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云南省教育代表团张主任、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朋友们,大家午安。
我们《群书360》今天进入「贵德」第六个重要的纲领,是「度量」。我们看到「度量」两个字,脑海里有没有浮现什么情景?或者想到哪一句成语?可能想到宋朝的布袋和尚「大肚能容,笑口常开」。
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包含成语,包含所有的文章,都是高度的人生智慧。我们想到这个「度」字,大肚能容,豁达大度,就是心胸很开阔。想到「度」,我们想到豁达大度;想到「量」,宽宏大量。这些成语。包含很多文人留下来的文章,像朱熹夫子有提到,「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朱夫子提到,大丈夫不可以没有这样的度量,像大海一样宽阔,像天空一样的辽阔。我们的祖先常常都是以天地万物为师。像天,为什么我们称它「高」?「天称其高者」,因为它「无不覆」,什么它都可以遮覆,可以保护。「地称其广者」,地为什么称「广」?万物它没有一样不承载,这也都是表它的度量。包含「江海所以称其大者,无不容」,所有的河川都汇到江海当中来了。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度量对一个人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祖先对我们的期许,在《三字经》当中有讲到,「三才者,天地人」,期许我们「人」能把天地的无私之德,能够把它落实,成就自己完美的人格。所以要效法天地的宽厚,无私的精神。
我们看到「度量」当中第一句,《群书治要360》的经句,一百一十九句说到: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帝』是指东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当时候西汉是被王莽篡位了,后来汉光武帝复国。我们看到『建大事者』这一个句子,诸位朋友们,这一句话讲给谁听的?我们能不能看到「建大事者」,「这个跟我没有关系。」那我们这一生来干什么的?所以一个人这一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要做出对家族、对社会、对民族国家有贡献的事情。所以在《论语》当中孔子才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我们这一生要知天命,要有使命,对家族、对民族社会。首先「建大事」要齐家,要把家道传下去,不然就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所以每一个人这一生都要做大事,都要有这种责任感。要成就对家族,以至于社会国家有意义的事情,那必然要团结力量来做。那要团结的话,「天时不如地利」。
我们体会得到,要成就一件事情,比方说家道的承传,那一定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夫妻要一条心、要团结。每天「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这个家道就完了,就不可能有成就了。所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时候要能包容,要有度量,不然每天计较,那可能就没完没了了。所以必然『不忌小怨』,这个「忌」就是憎恶。憎恶就是看到人家的缺点就咬着不放,就到处宣扬,就对人有成见,这个都不妥当。
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人生态度,就是自始至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对人生也好,对教育这个工作,都是最重要的认知。因为我们相信本善,我们愿意去包容人,进而去帮助他,成就他的本善,成就他的德行。在教育方面,我们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老祖宗这些经句,事实上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从自身来讲,一个人常常看人家不顺眼,或者喜欢跟人计较,其实他的人生会幸福吗?不会!他能包容,他能宽恕,他才能跟人和睦相处。其实我们不愿意放下这些不好的心态,那是跟自己过不去,每天自己找罪受。有时候度量不够了,还嫉妒,看到人家好,背后都批评,甚至毁谤,那就糟糕了。不只自己痛苦,可能「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一句话对我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
在「敬慎」,一百三十页,我们对人生的事情要恭敬谨慎。「敬慎」单元里面,第一个重点叫「微渐」,防微杜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度量的人必有余庆。待会会给大家举很多历史上的故事。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比方,嫉妒贤才,这个造的罪业非常大。所以有格言提到「进贤受上赏」,为团体、国家尽忠尽职,推荐贤德之人,得到上天最丰厚的赏赐,因为他念着是人民、大众。
在春秋时候,最著名的,鲍叔牙推荐管仲,他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享福禄,这都是他的祖先鲍叔牙积的厚德。
「蔽贤蒙显戮」,贤德之人,嫉妒,不推荐他,甚至陷害他,老天的惩罚会特别快,很明显的灾祸、杀戮就会降临他的人生。在战国末年,秦国的宰相李斯,他当到宰相,相信才能也是相当出众。可是他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甚至把他师弟害死了,让秦国不能用到这样贤德的人。假如当时候韩非子能留下来,可能整个秦国的命运就不同了。李斯害死自己的师弟,他没过多久就被判刑,而且是诛杀他的后代,他是腰斩。他行刑的时候是跟着他的孩子一起上刑场的。所以变成什么?断子绝孙。可见没有度量,去嫉妒人、怨恨人,这个于己有害,对后代也是莫大的灾祸。所以我们跟祖先、跟后代是一体不可分的。
在度量方面,我们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谈度量的重要性。
首先修身,我们很常听到一句话,叫「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看他忍耐、忍辱的修养;观他的人生以至后代有没有福报,看他的心量到哪里,量大福就大。
我们一听到云南代表团要到我们中心来参观指导,这是胸怀一个省的百姓的教育,而教育是影响世世代代,这样的胸怀是令我们非常感佩。《孝经》里面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当官者以父母的心来爱护百姓,甚至关怀下一代的教育,这个都是厚德,量大福一定会大。
这两句也告诉我们,我们今天德行要有度量,首先能够忍住脾气,「惩忿」。要变得有度量,首先不能轻易的就发脾气,常发脾气,就是不能容人才会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要改善情绪化,不发脾气,首先我们要思考,人为什么会这么常发脾气?就像治病一样,你得找到病根,才能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这些问题,其实要我们自己静下来去感受,去看自己的心态,看自己的念头,到底它的根源在哪里?其实有一点最明显的就是,不顺自己的意思了,就要生气。「不顺己意」,人家讲的话我们不高兴听,人家做事的方法我们不认同,就生气了。甚至于看人家做的事我们不能接受,连晚上都睡不着觉,气得牙痒痒。
诸位朋友,一个人假如常生气,首先是不孝。「怒伤肝」,伤了身体就是伤了父母。「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常发怒,又会跟人冲突,父母不只要担心身体,还要担心我们人际关系的问题。所以孝道是德行的根本,首先自己的修养不能让父母操心。假如我们脾气大,父母一定提心吊胆。
幸好现在跟以前不大一样,以前脾气大,得罪皇帝了,那诛九族。你自己的坏的行为、坏的脾气,把所有的亲人统统拖下水,可能变成家庭的浩劫。所以孔子在《论语》当中有说,「一朝之忿」,忍不了一时的脾气,「忘其身以及其亲」,忘了自身的安全,还有至亲的身家性命,这个是迷惑了,没有理智了。
所以不顺己意,事实上就是人的贪心。因为贪求事物,不顺自己的意思,马上瞋恨的心就起来了。假如能知足,假如能够先恒顺他人,不要跟人家硬碰硬,那可能就不会生气,不会对立。
所以处世当中还要时时懂得谦让别人、礼让别人,不然生完气之后,可能人与人的关系就很难再像以前一样。所以在处世当中不能够忍让、谦让,一定增加父母,甚至于团体领导的担心、烦恼,这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也不是一个学圣教的人应该做出来的行为。应该是尽孝尽忠,不让父母、不让领导再多操心。
再来,这个「贪」当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就是「面子」。因为好面子,人家讲我们,确实我们是错了,可是那个脸拉不下来,马上无明火就上来了,叫「恼羞成怒」。其实恼羞成怒,伤了自己以外,在团体里面信用会减损得很厉害,人家说,「错了还不承认,还这么凶。」所以人在人群当中,他给人的信誉,他给人的信用,往往在自己一个态度当中。它的消长非常不一样,恼羞成怒,人的信用指数快速下降;马上说,「对不起,这一件事我错了。」反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往往这一念之间,对我们人生的发展差别是很大的。
这一点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自己在小学带班的时候。我这一代,自己从小也是升学为重,所以也都是考试机器,所以缺「德」这一方面挺严重的。虽然去读了教育学分,到学校去教书,其实是心很虚的。
我记得有一个孩子,我第一年教六年级,他的奶奶来找他。六年级都是在大楼的最上层,一年级,年级愈小在楼下,结果六年级在四楼。他奶奶,我看应该是六、七十岁了,爬四层楼。刚好爬上来的时候,我刚好见到这个老人家。她刚爬四楼,气喘嘘嘘,都还没喘过劲来,她马上给我鞠一个九十度的躬,然后给我说,「老苏(师)好。」这是台湾普通话。我当时候非常触动,「老师」这两个字分量太大了,假如我们没有认真修德、认真教学,那我们德行有愧。为什么?对不起这个老人对我们的这种信任跟尊重。虽有这一分心期许自己,但是还是会做错事。结果错了以后,又有一个惯性出来,就是解释,「倘掩饰,增一辜」,又错上加一条罪了。
像我们在大都市里长大的,大都市容易塞车,所以每一次迟到了,第一个反应,「对不起,塞车。」马上把责任推给这个社会,这是不对的。所以有时候我们要改的这些习惯,变成一个下意识了,必须要有很高度的警觉性之后,才容易洞察到自己的过错在哪里。
我也是惯性反应,开始解释。结果我看三十几个学生听我解释的时候,愈听愈听不下去,然后那个头都不想看我了。小孩子是最直心的,他不会掩饰,你讲得有道理,他眼睛放光;你讲得没道理,他就有点听不下去了,他也不会装给老师看。
结果我看到学生们的反应,突然警觉到要赶紧转念,要认错。我就给他们鞠躬,说这一件事老师错在哪。我这个躬鞠下去,再抬起头来,学生看我的眼神是对我的尊重。所以我们的行为跟道德相应,才能赢得别人打从内心的认同,而不是用我们的地位,或者用我们言语的气势去压人。「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所以会生气跟好面子、贪有关。包含傲慢、强势的话,也特别容易发脾气,应该是要谦卑、柔和才好。其实我们想想,强势,为什么人会强势、会傲慢?他可能觉得他有什么。人一有高下见,这个傲慢就会起来。比方,头发比人家乌黑会傲慢;眼睛是双眼皮,看到人家单眼皮也会傲慢,是吧?这些外在的,人都会傲慢。包含有才华也会傲慢,地位高也会傲慢。
可是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头发黑是你妈生的,你有什么好傲慢?你唱歌好听,那喉咙也是你妈生的,你有什么好傲慢,是不是?你说「我有才华。」没有父母、没有那些老师栽培你,你怎么会有。而且冥冥当中,我们的成长有无数的缘分、无数的人在成就,国家拨多少费用在教育上。所以愈有才华,学历愈高,代表得到国家、家庭、社会的栽培愈多,那应该用才华去回报家庭、回报国家社会,怎么可以拿着才华傲慢?
包含地位,假如是公务员,那是国家还有我们的领导对我们人格跟能力的信任,那更不能去傲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公务员。包含私人公司,今天老板、主管重用我们,我们应该带头勤奋、认真,然后带头人与人和睦相处,那傲慢一定会让身边的人很不舒服。曾国藩先生有一段话讲得好,他说「家败」,一个家会败,败在哪?「奢」,奢侈。「人败」,一个人会失败,败在哪?「逸」,放逸,懈怠、放逸。没有责任感、没有目标,这个人就毁了,因为他自我放弃了。「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骄傲了,人家跟我们相处就很有压力。
所以人要学礼让、忍让、谦让,谦退的人就是给人家留余地,不拿着自己的长处去压人家的短处,给人留余地。那慢慢,慢慢,这个谦让的态度会让自己的心很敏锐什么呢?处处替人着想。「我这句话会不会伤到人?」「我这个态度会不会伤到人?」他有这种谦让的态度,慢慢的他时时都能体恤他人。
可能我们讲到这里,有人要问了,「那体恤他人有什么好处?」现在这个时代是功利时代,挺现实的,体恤他人可以卖钱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感来的就是人和,感来的是一大堆贵人对他的协助。
有一些道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一些习气不应该起来,不应该让这些习气继续伤害自己的本善。
包含人会生气是容易指责、要求他人,这个就容易生气了。那一天我听一个总经理讲了一段话,我看他们团体满和谐的,事业做得很好。他说,「凡事不指责,勇敢来负责。」还有押韵。任何时候发生事情了,先不要指责谁错了,先协助善后,看到自己哪一点还有不足。看起来,「是别人错,怎么还要我反省?」
我记得上一代的人教孩子,怎么教?比方三、四个孩子,老三犯错了,「全部给我跪下去,全部处罚。」诸位朋友,你们家是这么处罚的请举手。请放下,不多了。每一个方法背后都有道理,大家用心去感受感受,这什么道理?我们先拉回现在,你看现在这些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二十几岁年轻人,在团体里面,哪一个人犯错了,他们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是他,不是我!」能推的尽量推,是吧?可是假如他从小教育,是他爸爸,弟弟犯错了,「全部跪下!全部罚!」他就知道兄弟不可以分,而且兄弟错也是他的责任。「我假如提醒我弟弟一件事,他不就没犯错了吗?」「我还得照顾弟弟,还得帮忙这些兄弟姐妹。」从小就有这个心境,那他时时可以关心到整个兄弟姐妹,他的心量很大。
以前的人,一个家族住在一起,一、两百人,三、五百人是常有的,那个时候,他时时要为三、五百个人设想,所以家齐而后国治。他从小为所有的人设想的心境已经养成了,他再去当官,人情事理他都很敏锐,都会以和为贵。所以从这一代开始,处罚孩子的方式要回到这个方式,才能教出不计较、勇于承担的下一代。
有一次,我们有一支录音笔被同仁借走了,结果借走之后,因为那时候很赶,马上就拿给他了。结果该还的日期到了,没人拿回来还,这个借出去的人就在那嘀咕,情绪也上来了,「你那么紧急,我赶紧拿给你,你也不赶紧拿回来还我,还要我背黑锅。」有没有道理?这个时代要注意,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细细想想也不见得完全有道理。
幸好孔子留了一句话给我们,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个「诸」是之于的意思。君子遇到任何事情,「求」,这个是要求、反省,从哪里开始?从自己,之于己身。「小人求诸人」,小人遇到事情,首先反应都是先指责他人,君子跟小人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我们看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现在在培养君子还是小人?这个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培养孩子不就是希望他以后是圣贤君子吗?所以夫子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孩子都是重要的指导原则。
我们想一想,第一个,假如当下我们情绪上来了,是要求指责他人,其实我们这一生决定不会快乐的。遇到很多事情,我们就在那里怨别人,在那里找别人的问题,这都是烦恼,不可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假如情绪上来了,紧接着这个事态会怎么发展?最后这个人出现了,你就又骂他一顿,然后以后看到他,「哼!」那不只你痛苦了,还搞得团体里面气氛都怪怪的,是吧?有你的时候,不敢找他来喝茶;有他的时候,不敢找你来喝茶。告诉大家,这样的话,我们假如是这样的人,降低团体工作效率。有没有道理?每一个人都要耗在这些人情的顾忌上,这些都是无形的耗损,叫内耗。
因为我们今天上台去,「那录音笔是谁拿去的?我好心借给你,你还不拿回来!」讲完话,所有的人都笼罩在这种不好的气氛之下了,慢慢、慢慢的,这样的风气多了,人遇事都是指责别人。但假如当下,他是自我反省,「对不起,这个录音笔就是因为我没有养成『动物归原』的习惯。」「事忙先上帐」,」以前的商人再怎么忙,他只要帐出去,他马上记。假如他忽略了一笔帐,可能最后查起帐来,不知道要耗他几百、几千倍的时间,这是一个好的做事态度。
「动物归原」,用完东西了要马上还回去放好,尤其在团体生活。假如用了没有拿回去,自己又不记得了,可能人家要用一个重要的东西,找不到就麻烦了。所以《弟子规》说,「置冠服,有定位」,这都是很重要的做事原则。从这一个精神,那纵使再匆忙,我们东西借出去了还是要登记。请问大家,登记要几秒钟?可能不到一分钟,你后面这些折腾都没有了,所以好习惯重要。
当下他是先反省自己没有养成这个态度,然后说,「假如哪一个同仁你发现是在你那里,麻烦你送回来我这里。」等那一个同仁发现的时候,「是我的错,还让你添这么大麻烦。」这叫「各自责天清地宁」,都是各相责,就天翻地覆了。这个都是会发脾气的原因。
包含身体不舒服也很容易发脾气,所以面对生病的人,我们要多包容。再来,急躁也很容易发脾气,处于很着急的状态,很可能一件事就会激怒我们。所以学传统文化首先学稳定、稳重。走路、一举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都是因为慌张。包含说错话,有时候都是因为慌张,带情绪了,就会说错话。
再来就是度量不够大,常常把别人的过放在心上,然后借题发挥,俗话讲叫「算旧账」,这个也很容易发脾气。所以人要学得有度量,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
请问诸位朋友,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容不容易?看得出来哦,你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你的额头都是亮的。因为你不收人家的阴气,你不收脏,你不收垃圾,所以你当然是光明。你都收人家的不好,一收进来印堂会发黑。其实人真的把这些道理都想清楚,就不要自讨苦吃了。
还有,现在更严重的现象是自己跟自己生气,然后气到自己去打墙壁、去撞墙,这个还是不孝。再来,不信任自己,对自己也没耐性。这个很重要,一个人一定要信任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跟尊重。「天助自助者」,你真的有自立自强的心,你会感来很多缘帮助你;可是你自我放弃了,那谁也帮不上忙。
我们现在把原因找到了,其实不外乎贪心、好面子,或者傲慢、强势,或者急躁,这些原因。找到病根了,得要用药去服才行。服什么药呢?「能忍则安」。「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一切法」的含义很深,包含我们的道德修养要从忍辱成就;包含所有事情要能顺利完成,一定要能忍住脾气,不然做到一半一定会出事情的;包含我们不能忍,纵使我们有再多的财富,你也留不住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不是看你的钱,也不是看你的脸色,他是看你有意义的目标,看你的修养。
那怎么个忍法?有「力忍」。「不能生气!不能生气!」压下去,压下去。这个有点像石头压草,可是看起来好像压住了,它会从旁边继续长。或者硬压下去,最后还是火山爆发就不好。所以这个当然可以用,一时间忍不住了,赶紧先压下去。实在压不下去,赶快站起来,「我上个厕所。」你不要等发了以后,就不好。所谓的「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你一口气忍不住,可能跟人家冲突了,要再去圆融这个关系,那花好几个月的时间,还要去请客送礼就麻烦了,这是「力忍」。
第二个,「忘忍」。「将相顶上堪走马」,这些马车都可以从他们顶上走过去;「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度量要大。像宋朝的大官富弼,他少年时候,我为什么强调这个「少年」?一个人以后有没有成就,什么时候看得出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少年时候有人骂富弼,就一直骂他,旁边的人就告诉他,「人家在骂你。」他说,「不是吧,可能骂别人。」接着那个人又说,「他指名道姓骂你。」富弼说,「同名同姓的人还很多。」他根本不往心里去,这是自爱的人,不糟蹋自己的人。度量大,这是「忘忍」。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恩欲报,怨欲忘」,请问大家,忘了没有?这一句话我们已经读了上百次了,还不放下它,那我们读经都变知识,不是学智能跟学问了。学智慧是学一句照着去做一句,就有真智慧,为什么?你一把这个习性放下,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本有的明德、智能就恢复了。常常发脾气,整个脑袋都是昏的、都是胀的,怎么会有智慧呢?这「忘忍」。
再来,「反忍」。任何事情有错误,或者跟人家有争吵,马上「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是不是我也有错,先平心静气来反省。人为什么脾气会大?因为他觉得是别人错不是他错,他那个气焰会愈来愈强。
大家有没有经验,很生气的时候,你在那里骂的时候,突然你身边很好的朋友说,「事情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怎么样,好像是你不对。」你本来在生气,马上气焰就下来了。
而且俗话又讲,这些俗话很有味道,叫「半斤八两」,「一个巴掌拍不响」,是吧?这个话都有深意。其实坦白讲,能吵得起来,错多错少而已,他七分我三分,那又怎么样?还是错。难道要继续发展下去,你咬他的七分,他咬你的三分?那很惨,那个狗咬狗,最后彼此的身心,甚至于整个团体都要被拉下去。
这个我有经验,这种事我干过,我在念初中的时候,跟同学在争论一件事情,争到最后还拉党结派,「你支持他还支持我?来,你说!」还逼人家要选边站,这个都是不懂事。所以只要是有冲突,一定都有错,一定。可能有人会想,那假如一个人完全没错,全部是对方的错会怎么样?那这一个人会变成圣人。好不好?我们读《弟子规》有一句话特别振奋,「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句话是念到内心里面去了,大家都想做圣贤。怎么做?人家完全错,对你,你还不生气,还在反省自己,你就会成圣人了。
《二十四孝》之首,大舜就是好榜样。大舜没有错,他的父亲跟继母还有弟弟这么恶劣对他,他不只没有觉得他们有错,还都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最后他德行成就了,最后他福报大,成为天子。所以其实从大舜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人生真相,「天底下没有吃亏的事情」。大家相信这一句话吗?这个信很重要,有信才会肯真正去力行。
大家去观察,一个人无辜受人家的侮辱、毁谤、陷害,他假如能包容,「子孙往往骤发」。在《了凡四训》当中有讲到这个真相。人欠你,天会还你的。何必争一时之气?所以大舜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
接着,「观忍」。「观」就是用正确的态度去观察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缘。比方我们在学校教书,看到一个学生行为很不好,我们生气,只是执着在他的那个动作,「他都这么大了,为什么做这样的行为,气死我了。」问题是他的行为是结果,原因是什么?我们不能在结果当中打转,要深入去了解。
我自己就有一个经验,一个学生已经换过三个学校,到我们学校是第四所学校。很多老师看到他的行为都摇头,很讨厌他。可是我们去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妈妈是泰国的,早就跑掉了,父亲又在外面游手好闲,他从小就没有父母的关爱跟照顾,这个时候我们气不起来了,变成什么?怜悯他了。
第五,「喜忍」。第六是「慈忍」。「喜忍」,就是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来成就我们德行的人。比方他讲的话让你生气了,他在提醒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些习气。他提醒我们,在帮助我们,我们赶紧把它改掉,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当中的贵人。就好像我们到考场去考试,考试一定会有监考老师,他发考卷下来给我们考,让我们清楚自己的程度,清楚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去好好提升。假如我们今天在做人生的考题,然后做做做,做得不好,然后冲到前面去打那个监考老师,你看这样理不理智?不理智。从今天开始,我们跟任何一个人生气,就是去打那个监考老师。他们都是来成就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修养到哪里。
我们一开始讲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有提到,他有讲了一段偈子,他说,「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人家给他吐口水,他说「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这句话很重要,布袋和尚有研究过物理学,他知道手举起来是要消耗卡路里的,所以叫「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因为他正在气头上。
请问大家,气是真的还是假的?你们拿给我看看,脾气在哪?脾气假如真的有,应该拿得出来,在哪?它假的嘛。它瞬间在变化的,它不是真实的。真的东西一定不会变,才是真的;虚幻的东西,剎那都在变,别把它当真。尤其别把烦恼当真,你的正念提起来,它就污染你不上。当你要生气的时候,马上想到,「定住火气,定住火气。」它不就不能干扰你了。就好像你的免疫系统很好,这些病毒就没有办法感染你。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他既然给你吐口水,你就顺他的意,不要逆他的意思,让他自己干就好了。这样修养好不好?把对方当作考验我忍耐的功夫到哪里。不只这样,这件事情过了以后,你到怡保去玩,买白咖啡也要送他几包。你到槟城去玩,买豆蔻,买这些名产,不要少他一份。人的心是肉做的,他对你这么无礼,你还念念都有想到他,用平等、真诚的心对待他。一天、两天、三天,日久见人心,他就被你感动了。结果一感动,他去了解,原来你是学中华传统文化的,你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他们家,变成他的家道,你功德无量。
我们今天学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个人是传统文化的旗杆,修养要大、度量要大。让对方感觉在这个时代还有度量这么大的人,令人佩服。这个就是为人演说,表演得好,让人家对圣教、对中华文化有信心,他就变成提升你的机会了,「喜忍」。
最后「慈忍」,慈悲的心。我曾经听一位老师,他对一个学生非常的不能忍受,他就觉得「放弃这个孩子好了。」结果就在那个当下他起了个念头,「假如这个男孩是我儿子,我会这么做吗?」他就起了这个念头,他就觉得他刚刚这个态度不对。为人师,以前叫师父、师父,就像父母一样爱护学生。结果他这么一转念,坚持耐性、爱心,就感动对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是对治脾气的方法,用这六个「忍」来对治。我们看到,能够在这些境缘当中,都当作是自己的试金石,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不做坏脾气的奴隶。「受尽天下百般气,养就胸中一段春」,「真金不怕火炼」,最后就炼出来了。
我们看到这一句经句一开始就说,「成大事者」,大家注意去观察,历史当中建大功、立大业的,确确实实都是有度量的人。我们从汉朝,我们现在有一些歌曲都说要「复兴汉唐」,因为这两个朝代在我们历史当中很兴盛,我们称为「汉人」,走在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我感觉很妙,现在学传统文化的,好像姓刘的跟姓李的人特别多,因为汉朝是刘家的天下,唐朝是李家的天下。
我们有一次办传统文化的课程,当时候我跟另外一位陈老师,我们两个上去跟大家一起给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两个站在前面。后来这个仪式结束之后,这一位陈老师就跟我讲了,「我们两个要做传统文化的工作,这可能是注定的。」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因为孔子当年在陈蔡绝粮七天。」他姓陈、我姓蔡。我说:「那可能是要赎老祖先的罪,怎么可以对圣人这样。」所以人世间,很多事情冥冥中都有安排,该承担的还是要承担。
我也是二十七、八岁才走到教育这个行列,以前都没想要教书。我本来是住在高雄,跑到台湾的东部台东去静一静心,结果就遇到当地有一个一年级的老师生产,要请两个月的产假,找不到代课老师,因为那一年规定大学毕业才可以代课。大学生都去都市了,找不到。就变成只有我这一个大学生,所以跑都跑不掉,就去了。因为我拒绝以后,他又来,我从小爸爸说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就先去了。
七个孩子,一年级,那个身高差不多到我的腰而已,我很怕把他给揉伤了。就这样代了两个月,觉得教书很有意义。我记得才去前一、两天,刚好我看到走廊旁边有一些蚂蚁去世了,我就顺手把牠埋一埋。人要入土为安,这些动物生命也应该入土为安,我就把牠埋了。结果三个孩子看到我做了这个动作就过来问,「老师你在干什么?」我说:「埋蚂蚁,入土为安。」那些孩子:「哦。」孩子心很单纯,他就点点头。
结果隔天,我走在走廊上,就看到他们三个蹲在那里不知道在干什么,我走过去问他,其中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那个脸很可爱,他第一个回过头来,非常认真的告诉我,「老师,我们在埋蚂蚁。」真的,我那一天回去,我就给那个学校的一位老师,是他推荐我去代课的,我就跟他说,「我回去就要去考老师,当老师太有意义了。」孩子这么善良的心,就你一句话,可以成为他人生的正确态度,值了!教一个就值了,更何况一辈子可以教几百个学生。
所以文化复兴少不了刘家的人,也少不了李家的人,更少不了每一个炎黄子孙。在我们民族文化承传的危急存亡之秋,就像我们温总理讲到的,「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来承传文化。」
汉朝的时候,汉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韩信年轻的时候,他刚好挂着一把长剑,结果走走走,遇到一个市井年轻人,就看他不顺眼,说,「你背着长剑是要杀人吗?你要杀人,那先杀我。你假如不敢杀我,那你没胆,你从我的胯下过去。」诸位朋友,你假如是韩信,你会怎么做?韩信当下就钻过去了,因为可能他判断这个时候不忍下来,可能会伤亡。纵使不是他伤,对方一伤,他可能这一生就毁了,可能还要坐监狱。所以他有大志之人,他可以屈得下来。
结果后来刘邦拜他为大将军,领军,他就把那个当年的年轻人找来。那个人吓得赶紧跪下去,他说,「你以前欺负我,那现在还能欺负吗?」接着,韩信不简单,韩信感他的恩,韩信有「喜忍」的功夫,他觉得当初是他历练了他的人格,是不是?他能忍下来。所以马上给他一个小官做,让他去负责。韩信除了感谢这个年轻人以外,还感谢曾经给他一餐饭的老人。这是韩信能忍,他有度量,他才有后面的功业。
再来,张良,张良在秦朝的时候,他是韩国的公子,他很恨秦国灭了其它六国,他就找了大力士要去刺杀秦始皇。危不危险?当然危险,秦始皇那时候武力很强。当然,他那么年轻就有这个气魄也不简单。可是光有气魄还成不了事,还得忍。所以他忍耐的功夫没有成就,他以后怎么辅佐刘邦?那汉朝就没有了。刘邦好几次关键都是张良拉着他,要不就踩他的脚,「不能生气,不能生气。」都是张良忍的功夫化解了这些最关键的时刻。
有一位老者叫黄石公,看出张良是可造之才,所以刻意在张良要经过的桥上等着他。结果张良走过去,这个老人就晃着他的鞋子,然后晃晃晃,就把鞋子晃到桥下去了。然后就给张良讲,「去帮我捡过来。」张良本来火气快上来了,「这么无礼!」「他年纪这么大了,算了算了。」就去帮他捡上来。结果捡上来,这个老人晃着脚,「帮我穿上。」张良还是有敬老的态度,所以敬老尊贤是美德,同时也是每一个人之所以能遇贵人的重要态度。贤者、老者有人生的智慧跟经验。
结果张良真的把它穿上去了,老者觉得「孺子可教也。」能忍耐的才能成大器,就跟他说,「五天以后,哪个时间你到这里来找我。」结果时间到了,张良准时来了,老人已经在那里,「你还让老人等,过五天再来。」结果那一天他就提早了时辰,很早就来了,结果那个老人也已经站在那里了,「你还让我等,五天以后再来。」结果这一次张良干脆前一天就来了,整夜在那里等他。最后这个老者授他一本书,叫《黄石公素书》,这一本书是非常精辟的一本经典。
你们有没有看过《素书》?没有。你们背一百篇古文,我送给你们。这本书很宝贵,汉朝的兴盛跟这一本书有关系;同样的,唐朝的兴盛就跟《群书治要》有关系。为什么?思想决定行为,最后决定命运,唐太宗的思想得力于《群书治要》的智慧。这是张良的成就。
唐太宗做到了,他接受别人批评,纵使批评不对,他都能有度量的接受。有一次有臣子来劝谏他,讲的都是错的,结果旁边的臣子就有点听不下去了,最后就给皇上讲,「皇上,他讲得都不是实话,对你这么无礼,你怎么都没有制止他。」太宗说,「我假如制止他、反驳他,让他不敢讲了,那他出去一传,以后还有谁敢对我直言不讳的进谏?」这为了朝廷的风气,为了人民的福祉。因为只要听到一个自己的错,就不会损害到百姓的利益。
我们刚刚讲到的,要修养度量就是「惩忿」,不要发脾气。再来,「观福于量」,心量要大。第二个,就是不要自私自利;第三,可以宽恕包容;第四,人能为大局想,这个心量也会不断扩大。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宋朝的大儒程颢讲了一段话,他说到「识高则量大」。我们多读历史、经典当中这一些圣哲人的风范、度量,我们自己看了会生起一种仰慕效法,看着看着,也觉得人应该这样。有见识的人,度量也会大。
我们要不自私自利,就是能够多替他人着想,这样就不会生气了。其实我们要了解到,情绪的根在一个「我」字,这个叫根本的烦恼。《了凡四训》里面做一个比喻,人要改过,要「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就是因为我们跳不出去这个自我中心,什么都是把我摆在第一位,人家不顺我,我就生气。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新加坡有一对夫妻,认识他们的人都很羡慕他们,因为夫妻非常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有一次,她在跟大家谈到他们夫妻的相处,她的先生讲到,「我太太修养很好,我母亲误会她、错怪她了,她还跪下来认错,我觉得我太太这个时候有点委屈。」这个先生还挺疼太太的。结果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他太太怎么说?他太太说到,今天母亲误会她,母亲情绪已经上来了,假如我再解释,很可能让母亲更生气,所以我想到的是赶紧让母亲的情绪下来,不要伤了她的身。
大家去想一想,被人家误会了,难不难过?难过。为什么?「我」很难过。大家找到贼王了没有?擒贼先擒王,所有的那些情绪、傲慢,那些不好的习气,它的贼王就是这个自我为中心。只要是设身处地,念念为人想,这个烦恼就远离你了。
这些故事都在提醒我们,学圣教最重要的,学吃亏。「用『学吃亏』一语律己,以『怪不得』三字待人」。这在《延寿药言》里面都有。我们感觉这是这些圣哲人对我们的疼爱,他希望我们的人生不要走一大堆弯路,他把他人生积淀下来最有智慧的言语都供养给我们。「用『学吃亏』一语律己,以『怪不得』 三字待人」,这是薛敬轩先生给我们的宝贵教诲。
我们回到刚刚那个例子,还要去跟婆婆计较干什么?学吃亏。今天这个媳妇一跪下来认错了,那当然父母他的气就下来了。而且误会总有厘清的一天,过了几天,婆婆搞清楚了,「原来不是媳妇的错。我这样误会她,她还跪下来认错,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她不就更疼爱她了吗?所以真的肯吃亏,是绝对吃不了亏;不肯吃亏,那是迟早得吃亏。
汉朝刘宽,名字取得好,他爸爸给他期许,宽宏大量。他有一次坐在牛车上,他是官员,老百姓气冲冲的跑来,「这牛是我的!」「好,还给你,还给你。」他就还给他。因为他看他气成这样,你再跟他争个什么,他不忍心,他心很柔软,「好好好,对不起,对不起,你牵回去吧。」结果那个人牵回去没多久,他的牛找到了。后来了解,「是我们的父母官。」吓得半死,赶快牵牛回去还。结果刘宽跟他讲,「动物跟动物长得很像,很正常的,这个不能怪你,还麻烦你亲自帮我送回来,谢谢你,谢谢你。」你看这人度量多大!他这一件事一传出去,当地多少百姓对他心悦诚服。感动、佩服、听他的话。而且他遇到百姓们,遇到孩子,就教导他孝悌;遇到农民,就关心他们的整个工作生活;非常关怀、体恤每一个人民。
他太太就觉得一辈子没看过他生气,就想,「想想什么办法探探他的度量到什么程度。」可能古代人都是好人,也没什么事做。现在大家没学伦理道德,当父母也好、当领导也好、当老师也好,都忙得要死。结果他太太就趁他要上早朝,穿着朝服,正坐在那里,待会儿就要走了。命她的婢女端一碗热羹,走过去故意跌倒,把那个羹汤倒在他的衣服上,看他生不生气。结果在那个瞬间,真的倒在他的衣服上,他马上把那个婢女扶起来,说,「有没有烫到你的手?」他没生气,第一念是什么?怕那个热汤烫到婢女的手。
可能他的太太,「我这一生怎么这么有福气,嫁给了这么有修养的丈夫。」我相信这个婢女一辈子都对他忠诚,这么有仁慈心的领导。而重点在哪?还是我们刚刚讲的第二个重点,他没有为自己,他没有自我中心,他是什么?念念为对方着想。这个就是度量不断的在扩大了。
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