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刚刚谈到慎独的功夫。从历史当中来看,像「杨震四知」,他就是时时都守住清廉,所以留给后代一句非常精辟的教诲,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四知堂」就是他杨家的堂号。这慎独的功夫,一来是成就自己的德业,再来造福后代子孙,最后四代三公。他的儿子秉,孙子赐,曾孙彪,都做到三公,都是人臣最高的福报。
包含我们之前讲到的董朴,他的学生把进士的命题给他,没人知道,他当下把这个命题给烧掉了,这个都是慎独。最后他的孩子还是考上了。大家想一想,真的把它打开来了,考不考得上?就考不上了。所以祸福就在这一念之间。
还有一个读书人,他刚好初懂医术,后来去帮一个人治疗,这个人治到最后家里都没钱了。后来他的太太怕他不用心给他治,然后就提到,「我们虽然家里没有钱,你好好治,我之后可以以身相许。」当场这个读书人就非常严正的对她讲,「我不能坏妳的名节,而且我也不能违背良心做事,我还是会尽力给妳丈夫治的。」后来把这个人的丈夫治好了。作梦梦到他会得到一个官职,而且会得到十万贯钱。没有多久,太子生病了,没有人医得好,就让他去医。真的封了他个官职,最后那个赏金不多不少十万贯钱,赐给他。所以「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跟福都是自己修来的,都跟在自己的身边。
而这个慎独的功夫,古人除了在人家听不到的地方,人家看不到的地方之外,连睡觉的时候,他都练这个慎独的功夫。我们之前跟大家交流过,刚好复习一下。明朝的尚书杨翥,字仲举。他的德行非常笃厚,一言一行中规中矩,非常诚实,而且很仁慈。仁慈做到让人家惊叹,觉得,「太不简单,我做不到。」怎么说呢,他的仁厚表现在哪里呢?就是人家受不了的,他都很心平气和的接受。比方,他的邻居盖房子,屋檐都盖到他们家来了,水都滴到他们家屋顶上。家里的人就抱怨,「怎么隔壁的人这么无礼,盖房子盖到我们的屋檐上去,水都淋到我们的房屋上。」他马上讲,「反正晴天多,雨天少,没关系。」大家听故事要学这个心境,很多烦恼痛苦转一个念就没了。不只没了,烦恼没了,什么有了?智慧有了。因为你放下烦恼,智慧就起来了。再来,你福报来了,因为你放下烦恼,一定是你度量变宽了,量大福大。所以你看转个念福慧双修,要会修。
接着,他邻居生了孩子,孩子在襁褓当中。这几个月的孩子就怕惊吓,所以他怕惊吓到隔壁的孩子,把自己每天上班坐的驴子卖掉,自己走路。真是都没为自己想,叫克己利人。克什么?克自私自利,都不为自己想。利人,哪怕是一个襁褓的孩子,都尽心尽力为他着想。所以这个不容易。看到这里,我们现在都在讲环保、环保。骑脚踏车去上班。当然你不能骑两个小时,你假如半个小时骑得到的,那应该为地球母亲想。骑脚踏车,有舍有得,得什么?健康。现在人一大堆病都是经络不通,运动太少。再来,省钱,都不用花油钱。再来,积阴德,这个阴德积得不小,为什么?为地球着想。这一念福德无量。
所以他怕驴惊吓到隔壁的小孩,自己卖掉,走路上班。他们祖坟那个墓碑,被农家的小孩推倒了。
你们听故事要入 境界,现在你们家的祖坟墓碑被推倒了,这样听才有味道。 结果守墓的仆人奔赶回来,跑得很快,「不得了了,祖坟的 碑被推掉了!」杨翥说,「有没有伤到那个孩子?」你看,任 何时候都是念念为他人著想,有没有伤到那个孩子?那仆人 说,「没有」。「没伤到就好。」然后还亲自到了这个农家,去 跟这个农家的人讲,好好保护自己的小孩,别让他受伤。你 说这个碑掉下去压到他就受伤了。没有为自己,都是为对方。 然后摸摸抱抱那个小孩,「别怕别怕,没事没事,别吓著了。」
结果,他隔壁的人盖房子盖到他们家的土地上,他怎么 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皇上的地,来来,再盖过 来一点也没关系。」你就看他,为什么后人对他的评语叫「仁 厚绝俗」?绝俗就是一般人做不出来。仁厚做到他这种程度,人家都佩服得没话说。
他曾经在夜里作梦,梦到吃人家园子里的两颗梨子,结 果醒过来的时候,他非常自责,他说,「我梦里会吃人家的 梨子,是我白天的时候义跟利还分不明白,才会在睡觉的时 候偷人家的东西。」慎独的功夫在梦里都下功夫。所以俗话 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梦的假如是乱七八糟的东 西,就提醒我们,我们白天就是胡思乱想的状态。你白天正 念分明,正气凛然,晚上睡觉,要不就是没有梦,要不就是 梦到往圣先贤摸你的头,「孺子可教也。」这是吉祥的。
所以古人,你看他自我反思的这种态度令人佩服。你们 有没有遇过亲朋好友跟你讲说,「我昨天梦到什么,太不应 该了,面壁一天。」那你这个朋友不简单,你要好好跟他切 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样的朋友在道业上一定可以给 我们很大的帮助。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 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 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
我们读这些经句,都感受到古人对经典的义理没有丝毫 怀疑。所以他的比喻,你真的积功累德了,你的福报功名如 形之有影,如声之有响,那是必然的。所以「但行好事,莫 问前程」。
而哪些是积功累德?这里讲到,人的言行都是有规矩、 有准绳的,这个『仪』就是表示准则、规矩。俗话讲,「无 规矩不成方圆」。而且我们提升德行,一开始要守礼,礼就 是规范。以礼为师,以戒为师。在《孝经》里面,这一点就 在「卿大夫章」讲,「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 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这一段话很有道理,很有味道。大家想不想「言满天下无口 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一个人他讲话,每一句都合乎义理, 从来没说错话,也没有侵犯人,而且这个话一讲出去,都给 人利益的,给人智慧的,叫「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 怨恶」,所做的事情,都让人生欢喜心,都没有跟人家结怨。 不容易。希不希望契入这样的境界?就像孔子说,「从心所 欲不踰矩」。可是从心所欲的前提是什么?得守规矩。得一 言一行都依照先王的教诲、经典的教诲。一养成这个习惯了, 以后你怎么开口都是跟经典相应。
可是我们现在虽读经典,但我们讲话还是都顺著我们的 习惯,那这个就很难不造口业了。其实,实实在在讲,世间 好话圣贤人都说尽了,真的都觉得这些话太好了,我们听经 的时候都觉得要把这些话记起来,领悟这个道理,一跟人家 有交流的机会,把这些义理供养给他人。不能随顺自己的好 恶、爱憎、分别去讲话,这会误导别人。人与人当中缘分难得,要能利益人,不能误导人。这个就是一种责任感,负责 的态度。所以先学老实,最后就能够一言一行都在道中。所 以这个「四仪」是我们要效法的。
首先第一个,『志动不忘仁』。「志」是心志,遵循自己 的心志去行动,但是在做的过程不能忘了仁爱。「可是我的 心志就是要去弘扬中华文化,就是要利益大众,那不可能违 背仁爱吧。」当然这个仁爱它是很细的。你比方,在讲课的 时候,带了好恶,带了脾气,讲完以后可能人家听了很难过, 回去睡不著觉。这种事我干过,所以一发现要回去忏悔。但 是言语有问题,还是心不平,爱憎没有克服。所以要到「言 满天下无口过」,心地功夫真的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包含,我们虽然是做弘扬文化的工作,可是我们刚刚讲 的,你要依照修、齐、治、平去走,不按照修、齐、治、平, 先去忙大众的事情,结果家里的人都生烦恼,「你看我先生 学了传统文化,都找不到人。」「我太太学了传统文化,都找 不到人。」有没有忘了「仁」?「我去爱社会大众了!」你太 太不是大众?你太太不是大众,你太太是更亲近的人。你更 亲近的人都不爱,你还爱别人?可能是爱别人的赞叹吧!别 人的肯定吧!爱的最后还是爱名闻利养。
你真有爱的时候,你的爱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个亲朋好 友。你不能爱你的领导,对你的下属很凶,那个爱叫谄媚。 经典当中有一句观照到我们心地的功夫,叫什么?「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你对任何一个人还有傲慢,你对其他 人的恭敬是假的。这个观照很重要,不然就要亮红灯,就落 到一个修行的误区了。
我曾经看一个主管,那个时候在大陆。他很有使命,做 事都不怎么休息,一天睡不到几个小时,很拼命干。我在跟 他交流一些事情,他跟我笑著讲,挺好。突然有一个人进来 了,给他讲一件事情,他马上破口大骂,骂得我旁边都有点, 我比较没胆,有点,「这么凶。」结果给他骂完,转一个头回 来又笑著对我,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今天做公家的事,要做得长长久久,「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我们这坏脾气不改掉,对团体的「人和」 的障碍很大,慢慢的大家对也被骂,错也被骂,积极性就愈 来愈弱了。所以事情要走得长久,要关注得到人和,关注得 到每个人的成长,他的智慧、他的经验、他的能力,你都要 护念他,栽培他,这个才是爱。你把工作做完了,大家烦恼 一大堆,也学不到东西,那还是把人当用具在用。
我们常说功利主义都把人当机器,是吧?真的,二十岁 到六十岁可以用,六十岁以后不能用了,这不是把人当机器 不然当什么?六十岁以后就要退休了。「退休」这个词,请 问大家,你们看看经典五千年,哪有「退休」这个词?你有 没有看过「休闲」这个词?为什么要休闲?做了就是不愿意 做的,实在没办法了,休息一天、休息两天。你假如欢喜做它,做到半夜不睡觉你都乐得不得了,是不是?看大家的表 情好像感觉不到。你看孔老夫子,「发愤忘食」,连吃都忘了, 「乐以忘忧」,读书教学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都忘了自己几岁了。
这个功利把我们害惨了,我们的专注点不在助人为乐。 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每一个行业都是非常尊 贵的,利益人。你看我们以前,五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人都 懂这个胸怀。他是做绿豆汤的,你给他说,「你怎么做得这 么好吃?」他很高兴,再给你舀一碗,「送给你,不用钱。」 他觉得服务人是一种欢喜。现在呢?都看在钱的份上才服务 人,其实自己也快乐不起来,别人被服务得也不是很自在。 所以我们被「二狼神」害得满惨,「财狼」跟「色狼」,都是 看钱,都是被色欲给障碍住了。这个时代我们要醒过来了, 不能再顺著功利、顺著利欲去走我们的人生。
有一句格言说,「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你最 近的亲朋好友不能感动,还能够去利益社会大众吗?所以 「志动不忘仁」给我们的提醒就很重要。这个「仁」要在一 切处提得起来,才是真正在做仁爱的事业。而且做的过程当 中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你说,「这一次他损害了,以后得 利的人更多。」这种逻辑都不对。孟子讲,「行一不义,杀一 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行一件不道义的事,「杀一不 辜」,伤害一个无辜的人,你只要做这一小件事,而能得天下,「得天下以后你再去利益老百姓嘛。」这种逻辑听起来好 像很容易打动人,事实上是错的。现在就不仁慈了,怎么可 能以后会仁慈现在不能行善了,怎么可能以后会行善我 在海口的时候遇到几个人,他都给我讲,「我以后赚大钱了, 我一定回来支持你。」这几个人还没回来,他们欺骗我善良 的感情,幸好我已经觉悟了,「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不要强求,一切随缘为好。
我曾经看过日本一个医生,他曾经诺贝尔提名,很有爱 心的一个医生。他到欧洲去,要争取一个机会,一个奖学金, 那个奖学金非常好,而且他是东方人,日本人。结果去了, 还没到考场,突然看到一个老人昏过去,躺在地上,好像病 得满厉害的。结果他刚好遇到了另外一个同学,也是要去应 考的,他们两个同时遇到了那个老人。结果另外那个人,「应 考的时间赶不上了,这个机会我错过了,我医学没有提升成 就,我以后就不能帮很多人。不行、不行,我不能被耽搁了。」 他就走了。这个日本的医生就留下来,给那个老人治疗。他 说,「算了,没有那个机会不要强求。」结果这个老人就是提 供奖学金的老板。我感觉这个老人很厉害,他看的不是只有 他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什么?他的那颗慈悲心。所以我们这 些医圣,这些医学的圣贤人都说,没有佛的慈悲心,不可以 当医生。他把医术拿来谋自己的私利,可能老百姓就危险了。
他眼前的人都不能够尽心尽力医治,还保证以后吗?其实你看那个离开的人,什么是他的动力?不是病人的疾苦, 是什么?「我以后的成就。」假如你的孩子跟你讲,「妈,以 后我有成就了,给你买大房子、大车子。」你也不要高兴得 太早。他现在都不会为你想,以后呢?引导孩子的德行,都 要在当下生活的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而且,我们做好事,也要常常体恤到人心。一个团体做 事情,要能团结在一起,首先要「见和同解」,彼此的见解 要沟通,然后目标要一致。假如我们这个目标大家都不清楚, 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意义在哪,我们就急著要赶快做出效 果,做出成绩出来,很可能别人没有办法理解,甚至于会造 成一些误会、怨言就不好。所以领导者要调动士气,首先你 得跟大家沟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 么。包含有一些不了解的时候,你不要硬冲,沟通很重要。 不沟通,最后一大堆误解,这个团队人心就离散了。所以你 不花一些时间去调剂人情,很多不必要的误会都会产生。误 会一产生,没事可以变有事,小事可以变大事。
我们现在的人,不很愿意沟通,为什么?要不就是做事 太强势、太傲慢,脾气大;要不就是没耐性。有一句格言对 处世的提醒非常重要。「处难处之事」,大家要注意看,这些 句子本身,都是他的仁慈心是非常柔软的,细腻去体会他人, 甚至是体会整个大局。「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 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我们在处理一个比较不容易的事情的时候,要 从宽。你这个时候苛刻,人心会受伤。尤其这个时代,师长 常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大家 做人做事的基础都不是很牢固,这个时候你很严苛指责犯错 的人,可能大家就很沮丧,积极性就提不起来。这个事确实 不好做,可是更重要的是要守住这一颗心,我们真的真诚、 仁慈,慢慢的很多问题可以化解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感受, 曾经在亲戚朋友当中发生误会、冲突,甚至于别人恶意的伤 害、毁谤,「难处之事」。你一点都不计较,还为他想,还要 在人前说他的好话,从宽,这个事情慢慢就化解了。但是假 如对方不对了,你也情绪回应,这个事情就愈来愈复杂了。
而且,我们往往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听一面之词。 为什么听一面之词?「他跟我交情比较好。」这个要慎重。 这个朋友跟我交情好,代表他讲的话就很公平、公正吗?不 一定。其实人要达到公平公正,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讲话 一般还是会偏向自己的感受、认知比较多。实实在在讲,他 讲得很公平,这个事情就冲突不起来了。一般都是偏在自己 的认知,都是觉得对方错,最后就对立起来。所以听话要保 持冷静,你不能听一边的马上就去骂人,事后就更难处理了, 「你看,那领导真偏心,明明那个人不对了,还袒护他。」 愈搅愈复杂。
处理事情四个字很重要,「熟思缓处」。不只是公家的事, 在整个家庭里面处理事情,家人之间有些误会摩擦那是在所 难免,你怎么去把它化解很重要。熟思,你不要听一面之言, 都要了解清楚。熟思,你就很客观了解情况,你就可以针对 每一个人的问题去提起他的理智,他一反省,就没事了。你 责怪错人了,那可能怨就来了,他不能接受。「熟思则得其 情」,就是真正的情况你判断准确。缓处,你不要很急著去 下判断,急著去处理,要了解清楚以后,很柔软的去解决问 题。「缓处则得其当」,你用的方法方式就会比较适当。我们 看汉武帝发生巫蛊之祸,他自己杀了自己亲生的骨肉很多很 多,那都是听一面之词之后所产生的恶果。你没有熟思缓处, 最后就后悔莫及了。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大家想一想,这个人性格不好, 是他不明理,你读经典的人是明理之人,去跟不明理的人计 较,那我们不是不仁道了?我们不是有点颠倒了?Hello,诸 位学长,我们想一想这个逻辑对不对。你是读经典的人,跟 一个不明理的人计较,那我们白读了,师父老人家不就白教 我们了?你看人家师父,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看,跟我 们生活在不同的境界里,什么都是感恩心,什么都是提升自 己的道德学问。我们什么事都可以生闷气,那就是师父这个 法宝我们没学到、没受用。不讲别人,师父教我们,我们都 不好好用,那我们都对不起师父了,还能去说谁?
所以学的人不能跟没学的人计较,愈宜厚。而且你想一 想,不好处的人他都在造业,你要怜悯他,你还跟他生气。 可能有朋友要讲了,「他学得比我久,我学两年,他都学八 年了!」那你更要可怜他,他学八年还学成这样,是不是? 那他不是造的业更大?他知法犯法,更可怜。所以我们人生 不起怜悯心,往往还是自己的瞋恨心作祟。你能够站在他的 角度去思考,你怜悯心是不难提起来的。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事情愈紧急,这个「缓」是什 么?你得先定下神来,不然到时候就愈搅愈乱。自己能定下 来,才能处理事情。自己都定不下来,焉能去帮得了别人?
「处至大之事愈宜平」。你所做的是正大光明、大 公无私的事情,你都要很平心静气,很沉稳去做。这个「平」 当中,很重要的,要平等心去做事情,不能偏失、偏爱。处 理大事一定是公心,没有公心,很可能有人恃宠而骄了,有 人心里就难受了,不被爱护重视。所以这个「平」字很重要。 「不平则鸣,不平则怨」,你再大的事,最后人事纷争这么 多,也成就不了。
「处疑难之际」,就是在团体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一 些疑惑的时候,可能有一些说法,某某人怎么样了,这个时 候「愈宜无意」,这个「无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对 人有成见。你听了这些不确定的言语,你马上心理上就有一 些判断,就有一些成见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真诚去面对人事物。一不真诚,只能让情况愈来愈恶化,因为人都是敏 感的,他一看你对他有成见,要不就是跟你对著干,要不就 是,有修养的人,他就退了,「算了,不要强求了。」那你可 能就失去一个人才。所以师长教导我们,别人不跟我们和, 我们跟人家和;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他;别人不包容我 们,我们包容任何人。就是这一颗心,纯是一颗至诚的心, 真心待任何一个人。
一个人最大的损失是什么?失去了真心,用怀疑的心对 人,用习气对人。真心不见了,这是最大的损失。你说,「我 还是真心待人,人家欺骗我,把我很多钱都骗走了。」请问 大家,你钱被骗走了,还要不要用真心待人?要。钱没有了 可以再赚,可是你从此不用真心了,那人生就完了,是吧? 首先你一定会痛苦。其实该是我们的跑都跑不掉。而且告诉 大家,用真心,明德会恢复。你哪怕是吃了一辈子亏,你明 德一恢复了,哪有吃亏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报都现前 了。所以愿不愿意吃亏?学圣教首先要不计较,学吃亏,能 容一切人的过失。
接著我们看,『智用不忘义』,你在谋划一些事情的时候, 纵使这个计策很好,但绝对不能违背道义、违背义理,这是 不行的。这样的智就不是真智慧了,那是小聪明了。所以假 如是用了聪明而不守道义,后面的流弊都会很大。
『三曰,力事不忘忠』,「力事」就是尽力的去办事情,不忘忠诚,「忠」是尽心尽力。其实我们在办事的过程当中, 不要忘了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只是 一直忙忙忙,忘了还要提升德行,因为人和靠自己的德行去 招感。再来,做事的能力,「你说我很尽力做了。」可是方法、 心境都不到位。事情本来可以做到十分,被我们做都只能做 到六分,又察觉不出来自己的不足,这个可能就要透过什 么?透过学习。比方做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很多 人做事很认真,没有章法,他没有事先谋划清楚,没有沙盘 推演,最后临时状况,又气急败坏去处理。你没有规划好, 跟我们一起做事的人又学不到做事的方法,那不也是耽误了 整个队伍里的人他的提升吗?
所以这个「不忘忠」,怎么样才能做到尽力?他还得考 虑到自身的提升。我们不能做事情做了两年、三年,自己好 像德行、智慧、能力都没有提升,这个就值得去反思,我们 有没有做事准备的功夫?循序渐进,包含熟练这些做事的能 力。你在不同部门,他都有专业能力,你不能每天做、每天 做,都不提升,都不检讨,这样也是把时间蹉跎掉了。甚至 于这些人力都没有提升,这个也有过失在里面。不能说事情 做完了就完了,能不能做得更好?能不能每个人锻炼更好? 这个都牵扯到你的智慧、经验。
再来,耐烦的功夫有没有提升?专注的功夫有没有提 升?珍惜时间、珍惜人力的做法有没有提升?你们把事情办完了,可是很多人的精力都耗损。那根本不用耗损的,就让 人这些精力都耗损在那里。明明三个人就做得好,你找十个 人去,七个人不就在那耗著吗?这些都是要去精益求精。精 进就很重要,这就是做事的态度。
包含,你在做一件事,不能轻易答应别人,得要「度德 量力,审势择人」。衡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做这个事情 的专业能力,整个形势行不行。包含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我 能不能去承担这个事情?我已经很忙了,还轻易答应,最后 到时候都做不圆满,那就很难跟人家交代了。择人,你答应 事情了,你选择的人要是你有把握的。一件好事,你派去的 人坏了事,对人也没有办法交代。
接著第四,『口言不忘信』,一个人说出去的话,时时不 忘要守信用。在春秋时候,晋文公有一次出兵讨伐原国。他 出去的时候就跟所有的将士讲,「我们带三天的粮食,三天 没有讨伐成功就回来。」结果到了第三天,他们的人洞察到 原国已经支持不下去了,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把 他们攻破,就赶紧来跟文公讲,「他们已经不行了,你再缓 一下,就成功了。」文公讲,「我已经给所有的将士们讲了, 三天打不下来就回去,我不能失信于所有的将士。」还是不 行,三天就回去了,搬兵回朝了。结果晋文公就要守住承诺, 一回去没多久,还没到自己的国家,原国就投降了,觉得晋 文公很守信用。
孔子也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问,军队、 粮食、老百姓的信任都很重要,假如这三个只能保留两个, 先去什么?孔子说,「去兵。」先把军队去掉。假如没有吃的 了,然后跟老百姓的信用,两个只能保留一个,怎么办?连 吃的都可以舍。因为自古皆有死,但是假如没有老百姓的信 任,这个国家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随时都会亡国。但是假 如没有吃的,信用还在,他是非常团结的,众志成城的。
所以谨慎的守了这四个做人的原则,而且终身都保持, 那他的富贵功名自自然然而来了。犹身体之有影子,声音之 有回响,回声一样。
其实这一段,我们再引孟子的话就更有味道了。孟子有 说,一个人只要「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个德行能做到, 叫天爵,「此天爵也」。天爵就是上天给你的福报,谁都抢不 走。刚刚说的,「志动不忘仁,智用不忘义,力事不忘忠, 口言不忘信」,这不就是仁、义、忠、信吗?而且是做善事 没有丝毫的厌倦,愈做愈欢喜,这样的人上天都会降福给他, 这是天爵。所以叫「名功之从之也」,自自然然感来的福报。
我们接著看下一句,我们一起念一下:
【君子口无细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 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 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 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
君子他与人谈话,没有这些轻慢、开玩笑的话,因为『言』 必有防,这个「防」就是合于规矩、规范,说话必合规矩, 不能乱讲。而且这个『戏谑之言』,其实就是乱开玩笑,对 人就不够尊重。我们冷静去看,亲人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 最后会因为小事闹得不可收拾,往往有什么情况?就是开玩 笑习惯了,最后有一次玩笑开得对方实在受不了,气得就撕 破脸。可能撕破脸以后,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还讲, 「有什么大不了,不就讲这样一句话而已吗,气成这样干什 么!」都不知道其实是长期以来,那导火线。
大家看,现在的人后知后觉,后知最后还能觉,现在是 后知不觉。而且不知道根本原因还责怪对方。你比方,他因 为一个小事跟我们翻脸,他是什么?忍了很久了。你不尊重 他的言行已经积到最后,爆发了。所以我们以前读历史,「导 火线」这三个字很有味道,你没有去查到这些积累下来的原 因。
请问大家,八年抗战是不是因为卢沟桥事变?那是导火 线。是日本人太无礼了,处处侵犯,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了, 所以那是导火线。我们做的行为让人家忍无可忍了,那最后 可能得来的是什么?自取其辱。所以人恭敬他人,其实也是 庄严自己。做出对人不恭敬的行为的时候,自己已经不庄严 了。
『身无戏谑之行』,自己的行为不会乱开玩笑。而且『行必有捡』,就是必有约束,必是谨慎一言一行。所以「言 必有防,行必有捡」,一切言行符合规矩了,那他展现出来 的一种气质,自自然然让别人尊重他。自重然后人重,自敬 而后人敬。《弟子规》当中说,「果仁者,人多畏」,他一言 一行就有他的正气在,人自自然然对他升起一种恭敬的态 度。连最亲近的另一半,『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这个「得」 就是跟她很亲近,但是却不会,这个「黩」就是亵渎、不恭 敬,不会的,再亲近也不会不恭敬。这里我们就看了,我们 的习性当中,有时候亲近以后就随便了,这是不妥当的。愈 亲近你要愈尊重他。为什么?愈亲近他对我们愈有恩德。每 天相处,一定有很多爱护我们、帮助我们的地方。所以人不 能活得颠倒了,愈亲近的人我们愈不恭敬,这是错误的。
编撰《群书治要》的大儒当中,有一位读书人叫萧德言, 他也是编撰《群书治要》的功臣之一。他每一次要打开圣贤 经典,他一定是把手把脸都洗乾净,然后把衣服穿好,腰带 束得很工整,然后恭恭敬敬才打开书来看。他活到九十七岁。 年事已高的时候,他每一次打开都是这样恭敬的态度。结果 他的太太就说,「你都年龄那么大了,你这样自己不是很辛 苦吗?」他说,「面对圣贤的经典,做这些事哪算得上什么 辛苦。」这要恭恭敬敬去领受经典的教诲。
大家想一想,萧德言先生读经,跟我们的收获一不一 样?不一样。你看他斋戒沐浴了,然后束著腰带,椅子还坐二分之一。这种态度读经典,那很可能是随文入观。我们衣 服也没穿好,然后边看的时候打哈欠,那能得什么利益?所 以态度决定了成败,态度决定了收获的多寡,这很重要。从 这一点,我们假如教小孩子,每一次拿起经典,恭恭敬敬的 礼敬,在眉间礼敬,再把它打开来。那孩子从小养成这种礼 敬经典,他跟一般的孩子的气质一定不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想像,萧德言先生他一举一动都这么恭 敬,恭敬经典、恭敬他人,我们想想看,他身边的太太、孩 子对他一定是肃然起敬。因为他做得到,身边的人做不到。 所以愈佩服他的德行,自然愈恭敬,不会轻慢、不会亵渎。 今天假如我们的另一半对我们都这样很轻慢了,他今天给你 乱开玩笑,然后你就说,「来来来,过来,读这一段。」就麻 烦了。拿著经典去要求别人,就学偏了。「行有不得,反求 诸己」,身边的人对我们轻慢,那是我们以前的因感来的果, 这个都要很慎重对待。不然我们都是著在这个结果上,马上 要去要求别人,而不是那个因还是落在自己的身上。
『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再好的朋友,再亲近的好友, 都不会对我们随便轻慢。所以这样的风范,『是以不愠怒』, 这个「愠」是生气,动情绪,就是不用严厉的斥责亲人,『而 教行于闺门』,他这个身教、他的德行教化了整个家庭。 我们举一个例子,王旦,从来不生气的,宰相肚里能撑 船,家里的人还要试试看他会不会生气,然后在他的羹汤里面撒了黑炭,他就一直吃饭。「你怎么不喝羹汤?」「今天不 想喝。」改天把黑炭撒在饭里面,他也不骂人,「今天不想吃 饭,给我点粥吧。」你说人德行到这种程度了,每天跟他相 处哪有不被他感动的道理。这确确实实「教行于闺门」。大 家回去做做实验,你三个月都不发一次脾气,你的亲人对你 肃然起敬。
『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谏谕」就是规劝、告诫, 不用刻意去规劝、告诫,你良好的风范。所以说「君子之德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你的德行会感化一个 乡党,必定可以感化。所以整个风范教化了整个乡里。
我们举个例子,在元朝时候,许衡,他在逃难的时候, 人家都在摘梨子吃,他坐在那不为所动。摘的人说,「你怎 么不摘点来吃?」他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那个东 西不是我的,不能拿。他没有说人家错,结果他说,不是我 的东西我不能拿。另外那个人马上接话了,「这个没有人的, 它没有主人的。」你看他怎么回答?假如是我的话,「哪没有 人的,种得那么高还没有人的!」完蛋了,你看人家错了。 人家就,「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吃就拉倒,渴死算了!」人与 人应对,都是要有柔软的。他的柔软来自于哪里?他的厚道。 他真的厚道到什么?指责别人的话他根本讲不出来,就厚道 到这种心境。所以他怎么讲?他说,「梨无主」,这个梨子可 能没有主人,「吾心亦无主乎?」可是我的心不可以没有主人,我不可以起贪念。他没有讲对方错。但是大家想想,他 能够观照到自己,护念到自己不能起丝毫的贪念,接触他的 人会被他折服。所以后来他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的小孩, 看到果树那个果子成熟掉下来,没有人会去拿。他那种不贪、 廉洁到所有的小孩都以他为榜样。
所以孟子这句话,真的,我们很多圣贤人做到了。所以 这里讲『传称』,这个「传」就是指《孟子》这一书,说,『大 人』,真正成就道德学问的圣贤人,是正了自己了,接著『物 正』,「物」就是他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都会被他感化。连 树都会,万物都是有知觉的。经典当中说,「依报随著正报 转」,正报是我们的心,我们的修养,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 家庭,所处的工作环境,我们居住的环境都是依报。
之前有一个女士,她救了一个从很高的楼掉下来的女 孩,她名字叫吴菊萍。牺牲奉献,这是「正己」,而后「物 正」,她那个社区现在不吵架了。为什么?有人稍微口角了, 「吴菊萍连命都不要,可以去救一个我们这个社区的小孩, 你还有什么好吵的?」最后就不吵了。一个社区人的德行, 感动到说,「丢脸、丢脸,不要再丢这个社区的脸。」所以在 杭州塑了一支手,救了一个孩子,把她的精神塑在这个大广 场上面。
接著我们看第一百四十三句,我们一起念一遍: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无行所悔。】
这句话,在《群书治要》里面有一整段原话,是孔子到 周天子的京城去参观的时候,门口刚好立了一个铜铸的人 像。他是刚好要敬周朝的始祖后稷,就是农神。他专门管农 业,叫后稷,积了厚福,所以后代出了周朝。在这个庙堂的 右阶前面,阶梯的右边,树了这一个铜铸的人像。而且它的 嘴巴贴了三个封口,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三缄其口」,就是 这个典故来的。而且它不只嘴巴贴了三个封条,它的身体后 面,刻在这个铜上面的铭文,就有一段非常好的教诲。所以 古人真的是用心良苦,在每一个艺术品当中都在教化。这一 段文比较长,我们就直接看我们选出来这一句,也表达出来 言语要谨慎。
『戒之哉』,要引以为戒。『勿多言,多言多败』,不要 话太多,太多了会说错话,坏了事,或者得罪人。你说,「真 的会这样吗?」其实我们很冷静看,当一个人话很多的时候, 他是会比较讲话不谨慎。因为你假如很慎重讲话,你不会话 很多的。所以话很多,同时就提醒,比较轻慢,不谨慎,想 讲什么就讲什么。你看我们小时候,「囝仔人有耳无嘴」,小 孩子不要乱讲话。就提醒我们,言语要出去的时候要慎重, 不可以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乱插嘴,这不行的。
你看现在,我们这些都没学,很浮躁,听人家讲话,就 把人家话插进去,那不都是浮躁轻慢,不恭敬人家?一不恭敬了,一不谨慎了,哪有说不讲错话的道理?而且言语不谨 慎,粗心大意,最后变成什么?得罪人、伤了人,自己都没 感觉。所以从行为当中,再去洞察到心性上面的不足,我们 就会觉得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勿多事,多事多患』。刚刚讲到,人不可以多言多事, 因为人要能耐烦。话都急著要讲,这个都是急躁的表现。所 以不耐烦的人做不成一件事业。人在讲话、做事当中,得要 心平气和,千祥云集。心浮气躁了,一事无成。
不可以好管事,或者不可以去轻易的答应别人事情,你 得要衡量清楚。因为你太多事了,容易去攀缘;太多事了, 容易超出自己的能力,你就寡信了。这些都要很慎重去应对。 而且你太多事了,做事就不安稳。你记很多事情了,最后就 漏东漏西的。所以人其实要量力而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 最多能专注做一两件事情,再多其实是做不好事情。最后是 什么?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勿多事,多事多患」。你真的 是「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就进退错了,反而造成祸 患,没把人家的事办好。这个教诲给我们满多的提醒。包含, 缘分不具足的事,你不要就去答应了,最后你真的很冷静去 评估,不成熟了,人家说,「你早就答应我了,你怎么可以 后悔?」你就进退两难了。
我讲到这里,这些事都是我最常犯的。为什么?一高兴 了,「好!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而且现在这个时代,成就一件事情得要有众人的力量,得要大家的认知能统一,得要 有福报,才能把事做好。所以你们要跟人家合作,要看他有 没有福报。他的耳垂大不大,他的脸圆不圆。像长我这个样 子,你要考虑清楚。当然我现在还在修福报,以后脸比较大 了,你们再找我合作。真的,福是修来的。有福的人做什么 很顺,常遇人相助,遇贵人,那是他修来的。没有福报,再 有能力,常常出状况。奇怪了,怎么这些别人都不会发生的 情况都发生在我身上?没有福会这样。所以人要多修福、多 修智慧。
『安乐必戒』,处于安乐当中,还是要常常,「戒」就是 提高警觉。为什么?处在顺境当中,特别容易安逸,特别容 易堕落。一安逸了以后就觉得,「我们的享受都是应该给我 的。」就不会感恩了。或者一安逸,斗志就没有了。
大家看,我们民族文化的这种断层已经很长的时间了。 我们想想成长过程当中,我们都在想,「礼拜天到哪里喝咖 啡?礼拜六到哪里看电影?」整个民族的文化都快要崩了。 我们有福报,才可以去享受,「安乐必戒」,所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最危险的就是温水煮青蛙,那个青蛙,「很舒服, 三温暖。」慢慢给你加热,就把你给烤死了。大家有没有看 到现在烤死多少了?我的意思是说,现在的「草莓族」有多 少?动不动,「我要自杀了。」他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 生于忧患,古人的智慧很高。你再看看现在家庭、社会的问题,就知道这些话的分量了。
『无行所悔』,不要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要有警觉 性,不贰过。
我们再看下一句,我们一起念一下: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 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难怪孔子把「言语」摆在第二位,「德行」过来就是「言 语」,再来是「政事」,做事的能力、为政的能力。再来是「文 学」。我们有时候看,「这个话有这么严重吗?言语真的能召 来祸患吗?」我们刚刚讲到巫蛊之祸,汉武帝的一个大祸, 其实是从哪一件事开始?从他的不谨慎。汉武帝有一个妃子 叫做赵婕妤,生了一个皇子叫刘弗陵,怀胎十四个月才生。 生下来了,这个皇子,汉武帝很高兴。你看,一高兴,心就 不在中道当中了,「这个孩子怀十四个月才生。」结果就把赵 婕妤住的钩弋宫的宫门改做什么?尧母门。尧帝十四个月才 生,所以封那个门叫尧母门。大家注意,尧母门,那她生的 孩子是谁?那不是天子?底下的人就开始动脑筋了,「汉武 帝可能要立这个人当太子。」就开始想诡计要害皇后,要害 太子。谁造成的?汉武帝太高兴了,讲出来,「来,封!」最 后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言语怎么可以不谨慎?你那个「封」 不符合情义,「情爱过溢,子孙之灾也」,不只太子受难,这 个皇子铁定也没有好的结果。真的最后动乱得很严重。所以『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领导言语不谨慎,可能会失去臣子。 有这么严重吗?其实领导人听了下属什么话,太高兴了,没 有去考虑到人情事理,马上就讲出去了。这个臣子告诉我们, 他是为了团体好,给我们一些提醒,我们马上讲出去了,他 的同事就说,「是他出卖我们,一定是他去给领导讲的。」他 是好意,这个领导马上就讲出去,造成人家说是他去打小报 告的,那最后他,「不如归去!」你看他好心,我们把他给搞 砸了。是什么?你可以用另外的这种譬喻去提醒大家,你讲 得让人家都去联想到,「可能就是他讲的了。」所以你害了他, 「君不密则失臣」。
或者,你很喜爱这个臣子,喜形于色,对他特别好,最 后让他嫉妒都来了。这也是领导可能犯的错。他本来可以没 事的,你太宠爱他了,最后嫉妒全来了。再来,很多重要的 事,你要低调去做。为什么?那个重要的事一出来,很多人 以为会损害他的利益,他就要陷害了,他就要动歪脑筋。你 能够愈低调,然后又花时间教化他们,就不会引来这些对立, 甚至是破坏。所以这个都考验君臣当中懂得言语的谨慎。
『机事不密』,机密的事情没有守好,灾祸就有可能产 生。因为人看不远,他都觉得他的既得利益会受损,他就会 来障碍了。所以成就事情,还得要谨言,还得要低调才行。 所以『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