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师讲座
净空老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十二集)
时间:2016-10-22 13:04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tw/
http://tv.jxwx.org/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hwazan.org/web/index.ph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http://www.amtb.tw/rsd/moral/moralityhall.html
1998/5/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12
请掀开经本第三页,倒数第四行,还从这一句念起。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一次在本林,跟诸位同修共同研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为了我们要明白,不但要明白,而且要认真努力的学习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通常我们举它最重要的纲要,就是普贤的十愿。十愿,前面跟诸位略略的介绍了一些,前面七条从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以及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个七条是愿,而且每一条里面,都具足其余的六条,这才是《华严》的教义。后面的三愿,都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条「常随佛学」,这是回向菩提,换句话说,学佛。今天下午李居士介绍两位同修来看我,他们现在也在做社会福利的工作。谈到佛法生活化,过去很少听说,听我讲经,好像佛法都能够落实在生活上,他很欢喜也很赞叹。我告诉他,佛法生活化,这个不是我说的,是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这么说的,我们怎么可以把佛的功德,自己夺过来自居,这是不可以的。佛本来是这么讲的,以后的后人,他不肯这么讲,那就没法子了。我们所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原来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原味,不能把佛的意思改变。
世间一般人提到学佛,好像都感觉得怪怪的。人为什么要学佛?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去学佛?似乎学佛就不太正常了,这是对于佛法产生一个很大的误会。他不晓得佛是什么?佛是智慧,学佛就是学智慧,学佛就是学觉悟,学佛就是学习过一个高度智慧、真正觉悟的生活,这很正常的事情,哪有什么不正常?可见得这个社会对佛法的误会,实在是我们没有把佛法的教义,把佛法的原意宣扬出来。
怎样宣扬?一定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是学习,普贤菩萨是我们的榜样。在大乘佛法里面,诸位必须要晓得,是以三位菩萨作总纲领,普贤、观音、文殊,这三位菩萨代表大乘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普贤菩萨是实践,说到要做到,见到要做到;文殊是表智慧;观音是表慈悲。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因为修学这三个法门,才成就无上的佛果。无上的佛果,用现代的话来说,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用无上佛果这个名词,一般人听到他不能理解,还是不知道名词里面正确的含义,依旧把它误会成为宗教上的成就。他不知道这是自己学问、德行、生活上的成就,所以对于现代人说法,佛家里头的一些专门的术语名词,不能不变成白话,以免大家听了产生误会。所以,回向就是我们所希求的。回向菩提,就是我们要追求高度究竟圆满的智慧。
第二是「恒顺众生」,这一条的意思很明显,回向众生。为什么要回向众生?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特别在《华严经》里面,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一体,一个自性、一个真心、一个理体所变现出来的,境界虽然不一样,体是相同的。正如同我们一个身体,我们这一个身体,如果要说这是自己的自体,大家容易懂,身体里面许许多多细胞组织起来,每一个细胞都是自己,都不是别人,这个大家肯定。我们的指甲是自己,我们的头发也是自己,那自己的指甲为什么把它剪掉不要了,自己的头发也剃掉不要了,不都是自己吗?这个浅显的道理明白之后,然后你细心去想、细心去观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己,对自己哪里能够不关心?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也是一体,所以就一定要懂得回向众生。
怎么回向?我们还是以浅近的话来说,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全心全力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不懂得关怀众生、不懂得帮助众生,这个人就不知道关怀自己。世间人常讲,人要懂得自爱,你自己要爱护自己;要懂得自重,自己要尊重自己。什么是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很少人懂得,很少人肯定。我们如果不涉猎大乘经教,我们也不懂。我们有机会、有缘分接触大乘经教,正如经中所说,这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有这种殊胜的机会。明白之后,我们一定要做到,对于社会要关怀,对于整个世界要爱护,而且要用平等心,不能够厚此薄彼,这是个道理,道理要明白。事上?事上确实有远近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因为「缘」不同。我们介绍《华严》,《华严经》里面讲「五周因果」,五周因果里面,有差别因果、有平等因果。我们心是平等的,愿是平等的,解是平等的,性是平等的。可是在家庭里面,父母跟我们最靠近,这就是缘分,我们要爱护他、帮助他,当然头一个是父母。然后到我们家里、隔壁邻居、邻里乡党,那总是稍微远一点。这就是缘上不平等,这个诸位要懂得,理上一定是平等的。平等跟差别不二。平等当中有差别,差别当中有平等,正所谓「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我们要这样的修学,要这样的弘法利生。这是回向众生。
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回向自性、回向真如;也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自性相应这就对了。这是普贤行十个总纲领简单的介绍。
后面这个「德」字,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次我们讲演,讲经总标题标榜的是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诸佛菩萨在九法界作种种的示现,就是给一切未曾觉悟,还在迷惑的这一个状况之下,表演给我们看。他表演一个觉悟的人,表演一种高度智慧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心里面有所感悟,能生信心,能生欢喜,希望向他学习,这就是大士之德,佛菩萨之德。西方极乐世界如是,十方诸佛世界,凡是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的心行必然也与普贤菩萨之行相应,我们讲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就正确了。这一句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请看底下这一句,下面这一句是行愿功德。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无量』是形容多,确确实实是无量,没有法子计算。无量的『行』,无量的『愿』,行与愿将我们整个的生活都包括在其中了。不但是这一生,包括过去生,也包括未来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生生世世所有一切的心行,两个字包括尽了,所以上头冠上一个无量。
现在我们的行,「行」是生活行为。佛法里面常常将我们生活行为,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身、语、意,我们叫三业行为。身是身体的造作,我们讲身体的动作;语是言语;意是思想、是见解。我们讲起心动念,所有一切的行为,无量无边的行为,总不出这三大类,我们称为三业行为。这三业行为,要与普贤菩萨十个纲领,十个大愿、十个纲领相违背,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与这十个纲领不相应,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思想行为,与普贤菩萨十愿统统相应,纵然不能做到充分的相应,也能够做到某一种程度的相应。或者是我们初学,某一种程度也办不到,但是能向着这个方向,顺着这个目标,那也行。虽然你还没有走,还没有起步,但是你的方向已经很正确了,这也算,你的行愿是正确的,那就是普贤行。
毕竟普贤行的标准是高,我们一般人的修学,实在讲很难达到他的标准。他的标准也有最低的,最低的我们也达不到。那怎么办?我们顺着方向,顺着目标。哪些是方向?哪些是目标?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三种净业,就是方向、就是目标。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善导大师在批注里面,特别为我们强调,要从三福修起。
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有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人都做不好,佛菩萨是决定没分,学作菩萨,学作佛,先要把人做好。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提倡「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我们将祖师的教诲发扬光大。好人,第一个孝顺父母,经里面的四句讲孝养父母。「养」这个字好,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照顾父母晚年的生活起居,年岁大了,体力衰退了,需要人照顾,这是养父母之身。生活起居照顾到了,如果父母常常忧虑,那也是不孝,没能尽到孝。父母对哪些忧虑?大概最难舍的就是儿孙。如果子女多,子女不和他忧虑,儿女不和;儿女都成家了,妯娌之间不和,父母也是忧虑;如果孙子多了,眷属多了,他忧虑操心的地方就更多了。由此可知,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没有忧虑,欢欢喜喜的过日子,这桩事情不容易。不但家庭和睦,亲族和睦,朋友和睦,在学校念书,尊重老师,与同学们和睦,友爱同学;在社会上工作,尊敬你的领导人,对你的同僚和睦,你的父母才能够安心。
所以中国古时候,这一些作帝王的,为国家、为地方选拔领导的人才,他选拔什么样的人?选拔孝子,所谓是「忠臣出孝子之门」。他在家里面能尽孝,被选拔出来,他对国家自然就能够尽忠,忠孝是一体,这里面没有界限。世间人讲孝,儒家讲孝,道家讲孝,大概就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很圆满了。可是佛门里面讲孝,这还不行,你这样做,如果以佛家的标准来说,你才做到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你没做到,可是十分之一在世间人来讲,那就是很圆满了。我们看中国标榜大孝是古代的舜王,尧、舜、禹、汤,舜王,诸位在中国历史上读到。前面刚才讲的,「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他真做到了,做得很圆满。不但当代的人赞叹,我们后世人看到这个记录,尊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
佛法为什么说你没有尽到孝?佛法明确的了解,生命是永恒的,不是一世的,有过去世、有未来世,如果你让你的父母依旧还在六道里面轮回,那你是大不孝。要想父母脱离六道轮回,怎么办?先要自己脱离六道轮回,你才能帮助你的父母,你才能帮助你的家亲眷属。你自己要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在佛门里面讲孝,那你差得太远太远了。这个就是讲到要「养父母之志」,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作儿女的能作菩萨、能作佛,对父母这个孝才算是做到圆满。若以佛家的标准来说,一定要圆满证得佛果,这个孝字才做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欠缺一分,没做到圆满。这是佛家讲孝与儒家讲孝,在境界上不相同的地方。但是儒跟佛,他们的学说、他们的修持、他们的教学,都是以孝为根本,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是相同的,但是境界不相同。
第二句是「奉事师长」,这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肯定。我们学佛的人对佛恭敬,每天拜佛,对父母不恭敬,所以你学佛学不成。你们诸位细细想想,你学佛学了几年、学了几十年,依旧还是个凡夫,没有入佛的境界,什么原因?你一开头就错了。应该怎么作法?父母在家里是两尊活佛,泥塑木雕的佛你天天拜他,那个活佛不拜,你怎么学的?你怎么会成就?这不是我教你的,这是世尊教给我们的,你的父母在家是两尊活佛,虽然不必每一天早晨起来给父母磕三个响头,不必要,父母也不希望你这个作法,你那个恭敬心,对佛的那种孝顺恭敬的心,一定要对待父母。
我们每天学佛的人都做早课,做早课的时候,先要礼佛、礼敬,然后诵经、念佛、三皈、回向,做这些干什么?做了之后,要把这一套用在今天生活当中。父母是两尊活佛,父母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这就入《华严》境界了。父母是佛,别人不是佛,这是一般大乘讲的,如果你能够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作佛,你就入《华严》境界。那一点恭敬心没有,那怎么行?佛是老师,老师摆在第二位,父母摆在第一位,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现在我们看到许多家庭,父母反对儿女学佛,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父母看到儿女见到法师,他那个师父来了,对他顶礼膜拜,马上供养恭恭敬敬的;父母要买一点东西的时候,那个钱是好不容易拿出去,脸色都很难看。作父母的人,「那是外头人,你怎么亲疏都不分,父母养育你之恩统统忘掉了,外面这个和尚与你根本就不相干,说几句话骗骗你,你就那么相信他」。你怎么不叫父母看到心里难过?父母怎么会愿意让儿女去学佛?所以父母没有做错,错在哪里?错在法师做错了,法师没教;儿女错了,儿女不懂事,不懂佛法。你每天对父母恭敬,每天对父母供养红包,父母讲「我这个儿女学佛对了」,他就劝一切人学佛,他就不会障碍了。
每一天给父母红包是对的,不要多,你看你们供养法师那个红包里面,两块、三块钱可以,你每天这样供养,不要忘记,你这就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这就是「具足无量行愿」。你学了回去不做,这怎么行?没做的,从明天早晨开始就要做,那你们这个经就没有白听了。要认真的去做,让你这个家庭里面,都能生欢喜心。你学佛了,一家都欢喜,一家人都学佛了,然后再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孝。所以「奉事师长」,你的父母不会反对你去拜老师,再去学佛,不会反对。老师好好的教导你,应该怎样孝养父母,如何友爱兄弟,能够跟社会大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繁荣这个社会,兴旺这个社会,安定这个社会,这是教学。老师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然后再把心量扩大推展,那就是观音菩萨的法门。诸位要晓得,前面「孝亲尊师」是地藏法门,把我们的心地改良、改变,思想行为改变;再一提升,观音法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心不杀」,培养你的慈悲心,扩充你的慈悲心。慈悲就是爱心,世间人讲爱,大家都晓得基督教讲「博爱」,其实「博爱」两个字是佛经里面的。哪一部经?就在我们这个《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的历史比基督教要早,以西方人的说法,至少也早五百多年;要以中国历史记载来说,那要早一千多年。佛法为什么不讲「爱」?爱是感情的,所以它换一个名称叫慈悲,慈悲是理智的,理性的爱,不是感情的爱,所以理性的爱就叫做慈悲,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要培养爱心,扩充爱心,这个里面要清净、要平等。
然后教我们落实在生活上,「修十善业」,一定要遵守这十个原则。身,「不杀生」,不伤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害众生,如果使众生生烦恼,都是我们的过失。菩萨所在之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要认真去学习,要把它做到。「不偷盗」,不偷盗这个里面的范围很广大,在佛经正确翻译叫不与取。物有主,有主之物,主人没有同意,我们就不能够拿来,不但不能够拿来,也不能够把它移动,如果你把它搬动了,虽然你没有去用它,可是主人到时候要找找不到,你也叫他生烦恼,这个也不可以。所以这一条戒很不容易做到,学佛的人要从这个地方认真去学习、去做。「不邪淫」,这是对在家同修,在家同修都有夫妻,都有婚配,夫妻的结合是道义的,要有义,决定要守礼、要守法,有情有义,有恩有德。这是身体造作,佛给我们提出这三个重要的原则。
言语最容易犯过,所以语言佛就讲了四条:「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欺骗别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让人家听到很难听,甚至于产生误会;第四「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诱惑别人,这一类是属于绮语。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些电视、电影、歌舞,有所谓黄色的、灰色的,这一类都是佛法里讲的绮语。大家很喜欢去听,里面教人的都不是正法,都是破坏社会道德而不是建立,所以这些东西我们都应当少接触,自己更不应该去做。
第三条讲意业,就是起心动念。意业里头一定要去学习「不贪、不瞋、不痴」。顺境不生贪爱之心,逆境也不起瞋恚之心,对于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这就是不痴。不瞋、不贪、不痴。贪瞋痴叫三毒,所有一切恶法,都是从贪瞋痴生起来的,所以贪瞋痴佛家叫它做三毒烦恼。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引用现代的名词,病毒,最严重的病毒叫贪瞋痴。如果内有贪瞋痴,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人怎么能受得了,他怎么会不生病?不但身要生病,依报也随着转;依报是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也变得愈来愈差。
诸位现在知道,我们现在生活的大环境,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生活的大环境是什么?地球。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在说地球病了。地球怎么病了?你看气候反常了,灾难频繁,而且灾难一年比一年严重,地球真的是生病了。地球怎么病的?是我们的心不好把它搞病了。我们这个心里头有贪瞋痴,所以身也有病,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有病,真正是佛法讲的五浊恶世。以前我们念这个五浊恶世不太容易感触到,感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佛怎么说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今天我们读这段经文,深深感觉得释迦牟尼佛了不起,真实智慧,他在三千年前就晓得我们现在地球病了,真正是五浊的相现前了。
我们能够做到这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现在就要做,要认真努力去做,你念的那个佛号跟佛就有感应,像电报一样,路就会通。我们这里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里就有感应。如果你这四句都做不到,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阿弥陀佛一声都没听见,当中有障碍,不通,这个电讯不通。你要把这个做到了,那就是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这个做不到,一天念十万声,古大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就在此地,我们不能不懂。你懂得了,把这些过失、错误改正过来,我们跟阿弥陀佛就有交通、就有往来了,念念当中就有感应。从这个基础上,人天福德的基础再提升,这才入佛门。
入佛门第一个要「皈依三宝」。所以第二福里面就说了,就讲皈依、讲持戒,「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现在我们同学当中,皈依三宝的人很多,但是有没有受持?未必。我很清楚、很明白,在佛菩萨面前,佛菩萨形像面前宣誓了,做了皈依仪式,实际上有没有皈?没有皈。有没有依?也没有依。做了个形式,做了个样子而已,这个不管用,一定要受持。什么叫受?完全接受。接受这两个字又谈何容易。如果对于三皈依的道理,你不明了、你不清楚,三皈的行法,就是落实在生活当中的作法,你不晓得,你怎么学习?三皈依的功德、利益、境界、好处,你不晓得,你又怎么能生起欢喜心?所以三皈依的传授,一定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举行三皈仪式,都是人众很多、时间很短,没有办法详细讲解清楚,但是我们也有补救的办法,我们有两个录音带,现在听说已经作成CD,音质就会更好;还有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根据录音带写下来的。所以佛门的同修,无论你是已经皈依了,或者是还没有皈依,这是我们必修课。
我们学佛,现在有两个小册子,一个《认识佛教》,一个《三皈传授》,这两种东西是必修课,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教究竟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要怎样去修学?那就在三皈上。三皈,古时候的名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个时候讲解,大家能够理解不会产生误会,现在误以为佛法是宗教、迷信,所以现在我们对于佛、法、僧三宝,就要讲得格外的清楚、格外的明白。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这个名词,可见得说法要契机,一定要懂得契机。能大师为什么不说佛、法、僧?我们要多想想这个道理,很可能说佛、法、僧,听众产生误会,不容易理解,收不到实际上的效果。所以他老人家改了,改作「觉、正、净」,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个讲法,我们听起来觉得容易懂得多了,而且这三个字,都是出于自性的,不是外面的。皈依觉是自性觉,由此可知,皈依没有皈依别人。我们每天做早晚课叫三自皈,你们不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不是皈依别人,不是皈依他,这个「自」是讲的自性,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自性清净心。我们对于佛陀的教诲,怎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佛没有叫我们皈依他,没有。佛教我们皈依自,自性三宝,这个话要不讲清楚,就很容易变成误会、变成迷信。我要学佛,要跟释迦牟尼佛学,错了。释迦牟尼佛说:「你要依你的自性。」释迦牟尼佛也是依自性,我们也是依自性,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平等的,所以自性三宝比什么都重要。
「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是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话虽然这么说,说得也没错,究竟从哪里学起?我们确确实实是迷而不觉,起心动念是邪而不正、是染而不净。佛教我们从迷回头,依自性觉;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于是乎佛教就有了三个法门,好像这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可以进出,觉、正、净三个门,看看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根性,哪一个门比较容易进来,你就走哪个门,不要勉强,勉强就难了。佛教里面,诸位晓得有禅宗、有性宗;禅宗、性宗是从「觉门」入,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是世间最聪明、根最利的人,才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惠能大师讲他所接引的对象是什么?上上乘人。若非上上乘人,这个门进不去。
过去我初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他说:这个禅像什么?一步登天。你有这个本事当然很好,一步就上了天,好像我们上大楼一样,十层大楼,你有这个功夫,中国人讲功夫,你从下面一跳就上了第十层,那有什么话说,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你跳不上去,掉下来粉身碎骨,完了,这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一般中下人,没有这种根器的人,怎么办?不要紧有楼梯,你爬楼梯一级一级爬上来,慢一点没有关系。教下是从「正门」入,正知正见。所以佛的门路很多。爬楼梯时间长,三大阿僧祇劫,这是讲学教。
我们现在掉在两头,说上根,我们不是上根,一步登天登不了;爬楼梯太慢了累死人,又不想爬。还有没有办法?还有,还有什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从「净门」入,修清净心,这个好。这个实在讲,你有功夫的人也行,没功夫的人也行。你只用一句阿弥陀佛净化你的污染,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乃至于生理上的污染,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净化。然后我们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求生西方净土,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成就、我们的受用,比禅宗上上乘的人,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我们今天讲的这一部经,就是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是诸佛赞叹,我们能够遇到连普贤菩萨都佩服。所以这是讲三皈,这三个门路我们走净门,觉没法子走,正也很困难,我们是抄小路走净门,清净心,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句「具足众戒」,这是教我们要持戒。众戒,众是众多,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说我们讲的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比这个范围大,那个是戒条,那个范围很窄小。这个众戒,戒是指什么?佛在一切经里面的教诫,对我们的教诲。一切经太多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受持,实在讲我们一生当中受持一部经,依照一部经的教诫去做,就非常圆满,尤其是这一部《无量寿经》。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作过介绍,《无量寿经》就是《大华严经》的纲要,《大华严经》的精华,这个经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展开就是全部的《大藏经》,我们这是选中了精华、选中了精要,依照本经的教诲去修行,就具足众戒了。
「不犯威仪」,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礼节。世法里面,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人情礼节,我们要懂。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信息、交通方便了,我们的活动空间大了,常常有假期就到外国去旅游、去观光。到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先要打听一下,好入境随俗。与那个地方的人,虽然是短期相处,乃至于一两天,也跟他结个缘,欢欢喜喜,这个欢喜缘当中,我们就把佛法送给他了。我们出门随身都带一些小礼物,到处给人结缘,乃至于一张印佛陀的卡片,印得很精美,这种卡片后面印上几句经文,随时去送给人家,这就好。念念不忘关怀众生、爱护众生、帮助众生,我们这张小佛卡送给他,就是爱护他、关怀他、帮助他,使他「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要有兴趣、欢喜心,我们就跟他联系,常常不断的寄这些书刊、录音带、录像带提供给他。总是时时刻刻都留意,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一定要从不犯威仪做起,让人家看到我们就生欢喜心,不要让人家看到我们就生一个讨厌的心,那就错了,要叫别人看到生欢喜。那个欢喜要认真去做,还要求三宝加持。
我们学佛,要把学佛的成绩单拿出来。成绩单是什么?成绩单在面孔上,最明显的成绩单,学佛相貌变好了、身体变好了。你看看今天在我们的会堂,难得有一位韩国的老法师,他今年八十岁,一个人旅行,带一大堆行李,身体健康,很多四、五十岁的人比不上他,这是佛家的招牌、成绩。他是念阿弥陀佛的,他这次来看我,提出「信心念佛」,信心当中具足一切佛法。我们中国人讲「一心念佛」,一心就是信心,如果这个里头有怀疑、有夹杂,就不叫信心。他这个信心,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六个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叫信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把握,人虽然现在还没去,极乐世界那里已经报名、已经注册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随时可以去。他今年八十岁,年岁大了,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对于一切众生,真的非常爱护、关怀,唯恐佛法后继无人,听说我们在此地办培训班,有一批年轻法师在这里修学净土法门,他欢喜得不得了,特地到这里来看看我们,看到我们后继有人,所以他往生没有后顾之忧,他可以安心走了。我们对老法师的行持,非常的尊敬、非常的赞叹。
从第二福再往上提升,这是第三,大乘菩萨所修的,有四句。第一句「发菩提心」,重要。《无量寿经》教给我们往生的经文,「三辈往生」、「往生正因」,在这两品经里面都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我们要问,何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从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三、五个。」不成比例,原因到底在哪里?很少人知道。他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几万声佛号,念珠不离手,为什么不能往生?他「一向专念」做到,「发菩提心」没有。虽然一天到晚还念佛,还会生气,还会跟人吵架,那怎么行?这个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没有菩提心。
所以四十八愿,大家晓得第十八愿重要,第十九愿也不能够轻视;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你不发菩提心不行。菩提心是什么?真正觉悟之心。真正觉悟了,觉悟这个世间苦空无常,这才算是真正觉悟,对于这个世间决定没有贪恋的心了。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像个旅馆一样,住在这里时间很短,好,很好;不好,也很好,就可以了,何必去计较!几天就要走了,有什么好计较的?所以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人好,恶人也不错,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这是菩提心。对人真诚,依照佛的教诲去做,也就是说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诲去工作、依照佛的教诲处事待人接物,永远保持自己心地清净、平等,这样就相应了。菩提心,照佛在经上所讲的,菩提心的根本是真诚心。真诚心起作用,对自己就是自重、自爱,我们叫深心,真正知道自重、自爱;对待别人一片慈悲,就是关怀、爱护、帮助,对一切众生。一定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佛心。
第二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我们讲因果,种善因得善果,那你造作恶因当然有恶报,这是讲善恶的因缘果报,这个意思讲得浅;三福里面深信因果的意思讲得深,这个因果专门讲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可是念佛这两个字,懂得的人不多,大家听到念佛,都是口里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这不叫念,这叫唱佛。怎么唱佛?有口无心,不叫念佛。你看「念」,你们看看中国字,中国字有意思,很有智慧。中国这个念是今、心,你现在的心上有佛,那叫做念佛,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心上真有佛。念念都是佛,你那个心里头的佛,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人叫真正念佛人。我们常讲「心里头的挂念」,常常念着。世间母亲念她的儿女,这个念力最强,纵然儿女不孝,儿女远在他方,作母亲的人还是天天念着他、天天想着他;能够把这一念换成阿弥陀佛,他一定就会成佛了。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应当多多的去想想。
心上真有佛,心里面真正有佛法,心里面真正想把念佛殊胜的法门介绍给一切广大众生,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相应。所以一个真正念佛的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的人,乘愿再来的人,不是假的是真的。到这个世间来,生为一切众生、死也为一切众生、生活为一切众生、工作为一切众生,无有一法不为一切众生;为众生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要疏忽众生,那就大错特错,那就是凡夫心、轮回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念念为一切众生。我们要深深相信这个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第三句「读诵大乘」。我们这一部经是大乘经,「佛说大乘」,不需要再念别的大乘,念这一部大乘经就行了。念这一部大乘经,就是念一切大乘经,这是一切大乘经的总纲领,一切大乘经的精华。每天念,念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诲,念一遍等于说听佛讲一遍给我们听,佛给我们讲开示,佛教导我们,我们念一遍,接受佛一次的教导,天天要念。为什么天天要念?没做到。不要想每一天念这一部经念讨厌了,念厌倦了,天天听佛说这些话老生常谈,没有新奇的东西;但是你要晓得,你因为没做到,所以天天要提醒你,天天要读诵。三天不念经,我们的毛病、习气、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起来了,这个经不念怎么行?每一天至少要念一遍,念了之后要记住,要懂得佛讲这些话的意思。所以这一次我们在居士林能有一段长时间,我把其它地区的邀请都拒绝了,时间留到此地,将这一部《无量寿经》,细细的跟诸位同修来作一番研习,认真的去研讨,好好的来学习,这读诵大乘要紧。虽读诵如果不解其意,那不行;不解其意,当然你就不知道怎么作法,一定要解其意。「信、解、行、证」,不解你怎么能做得到?一定要解其意,而后你才能奉行照做,做了以后你就有所得,佛在经上讲的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
哪些殊胜的功德利益?第一个你烦恼没有了,纵然烦恼不能完全没有,烦恼少了、妄念少了,人变成聪明、有智慧,这就是你得了,心理上转变了。心理转变,刚才说了,你的容貌转变,容貌变好了。所以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得很美。你们跟观音菩萨比一比,跟阿弥陀佛比一比,阿弥陀佛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点缺陷都没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容貌、身体心想生。你天天想贪,这个贪想多了,人的脸像什么脸?鬼脸,贪心生饿鬼。天天贪财、贪色、贪名、贪利,那个相貌慢慢你仔细一看,鬼脸一张;瞋恚心很重的,地狱脸;愚痴的,畜生脸。你为什么不想佛?天天想佛,我们这个面孔就变成佛的面孔了。所以诸位要想自己长得很漂亮、长得很美,你天天想观音菩萨、想阿弥陀佛,你想上三年,你那个相貌就会像佛了、就像菩萨了,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念佛法门讲念佛方法讲得最详细的,叫《十六观经》,观想。观想的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么变现什么。所以年岁大了,为什么不想年轻,常常想年轻他就不老。千万不要年岁大,「唉呀!不行,老了」,老了天天想老,一年比一年老,老得非常快速。所以我们看世间人,世间一般退休的人,你仔细观察,他在没有退休之前,他没有想到他老,天天忙着工作,把老忘掉了,他不太容易老,他这个老化速度很慢、很缓慢;一旦退休之后,两年没见面,好像二十年没见面一样。什么原因?他没事了,没事天天在想老、在想病,糟糕了,又老又病。退休之后到哪里去工作?天天看医生、天天看病,苦不堪言。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自己不晓得,我们懂得,他那个观念错了,一天到晚想老、想病、想死,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是大错特错。
学佛的人,真正用功的人,年岁大,他为什么不老?他天天想佛,佛不老;天天想菩萨,菩萨不老;天天研究经教,法喜充满。诸位要晓得,人身体最好的营养是欢喜。世俗人不是讲吗?「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喜事格外的精神、格外的光彩,就这个道理,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要入了佛法,这个经典的义趣你要能够体会到了,法喜充满,一天到晚欢喜,工作量再多不知道累,不需要世间任何药物、营养,不需要。老法师到这边,这两天我们想招待他,问他饮料喝什么?凉水,他喜欢喝凉水。心地清净,清净慈悲,这是样子摆在面前给我们看,老法师到此地来现身说法,表演给我们看,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佛讲的这些理论、方法你去做,真有这种效果。所以读大乘经要解大乘义、修大乘行,一定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我们才能够得真实的受用。得真实受用之后,利益众生就方便了。
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劝是劝勉别人,帮助别人进步;这个进步,德行上的进步、学问上的进步、能力上的进步、工作上的进步,乃至于生活上的进步。所以佛法是全面的教育、全面的教学,不是某一个局部。世间学校,你学一个科系,在整个社会里面你只晓得一个局部,局限的,所谓「隔行如隔山」,另外一个行业你就一窍不通了。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圆融的,佛法一样通一切都贯通了。不但在佛门里面,宗派、学术、经论你贯通了,这个世间种种事业也都通达,没有障碍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有不少人故意去刁难,找一些佛一生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当然他没有经验,去请教他,看他懂不懂;去试验他,佛都懂。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的,譬如世尊是个王子出身的,没有出家之前是王太子,过的是富贵人的生活;出家之后,修道、求学,没有做过苦力的工作。有人说佛样样都行,万德万能。好!有人就问他,问他放牛。释迦牟尼佛没有放过牛。养牛、照顾牛,怎么样放牛,怎么照顾牠?向他请教。释迦牟尼佛就教他,怎么样照顾牛,怎么放牛,大藏经还有《放牛经》,比天天照顾牛的人还高明。然后大家才点头佩服,真有智慧,没有学的他都知道,那学的就更不必说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所以诸位同修要晓得,佛法真的通达了,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所有的行业,没有一样不通。如果你说学了佛,叫你烧个饭、烧个菜不会,你佛法不通。你学佛的人,哪里说是不会烧饭、不会煮菜的?没有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拿一件衣服,你不会缝衣服,你不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样样都会,你学会了,你不学拿来也会,你是个真正学佛人,然后你才有能力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教化众生,你才能帮助别人。你要晓得,社会太复杂,佛法讲经这个场合,跟学校教学不一样,跟社会上一般集会学术的讲演也不一样,他有他特定的对象,他们是专业的。佛法这个讲演叫大讲演,这里面听众,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文化上有博士学位的,还有不认识字的,都来在一堂来听,你要讲得个个人点头,那博士点头,不认识字的人也点头,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真实智慧,我们本经里面讲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我们自己要不亲身做到不行。
所以你学到这些东西,你懂得了,然后你要在生活当中把它做到,做到就是证果。把这些理论、方法付诸于现实,从现实里面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方法是正确的,这就叫作证。也就是说佛经里面字字句句,我们都要在生活当中去兑现,圆圆满满做出最美好、最殊胜的成绩拿出来,社会大众看了,他怎么不羡慕?他怎么会不发心来学习?我们不去找他,他会找上门来,这个就叫求学。所以佛门里头不招生,哪有什么拉信徒的,现在讲拉信徒,这个话我们听到莫名其妙;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真材实料,他明白了他会找上门来,我们怎么要去找他?我们对别人展现一个好样子,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只展示一个好样子,让他自动的来求学,我们不必去劝他。已经入门,要劝他努力精进,希望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参加诸佛菩萨弘法利生的事业。
现在说「弘法利生」,在我们佛堂讲,长期讲经的道场还可以,在外面这个名词讲出来,真正听得懂的就不多,所以要换一个名词,参加「社会教学」的工作,这个大家就好懂。我们都避免不要用社会教育,社会教学,弘法利生就是社会教学,我们从事社会教学的工作,参加诸佛菩萨社会教学工作。所以诸佛菩萨在这个广大社会里面,他所示现的各行各业,他的身分男女老少,所谓「随类化身」、「随机演教」。演是表演,教是教导;表演是自己做出来给别人看,人家看了向你请教,不厌其烦为他解说、教导他,我们干的是这个事业。出家人全心投入、全身投入,在家人实在讲也不例外,也是全心投入、全力投入。这个话怎么讲?作师、作范。譬如你经商,商人的身分,这个身分是商人菩萨,菩萨作商人。你经营的事业是社会的模范、典型,你全心全力将你的事业做好,你这个事业在全世界同行事业当中的第一、同行事业当中的模范,这就是菩萨事业。不必要换身分,一定要换一个出家人的样子,剃头、穿长袍、搭衣,你以为这个就是学佛,那你就完全错了,你不懂得佛法。哪一种身分要像这种身分的人,哪一个行业要像那个行业的人,这个叫菩萨道,叫修菩萨行。
菩萨商人,是商人当中圆满成功的人,是商人当中的典范。与一般成功的商人不相同在哪里?在慈悲心。一般人经商成功,他是自利,他利益自己。虽然他也做一些慈善事业回馈社会,取之于社会再回馈于社会,他不是完全的,他回馈社会还要名、还要利。菩萨没有名利,名闻利养边都不沾,完全回馈于社会、完全做的是利益众生。换句话说,菩萨从事于任何行业,对社会、对大众,他是服务的,他不是在里面去图取名闻利养,完全是服务。可是诸位要晓得,服务里面必定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实至名归,那个名是别人尊敬他的,不是他自己要的。如果他自己以这个为目的、目标,那他就错了,他是凡夫,依旧是轮回心干轮回事。自己确确实实远离名闻利养。所以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无一不是菩萨事业,无一不是菩萨道、菩萨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懂得。在大乘教学里面,佛是希望一切众生,个个作菩萨、个个作佛,不是佛只有他一个人作,菩萨只有少数几个人作,不是的,他是希望全体所有一切众生,个个作佛、个个作菩萨,这才符合大乘教。我们这一部经是大乘的极处、大乘教的颠峰,最究竟、最圆满的法门。
佛说完这三条之后,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佛,释迦牟尼佛曾经给我们介绍一些;现在的佛,也介绍了一些。未来的佛是谁?未来的佛就是现在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佛法里头永远是平等的,真实的平等。三世诸佛修学的法门,当然不会完全相同。刚才讲了,有从「觉门」入的、有从「正门」入的、有从「净门」入的,这是三个根本法;从这三条里头,又分出去,分枝、分岔,法门就变成无量无边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到最后是三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以这三条作基础。正如同我们这里建筑盖大楼,新加坡大楼很多,没有相同的,每一个大楼都有它的风格、都有它的造形,不相同,基础相同。这三种净业是地基,地基一定是相同的,做得非常的坚固、非常的坚牢,这个建造物在上面才不会动摇。所以我们要晓得,《观经》上讲的「净业三福」,是一切法门修学证果的根基。
我们修行,说实实在在的,要跟古来大德去相比,我们差得太远了。我们看《高僧传》,出家人的修行;看《居士传》、《善女人传》,在家居士们的修行,过去的人修行,快的三年、五年,晚的十年、二十年,都有不可思议的成就。我们今天在科技、在生活富裕,比古人进步太多,为什么我们修行落在古人的后面?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值得我们检讨。实实在在讲,我们把「三福」疏忽掉了。好像盖房子,人家盖得成功,我们怎么盖,盖半截倒掉了,原来底下没有打地基。所以诸位你要想真正从打地基做起,从明天早晨开始,恭敬你的父母,红包供养你的父母,从这做起,三福。我今天晚上讲的这些话,要好好记住,要认真做到。
无量行愿里面,这一句「无量行愿」四个字,恐怕至少要讲三次,三次三个星期,麻烦。好吧!慢慢讲,不要紧。时间到了,我们念佛回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