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这个单元谈「知人」,而人生总在重要的抉择,会决定他人生的命运。比方择师,我们以圣贤为师,还是以世间这些思想观念为师,那整个人生就天壤之别了。
我们清朝林则徐先生,他观人术也很强,而且他透过观人术给了他女儿一生的幸福。重不重要?这个知人可以选好的女婿。刚好有一次除夕夜,除夕夜大家都急着想回去过年嘛,大家想一想,今天假如除夕夜你的上司叫你办公,你能很专注的在那里?「还叫我加班!」你可以想象那个心情。结果那一天刚好林则徐先生有奏折要填写,那都是毛笔正楷这样,楷书工工整整写,结果量又很大,写写写,已经写到半夜了,所有的人都走了,只有沈葆桢在帮林公写这个奏折,那已经是深夜了,终于写完了。然后就递给林则徐林公。林公说:「写得这么潦草,回去重抄。」你看他年轻人不疾不徐,也没有任何情绪,又回去抄。抄抄抄,抄好了,天亮了,结果林公看到他,「抄得不错,来,跟我出去拜年。」天亮了,大年初一了。结果出去,林公他这么有德行之人,亲朋好友也很多,都来了,他马上说:「来来来,今天大喜,见见我女婿。」你看就从这个工作当中就知道这个人有定力、有耐性。沈葆桢也是清朝的一个大将,你们可能不认识,我们一定认识,因为他是台湾的省长。所以我们读历史的时候都很清楚,也是一个名臣,林则徐选出来的。所以「烦使之以观其能」,他的耐性,很多烦杂的事情,他能不能平心静气去处理。我们刚刚谈的是「听言」,从听他的话来了解这个人。
再来「观事」。
【观事必挍其实。】
观照、观察整个事情,必然要充分了解它的实际情况,你不能人家一说这个事情是怎么样,你就相信了。当然,客观的分析事情,我们再处理才不会偏差掉。首先,不是藉由事情观察别人,也要观察自己,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平心静气,能不能客观去看事情。我们都说一个人做人做事的能力非常重要,这句话我们常讲给别人听,那我们自己做事的能力如何?在修身的过程当中,我们常说「历事炼心」,透过每天发生的事情,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心性。
而《群书治要》是不是在提升我们做事的能力跟态度,是不是?是。我们看「君道」当中有「纳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就是做事很重要的态度。你听到这个人谈这个情况,你就相信了,没有充分了解,可能就偏颇掉了。
所以,孔子有讲到,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个人,所有的人都讨厌他,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不能马上判断,你要去了解一下,「察」就是要去客观了解。「众好之」,所有人都说他好,他就是好人吗?那不见得,所以还要再察。《论语》另外,子贡又问:「乡人皆好之,何如?」这一乡的人都说他是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未可也。」还说不定。「乡人皆恶之,何如?」这一乡的人都讨厌他,那这个人可不可以判定是不好的人?孔子也说:「未可也。」最好是什么?乡人里面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才是好人。所有的人都喜欢他,那叫「乡愿」。他不得罪人,该讲的话,在大是大非面前,该挺身而出的时候,他都躲在后面。这个时候整个团体、一个地区,是非善恶就乱套了。然后那个做错的人愈来愈嚣张,没有人敢讲我,没有人主持公义了。
所以孔子宁取「狂狷」,「狂者进取」,很有道义,该做的事他不会推诿,「狷者有所不为」,他有为有所不为。大家有没有经验,你在团体当中要据理力争,而且要多次去跟相关的人,把这些事情谈清楚。然后你百折不挠,一次、两次、三次都不气馁,告诉自己该做的事要挺过去,不能退缩。其实退缩是一个严重的习气。我们一遇到挑战,别人不是很认同我们,这个沟通的事情实在要费很多的精力,可能我们就冒一句话出来,「哎呀,算了,随缘了。」退缩不是随缘,退缩是懦弱,不敢承担。这也不是孟子教的,孟子讲,想这件事该做,「虽千万人吾往矣」。千万人阻挡我,该做的事我还是去做。假如该做的事我不去做,哪怕面对一个穿着破衣服的人,我都觉得不敢看他,良心不安。
在《史记》当中有记载,说齐威王一开始即位的时候,他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他。然后他就忙于这些战事,对百姓就很难照顾得好,他自己也很苦恼。但是他还是很冷静的在处理政事,也没有因此心浮气躁,他在找原因,找出来。他就召来了即墨的大夫,即墨在齐国的东边。结果他召来即墨大夫就跟他讲:「从你到即墨去治理,每一天我都听到毁谤你的话。然后我派人到即墨去实际调查,发现你一些荒田都开垦得非常好,老百姓都生活无忧、都有丰收。然后公家的事你都没有积累,都赶紧把它办妥,所以整个即墨一带都非常安宁。那为什么我还是每天听到人家毁谤你?是你都没有讨好我左右的人。你没有时间来讨好他们,来求取升官的机会。」所以你看齐威王很理智,他派人客观调查,封他食邑万户,就是他的薪水是享万户的薪水,这是很高的俸禄了。
结果另外他又召了阿地的大夫,然后就告诉这个阿地的大夫讲:「从你去守阿地,称赞你的话每天都有到我的耳朵来。然后我派人到阿地去寻查,你的田地都荒掉了,都不耕作,人民都非常贫穷困苦。而且赵国打到鄄了,打到我们国土鄄地,你根本都不管。然后卫国取到薛陵了,你也都坐视不管。而你只是都拿着钱财,谄媚我左右的人,然后来帮你讲好话。」他讲完以后,当天就把这个阿大夫处以烹刑,把他煮掉了。而且所有曾经讲他好话、收他的贿赂的,全部一起煮掉了。大家一听,很恐怖,你们都皱着眉头。但是你要换另外一个角度想,这样的官员,已经伤害了多少的老百姓,是吧?然后齐威王带着军队,从西边打退了赵军、卫军。这个时候齐国都很震撼,每一个人都不敢掩过饰非,然后都尽心尽力尽自己的本分,结果齐国就大治。诸侯了解到这个情况,也不敢再轻易对齐国动兵,不敢欺负他了,他国家团结了嘛。
所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从事情当中都得要客观去分析。而我们刚刚也提到了,《群书治要》也是在让我们培养出解决事情的态度跟能力,做事的这些章法。比方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我们希望坚持一些原则,可是又怕坚持这个原则伤害到对方。比方说,他劝我,然后我没有照他劝的去做,这样他会不会受伤?看到这个题目,就感觉到现在当官、当领导不容易。大家看到这个问题,想到《群书治要》哪一句经句?Hello?我们今天已经讲到一百八十七句,我们得要挤出一句来解决这个问题。像「君道」当中的「反身」,事情有不顺利,首先什么?要「反求诸己」。
我曾经听一个同仁谈到Toyota的治理,这个丰田的管理还影响到美国、西方很多国家。所以中国有一个企业团到美国要去学管理,也到一个大公司。结果飞到那个美国公司,这美国公司说我们是跟丰田Toyota学的,所以他们又坐着飞机飞到了日本。到了日本还没进到公司,看到公司门口写了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他们又坐着飞机回来了。这个Toyota写的东西不就是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嘛,还绕了那么一大圈。我们这个时代中华儿女,有没有感觉绕了一大圈?你看教育孩子都哪一国的、哪一个国的,好几个国家都用完了,不行!最后才用老祖宗的试看看。我们吃了这么多苦头,叫丧失民族自信心。
而且我们也要检讨。韩国跟日本很多企业团体,用中华文化用得很好。像丰田,比方一个干部做错了,下属做错了,他怎么去思考这个事情、怎么去应对这个事情?
第一,这个同仁有没有身体不舒服?这人文关怀。「君、亲、师」的「亲」就表现出来了,是吧?
再来,他身体没有不舒服,他父母、家里至亲有没有生病?会不会孩子昨天发高烧,他整夜在医院,又没有请假,今天来刚好精神不佳出了状况。您看这种心境,为他设想,他有没有不舒服,他家里有没有出状况。
假如这些都没有问题,第三,这些做事的方法,我有没有教给他了,他真的有学会了?这是第三。我们有时候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新来的员工做错事了,就骂了,有没有真的仔细把他教会了,没思考过。那这个「君、亲、师」里面的「师」就没有做到啦。
第四,做事也教他了,会不会是公司所规定的工作流程需要调整?这个状况是提醒,还是公司的这个流程需要调整?您看这个「反身」,在这个过程当中都表现出来了。
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到哪一句《群书治要》?你们再没有反应,我可能要流眼泪了。(众答: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好,今天会好睡一点。但是我还是要回到起心动念,不能因为听了人家才睡得着,这个还是有求的心,有求皆苦。应该是说,假如没有人反应的时候,一定是我还没讲到二十一次,这样才对。而不是要求别人一定要能够feedback(反馈),这样feedback一变执着就不好。还有一句,同样是汤王讲出来的话,也是非常令人佩服。
大家复习一下十四页三十四句,「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他遇到干旱的时候,从这六个方向去反省自己。其实这一句学完了之后,我们面对每一件事情,有没有从自身、有没有从关怀对方、有没有从我整个客观去分析事情,然后我做事的种种步骤,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能不能列出六点来反省?这个就善学了,那学汤王这句话就没有白学了。从他的角度,他当君王,「政不节耶?」我自己政事有没有没有遵守祖宗的章法、经典的章法?「使民疾耶?」我是不是使用民力太急剧,没有体会到老百姓的实际状况?「宫室荣耶?」是不是我宫室、建筑、生活的开销太奢华了,上天在提醒我了?「女谒盛耶?」皇宫里面这些嫔妃是不是有弄权的现象?「苞苴行耶?」这「苞苴」就是指贿赂,这些情况是不是有发生,形成风气造成政治的腐败呢?「谗夫昌耶?」进谗言的人是不是太猖狂、太多?这是在他君的一个位置上。
那我们拉回来,刚刚丰田他在思考这几个点。第四点,做事的流程也没问题了,那好,第五个思考,我们没有错,公司没有错,这个同仁现在出状况,那我怎么藉由这个机会,让他做人做事提升,这就是我要下的功夫。他思惟里面没有责骂,为什么?孔子讲「既往不咎」,事情都发生了,你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事情会变好?不可能。反而是这个时候很真诚的协助他。他已经很惭愧了,不好意思,你又这么尽心,你这一份对人的厚道,记在他的心上,可能他就忠心耿耿跟你一辈子。
举个例子,美国有一个航空员,他的技术也很好,他整个军机上面载了四个人,总共五个人。结果飞到空中,突然发现两个引擎统统出状况,幸好他技术确实了得,应对得当,迫降成功,不然五个人就没命了。结果一下来,才了解到加的油加错了。那个加油的人加错了就这么一件事,很可能让五个人死掉,还有一台军机毁掉,所以做事谨慎重不重要?所以德国人有讲到「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老祖宗《礼记》一开篇就说「毋不敬」,对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恭敬。确定是加油加错了,那个加油的同仁吓得真的是脸都是整个都发青了,发抖了。结果这个航空员很温柔的跟他讲:「为了证明你是很能干事的,明天协助我把这个引擎修理好。」一句责怪都没有。后来这位同仁就一直服务他,从来就没有再离开过他,非常感恩他的宽容。这个是「反身」在我们处理事情当中很重要。
刚刚我们提到我们做事有原则,我们的同仁都很清楚这些原则了吗?这个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他们应该懂了,可是不见得他清楚了。大家有没有一种感悟,比方明明这一句经句都已经不知道读过几十次、几百次,突然有一天说:「哎呀,真的有点体会了,以前读了几百次,没感觉。」知道、悟到、做到、得到,它是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要觉得,「我讲过了这些原则了,他应该知道了」,这个又不客观,变主观了,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事情了。所以领导者不要「要道」、不要「要情」。要道就是都觉得对方应该怎么样,要情就是讨人情。「我以前对他这么好了,他应该怎么样,他不能给我添麻烦」,这些指责、要求,让自己就不在理智当中。才六个字,就不容易做到。
其实人只要发脾气了,我想离不开这六个字,他为什么让我生气?「他怎么没做到?还每个礼拜去上《群书治要》,还做不到!这个蔡某某讲得没讲明白,浪费人家的时间。」那我跟你一起承受指责,当然确实是我没讲明白。人会动火,要不就是要求对方,要不就是讨人情。所以付出不求回馈,谈何容易!只要人会怨,一定是想求回报,这个怨就会出来了。
首先第一个,这个原则要不断的重复强调,而且强调的时候要引经据典。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尤其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团队,它是「依法不依人」。你经验很丰富,可是你谈你的经验的时候都没讲经句,可能对方会觉得,那是你的经验,他不见得能确定是对的。所以理事要结合才能服众。假如我们一讲话,「哎,我教书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我教书的时候你还在念小学呢。」服人都决定不是用这个态度服人的,都是用你的真诚,都是用你引经据典让人家佩服。你所有所讲的话、所做的事都是依照经典的正知正见,他跟着你也学到这个态度。孔子就是这么表演给我们看的,「述而不作」。你看孔子一讲《孝经》,《诗经》是怎么教诲的,《尚书》是怎么教诲的,他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诠释完全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你在其它团体,你当老板,你当领导,你的经验讲,然后让下属跟着做,可能比较没什么问题。可是你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团体,他可能谨慎的话,他要打个问号。所以在不断强调这些做人做事原则的同时,要提升自己用经教来结合理事,大家心很安,这么做都是有凭有据的。
再来,与其担心对方会不会觉得受伤害了,不如在「贵德」当中强调的「诚信」,真诚,真诚去沟通就好,真诚恭敬非常重要。那个恭敬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你时时体恤人心。大家有没有经验,有亲戚朋友跟你讲,你上一次讲那个话让我痛苦好久。然后我们说:「有吗?我有讲这个话吗?」我们假如没有常常体恤对方,可能我们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已经让对方很难受了,我们完全没感觉。
刚好我们同仁在念佛、绕佛,大家看,这个绕佛也是要有修养。比方说每一个人念的声音都不一样,是不是考验你的度量?《群书治要》讲度量,他念的声调跟你不一样,你就在那「啊呀,好难听;啊呀,他那个音调变化这么多,干扰到我了。」你要能包容啊,顺便转个念,「刚好就是来考验我的定力。」一转念,不一样。不只念的声音要包容,走的速度又不一样。有些人一百八十公分,他走一步,一百四十几公分的要走三步,你看你在每一个当下能不能体恤种种情况。经教学的东西在哪里用?就在每一刻,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用得出来,用不出来自己也苦哈哈的。结果有一个同仁特别高,她走在最前面,后面几个阿姨身材没有她高大,跟得不行了,心都定不下来了。
刚好有一位同仁他就排在第二位,她也很为难:我就顺着第一个走,那后面的赶不上;我不跟她走,她就一个人走在前面,然后我就跟着后面的人走,她会不会觉得,「哎呀,怎么这样对我?是不是对我有看法?」她也怕那个人生烦恼。大家有没有感觉,好像在处理人事问题,顾了这一边,好像又得罪那一边,所以感觉做人真辛苦。其实慢慢透过这些历练你就会圆融;圆融,处事就比较自在。
结果这个同仁她处理得很好,她慢下来,大部分的人都安心了,只有一个人往前走。所以你有时候在取舍的时候,顾及大部分人的利益,少部分的人你又非常真诚的去跟他做沟通。这个沟通做得好。这个同仁吃饭的时候她就走过去,对那个第一个人说:「对不起啦。」她先给他道歉,请问这个同仁有没有做错?没有做错啊。但是先道歉好,因为怕她不欢喜,一道歉,她的气就下来了,后面的话就好说。
请问大家,你都没有错,讲「对不起」容不容易?这个要练,不然这三个字,离我们好像very……(大众补充:far)。人啊,没有这个本事,就不要自己给自己献丑,要有自知之明。有一种练法很好,人家跑过来撞你,你都先跟他讲对不起,你就会练习惯了。人家给你踩到脚,突如其来的,你不要不高兴,马上「对不起」,那个人态度会很好,明明是他踩你的脚,你还跟他讲对不起,说不定你就把《了凡四训》介绍给他。因为他觉得这个时代还有这种修养的人,结个法缘很好。在这些生活当中练,那就没有委屈的感觉,人没有做错都能讲「对不起」,那个委屈感慢慢就放下。
同仁就过去「啊,对不起,刚刚应该跟着妳,看到后面阿姨们走得比较慢,我就先缓下来,抱歉抱歉。」结果这位同仁说:「是妳对了,我走得太快了,而且后来变成我跟着妳们了,我觉得妳们这样慢慢走,这样心比较定。」对了!你又不让她难受,又让她学到正确的做这个事情的方式,很圆满。
所以,当对方劝谏我们,我们不要怕,好像不照他的去做是一种伤害,不用有这个想法。你真诚的告诉他,「谢谢你提这个意见,这个能感受到你念念都为我们的团体着想。但是,现在客观的情况是怎么样。」其实你真诚跟他沟通,同时也在让他考虑事情不是只有在他的角度。
所以事实上,为人君、为人亲、为人师,底下的人提意见都没有坏事。第一个,他提对了,不就帮我们一把,不然公众的事我们自己考虑不周到、或者判断不正确了,做错了我们于心也不安。所以他劝对了,你感谢他;他劝错了,你刚好指导他。他劝对了,你也没错,只是考虑角度不同,那两个人一交流,考虑事情不就更全面。而且同时你再分析给他,也让他能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他也慢慢会变成熟。可是你不去跟他沟通,他每天在那里等又看你没反应,他就开始胡思乱想了。是吧?可是有时候,我们这个领导太多变成什么呢?自我的考虑。比方说,他给你劝,哎,我很忙,改天再跟他讲,改天再跟他讲,改天再跟他讲。改天,都是自己的角度。那你拖久了,他想得已经觉得很难受了,感觉你不尊重他了,到时候你再解释,可能人家都很难接受。你说:「但是我真的很忙,他没有办法体会我。」拜托,忙,再忙,如果说:「我最近很忙,可不可以下个礼拜再跟你谈这个事。」不就解决了?忙,连十秒钟都没有?那这个也给自己太大的借口了,那个根本上是什么?不恭敬人。
领导者假如没有能够体恤人家的心,不尊重人家的状况,无形当中这个下属的力量没有办法凝聚起来,自己会做得很累,有时候还觉得别人不帮忙。其实我们跟下属很多机会都要这样很坦诚的,大家就能互相理解。所以真诚沟通是必修科目。从哪里开始练?从对父母,能真诚的跟父母做沟通,而且还能够做到「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再来,团体里面可能会出现,很多人很有能力,我们如何善用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又是习气颇多的这样的人才。当然,用人首先考虑德才兼备,德还是一个本。假如他才能很好,但个性不好,你可以用,条件是你能掌控。不然失控了,整个团体都受太大影响。他还肯听你劝。再来,不要让他当主管。你要用他的才华,可是他习气很重,会搞出很多人事问题。最后他那个人事问题,会搞得你乌烟瘴气,你连事都做不了,他那个才华也用不上,因为他延伸出来的问题比他解决的事还多。
所以有一句话讲,「良好的个性,胜过卓越的才华」。您现在去问所有的老板,他最头大的就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里面,常常发生的就是:有才华的人非常傲慢,管不动他,常常有很多是非的事情都由他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感觉,好多事情处理起来都很难,为什么?因为没有「慎于始」。
你看现在的父母一谈到孩子教育问题,哇,那个苦水吐整桶,你会感觉好像天要塌下来了,好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因为他拖了十五年,他才要面对。假如这个问题是十五年前,那是小case(事情)一件。我怎么又献丑了?你看人这个习气很难改。我们要用智慧来面对每一件事、面对每一个因缘,要防微杜渐,就不会有后面那延伸出来这么复杂的问题。
人能够防微杜渐,一个先决条件,他要「无欲则刚」。他假如有贪功、有贪快、有急于要得到什么,产生什么效果,他必然会用有才之人,而没顾及他的德行。有才而无德的人,他一表现了,你又不能没有他,又一直赞叹他,慢慢他那个习气都出来了。跟你一开始能慎重护念他的德行,用人不要用得这么快,慢慢的让他德才能够同步提升,那这个人才你可能可以几十年共事。可是你一开始急于看到成绩,用了有才,最后他居功自傲,恃才傲物,甚至于我们最后要跟他结恶缘,那这就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情况了。所以这个用人,确实还是要多方去考虑。那我们这一个「知人」章节,就可以判断他德行的基础,进而再分析他做人做事的能力。
如果团体里面,成员喜欢搞小团体,怎么处理?现在当领导,尤其在传统文化的单位当领导不容易。恭喜你,愈不容易,功德愈大。转个念,「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把这个路披荆斩棘,把它开好,把这些学风、道风,做人做事的这些风气把它树立起来,那真的是功在文化的复兴。这个成员喜欢搞小团体,第一要考虑的,自己有没有爱憎。自己也很喜欢搞小团体,都用听自己话的人,那自己也是一个团体。真正有胸怀的人,他可以用不同的人才。都用听他话的,那铁定到最后,他所用的人只会给他讲好听话。两个人都有贪欲,他贪被他重用,领导贪这种感觉,他不听忠言逆耳,搞到最后都是考虑自己了,那团体的利益铁定要出问题。领导者要先以身作则,自己要大公无私。
我们顺便翻到一百六十页。我曾经听到有人在讲,这个义工,他们来了,我们的员工来了,比不上其它的团体,人家其它团体这么有纪律,付出都不喊累,我们这里怎么大家素质差人家那么多。当时候我在听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在谈这个事情。当领导没有学过《群书治要》,very dangerous(非常危险)。真的,处在领导的位置,造业太容易啦,一个态度不对了,那个态度一不对,伤了多少人的心啊。人家本来要到这个传统文化的单位来提升自己的智能、德能,大家共襄盛举,修福修慧。我们都是指责、要求,最后人家「啊呀,这个传统文化我看也不能学了。」你断人家的慧命。所以为什么说人能弘道?当我们当领导在处理团队的事情,都跟《群书》讲的相应,人家感动,一感动了,大家合力合心,不就把文化的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我们要放下这个一遇到事情先指责的惯性都不容易。
我自己在九年半前,我在海口,我有一本书,有一本经书,是拿来讲《弟子规》的,那一本我在里面记了很多故事、句子,我当时候就用这一本在讲。结果我就常常犯很多过失,我就在这一本书的前面写了一句话,也是师长的教诲,「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是以终无怨」。这个是师长一把扇子上面的墨宝,引的是老子的教诲,「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人与人相处好像很难做到不摩擦,不有一些不愉快、埋怨。有时候几年前如胶似漆,好得连厕所都一起去上的,现在因为某一些事,也在不是很舒服,打招呼都「哎、哎、哎」,保持距离了,跟以前都不一样。你们怎么都笑得这么大声?所以人有一个习气也很难放下,「记怨忘恩」。转不了,一转,幸福的人生就到了。「记恩忘怨」,心里面任何人的不是都没有,所有人对你的好,你都放在心上,你每天笑得跟开花一样,是不是?你们没什么反应,我就不逼大家了。你看《弟子规》一句话就可以扭转人生,「恩欲报,怨欲忘」。
其实坦白讲,这些心境转不过来,根出了问题。什么是根?「夫孝,德之本也」。我们只要跟人还会记怨,铁定对父母还会有记怨。我们再继续观照,父母照顾了我们几十年,我们脑子里就放了那一、两件不高兴的事情,还在那转啊、转啊、转啊,然后几万件、几十万件父母的付出都想不起来。我们一观照,颠倒啊,我们太愚痴、太颠倒了,就转了。这个根上一转,再从对父母这个念恩的心内化了,融入我们的灵魂,对兄弟、对家族亲人、对一切朋友、一切人,都可以提得起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你看我讲得太激动,所以激动也不是理智的状况,太激动,刚刚要写什么忘记了。Trust me(相信我),我是定定神。师长墨宝里有讲到:「汤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庄子曰,『以得为在人,以失为在己。』然则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是以终无怨」。最后师长举了一个做得很完美的圣人,大舜,来给我们效法。所以,要学就跟圣人学,是吧?来效法舜王。父母这么恶劣对待他,他是「负罪引慝」,「孺慕号泣」。就像个婴孩得不到父母的原谅,那种赤子之心在那里反省,忏悔自己。
庄子那个话也是很不简单的修养。有什么成就了,都是别人的功劳,推功于人,让功于众;有什么过失了,不指责别人,先反思到自己的不足,甚至于是把责任给扛下来,「以失为在己」。这对一个领导者来讲非常重要,比方说他带一个团队,他下属出了状况,他跟对方来指责自己的干部、自己的下属。下属寒心啊,不是他寒心而已,你所带的人全部都寒心。他们会想,那下次遇到这个情况,我的主管不是一起骂我?铁定明天就有三个人递辞呈了,他感觉不到一种爱护。假如明明是下属做错了,也确实是给他讲过了,他还是做错了,对方在指责,你马上鞠个躬,「啊,对不起,是我这个领导没给他讲清楚,没给他教好,对不起,对不起。」你把这个过失还揽到身上来,那这个下属会很感佩,他会很忠心跟着你干,「以失为在己」。
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到,这个搞小团体,我们还是从「君、亲、师」去思考。第一,我们自己不能带这种头,「君」。再来,你要知人善任,你要用无私的人,不要用那个比较自私的人,才会形成后面那个结果。「亲」,假如团体你不公平、不去爱护,大家都觉得没有被关爱,当然彼此比较能够说得上话的人他就聚在一起了,他缺乏爱嘛。出现小团体也要反省,我们这个团体有没有给底下的人温暖,这个要观照到。我们不从果相当中解决问题,要从因上。那很可能你心胸宽大,常常把大家都召集在一起,一起吃个饭,出去爬爬山,你的关爱都是平等慈悲的,慢慢这个小团体打破了。这是「亲」。再来「师」,一个人他进来一个团体,你也要「慎于始」,哪一些处事的态度他应该建立起来,这个人进来做员工,这个朋友进来做义工,都要把很重要的这些我们的宗旨、理念,这些原理、原则要告诉他。你一开始告诉他,他记忆很深刻,这都是慎于始。
我们一起来为弘扬文化而努力,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来这里随顺习气了,本来来修福、修慧,最后变造孽了,这情何以堪,不是我们的初心。你一开始就提醒,而且什么?不断提醒。哪一个人说做哪一件事,以后都不用再充电、再训练?没有这种人。当时候佛陀的学生,每一年几个月都要回来再充电;哪有说一般的人学传统文化,他在做人做事当中,不需要重复去护念跟提醒他。
我们拉回来刚刚举的那个例子。我们团体里做事有情况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有没有替他设想到,他是不是最近不舒服,是不是?就跟刚刚丰田那个思考差不多一样的。会不会他家里有问题,所以他今天比较没有精神?再来,这些规矩、这些礼仪、这些做事的方法,我有没有提前给他培训过?是吧?「他学传统文化了,就要正念分明。」拜托,自己都做不到,还拿这么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们有没有很恭敬的面对这些志同道合的人,来到这个因缘当中?真正负责任是他一连串这个培训计划,你都要能想得到。都没有去护念他,没有让他成长,那不还是把人当工具用?那本身这个态度就不是传统文化。那我们当领导是用自己的行为在谤正法、谤传统文化,让人家看了都不起信心了。尤其他假如又学过《群书治要》,又看我们都没做,那就更难接受了。
当然,我们在服务大众的每个因缘,应该都有很多思考,思考是对的,但是不要烦恼就好了。没时间烦恼,一想不通,《群书治要360?君道》翻一下,应该找得到解药,不然《了凡四训》读一下。
有学长又说到了,说「师长说,六十岁应该就要放下这些俗务,这些工作了,先求自己这一生修身能有成就。」这个是对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自己这一生没有成就智慧,那你以后要帮别人也不容易。所以事实上,我们在服务别人当中,核心还是在「明明德」,是藉由服务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赶快调整。不能觉得自己能帮人,能度化别人。
我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个比较大的团体,坐在他们的车上,我看一个长者一直在那里谈话,都是谈「谁谁谁是我度的,谁谁谁是我度的」。我们自己都度不了自己,还度谁啊?你看佛门讲「度」,叫「六度」。六度,第一「布施」,度悭贪,度谁?度自己的贪心,不是度别人。而当我们常常提在口里,自己的名闻利养已经很强了,也很傲慢了,也没有自知之明了。
所以古人他从小扎德行的根,他二、三十岁那个德行、智慧真的让人佩服。就像我认识卢叔叔,从小他的父亲就读古书,所以他们从小就看文言文,这基础非常好。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很难找得到,他从小扎根,所以德行很好。我记得我有一个学妹,跟他谈话,他一讲话,她就开始流眼泪,然后跟他谈了几个小时,离开的时候还在哭。就是长者的真诚,他言语一出来,就感动对方,让她止不住眼泪,第一次见面呢。我们可以修到这个程度,但是不能修错,变成我们一讲话人家就流眼泪,因为听得太痛苦,这个哭有很多种情况。感人至深,真诚真的能够,不认识的人第一次见面,能够感动人家到这个程度。
那我们要达到长者这样的修养,得还要下几十年功夫。所以事实上,我们现在服务别人,要感谢别人给我们一个服务跟锻炼跟提升自己的机会。所有表面上是利益他人,事情上都是为了自力的提升,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一有觉得「我能度别人」,很可能就掉到一个傲慢上面去了。
所以六十岁了,要办道,要成道,这个重要。那事实上,我们在调整的过程当中,也要考虑到整个事情的客观状况。所以《群书治要》第七十七页最后,「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你治理一个国家,带一个团体,当领导者,首先你要考虑到什么很重要?「嗣」,这个就是接班的人,所以有一句话讲,应该是曾国藩先生讲的,办事以找替手为第一义。你能找到接班人你就可以退下来,你不能现在事情正好都没有人,你一退下来,可能这个事情前功尽弃了。所以培养接班人,是要在我们一上领导的位置,就要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因为随时因缘会变,你刚好就没有在这个因缘里面,结果又没有接班的人,最后前功尽弃,不是很遗憾?现在接班人还没出来,自己要平稳。就是自己的功课,要每一天不间断的做,然后要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历事炼心,工作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修身、修行的功夫。那慢慢自己的道业稳下来,然后又稳定的去找替手,不只自己找,也可以跟你的领导沟通,一起帮忙挑选适当的人选,我们还是善始善终。真的工作量太大了,也要真诚的跟领导沟通,大家互相理解,应该没有问题。而且透过沟通,大家才能彼此了解状况,很可能一些年轻的人了解你的状况,他愿意多一点承担、多一点承担,慢慢的他也成长,让这个因缘的衔接水到渠成就可以。
我们刚刚跟大家讲到观察事情客观去判断,举了一个齐威王的例子。接着我们再看到一百六十一页,三百四十七句,这个是在《六韬》当中,我们把前面的经句也跟大家一起来过一遍:「文王问太公曰」。《六韬》观事。文王向姜太公请教,领导者很积极的要举贤,但是却没有获得什么好的功效,反而国家、社会愈来愈乱,甚至国家都陷到危亡的边缘,这到底是为什么?您看,观察这件事情,明明有在举贤,可是为什么结果是这样?所以我们常常在看事情,看到表面,不够深入,往往事情个中的窍门、门道在哪儿也不一定分辨得出来。看表相往往会看得自己都怀疑,或者是对经典都怀疑都有可能。
假如遇到一些事情,觉得经典讲得也不准,一定要跟人家探讨。就像《了凡四训》里面一些读书人去找中峰和尚,「这经典里面讲,好人有好报,我看不见得是这样。」那是看表相嘛,他说,「打人、骂人是恶。」中峰和尚说,「未必然也。」「礼敬人、赞叹人是善。」「未必然也。」着相嘛,看表相,没看根本的存心。
结果太公马上举出来了。他问为什么,太公说了,「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他选拔贤才没有加以任用,这个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为什么没有用?产生这些情况的问题点在哪里?进一步又问:「其失安在?」姜太公说了,他的问题,「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他用的都是那些大家都讲好的,他就觉得是贤才。「或以非贤为贤」,他就听了大家称赞这个人,他就觉得贤,那就可能不贤的人你把他当贤。就像刚刚举的阿大夫,所有的人都讲他好,他是去巴结的。「非智为智」,把没智慧的人当有智慧;「或以非忠为忠」,不是忠诚的你把他当忠诚;「或以非信为信」,把不是真的诚信的人,你把他当诚信。
这一点,曾经卢叔叔,有一次我跟他聊到某一个人,我说,这个人很好啊。他说,你怎么觉得他很好?我说,他对我很好。人没有智慧都判断不清楚。长辈说,那是对你呀,他对其他人呢?你所听到的就是那些对他有好感的人,也不一定客观能够判断。而且你现在很有名,是吧?很有名,人家当然都对你好。所以这些都要很客观、很冷静去判断。假如没有这么冷静客观,那可能判断错误。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这个就是我们截取出来的经文。大家看一百六十一页,国君把世俗所称道的人当作有才能智慧的人。而且,孔子也提醒到,「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孔子称赞的人,他一定是已经确定判断这个人是真有德行,他才会称赞。还没有完全确定,那一称赞,人家说孔子称赞了,结果他是没有真实德行的,人家因为相信孔子,最后被那个人骗了,那孔子也会很难过,这流弊就出来了。所以当人家信任你、听你的话,你每一句话都要判断清楚才可以跟人家讲。你不能跟这个人才见两次面,「哎,很好,很好」,你随着自己的感受就讲了,说不定她以后嫁给那个人,恨你一辈子,就你这句话让她看错人。古人还说「盖棺论定」。人要修到定性,他不会变操守,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所以人在称赞人、推荐人的时候,也要有这种谨慎的态度。因为你推荐人,你自己本身也有一种责任,不能说你推荐自己的亲人,那就变私心了,自己的亲人真可以才能推荐。
「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一般世俗人毁谤的人,你觉得他就是不好。大家冷静去看,一个团体里面比方说一段时间,它已经形成不好的风气。人在这种做法当中,他给自己方便,没有为团体,已经形成问题了。比方说,国家的财政税收已经严重亏空了,好,公务人员减薪,你减不减?你们还要想那么久,铁定有挣扎,大家有没有看到?财政税收不够了,大家要不要为国家想?要,但是先不要拿我的。这个一般的逻辑就是这样。所以既得利益的人,他没有大公无私,铁定都会有起伏,都会有反弹,都会有他一套道理。
现在学传统文化的人,有一个误区也要慎重。明明自己没有去配合,心态上是错的,可是又要讲一大堆引经据典,讲得自己也没错。这一堆道理变成掩盖自己的私心,就麻烦了。真的要不自欺,时时真诚面对自己的态度、念头不容易的。所以历代所有这些改革,他一心为公的改革,遇到的阻力多不多?很多。因为既得利益者他习惯享福了,你一下要拿他的,他都会有情绪的。所以那个真正为公的人可能被很多人骂,那你「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那你判断就不一定对。
「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他有很多党羽的人,都被重用了;少党的、少结党营私的人都被挤退掉了。现在很多假如没有正气、没有学伦理道德,都是这种急功近利的,这样的领域、行业、团体,「劣币驱逐良币」,真正廉洁无私的人可能都快混不下去了,大家都贪污,他不贪污,被人家骂、毁谤。
「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这些既得利益者结党营私,然后就埋没了这一些贤德之人。「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忠臣被陷害了,这些谋私的人,臣子,以虚的一种名声得到了尊位。读到这里,诸位学长,一个团体里面有无私正直的人,哪怕他性格比较刚烈,这样的人都是硕果仅存,要护念、要留住这种人,要爱护这种人才。
所以假如是这个风气,「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整个社会更加混乱,国家就难免危亡。
观这一件事情,要很深入,分析清楚,从外面看,文王说,他都有举贤,怎么国家还是败了?客观的看,就是这些「多党者进」,用的都是虚名的人,不是真实德行的人。
从这一段我们再反思到现在的社会,民主政治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流弊。同一个党的,他不好你也说他好,那最后利益输送,那就麻烦了。政党变不是谋人民福祉,是谋整个团体的利益,甚至于还跟商业挂钩,那问题就大了。我不是说现在是这样,我说可能会有这个流弊。既然可能会这样,那就告诉我们,制度不是根本解决问题,是吧?我们都觉得好像制度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根本是什么?人的德行、素质。人教好了,什么制度社会都不会乱;人没有德行,谋私利,什么制度也很难不出现问题的。所以「君子务本」还是重要,在家庭,甚至在整个国家的政党都是如此。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