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度量,那怎么来提升自己的度量?我们刚刚谈到的第一个,惩忿,要对治脾气。再来,要去自我中心,去自私自利,慢慢的念念为人着想,度量就拓宽了。再来,第三个要包容、宽恕,「和为贵」,这个很重要。
我们讲到宽恕、包容,为什么要宽恕?这两、三代人都比较没有承传到古圣先贤老祖宗的教诲。我自身来讲,我感觉在学校成长过程,包含在社会,还是功利主义比较强,是吧?请问大家,你们流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吗?是。你们思想当中都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吗?孝悌仁义。你遇到好吃的,先想到父母、先想到他人,你是中华儿女。还是都先想到自己?那还是功利主义之下的牺牲品。所以既然是因为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才没有这个度量,那我们当然不能怪他,「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他没学,还怪他,我们变成苛刻了。学的人还去怪没学的人,那就更糟糕了。所以学的人首先要把度量展现出来。那我们又说了,他没学是因为父母没教、老师没教。那去找他父母,去找他老师,结果他们也没学,是不是?你看我在学校教书,曾经学的教育理论,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少之又少。我没看到「孝悌」这两个字,可是「孝悌」却是爱心的根本所在。
为什么这个时代,全世界很多先进国家的教育普及率都是空前的高,可是人却不懂得做人?大家有没有发现?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受过国民义务教育的有百分之九十八、百分之九十九点多少,可是人却愈来愈不知道做人,甚至做人都做颠倒了。孝子,是孝顺父母叫孝子,这个时代变什么?在比谁孝顺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早上起床连刷牙洗脸都端到他的前面来,让他多睡一会,帮他弄一弄,还帮他穿衣服,他在那里半梦半醒,最后生活能力都没有。
我们一个同仁真的看到,大学刚去,他的同学洗衣服怎么洗?盛了一桶水,然后把那个洗衣粉倒了三分之一包,然后衣服丢下去就走了,他觉得这样就会洗好了,他想象的。我们这个时代,住在大都市里面,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体验能力很差。人的生活体验能力愈少,他就愈没有劳动、愈没有付出的经验,他就更不能体恤别人的辛苦。
我们曾经在大学里面吃饭,看到大学生几乎一半都没有吃完,一半的人都有剩菜。甚至还有一个很可怕的风气就是,好像留一点饭菜下来,代表我们家很有钱。这个都偏掉了,这不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以严格来讲,我们假如遇到事情首先没有为人想,这就不是我们老祖宗教的「仁义」的胸怀了。
那个时候,我记得印象当中,有一个教育理论是拿猫做实验、拿狗做实验、拿老鼠做实验。那一天我听退休的李校长说,他那个时候也是学这个。那学了多少年?他已经退休了,他学了几十年。请问大家,拿老鼠、拿猫、拿狗做出来的实验拿来教人,请问人会变什么?拿牠们的实验结果来教人,把目标定在牠们的行为上嘛!那会变什么?变狗?变狗叫不错了,因为你目标是狗,他一不小心就怎么样?比不上狗,有没有?你的目标是圣人,他不小心还是个什么?贤人。你定目标在贤人,他再不小心他变个君子,变个善人。
可是我们现在最大的浩劫在哪?丧失民族自信心,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我们老祖宗是「读书志在圣贤」,目标就是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留名青史的人做榜样。我们现在怎么学的东西会是这样的一个现况?而且我感觉,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丧失之后,落到没有判断能力。为什么没有判断能力?学美国的教育。美国的青少年犯罪率多严重啊!他教出来的结果是这样,我们还要去跟他学,我都想不通。为什么?可能官员是留美的,就要跟他学。那太不理智了,你要看结果。欧美还强调科学很重要,很有意思,中国的中药,他们说不用实验了,为什么?中国人吃五千年,已经算是实验过了,很有意思。
所以信心危机是这个时代最危险的。而我们要真正有信心,其实也得要深入经典,我们才有那个信心,因为我们一知半解,有时候自己信心还是会动摇。既然这几代都忽略了传统文化,不知者无罪,我们就不能再去怪任何人,这样就能够宽恕了。
在宋朝有一个宰相叫吕蒙正,他当时也是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位。结果他要入朝,刚好听到旁边有人说,「这样的人也能做宰相。」就讲得很难听,他没有看到他是谁,结果旁边的人听到了就很气愤,旁边的人就说,「我们马上去了解一下,把这个人揪出来,怎么可以对宰相这么无理。」他马上制止他们,「你们绝对不要去打听是谁,因为只要我知道是谁,我就会落一个印象,我不希望落那个印象,对那个人有成见。」包容,能宽恕别人。
甚至人要更有志气,人家瞧不起我们,我们就做给人家看。他也是我们一个增上缘,他也是一个给我们发考卷的监考老师,他首先给我们上了一课,「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人生烦恼跟觉悟不在外面影响,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怎么去面对这些人事物。
同样是宋朝时候,有一个大将叫狄青,他当时候是真定副帅,副帅也算第二把手,很大的官,带领一个大军。当时候他宴请刘威敏这一位同僚,同坐在宴会上还有一个叫刘易的官员,刘易平常脾气就很大、很剽悍。他来作客,狄青安排了演戏,结果看到有一个是演读书人,他看了就不高兴,说「你流配到这里来的人,还演读书人。」就砸东西,砸东西还骂狄青,觉得他这么安排演员不好。那当场所有的客人都觉得很紧张,发那么大脾气还扔东西。结果狄青言语笑声愈来愈温和,把这个场面降火,「对不起,对不起。」降火。
结果宴会结束,刘易回到自己家,可能当时候稍微喝了点酒,脾气这么大,他冷静下来觉得很失礼。自己想到很失礼,正打算找个时间去道歉,才想到这个问题,突然有人敲他的门,狄青到他们家来给他道歉。我们可以想象,刘易当下一定很感佩,是他无礼,狄青还来给他道歉。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带兵打仗,士气最重要,假如军队里还有人事冲突,那本身就是内在一个严重的危机跟消耗,所以这些文武官员,他们都很有这种大局观,「和为贵」。
同样宋朝,我们看宋朝故事不少,宋朝是重视读书人。读书人,你重视他,他为国效力。在孔子的教诲当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也是互相交感,领导有仁爱心、有恭敬心对待下属,下属感这一份恩德,一定会效忠。这是宋朝为什么出了这么多文官武将,而且在宋朝危急的时候,都有这些民族烈士效忠,像最后文天祥的报国,最后也是慷慨就义,这个都是可以展现出宋朝尊重读书人。
而明朝就不够尊重读书人,他不礼敬读书人,甚至会羞辱读书人。那个时候朱元璋,他们那些皇帝惩罚大官,在朝庭里面把他的裤子脱下来,然后打屁股。「士可杀,不可辱」,当然度量大的人连辱也要忍。可是他这么不恭敬,读书人要的是尊重跟为国效力,他不是为那个俸禄,有气节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有学问的人不愿意效忠,明朝后几代的皇帝学问都非常非常差。
我们看最近的清朝,没有一个皇帝是昏君,因为清朝的皇帝尊重读书人,编了《四库全书》、《大藏经》,儒释道的经典在清朝做了最好的整理。而且他们早上三点就要起床,五点要上朝。那些太子、皇子三点就要起床了,然后一天读书的时间很长,一年放假五天。你们放假几天?所以要治理一个国家,要饱读诗书才行。
宋朝的韩琦也是读书人,也是大将,他的度量非常宏大。当时候他在军中有一个下属,因为他在写信,下属帮他拿蜡烛。这个下属拿着拿着,可能有点分神了,看其它地方,结果一分神再回来,那个火烧到了韩琦的鬓发,就烧起来了。结果韩琦在写信,他就以很快的速度拿袖子把它弄熄了,他就继续写信。过了一会,他抬头看,这个士卒已经换人了,被换掉了。他说,「干嘛换人?」「元帅,他烧到你的头发了。」韩琦说,「他已经学会不会烧到人家头发了。」他不只是包容,他还为他设想。大家想一想,这个人被带出去了,他的主管一想,「连将军的鬓发你也敢烧,来啊!先打二十大板。」先处罚他。所以他为他下属设想到这么细微,赶紧把他召回来。这个士卒一辈子都感他的恩德,怎么会不效忠呢?而且大家看,度量大太重要了。这个事情会不会传遍整个军营?会。他把火给熄灭掉,一点都没有生气,这种修养很可能就团结了整个军心。所以这些大将们的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念念为对方,甚至念念为整个团体跟国家着想。
宋朝开国的一个大将叫曹彬,他有一个士卒(士兵)犯错,也是被判军棍几十板,结果来年才执行。他的干部就很惊讶说,「怎么去年判,今年才执行?」曹彬说道,「去年判的时候,这个士兵刚娶太太,那个时候给他执行,很可能他们家的人会说:『就是这个扫把星害的,刚娶进来就被军队处罚。』所以怕会发生这样的事,把它先搁下来,明年再处罚。」所以一个领导者有这么细腻的心去体恤底下的人,在这些生活细节,那一定会赢得底下人的爱戴。这是一件事。
韩琦的故事挺多的,我们再举两、三个来体会一下他的度量。有人从破坟里面挖出了两个玉杯,那个玉是非常纯净,都没有瑕疵,农民拿来献给他,韩大人不占人便宜,给他白金百两把它买下来。每次宴客,他就特别把这两个玉杯拿起来盛酒,招待客人,表示盛情。刚好有一次招待水运的工人,有一个算基层公务员,走得太急了,去撞到了桌子,把那两个玉杯给撞倒,掉在地上摔破了。所有的人看到这个情况都吓得不行了,眼睛都瞪得很大,因为心里都想:韩大人最心爱的两个杯子。然后那个干部吓得跪在地上求饶。韩琦笑着说,「每个东西坏掉都有它的定数,反正东西做好了迟早有一天会坏,今天是它时间到了,坏掉了。而且你也不是故意的,你没有罪,没关系。」那当然所有在场的人都很感佩他的大度。
而且韩大人官到宰相,他没有丝毫的傲慢,也没有因为做那么大的官,好像很高兴,洋洋自得,没有。以至于处在战争的第一线,这么样的危难之时,他也不忧虑,他很有定力,很有定功。刚好有一个下属跟了他几十年,就记录他的一言一行,后来非常感佩,就是几十年来韩大人言行都是一致的。这个是我们讲到包容、宽恕这样的修养,和为贵的修养,在这几个历史,圣贤人身上能够体现出来。
接着我们说到,以大局为重的人,他的度量也会不断扩大。我们先来到唐朝,唐朝有一个宰相叫张嘉贞,他当时候都在边疆当都督,这是很大的封疆的大吏(大官),权力也很大。结果有人告他谋反,后来唐玄宗调查,根本就没有这个事情。而当时候唐朝的法律是告人家谋反,假如不是事实,他要反坐的。就是那个告的人,他要以谋反罪治罪。皇帝就给张嘉贞提到这个事情,说「人家诬告你,论罪他是要以反叛罪治的。」一个人告你谋反,当下你会怎么反应?当下他就给皇上讲,「皇上,他这样进言虽然有错,但是假如这个时候以这么重的罪治他,会不会影响到以后没有人敢再向您进言,讲实话?这可能会塞住了这些进谏的路。所以皇上您还是饶了他一命吧。」皇上听完之后很感动,觉得他很有修养,所以就封他做宰相。他本来是都督,把他调回来当宰相。
后来他的儿子跟孙子都是宰相,叫「张家三相」,连续祖孙三代都当宰相。这个是厚道,不杀人的命,而且是为国家着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他不给后代子孙买田宅,置这些家产。宰相应该收入也很不错,结果人家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置家产?」他说,「我去买那些东西,只是给我的子孙以后拿去喝酒、拿去好色而已,我不做那种事情。」所以他不置田园、田产。而他不置田产的人是真正会置田产的人,因为他的后代出了连续两个宰相,那他是不是真正才是属于会给后代造福的长辈?
所以林则徐先生那一段话很中肯,「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他本来还满贤德的,你留钱财给他,他就不愿意奋斗了,折损他的志向。「愚而多财」,他本来素质就不是很好,你还留一大堆钱给他,「益增其过」,让他染上很多骄奢淫逸。所以「爱之不以道」,不用正确的道理去爱孩子,「适足以害之也」,反而是害了孩子。所以溺爱、溺爱,那个「溺」字,就把孩子给害了。
另外宋朝的王旦,也是以大局为重。当时候王旦做宰相时间比较久,寇准就常常跟皇帝说,王旦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好。讲多了,皇帝就给王旦说,「寇准常常打你的小报告,说你这些地方不好,那些地方不好。」
当宰相好不好当?这个问题好像问你们挺难的,因为我们没有当过。想象一下,当宰相好不好当?不好当,也得日理万机。这么为国辛劳,还批评一大堆,有时候一听,火气会上来,是吧?比方家务都是妳在做,突然妳先生,「这里挺脏的。」「我都辛苦多少天了,你还嫌?」火气就上来了。
结果王旦听到人家批评他,不只没有生气,他马上跟皇上说,「皇上,寇准是爱国,我当宰相当了那么久,一定有很多疏漏,所以他提出来,都是他对国家的一片真心。」愈高位的人的一个态度,影响的面都非常非常大。假如王旦那个时候是「好啊,寇准你给我记住!」然后就开始要找寇准麻烦,对整个朝庭影响大不大?大!最后党争就出来了,有你没有我,那麻烦了。可是当王旦这一席话讲完,皇帝佩服,所有旁边的人听到了,一传出去,他这种胸怀就变成所有为人臣的榜样,大家就不会去搬弄那些是非了。寇准听到了也佩服。
后来寇准有一天还跑去跟王旦说,「你给皇帝推荐让我当宰相。」王旦说,「宰相怎么可以是要来的?」其实寇准是比较直率的人,他觉得他有那个才能,他也想为国效力,所以他毛遂自荐。结果王旦就婉拒了他。后来王旦年纪大了,要过世以前,皇帝就咨询他,「你看你走了之后谁做宰相好?」王旦说,「寇准。」寇准功夫也不错,寇准修养也很好的,他要去世以前,叫人家把一个草席铺好,然后他躺上去就走了。这也是浩然之气的人,走得很自在。
结果皇上最后就用了寇准当宰相,寇准就去谢恩,感谢皇上的信任。结果皇帝跟他说,「你知不知道是谁推荐你当宰相的?」寇准说,「不就是皇上您厚爱我吗?」他说,「不是,是王旦临终前推荐你的。」大家想一想,寇准听到之后,对王旦德行的那种感佩,可能影响他的终身。这些圣哲人以一生风范,为当时候的朝廷,甚至于所有这些有缘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这确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接着我们看第五点,「识高则量大」。我们随着听了这些历史故事,慢慢的放下自私自利,也效法他们的胸怀。什么时候开始效法呢?Right now,当下开始效法。
接着我们从修身能够真正有度量去容人,再来体会一下,度量对于齐家非常的重要。要齐家必须要人和,而家庭里面不可能没有一些摩擦,没有一些疙瘩的,所以这个时候要能容家人的不足、过失,所谓不「求全责备」。人,他不是圣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都应该要会包容。
在隋朝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做牛弘,他官也是做得很高。有一天他弟弟喝醉了,喝醉了行为控制不住,就把他每天上班的那头牛给杀死了,这头牛相当于现在的TOYOTA还是BMW。结果没车了,他的太太就跑来了,「不得了了,你弟弟把你的牛给杀了。」他在看书,马上看看他太太,「做干肉就可以了。」继续看书。结果过了一会,他太太觉得他怎么都没什么反应?又来了,「你弟弟杀了你的牛,这是天大的事!」「知道了。」继续看书。牛都死了,不然要怎样,是不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既往不咎,你还要在那里指责,在那里造成一些是非吗?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先包容,然后等弟弟比较清醒了,再找机会给他引导。所以兄弟之间、亲人之间这个包容就很重要。当然牛弘他的修养也在枕头风吹不动他,这个就很重要了。历代很多家庭的不幸,或者是皇上杀了很多忠臣,有时候是枕边风吹的力量。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我们在家庭当中时时要以家庭的和为贵,而不要去搬弄一些对立冲突。
另外,宋朝有个读书人叫周文灿,有一天他哥哥喝醉酒打他。他哥哥都住在他家,吃他的、喝他的,都是他在照顾哥哥,结果他哥哥喝醉了,还痛打他一顿。旁边的邻居都看不下去了,然后就骂他哥哥,要来找他哥哥理论。结果他跑出去制止,说,「你们干什么,你们干嘛离间我兄弟的感情!」这个很可贵,他哥哥的任何不是,绝对没有放在他的心上,他只想到兄弟的情义。对哥哥的照顾,他都是自然而然,就像左手帮右手,绝对没有说要去求什么回报。但是哥哥的无礼,他是丝毫不放在心上。
大家想一想,我们听故事,还要用心去感悟,请问当他哥哥酒醒了,了解到这些状况,内心做何感受?「我喝醉酒,把我弟弟打成这样,人家都已经看不下去了,要来找我理论了,我弟弟还说,你们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哥哥可能一次、两次,良心就发现了。所以让人的羞耻心、良心唤醒,不是讲一大堆大道理,是做出这种至诚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动容。这个是家庭的人和。
包含刚刚讲到王旦,他在治家当中也是很有智慧跟修养。他们家里的人也没看过他生气,有一天趁吃饭的时候,就在他的羹汤里面放了一些黑墨,然后他就只吃饭,不喝羹汤了。家里人说,「你怎么不喝羹汤?」「今天不想喝。」就把饭吃完了。结果又过了几天,就把黑墨放在他的饭上面,王旦一看,「今天不想吃饭,帮我煮点粥好了。」结果他儿子又说到了,「父亲,我们家的肉不够吃,因为那个厨房里的厨师就吃掉半斤了,所以我们吃不够。我们得吃一斤,结果他就偷吃半斤。」然后王旦说,「那我就每天给你买一斤半不就好了。」他那种厚道到他不愿意去扬人家的恶。请问大家,这件事情过了之后,他们家那个厨子会怎么样?就不好意思了。
可是诸位朋友们,现在要感化他人、要弘扬中华文化,没有这种修养,办不到。真的,为什么?因为现在人,面子你一定要留给他,这是现况,你不留给他面子,再好的东西,他已经很不舒服了,他就会排斥。
其实老祖宗就教过我们,最核心的一个修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你要包容他,不要给他难堪。人家要面子,你就给他面子。我们要成就道德,我们不要面子,所以「严以律己」。而且现在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人对自己严格,他就不会懈怠;对别人宽容,就会让人家觉得学这个不错,没有压力。假如我们学了之后,自己还没做到,然后就开始用经句对身边的亲戚朋友说,「你这一条没做到、那一条没做到。」他们看到你就有压力跟紧张,人家就觉得学传统文化好累,不学了。他不学是因为我们太苛刻,造成他的情绪反弹。所以你当老师的一回去,都是叫学生做;当领导的回去都是让下属做;做父母的回去都是让孩子先做,自己不做,一定没有办法让人接受。
所以《太上感应篇》说,「正己化人」。这个都是行道的「知所先后」,不能颠倒了。道家说「正己化人」;儒家说「正己而不求于人」,这个「不求」就是不要苛刻去要求别人;佛家讲「为人演说」,你要自己先做好,落实了,做出来了,其实做得好,已经在给人弘扬传统文化了,人家会认同。而且你做出来了,人家信任你,他也会来请教你。所以儒道释都是让我们「严以律己」,先做好自己,不要去要求别人。
而且人家有错,不只不去宣扬,还给他留面子。明朝的徐文贞也是一个名臣。我们这些故事当中,大家去感觉一下古人的心境,神交古人。徐文贞有一天请客,刚好他有一个比较好的金杯,他请客人吃饭,喝点酒。结果就有一个客人动了贪念,就把他那个杯子藏在帽子里面,想要拿走,就起了这个偷盗的心,忍不住了,就装起来。因为喝酒,结果被徐文贞看到了,刚好快要宴席结束的时候,他的这些家里的仆人就要出来点一点这些餐具,要收起来了,然后就在找那个金的杯子。徐文贞看他在找,「我收起来了。」就不让他的下属继续再找杯子,「我已经收起来了」。结果那个偷杯子的人,因为喝得有点醉了,走啊,走啊,就倒了,帽子掉了,杯子就掉出来了。他怕被人家看到,徐文贞自己去把杯子又放进他的袖子里面。不忍心看人家出糗,这种心太可贵了,这厚道啊!请问大家,这个动了贪念的人回到家里,「放在帽子里怎么变成在袖子里面?」可能慢慢这个事情搞清楚了,生惭愧心。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你真的要让他感动、起羞耻心,你没做到这种分上,很难。而且我们自己本身傲慢还没去掉,还是好为人师多,反而适得其反。
管宁,也是名臣之一,他当时候治理一个地方,老百姓很会争夺,去打水都不怎么排队,在那里争。结果他就买了很多桶子,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吩咐下去先把那些水都打好,等老百姓要来抢的时候,已经看到都打了那么多桶,别抢别抢。而且是父母官交代下来的。一次、两次,这老百姓看了之后就不好意思了,不好意思再去争了。
这是讲到王旦,他在家里。还有一次,刚好有个驾马的人要离开了,就来跟他辞行,他说「大人,我要走了,因为我驾马满五年了。」因为他们都属于高级官员,应该都有公家给他们派人,五年要走了。结果王旦说,「我不认识你。」点点头,他就走了。结果这个下属一走,他说,「你回来回来,我认识你,因为你驾马都是背后对着我,我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子,你一转过去,我就认识你了。」然后赶紧送很多礼物,「对对对,你在我们家驾了五年了。」送礼物给他,也是很热情的人。
另外唐朝还有一个大臣,这个故事可能大家也熟悉,皇帝亲自到他们家去,因为他们家九代同堂。皇帝可能自己家里的事也很难摆平,就去请教他,到底怎么齐家?结果他写了一百个字递给皇上,这一百个字都是一样的,就是「忍」。我觉得张公艺先生很有智慧,这一张纸皇帝拿回去很有用,「气死我了!」忍。又受不了了,再忍。一个人能把「忍」想一百次,我看气也没了。
大官家里面,在清朝有一个故事特别有意义。桐城派,是在安徽桐城,桐城派是桐城、舒城、汤池这三个地方的读书人,称为桐城派。当时候在清朝,张英,他当到大学士,都是属于宰相位了。他在京城为官,他们家里跟隔壁的吴氏,吴家,就因为墙的问题争吵了,可能对方比较无理,占了他们的地。结果赶紧写了一封信到京城给父亲,让他来看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结果张英就回了一封信给家里的人,说到「一纸书来只为墙」。 从我写这行字(指上述板书)就看得出来,我做事比较会有头无尾。而且就像为什么要学书法,书法它就是还没动笔以前就要纵观整个格局,这写几个字会比较恰当,我就是都没考虑清楚,常常就写得挤成这个样子。所以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己问题所在,我再写一遍。「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退三尺,不要跟人家争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有什么好争的,秦始皇当年有天下了,现在又怎么样,而且秦始皇的后代还被人家杀害了,有什么好争的?结果家里人一听到了,赶紧退三尺,围墙退三尺。隔壁的吴家一看了之后,很惭愧,「就他当君子,我们就是小人?」也退三尺。所以就退出了一条巷子,叫「六尺巷」。
我曾经去走过这一条路,一百公尺,宽差不多一公尺,而且连摩托车都可以进去。然后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当我们走啊走啊,摩托车看到人来了,他就停下来了,让我们先走。我感觉这几百年前的修养,会影响到几百年后的人。而且他们这个地方的人,一定都知道六尺巷是我们这里的名胜古迹,我们可不能丢脸,都要懂得礼让。我走了那一百公尺,就有好几次这个「让」的动作出来,可以感觉到那地方的老百姓受他们家的影响挺大的。
接着我们看度量在对整个国家治国的影响。首先我们看齐桓公,是齐国的国君,而管仲曾经要置他于死地,因为各自效忠的主不同。但是他登上君位之后,尽弃前嫌,重用管仲,所以他才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时候整个华夏也很危险,有很多戎狄都要灭掉我们这个民族,就是齐桓公听管仲的话,把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才免去这些祸患。所以孔老夫子在这一点上是非常的敬佩管仲,假如没有管仲,我们可能统统披发左衽,就得要做戎狄的奴隶了。而齐桓公就是因为这个度量,他才创这个功业。
包含唐太宗用魏征,魏征当时候也是设计要杀唐太宗,可是他也是忠于他自己的主子(当时候的太子)。可唐太宗尽弃前嫌,对于曾经效忠他的哥哥跟弟弟的,只要是忠臣,都给予重用。假如他没有这个修养,秋后算帐,这个国家就不知道要乱多久了。
有一个银行界的高级主管,当时候他们有一个分行的一把手出问题了,就被调走,他变空降元帅,不带一兵一卒。他来了,首先人和最重要。前任的一把手是犯错被调走的,他做了一个动作很不简单,他做了一个自己这个分行的行史馆,就是把这个分行以前所有一把手,还有他们曾经做过很有意义的事情,把它陈在这个行馆所里面,让每个人都记得我们这个行曾经的辉煌,还有所有带领我们的这些人的功在哪。他只说功,他没说过,隐恶扬善。
一般来讲,来了,当时候被重用是哪些人,可能都要换人,一般有些做法可能人心就会不稳。他来之后,首先是扬善。以前的旧干部看到他这个动作,就感佩他的胸怀,「这个人不简单。」他不就赢得了这些人的信任了吗?一般来讲,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能会搅得人心都乱掉了。而且空降元帅不好干,这都不是你以前带过的人,突然你来了,他们能够效忠于你,还是你要用德行去感召的。
我们接着来看一个例子,就是楚庄王,他也是很有度量,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我们翻到第九册,一千一百三十四页。这个在《说苑》里面讲到了,「楚庄王赐群臣酒」,宴请群臣,结果「日暮酒酣」,「酣」就是指喝酒喝得很痛快。傍晚大家都喝得很痛快,结果天暗下来了,「华烛灭」,刚好可能风吹进来,把蜡烛给吹灭了。「乃有引美人衣者」,刚好有一个臣子就拉了庄王的妾的衣服,那算失礼了。事实上喝得已经这么痛快,这么醉了,有时候一些行为可能会比较失礼,也是人之常情,就拉了庄王的妾的衣服。
结果这个妾,「美人援绝其冠缨」,「援绝」就是扯断,「冠缨」是帽带,他这个妃子马上在黑暗当中就把对方的帽带给扯下来了。然后马上去给楚庄王讲,「告王曰:今烛灭,有引妾衣者」,刚刚蜡烛熄掉之后,有人对我非礼,拉我的衣服了。「援得其缨待之」,我把他的帽带扯下来了,已经有证据了,他跑不掉了。「促上火,视绝缨者」,在那里催促,赶紧把火点上,我就知道是谁对我无礼了。
结果庄王说了,「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酒是我赐他们喝的,现在喝得有点醉醺醺的,有点失礼了。「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酒是我给他们喝的,现在因为要彰显你这个女子的名节,还要羞辱这些臣子,好像不合人情。
当下大家看,一般来讲,假如疼老婆疼得过分的,一听到了,「气死我了,来,点上!」本来大家都喝得很痛快,我看都会吐出来,是吧?那整个朝廷的气氛就很不好了。所以这些领导者,他的心都很柔软,他能够去感受到人心,这么做不合人情,不对。他不是那种爱憎的心,「我最爱的妾,你也敢这样。」有度量的人,他不是那种好恶心很强,他包容性很强。所以他觉得这样做不妥,「乃命左右」,他就开始跟大家讲,「今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今天众臣跟寡人喝酒,假如不把帽带扯断,就是喝得不够痛快。结果大家一听,「好!」全部都把帽带给扯断了,「群臣皆绝缨而上火」,都扯断了之后才把火给点上,「尽欢而罢」,大家喝得很欢喜才走。
「居二年」,这件事情经过两年之后,「晋与楚战」,晋国跟楚国打仗,「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首而却敌,卒得胜之」,有个臣子他冲锋陷阵在最前面。「合」就是跟敌军接上,战斗了,这叫一次,叫一合。他「五合五获首而却敌」,他杀敌无数,把敌人都给吓退了,最后是楚国打胜仗了。「庄王怪而问之」,结果庄王就很奇怪问他。这个是节取的,其实前面庄王还有讲了一句话,说我以前也从来没有对你特别好,怎么你这么效忠于我,都不顾生死,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结果这个臣子就说了,「往者醉失礼」,两年前我喝醉酒,然后拉了你妃子的衣服。「王隐忍不暴而诛」,你不暴露我这个无礼的行为,也没有降罪于我,结果他感恩在心里。「常愿肝脑涂地」,常常想着怎么报这个恩德,「肝脑涂地」就是能豁出性命来报恩。「用颈血湔敌久矣」,「湔」就是这个血喷在敌人身上,他都再所不惜。「湔」跟「溅」,水溅出来那个「溅」可以相通。「臣乃夜绝缨者也」,我就是那个当天晚上帽带被扯掉的人。
大家想,庄王当时候这么做,文武百官都欢喜,而且还救了他的国家。因为他很厚道,不扬人家的恶。所以不扬人家的恶是积阴德,有积阴德者必有阳报,这个就是好报呈现出来了。
这个度量当中,在治国,很重要的是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晋文公当时候要派一个官员去当西河守,就问咎犯,一个大臣,「用谁比较好?」结果咎犯说,「虞子羔。」文公很惊讶,「虞子羔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讲了,「君王,你问我谁适合当西河守,你没问我谁是我的仇人。」这些臣子,他们虽然有仇,但是一定是公在前,私在后。这个人纵使有不共戴天之仇,假如他现在在当官,在照顾老百姓,你不能在他任上去报仇,等他卸任下来了才行。以前的人是很讲规矩的,很讲道义的。结果后来虞子羔要去上任,就来给咎犯讲,「感恩,你不记恨以前的仇恨,又向文公推荐我。」来谢谢他。结果咎犯就讲,「推荐是为国家,公在前,私在后。仇还是仇,你赶快走,不然我要用箭射你了。」以前的人很可爱。这个是为臣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包含大臣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利益的时候,有些人会设计伤人的。在唐朝有一个钱徽,他是礼部侍郎,就是教育部副部长,是他监考。结果宰相段文昌,学士李绅,他们就来关说,「某些人跟我关系很好,可不可以让他这一次考上?」宰相,又是大学士。结果后来因为钱徽很公正,就没有录取。宰相跟学士就去告钱徽一状,说他用私心来取人才。被诬告了。皇上听信了这个话,就把他贬到江西刺史。被贬官了。结果旁边的朋友就跟他讲,「那个段文昌宰相不是还有书信写给你吗?你赶紧把那个书信公诸于世,是他错,不是你错。」钱大人讲,「我问心无愧就好了,干嘛去扬人家的恶。」说完,叫他的孩子就把那个书信给烧了。后来他就到江州去做刺史,去了以后就发现以前很大笔的钱,原是用在老百姓农业的,都拿去喝酒了、宴会了,他赶紧说,「以后不可以这样。」就让贫穷的百姓可以拿这些钱去租田,改善生活。
其实好官走到哪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他们都是很泰然处之。就像范仲淹被贬了三千里,走的时候坐在船上讲,「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夷十万民」,没关系,我到的那个地方还有十万老百姓我可以照顾,很豁达的。而纵使这些人陷害他,该是他的福报还是他的福报。后来唐文宗的时候,日久见人心,就知道这个人太有修养了,把他调回来做吏部尚书。他本来是教育部副部长,调回来变成正部长。而且吏部管什么?管官员,他这么清廉,对国家就很有帮助了。后来他还活到七十五岁,很长寿,而且他的子孙都很好。这是一个不扬人家的恶,又一心为国家的好榜样。
这是我们跟大家讲到治国的部分。接着从平天下的角度,也是要有度量的。现在天下要安定,我们师长讲到的,四个关系和睦相处很重要: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宗教与宗教和睦相处;政党与政党和睦相处;种族与种族和睦相处。不只要尊重他们,还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互相学习,比方宗教的经典,或者是他们这些祖先的教诲,大家互相了解,就不会乱猜疑了。愈了解,原来所有圣贤以至于每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的教诲都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这个时代,就像师长跟我们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先生谈话,马哈迪先生做首相二十二年,他也是为国家、天下都在担忧的。而当师长告诉他,「这四个关系和睦相处了,天下能够安定。」他也觉得很难。难是难,可是从宗教下手,还是可以走得通,因为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是有信宗教的。这个话我们都听过了,跟我们有没有关系?天下安危跟我们有没有关系?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首先我们自己要跟其它不同宗教的都能和睦相处,你自己要先做出来,互相学习、互相尊重。
再来,政党与政党和睦相处。现在民主国家有一个现象,一家人吃饭,连看电视都看不成,因为党派不同,最后把电视都砸掉。所以从家里做起,从身边亲朋好友做起,政党与政党要和睦相处。不要叫反对党,要叫兄弟党。你看这个名字取得很不好,反对!反对!反对到最后就对跟错都有点搞不清楚,都反对,那就不理智了。兄弟党,一起为国家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
包含种族跟种族,绝对不能够轻视、轻慢其它种族,更要爱护其它民族,才显示中华民族的胸怀。您看我们的祖先,一讲就是天下、天下,有没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们都明白,大家都好才会是真好,不然最后只有我们好,别人不好,哪可能会没有事情发生呢?所以我们国家强盛了,都是把好的文化跟好的农业、谋生的技能,无私的去奉献给其它的民族。所以六百年后,我们在马六甲盖汉学院,首相很欢喜,他说六百年前郑和送了很多礼物给我们。你看这祖先的庇荫,(首相)都信任我们这些后代子孙。
我们接着来看「度量」第二句:
【老子曰。报怨以德。】
我们看到这句,不记仇怨,反而用恩德来回报伤害我们的人。『报怨以德』,大家看到这句可不可以马上欢欢喜喜的领纳在心上?Right now,从现在开始,所有跟我有怨的人,我都用恩德来回报他,做不做得到?还是有点吞不下去?
明朝有个读书人叫做管东溟,他有一篇文章叫「劝人积阴德文」,造福子孙最好的就是积阴德。有一段话大家比较熟悉,「留钱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且积阴德的人,就是用德行树立了榜样给子孙效法。就像范公,八、九百年之后,他的子孙还是效法他的道义。不只有阴德,还有榜样,这是有智慧的人。
「劝人积阴德文」里面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来体会体会这种胸怀,而且这样一定能积阴德。「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这个「隐人之恶」,我们刚刚举了几个例子,都是很厚道,不忍心让人家难堪。老子讲「报怨以德」,明朝的管先生讲「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我们很冷静来思考一下,这个怨已经造成了,事物会继续发展,冤冤相报何时了,人总要理智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候,梁国跟楚国它是相连的,梁国跟楚国都种瓜,梁国的瓜种得很好,楚国的瓜就种得不是很好。后来楚国当地的官员了解到他们种得很不好,就去批评这些种瓜的老百姓,说「你看人家种得这么好,你们要加把劲。」结果楚国的人听了以后就嫉妒了,半夜跑去把梁国的瓜给破坏了。后来梁国的老百姓看到了,很生气,就去找他们的父母官,当时候是宋就。「他们把我们的瓜给弄坏了,我们也晚上跑去把他们的瓜给弄坏,大人你看好不好?」诸位朋友,好不好?(不好。)你们都是有智慧的人。结果宋就就说了,「人家是用错误的行为在做,你还跟着他去做,你不是都偏颇掉了吗?」所以别人对不对,首先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要先做对才是理智的人,不要以怨报怨,那没完没了。
他说,「来,我给你们一个建议,你们半夜多去帮他们浇水,他们就是比较懒惰才种不好,你多帮他们照顾瓜,还不让他们看到。」真的,老百姓都很单纯,就过去帮楚国的人浇水,结果楚国的瓜也愈来愈好。后来楚国的官员就去调查,原来就是宋就教导梁国的人过来帮楚国的人浇水,听了就很感动,就给他楚国的国王报告这个事情。国王听了,「这些百姓怎么可以这么做?他们不知道,他们不只是破坏了人家的瓜,连我楚国的面子都没了。」然后就去找梁王,感激宋就,还有这些老百姓对楚国做的这一切,感他们的恩。然后跟梁王讲,「梁楚之欢,从宋就起。」「梁楚之欢」,这两国美好的友谊,就从宋就这个以德报怨的行为开始。
一个人的理智、度量可以让两国非常的和谐,他假如用另外一个方法会变成什么?「好,去破坏。」那就变成两国的战争。这些榜样很好,团体里人和最重要,所以我们现在自己团体之美好前程从哪里起?从我们自己先跟所有的人化解以前的不愉快起。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就从以德报怨起。把名单列下来,曾经有过过节的,去给他道歉。那假如道歉之后,他也不领情怎么办?继续道歉,甚至于半夜的时候还可以给他鞠躬,常常给他鞠躬,真诚可以感通的。
今天「度量」这两句经句,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肚子变大了?假如变大了,就是我们随着这些经句跟故事,随文入观,马上心量就扩大了。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