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五十一集) 

时间:2016-09-19 19:49   编辑:善常   点击: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第五十一)

  蔡礼旭老师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进修班的学长们,大家下午好。

  我们刚刚在谈真诚,真诚是我们的真心,本有的真心。现在是有障碍,被习性给障碍住了。所以只要去掉习性,真心就可以恢复了。《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怎么做呢?「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样一直从根本去探索,最后最根本之根本就是格物。格除习性、物欲,诚意、正心才显得出来。

  好,去掉哪些物欲、习性呢?贪瞋痴慢疑,还有成见,这些分别、执着要去掉。比方「贪」,跟人计较就不真诚了;什么事情都是想到自己,不想别人,不真诚了,自私自利。恢复真诚,首先贪念要放下,追名逐利要放下。我们把名利看得比父母重,我们怎么孝得起来?古人是连死都不畏惧,就要去为父母,他诚心就现出来了。

  「杨香搤虎」,一个女子,看到父亲被老虎给咬住了,她没有任何念头,她有没有想到自己?有没有想到她会有危险?完全没有,一念不生,没有为自己想,只有她父亲。心中只有父母,感通就出现了。马上冲过去,把老虎一把就抓起来。那老虎被她一吓,就走了,因为老虎想,没遇过这样的高手,赶紧走。她有任何迟疑,任何除了父亲以外的杂念进来,可能她跟她父亲都会送命。可是那种奋不顾身,可能冥冥中也有护佑,那是至孝之人。

  包含包实夫,「实夫拜虎」,遇到这么凶恶的老虎,因为自己的至孝心,向老虎说到,他是要回去奉养父母。老虎它也有本性,它也是被习性给控制住了。你的真诚可以唤醒它的真诚,老虎就走了。很多修行很高的人,老虎帮他看门,太多这种例子了,老虎也有本性啊。不是我说的,《中庸》说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他的至诚可以感动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其它的动物、万物,他都能感化;「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他跟天地一样在化育万物。君子之德风,在化育万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诸位学长,跟天地并列,三才,人做得到,每一个人都做得到,只要恢复真心、真诚。《三字经》大家读过没有?Hello?「三才者,天地人」,为什么不「三才者,天地猴子」、「天地狗」?为什么是「天地人」?我们不能再糟蹋自己了。人是最能恢复明德本善,进而去化育万物,这个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现在去掉自私自利,才能真正孝父母,才能真诚待人。好名好利也不行,好名好利就做样子给人家看,就虚伪、不真诚了。

  再来,去掉瞋恨心,不能情绪化。情绪化就是「我不高兴,我不舒服」,我执很重。要变成念念为人着想,就会真诚。

  我们听到新加坡一个很宝贵的例子,我们今天一位新加坡的学长来了,看到他,我才想起这个故事。可能他没有来,我就想不起来了,大家给他一个掌声。大家看,一个地方有一个好的事例,扬名世界。自己有德,你的家庭、你的家族、你的国家、你这一个行业,统统都受人尊重。您看一个王琦老师,人家对教育界肃然起敬;一个吕杰校长,人家对校长尊重。相反的,假如没有做好,我们把那个行业都给玷污了。你当医生没有医德,「医生都不能相信。」那我们造的业就重了。我当小学老师不好好教,人家说「小学老师都是那种模样。」那罪业大了。所以这句「德有伤,贻亲羞」,意境深远。我们踏出国门,「德有伤」就代表我们的国家民族。人能有这样的心来期许自己,他就有羞耻心,举手投足不敢羞辱自己的家庭、父母,羞辱自己的国家民族。

  新加坡一对夫妻很恩爱,他们夫妻上台的话,让底下的人都觉得听了很温暖。太太说,这一生最正确的就是嫁给她先生;先生说,他人生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他太太。夫妻讲完,底下的人都挺高兴的。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听到这种夫妻的道义,大家都生欢喜

  这个先生满疼惜太太。夫妻是讲情义,互相疼爱,不是互相挑毛病。先生说,太太有时候被自己的母亲误会,误会了还骂她,他觉得,他太太也是满委屈的。他能体恤,太太被误会会难过。先生又讲,「我妈妈误会我太太了,我太太都是跪下去承认错误。」误会了,还跪下去承认错误,大家听了都很惊讶。

  后来他太太说,「我婆婆一生气,会伤她的身体,要赶紧让她气平息下来,我一跪下来一认错,她的气才能下来,才不至于伤了她的身。」她没有自己,她只想到她婆婆的身体、妈妈的健康啊!她有没有委屈?告诉大家,委屈是把自己看得太重来的。

  大家注意,剧情会继续发展下去,故事不是到这里就完了。今天她的婆婆误会了,过两天会不会事情澄清了?会啊!两天以后,她婆婆知道误会了,她婆婆作何感受?「我误会这个媳妇了,她还给我跪下来认错,这样的媳妇去哪里找!」她不就愈疼惜她了嘛。人干嘛逞一时的情绪呢?所以都为婆婆着想,对立冲突就起不来了。

  所以也不要怕父母误会我们,《弟子规》说的,「父母责,须顺承」,哪怕误会了,都要顺承。之后厘清了,父母对我们更信任,以后我们的一些劝谏,他们更能接受。所以去除了脾气,念念考虑父母、考虑对方,真诚就提得起来。那个跪下去也是真诚;那个「妈,你别气了,伤了身」,句句都是真诚的语言。

  包含「少娣化嫂」,她四个嫂嫂,吵架吵到都拿家伙要打架了。她去了以后,没有贪,好东西给她们,劳苦的工作自己先做,念念为她们想,就感动了。一年之后,这四个嫂子讲,「五婶大贤」,五婶是大的贤德之人,「我等非人」,我们跟她比起来,真不是人。这样凶恶的人,一年就被感化了。所以不能有情绪化。

  刚刚我们讲的「六忍」,就是对治脾气的好方法。总要宽恕,总要反省,瞋就不会起来了。宽恕、反省就是提起真诚。痴,不愚痴,就是不要着相。看到一个行为,就气得不平,看到一个行为,心里就放不下,落这个印象很深,每一次看到那个人,成见就上来了。要从原因上去看,他是可怜之人;从自己的本分上去看,可能我有不对的地方。不要着相、对人有成见。

  再来,不傲慢。《弟子规》说,「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谄富、骄贫就是傲慢。因为我们面对财富有高下见,面对有钱的人谄媚,没钱的人瞧不起。面对学历有傲慢,面对学历高的人谄媚,学历低的人就傲慢。所以不要有高下见,要有平等恭敬的心,去掉分别、去掉傲慢。一切人都有明德,一切皆恭敬,不要分别、不要傲慢。

  从今天开始,每一个人都有明德,都是圣贤,用这样的心恭敬每一个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本觉本有,他真有明德本善。我们期许自己忠恕之道,忠,忠于人生每一个缘分。我跟他今天的缘分,就是为了帮助他恢复性德,别无所求。人没有丝毫的所求、欲望,就真诚。人是情义,怎么还谈条件,还有利害交换、还有目的呢?那贪就在其中了。

  夏莲老引用禅宗的祖师僧璨大师的话,说到,「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是以《信心铭》云:至道无难」,要修成大道,并不是很困难,就是要去掉我们分别、爱憎的心。「唯嫌拣择」,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分别这个,分别那个。「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把分别、执着、爱憎的心去掉,你的真心就要恢复了。真心有智慧,看一切东西都明明白白,所谓烦恼轻,智慧长。

  我们找到了烦恼的根源在分别、在爱憎,在一切人事物当中,练不爱憎、不分别,什么人都恭敬、都好,什么事都好,好不好?好哦?好,老天爷明天就给你礼物了,因为你说好,有感应。明天你最讨厌的人就会出现了,看你爱不爱憎,分不分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诸位学长,你明天就遇到很难的问题,恭喜你,老天爷很看得起你,知道你是真干。

  其实我们走在修学的路上,挑境界真的很难做到放下。不肯安住当下,真诚、慈悲,都在想:给我换个岗位就好了,给我换个团队就好了,给我换个主管、给我换个下属就好了,给我换个另一半就好了,都是外面的问题。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他在境界当中起分别、起爱憎,他的烦恼习气愈来愈重。「智人」他知道问题在自己的心,所有的缘分是自己的心感召的、变现的,只要自己不断放下分别、执着,真的就像《西游记》讲的九九八十一关,过关斩将,自己习气愈来愈少。境界自己会去转,不用你去分别它,不用你去生气,搞了哪些手段才能改变,不会的。你至诚心修道,一切圣贤祖宗自有护佑。而且每一个当下,都是在历炼我们最不足的能力。你假如真的认知到这一点,就带着平等心、带着感恩的心,感谢上天的考验,你在这个境缘是充满感恩心,你不会好恶、不会逃避。

  我们冷静想一想,这么多年来,我们自己觉得境界提上去没有?大家陷入沉思。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为什么?修行要勘验,我放下了什么?你不能修得胡里胡涂。五年、十年过去了,我到底有没有进步?贪瞋痴慢,有没有愈来愈淡?分别心有没有愈来愈轻?对人,不分别、不爱憎;对事,当下就是最好的安排,全心全意真诚、慈悲去面对,很多境界就提升上去了。

  假如我们觉得五年、十年过去了,好像没什么进步,我们还不清楚,修道最重要的是放下,放下习气、放下分别执着,不是我们背多少经书。背了不做,「长浮华,成何人」。背了,继续分别执着,很难得力。

  不分别,不挑境界,都是上天的安排,好吗?你们没什么反应。假如大家没反应,那孟子那一段话可能也很难相应,「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们有没有觉得,来的都是考你那个最严重的习气?比方说,情感很重,就先给你一刀,就是让你要放下感情的执着。比方你就是特别容易退缩,它就一个接一个让你没有退路,你只能破釜沉舟。所以人不分别,得大受用。不挑境界,从自己心上下功夫,「除心不除境」。「愚人」,愚昧的人,只想着是境界有问题,他人有问题,他是「除境不除心」,不去观照、调整自己的心。

  像我,大家看得出来,我比较是好好先生,有没有看出来?我记得,我第一年教书,学生不象话,我有一次非常严肃的训了他们一顿。当我走到学校办公室,一走进去,所有的同事瞪着我,「哇,你也会发脾气啊?」他们不相信我对学生凶,所以第一次凶,他们很惊讶。

  告诉大家,人有一长处,就有一个病处。你都是不生气,该生气的时候,你就气不出来。「发而皆中节」,你该现怒目金刚,不现怒目金刚,人就得寸进尺,你害了他,你姑息了他。一个人说,「我都不生气的」,当然心里不能起瞋恨心,你该义正辞严,该「为义之上相疾也」,该劝他的,哪怕他一下子不能接受,你还是要把道理给他讲清楚。等到他冷静两天,他就会知道,你是为他好。君子之交,有时候为了道义,争得面红耳赤,直心,直接提出对方的问题。不是只是在相上互相恭维,内心里面反而有不认同,又不讲出来,有怨又不讲出来,那不是同参道友。是一心为他,哪怕他一时不能接受,得罪他,也要讲。

  这个时代,怕得罪人,做不了事。是不?你怕得罪人,不对的都没有人去纠正,那团体不就是非不分了吗?那谁还认同是非不分的团体呢?「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看到人都是微笑,事实上真正相处的时候,经典都提不起来。笑,笑到最后就皮笑肉不笑了。为什么?很多事该讲没有讲,烦恼就来了。无愧于人,这个笑容才是真的。该做的没有做,该劝的没有劝,内心里慢慢就怪怪的,浩然正气就出不来了。

  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把道义摆在第一位,不是自己「我不敢,我怕得罪他,他以后又脸色很难看给我看,我好难受。」统统把自己的感受摆第一位。要把团队、要把正法、要把众生排第一位,这才是道义,这才是真诚。真的为道义,哪怕得罪千万人,「吾往矣!」为什么?一般的人只考虑自己、考虑短的,看得没有那么远。这个时候哪怕你得罪千万人,你要干啊!今天,真正道义的事,我们没有去做,站在一个穿得很破烂的人的旁边,我们都觉得很羞愧,因为我们良心有愧。

  这是孟子的话,「自反而缩」,自己反省,这是道义之事,这是正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自反而不缩」,一反省自己,对不起良心,本分没有尽,道义没有尽,站在谁旁边都觉得很惭愧。

  我们修道不能修在相上,装个很和气的好好先生给人家看。夫妻的道义,该劝有没有劝?五伦关系当中,该劝有没有劝?当我们还害怕,劝了以后我们会损失什么,那就是贪欲,那就是我们心中的执着,就看得出来了。「无欲则刚」,没有任何贪欲,该做的就去做,没有任何犹疑、犹豫、退缩,这才是养道义浩然之气。

  我们没把真诚、仁义演出来,我们怎么弘法利生?「人能弘道」,不是每个人手上有经典,道就弘出去了,是在我们的身上,看到仁义礼智信啊,看到真诚啊!我们面对大众的信任,就要更期许自己,要把经典真正落实、做出来,不然信任了,之后看到我们言行不一致,信心又退了。我们来是为了弘扬正法,不能最后变成让大众不相信正法。

  刚刚跟大家谈到,不贪、不瞋、不痴、不慢,对因缘不挑境界,对事不挑,安住当下,真诚对待。再来,对一切物品要真诚、要爱惜、不糟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而人怎么契入真诚?时时提起仁义。所有的物品,比方一本书,这是十方善心人印给我们看的,印的人、编排的人,包含一千多年前,太宗皇帝、魏丞相,还有当时候所有的大儒,他们费了多大的心血编成了《群书治要》。那怎么会厌故喜新呢?那对每一个物品,念的都是它的不容易,念的都是它的恩情。这件衣服,我姐姐送我的,这个帽子,我哥哥送我的,愈戴愈有感情,怎么会嫌弃呢?怎么会厌故喜新呢?所以人的心境在哪里提升?在一切人事物当中提升起来的,叫善用真心,善学。善学的人,每天都在提升。

  我们了解到,要真诚就是「格物」,对治习气。真诚也是决定不做一件对不起良心的事情。我们来看九十七句,我们一起念一遍。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

  『天地』是有纲纪的,我们取法天地,就体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看天体的运行,它有它的规矩,四时的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都有它的规矩、纲纪在,它才不乱。而「天地」最表的就是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所以它们真诚,都是利益万物。而假如不诚,『则不能化育』。

  当然天地它是无私的,它能化育。而我们人不能真诚,徇私了,「放于利而行」,一个人做什么事,都只是先把自我摆在第一位,都怕自己吃亏,都是占人家便宜,「放于利而行,多怨」,走到哪,都是恼害他人,都让人家生怨。「那个最自私的人又来了。哎呀,最好不要跟他同一组。最好不要跟他住在同一个寝室,不然就倒大楣了。」不只不能感化别人,还让人生烦恼。

  我们看「诚」,在我们词语里面,诚心、诚信,是吧?诚实、诚恳、忠诚。从这些词我们就感觉,怎么真诚?决定守信用,而且心里的承诺都要实现。再来,实在,没有丝毫应付别人、虚伪,诚实啊。忠诚,忠,尽心尽力,毫无保留的帮助别人,天下为公,这个都是恢复真诚。诚恳,跟人谈话诚诚恳恳,很恳切、很用心良苦、很惜缘分,讲话很诚恳。惜缘分的人重情义。你看都是回归,回归到真心。我们唯有至诚,可以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帮助天地化育万物。这是我们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

  接下来,谈整个五伦的落实,「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我们学到正确的处世态度,就要落实在五伦关系。学了真诚,不落实,那是知识,受用不了。而且落实不能挑人,那又增长分别、执着。「好,我真诚只对我妹,只对我家的人,其它人不行。」那就学不了了。

  『君臣有义矣』,「君臣」,上下领导跟下属之关系,是有道义的。人与人都是道义之交,我们中华民族不讲利的,都是道义。而且道义所感来的福报,是生生世世的福报;看眼前之利,都是折福,很快的福报就用完了。我们看范仲淹的道义,他的家族九百年不衰。义,他所得的福报无法估量。孔老夫子一生为天下,他的后代,两千五百多年还这么兴盛。看利,都是很短浅,看眼前的享受。

  在大陆有研究到,这三十年来,对于水源的破坏,地表以上的水百分之七十污染,地下水百分之九十污染,而且有百分之六十是严重污染。因为只看眼前的纵欲。而且相关单位说,从现在开始停止污染,要一千年之后才可以恢复。三十年的代价,现在开始停止,还要一千年才可以恢复。请问大家,停止得了吗?可以,只要我们真干,就能唤醒有缘的人。科学家讲,一千年都不能恢复,那是从科学讲的;从心性讲,恢复会很快。真的,至诚感通。

  我们看琵琶湖不就是一个证明吗?那琵琶湖不知道已经臭了多少年了,几十年了。江本胜博士带着三百多人,去给它祝福半个小时,「湖水干净了,我爱你!湖水干净了,我爱你!」干净了半年。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用这样的心,去祝福我们的地球母亲,转变得很快的。念力的力量大到四个字,「不可思议」,想不到的。

  所以不能看眼前利。人这一、两百年浩劫,就是没有听老人言,听了邪知邪见,觉得要竞争、要战争、要斗争,才能生存。全部争利,最后,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上下交征利,家危矣。现在连家庭父子、兄弟之间都在争。「君子无所争」,孔子的教诲,我们都走歪掉了。

  没关系,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赶紧自己猛然回头,扭转乾坤,从自己开始。从今天开始,只讲真诚,只讲道义,不讲自私自利,OK?真的,人要进步,没下决心进步不了。下定决心了,死都不怕,就怕念头再起自私自利。它一起,慧剑断烦恼,宝刀出鞘,不容它有丝毫污染自己的清净心。大家待会儿下课,可以到中庭去看一下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你要进步,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慧剑。

  每个人身上都要有一把尚方宝剑,斩情丝、断烦恼,只要跟为正法、为众生相违背的念头,马上宝刀出鞘,把它砍掉。真好啊,真轻松啊!真干半年就知道不为自己想,才是人生的快乐。太多的烦恼就是为自己自私自利,然后求不得才痛苦。都不为自己,帮别人,别人受益了,我们比他还要高兴,真快乐啊。

  那一天,青少年三十几个孩子,在那里跪拜父母,多少底下的老师、长辈,哭得比上面的还要厉害,高兴啊!大家看命运的命字怎么写?一个人,一把头叩下来,命就变了。尤其对他的父母磕头,能感激父母的大恩大德,这个人心念一生起报恩,知恩报恩,哪有命不改的道理?我们多希望每一个孩子,十三、四岁就能把头磕下去,最好是生出来就能把头磕下去。

  现在我们看三岁、四岁的孩子,欢欢喜喜给爸爸妈妈磕头,我们对得起后代,不能让他们再走我们的人生弯路。我们从小自私自利,连给父母磕头,头都磕不下去。最后勉强磕下去了,所以还是要老实。不是很明白,不是很愿意,照做!做了就知道,原来磕下去,太舒服了。突然觉得,磕下去,跪着跟父母讲话,好舒服;站着跟父母讲话,不舒服。那个只有做,才知道。真正我们对父母不傲慢、不记怨,你的心灵恢复真诚,那是真舒服。对父母还有不满、还有成见、还有不高兴,决定不知道人生的真乐是什么。放下这些欲望、习气,真心才能现前。

  这里讲到,君臣是有道义的,『不诚则不能相临』,就是不能相处共事。太宗皇帝,有一次面对一个人来上书,说到,「朝中有邪佞之臣」,邪佞就是谋私欲、巴结谄媚的臣子。太宗说,「我的臣子都是贤良的,没有邪佞之人,你怎么说有邪佞之人呢?」结果这个人说,「皇上,你只要装大发雷霆,突然很生气、无理取闹,骂完以后,看有没有人敢马上提出来『皇上,你刚刚不对。』假如他提出来了,这个就是正直的人;假如他都不敢提出来,甚至还呼应你,那个人就是邪佞之臣。」

  诸位学长,这个方法好不好?太宗就说到,「君王对于整个政治来讲,就像河川的源头。源头污染了,底下的中下游怎么可能会清澈呢?君王不真诚了,怎么可能臣子跟老百姓会真诚?现在君王希望臣子真诚正直,可是君王却用诈术,装大发雷霆来对待臣子,自己用诈术,然后要底下的人真诚正直,这是不可能的。源头污染了,怎么可能水会清澈呢?」

  大家不要小看意念。假如领导者真的都是装模作样,在试探底下的人,这个意念会不会转移?会,底下的人也这么干。一个领导者对底下的影响在什么时候?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你常常疑心疑鬼的,你身边带出来的人就疑心疑鬼;你常常批判别人,你带出来的人都是批判别人;你脾气大,身边的人一点一滴就脾气大。除非他已经有辨别能力,他不受你影响。不然一般,人与人一相处,互相影响。

  所以真正有责任感的领导者,随时谨慎自己的言行,不可以误导底下的人。这个时候每讲一句,要依照经典,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的慈爱。不然底下的人,你是领导,他很恭维你,慢慢的讲话就随便了,可能就误导底下人的知见、人生态度。

  我们其实假如不深入经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那个人很厉害,其实那个人的态度是错的。比方刚刚我们看,这个人这个方法好厉害,装发脾气就可以判断出来谁正直、谁谄媚。幸好太宗太有智慧了,他从哪里看?起心动念!「因地不真」,这个念头是手段,不是真诚,「果招迂曲」,怎么可能响应臣子的真诚跟正直呢?

  所以修行人首先学吃亏,不要怕被人家骗,一怕被人家骗,每天疑神疑鬼。反正你被骗一次、被骗两次,不就学乖了。学到经验以后,他真的再骗你,你还给他骗。最后有一天,他终于知道,你明明知道了还不揭穿他,他羞耻心就出来了。当然前提是,他所造成的问题不会伤害团体。学问都有通权达变的。而且告诉大家,你假如不欠他,他要骗你也骗不了,也骗不走。我们对人不怀疑,真正发觉他有问题了,正直的提醒他。而且那一份提醒,不是生气,不是厌恶他,也不是跟他对立,而是疼惜他,「你有明德本善,不能这样糟蹋自己。」自始至终,不被他人的错误行为,影响自己对他的真诚。

  所以太宗讲到,他就想以自己做榜样,让诚信布于天下,决定不要用诈术,而且他就是特别讨厌曹操,常常用诈术。他提到魏武帝曹操,对他的诈术不齿、不认同。接着太宗怎么讲?「你的建议虽然很用心,但是朕不采取。」他也没骂那个人,毕竟他是为了提供一个意见。太宗这个应对进退,都是人生的智慧。你可不能,你真诚,人家提那个意见,你就瞧不起他,把他压下去了。你还是要肯定他为国出力的这一份心。

  我们不要下属提的方法,我们觉得比我们差,「拜托,你这个方法这么差,我的最好。」那麻烦了,以后你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敢提意见,一提意见就被人家骂笨、骂差。「好吧,都你干吧。」那你就带不了他们。他们那一份付出的心,你要肯定,你要教他,你要把他的能力不断带起来。

  真正好的领导,是当他要离开岗位的时候,有三个、五个人,有同样的能力可以担起这个工作,这是真正忠诚的人。假如当主管,别人都不行,只有自己行,那是名闻利养很重的人干出来的事情。他有「我慢」在里面,他的能力就压住了所有人去发挥。狮带群羊,羊亦狮,一只狮子带所有的羊,可以以把羊都带成狮子,这才是好的领导者;羊带群狮,狮亦羊,羊带着群狮,都把群狮变成羊了。他的退缩、不敢承担,就慢慢影响。

  接着,『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父子之间有父子的道、天性,所以父子之间是恭敬、有礼貌的。不真诚则会无礼,然后会疏远。《弟子规》当中那些教诲,「入则孝」都是孩子对父亲的礼节,他做着做着就内化了。「爸爸,我回来了。」「爸爸早上好。」「爸爸您渴不渴?要不要喝点水?」这些恭敬的态度。

  接着,『夫妇有恩矣』,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其实我们看,提起道义、提起恭敬有礼、提起恩义,这个是真心,就跟真诚都是相应的。『不诚』就是把恩义抛脑后,就不诚了。『不诚则离』,就会忘恩,然后离异,忘记另一半当初的辛劳,还有跟我们胼手胝足的恩德。我们刚刚才一起学了「糟糠之妻不下堂」。夫妇之间,「恩欲报,怨欲忘」,心里所放的都是他的付出跟恩德,任何摩擦、不愉快,哪有住在一起不有摩擦的,统统放下,「诚」就体现出来了。

  『交接有分矣』,「交接」就是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是念旧的。不讲情分、不念旧,就不真诚,『则绝』,就会无情而绝交了。

  『以义应当』,以道义的存心,义是什么?「义者宜也」。《中庸》讲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慈是做人的根本,从哪里落实?从哪里体现出来?从先孝顺父母开始。「义者宜也」,道义就是所做的事,恰到好处,适宜。比方以前的人,一有什么争执,去找家族里面最有威望的人,「来,请他评评理。」他评理,情、理、法兼顾,他一讲完,「对对对,是他讲的对。」大家都服了。「以义应当」,因为他的言语,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为他们着想,为整个团队家族着想,大家的正念被他提起来,欢欢喜喜接受他的劝告,合情、合理、合法。

  『曲得其情』,「曲」就是详细了解情况,能够体察实情。不能体察实情,不能体察对方的心意,你所提出来的、所讲的,跟真实状况不一样,对方就会觉得被误会,会很难受。所以不要急着去判断,先客观了解情况。我们现在有时候脾气大,比较我慢,一看到一个动作,马上就下判断,就误会人了。

  有一句教诲非常好,我们之前在「言语的修养」当中有提过,「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比方你看到他的现象,你觉得他做错了,可是他去做这件事的那一份心,可能是非常善的,你一下子否决了,他就会很痛苦。比方,孩子看你回来了,高高兴兴端杯热水,赶紧让妈喝上热水解乏。因为太高兴了,跑得太快,跌倒了,把你花了三十块的茶杯给摔破了,怎么办?「非」啊,我们人很容易着相。一着相了,贪瞋痴全起来了;不着相,体会他的心,你马上言语就感通了。「孩子,妈知道你是为了让妈解渴,是体恤妈,这个孝心真难得。来,先把东西收拾好。」你的孩子本来是一愣,本来等着要被骂的,你是这样的春风吹过来,孩子会感动多久?是吧?

  摔破都摔破了,骂,它就回来了吗?假如你骂,可以回来,赶快骂、痛快骂。又回不来,而且骂了之后,到底是孩子一生正确的心境跟健康的人格重要,还是三十块重要?秤一下。哪里重要?孩子的人格,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只在考卷出现,在现实状况很难出现。要出现了,才是学儒;不出现,还是搞知识、背东西而已。

  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自己的心,真正跟厚道相应,跟念念为他人相应。一相应了,这些句子你全懂了,因为这些句子都是圣贤人的存心,你跟他感通了,不是要人家一句一句给你讲。举一要反三,现在反三有点不够了,反一切。知道要厚道了,马上把心转成厚道,对一切人;知道要恭敬了,马上对一切人事物全部恭敬,那你就太善学了!

  好,所以你原他的心,他体会到了,他觉得妈妈就是最理解我的人,你讲什么话他都听。他觉得妈妈都不理解我,每一次见我就是骂我,他跟你的距离就愈来愈远了。你的下属做了一件不对的事,但是他确实为团体,你先没骂他,马上肯定他,「犯错没有关系,可是你这一份心太可贵了,方法我们可以好好再来检讨。」你不骂他比骂他,他的反省更深,是吧?我们现在就是逞一时的情绪,结果把人与人的关系搞得一大堆隔阂。

  再来,「曲得其情」,要体恤到对方的心意,而且要欣赏对方的善根、可贵的地方,可不能用自己的高标准去衡量他。比方我们说,学习有四个阶段:学、道、立、权。学了以后,能够去做、去行道;行了以后,任何境缘都屹立不摇。这是第三个阶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提升,变什么?权变,通权达变。

  今天你的下属,他面对一件事情,他能「立」,他说「领导,我们要守法。」不容易,他能立,任何状况他都觉得要守法。可是很可能你是达到「权」,但是你可不可以否定他的「立」?可不可以?你否定他的「立」,那他这一份可贵的特质,就被你给抹杀掉了。而且,我们为什么会去抹杀一个面对境界能这么屹立不摇的人?那就是我们太傲慢了。你就无法去欣赏每一个人的那种特别的善良、特别可贵的地方。我们就是「我觉得怎样怎样……」,拿一大堆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人,就没有办法跟人家交心了。不只不傲慢,而且还怎么?处处先反省自己。

  我们现在当领导要慎重,尤其学传统文化以后,比较容易,第一个,拿道理压人。第二,觉得什么都会,好像学传统文化,什么都会,都不请教人,不好学。这个都是很大的一个陷阱,自己的一个错觉,掉到一个坑洞里面去了。第三,就是不容易反省自己,都是下属错,都给下属开药方,其实自己病得最重。

  比方说,「下属不反省啊。」请问,我们反省了吗?我不反省,我怎么教下属反省?这不是很实在的事情吗?恕啊!恕啊!「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于下属,自己先做,未能也。你要求下属反省,我反省了没有?我没反省,我要求下属,他能接受吗?铁定人家没法接受,而且很难理解。所以真正守恕道的人,「君子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我们自己没有那个习气了,真能反省,才能去提醒别人,让别人去检讨他的不反省。我们自己没做到,不能去要求别人。不然别人没法接受,不服。没法体恤人情事理,根本不懂恕道。

  我们现在要要求孩子什么德行,问问自己做到没有?要求家里的人,先问问自己,自己做到没有?我们现在很容易变成「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真是修道修到邪门歪道去了,颠倒了,跟君子之风反了!真的,一不小心就染着,傲慢就起来了。学得多了,课讲多了,有权力了,这些习气都会起来。我为什么跟大家讲得这么顺?因为我这些问题都很严重,所以讲自己常做的事就很顺。在这里也是忏悔,恼害太多人了,对不起身边人对自己的信任。不能随顺习气,要珍惜他们的情义。

  李炳南师公又有一段话,「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松下幸之助德行非常好,不是因为他赚很多钱,他能对全世界有这么大的影响,跟他的财富无关。跟什么有关?他的德行。他把传统文化的精神,落实在企业里面。

  有一次,他的一个厂长去医院陪母亲,结果那一天刚好工厂失火,烧掉了,损失很大。这个厂长心里想,铁定这工作丢掉了。结果松下先生安排,没有降他的职,把他调到另外一个工厂,然后跟他讲,「你母亲生病,我都没有关心到,是我的不对。你先再放几天假,母亲调养好了,你再回来上班。」

  大家想一想,这个同仁跟了他几十年,他的为人,松下知不知道?很清楚啊。他决定是负责任的人,但为什么这一次变这样?因为他母亲病得很重,他心不安。所以松下反省自己,为什么这么高的主管,没体恤他家里情况,让他好好放假去安心,然后再交办一个人去负责,代理厂长,可能这个事就会处理得比较好。他不安心,又急着赶去医院,出情况了。

  大家想一想,当领导者要冷静,太重要了。请问工厂烧掉了,能回来吗?这个时候生气,有用吗?当下松下反省自己,大家想一想,这个员工往后会怎么样?那是一心一意忠诚付出。再来,这一个态度,决定让所有的员工对团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这样的领导者值得跟随,遇到事的时候,首先反省自己,不是指责别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每一个当领导的人,当你讲那三个字「对不起」的时候,那对你的修养还有对你的团队,有多重要啊!我们那「对不起」讲不出来的时候,对团体以至于对正法,有多大的损害啊!

  我们常常念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承认错误都提不起来,怎么可能会没有过呢?这个傲慢、低不下头、不肯认错,害死我们了!《弟子规》讲,「闻过欣」,底下人提得对,赶紧感激他,然后道歉。君臣如父子,一个领导者珍惜这一份情义,你真改了,那最感动的、最佩服的就是下属了。谁不愿意跟父母、谁不愿意跟领导一点隔阂都没有?那是人间的乐事啊,谁不愿意?可是团体的风气,要靠我们领导者来做,不可能去要求底下的人。

  上行下效,风行草偃,所以我们学《群书治要》,那对领导要求是很高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一举一动都要对得起天地,不然掌了权力,就是最容易堕落的时候。《孝经》讲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今天一句还没讲完,大家不要着相,虽然一句还没讲完,抄了好几句了,回去要背。你看我又叉腰了,动怒,习气这么重。伊斯兰圣训要背,刚刚写在黑板的那些句子,对我们修道帮助都很大,都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精辟的教诲。

  接着讲,「曲得其情」,你了解实际情况,去理解每一个人,去帮助每一个人,在这个事情当中,得到启示,得到正确的引导,他经一事就长一智,他感激你的栽培。能做到「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唯有时时保持真诚心,才做得到。诚信、诚信,就是不怀疑人。

  在《论语》当中,夫子有讲到一段话,「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逆诈」,「逆」就是逆料、预料,不逆先预料别人会不守信、欺诈。「不亿不信」,不去揣测别人会不守信用。因为我们今天事先就好像在那里揣测,好像在那里预料别人会欺诈、不守信,而且还真的被我们给猜中了,这样是厉害吗?这样是贤能吗?「抑亦」就是反过来思考,他先发觉了这些欺诈跟不守信,这样是贤德的表现吗?孔子说,「是贤乎?」就是打个问号。因为被你给猜到一两次了,你就愈相信你自己的判断,你就非常有可能会误会他人。误会严重的时候,可能这个人一辈子都不想见到你了,是吧?

  而且,你的团队把猜别人当做本事,每个人都在猜别人,那就麻烦了。而且会让人家感觉什么?这个团体又在批评人了,又在那猜那个人会怎样怎样怎样。不要怀疑人,「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恭敬每一个人,「毋不敬」,不要乱猜别人。你该给他劝什么,你该给他讲什么,真诚去做就对了,不要夹杂这些怀疑、推断,就事论事,该提醒他,就劝他,不要去疑神疑鬼的。而且你真的完全信任人,不会有这些念头,至诚现前,「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你至诚现前的时候,你的德能恢复了,很多事情还没发生,你可以知道。甚至于这个人的一个动作,你就可以预料到他可能会有什么情况,你要提醒他。

  对不起,我不能再讲下去了,因为我还没到这个境界。但是这是经典的,我真的遇过这样的人。后来他身边的人说,「每一次都被他算准,都事先提醒我不可以这样,我没听他的话,出事了。」可是他提出来都是为了爱护对方,最后对他的话不敢怀疑。所以人诚心现前,能力很强的。

  你看三教圣人,对几千年后的社会现象,在经典里面都谈了,谈得这么准,有没有?佛陀三千年前就看到我们现在,「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贪欲一直在增长。包含刘伯温、孔明,他们推测几千年后的事情都很准,有没有?是啊,他们那个境界到了。好,不要去求,你在那里「知道未来,知道未来」,你会着魔。那是自自然然,你放下习气它自然恢复的能力,不是贪求来的。

  我们念一下第二句,就可以具体知道,真诚怎么提升。念了这一句,我就有讲到两句,不是只有一句而已。不过这一句确实是让我们知道怎么提升真诚。我不是耍计谋,不然我就不真诚了。我们一起念。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修道最重要的就是养心,提升心境,放下习气,最后恢复明德。而恢复的方法,就是从真诚下手,没有比真诚更好的。要达到真诚,怎么做呢?时时保持仁义的存心。『唯仁之守,唯义之行』,信守仁德,实践道义,这样去做。我们看,「仁」,不自私;「义」,不自利,把自私自利放下。「仁」,念念为对方想,爱护他。你要爱一个人,首先你要把自我放下,这个下手处,念念为人着想。然后做任何事情,「唯义之行」,循着义理,合情、合理、合法去做。

  我们看隋朝时候,辛公义先生,他在岷州当刺史,一个省的省长。当地只要有人得瘟疫了,全家人就把他丢出去,不照顾他了。这个是孝义道绝,都不讲孝,不讲道义了。结果您看他做,合情、合理、合法,不让人难堪。他把这些病人全部移到他的厅堂,他办公的地方,找来最好的医生把他们医好。

  他没有去指责这么做的人。他是父母官,由他先做,由他先把道义做出来。治疗好了之后,让他的家人来把他带回去。所有来带的人,全部头都不敢抬起来,太惭愧了。所以整个岷州,喊辛公义先生叫「慈母」,他把这个地方的良心救起来了。人假如能把父母丢出去不管他,这个人已经变行尸走肉了,良心已经先死了。古人宁可为了良知,舍去生命,也不想违背良知而苟活啊。

  他整个行为,『诚心守仁』,真诚的心「守仁」,念念为百姓着想,『则能化』,能自己先正己,自己先做到仁道,然后教化了百姓。而且本此至诚的心,又『行义』,则能改变风俗,使之去掉这个恶习,确实改变了岷州的风俗习惯。『变化代兴』,就是以仁义来教化百姓,让百姓断恶修善,形成风俗。『谓之天德』,就与天同样的德行,「上天有好生之德」,那就不枉我们做炎黄子孙、做人的这个缘分。

  好,新的一年,祝福大家道业精进,家庭幸福美满,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