三个重要的关键点,犯了可能天下要乱。首先第一个是德行与他的,位是他的爵位,就是他的富贵,他的整个社会地位,跟他的德行不相称。像我们马来西亚,国王会封拿督、丹斯里、敦,这一些都是爵位。你封这些爵位,那个人很有德行,老百姓效法他、学习他,你封这个位置就让整个社会风气重视道德。可是你封那个人贪赃枉法,只是有钱而已,那麻烦了,老百姓心里不服。甚至于都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人民都会有怨,当然人心不稳,怎么国家会大治?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这三个做法不妥当,最失民心。假如一个伪君子坐在那个宰相的位置,你说天下能不乱吗?这真正会封,你封沈慕羽老先生一个高的爵位,所有华人都非常认同政府。所以你会不会封差很多。有些皇帝他就把全国最有道德的人封,甚至尊他为老师,那个对人心影响非常大,老百姓整个就尊师!你说卫灵公把孔子请来了,结果出游的时候,跟太太坐在一起,孔子坐后面。那人家都说,卫灵公好贤都是虚的、假的,人才怎么会到卫国来?
第二,「功不当其禄」,他的整个功劳、对国家的贡献跟他的俸禄不相称。他功劳很小,领的薪资很高,那奉献的人心不平。功劳比他大的人反而都没有受到国家的重视、照顾,那谁还会为国家出力?大家想要谋名利的人,都去巴结谄媚皇帝、谄媚这些权臣就好了,谁真正去为国家出力?第三,「能不当其官」,他的能力跟他的官位不相称,铁定事情办不好。老百姓的事他都不能够办理好,那会有民乱的,老百姓会有怨言的。比方遇到旱灾、遇到水灾,这些重大的事情,他都没有能力去治理,那会死很多人的。包含他的管理能力,能不能做中央级的位置,这个都要考虑清楚的。所以,「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同样的,用在一个团体里面亦如是,德要当其位,功要当其禄,能要当其官,人心才会平,不然会怨声载道。
「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他的德行,还没有能在整个朝廷树立威信,就不能给他很高的尊位,人家觉得名不符实,封这些官就失信于大臣、朝臣。而且坦白讲,一个人的德行不到那个位置,封给他太高的位置,对他是一种折损。他可能不会那么傲慢,但是你因为宠幸他,给他太高的位置,他德行又扛不了;「德不配位」,首先对他的德行会有损害,他会慢慢就不可一世。所以,以前皇帝对这些不冷静,封他的孩子或者封他的太太,封得过头是降灾于他的妻儿,他的妻儿之后就愈来愈嚣张,最后惹来杀身之祸。所以这对于我们一个领导者在栽培下属,这些都是关键。他的德不足,他的功不足,包含他的能不足,你都给他太高的位置,会把他给压垮掉,他的德能不足以扮演好这个角色。所以用人也是学问,要扶持,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与重禄」。他建功立业还不能算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就不能给他太高的俸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这个「临事」就是他真正担任治理一个地方的政治,假如不能取信于民,得到很好的名声,造了很多的政绩,那就不能给他更高的大官。
接着这一段话就是我们课本上的,『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他道德很崇高,可是他的官位很低,身份很低,这是君王的过错,你没有重用这个人,而且对他也不恭敬。『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他德行浅薄,他位置太尊贵,这是用人上的失误。这个不只对当事人有折损,他会不可一世,为整个团体、国家有大的坏处。为什么?接下来就分析,『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做错了,宁可是犯了不尊重君子的过错,就是他德厚,但是我们却不懂得用他,他变成位卑,那就是对君子的不恭敬。但是宁可是对君子不恭敬,不可误用小人。为什么?『过于君子,其为怨浅矣』。你这个过错犯了,君子有修养,他不会跟君王计较,他那个忠心,哪怕你贬了他,他还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以得罪君子问题不大,但是对国家的治理就有损害了,所以「其为怨浅矣」。我们看范公被贬了那么多次,还是这么忠诚,甚至于是陷害他的官员,他都不埋怨,这个是真修养。
『失于小人,其为祸深矣』。假如误用了小人,他引起的祸患就会很深远。为什么?比方说他是小人,小人体现在哪里?《论语》当中很多句子,让我们体会到小人的心态。而其实小人不是说别人,很可能是我们自己。你说:我现在学圣教了。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不是一打开《弟子规》就是君子,必然是做到以后才是君子,还没做到以前很多心态其实跟小人相应。小人不是坏人,坏人是贪赃枉法、犯法。但是假如我们心态是跟小人相应,迟早要贪赃枉法,因为愈偏,偏到最后就触犯法网了。大家看历朝的大奸臣,他也是读书人,他也不是不明理,愈偏,偏到最后控制不住。所以一个领导者要护念好底下的人。当然,为官者、为领导者更要护念好自己。「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往往在效忠于一个事业,一开始都是非常好的态度,但是要能保持这种愿心、保持自己的操守,那个都要战战兢兢,那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才办得到。
我们看《论语》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要我们有为自己想,这个就往小人路上走,自私自利就会开始扩展,最后就会危及到团体的利益。所以我们的第一念都是为自己,很有可能以后就会做出小人的行为;我们又是领导者,我们一自私,我们带的人统统都学到这个态度。「其为祸深矣」,因为态度跟小人相应之后,会形成风气。清朝乾隆皇帝用了和珅,和珅所带动的负面风气,可能根本扭转不过来。所以,清朝从乾隆以后慢慢就垮下来了。「其为祸深矣」,从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珅,这句话都可以证明。所以位置愈高,他假如傲慢,他假如强势,他假如贪欲,这很可能到时候连扭转都扭转不过来,你让他形成风气了就很难。所以古人对于风俗、风气特别敏感,一有征兆就要赶快,形成气候大难大难,甚至都要伤筋动骨了。所以古人都是慎于始,都是防微杜渐,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这一段是君子「所审者三」。
接着管仲又分析到,「君之所慎者四」。前面这三个治乱之原,后面慎重的这四个重点,其实跟「任使」非常有关,就是任用人,任用错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我们看一下举的,「一曰大位不至仁,不可授国柄」。在《管子》的原文是用「大德不至仁」,所以这个「位」作德。就是这个人他也很重视修行,修养自己的德行,他也标榜自己的德行,但是你要慎重去评估,他真的有这样的圣德吗?假如没有,他就德不配位,你又用了他,他德又不配位,你又把国家最重要的位置给他。比方说给他宰相的位置,那他根本那个德是虚的不是实的,他又有私欲,最后他一个宰相就用他的人脉,用他的亲戚朋友,最后整个朝廷就完蛋了。这个在历代都有这个现象。所以「不可授国柄」,你不能给他部长,太高的位置;在没有确认这个人的德行以前,不能把重要的位置给他。你看很多,一个省、一个直辖市,那所治理的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老百姓,他一贪污,那是吓死人,那影响的面太多了。
「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一个人见到贤德之人不能礼让,甚至不能把位子让给他,那这样的人,你不可以给他尊贵的职位。因为一个人的职位愈高,他最重要工作之一,排在第一位是什么?举贤才。你看宋朝那个官帽,大家看过《包青天》没有?那帽子是什么?前面低后面高,那个帽子叫「举贤帽」。看一个官员他的功绩,他治理的成绩,看什么?看他推荐的人才有多少,那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从汉朝以后叫「举孝廉」,孝就有德,廉就不贪污,他举的真正孝廉愈多,那国家就有人才。所以帽子都在表一个为官者,第一个位置就是举人才。但是他会嫉妒人才,严重的还会陷害人才,你给他愈尊的位置作乱愈大。李斯害了韩非,赵高这些人都很会害人,所以国家就完蛋了。这个都是整个国家安危的关键。
「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他惩罚不公平,自己的人都不惩罚,然后有权势的人他都讨好,也不公平,都特殊待遇,都不处罚。那整个军队不平,最后军队会作乱,反他,那就完蛋了,所以他不能做主帅,他心不公平。「不平则鸣」,平才能安,安才能乐。公才能平,平才能安,安才能乐,所以叫公平安乐,互为因果。这个就要观察,他当主管的人,他假如都用听他话的、都用跟他关系好的,铁定出事。因为他心已经不公,他爱憎很强烈,喜欢的他就用,讲话他不高兴的,他就避开他,哪怕他讲得很有道理,他也不用。这个不可以使主兵。
明朝有一个名将叫戚继光,日本那时候倭寇作乱,他是名将,他当主将。他的舅舅在他的军队里面,结果他的舅舅很嚣张,犯错,戚继光怎么办?包庇自己的亲人,他不是失信于整个军队吗?他还怎么带兵!所以马上打了他舅舅几十板。打,不打不行,不能立威。带军队是大事,军队一乱,假如外患来侵略,国家的损失就不得了,打!所以有一些事不容易做,还要顾及人情事理,合情、合理、合法。所以这个「义」不容易。《论语》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一个君子他立身处世,他负责任务表现出来是什么?他的本质,义。不只忠义、道义,他处理事情也合情、合理、合法。「礼以行之」,这个「礼」体现在哪?组织伦常。他很注重整个团体组织的运作,他不会官位大,不尊重底下的高层干部、中层干部、基层干部,他还是尊重他。守礼就是守伦常,他不会越级去行使他的命令。你一越级,底下的干部就很受伤,觉得你不尊重,甚至会产生,觉得你不信任他,这样对团体的人和就会有很大的损伤。所以伦常重要,这个礼敬的态度很重要。「孙以出之」,表现出来谦虚、谦和,很重要。谦虚,他能听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谦虚、谦退,让人如沐春风,不会以一种地位去压别人。这个对人和就很关键。谦虚,人与人才能和睦。不然跟他相处的人,压力都会很大,动不动就要骂人、就要指责人。他底下的人做事很有压力,为什么?动辄得咎,好像一做什么就要被他骂了。所以这里带团体「无求备于一人」,这个也是《论语》里面讲的,让我们领导者不要苛刻。其实要严以律己,而不是严责于他人,这个与圣贤教诲刚好就颠倒。「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在《淮南子》当中有提到一段话,「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这个都是《群书治要》的教诲。在任用人的时候,有很深远谋略的人,他考虑五十年、一百年之后这种才性的人,不要严格要求他,捷巧就是他要很敏捷、很灵巧,这不是他擅长的,他是能考虑很深远。但是有小聪明的人,你不可以让他任大功,大的事业、大的职位,他出出主意可以,你不能让他挑大梁,他那是小聪明,有时候想没有那么远。所以《论语》里面讲「孙以出之」。我们上一次也讲,「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他对下属,「必谦以和」。
「信以成之」,这一生对国家的贡献能够成就,有一个最核心的就是要信。其实我们看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个信贯前面的四个德目,一个人不能守信不仁慈。人家相信,我们失信于他,不是让人家痛苦吗?比方我们从事教育,假如我们的学生、小朋友本来信任我们,结果我们的行为让他不信任,他很痛苦!这不仁慈了。只要不守信,仁义礼智就没有了,那就会失信于人。我们要了解信心是整个事业成败的大根大本。我们从家庭来看,夫妻不信任,这个家一定败;夫妻互相信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五个人信任,能做出影响整个民族的大事。所以这个信的力量非常大。取信于民,人民万众一心,那力量太大了。
当然,要让人民信任,首先我们为官、领导者要做出值得让人家信任的行为。所以信任不是要来的,是做出来的。假如要别人信任,那是小人。这不是我说的,有一句教诲讲「君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大家看这一句,也是君子跟小人的分别,你可以分别出君子、小人。因为这个心态一不对,慢慢对自己、对他人都有损害。我们不要小看一个错误的态度。大家要了解,一个不好的习性一发作,你不懂得调伏,它最后会酿成大祸。大家看唐玄宗「开元之治」,创了盛世,但是最后整个大唐差点被他毁了。他就哪一个习气没有守住?贪色,宠幸杨贵妃,最后就完了。所以一个蚁穴,蚁穴大不大?蚁穴这么小的洞,你不重视它,慢慢慢慢扩大,整个堤防就被冲垮掉,你说蚁穴要不要重视?用在修身上,一个邪念要不要重视?要!你不能还「这没什么」,慢慢它就做大了。
所以「君子耻不修」,羞耻自己没有做出真正有德行的表现,耻不修;「不耻见污」,他不会人家侮辱他,他很生气,他觉得很耻辱,他不会这样,他能包容。但是大家要考虑到,一个人他假如没有耻不修,而是耻见污,他就落入小人的心态,而且这个会开始作用。我们对别人的侮辱不能够接受,接着会怎么样?好,你敢骂我,这就骂回去了。骂回去的强度难道会比骂过来的轻吗?那就互相在骂了。你看他这一念之后的发展,对自己跟对团体的影响大不大?那这整个风气就完了。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一个错误态度,那会影响整个风气。
「耻不信,不耻不见信」。羞耻自己不能做到让人家信任,不会羞耻别人不信任自己,他处之坦然,人不知而不愠,没有什么。可是我们假如对这一些修养,没有很观照自己的态度,人家不信任我们,我们就跳起来了,你不知道我付出多少吗?他complain(抱怨)就很强!然后又去讲给别人听,最后团体、领导者的信誉会被他给拖垮。他那些就开始蔓延,别人一被他传染,对、对,我也是付出很多!
「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羞耻自己能力德行不够,不羞耻没有被重用。他真有德行能力不被用,「富贵于我如浮云」,他处之泰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点罣碍都没有。可是不是君子的心胸,没有被用,他会很不平,甚至会去谋取那个位置,那就麻烦了。他要去争那个名、要求争这个利,团体里的是非、冲突就不可避免。你看古代那些奸臣,他就开始陷害忠良。所以,这一些态度没有能够扭转过来,铁定要出现对自己修身跟对团体的害处。
刚刚跟大家交流到夫子赞叹整个君子的展现,他整个人格表现,包含他处世待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我们读完这一句,时时观照自己,跟义、跟礼、跟谦逊、跟信相应。当时候这个戚继光打了他舅舅,不打不行,私而忘公不行。但打完以后,回到家赶紧办一桌丰富的酒席,请他舅舅好好吃一顿,然后给他赔礼道歉。因为在军营里面他是主帅,君臣关系,回到家里,他是外甥,这个就是情、理、法的考虑。
「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古人他对于每一个做法,或者风气会产生什么样的发展,他们都很敏锐,对于事物发展的轨迹,特别容易洞察到。「不好本事」,这个本事是指务农。「民以食为天」,这个很重要。好像我们现在觉得,有那么多的科学技术来生产农业,农民不需要太多了。大家冷静想一想,现在为什么每一个国家的医药费这么庞大?那是国家严重的负担。以前的人生病没那么多,现在医院一间盖着一间,愈盖愈大。癌症、慢性病的,十几岁都有了,很小就有了,怎么来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吃,吃出一堆病。为什么?我们吃的东西里面太多毒。因为都不是依照自然去种的,所以里面农药、化肥、除草剂一大堆。甚至于现在还有改良基因的食品。什么叫改良基因?他把它基因改掉了,那个种子种完以后,它结的种子不能再变种子,就是绝育了。结果我们现在的人吃了以后不孕症愈来愈多。大家看,违反自然,吃违反自然,生产农业违反自然,人类最后的命运是什么?绝子绝孙。
你看,这好像现在眼前很方便,可是危害甚大,想远的会断子绝孙。只谋眼前方便,但是这些设计改良基因的,这些人的心太狠了,这个太愚痴了,让人类后代都有莫大的浩劫。所以古人讲「弃常则妖兴」,你失了常道以后,很多怪现象都出来了。不只是绝育,现在人病一大堆,都是很小就生病,然后国家的财政都被拖垮。所以还是要走回正常的,农民还是要多一点,人才能活得正常、吃得正常。不然现在三餐吃什么?吃毒药。不要再说了,再说下去吃都很困难。没关系,学传统文化的人练内功,把这个毒转掉。有!江本胜博士那个水实验。所以吃饭以前要祈祷,最好是念一些经句,念一念,那个磁场就改善。但长远来讲,还是要道法自然。
其实古人这几千年的教诲,你再拿到现在来看,那个都是治乱安危的关键,不可小看。现代人很聪明,他很会创新。可是他不知道创新是用,他的根本是什么?根本是智慧,根本是慈悲。你现在用了,现在的人方便,会危害一百年后的人,不能用;不然那个用叫乱用,那个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用是才能,本是德行,本是仁爱心。现在都强调创新,现在的人学得都鬼头鬼脑,但是他用的方法都跟仁义礼智信相违就麻烦了。所以现在诈骗集团一大堆,他想得到的我们都想不到,他有没有创新?所以本末要抓住,不然麻烦,训练出一大堆会搞乱社会,我们防不胜防的人。所以你不务农事根本,然后又不务地利,不发展整个大地的资源。当然这个资源要善用,你不能把它用得枯竭,那也不对。现在在用资源就是这样,就要把它挖光、用光。应该要考虑永续经营,不可以这样用。所以就有比喻,假如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都跟美国人一样,好像要三个地球还是四个地球才够!
「而轻赋敛」,他不会增加老百姓的税收,会设身处地为老百姓想。就像袁了凡先生减租,那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就得利益了。所以假如这一个人不重视农业,又不重视整个地利的开发,常常乱征税,这样的人你不可以让他做地方官,不可以让他当县长,危害太大。大家不要小看县长,那个是整个国家很重要的一个行政单位,你县长都好了,天下很安定。你不要看他位置低,他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所以这些都是提醒,不要小看这些位置。「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
「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国家的宰相这么重要的位置,他的德不能服人,这个对国家是危险的。他就不能团结整个朝廷,带动整个朝廷,人家对他都有怀疑,他德行又不好,慢慢的就乱了。「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大臣为什么不和?有人嫉妒、陷害、毁谤,他就不和。因为见贤不能让,这是国家很大的危险。中央这些官员都不和,整个国家哪有不危险的?他们决定的是整个国家的政策。
「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领兵的这些主帅,都没有能够得到底下人的爱戴、敬畏,都轻视他的主帅,整个国防就出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兵变,或者被侵略,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老百姓不重视农耕,这个是国家的危险。不只人可能都是吃这些化学的物质,甚至于是不重视农业之后,一个大灾祸来,没有办法应对,就很多人会饿死。所以我们以前学到的,一个国家要平稳,他要有几年的存粮?九年。现在很多国家、地区,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那个很危险,一出状况,会饿死一片人。
「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他处在高位,又有德行,上行下效,带动整个朝廷的风气,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大家都谦让、礼让,互相欣赏这些有德之人,效法他,叫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主帅不偏心,军队很有军纪,连敌人都震动,因为他的军队带得好,敌人不敢来犯。「好本事务地利,则民怀其产矣。」这个地方官重视农业、重视地利的开发,老百姓就会很重视关心自己的生产,那也会安在自己家乡的事业。
我们再看回来,最后「任使」第二百句:
【人主有六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智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奸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
当人的君主,当人的领导有六个忧患。这六个隐患是什么?就是任用贤德的人为政,却跟不贤的人来限制他,他就施展不开他的魄力。这个有什么流弊?贤者你不尊重他,他又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对领导就没有信心,很可能就失掉人才,人才都走光,当然是隐患。然后让这个不贤的人,在那里限制贤德的人,他会愈来愈嚣张,愈来愈狐假虎威,这个危害也很大。所以失了贤者,又让这不贤的人愈来愈做大,这当然是大隐患。
『使智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让有智慧的人来谋划这些重要的政事,他都帮国家出了很好的主意,但是却跟没有智慧的人来评论、来否定,把他的士气都给折损掉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不信任、你不尊重他,他到最后就没有士气来做这个事情了。所以一个领导者看到付出的人,看到殚精竭虑为团体谋划的人,你要重用,你要肯定,他们会觉得很温暖。他费了几天几夜弄出来这么好的计划,你还评论还否定,他只好退隐江湖了。所以人都需要被鼓励、被肯定,不能被打压,不能被怀疑。我们刚刚讲,信是事业成败的大根大本,怀疑很容易让一个团体一夕之间就毁掉。比方几个团体最重要的骨干互相怀疑,那整个一下子人心就离散掉了。所以这一些提醒也都是非常关键。
『使修士行之,则与奸邪之人疑之』。这个「修士」就是品德很有修养的人,你让他去执行法令、执行政令,却跟奸邪的人一起怀疑他。那这样,『虽欲成功,得乎哉』,想要真正把治理的事情做好,那是很难的,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无形的风气,这里是负面的,你去疑之,你去论之,你去归之,「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他那个气焰,包含他处处,评论人也会形成风气,动不动就开始评论每一个人,那评论多了,对人基本的尊重就会提不起来,信任会随着批评愈来愈低。所以尊重人,欣赏他的优点,肯定他的付出,肯定他的功劳,不去批评他的缺点,私底下护念他、提醒他,这样才对。
大家看到《汉书》里面就讲,「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机也。」正直的臣子进来,这要治理的整个气象出来了;正臣都被排斥掉,正臣陷了,这个「陷」就是不能发挥,陷下去了。「正臣陷者,乱之机也」,那要乱的征兆出来了。这一句话是在《汉书》里面,跟这一段它就有相互呼应的作用。所以任人在态度当中都应该要尊重、不怀疑,然后肯定、不去否定,一个为人领导者,这些态度就非常重要了。今天「任使」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进入「至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也是得天下、失天下,包含治跟乱,最根本的关键。好,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