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这个星期要参加山西大同大学,为大学新生做传统文化培训课程。他们已经做了多年了,我们听了也非常感佩。一年的新生有五千人,他们已经培训了很多年了。而且在大学里面,他们也有传统文化的学社,持续的在以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而且政府办的很多活动,都会找这些大学生去帮忙,说他们的形象特别好,参与的人都生欢喜心。结果这些去帮助政府办活动的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工作都找好了,都被挖角了。
所以这个现象也可以给我们所有从事教育者,以至于家长一个启示:希望孩子以后有出息、有发展,得先学传统文化、学做人做事。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界,都很重视伦理道德,有了伦理道德的基础,才是栋梁之才。所以教育界讲到,“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最起码他有德,慢慢他还肯努力、肯提升,慢慢从次品还可以到上品,但是“无德有才”,就是“危险品”了。我们看现在很多企业出问题、倒闭,很多都是用人不当。这些人很多也都是硕士生、博士生,读了一二十年的书,最后却会做出不义之事,那还是在他成长过程当中太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了。
上次我们讲到“人存政举”、“为政在人”。一个国家、一个团体要能兴旺,一定要有好的领导、好的人才。但人才的培养要越早越好,不能等出社会了再培养。像在大学里面,大学四年是黄金岁月,他们从一进校门,校方就能以五千年的伦理道德智慧来引导他们,对他们的人生都有决定性的关键影响。我记得上次听我们云南省的宁处长讲到,在大学里面办课程,第一年办的学生,都跟以往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有没有教,差别非常多。“人之初,性本善”,你只要有教,一定能启发他的本善。而人你不启发他,“人不学”,他就“不知道”,他可能就随波逐流。所以在大学里面,能够大力的让学生们学伦理道德教育,这是国家之福,因为我们希望从大学里出来的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自己曾经在几所大学跟大学生做传统文化的分享,给我很大的感触。我们还没去以前,都有听到一些老师们讲,说现在大学生不好学,他可能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就没有专注力了,你还得给他讲讲笑话,不然他可能就听不下去了。可是我们去了之后,针对他的人生,他所关注的这些思想观念,包含对他人生的规划,还有人际关系怎么和谐,这些是他非常想了解、想深入的。我们用传统文化当中这些好的义理跟他们做交流,他们的专注度是一个半小时目不转睛。所以不能怪孩子,我们能不能教给他最需要的、最重要的这些好的教诲?
我记得那时候在地质大学,学生应该有八、九百人。讲课的时候,这八、九百人全神贯注。当一句话跟另一句话当中有一个空档,可能不到一、两秒钟的时间,一片宁静,感觉好像针掉在地上,在那一刻可能都可以听得到。如此专注,我们都感觉到,没有尽心去准备这一堂课,那对不起大学生。而且不只大学生很想学,我们到监狱去,也是一个半小时,服刑人员也是目不转睛。那时候很感叹,假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都把这些道理告诉他们,他就不可能走到监狱里面去了。他并不是不肯学,不然他怎么这么专注?
所以种种家庭、社会现象,都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丧失民族自信心了,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教知识、教技能多,忽略德行、忽略伦理。所以这些做人道理他不懂,社会诱惑又那么多,哪有不误入歧途的道理?所以“教学为先”,一定先教做人这个根本才行。刚好这次,大同大学办的传统文化的培训课程,我们随喜赞叹,这是校方的德政。尤其他们学生处的李处长,是女中豪杰,坚持了这么多年,利益无数的学生。所以我们也是去尽一点心力,参与这个课程。
我们上一节课的重点在“人存政举”,一定要有好的领导者、好的人才。培养人才越早越好,从哪里就要开始呢?应该是从胎教就要开始。人才之端,应该从胎教、从小教起。而一个国家的兴衰,最大的关键就是皇帝,就是最高领导者。他做好了,底下都正了。那皇帝要什么时候培养?他也要从小培养,从他当太子的时候开始培养。我们了解到,一个领导者,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我们先复习一下第十页二十二句,在“君道”当中的“反身”就有讲到:“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那领导者“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的大臣都效法、学习他;“左右正而后朝廷正”,这些股肱大臣都以身作则,整个文武百官都效法,整个朝廷政治清明;“朝廷正而后国家正”,整个官员又做老百姓的榜样,这个国家就兴旺;“国家正而后天下正”,他的国家安定昌盛了,其他的国家,谁不愿意幸福美满?谁不愿意长治久安?那自自然然就跟他的国家学习。商朝、周朝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国家做好,那其他的国家都来归附。像周朝有八百诸侯国,就是文王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了,所以“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其实现在全世界,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哪一个国家重视伦理道德,哪一个国家把复兴汉学作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它就能成为全世界的中心,它可以带领全世界。因为现在很多国家都有很多问题,它不知道怎么解决。汤恩比教授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哪一个国家肯大力弘扬汉学、中华文化,哪一个国家就领导全世界。
孔子在世的时候为什么周游列国?就是哪一个国家真正重视《周礼》这么好的教育、这么好的制度,它肯用《周礼》,那这个国家很快就兴旺了,那天下就来这里学习。所以孔子的目标是要让天下安定。没有国家重视,没有国家重用孔子,那只能是当时的因缘,大众的福报不够,这也不能强求。但是往后哪个家族、哪个朝代重视孔子的教育,那它就一定兴盛。所以谁最有福报?肯听圣贤教诲的人,那就是最有福报的。其实上天慈悲,都给我们很多的机会,我们得好好珍惜。
既然君王正,整个国家就能够正,那培养一个国家的接班人,就是国家的大事了。我们接着来看一百六十三句,就是《汉书》当中提到,周朝怎么样教育太子的。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
【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大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从这一段,我们也联想到上一节课讲到的,整个尧、舜、禹、汤这些盛世,到了周朝,是圣人最鼎盛的时候。这个就是关键,就从小、从胎教就开始教。成王在幼年襁褓之中,当时候便安排三个最有德行的人来当太保、太傅、太师,“召公为大保”,他是燕国的始祖,“周公为太傅”,这都是圣人,“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太保,“保”是什么呢?“保其身体”,保护好太子的身体,养成很好的这些健身的习惯,所谓饮食有节度,然后起居有常,都要养成这些好的习惯。包含做任何事情,身心不可透支,这个都是要告诉他的分寸。我们了解到,保护身体很重要,因为好的身体伴随我们一辈子。他从小假如体质不好,以后要扛大任就很不容易。所以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看得很远。像我们现在做什么事情体力不够,就会很有遗憾。那我们冷静看看,现在整个家长、老师,重不重视孩子的健康问题?他这个健康还包含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现在很多孩子考试考到最后身体都坏掉,然后心理压力很大,很多学生扛不了压力,自杀的都有。所以都要保护好他整个身心的状态。
“傅傅之德义”,“傅”是以道德、仁义的教诲来辅助他。“师导之教训”,太师是以圣贤的教诲来引导、启发他。这些是三公的职责所在,“此三公职也”。我们看到这三公都是圣人,而且都是身兼重任,太公、周公那都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领导者。
教了太子以后,更重要的是太子要能够落实,能够成为他的习惯。因为所有的教诲成为习惯了,他才能得利益。假如只是学了很多道理,没有成为习惯,那就像《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他是“长浮华”了。所以必须内化,可内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得到,得有人不断的陪伴他去落实,那这个时候,“于是为置三少”,就是这另外的三个老师来辅助、监督他。一个习惯要完全落实,那得要不断熏习、不断提醒。比方像我自己,改掉一个急躁、浮躁的习气,这么多年了都还没改掉。假如旁边时时有善知识提醒,那一定会改得更好。所以身边有人提醒,有善知识,那是很大的福气。我们冷静想想,现在为什么修行这么难?很重要一点,我们自己听别人劝的时候,能不能欢喜接受?比方说父母劝我们,我们会不会不高兴,不耐烦?假如父母劝我们,都不能欢喜接受,那要善知识劝、要朋友劝就更难。而越小劝,越好劝,人长大之后可能比较固执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好劝。所以古人对这些人性都很明了,都知道要抓这个最好的时机点,从小教起。所以辅助太子去落实,就设了“三少”,“少保少傅少师”,他们“是与太子宴者也”。“宴”就是住在一起,跟太子生活在一起。跟太子生活在一起,他的一举一动就给太子好的影响了。
“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于是当太子幼年了,理解力有了,比较懂事了,“三公三少”就跟他讲明孝、仁、礼、义的这些道理,甚至于是在生活当中给太子表演出来。
“以导习之”,我们看,讲明白之后,这个“导”,它有引导,也有自己先做到了再去教导的这个意思。这个态度,圣贤人都有。我们之前曾经提到,曾子说到,孔子有三个德行他没有学到,他自己觉得很惭愧。哪三点呢?孔子他见人一个善行,就忘其百非。这个是孔子很容易跟人相处,他不会对人有成见,人家的过失他尽力去帮助他,看人家的好,赞叹、向他学习,“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见人善就像自己有一样,他不会嫉妒别人,不会跟人争高下,“夫子之不争也”,“见人有善,若己有之”。第三,“闻善必躬亲行之”,夫子接受到一个好的教诲,必然是自己先亲自去做到,“然后导之”,而后才去引导别人,这个“是夫子之能劳也”。这个“劳”就是其实要真正能够教化他人,是不容易的,是很辛苦的,是每一句自己要去做到,再去引导,别人才能够心服口服。所以“以导”,引导他,以身教来引导他,进而协助他“习之”,“习”就是让太子落实。
然后“逐去邪人”,就是驱逐这些奸邪之人,不要给太子不好的影响。我们看,在整个家族当中,以前的人都有这个默契,就是一定要给晚辈做好的榜样,不能给晚辈不好的影响,这都是慈爱的表现。因为小孩子很容易受影响,而且“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其实这一点,应该现在有小孩的人体会满深刻的。比方你在家里很好的教导他,可是回去爷爷奶奶或者到外公外婆那里,一直看电视,或是老人都很宠他,回去一趟,回来得调老半天。所以教育是合力,不能单靠一个人,不能单靠父母或单靠老师,得是所有接触孩子的人,都有教育的敏感度、教育的智慧,不然会常常帮倒忙。所以“不使见恶行”,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
那要达到这个目标,“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选出天下品行端正的这些读书人,包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他们在孝顺、友爱兄弟、尊重长辈,包含见闻广博、有道德的这些人,来陪伴太子成长。“以卫翼之”,护卫他,“翼”是辅助他。“使与太子居处出入”,让他们跟太子“居处出入”,就是朝夕相处,同出同入。
其实不只在教育太子如此,以前每一个家族教孩子,就是千里寻师。整个家族这些耆老,可能都七八十、八九十的,在家族当中很有地位的,德行又好、又有人生智慧,由他们开会,聘请哪一个老师来教自己家族的下一代。就在祠堂教,而且私塾老师也是跟学生住在一起的。
其实我们听师长讲以前私塾怎么教,都觉得冷汗直流,自己跟这些孩子们二十四小时居住,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够利益他们?自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德行。一掂量,就有自知之明,也知道还有多少不足的地方。二十四小时在一起,你一举一动都要合乎道才行。你“置冠服,有定位”没有做,那孩子就说:“老师你教我们这么做,你自己也没做啊!”他就不相信了。包含要求孩子早睡早起,那这个带班的老师得跟着做到才行。而且包含我们自己回想,父母的情绪,孩子都可以感觉到。所以我们教孩子说,“不要乱发脾气”,假如我们父母情绪起伏都很大,那孩子也不服。同样的,私塾老师,他也不能情绪化,不然孩子也不服气。
接着讲到,“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太子生下来,所看、所听统统都是好的事情,符合德行的事情,所以他“见正事”,他就可以效法学习。“闻正言”,他所听的都是正知正见。“行正道”,他所做的都跟道是相呼应的。“左右前后皆正人”,在他的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我们之前在“交友”方面,有一段经文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小孩最强的就是模仿,他什么时候模仿了他自己都不知道,就潜移默化。
所以孔子接着说,“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一生都不会改,自然而然变成他的习惯。其实看到这一点就了解到,教育孩子是有黄金时段的,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黄金时段没有掌握,等到他大了以后才教,相对的就很辛苦。“禁于未发之谓豫”,很多这些好的习惯你都让他养成,不养成坏习惯。但“发然后禁”,他已经养成坏习惯再改,就非常辛苦。他辛苦,老师也辛苦,父母也辛苦。所以当父母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把教育摆在第一,“至要莫如教子”。要有所取舍,把教育摆最重要,不要顾着赚钱,忽略孩子教育。等孩子大了以后不听话,你再有钱,你也不可能安心,也不可能有好日子过,不知道孩子又会出什么状况。甚至于孩子没有德行,你赚再多的钱,也不够他挥霍了。
这段话是周朝教育太子。我们以最近的皇朝清朝来看,也都是守这个原则,清朝的皇帝教育小孩很严。我们以前看这些古装戏,概念就好像这些当皇族的人都是富贵享受的。清朝的皇子,三点到五点就进入书房读书了,先温习昨天的功课,三点,然后用功到什么时候呢?晚上七点,都不离开读书的地方。中间他可能出来运动、习射,那个都是学习的项目之一。那大家算一算,十四到十六个小时之间,是这么样下功夫。所以我们看到,清朝每个皇帝学问都非常好,这不是偶然的。而且这些皇子,包含太子定了,天下就安定,这怎么可以放松呢?一年只有五天休息,只有春节大年初一、端午节、中秋节,还有皇帝万寿的时候,还有自己生日,就五天而已,所以非常用功在学习。
这段话给我们人生的启示在哪里?你说“我又不是太子”,讲这句话,可能就很难在经典当中去领纳、去受益了。所以学这些教诲不能分别、不能执着,说“这个是讲太子,不是讲我的”。其实我们冷静看看,我们学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期许自己能承传传统文化,以前太子从小就学,我们是长大了才学,“亡羊补牢”,在补习。我们看到这四岁、六岁的孩子在读经、背经,比我们快太多了,我们黄金时段已经错过了,现在要努力,那不知道要加多少倍。所以最起码也要三点起床,然后也要学习到七点才能休息,不然根本就没有办法大幅度的提升,承传中华文化就变成一句空话了,做不到了,空愿。所以这样的要求从共学班开始,我们一起督促,一起并进,从每个弘扬文化的人开始做表率。这是修身必须如此。没有这样熏习的功夫,以我们成年才学,伏不住烦恼。
当然假如在自己的因缘当中,没有办法十几个小时都读书,其实在工作当中都是在熏习。在工作当中时时想着,我这句话跟经典相不相应?我这么做跟经典的原理、原则相不相应?这都是在保持观照、保持熏习,都是在用功。
从齐家来讲,这段教诲就提醒我们:孩子成长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所以“孟母三迁”。包含“窦燕山,有义方”,他是以身作则。所以有身教,还有整个环境的境教,还有适时给予孩子的言教,就能把下一代教好。这个是齐家。
包含治国,国家要有栋梁之才,那就要重视政治人物的培养,要趁早培养他,年轻的时候就要好好的栽培他。甚至包含录取党员,就要看他的德行根基,他从小有没有好的教育,所以应该要去家庭访问。包含取党员,应该回归到汉武帝汉朝那时候的取才,“举孝廉”,因为“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从这里也体会得到,现在家庭也好,团体也好,弘扬文化的组织也好,最缺的是“三公三少”,缺这么有德行的人,缺教练。因为你没有陪伴,确实他有时候知见错误了,行为错误了,心态错误了,又没有人导正他,一偏偏得很远了才发现,有时候就很难拉回来。所以在这个弘扬文化的大时代,要期许自己可以提升到做很好的教练,可以跟身边的人共事、共住,给他点点滴滴的好影响。以这个level(水平)、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德行,这样就会下硬功夫、下苦功夫了。我们接着来看一百六十四句,我们一起念一下: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
这段经文讲到,一个国家没有贤良的大臣,没有优秀的人才,“俊士”,因为你国家有很多好的政策,都要这些优秀的、尽忠的人才去落实这些政策才行。假如没有“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能够成就功业、树立名声,树立名声就是让老百姓完全的信任政府,这都不容易。“安危继绝”,他能平定危乱,且延续已灭绝的这些国家。这么重大的功业,没有“贤佐俊士”是不可能的,“未尝有也”。
所以我们看唐朝之前乱了那么久,魏晋南北朝、隋朝,乱了那么久,可是太宗一用贤臣,几年之内就达到贞观之治。确确实实用贤才是关键。我们回想到在“务本”当中的第一句,“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其中第一个是“修身也”,不修身留不住贤德之人,不修身感召不了贤德之人,所以修身是第一。第二就是尊贤。
在《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当中,子路有问孔子一段话,问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一个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该把什么事情摆在最首要的位置?这个问得好。孔子接着说,“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尊重贤德的人,他才为国效力。结果子路接着讲,说我听说,“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晋国的中行氏他很尊贤而贱不肖,可是他为什么灭亡呢?其实这个问,很好,有疑就问,因为很多事情、很多道理,有时候不是光表面去看,必须更深入,才能够了解个中的关键所在。您看中行氏,大家都说他尊贤贱不肖,他还是亡国了。
结果,“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这里孔子点出来,他虽然表面上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但是他不能重用他。其实他为什么不重用?他还是只是好一个尊贤的名而已,他没有打从心里尊重贤德之人,甚至没有真正把国家、老百姓的幸福放在心上。假如有的话,他希望老百姓早一点得到好日子,那当然要用贤去照顾人民。所以这个好虚名确实会误了大事的。他鄙弃无德之人,但是却“贱不肖而不能去”,就是虽然鄙视不才之人,但并没有让他解除职务,他还是握有权利,那他谋私利的话,人民就遭殃了。
那他这个态度就会延伸出更不好的发展,为什么?“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贤德之人最后终于搞明白了,他是好一个尊贤的美名,根本就不尊重人,那就有怨,不能接受他了,“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这些没有德的人也知道国君轻贱他,那轻贱他的话,他也会对国君有所不满,甚至无德之人,他会起这种仇恨的心。那变成埋怨他的跟仇恨他的,国内越来越多,那这样的国家怎么会安定呢?所以一个不妥的态度,最后必然招来国家的危难,尤其是上位者,因为他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会偏掉。而且“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这样的国家,其他的邻国就会起不好的念头,因为你国家可能就要乱了,他们就发动军队来侵略。那这样中行氏想要不亡,哪有可能?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要真正尊贤,不可以是一个表面。当时孔子到了卫国去,卫灵公,人家都说他尊贤,也是虚的。后来跟孔子同行,居然是跟他太太坐一起,让孔子坐在后面,根本就不是打从内心尊圣贤的,那最后他当然就留不住孔子。
而在齐国,齐桓公也希望贤德的人来给他劝谏。一开始大家在观望,不知道这个国君是不是搞真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表达一个态度,自己团体的人没什么反应,不能怪团体的人,你得要先反思:“我们之前做了什么,已经让人家心里有余悸了,到底这次宣布这个政策是搞真的还是搞假的?”所以在带领团队当中,“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当时桓公表达接受众臣的劝谏,可是没有人来,结果有一个人来了,他教给齐桓公什么呢?九九乘法。九九之数,这个大家都会吧?二一二、二二四、二三六……大家都背过。结果桓公就讲,“这么简单的东西,你怎么告诉我呢?”结果这个人就说了,“国君,连我教这种九九之数你都能接受了,那传出去以后,谁都愿意来给你建言了。”桓公一想也有道理。这个人也不简单,他可以站在国君现在的处境,提醒国君带动一个风气。结果果不其然,桓公赏赐他了,这个劝谏的风气就带动起来了。所以有时候国君有好的态度,也要有一些关键点,还得这些很敏锐的人来做一些提醒。
接着经文讲,“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这些话都很可贵。在这种大家都是比较功利、急功近利的风气之下,能够很冷静都抓这些根本,确实没有定力不行。比方说在商业界,多少人看到别人去投资赚很多钱,受不了了,也想大、也想快,危机就出现了。台湾有企业家他看别人开证券、从事证券的事业赚得很快,他也去开,结果隔行如隔山,一跨行,一下子这些能力、经验都不足,就垮了,赔了三十亿(台币),这是很多年前。所以“不务大”。有那个想大的心就是贪念,这个是不好的种子,最后一定感召不好的结果。所以古圣先贤都教我们,要道法自然、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我们看到很多大的团体、企业之所以倒,都是发展太快,他自我膨胀了,好像自己这个事业做得好,就代表什么事业都做得好,这都是自己的一个错估。
而且务大、贪快就不扎实,就像盖房子一样,你地基都不肯下功夫,那它迟早遇到一些地震,它整个就垮掉。一个团体领导者假如“务大”,那他可能就会感召逢迎、谄媚的臣子,他投你所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所有亡国的国君都是“务大”的,然后他旁边那些都是什么?粉饰太平,专给他讲好听话,最后真正发现事实的时候,都已经为时已晚矣。
所以“务得民心”,一个国家最可贵的,上下一心,特别团结。只要这个国家有全民团结一心的基础,那它铁定越来越兴旺,万众一心。而一个团体,它得民心,它非常团结,像一家人一样,那这个企业团体,它就有感召力,就不怕没有人。上次我们跟大家分享的那个句子:泉水深,鱼鳖就来了;草木盛,这些飞鸟不就自自然然来了;树草丰盛,整个走兽就跟着来了。这自然而然感召。所以人主贤德,这些志士仁人就来归附。
接着讲,“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辅佐的大臣不必要求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得到贤良俊才。我们之前好像有提到,一百匹羊皮还比不上一个狐腋,狐狸的这个地方可能是特别保暖。所以同样的就是,你人再多,没有真正肯给你劝谏的大臣,那人多也没有用。看到这里,我们也想到上一次提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所以不用务多,五个股肱大臣,天下定了。武王有乱臣十人而天下定。
接着讲,“得民心者民往之”,得到民心的人,老百姓都会拥护,甚至于远方的人民都会来投靠。上次跟大家讲到,江苏的苏州固锝集团,他们的员工有一个介绍他的同乡一百零九人,“得民心者民往之”。他们公司省掉人才招聘,省了不少钱,他的员工就是最好的广告。
“有贤佐者士归之”,得到这些贤良的人才,这些有志于利国利民的人,他就会来归附,因为他看得出来这个有前途,能够被尊重、被重用。这一句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在《论语》当中,孔子教导学生:“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进一步经文当中,因为这个学生听了之后不是很明白,就请教另外的同学,同学告诉他,“舜有天下,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他举用一个有德之人,贤德的人都归附进来。“不仁者”,就是因为他有盛德,本来品性不算很好的,慢慢的就可以改过迁善,这些不好的东西就可以改掉、去掉。所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错”就是放,把有德的人放上面,他以身作则来教化底下的人,慢慢慢慢风气就能转,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之前也听到,一个单位离婚率很高,可是换了一个好领导,从此没有人离婚,人还是那些人。夫子深明教化的力量,所以讲到这句“举直错诸枉”,要把有德的人摆高位。假如把没有德的人摆高位,那受灾殃的臣子跟老百姓就太多了。
我们接着来看一百六十五句,我们先念一下:
【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这段是《孔子家语》,哀公请问孔子,说到,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敢问人道谁为大?”“大”就是最关键、最重要。“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因为政治办好了,社会才能安定;社会安定了,家庭才能幸福生活。政治危乱,那老百姓心都不安。老百姓心都不安,怎么齐家,怎么创业呢?所以人家要投资,一定看这个地方政治清不清明,一定是去观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要看他的政治氛围。政治办好了,你不用去拉人家来投资,人家自自然然就欢喜来。所以为什么孔子教导学生,学得好的,都希望他出来办政治,利益一方,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人道政为大”。
而怎么办政治呢?夫子接着对“政”下了很好的注解,“夫政者,正也”。“政”字就是端正的意思。君主做事端正,“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百姓就跟着效法、学习,上行下效。这个在《大学》里面,很多句子都印证。“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就是指君王、天子的家庭。“一家让,一国兴让”。我们看周朝泰伯、仲雍把国家都让给他的弟弟,“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最高领导贪心、暴戾,那整个国家的风气一定是大乱的。
我们看到“政者,正也”,就想到《论语》当中有很多经句都在阐述“政者,正也”的精神。像季康子,季氏家的后代,他是把持国政,那他把持国政,孔子当然期许他要把政治办好,抓住一切机会来引导他。而在《论语》当中,他也确实问了不少问题。我们举几个句子,就可以深刻了解到,孔子讲这么多话,都是希望让他明白“政者,正也”,一定从自身开始做起。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是领导者,你率先垂范,做表率,做好自己,那底下的人哪有敢不正的呢?而“正”不只自己要做好,“正”也代表要公正无私,你不能谋私欲,那底下的人就可能更夸张了。所以《礼运大同篇》说,“大道之行也”,你要办政治办得好,“天下为公”,“公”就是要没有私心,要去私。没有私心,看人才会准,才能选贤举能;有情感、有私心,那看不准了。
但人要能够天下为公,时时保持公心,那要“大道之行”,他得要接受教育。我们以前还没有接触到经典的时候,都觉得好好赚钱、好好享受,都觉得很正常;回报社会,好像心里没有这个态度,没人教。一遇到师长、遇到经典,做人应该是这样。所以要“大道之行”,要有人宣讲大道。然后师长又把无私奉献表演给我们看,我们服气了,觉得这个道理是对的,要为公才行。
另外季康子又问,而且这三句在“颜渊第十二”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孔子连续提醒这么多次还听不懂,自己就太钝了,太不应该了,这就辜负了孔子的提醒。所以这一段虽然是对季康子的,我们肯虚心来领纳,我们就是当机者。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整个鲁国盗贼越来越多,偷盗的风气比较盛,他有点担忧了,就请教孔子,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盗”字上面一个“次”,下面一个“皿”,在《说文解字》当中它是会意字。而“次”跟“垂涎三尺”这个“涎”相通,“垂涎”就是很想要,所以“盗”字上面的“次”字就有欲求的意思,欲求什么?“皿”,器皿,就是想要一些贵重的东西,这就是盗。
那人为什么会有这些欲求,想要去要这些珍贵的东西?这个就很值得思考。大家有没有看两三岁的孩子看到金子眼睛发亮?我看是看到食物眼睛发亮,看到金子他没兴趣。可是我们为什么长大以后对这些金银财宝这么有兴趣?这不就是一个风气造成的嘛。所以孔子接着回答:“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假如你不贪欲,你不以这些豪宅、很豪华的装饰,不以这些金银财宝为你的追求,你自己仓库里面统统都是这些珍玩,你是领导者,底下不就跟着你,都贪求这些东西?假如你根本就不贪求这些东西,没有贪欲的话,虽然你奖赏人去偷盗,他都不去。因为你做好榜样了,你做得好,那当然底下的人都效法,不能只你当君子,我们当小人。所以这个点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些偷盗的风气。还是领导者要自己先反省,因为是他带动的风气。那现在政治领导者要这么去思考,那他真的就不简单。
所以圣教是内学,必然是先找自己身上的问题。当时也是在春秋时代,齐国,当时齐景公遇到了一个情况,就是女子都喜欢女扮男装,这个风气越来越盛。齐景公很生气,就下令:凡是女扮男装,马上把她腰带扯断,以示处罚。结果这个处罚一下去,还是没有改善。后来晏子就提醒景公,说,“你自己宫里的嫔妃女扮男装,你怎么要求底下的人不这么做呢?”齐景公自己才知道问题在他自己,不在老百姓,马上让朝廷的这个风气转过来、自己家里的风气转过来,老百姓就不学这个样子了。
所以从这里看到,高位者的喜好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假如最高位的人最喜欢读圣贤书,那这个国家就有福报了;假如国家的领导人带头学《论语》,学《尚书》,学《群书治要》,那老百姓就起而效法了。
《德育课本》当中“廉”这个部分有举了元朝的许衡,他也是一方的表率。当时在逃难的时候,很多人看到旁边有梨树,开始摘梨子来吃,又饥又渴。结果看许衡端坐,如如不动,然后就问他:你怎么不吃梨呢?他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那不是我种的,我不能拿。他没有指责别人拿,所以这个都是涵养,他只是说这不是我的,我不能拿。有羞耻心的人就接受他的提醒,没有羞耻心的人他也不得罪,他只是提醒自己,不是我的不能拿,“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他没有说“非其有而取之,盗也”,那马上人家要翻脸了,就恼羞成怒。所以进退当中,看到圣贤人的涵养跟柔软。
结果对方一听,给自己找个借口,“这棵梨树没有人的。”梨树哪有可能没有人的,不然它能长那么好?一定有人种的。结果许衡怎么说呢?他说:“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这个梨树可能没有主人,你看他没有反驳对方讲的话,很可能梨没有主人,可是我的心不可以没有主人,我不可以起贪念。我想当下听到的人都很感佩他。结果他在那个地方住下来,影响到当地的小孩都佩服他,那个水果熟了没人摘,掉下来没人捡。所以确实是“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大家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去拿,那是无耻的行为。所以一个人的风范就带动了整个风气。
接着第三句,季康子又问政于孔子,问很多不一定有用,问一句就要好好去体会、去落实才行,不然一直问,自己还是没有悟到。他又一次来问孔子,说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他给孔子讲,我把那个没有道德的人杀了,让老百姓都肯接受道德、顺从道德,这样做好不好?我们一听也觉得不好。其实孔子讲,也是在《论语》里面讲,“不教而杀谓之虐”,你动不动就说要杀人,根本就没有重视教化,这个是暴虐无道。所以孔子马上,“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你办政治,怎么动不动就说要杀人呢?“子欲善而民善矣”,你真正向往这些道德,向往这些好事,全心全意去学,全心全意去做,老百姓一定跟着你,老百姓一定呼应你。
云南办了三届道德论坛,宁处长讲,企业家、老百姓拿着自己的家当、家产去支持政府办论坛,有的一毛、两毛的就这样全部奉献出来。“而民善矣”,“子欲善”,领导者欲善,“民善矣”。而这个“欲”,刚好我们前面讲的句子,不是只是“尊贤贱不肖”挂在口上,这不是口头上说,“我很认同伦理道德”,那没有用,得什么?带头。所以清朝为什么可以有一百多年的盛世?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他们全部学习传统文化的经教,他们带头听课,这个在《四库全书》里面都有记载。所以确实“子欲善而民善矣”,文武百官、老百姓都重视中华文化的学习。所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指上位者,有德行,就像风一样;在下位者,一般的百姓有德,就像草。风一吹,草自自然然就会弯下来,所以上位者带头,老百姓一定尽力的响应,所以叫“风行草偃”。
我们看到这几年在大陆,政府从2007年,每隔两年一次道德评选,把这些好榜样都立起来。参与票选的超过亿人,这些榜样里面不乏政府的官员,老百姓看了都很受感动,都欢喜效法这些道德模范。所以“草上之风”,“上”是加的意思,风加在这个草上,它必然是会很自然的弯下来、倒下来。那个很自然就是说,接受这个感化是非常欢喜的,不带勉强的。
这是从季康子问孔子连续三句,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醒“政者,正也”,所有的问题都得从领导者开始改变起,才能够把政治办好。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