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六十五集)

时间:2016-09-28 12:54   编辑:善常   点击: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傲慢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傲慢?我们要把病根给它找到。病,其实还是病在心上。你说我们所拥有的种种,我们拿去傲慢,比方说唱歌唱得很好听,那是你妈妈生的,有什么好傲慢?是不是?你眼睛是双眼皮也是你妈妈生的,有什么好傲慢?包含事业有所成,父母恩、师长恩,包含多少人的提拔、照顾、协助,还有一群人的忠诚,才能把事情办成,哪有什么好傲慢。所以能了解到每一件事情都是众多因缘、力量才能成就,那只有知恩报恩的心、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没有了,包含对于事情,众缘和合来成就的这个觉照没有,只有把自己摆在第一位,都觉得是自己做的,自己功劳,才会傲慢。

  再来,对人不够尊重,也容易轻慢别人。比方,我们君臣之间,上下级,位子高也容易傲慢,自己没察觉。比方,下属提了宝贵的意见,我们说,「好好好,我会慎重考虑。」结果讲完之后石沉大海,都没有响应,这算不算傲慢?不恭敬下属的意见,很可能他思考很久,是为了我们团体好,我们有没有体会到对方这一颗忠心?把人家的忠心晾在一边,这怎么会是恭敬?甚至没有当面告诉他,这个建议还有哪些不足,还去讲给别人听,说他的建议不好,这都是不妥当的,都是轻慢人。

  在《从政遗规》当中有一段话很好,叫「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这个比较出来,君子他在君臣关系当中,他对上很忠诚、恭敬,而且那个恭敬不是讨好的味道。那恭敬是什么?是护念领导者的德行。魏征对唐太宗恭不恭敬?可是有一些人看不懂,有一些同事说,魏征对唐太宗不恭敬,讲话这么直,都不给唐太宗留颜面。

  刚好有一次,这是在《贞观之治》当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我感觉挺启发人的。刚好有一次,宰相房玄龄问到皇上他住的地方有一个门在修,房玄龄就过去表示关心,「这是什么情况,我怎么不知道?」就去了解。后来太宗皇帝知道了很生气,「我家里的事情,你一个宰相管那么细干什么!」就大发雷霆,骂房玄龄。房玄龄在那里道歉。结果当下魏征就接话了,「宰相管皇帝的事情,他错在哪里?干嘛道歉?他没错。」结果太宗说,「那是我家里的事。」魏征说,「天子哪有家里的事。宰相管的是皇上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天子没有家里的事。」唐太宗本来已经生气了,魏征又这么说,气得不行,马上要把他给贬了,旁边这些宰相全部跪下来求情。最后唐太宗没办法,「今天不开会了,统统回去。」结果大家都走,走啊走啊,看到魏征还站在那里,「走啦,走啦。」魏征不走,还站在那里。最后全部都走了,就魏征还立在那里不动。太宗看到这个情况,也有点觉得拿他没办法。接着太宗说,「好,我今天就跟你算一个人情帐,整个朝廷我最听谁的话?」你看,魏征真的无欲则刚,他当场很冷静的给太宗讲,「皇上,谁说的话对,你就要听。」本来要算人情帐,马上提起皇上的正念。我觉得这些大臣的太极拳功夫很高,但是他要无心才打得出来。他里面还有人情,还有私心,这个功夫是打不出来的。这么一接,皇上,「对啊,没错。」接着两个人说开了,魏大人就讲,「我们对皇上这些谏言,是考虑到皇上百年之后历史的评价。」你看,这个话是真正什么?又忠、又恭敬太宗皇帝,希望皇上能成就德行,名垂青史。而不是随顺他的习气、好恶去做事情。

  我们看到魏征这些风范,我们自己现在在君臣关系里面,是很在乎领导对我的印象、看法,还是我们的专注点是在把公家的事办好,然后给领导者最重要的谏言?所以事实上,「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最具体的,五伦大道。这五伦关系对我们来讲,每一个人每天都会遇到,跟我们息息相关。可是我们知道怎么样为人君、为人臣了吗?为人父、为人子了吗?为人妻、为人夫了吗?那假如我们没有用心的去从经典当中学到如何尽这些角色、本分,那我们每天依什么标准在扮演我们这个角色?

  像朋友之间的情义,贫贱不轻。他今天纵使失业了,你决定没有任何瞧不起他的态度。遭苦不舍,他现在有苦难了,你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你会尽力去帮助他。包含,密室相语,他把心里的话告诉你,他很多苦闷着,又不能对别人讲,他特别信任你,把他心里的话,把他家里最困难的问题都告诉你,你不可以去讲给别人听,这是当朋友的道义。不相发露,不可以把他家里的事又去告诉别人,最后人家传出去了,有损他的名声,甚至于让他觉得,「我最信任你,你还把我的事讲出去。」那这伤他的心就伤得很重。

  所以,这一段话也在提醒我们君臣关系应有的心态、做法。「对上必忠以敬,其接下也」,他对待下属,「必谦以和」。和为贵,整个团队和气,就有团结的力量。而且谦虚。为什么?要把公家的事做好,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容易,而且我们经验、智慧可能还没有到成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上了这个位子。诸位朋友们,我们这一代的人实在很不容易,你们不觉得吗?好像什么角色还没准备好,就做了。但做了还得顶住,赶紧提升德行、提升智慧、提升能力才好。这个时候闷着头,也不去请教人,那不行。诸位老师,您走上讲台有没有长期去请教的老师?这个就是我们谦卑的体现。假如闷着口,就不愿意去问别人,那还是傲慢,拉不下这个脸去问人家。要不耻下问,要谦虚。包含当主管,我们有没有去问一个很成功的主管他是怎么当主管?必谦以和。

  我们看到古代,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大家知不知道谁是「智圣」?足智多谋,孔明。他们都是山东人,所以山东人说他们山东特别出圣人。「智圣」孔明,他当领导的时候,大家注意看,他的态度真的让我们佩服。他这么有智能的人,他是「集众思,广忠益」,还是整个吸取所有人的智慧来做决断。「集思广益」这个典故跟孔明他做领导的态度是有关系的,「集众思,广忠益」。「布所失于天下」,孔明在觉察他做事的错误的时候,他会把他的错误昭告天下,道歉,还处罚自己。「布所失于天下」。这是很有勇气的,而且是对人民负责任。「勤攻吾之阙」,他要求他的下属把他的错误、缺点要很努力的、很快的把它指出来。「勤」就是希望下属积极的劝谏他的错误、找出他的错误来。其实这个都是无私、公心就做得到。他不愿意自己的错误造成国家、人民的负担、痛苦

  而我们看,今天要做到集众思、广忠益,我们必须要真的很谦卑,能够纳大家的雅言。而纳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不能下属讲两句话,「不是这样。」他又要讲,「是这样才对!」他讲没五分钟,你已经拦他好几次了。「我先上一下化妆室。」他讲不下去了。所以这个唐太宗皇帝做得很好,那个给他谏言的人哪怕错怪他,他都让他讲,而且不责怪他。旁边人听了,听不下去了,就批评,「皇上,刚刚那个人都讲错了,皇上你怎么没有制止他?」太宗讲,「我假如制止他,那传出去了,以后谁敢没有忌惮的把心里的话,把他所了解的情况告诉我?」甚至于假如下属在讲一些事情,难免有时候慷慨激昂,比较激动,你也不能去想,「他是不是对我不恭敬?」其实人在论一些公家的事情,有时候难免激动一下是很正常的,连这一点雅量都没有,人家很难把心里的话跟我们讲。

  刚刚也跟大家提到谦虚、和睦,这个「和」不能做表面,你不能只是,「谢谢你,今天提这个意见很好。」然后回去了,石沉大海,一点反应都没有。那我们也只是做个样子而已。做了样子,后来根本就没有反应,比不接受还严重。有没有道理?你不接受我还知道你不接受,你明明就不接受还装得让我期待得要命,最后跌到谷底。

  我感觉这种事情,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比较容易做出来,我比较容易做出来。比方说,在台上的时候讲话非常的温柔,在台下骂人很凶。假如曾经听过我讲课的人,突然私底下走过办公室看我在骂人,把他吓得回去都睡不着觉。就是说我台上跟台下不一样的时候,给人的难受更厉害。或者我们的举止很恭敬,事实上那个傲慢藏得很深,最后打人家一闷棍,那个伤口要恢复很困难。而且还每天见你,不如回家调养。我们单位好像很多人回家调养,应该都是我造成的。所以这个「和」不能做表面,这个「谦」也不能做表面。

  《论语》里面讲「使民以时」,「君使臣以礼」。「使民以时」就是你要安排他工作的时候,你要先体恤他的工作状况。他已经工作很多了,你要压下去他被压扁了怎么办?这都是恭敬。为什么古代用「时」?时间那个「时」。因为老百姓大部分是农民,假如他刚好是在农耕的时候,你把他人调下去了,那他就没饭吃了。所以为什么古代要革命?因为让老百姓都没饭吃了,他当然没办法,你把他逼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除非你把他逼到快死了,不然他还是很忠诚。应该要疼惜人民的这一份忠厚。

  再来,「君使臣以礼」,「使」就是整个你对待下属,你要礼敬他、恭敬他。分配工作,要理解他的工作状态。再来,比方这一件事情他做到一半,然后你说,「不用做了。」接着什么都没说明。那一次有点难受。第二次又做到一半,「不用做了,不需要了。」两次。我讲到第二次,胃都有点痛。三次他就要得忧郁症了。你说,「我是领导,决策是我做的。」有没有道理?自己没体恤他人,然后拿着这些道理来压人,不对的。没错,决策是我们做的,但是我们对于付出的人要不要恭敬?你最起码要告诉他为什么不做了。你说,「变化来了。」那你告诉他,他不就学到变化当中怎么去取舍吗?你要借这个事情,也是在带你的组员更成熟。你不能什么都不讲,人家付出了那么多。所以我们学啊学啊,假如不能反思,或者不能去体恤别人,那这些经典的教诲全部变成我们伤人的武器了。

  包含我们刚刚提到的,今天下属提意见上来,你总要有个响应,这都是对人的一个尊重。你说,「好啊,欢迎大家提意见。」结果石沉大海,统统没有回应。这都不是「和」,不是恭敬。所以人跟人最可贵的事是什么?交心,真诚相待。而真诚相待怎么感召来的?我们能爱敬存心,爱护对方,尊重对方。在哪里体现?都在这些很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来。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节,身边的人随时都在感受,所以当领导者要体恤人心。

  最近我跟同仁,尤其当主管的人,我现在号召要学「茶道」,泡茶。我感觉现在大家都工作比较忙碌,然后一进领导办公室,就开始统统都是公事,「是,是,是,是。」好像都不能喘息。假如进来,「先喝一杯台湾的高山茶,你辛苦了,来,喝杯茶。」「最近你妈身体怎么样?」「你家那个小孩上次感冒了,好了没有?」「你那个孩子学了《弟子规》,现在有没有懂事一点?」马上先传递一种关怀,那种人文的关怀,整个团队的氛围、气氛就不一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工作,那都是冷冰冰的,最后会承受不了这些压力跟人情上的冷漠或者冲突。

  所以我们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东西,还是挺有智慧的。为什么要留一个「茶道」下来?有没有人研究过茶道?也启请大家提供一些数据给我,我们好好来研究一下,弘扬一下。我们有时候在忙碌的社会节奏当中,会变得没有人情味,这个都要用心去感受。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他的核心在他的升迁、他的名利上,都是察言观色,讨好。「其待下也」,对待下面傲慢、忽略,轻视他人的付出。

  刚刚从我们会傲慢,没有感恩的心,没有体会到众缘和合都是大家的力量的心,接着就是无感恩心、无觉悟。觉悟到任何事情都是众志才能成城,就不会邀功了。再来,我们刚刚讲的,缺乏对人的恭敬心,就容易起傲慢。还有,少年就得志,然后父母又没有护念,又一直赞叹,这个是在家庭里面,就容易增长孩子的傲慢。在学校里面,老师假如对于学生的这些才华太过夸耀他、表扬他,他也很容易傲慢,他就觉得他不可一世。

  所以有一句俗话讲,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实都是身边的父母、老师没有关注到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核心在哪?「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他都是起傲慢心了,都没有发现。为什么没有发现?父母、老师的眼睛被什么障碍住了?还是名利,利令智昏。因为老师、校长、家长,他的专注点在奖杯、奖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性在变化。在华人社会,所谓的天才儿童,好像后来有成就的不多。他就是小时候成绩特别优异,都一直在掌声当中起来,甚至于都跳级,十五岁就大学毕业了,这样的孩子后来都不是有大成就。

  其实,老师们一定要读过孔子这一句教诲。我们翻到五十八页,一百三十一句。「子曰」,孔子说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不足观也已」,就是这个孩子的未来也没有什么可观的了,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的。而且孔子讲这句话已经譬喻到极点,周公是圣人,而且是制礼作乐的圣人,他的智慧、才华是达到顶点。但是如果有周公这样的才华、这些做事的能力。没讲到德,比喻那个才华、能力。可是他「使骄」,他骄傲,「且吝」,就是吝啬。哪些方面吝啬?好东西不布施给人家,好的经验、方法不给人家讲。而且吝啬的人可能还会嫉妒别人。假如他底下的人某些方面比他还好,他可能会把他压下去,会嫉妒他。因为他傲慢,很难去欣赏别人。

  所以从他自身来讲,骄傲,他方方面面的能力就上不去了。一骄傲,他就没有受教的态度,智慧、学问、能力都会下降。然后吝啬了,吝于把东西给人家,他以后的人生会愈来愈没有福报。孔子这个话都有洞察到因果。好的方法、好的经验不告诉别人,叫「吝法」。吝法了,会愈来愈愚痴,没智慧。我们假如把好的智慧、好的经验很无私的告诉别人,会得聪明智慧。如是因,如是果,都要靠我们自己用心去修身,感来人生好的智慧、好的福报。所以骄傲一起来,真的,能力就上不去。甚至于一骄傲起来,连父母、老师都瞧不起。

  在古代,大家都很熟悉明朝的唐伯虎,他是艺术天分很好,他跟一个老师学画,结果一两年,他自己就觉得,「老师跟我画的都差不多了。」他就跟老师说,想暂时先离开,表达这个意思。这个老师很不简单,就像《礼记?学记》讲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知道他的心态偏在哪里,才好去帮助他。知道唐伯虎已经自满了,觉得跟老师差不多,没什么好学的了。结果这个老师也很有智慧,他就说,「好。」就请自己的太太煮了一桌好菜给他饯行。结果就在墙壁上画了一个门,他的老师画的,画得栩栩如生,就在那个路线,应该唐伯虎走过去闻到香味,会以为这个是门。所以就画好了之后请他来吃饭,他就撞到那个墙了。这个老师很善巧,他也没跟他说,「你是不是傲慢了?」都没有。他一撞,就知道老师的功夫到这种程度了,后来就再留十年才下去。而且要下去的时候也在墙壁,就把这十年学到的,画了一条鱼在墙上,结果猫就扑上去撞墙了。

  其实人一自满,自己看不到,真的就没有办法再进步。我们看《医道》,许浚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了,可是他也自满,最后被他老师给轰出去。他老师给他轰出去是要打掉他那个名利心,他只要想,「用我的医术能达到什么福报?什么功名?」他一有这个夹杂,就上不去了。他也很受教,后来忏悔,又有机缘,因为他无私的去治病人,后来老师又接纳他,又回到柳义泰的门下学医,才能把医术达到那种登峰造极的境界,得到他老师的真传。只要有自己觉得不错了,就上不去。

  大家都知道「书圣」,一提到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太宗皇帝爱得要死。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在这样的书法世家,从小也都练书法。结果旁边的这些长辈就一直恭维,「太厉害了,不得了。」王献之就觉得自己跟父亲的书法差不多了。可能也是祖上有德,刚好有一天,他自己写一个字,写到最后,最后一点还没点上去,刚好有事,他就先去办事了。结果他父亲经过,就差那一点,他父亲拿起笔来,就把最后一点给他点上去了。最后,这一幅字就被他妈妈看到了,然后就对儿子王献之讲,「你写这一个字,只有一点像你爸。」我感觉是他祖上有德,他这个孩子在自满的时候,这么巧,刚好剩一点被他爸爸给点上去了,他妈妈这么一点评,自满的心就下去了。然后就勤苦的练习,把水缸的水都练干了,最后也是相当有造诣。

  所以孔子这个「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对我们自身的修为,以至于教育孩子、教育学生,甚至于栽培下属,都要能护念好,让他们能谦恭,不可傲慢。

  在佛家,有一部经典,是整个佛门对于人的心理很精辟的一本经典,叫《百法明门论》。这个是高级心理学,讲得比任何心理学都透彻。而在这一本论里面,就有提到傲、慢,而且傲跟慢还不完全一样。「慢」,是已经去压到他人了,去跟人家较量了,这是「慢」。「傲」,主要是自己感觉非常良好,自我欣赏,他属于自身起了傲心,叫骄傲。《百法明门论》里面是这个「骄」字,「骄」跟「傲」是一样的意思。所以我们一般都说,「骄傲、骄傲」。

  骄傲,我们首先来看「骄」,这个总结得非常好。什么是骄?对于自己觉得非常美好的事情,非常荣耀的事情,自己很陶醉,如痴如醉,就好像自己是国王,活在自己虚幻不实的王国里面,做自己的白日梦,觉得好像自己是天下第一人,这个是「骄」。自己觉得很美好、荣耀的事,归纳了七点,这个归纳得很精辟。哪七点?

  第一,无病。没病跟骄傲有没有关系?有。你身体很好,人家生病了,「你们怎么这么常生病?像我都不会生病。」人家生病已经很难过了,还在那里炫耀自己不生病。自己在那里讲,「你看他们身体都这么差,我身体最好。」那个就叫骄傲。现在年轻人看老人身体不好,然后自己拿着精神去挥霍,最后还是出问题。

  第二个,年轻也会傲慢。会!你看现在年轻人瞧不起老人,这种风气就是在功利主义之下特别严重。都是错误严重的误导,就是功利的思考,都不是什么?道义跟饮水思源。假如懂得饮水思源,老人对家庭、对社会付出最多,现在的家庭、社会能好,一定是他们的血汗成就的。你得饮水思源,把源头找到。

  所以我们古人是太明道理了。儿子是大夫,父亲只是普通的读书人,父亲去世的时候用读书人的礼葬他,可是以后每一年都用大夫礼祭祀他的父亲。为什么?昭告天下,这位老人帮国家留下了一个栋梁之才,每一年都用大夫礼祭祀他。这真是明白道理。我觉得现在人都看表相,访问一个博士,「如何教育孩子?」你应该去问他爸,问他妈。他是博士你就问他,你是被他的光环给迷了。源头在哪?在他父母的栽培。

  而现在这个思惟没有,功利主义之下都说,人二十岁以前还在学习,体力方方面面还不具足服务这个社会。人六十岁以后就没有能力了,就要去养老了。在国外更严重,就要到养老院去了。这个无形当中给年轻人什么概念?老人没用。这种概念一起来,他怎么去尊重老人?如是因,如是果。现在的年轻人不尊重老人,三十年之后我们都老了,谁来尊重我们?这个恶因很可能还是我们种下去,我们没有把孝亲敬老传给下一代。而且实实在在讲,人的智慧、经验应该是年龄愈大愈纯熟。你愈尊重,你能够把那些宝挖出来;你愈不尊重,你就学不到东西。所以第二个,自己年轻也会容易傲慢。

  第三,长寿。长寿了,难免倚老卖老。大家有没有感觉,人生要没有染着谈何容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要高度的观照,不然要染尘埃很容易。

  第四,就是你的出身背景。比方,你的出身背景比较好,就容易瞧不起人,你是富贵之人,有钱,或者家里当什么大官、名人,这个都容易傲慢。「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博士?」「你知不知道我爸爸一个月赚多少钱?」

  我那天读到王善人有一段话很好,特别受启发。「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是贱人」。这是很平实的话,但是很启发人。善恶、富贵、贤愚都不是看表面的东西,看哪?看心地。我们会怨人,心地就不善。而且怨人,跟人就对立,甚至这个怨机会成熟了就要爆发,要变恶人。贤人,贤德的人不生气。为什么?生气没用,只会把彼此的关系弄得更紧张而已。「可是他做错,很严重。」很严重也发生了,要用理智处理事情,所以叫「既往不咎」,它已经发生了,赶紧善后才是重要。

  所以在团体当中,「见人错事」,这个错事已经造成了,「不指责,要协助」,先赶快收拾、善后。当那个情况已经造成了,我们在那里骂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然后呢?不还是要处理吗?骂到最后大家士气都没有了。骂到最后,这个下属只觉得上司脾气很大,他也没学到什么经验。可是你先去协助他,他做错了他已经觉得很内疚了,这个时候你没有指责他,反而是赶紧去协助他,他会感觉很温暖,那一份爱护会让人的羞耻心自自然然提起来,而不是你骂一顿能提起羞耻心的。所以这些很理智的了解了,那不会用生气来处理事情。生气那就变愚人,把事情愈弄愈糟糕。

  而且做领导的人,我感觉真的是不容易。我们有一位主管,他当主管当得非常好。第一,他当主管很悠哉游哉,他没有忙得要死。他主要几个干部,主要的中层干部来找他商量事情,他就给他指导,然后作决策。整个团队有任何问题来找他,他绝对全心全意帮他解决问题。所以整个组织的人特别喜欢跟他讲话,找他帮忙。再来,开会的时候,只要是他组里面的人的错,他马上说,「是我的错,我没有告诉他,我没有教过他。」就是只要自己团队的错,他首先是说他错了,给人安全感。

  假如下属错了,其它部门说,「是他错。」然后你这个主管,「是他的错,不干我的事。」那你自己团队的人不就心都凉掉了吗?有没有人说,「那我当领导不是很衰吗?什么事都要揽身上。」人世间没有吃亏的事情,而且你要有一个大家长的风范,底下的人做错了,哪有可能说跟领导没有责任?我们教他了吗?你说,「我教过他了。」二十一次了吗?所以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我们一起讨论过「君道」里面的「反身」,是吧?又在「贵德」当中的「正己」。Hello,恢复记忆了没有?在这些单元当中,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话?「正己而不求于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一句话只在课本当中,我们自己真正当领导了,有没有用这种心境来应对这些事情?不然我们还是在把经典当知识。

  我们现在人自我太强,就很难去感受每一个经典背后它所延伸出来对人心的那种力量。今天明明就是你的下属错,甚至于你是把对的告诉他,他还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把这个事搞砸了。然后面对整个全体,人家盯着你们看,这个时候,「楚河汉界,楚河汉界,我是给他讲对的,他自己不照我的话做的。」这个主管这么讲话,会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可是你当下是,「对不起,我没有带好,这是我的责任。」这个下属一辈子都不会忘了你讲的这句话。因为明明你对,你交代的事都是正确的,他顺着自己的意思犯了这样的大错,你却把过失先揽在身上,不要让他在团队当中难堪。

  又有一句格言讲,「贤人争罪,愚人争理」,就是遇到事情都是在争谁对谁错,「都是我对,错不干我的事。」愚人争理,贤人争罪。只要扛起来,能够让人心里好受一点,能够促进人和,能够让问题找出来,后不再造,这才是重点,而不是在争谁对谁错,那个对事没有太大的帮助。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的是贫穷的人。可是现在很多很有钱的人很吝啬,其实他是很不知足,他才是贫人。反而有一些人,经济能力不是很好,可是他特别慷慨,人家那是富贵的人。你看许哲女士,她没什么家当,可是人家很富有,她有多少就帮人家多少,布施多少,真正的富贵人。富在知足。贵,人打从内心尊敬他,他才是真正的贵人。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的不是贵的人,而是贱的人。贵贱、贫富真正的意思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所以这里讲到,你的出身背景比较好,你就傲慢,事实上反而是变成低贱的人,自己糟蹋了自己的身分。你愈有福报,愈有地位,老天让你来造福于人,你反而拿来欺压别人,哪有没灾祸的道理?

  我的结拜大哥他是警官毕业的,当时候他们被派到台湾那些高官,当他们的侍卫,保护这些高级官员。所以像行政院长、部会首长,很多他们都接触。结果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行政院院长,他的孩子都特别谦虚。他当侍卫,有时候帮他们开铁门,他的孩子出去了,都对着这些警官,「感谢你,你们辛苦了。」所以这一个高官的后代都很好,有家教。反而是有一些官员的孩子,开门出去了,然后到门口就骂人了,「慢吞吞的,快一点!」趾高气昂的。结果发现,这样的官员做没有多久就下来了,就被上司打电话来,叫下来,调职了。

  所以人这个福报不能够糟蹋,那是老天让你服务人,不是拿来傲慢、炫耀,欺压人的。这是第四种。所以人因为行为高贵,而不是因为你有多少钱,或者姓什么,或者什么身分而高贵。所以人愈活愈表面,还是要重实质、重内在。

  第五种情况,是你的容貌很庄严、很端正。长相比较好,就容易傲慢。所以这一点也要很慎重。

  第六,是富贵。有财富、有地位,容易傲慢。

  第七,多闻。就是有学问,懂的比人家多,也容易瞧不起人。

  这七件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产生骄傲的态度。其实,人这种随顺习气都是不明理造成的,愚痴造成的。我们要了解到,盛极必有衰,有荣就有枯。身体好,身体早晚有一天不能用。容貌好,那七、八十岁了皱纹还是会出来,有什么好去跟人家炫耀的?而且富贵如过眼烟云。这里我们就看到,事物都是盛极必衰。有没有不衰的方法?有,谦虚。谦虚就对治骄傲。

  我们之前上古文的时候,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了太庙,刚好看到一个「宥坐之器」。天子、君王放在他座位右边的宥坐之器叫「敧器」。大家恢复记忆没有?走到太庙了没有?(众答:走到了。)走到了。夫子一了解这个是敧器,因为夫子清楚这个敧器空的时候是倾斜的,没东西;把它倒满了,它就翻了;把它倒得量适中,它就立得直直的。结果就叫弟子拿水来,真的把它倒满就翻掉了,适中了就中正了。接着夫子就感叹,「哪有满了不翻覆的道理。」人一狂妄,灾祸就要来了;自视甚高,灾祸就要来了。所以《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话,叫「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创业的时候很真诚,大家不分彼此,一有钱,一有地位了,连家里人都瞧不起了,骨肉最后都变成陌生人。所以骄傲的杀伤力非常大。

  结果夫子这么感叹,「哪有自满不翻覆的。」子路不简单,子路马上,「请教夫子,有没有持满不翻覆的方法?」夫子就说道,其实这整个精神就是谦卑,「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

  「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富贵但是要节俭。「贵而能卑」,地位高但是没有架子,能尊人。「智」,有智慧,但是自己感觉还是很不足,「智而能愚」。「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很谨慎,「怯」就是懂得多慎重评估情况,不莽撞。「辩」,很有辩才,但是能够收敛。「讷」,就是好像不大会讲话这样子。「博」,学问很广博,但是自己感觉很浅。「明而能闇」,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但是该胡涂的时候还能胡涂。人的精明不能露出来,会伤到人,进而会有人找你麻烦。精明是把事情看清楚,进而怎么去利益人,而不是去修理人。

  讲到谦虚,我们就想起之前所谈到的几个好榜样。周公,他的地位这么高,可是他礼贤下士,「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吃一次饭,吐好几次;洗一次头发,又有贤人来了,赶紧不敢怠慢,又出来接。这是周公的谦卑。

  再来,孔子谦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子觉得他是学生,一切的人都是老师,都在启发他。而且甚至于,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子贡,你跟颜回比起来,谁比较智慧高、能力好?」子贡马上讲,「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以知十,我才闻一以知二而已。」接着孔子讲什么?「真的不如。我也不如他。」夫子很谦卑,在他自己学生身上,优点,他也在跟他学习。甚至《三字经》还讲,「昔仲尼,师项橐」。项橐几岁?七岁。他懂的夫子不懂,夫子跟他学习。这个是孔子的榜样。

  曾子赞叹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在缅怀颜子,因为颜子已经去世了。他很有才能,去问比他没有才能的。他学问很厚,「以多问于寡」,去问比他没有学问的人。自己有若没有,学问很充实,但是却觉得自己好像懂得很少,「实若虚」。「犯而不校」,人家侵犯他,他从来不跟人计较,这个是颜子。

  其实颜子跟谁学?也是跟夫子学。夫子以能问于不能,夫子是圣贤,他到太庙去「每事问」。他也没有摆个架子让人家觉得他很有学问,他还是多请教别人。甚至觉得人家那一方面,太庙可能有人解说的,纵使自己懂了,也让人家发挥发挥,不然太庙接待的人知道,「孔老夫子来了。」他压力也挺大的。这个都是人情事理。他觉得你学问很好,你要听他讲解,这个时候你还主动请教,然后很认真的听他讲,慢慢的他的心才能平和下来,不然他压力很大。适时的又给他肯定。「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孔子去跟七岁的孩子请教。所以这些风范非常令我们佩服。

  明朝的大儒王阳明先生讲了一段话,说人生的大病只在一个「傲」字,就是傲慢的「傲」字。为人子假如傲,那必不孝;为人臣,「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当父母很傲慢自大,「必不慈」,他已经没有办法给孩子好的榜样;「为友而傲,必不信」,我们跟人交朋友,自己还是傲慢,瞧不起人,最后一定没有办法诚信、守信。所以不忠、不孝、不慈、不信,往往跟骄傲有关系。所以我们修养自己的德行,就不得不从「格物」,格除傲慢的习气下手。

  刚刚讲「傲」,现在我们看到「慢」。慢,也是仗着自己的优点、条件,进而对他人的态度,有压迫到他人。是什么态度?高高在上,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最主要就是「视己所长」,仗着自己比人家优势的地方,产生「慢」的态度。

  慢,首先是「我慢」,我慢怎么产生?就是我们觉得这个身体是「我」,有这个「我」了,其它的人就是你、我、他了,「你」跟「他」了,关系就出来了。而有这个「我」以后,「我所」跟着来了,我的身体、我的容貌、我的财富,就开始跟人家攀比了。所以「我慢」从这里产生了。

  圣人了解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所」,就好像衣服一样,我的衣服用坏了,换一件,身体不是「我」,灵性才是「我」。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提升自己的灵性,把它当做这一生最重要的。但是人迷惑,迷惑在哪?以为这个身是「我」,就为了这个身体的享受造了很多罪业。然后执着这个身体,延伸出「我的妻子、我的亲人、我的房子、我的车子」,统统贪恋这些东西,他的灵性一直在往下降,这是很可悲的。

  在《易经?繋辞传》,孔子讲,「精气为物」,身体是个物质,是让你住而已,暂住,几十年,坏了就不能用了。「游魂为变」,灵性,神识才是重要的,借假的身体,修真实的灵性,让它不断提升,而不是堕落。而现在的人看不破这些,所以科学家说,一两岁的孩子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成人一天平均笑七次而已。这叫愈活愈后退,是吧?Hello,你们笑一下就已经快要超过平均值了。为什么人愈来愈努力,结果愈来愈笑不出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因为方向错了。假如方向就是去占有这些物质,享受,那欲似深渊,没有底。假如很清楚,什么都是带不走的,都是借用的,最重要是提升灵性,那你每天很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助人为乐」。你不贪恋自己了,你会有奉献精神,「为善最乐」。都凭良心做事,所以笑得很开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所以那笑起来都跟国剧一样,「哈哈哈哈」,一直要拉很长。对不起,我没那个修养,笑不出来。

  所以「我慢」当中,从「我」延伸出「慢」出来。而「慢」又分得很细。比方,比自己差的,跟自己差不多的,我们不恭敬他,看不起他,这是第一种慢。第二种叫「过慢」,就是他明明道德学问比我们好,然后我们说,「跟我差不多而已。」把人家拉下来,这叫「过慢」。或者他跟我差不多,可是我就说,「他不如我。」这个都是属于过慢。第三种叫「慢过慢」。「慢过慢」,就是他明明比我们好很多,我们还硬说他比我差,那就已经过分到所以然处了,叫「慢过慢」。再来,还有一种叫「卑劣慢」。很自卑,表现出来很傲慢。就比方说,对方的道德学问很好,然后他说,「你好你的,我差我的,那我还不是可以吃饭、睡觉吗?你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不肯跟人家学,这个叫明明很差,态度还很傲慢,叫「卑劣慢」。这个「卑劣慢」还有,比方他比我们好很多,然后我们说,「其实我也差他一点点而已。」这个都是「卑劣慢」。

  再来还有一种,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德,然后产生了傲慢,这个叫「增上慢」。有一个修行人,他很下决心,在峭壁,只能站一个人的峭壁,这么窄的,他就在上面打坐修行,很精进。诸位学长,你敢吗?你一恍惚就没命了。他真的在悬崖当中打坐、精进,结果还是打瞌睡了,掉下去。一掉下去,在半空中,护法神把他托起来了。他一看到护法神,他挺欢喜的,然后就对那个护法神说,「这个世上跟我一样精进的有几个人?」他的意思是已经觉得自己很精进了,他就要知道,「是不是很少人像我这么精进?」这个叫「增上慢」,已经觉得自己有德而生贡高我慢。我们在精进的时候,一不经意会出这个东西出来,这个时候要懂得调伏

  结果这个护法神说,「你起这个傲慢心,二十世不护你的法。」就走了。他很惭愧,不过还是要精进,继续精进。可是还没克服,还是打瞌睡,又掉下去了。又到半空中,护法神又把他托起来了。「你不是走了吗?」他说,「你刚刚那一念自我反省、惭愧的心,又感得我们来给你护法。」。所以人念头错了没关系,至诚反省忏悔就感得圣贤、祖先的保佑了。

  还有一种,叫「邪慢」。「邪慢」,这个时代很多,就是什么?做了坏事然后还洋洋得意。「我敢这么做,你敢不敢?」「我敢犯法,你敢不敢?」这也是傲慢,这是「邪慢」。比方说这个恶人坐牢了,进去以后还对其他的人说,「我告诉你,我第四次进来了。你这菜鸟,你第一次吧。」这是「邪慢」。包含人疯狂的时候,以杀人多,他觉得是本事,这个都属于「邪慢」。这种造作的罪业,那一定是万劫不复的果报

  面对这个「慢」,我们刚刚讲,要用反省、惭愧的心来对治。如何具体的对治傲慢?两个礼拜同一时间,而且希望大家,您已经有对治过傲慢的宝贵的心得经验,一定要拿出来广修供养。不拿出来不行,「使骄且吝」,吝法不可以。所以我们两个礼拜之后,再跟大家来谈具体怎么来对治。甚至于这两个礼拜,大家就下功夫对治,之后您的灵感就会如涌泉一样。我见一次大家可不容易!

  好,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