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群书360.贵德》这一个单元,讲到第八个纲目是“谨慎”。我们常说,谨慎为保家之本,身修而后家齐,所以这个谨慎,功夫用在自己的修养上。再往根本,修身是修心,所以功夫用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上,对念头都要谨慎。
我们看现在很多伦常的冲突乖舛,非一朝一夕之故。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现象,觉得非常无奈、非常担忧。形成这个现象,它可能是在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偏颇了,到现在整个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五十年前、七十年前,谁能判断出来人的念头、思想观念不对了?那这个就要智慧了,就发觉到,现在人什么事情都讲钱、都讲利,危险。
古人都是防微杜渐,思想观念不对了,赶紧要调整。就像教育小孩子,他年纪小,起了个贪念,严格的处罚他,他不敢再起这个念头,终身就受益了。所以教育当中,“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个预防非常重要。“发然后禁”,人的思想观念都错误了,紧接着言行都不符合伦理道德,“则捍格而不胜”,到时候再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我们所遇到的社会状况,是忽略了伦理道德好几代了,我们明白问题在重视功利,没有重视伦理道德。我们知道这个根本问题了,亡羊补牢,从哪里开始补?从我心做起。从现在开始,我们念念是道义,没有自私自利了,就把这一个道义的心传给你的下一代了,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有缘接触到我们还有我们家庭的人,就会受我们好的影响。为什么会受影响?“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有好的缘分,真正遇到有德行的人,他的善念就能引发出来。
其实滚滚红尘,几个人能不受污染?就像我自己,成长二十多年,也是一心想要赚钱,幸好遇到师长,释净空老教授,遇到老祖宗的教诲,才知道自己的思想偏颇。人这一生怎么是为了享乐而活?那不是跟动物差不多吗?动物吃饱了它就最高兴了。应该是能提升自己的灵性,应该是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甚至为世界做一些事情才对。所以能接受到师长的教诲,整个思想观念转了,人生也就跟着转了。老人家已经八十六岁了,为了民族文化的承传,还有为了世界和平,可谓不遗余力。
前几天师长老人家说到,只要能让中华文化复兴起来,因为老人家深知要解救世界的危难,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老人家的使命,一定要把文化传承、复兴起来。只要能把文化复兴,老人家说,纵使损失他的生命,都在所不辞,我们当时候听了非常感动。
过几天,我们丹斯里李金友先生,还有我们中心董事黄女士,他们到了香港,请师长参加我们马来西亚的活动。师长老人家就说到,“教育才能化解危机。”为什么?所有的乱象,根源在人心出问题了,而要把人心能够转回仁义道德,只有靠教育。“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在功利社会之下也是随波逐流,遇到经典、遇到师长,才懂得正确的人生方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才对。我曾经看陈弘谋先生,看了很感动,他的人生抉择,态度是什么?他说,“必为世人不能做之事,必做世间不可少之人”,这个世间现在最缺什么人,我就要做这种人;这个世间现在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事,别人都不做,只有我一个人,我一定百折不挠把它做到底。你看陈弘谋先生编了《五种遗规》,那是宝书,十二省的大官,走过这么多个地方,日理万机,居然还有时间编了这一套宝书,那真的,人有利益生民的心,再难的事情他都能够克服、都能够做成。
师长强调教育才能化解危机,接着就说,我们马来西亚教育界、校长职工会、包含独中,这些都是非常支持进而弘扬中华文化。假如有像这样的教育论坛,老人家说,那我可以去跟大家交流。所以我们校长职工会、还有华校赶紧联系,然后决定八月四号要办一场《教育化解危机》的教育论坛。老人家八十六岁了,不辞劳苦,这样奔波,就为民族文化、为世界的和平,这都是我们要效法学习的。
老人家非常期许《群书治要》能够大力的弘扬。他老人家说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群书治要》的世纪。”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为什么?全世界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一个大唐盛世,所以全世界都有唐人街。假如让他们知道唐朝的兴盛,这一套《群书治要》是背后最大的功臣,唐太宗皇帝就是看了这些教诲,才创了这样的盛世,全世界都会很有兴趣。而且是魏征大人编的,整个当时候唐朝的大儒,他们有高度的智慧,依照一万四千多卷,最后编成了五十卷,六十五部书,这个都是上上之选的经典,所以我们汉学院就专弘这六十五部书。
诸位学长们,汉学院建在马来西亚,经典当中说,“主伴圆融”,这个“主”是主角,“伴”是配角,配合得很好。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全球华人的责任,那汉学院盖在马来西亚,请问这个主角是谁?你们怎么对我笑干啥呢?你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在《论语》这一句话很重要。所以身在大马的华人,你们这一生注定的天命就是要弘扬汉学,因为汉学院盖在大马。你假如推了,就是见义不为,你以后没有脸去见孔老夫子、去见古圣先贤,老祖宗你就没有脸面见了。你只要尽力了,就是圆满功德。
所以主,主人,你们不要客气,舍我其谁,当仁不让,这才是主的样子。我们大陆、台湾、新加坡、印尼,我们是配角,我们是插花的。你们是主角,要有这一份承担。你们六十五部书,选好哪一部没有?慢慢选,好好深入,看跟哪一部经典、哪些圣人相应,好好下功夫。汉学院一年半之后就建好了,建好之后要对全世界弘扬汉学。建筑物建好了,得有师资来教,请问大家,师资在哪里?你怎么指别人?你要拍拍胸脯,至诚感通,你有那个使命,祖宗马上就加持你、护佑你了。
刘克雄教授,他是章太炎大师的传人,他七月二十几号会到我们大马,八月份应该会在大马先开讲《文字学》,开讲时间、日期会传给古文班的同学。包含八月四号《教育化解危机》论坛,有意愿要参加的学长可以跟班主任报名,名额有限,送完为止。这个都是千载难逢的因缘,有师长的亲临指导,再加上我们许多教育界的,不只是大马,新加坡、印尼一些教育界的领头人,都会把他们宝贵的经验跟大家做交流。
看到马来西亚华校的承传,我们也是非常感佩。前几天,我也很有福气,跟我们前农业部副部长郭洙镇先生,有机会跟他用了一餐饭,才了解到华校在马来西亚承传下来,可谓是千辛万苦。多少先辈真的是抛头颅、洒热血,不为己身的福禄,不为己身的生命安全,就为了整个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承传。我跟郭副部长谈的过程当中,真的感觉到华教在马来西亚的承传是相当不容易的,大家要珍惜。知缘、惜缘,接着要造缘,不能让这些先辈的血汗白流。林连玉先生连家当都卖光了,公民权还被拿掉,这个血汗不能白流。
造什么缘?造马来西亚的下一代个个都读得懂文言文,个个都能深入《四库全书》,那这些先辈在天之灵很欣慰。所以知恩、感恩,报这些先贤的恩;知福、惜福,再造福。而且我们整个文化的复兴,我们要战战兢兢,因为现在是危急存亡之际,我们要“如保赤子”,好像保护一个初生的孩子一样。我们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经教,不然言行偏颇了,可能又要造成文化的蒙羞了。所以谨慎才能保得住家国天下、文化的承传。
“谨慎”这一篇,每一个经句,对我们的修身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诲,从一开始: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圣人跟凡人、跟小人差别,一念之间,是觉、是迷、是正、是邪、是净还是染?人在境界当中,“须臾坚忍,终身受用;一念之差,万劫莫赎”,在境界当中能忍得住,保有了自己一生的名节;还有自己调伏自己欲望的功夫成就了,终身受用。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明朝一位宰相,明英宗的宰相曹鼎,当时候他才是个小官,在监狱里当领导。刚好抓到一个女子,这个女子非常的美丽,他动了心了,他知道读书人不能这样,可是确实在那个境界当中,有点伏不住了。他赶紧拿起笔来写着,“曹鼎不可”,写完把它烧掉,再写一张,“曹鼎不可”,结果写了几十张,写到天亮。天亮了,过关了。大家想一想,他假如这个念头伏不住,他还能做宰相吗?他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祸延子孙。
有一句格言讲得好,人什么时候要谨慎?“有一念而犯鬼神之禁”,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邪念鬼神都愤怒。“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讲这句话伤到他人、伤到团体,这种事不能做。“一事而酿子孙之祸”,今天做的这一件事情,祸延子孙,都不能有。所以一念、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是善因必结善果,是恶因必感恶报,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所以人是敬畏因果、敬畏真理,所以他非常克制自己的恶念。但是假如一念之差,没有守住做人的良知,可能这一生毁了,最后万劫不复,都难以挽回了。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境界,都在考验,是圣还是狂?诸位学长,今天你考了几次试了?你们的日子这么好过,今天都还没考试?一天考上万次都有。请问大家,一天的念头有没有一万次?“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每天有考试,每天要交卷。我们传统文化学习这几年,有没有过关斩将?“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怎么办?得忍,忍住习气、忍住邪念才行。
“觌面若不识”,面对人事物的境界,若不能了解就是在考验我们的,一切人事物都是老师,不要去责怪人事物,是这些人事物在提醒我们内心有哪一些习气。那你得看得懂,一切都是老师、都是考卷,都是在帮助自己练功夫提升,干嘛跟人事物产生对立冲突?假如还是继续对立冲突,又造业了、又跟人家结怨了,脾气乱发,事情都搞砸了,“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其实人生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能转境就是修学的功夫,不被境界所转。当然,功夫越练越熟,在一开始练的时候,一定相当不容易,万事起头难。为什么?这些错误的念头比较强、比较熟悉,要慢慢放下它。仁义忠恕这些心境,比方说恕道,我们一遇到事情,很容易先想自己的感受,慢慢淡它,想一想,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这个恕道就能时时提得起来。
我们想到刘宽,他的太太、家里人没看过他生气,安排了婢女端了一个热羹汤给他,然后故意将羹汤倒在他的身上。他穿的是朝服,要上朝的,想说,这样他应该是会生气了。结果刘宽当遇到这个情境,马上是对着这个婢女讲,“这个汤热,有没有烫到你的手?”人修养到这种程度,在任何突发恶劣的情况,念念还是为对方着想,哪有不能感动人的道理?
我们真的遇到没有自己的人,你光看到他的一言一行,为之动容。我们曾经讲过,新加坡一个太太,他们夫妻很和乐,他们彼此都很感恩。先生说,最有福报的是娶了他太太;太太也说,嫁给她先生是她人生的幸福。结果先生就谈到,有时候自己的母亲误会了自己的太太,看太太没有辩解,甚至还跪着给他母亲道歉。他先生觉得太太做到这个程度,他还有点心疼。
接着这个太太的话,全体的人都动容,这个太太讲,“我看到我婆婆生气了,她年纪大,她假如继续生气了,会伤她的身体,不能让老人家身体受损,我赶紧跪下去道歉,老人家就不会生气了。”她被委屈,接着是跪下去道歉。诸位女士,容不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难在哪?难在我们的心是在自己还是在对方?这个是恕道。
为什么跪不下去?“我被委屈,你叫我跪?我大学毕业。”你看看我们这个身段,无形当中自己就抬高,傲慢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我们小时候跪父母多容易,现在容不容易?假如很容易,那你慢慢找回赤子之心。可以给父母磕头,那是最欢喜的事情,这样才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恩。大家想,这个媳妇都是站在她婆婆的角度,感同身受,婆婆一生气了,她很担忧,赶紧,什么方法能够让老人家赶快息怒,她自自然然就做出来了。我们这个时代,是自我太重了,“叫我跪下去,我多吃亏,又没做错还得跪。”吃亏是福,是吧?
诸位朋友,你听这个故事感不感动?感动。你的感动会改变你的人生,这个福报功德谁修?就是这个做出来的人,是吧?她光做到了,被她所做的感动的,那都是她的功德。诸位学长,我们好好做好不好?好。做出来供养大家,然后大家一听,“我好久没有流眼泪了,这个人太不简单了。”用自己的行为唤醒人的良知,这样的人生多有意义。尤其唤醒女人的良知,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是吧?因为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一个女子做得好,所有的女人的良心都被唤醒了。
我们看“少娣感嫂”,她嫁过去,四个嫂嫂凶得要死,还拿家伙打架。她过去了,念念为她们想,什么辛苦的活她自己先干,什么好东西都先给她们、先给她的孩子吃。最后一年左右,四个嫂嫂说,我们“五婶大贤”,我们跟她比,“我等非人”,真的不能算人。这么凶恶的女人讲这样的话,就证明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常常看这些德育故事,“德比于上则知耻”,怎么可以生气?人家刘宽做得这么好;怎么可以计较?人家崔少娣做得这么好。
“克念“的过程,一开始是辛苦的,所以第二句告诉我们,在《国语》里面。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要克服这些惯性、习性,一开始都是不容易的。但“从恶如崩“,一个人能了解到,让恶念相续之后必有大祸,他会不敢造恶。我们上一次讲到的,小孩子为了桑叶吵架,不能放下嗔恨心,最后变成什么?变成两个国家打架了。你看“从恶如崩”,吓死人。而且后代子孙跟我们是一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古代有一对双胞胎,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从恶如崩”,他的人生毁了,后代也毁掉。所以真正慈爱后代,“克念作圣”,一定要克服习气,给孩子好榜样。
在豫章这个地方,有一对双胞胎,他母亲生他们的时候,几乎同时生出来,并肩而下,几乎同时生出来,所以他们的生辰八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长得太像了,连容貌,连笑出来的样子都很像,父母都很难分辨。最后用名字来分别,然后用穿的衣服不一样来分别才分得出来。而且他们去读书的时候,连写出来的文章,功力都差不多。然后二十岁了,又同时补博士弟子,就是连官运都一模一样。帮他们考试的官员都很诧异,最后就说,“我看分配的学校给他区别一下好了。”一个到府庠,一个到县庠。府比较大,哥哥读府庠,弟弟读县庠,才分得出来。
结果结婚了,怕媳妇分不出来,所以衣服鞋子不一样。结了婚,同一年结婚,同一年生孩子,然后又考试,又是补同样的功名。所以他那一个乡里的人都说,他们两个的命太一样了,怎么每件事都一样。生孩子同年,结婚同年,考试同年。到了三十一岁,又同时考取科举,考上举人。“赴省试”,要去参加省还有参加国家的考试了。
结果刚好住下来的地方,隔壁有一个年轻的寡妇,对这个大哥就示好,要勾引这个兄长,他的大哥很有正气拒绝了。但是他大哥马上想到,我弟弟跟我长得一模一样,这个女子可能会找他弟弟,他赶紧去告知,警惕他的弟弟,读书人要守住道德的分寸,绝对要立得住,他弟弟听了也点头。但是在这个境缘当中,就没有守住了,就跟这个女子发生关系了,而这个女子并不知道是两个人。
结果这个弟弟就花言巧语了,“我假如考上了一定娶你。”结果省的考试,他大哥考上了,他落榜了。但是他这个恶念还是相续,没有反省,又去骗这个女子,“我现在通过这个考试了,接着要进入国家考试,就能考上进士,考上了我就娶你,让你荣显发达。”结果这个女子就把她所有的钱给他了。
结果明年春天放榜了,他的兄长考上进士,而这个妇女就以为是他考上了。可是一直等,朝夕等,等着他来迎娶她,都等不到,最后就郁郁成病了,然后就在死前写了一封书,就寄出去了。这一封信到了他哥哥的手上,他哥才知道弟弟没有守住。就这样,次年,就是隔一年而已,他弟弟的儿子,亲生儿子就死了。他弟弟痛哭伤心,最后双眼失明,不久弟弟也死了,所以弟弟跟弟弟的孩子都死了。其兄享福禄,他的哥哥考上进士以后,整个家庭就发达起来,多子孙,福报很圆满。
大家看,两个一生的福报、命运完全相同的兄弟,就因为一念之差,最后人生的结局决然不同,天壤之别,所以从恶真的是如崩。而我们下功夫,从哪里下?接着第三句告诉我们。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我们能从时时保持恭敬的心,从“毋不敬”开始,那我们的一言一行,保持恭敬、端庄、稳重,不放纵自己。讲话都是一种利益人的心,讲利益语、讲关怀语,都是讲智慧语,跟经典相应的话,绝对不讲取笑他人的话、挖苦他人的话。这样的修养,这样的一言一行,我们的家人、我们的亲朋好友都非常佩服、信任我们,叫“安民哉”。这样的人给人一种安定、一种信任,甚至是家庭、朋友的榜样了。
我们守住一心敬慎,心态时时保持恭敬谨慎,对任何一个人不轻慢,对任何一件事不马虎,对任何物品都珍惜,不糟蹋。其实,时时刻刻都是考试,都在提升我们的境界。比方,我们这个心一没有恭敬了,可能错误就要出现了,有一句格言讲,“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心一急了,电灯没关,要出门两天、三天,快快快快快,出去了。两天以后,“怎么我们家的灯亮着,是不是有小偷?”结果是两天前,自己出去的时候慌张,灯没有关,包含水。
我们为什么不安详?心没有安住在每个当下,在做这件事情,脑子在想其他的事。所以对于当前的境界没有觉照,忘东忘西、漏东漏西的情况就会出现。所以时时要调心,不要慌,安定下来。像前几天上厕所,看到小便池按钮按下去之后,没有弹起来,上一位按的时候没有弹起来,可是小便池上面写着:请等按钮弹起来,确定了然后再离开。
写得很清楚,我们看清楚没有?有时候心里一急,按了,其实按的时候心已经不在上面了,已经在想什么事情了,就冲出去了。假如那最后一个,刚好是晚上最后一个人离开,请问水要流到什么时候?流到明天有人来,那这个浪费就不得了。所以时时要慎重,一举一动都要和缓,才能够观照得到方方面面。人心一不定,要不就是浪费了东西,要不就是撞到什么东西自己受伤了都有可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讲话的时候,时时都不能失恭敬,一失恭敬,可能就伤害人、误会人。前天刚好我就讲这个重点,“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这句话我们都听过,接着我如何真的把浮躁降服下来,得要有具体的做法。大家看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颜回善学,他马上问,“请问其目”,从哪里下手?学到没有?“降得浮躁之气定”,好,背完了,没了,知识;去落实了,解行相应,智慧、学问。我们看到这句“降得浮躁之气定”是求学问第一步,好,具体做法?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来,大家讲,您降得自己浮躁的心定下来的方法是什么?
像我现在在写每一个字,要不要降得浮躁之气定?写字龙飞凤舞,我们常常遇到人家写问题上来,在上面很尴尬,因为我看不懂他写什么,又怕给他念错。“毋不敬”,什么时候要恭敬?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功夫提升就在随时随地能观照得了。“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有没有时时恭敬心保持?你说容易急,走路就要练“步从容,立端正”。你说,“可是赶不上。”那你干嘛不提早去?你看,这样一直思维,最后具体怎么做?每一次去赴约的时候提早到,你不就不急了吗?“可是我时间不够用。”你少睡一点不就好了吗?所以你每一天能早起一个小时,你这一天就有一个小时时间可以安排,你就从容多了。
时时提醒自己,一举一动都要缓和,都要安详。走路、吃饭,吃饭也要慢,都在想其他的事情,这个叫不仁慈。为什么?伤害自己的胃。要细嚼慢咽。有胃病的人,基本上吃饭都吃得比较快的多,那是结果。再来,在每一个境界当中,你的心要急起来的时候,你马上把它伏住。比方,急性子的人,想干什么的时候,就不会去观察人家有没有空,就一定要,“你先给我讲一下,你先给我怎么一下。”“人不闲,勿事搅”,这个就是恭敬心、替人设想的心没有了。
发觉到他现在不方便,明天再跟他讲,不要造成他的压力,待会他方便的时候再来跟他讲,然后要离开的时候还交代他一句,“不赶不赶,你别紧张,我会再来找你就好了。”不然有时候我们一看到人家在打电话,自己那个表情都在制造压力给别人。所以时时要调这颗心,善观己心,调它,调下来,你就提升了。这些具体的做法。
所以我们每学一句,那是理,理事要圆融。事项要靠我们去列出来,去下功夫,所以叫“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得真干,真放下这些习气才行,不然理论还是理论,我们还是我们的习气。我那天就讲这一段,讲讲讲,我说,“来,降得浮躁之气定,具体做法?”我就抽签,我们现在自己中心早课很刺激,随时会被抽到名字。你们希不希望这样比较刺激?好,下一次准备一下签筒。会的,我们班主任准备一下。哪一次问,“这一个道理如何做?来。”有心脏病的人可以先跟班主任打一下招呼,不列入抽签。
其实重要的是什么,让我们形成一个态度,每听一个理,马上就想着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才是实学。不然我们那个惯性,十几年来求学,其实都是知识,背一大堆,哪一句利益了我们的人生,还搞不清楚。你学一句都有这个态度,句句都成就你的智慧、德行。
然后一抽起来,刚好我们那个学长,那一天坐在最后一排,代表她迟到了。我说,“你看,这个同仁,祖宗对她很好,她一迟到就被我抽到了。”我就这么讲啊讲啊,大家想一想,我这个站在讲台上的人,慢慢的,怎么堕落的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讲别人习惯了,“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不是别人考试,我有没有考试?上天很公平,每个人都在考试,而且是随时随地。
我看到她迟到的相,我有没有问原因?我就讲到很快乐,论到这里,“所以你看,迟到了心就会浮躁了,所以下一次就不要迟到才不会浮躁。”她就变成我的教材了。可是我对她没有尊重,为什么?“见未真,勿轻言”,是不是?对啊,我又没有问她为什么迟到,我就劈里啪啦顺着我要讲的道理就下去了。“人皆好为人师”,very dangerous。事后我知道了,她是因为一个同仁生病了,她去照顾她。照顾好了她还来听课,你看,又重情义,又好学,我都没有鼓励,还误会她。令人更感动的是,我们这个同仁,我从批评她开始到批评完,她都是笑着看着我。所以告诉大家,到底谁功夫好,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状况了。
我们这个同仁,《了凡四训》讲,“受侮不答,闻谤不辩”,被人家侮辱、误会了,一句解释都没有。她也在考试,她练的功夫比我高,她练“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其他同仁练不练?大家都很会看戏,却不知道自己也在戏里面,有没有?我们都觉得我们是在看戏的,看戏的会不会看,那也是在考试,内行人看门道。
其他人假如有知道她是被误会的,他应该怎么做?他应该还她清白,是不是?“这个同仁她是因为某某同仁生病了她才迟到。”所以“以一言伸其屈抑”,都是《了凡四训》的,要用。你看到别人被误会了,你都讲不出来,你没有情义、你没有勇气。“以一言伸其屈抑”,你还人家清白,积功德。“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你要去伸张正义。所以恭敬真的是要念头上、一言一行当中练功夫。
我们的不恭敬什么时候会出现?只要给自己方便了,就是不恭敬他人。为什么?给自己方便了,谁不方便了?别人不方便。所以真正恭敬人的人,他的言语、他做事非常柔软,非常周详,他怕给人家添麻烦,他怕造成人家的误会。他讲话来龙去脉会交代清楚,不会讲得让人家一头雾水,二丈金身,摸不着头绪。大家有没有经验?你在跟一个朋友讲话的时候,你讲得很高兴,然后他听不懂你的意思,你马上要怎么调整?你当然要调整,他听不懂,你还继续这样讲,他也很尴尬,他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你就稍微放缓一下,“这个事情是…”你就要观察到,其实你讲话,前面还没交代,“啪”就一个东西出来,对方根本搞不清楚状况。
我也曾经接过那个e-mail,寄给我,他要干什么我看不懂,其实就是什么?就是他接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寄给蔡老师。”“啪”,它就去了,完成了,game over。交代他寄给我是让我了解这件事,不是寄过来就好了。所以他得要怎么样?他得站在我的角度,“可能要先交代哪些事,再附上这一篇,蔡老师才了解整个情况。”所以有时候我们都变成什么?只有完成工作,并没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唯有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沟通才能通畅,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得好,他的食衣住行这些事情,你才想得周到,这个都是平常我们的一个态度。
比方说老人,你要招呼老人,食衣住行,你一定要为他想。包含言语,大陆,不同地方讲话都不一样,有时候自己讲得很高兴。你说聊天,东北叫“唠嗑”,安徽叫“拉呱”。你说,“我在这拉呱。”谁听得懂?安徽人才听得懂。我们有时候在讲的时候都是自我,没有考虑对方理不理解,其实人的细心、恭敬都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发短信也是提升自己的恭敬心,设身处地的心。所以“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
我们再看“毋不敬”落实在哪?落实在自己的职责上、因缘上。《孝经》这一段,是一个诸侯,一个国君他如何落实孝道。经文当中讲的,你要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能够谦虚、不骄傲,能够勤俭、守法度、不奢侈,这能守住富贵。我们看到很多当了大官的人,或者是突然很有钱的人,骄傲伏不住、奢侈伏不住,很可能国家就要遭大难,他的企业也会垮掉。所以必须是恭敬、谦卑、节俭、不浪费,才能保住这个富贵,才能
【保其社稷】
“社稷“就是国家,“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表的就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意思。然后,
【和其民人】
有一个谦虚节俭的领导者,老百姓很安心,他不为自己想,念念为老百姓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这是诸侯尽孝。为什么?因为他治理一个国家,尤其这个国家是父母、祖先传下来的,他假如国家出问题了,他无颜对父母、对祖宗了。
大家曾经看过大陆的这些历史剧没有?大陆很多历史剧拍得很讲究,照历史拍,拍得很好。很多镜头,那个皇帝犯错了,他到哪里去?到他们的祖堂、宗庙,向祖宗忏悔。这个都是很可贵,这是文化很好的传统,就深怕自己有辱祖先。而且去跪拜祖先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更提醒自己,不能忘了祖先传下来的家道、家规。守得住了,富贵就能保得住。任何一个朝代衰败,都是不听祖宗的话,就败下来。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一个国君,他每一个决策影响的都是亿万生民的时候,他怎么可以不慎重?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这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什么时候培养的?从小培养的。所以待会我们就会学到一句,教孩子,怎么教他不骄傲、不奢侈。不只是小时候教,要抓住任何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点教育他。现在很多人去读大学,那四年都在玩、都在堕落,谁提醒了他们?会教的父母,一定在孩子还没去读大学的时候要给他面授机宜,耳提面命。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大家了解一下,赵匡胤之前是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叫梁、唐、晋、汉、周,这五代。梁唐晋汉周,有一个后字,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接着才是宋朝。而这五个朝代国祚很短,没几十年就灭了。一般历史当中朝代都是几百年,这五个朝代几十年就亡了。接着起来是宋,假如前面的问题继续发生,宋也几十年就完了,它怎么可以几百年?大家知不知道这个宋为什么能几百年?女人是世界的源头,是因为赵匡胤有一个非常有德行的母亲杜太后。
告诉大家,很多影响整个民族的最大功臣,我们不一定认识她。所以女人伟大就伟大在这里,做最大的贡献,名都不要。你们男士要给我们女士一个热烈的掌声才对。请问大家,范仲淹贡献这么大,谁的功劳?大家去设想一下,一个寡母带着两岁的孩子,被一个家族赶出去,你可以想象这个孩子以后是范仲淹吗?大家想一想那个情境,这个母亲不怨这一家人已经不错了,可是她却教出一个以后对整个家族都照顾的儿子。她不只没有怨,变成什么?变成广大的胸怀,这么有情义、道义教她的孩子。所以没有范母是不可能有范仲淹先生的。请问没有孟母会有孟子吗?孟母三迁。没有孔子的母亲,孔子也没有那么好的基础。
所以赵匡胤登基第一天,皇帝领着文武百官跪拜他的母亲,也感激他的母亲。所有的臣子都祝贺皇帝、祝贺他的母亲。结果杜太后整个过程很严肃,臣子看了就觉得气氛怪怪的。母以子贵,儿子当了皇帝,妈妈应该很高兴,怎么很严肃很沉重?就有大臣给太后讲,“您的孩子这么有成就,当了皇帝,您应该高兴,怎么反而好像非常沉重?”杜后就讲了,“假如他当了皇帝能好好的干,那老百姓会支持他;假如像前面这五个朝代这样的皇帝,那我希望他连皇帝都不要做。为什么?这五个朝代,他们当了皇帝以后,骄傲了、奢侈了,最后被推翻,是自己跟子孙都被杀。所以假如不好好当,以后要想做个小老百姓的机会都没有,有什么好高兴的?”
你看这个母亲多会教。所有的人会在那里满心欢喜祝贺的那一个时间点,她讲出这一番话,大家想一想,下一幕是什么?下一幕就是赵匡胤跪下来了。有没有?这种话儿子听了马上……本来自己也在那里很高兴,“来来来,喝酒喝酒。”突然妈妈这么一讲,对他的那个反差跟内心的震撼非常大,这一辈子敢忘妈妈那个表情、那一段话吗?
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也很感人,这一段话,一百三十七句,是楚国的孙叔敖,他当了宰相,当时候大臣还有老百姓都来祝贺。他当了令尹,就是一般称的宰相。孙叔敖是名宰相,在“阴鸷文”当中有记载到他的一个故事,“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有一个读书人,他要进京赶考的过程,救了一窝的蚂蚁,最后那一年考上状元。
而“埋蛇享宰相之荣”就是讲孙叔敖。他们当地有一个说法,见到双头蛇的人,命就没了,都有这个传说,当地的人都很相信。结果他有一天真的看到双头蛇,他把这个双头蛇埋了,不希望别人再看到。然后回到家就很伤心、难过,他母亲一看,就觉得很奇怪,“儿啊,你怎么这么难过?”孙叔敖讲什么?他说,“我就快死了,不能奉养母亲,所以很难过。”古人不是难过自己的命没有了,在生命要结束的时候,他那一刻的念头,还是只是遗憾不能照顾父母。
结果他母亲一了解,原来你是因为看到双头蛇,以为自己要死了,在那里伤心。他妈妈说,“你怕人家再看到就没有了生命,你这一念心是救人命的心,你这一念心一定享福禄,别伤心了,你以后一定会有福报的。”他妈妈也不简单,很有见识。《六祖坛经》当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我们这颗心。所以念念为人想,就是种福田,这个福田大分:恩田、悲田、敬田。念念有知恩报恩,这个人有福;念念慈悲爱护他人,有福;时时恭敬人事物,尽忠职守,这个人也有福。
结果他妈妈的话果然应验,孙叔敖当了令尹。而且我感觉他们楚国有福报,就在孙叔敖当令尹的那一天,臣民来祝贺,高高兴兴的。结果大家都祝贺了差不多,后面来了一个老者,戴着白帽子、白冠,穿着粗布的衣服。在那个时候就是要去吊丧的,就是人家丧事要去吊问的时候才穿这个样子。人家当宰相,这个老人穿着要吊丧的服装到他们家去。
诸位学长,你假如是孙叔敖,你看到这样的老者,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很有味道,其实今天我们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官职,假如我们很高兴,“我当官了。”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没有?没有了。当官了,慢慢官气就起来了,颐指气使,对人讲话慢慢就不客气了。那当了官回家,儿子就变成长官,妈妈也要受我们的气。
当我们因为有一个官职地位而高兴,真的是在那里很喜悦的时候,突然看到人家穿这样,不生气才怪,“去去去去去。”扫把把他轰出去了,是吧?可是孙叔敖不一样在哪?他是真正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他当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每一个决策,影响的就是全国的老百姓,一个决策不对了,全国老百姓受灾殃。这个位子好不好坐?不好坐,如坐针毡。他是真有这样谨慎,戒慎恐惧的心。
所以当这个老者出现的时候,他的应对特别自然,他马上讲,“老者,楚王不知道我这个人没用,然后让我出来坐这个位子,受老百姓的指责。”其实他就是谦退,事实上他也真的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一个人觉得自己能力够了,就麻烦了,他就自满了,自满就上不去了。“今天长者你穿着这样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要给我指教。”然后先行礼,先礼拜,请老者教诲。
接着这个老者就讲了,说到,“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你身分高贵了,特别骄傲,欺负老百姓,老百姓会离弃你。“位已高而擅权者”,你这么高的宰相位,又玩弄权力,“君恶之”,国君会厌恶你。“禄已厚而不知足者”,你俸禄已经很多了,你还贪得无厌,还要去贪污的话,“患处之”,你的大灾祸就要到了。这一段话也提醒,一个为官者要谦卑、要谨慎。你不谨慎,行为都是给国君添乱、给领导添乱。然后还要廉洁、要知足,不可以贪污,这三点都是特别核心的。所以当官有一个仕宦芳规,当官的最重要的德行,清,清廉;慎,谨慎;勤,勤奋,不可以作威作福,要为人民谋福利,鞠躬尽瘁才对。
老者讲到这里,孙叔敖拜下去,“敬受命。”恭恭敬敬承受你的教诲,“愿闻余教”,请您继续再教诲。人家批了他这一段话,他不只没有不悦,还觉得这个提醒太重要了,恭恭敬敬领受,希望您接着再教诲,“愿闻余教”。
老者接着就讲了我们一百三十七句这一段话。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地位越高,态度越谦卑;官职越大,而内心越谨慎,慎重。为什么?影响整个国家,整个老百姓。俸禄越优厚了,越感恩国家、国君的信任,更不可能去贪污了,“慎不敢取”。为什么说楚国有福报?您看一个老者,他有智慧,抓住在一个宰相上任的那一天,以他的智慧、德行去感动这个宰相,所以这个老人不简单。
诸位学长,你们生命当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老人,在你一些人生重要的机会点给你这一段教诲?大家回想一下,你生命当中这些父母长辈,曾经跟你讲过的话,你记得多少?假如你记得很多,你是很有福报的人。
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