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进入经句“务本”的第一句,一百六十句,孔子说到了,刚好是哀公的请教,孔子说到,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经常不变的纲领,其实不变的纲领也是不变的为政的真理。第一个:
【曰。修身也。】
修养己身,修正己身。《大学》里有一句话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根本,其它的八条都是以它为根本,才有可能发展。我们看到第二个:
【尊贤也。】
尊重贤人。假如他有嫉妒心,他怎么尊重?他恭敬心就提不起来。假如他有傲慢心,那他也留不住贤德的人。假如他有欲望,他要谋他的私利,不是真的为老百姓着想,“道不同不相为谋”,那这个贤人也留不住。我们看开国的帝王、天子,像商汤感伊尹,文王感姜太公,那都是爱民之心才能感得这些贤人。所以“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第三:
【敬大臣也。】
礼敬这些大臣。其实大臣所承担的责任、辛劳是最多的,有德之君常常感念这些大臣的贡献,所以都非常尊重他们。
【体群臣也。】
体恤众臣子。因为一个朝廷要治理整个国家天下,八部、九卿这些很多重要的职位,还有很多基层的这些官员、行政人员,才能让整个国家井然有序,所以体恤所有的群臣。接着:
【子庶人也。】
就是爱民如子。
【来百工也。】
照顾好老百姓的生活,那得要招揽来各行各业的这些工人、工匠,那百业可以兴旺。当然也要尊重各个行业。我们可以感觉,古代对每个行业它的劳动、付出,都是给予尊重、感谢的。当然上位者,他常常表彰各个行业这些杰出的人、有贡献的人,能让各个行业都被鼓舞、被带动。
【柔远人也。】
抚慰远方的人民,善待远方的人民。最后是:
【怀诸侯也。】
安抚各地的诸侯国。因为古代像夏商周的时候,像以周朝来讲,文王是百里而凝聚了天下,汤王是七十里而王天下。这个“王”是指是天下的榜样,天下都向他学习。其实他所治理的范围,天子所治理的范围并不算是很大,所谓“八百诸侯”,这是春秋时候的一个局面。周天子所治理的地方,是天下诸侯归心的地方,都尊他为天子。这些诸侯,天子都能安抚,当然最重要的,做榜样给他们看,在他们有危难的时候,尽力去照顾、支持他们。接着具体谈到了,假如这九个纲领真的去做,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修身则道立。】
修正己身,正可以树立自己的品德,自己的道德可以立得住,不受境界的诱惑了。我们刚刚讲的,你经不起诱惑,可能一生的功业就毁掉了。所以这个修正己身,这是要真功夫才可以。
在修身方面,在楚国有一个记载,就是楚国有一个隐士叫詹何,有一天楚庄王问詹何,治国应该如何治?我们把这段先打出来给大家看一下。“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应该如何来治理国家?“詹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詹何说自己只懂修身,不懂治国。怎么会明白了修正己身,却不知道怎么治国呢?庄王听了就急了,“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我继承了整个宗庙,还有这个国家,那我得守好我的宗庙,我得治好我的国家,我得要赶紧学这些本事,“愿学所以守之”。当然庄王也是很有责任,他是比较想说,是不是有什么好的一些方法来守。
“詹何对曰”,詹何进一步对楚王讲,“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臣从来没有听说过国君修养很好,却国家动乱,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例子。“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也没有听过,这个君王纵欲、淫乱、修养很差,然后他的国家却治理得很好,也没有听过这样的例子。“故本在身”,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修身。“不敢对以末”,就是一定要把大根大本的道理告诉君王,不能用枝末的这些学问来告诉君王。
我们很冷静来看,现在很多谈管理的道理,他用的技巧、用的术很多,道术很多,但是那个根本修心、修养己身的态度都没有很强调,所以就到最后都变成玩弄一些权术的东西了。你看《易经》,它也是修养己身,可能没有掌握这个修身为本,学着学着,好像都用这些东西在谋自己的福利、福报,就用到好像谋自己的名利上面去了,就很可惜了。
楚王听了之后也很感佩,“楚王曰:善”,说得很好,抓到这个根本了。一个领导者能时时抓到这个根本,真的不容易。抓到这个根本了,他就不依靠人,也不指责任何人,真的可以像汤王一样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因为他是根本。
战国时候魏文侯,他有一天对他的臣子孤卷子说道:“父亲很贤德,可以依靠吗?”孤卷子说:“不足以依靠。”接着文侯又说:“那儿子很贤德,可以依靠吗?”孤卷子说:“不可以依靠,靠不住。”“哥哥很贤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弟弟很贤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臣子很贤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这个魏文侯问得有点火了:“我问你这么多,你都说不可以依靠,不然要怎么样才能够治国?”结果孤卷子的回答很有味道:“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当然孤卷子首先先分析给魏文侯听,说到,最贤德的父亲哪有超过尧帝的呢?可是他的儿子丹朱并没有成材。当儿子的哪有贤过大舜的呢?可是他的父亲没有智慧。哥哥好的,哪有超过大舜的呢?可是他的弟弟象很傲慢。他不听的时候,他还是提升不了。当弟弟的哪有超过周公的德行的呢?但是管叔还是叛乱。当臣子的哪有比商汤跟周文王贤德的呢?
当时侯夏桀王很过分,商汤推荐伊尹给他,辅佐他,推荐了九次,他根本就不甩。商汤是做臣子做到极处了,最后没办法了,老百姓已经没有办法活了,才忏悔自己,吊民伐罪,才把夏桀推翻掉。而且推翻之后,还划了一个地方让夏桀去生活,没有伤害夏桀。结果夏桀走在路上,也是输给他了,夏桀说:“早知道我就把商汤给杀了。”他已经失败到这种程度了,他还没有反省。但可以看出商汤的圣德,他当臣子是当到极处了。可是夏桀没有反省的心,没有尊贤的心,那还是亡国了。文王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全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附在文王的底下了,他还是事奉商纣王,那么恭敬。纣王还是暴虐,还是没有珍惜这么好的臣子,去提升自己,改过自新。
所以分析到这里,文侯也觉得讲得很有道理,全部都是历史的铁证。所以诸位学长,我们都要多装一些历史,随时给人家讲一个key point的时候,一个重要观念的时候,马上这个历史的铁证就出来了。
所以劝告魏文侯,“望人者不至”,你要寄望别人,是很难达到目标,很难长久,靠不住的。“恃人者不久”,你一直要依赖别人,不能长久。其实坦白讲,成就道业就是要修这颗心,我们在依靠人的时候,心念已经起了什么?贪着。心念都在依赖、贪着当中,怎么可能会有大幅的提升呢?所以大家冷静去看,一个人成长最多的时候,就是他扛责任没人靠的时候,硬着头皮也得干。结果当事业也做得有点成气候了,反而那个时候就开始享受了,或者觉得很多事都是应该的了,他就开始退步了。
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想当年,九年前我到海口去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脑子里没起一个怕字,也没起一个求字。求什么?没有。去了,能做什么,尽力去做什么。现在反而九年之后,好像感觉没有当时候的豪情壮志。大家要注意,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一退一切退。我这个豪情没有了,这个愿力可能已经退步了。当时候九年前,每一个人来,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个缘分,现在那种珍惜……我记得当时候在海口,我们一起学习的朋友最常讲的几句话:“跟每一个大众接触,都当作最后一次的心境去招呼,去把圣教介绍给他。”我现在还有吗?(此时有雷声)老天爷在敲醒我,让我反思反思,得到这么多的照顾了,还退成这样,今天回去要好好思过。包含我们那时候最常讲的,“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要勇于去承担。刚刚上一节课也跟大家讲,最近起念头:“可不可以让我take a rest,休息一下?”你看起这个念头,九年前根本一往无前。所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现在觉得自己常讲的话,首先得要回来要求自己,很重要了,不然还得继续骗人,就很惭愧了。所以其实在依赖当中,人很难有担当,没有担当就很难有提升。
“君欲治,从身始”,你欲让国家大治,一定要从你自己的修身做起,“人何可恃乎?”怎么可以去依赖谁,才能够让国家大治?你自己不从修身开始,其实再好的缘也很难长久。就像我们当时候讲的,修身是其他八个纲目的根本。所有亡国之君,难道他身边没有圣贤之臣吗?都有。商纣王,商有三仁人,孔子都讲了。比干、箕子、微子,这些都是圣人,可是纣王都不听他们的话,他们帮不上忙。所以“人何可恃乎?”一定要从修身开始。所以“修身则道立”,树立品德了。
【尊贤则不惑。】
真正尊重贤德,这样子就能接受这些贤人的劝告,就不会再受佞臣、奸臣的迷惑,而做错很多重大的国家决策了。而且“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只要让一个非常贤德的人来了,这些奸臣他知道没有他的私利可以谋了,他夹着尾巴就走了,这个例子很多。我们看明朝的时候,很多贪官知道海瑞是清官,海瑞要到那个地方去上任了,他们就赶紧先走了,知道没得混了,没得欺负百姓了。在《论语》当中说,“举直错诸枉”,你举一个正直的人、有德之人,这些奸臣会走,甚至于是整个朝廷的大臣的正气都会被他带动起来。我们看朝廷里面有范仲淹,那是差多了。用了一个范仲淹,所有的有志于利益国家的人都会被感召来,小人自然远离,有德之人自然感召了。
所以“尊贤则不惑”,我们可以了解到,任何一个朝代要兴盛,都首先一定做尊贤的动作,夏、商、周都是一样。包含汉朝,汉高祖没有礼遇张良,没有礼遇韩信、萧何,他的整个政权不可能能够稳固下来;唐朝唐太宗没有礼遇魏征、房玄龄这些大臣,那也不可能成就他的贞观之治。后面还会有专门探讨尊贤的句子。接着: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亲爱自己的亲族,则伯伯、叔叔、兄弟,这些宗族的亲人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不会有嫌隙。而且天子自己的家和了,就是天下的榜样,天下人都效法;天子的家都不和,那老百姓对他就没有信心了。他的太太得要母仪天下,做天下女人的榜样。而且在古代,天子他一个政权,有很多是需要他整个家族的人来共同经营,来守好自己的政权、守好自己的宗庙,他的家假如乱了,那这个守不住了。
【敬大臣则不眩。】
礼敬大臣,在礼敬当中能够以礼相待,然后能够和合,取得共识,这样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而且这个取得共识,很重要是这个天子领导者他要接受劝谏,他要广纳雅言,让大家充分集思广益。假如大臣才建议几句话,马上都被天子给否定掉了,慢慢人家就不敢讲话了,一些客观的情况都没有反映,那就搞不清楚状况了。“敬大臣则不眩”,你不广纳雅言,那很多情况搞不清楚,自己又武断去做决定,就麻烦了。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体恤众臣,众臣必感怀他的恩德,而尽力报效国家。我们看到,在中国大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先生,他过年,甚至除夕夜,去跟各行各业一起过年,有时候还到下水沟去慰问工人。这些工人为整个社会在默默付出,国家领导人都能看到他们的辛劳,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温暖,非常感动。所以“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你体恤所有付出的人,他们感怀之心,愿意跟着领导人为国家而奋斗。包含这些基层领导者,他们也为国家做了很多事情,领导者都能放在心上,常常给予肯定、给予慰问,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读书人,你能理解他为国家这一份心,肯定他的付出,他很感动,进一步效忠领导、效忠国家。
【子庶民则百姓劝。】
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大家想一想,像在我们大陆胡主席、温总理,他们过年前后慰问老百姓,慰问各行各业,关心他们的需要,大家想一想,各行各业的老百姓这一辈子会忘了这些情境吗?不会,遇到人就怎么样?就赶紧说。听到的人都感动:“我们的领导者很有爱心,体恤我们。”包含很多地震发生了,这些国家领导者都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整合整个资源,来以最快的速度来救灾。
就像古圣先王,我们看尧帝,这一段可以翻到一百一十页,我们来看“子庶民则百姓劝”,在这段话当中就展现出来。二百四十三句,“尧存心于天下”,这个我们复习一下,我们在上古文的时候好像跟大家交流过,时时把天下老百姓放在心上。“加志于穷民”,对穷苦的人家更加关心。而他关心穷苦的人,也给富人做了很好的榜样。“痛万姓之罹罪”,伤痛百姓遭受到很多的灾祸。“忧众生之不遂也”,担心他们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个老百姓饥饿了,他就会说,是我让他饥饿的。可能是有旱灾,粮食短缺,他反省自己的德行不够,才会造成这个结果。“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有一个人受寒,就说是我让他受寒的。有一个老百姓犯罪,“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是我没有好好教导他。
所以处处反省是自己不对,这一颗心是至诚的心,就感通。所以“仁昭而义立”,他的仁德、仁慈非常彰显,那带动整个社会的道义的树立。所以当时候尧帝的百姓都以耻不如尧帝的德行来要求自己,这个很可贵,确实是“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道德广博,感化了广大的群众。“故不赏而民劝”,不需要奖赏,人民就会互相的规劝、勉励了,是“子庶民而百姓劝”。“不罚而民治”,不用用刑罚,就能把老百姓治理得很好,因为老百姓重德行,那就不用法律来管他了。在他们那个时代怎么处罚?自己画一个圈,然后站在里面处罚自己不要出来,他们就觉得很羞耻了。“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先宽恕他们,先体恤他们,然后反省自己,是我还没教他们,不能怪他们。“后教”就是宽恕了,然后教育他们,这就是尧治理天下的精神、方法。
而事实上这一句,对于现在从政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也是古圣先王给政治界做出最好的榜样。现在很多国家政治腐败,底下的人贪污的很多,要怪他们,要罚他们,要判他们死刑,解决得了问题吗?“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其实每个犯罪的官员,有没有哪一个人不知道犯罪是错的?可是他为什么还做?他没有羞耻心,他铤而走险。所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你要用德行、用教育来导正他。都没有教他,罚他,那就变苛刻了,暴虐了。现在全世界这个问题,西方,得要最高领导者带头来学西方、学宗教经典的教育。因为西方的社会环境,它是政教合一几千年,因为人不接受宗教的教育,人心就坏了,这是根本问题。那领导者带头来学,来教底下的人。东方,恢复圣贤的教育,领导者带头来学,以前他犯的错包容他、宽恕他,教了以后还犯错,再处罚他,那天下人都服了,“子庶民则百姓劝”。接着:
【来百工则财用足。】
各行各业都发展得很好,那国家自然就会富裕、充足了。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能够抚慰远方的人民,刚好有机会了,都尽心尽力帮忙远方的人民,则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归附、顺从。“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当时候大舜在的地方,只要知道大舜住在那里,一年成聚落,二年成了一个县,三年成了一个都市,大家都愿意跟他住在一起,佩服他的德行,愿意跟随他。包含孔子当时候在鲁国为官,很多大夫都被孔子的德行感召、带动,然后附近的国家诸侯都来向鲁国学习,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愿意依附到鲁国来。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安定照顾好各地的诸侯,则天下的人民非常敬畏、臣服。这都是做了这九个纲领之后很好的结果。但是哀公接着问:具体这九条怎么落实,才能得到这些结果?哀公接着问了之后,孔子说到了:
【斋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从这里看得出来,古代非常重视祭祀,因为祭祀是不忘本,假如连祭祀都非常不在乎,都非常随便,那这个修养一定是不断往后退了。当时候孔子为什么离开鲁国,其实从这一句就看出来了,当时候好女色,都不上朝了,就是后面讲的:
【去谄远色。贱货而贵德。】
结果鲁国的国君好色,然后又喜欢齐国送来的那些马,那些骏马,就不能做到“贱货”了,贤人就留不住了,所以这个历史都是证明。后来孔子离开鲁国,觉得在鲁国没有办法施行大道,就是因为他的国君连祭天这么重要的祭祀都随随便便,他就觉得不成熟了,才离开,也是等到最后的可能都破灭了,他才离开。所以从斋庄中正,“斋庄盛服”,就是在祭祀当中非常的庄重,祭祀前好几天都斋戒沐浴,以至诚的心来祭天、来祭祖,这是一个解法。另外一个解法,这个“斋”也有意思,是内心非常严肃、沉静,就是内心严肃、沉静,“盛服”是外表齐整、端庄,他穿得很慎重,不随便,恭敬他的臣子,恭敬他的人民。“非礼不动”,不合礼义的事情,绝对念头都没有,事情也不会去做。
从这里我们看,一个人修身一定是先从守礼开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这些生活的规矩都不能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的时候都要有规矩。他说:“那么麻烦干什么?”他的心随时都在放逸当中,他身就修不成了。所以一定从这些生活的礼仪,开始一点一滴去修正自己。
而大家看,我们上一代的妇女,在家里都很端庄,印象当中穿唐装,纽扣都别在这里,有没有?你一看那老太太,穿得这么端庄,然后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对她都肃然起敬。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老太太在整个家族这么一坐,有没有力量?有,所有的女性都向她效法。
我认识一个校长,他说他母亲在他的形象当中,都是这么庄重、这么有气质。这一点,现在几个当妈的人注意到了?在家里穿得很随便,然后出去外面穿得很隆重,很妖艳都有,在家里穿得很随便。这个就有点颠倒了,你穿在外面穿得这么漂亮,会招蜂引蝶,现在离婚率好高。所以应该是出去穿整齐简单一点,回来“斋庄盛服”,你的先生都对你肃然起敬,就不会把你看作黄脸婆,是吧?而且你假如一个人,一个妈妈在家里穿得很随便,孩子每天看你穿那么随便,他怎么可能打从心里恭敬你?父母如是,老师呢?你一个老师到学校去讲课,站上讲台,穿个拖鞋,穿个短裤,你说孩子会很尊重你听课?很难。所以“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是很有道理的。
季康子曾经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让老百姓尊重我,对我效忠,他们互相劝善规过,怎么做得到呢?孔子回答他……我感觉孔子回答问题,都直指人家的心地,很有味道。因为季康子这么一问,“老百姓怎么让他尊重我?怎么让他对我效忠?怎么让他们劝善规过、社会风气良好?”他的念头在哪?向外要求。孔子马上让他回光返照:“临之以庄,则敬”,你面对臣民、百姓都非常庄重,你自重而后人重,自爱而后人爱,你穿得这么慎重,老百姓觉得你非常尊重、重视他,“临之以庄,则敬”,你自然感得百姓的尊重。“孝慈,则忠”,你要教他们孝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而且“君仁臣忠”,你先仁慈,老百姓自然效忠。都把根本的因,你要先自己去努力,而不是求一个美好的结果。“举善而教不能”,你能够把整个社会当中很好的榜样树立起来,“举善”,而对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人生遇到很多不幸的人,你都能教导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谋生,你那个仁慈的榜样,老百姓看了佩服、效法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个“举善”在中国大陆这几年,办了三届的道德模范,从2007年、2009年、2011年。我们印象很深的,最美的女儿孟佩杰女士,她八岁就照顾她的养母,不是亲生的,她这么样尽心尽力照顾。她的养母那时候一百四十多斤,等于七十几公斤,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照顾起来,不简单。我们看到她,就觉得差太远了,不孝,觉得很丢脸。许月华女士,十二岁双腿就截断了,最后照顾一百三十几个孤儿,都喊她妈。一般看起来她都要人家照顾的人,她居然三十多年照顾了这么多人,那种奉献精神,我们一看,那我们做的差她还差得远。看了就感动,感动会怎么样?期许自己去效法,“举善而教不能”。所以您看,这些都是为政的关键,所以这些圣人的教诲,那都是家庭、国家成败的根本所在。
我们翻到一百页,“教化”当中就会举到这一句教诲,二百二十句。您看,在魏国的这本历史当中有讲,“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仲尼所美”。“显贤”就是尊贤,“表德”,表彰美德,是圣明的帝王所重视的。我们看“冬则温,夏则凊”,汉朝的皇帝他就懂,树立了黄香这个榜样,天下人学习。包含“二十四孝”很多主人翁,国家都表彰,最后还赋予他高官,因为他一定是好的大臣。“举善而教”,就是《论语》这个典故了,提倡善行,表彰这些善人善事,然后对不懂的、不足的人,帮助他们,教化他们。
现在很多国家,它都会有辅导人民就业,这个很可贵,让他们谋得一技之长,他们的生活以后就有保障。包含有一些老百姓,他被邪教所污染,他不懂,国家用很大的心力,让他们了解什么叫正信的宗教,教育他们。这个都是很难得的德政,所以提倡孝行、教化,也是孔子非常肯定、称赞的。
所以这里讲到的,“斋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包含清朝的皇帝,几点起床,他们的生活都很规律,好像一年才放不到五天假,好像是自己生日、然后还有春节,放不到五天假。请问大家我们一年放几天假?皇帝好不好做?那早朝都很早,他们三、四点就要起床。不是他当皇帝是这样,他从小读书就得这样。所以他睡过头了,这个就是失礼,他违反这些生活规律、规矩,都是失礼。
有一个天子,周天子,有一天睡晚了,都没上朝,他的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摘下来,然后站在一个地方忏悔,“都是因为我不好,没很好的辅佐天子”,她自己在那里忏悔。因为天子没上朝,失礼了,不恭敬群臣,不恭敬治理百姓的事情。但是这位王后不简单,她不只没有指责天子,她反而觉得是自己没有护念好天子。天子很感动,她自己请罪,要降罪于她,天子很感动,最后就改正自己的过失。
这个故事很给人启示,诸位女同胞回去可以试看看、用看看,这个历史当中这些都很好。我们往往另一半有过失了,先骂再说,有没有想到,“我假如有提醒了什么,有做了什么,可能他这个错误就不会出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容易。它应该落实在哪?落实在我们整个五伦的互动当中。不然事实上只要我们没有办法能守住这个态度,一定会情绪就上来,一定会互相指责,这样的情况就很难避免。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夫妻可能就要吵架了。接着:
【去谄远色。贱货而贵德。】
摒除这些谄言,这个“远色”,读“远(三声)”的时候是距离,读“愿”的时候是远离,读法不同,意思不一样。远离女色,轻财物,轻物质的享受,而重道义,这个就是尊重贤人的做法。因为你不把这些进谄言的人退掉,那贤人的话根本就进不来了。
而且“远色”,在汉朝的时候,我们都很有印象,宋弘,这是东汉的一个贤臣,他有一天跟汉光武帝在谈话,结果刚好宫廷里面换了几幅新的侍女图。那些女子都画得很美丽,结果汉光武帝边讲话,这个眼睛就看到那个侍女图上面去了。请问大家,时时保持对人的恭敬容不容易?我们在听别人讲话,被其他的东西这个注意力就引过去了,对人就不恭敬,或者边听,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所以“毋不敬”也不容易落实,时时对人有一种敬意,专心听他讲。
结果宋弘看到皇上眼睛飘来飘去的,然后他就很善巧的讲了一句话:“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圣人的话挺好用的,“我没有见过好道德就像好女色那种这么积极”,汉光武帝一听,不好意思了:“来人,撤掉。”光武帝接着说:“闻义则服,可乎?”光武帝也不简单,说:“我听到这么好的教诲,我马上去做,这样合格吗?”这个“闻义则服”就让我们想到孔子对学问下的功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你看,闻义马上去做,“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所以皇上自己讲“闻义则服”,他马上就去做,这样可以吧?相信宋弘看到皇上这个态度,一定是非常欢喜,因为这是百姓之福、社稷之福。
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以后我们亲戚朋友给我们讲的话很有道理,指出的问题很对,我们可能:“好,我改给你看,OK?”这“可乎?”我们能不能有这种气概,不糟蹋人家的劝告?真的,决心会影响后面的结果。“闻义则不服”,那孔子说,“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是吧?孔子说,“那我也拿这个人没有办法了。”所以咬紧牙关干吧,冲吧,突破吧,不然连孔子都叹惜帮不上忙。孔子讲过的,“法语之言,能无从乎?”这个“从”不就是“则服”吗?“闻义则服”。“改之为贵”。你听了人家这么苦口婆心的话,自己还是依然故我,那不是糟蹋他的劝了?人家以后也不劝了。这个是“远色”的一个例子。
包含后面又发生另外一件事,宋弘也是表演“远色”。皇上的姐姐丈夫去世了,皇上想让姐姐许配给宋弘,探他的意思,结果宋弘讲了这一句千古名言,我们在前面一节“仁义”当中有跟大家一起交流到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贱货而贵德”,轻这些财物、物质。在战国时代,齐宣王,齐国的国君,有一天遇到淳于髡,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臣子。那宣王就跟他讲了:“你观察我,我喜好什么?来,你讲讲给我听。”这些好的臣子,抓住每一个机会跟君王互动。淳于髡就说了:“古代的人有四个好,大王你有三个好。古代好哪四个呢?好马,喜欢很好的马,就像现在的人喜欢好车,好马;第二个,好味,喜欢吃,美食专家,哪里新开了什么不错的,赶紧去吃;好色,人的习性,食、色,习性也;第四,好贤德之人。大王你只有好马、好味、好色。”
宣王就说:“真的有贤德之人我也会好,你怎么说我不好呢?”接着这个大臣讲,他说:“国君,您注意去看,现在已经没有以前那些骏马了,可是皇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