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学习《群书治要》,《群书》当中,对於修身、治家、治国,最重要的、最主要的这些经典经教,把它浓缩在这一套书。而我们称《五经》,经书这个经它告诉我们,它是真理、它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称为经。五千年前应该孝,五千年后这个不能变,一变人心就偏了,灾难就来了。《左传》里面讲「人弃常则妖兴」,弃了常道很多怪现象就出现。《尚书》上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就降之百殃」,可是他现在没有经典做为真理的判断,错误的,他吸收了觉得很正常,可能他的人生就被误了,误了他的人生谁负责?冤有头(债有主),什么事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因有果。《三字经》有一句话讲得好,「养不教,父之过」,第二句我就挺怕的,我每次看报纸都很紧张,我以前教过的小朋友,现在也有读大学二十几岁的。假如看到他们在这个报纸上,是好事还好;坏事那上天就要记我一个大过,这他小学的老师没有教他做人。
《三字经》这些话语,真的都是人生很重要的提醒,所以称为经典,它就是超越时空的真理。五千年前要孝,五千年后也要孝;五千年前要廉洁,五千年后更要廉洁。一不廉洁团体乱了,当老板的人很紧张,什么时候被卷款潜逃,他几十年的努力就毁掉。一个国家的官员不清廉,老百姓受苦了,国家的危机就出现,所以这都是不能改变的。您看夫子讲「君子喻於义」,要讲道义、要讲情义;「小人喻於利」,小人都是强调自私自利。这个一变那麻烦了,家里面兄弟父子为了利,可以告上法庭,甚至於互相伤害都有可能产生。所以你看,偏掉之后家庭、社会这些乱象就出现了。不能偏离经典!
而我们这一套书是「治要」,最重要主要的把它浓缩。你们有没有吃过一汤匙的维他命C,浓缩的可以抵两百颗柳橙?现在科技发达,它浓缩的这个厉害。其实我们老祖宗五千年前就知道浓缩的,最重要的把它萃取出来让我们吃下去,谁吃得下去?谦虚受教,「谦受益」,你看《尚书》讲得好,「满招损」。大家知不知道,这一群圣贤人花了多少时光才把它编出来,这几千年的圣哲人花了多少生命,才印证出这些道理,人假如这么去感受,感激老祖宗的恩泽。真理它超越时空,而且真理在每个朝代、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统统可以证明,你只要照做了你就可以证明。不能说他运气好他做了证明,我运气不好我做了没有办法证明,那这也不是真理,那就叫运气,那就不叫真理。放诸四海皆准,你说美国人勤俭他没福报,这就不叫真理。所以您看超越时空、超越种族,只要是人遵循这个做,他就能有好的结果。
我们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每个朝代都印证。周朝离我们也才二千多年,你看周朝那时候遵循古圣先贤尧舜之道,四十年监狱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后来刑具生锈坏了,还得要去修理一下不得了。而您看唐朝离周朝差不多一千年左右,经过一千年以后,唐太宗皇帝把这些教诲拿来做再创一个盛世,哪个朝代哪个人做了他就印证。从秦朝以后这么二千年的历史,哪一个朝代最辉煌?唐朝。所以人家外国人都叫唐人街是不是?有没有叫汉人街?汉人是我们自己讲的。但是您看唐这个字,它代表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当中最有成就的,是唐朝贞观之治。可是大家看唐太宗前面隋朝,再前面魏、晋、南北朝,动乱了多久?一、二百年。社会乱了这么久,请问唐太宗先生用几年让国家大治?
大家注意,乱了一、二百年,贞观之治五年左右的时间,皇帝那颗仁慈心、利民的心传递到了全国,你看整个贞观在短短几年之内这么辉煌。所以真理你照做了,命运及自己的家庭整个快速转过来,不得了,祸福在一念之间。我们看北京胡小林董事长,还没遇到师长、经典的教诲,吃安眠药,得忧郁症。陪人家喝酒,都讲那些自己不是很欢喜、愿意讲的话,甚至违心之论,讲多了内心很空虚,又喝那么多酒。结果喝的酒太多,半夜三点多太难受起来吐,一吐完,身心疲惫很空虚,都想有那个自杀的倾向出来。现在人没有经典的指引,日子真不好过,你们好过吗?看你们脸上眉头没有深锁,应该是好过不少。别再折磨自己,放下吧,一放下太平日子就来!人生看明白了自讨苦吃、自作自受。你说很多人因为没钱而痛苦,很多人也因为知足而常乐,你说那干钱有什么关系?
苦乐是自己的心决定的,圣贤人给我们表演,您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你们去过过这种日子没有?找个地方体验一下,看你乐不乐得起来就知道功夫差多少。我也不要叫你们试验,我明年找个机会,到一箪食,一瓢饮去一下。你是善心就有感应,明年你就会去到没有卫浴设备的地方,然后在大自然当中上厕所,这时候你还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就是你的功夫。为什么?因为你念念在道上!就像祖国大陆,太多的年轻人下乡去的时候,那个日子怎么比得上都市的日子,可是你看他苦了吗?他不苦。因为他的专注力全部在孩子身上,他看到孩子懂事、明理了,他乐!这样的年轻人还不少,有的一去五年、十年在那里义教。他没有很多的钱,他没有很高的地位,可是他的行为却教化所有的现代人,这么年轻就能放下自己的享受,去帮助最困苦的人。
所以大家看唐朝一个这么大的朝代,愿意听老祖宗的,在一、二百年的动乱之后,五年左右的岁月天下大治。朝代都可以五年天下大治,家庭?大家用computer算一算,很可能三个月、六个月完全改变,就感化整个家人。国都可以五年大治,公司?所以大家看胡小林董事长,有经典的指引他的人生改变了。本来癌症、忧郁症,最近胡董去检查,一百多项都正常,比我还健康,惭愧。人家理得心安,心安在道上没有烦恼,当然身心就愈来愈健康。不只他的命运改变、不只他的企业改变,您看他的经验启发、教育了大陆多少企业,你说他一个转变,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不是他可以,每个人都可以,你们不要听半天:那是胡董,我不可能,麻烦。你说这个心念说不可能,你就把这些真理自己又隔开,他们可以,我不可能,你信心都没有,经典怎么可能利益你?所以俗话讲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是谁?没信心的人就是阿斗。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上天帮助谁?自立自强的人。自己放弃了,天弃自弃者,你自己放弃了,身边孔老夫子来也帮不上忙,孔老夫子坐在你面前跟你讲三句话,你就睡觉,就梦见周公,那就受益不了!
所以我们从历史看,从现代我们身边奉行经教的来看,都可以证实,真理是可以在每个朝代、每个团体、每个家庭、每个个人印证。所以我们现在整个世界焦点都看著中国大陆,全世界现在都在学华文,从文化、从经济、从全球这些发展,都盯著中国崛起。中国崛起可以带领全世界深入中华文化,�加行€┤拾木瘛2蝗幌衷谌澜缯舛⑷倌耆慷际枪饕�,搞得人与人都在争,连父子都在争不得了。二千多年前《孟子》就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怎么可以交征?不只国危矣,而家危矣!所以我们非常欣慰,祖德庇荫,温总理谈话当中,常常举《群书治要》的经句。习近平先生,《群书治要考译》题字,就是习近平先生的父亲习仲勋老先生,你看祖宗有保佑,哪有这么巧的!这个宝书流到日本,从唐朝之后,清朝才又回来,丢失了一千年最后回来了,最先重视的之一习仲勋老先生。他教的孩子在政治上有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偶然的吗?请问大家,这个世间有没有偶然的?一个人能对国家社会有贡献,决定是在他的家教当中就已经奠这个基了。所以真的个人、家庭、朝代都可以印证。
当然在这个大时代,复兴中华文化不只为自己的民族,眼界不能那么小,为什么?「覆巢之下无完卵」。其他的国家都不好,我们国家怎么好?要有利他的精神。希望把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这些道德仁义的教育能传播开来。诸位朋友,全世界懂得中华文化,又会讲english的是哪个地方的华人?(马来西亚)好,你们都还很清醒。要记住《孟子》讲的话,「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们把《群书治要》翻成英文,澳洲前总理陆克文的哥哥陆克雷先生,把《群书治要》拿给他看:你们的圣人怎么讲这么好的道理!闻所未闻,看了很高兴。你看马哈迪先生拿到了如获至宝,这就是大唐盛世能创出来的理论根据、教诲。所以你们的孩子,我看其他什么行业也别干了,就干这个教育,中华文化的复兴这是重中之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改变人心唯有靠圣贤伦理道德教育。所以您看古人的话好好去体会,字字珠玑。
我们刚刚讲「立节」,你看这立字,立,不能动,任何境界来都不会动摇、不会受诱惑才立得住;节很有分寸,一节一节的不会超出这个分寸。所以你看竹子非常有节、有分寸,竹子是虚心、空心的,竹子表君子。我们刚刚讲你要立节,要有德行,清、慎、勤,讲到慎,谨慎提到「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吧?可是你不觉得这句话很伟大吗?伟不伟大?你们听久了之后,这么伟大的东西,好像对你一点影响也没有,该吃什么还吃什么,该说什么还说什么,所以受不受益不是经典决定的,是自己决定的。大家看现在文明病的人这么多,造成自己多大的伤害,家人多大的担忧,国家多大的负担?你看现在医疗费用,都要把一个国家的资金,变成很大的一种沉重负担。
可是你看假如赶紧承传老祖宗的中医,我们上一节课才讲到的扁鹊三兄弟。魏文侯问,你们家三兄弟都学医的,谁的医术最好?他说我大哥医术最好,这个人还没生病,望闻问切就知道哪边快要生病,一调好了。所以他的名气根本传不出这个家,因为我又没病就被他调好了,是有症状。「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真正有功夫的医生,是还没生病就把你调得很健康,我大哥医术最好。再来是我二哥,这个人稍微有点病症,就把他调好了,所以他的名声离不开我们的邻里乡党。最后我的医术最差,都得要给他扎针,甚至有时候要开开刀,所以都是那些病得很严重的人,我把他医好,天下人都知道我的名字。所以老祖宗讲的病从口入,这都是预防。
这个吃最重要的原则还是吃天然的好,不要加工、不要让食物变质,给它又炒又炸,烹调一大堆,营养都没了,最后都是一大堆会造成身体负担的东西。所以愈麻烦就愈不健康,愈简单就愈轻松健康这叫道法自然,你吃两餐就够了你干嘛吃五餐?给自己找麻烦。清心寡欲这养生最好的,在那里放纵欲望,吃再多补药愈补愈麻烦。再来身体本身都有自愈的能力,一般生病吃东西就不要吃太多,让身体负担少一点,让它自己去调整,自愈能力发挥出来。健康的问题请大家可以看《黄帝内经》,看彭鑫医师的光碟,慢慢深入去涉猎,这个不会很复杂,你掌握那个原理原则就对了。包含吃东西,刚刚讲「仕宦芳规清、慎、勤,饮食要诀」,吃东西有要诀,「缓、暖、软」,缓是缓慢,你不要咬没两下就吞下去,伤胃,消化负担很大;多咬几口你嘴巴的消化酶发生作用,你的胃消化负担就少,就健康,所以缓。而且你吃得愈快你的身体很紧张,消化功能一直愈来愈差。你们看我的身材就知道,从小得失心太重,太容易紧张,伤胃吸收不好,有吃没有吸收叫浪费国家粮食,这是有罪过的。所以要心广体胖,心很宽广不会得失计较,慢慢像布袋和尚,你们看我大哥就知道。
我曾经听过,「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我结拜大哥今年五十岁,跟我一样属牛的,我们兄弟俩同心协力、同心同德,为民族尽点绵薄之力。都属牛的要认命,闽南话说的「做牛就拖,做人就磨」,做牛就要耕作,每天要耕田,这是本分;做人就要接受挑战、接受磨炼,该承担的决定迎面而上,毫不畏惧。所以该做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千军万马你也要走向前去。假如该做的没有做,站在一个贫穷人身边,都会觉得不敢看他,良心不安。这不是我讲的,《孟子》讲的,所以孟子养浩然之气,我们从这些句子就体会到了。一个人只要对不起良心,他的气就像电灯泡就没了,句句、处处、事事都跟良心相应、道德相应,你看他额头就发亮,然后给人信心、给人温暖。所以吃,大家可以看《黄帝内经》,看彭鑫医师的光碟。
告诉大家我们祖先很有德行,都庇荫我们,你真想学经典,过几天就到你的手上,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记得刚接触那三、五年,听到哪一部书真好,起个念头,一个礼拜以后到一个地方,找到了、拿到了。最后我不敢起念头,因为拿了一堆都没读,不好意思再拿、不好意思再起了,有时候也不能贪,连这些经教都不能贪,心上不能无书,桌上不能多书。一大堆,今天看两页这一本,明天翻三页那一本,到最后心都散乱了。这一段时间就看哪一本专注深入,学之道、教之道贵以专,这一本通了换下一本。又不是看武侠小说翻来翻去囫囵吞枣,都是用心去感应、去感悟的才能领纳於心。
祸从口出,您看孔老夫子的教诲当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言语排在德行第二位这么重要。大家有没有印象,我们去年古文班光是言语上了多久?是不是四个半小时?现在不可能再讲四个半小时,我们浓缩成四分半钟复习一下。因为我们刚好讲到谨慎,我们之前谈言语,言语的存心、言语的态度。您看「亲有过,谏使更」,为他好、让他改是我们的存心、目的。有的人劝别人劝到最后气得半死,是因为他不听你的话,而不是为他好。气死我了都不听我的,那个气是因为你自己对人有控制,他不听你的你就生气了。有没有人说我去劝人就是为了生气?您看人一起习气,本来要干什么的都迷迷糊糊。为了要劝他,为他好,当然劝不动得要改方法,这么简单我们都把它搞复杂。都因为这个我不高兴、我生气,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受不了。都是这个我在那把我们导引到歧途上面去,真正要尽的本分都忘记了,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态度,「谏不入,悦复谏」,悦是高兴,父母高兴的时候劝,时机点抓得很好;复,不厌其烦很有耐心,重复劝,耐心。你们身边的亲戚朋友,有没有劝一次就劝通的,有没有?有的话拜托一下通知我,因为他可能是颜回再来的,这样的人一定要赶紧让他来弘扬中华文化。一般人达不到,都要不断提醒,您看劝人是真实的修养。「号泣随,挞无怨」,对方不能理解你,把你骂一顿难不难过?不难过。因为我们劝人的目的不是自己要来难过的,劝人的目的是要利益对方,只要这一分初心没有变,你就不会难过。难过都是想自己太多了,顾及自己的感受才会难过;一心为对方,只想著怎么用更好的方法。所以人要不生气不难,把自我放下,今天开始你就不生气了。你们相信吗?相信,你们真仁慈,给我鼓励。
举个例子,有一个很孝顺的媳妇,她婆婆有时候难免,人都有七情,有时候会发脾气误解她、骂她,她先生在旁边都为她抱屈:有时候我妈误解还对我太太很凶,结果我太太一点都不生气,马上跪下去:妈,我错了、我错了,你别气。我们听了很感动就访问这太太,你婆婆误解你,你一点都不难过,还马上跪下去拍拍她的后背:别气、别气了,妈,你那时候是什么心境?她说我看婆婆生气,年纪这么大,一生气多伤身体,赶紧让她气降下去,跪下来拍拍她的背。一个巴掌拍不响,媳妇都不气了,慢慢那气不就下来了吗?那气会愈来愈大,就是愈骂愈来劲愈来愈气;一个不气、一个气,马上气就慢慢降下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您看这个媳妇不都把真理讲给我们听了吗?明儿还生不生气?你念念为对方想你气不起来。你看一生气适得其反,你的好意,对方不能理解,最后看到你就去上厕所了,你跟他就有隔阂了!
所以言语是学问,包含言语是很有影响的,整个家庭的气氛,就在父母的言语,妈妈言语柔软这个家很温暖;妈妈言语苛刻,这个家的气氛很诡异,每个人进来好像做贼一样很怕,无形的压力。包含你是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个读书人一辈子讲错一句严重的话,一生清名毁於一旦。最近有一些政治界的人在那里讨论,经典能不能读?居然有人说,经典过时了,不能读。他这句话造多少孽,大家用电脑算得出来吗?人现在是狂妄到什么话都敢讲。几千年来的圣人,孔夫子是圣人,他有没有说经典不能读、不用读?孔子说什么?「述而不作」。所讲的要跟古圣先王的经典相应,不能乱讲话。现在后代不读经典,狂妄到这分程度连祖宗的智慧都否定掉,这不得了!人不学道理,愈有地位造的孽愈重。
所以我们今天就讲四分半钟,谨慎复习一下就好了。网路上,我们有把上一次讲言语的powerpoint那些纲都有列出来,包含那几节课也有挂网,大家可以重复去看这些经句,就入心。学习不可能一次就全部学会,还是要重复学习,学到领纳好好去力行就对了。
谨慎,第一个你的言语影响下属、影响下一代,所以你要保证每一句话都跟真理相应,不然就误了孩子、误了下属,还误了朋友。我们还曾经听说,有人居然劝一个年轻人:你不用这么孝顺你父母。这种话还敢说出来,你怎么这么傻,这么孝顺父母干什么?孝顺父母都变傻?人这个讲话都不负责任的。我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学长也误了我四年,学长在我到学校第一天告诉我,大学叫university,叫由你玩四年。我一开始进去觉得大学就是玩的,最黄金的岁月就这么丢弃掉。每个人讲话都要负责任的,有一句成语叫「三缄其口」,话到口边留半句,事临头上用三思,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绝对每一句都跟经典相应,今天才不会造业,今天讲的话误导了人那就是造孽了,所以第一个学孔子「述而不作」。第二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凡出言,信为先,言语要谨慎、要守信,就不会随口讲、乱开口,然后妄语、诳语就不敢这么做了。
第三谨慎在哪?「事非宜,勿轻诺」,不可以随便答应人家。第一个讲话的时候,在事非宜,勿轻诺当中,讲话要保守,不要太过,现在人讲话都是没问题、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愈说没问题的愈有问题,「轻诺者必寡信」,因为慎重的人,他讲话不会满,他会留有余地,这个都是判断。你一听他说没有问题讲三次,你高兴得不得了,最后都出状况。「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有人生阅历很稳重的人,他讲话都是非常慎重的,他没把握的不敢答应你,他一答应你,哪怕头破血流他一定给你干到底。这就是古人读书人的气节,不轻易答应,只要一答应了上刀山、下火海他都不会拒绝。我们现在是轻易答应,然后又轻易给人家找藉口回绝了,那就很难建立信用。再来,人什么时候勿轻诺?情绪起伏很大的时候不要随便开口,比方高兴得不得了:好好好,可以、可以,没问题。一答应了,你忽略掉这个事情,可能还牵扯很多你自己的同仁,可能他们都不方便,或者已经很累了。你一高兴就随便答应人家,造成家人、可能造成团队的困扰,都是因为轻诺了。
再来,面对每个因缘,你要答应人家八个字要记住,哪八个字?你要评估一个缘分、一个事情,你能不能去负责承担八个字,「度德量力,审势择人」。老祖宗讲话都是根本,你要成就一件事首先德行要够,不然绝对愈帮愈忙,度德。纵使有德行要考虑这一件事情,我的能力具不具足?好心会做坏事。你心地很好,可是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不是你专行的,硬著头皮,打肿脸充胖子会出事的,量力。再来,你有德有力了,还得注意形势允不允许,比方法律、比方整个地区的风气人情,现在允不允许你这么做,形势要考虑好。包含入乡问俗,你到了这个国家,它的风土、民情、法律,你都要了解清楚。假如你不了解形势,违反它的法律跟风土民情,可能你做一次,把圣教在这个地方的机缘都毁掉。你是好心,可是不会审时度势,就造成很大的副作用、流弊,这审势。比方有些地方法律规定,聚众不行的,你要申报;你太高兴,反正每个人都受益多好。一下子三千人来了,公安局马上叫你暂停,以后说这里这些活动先都不要办了,那你不就害了人家一个地方文化弘传。所以好心还都要遵循做事的原理原则,审势。
择人,你要答应事情,而事情靠谁做?成事在人。这件大好事,你找错人做了,最后做坏了,留下多少遗憾,甚至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就是因为选错了人。当有好的机缘出现,真的没有人,决定不能勉强去做,他缘不成熟,福不够,你硬做了最后麻烦更大。这么好的大好事,你找一个傲慢的人、名闻利养特别重的人,完蛋了,把一个地方的好事全部都给搅乱掉。大家看尧帝为了找一个天子找了多久?二十八年!所以我们可不能认识这个人三天,他怎么这么好一下就派个重要工作给他;他讲得太精辟了,来,马上让他上去讲。有,太容易激动,这个人还没看清楚,事情就做上去了。「不以言举人」,你不能听他讲几句非常有道理,你就让他跟大众讲话;不因为他讲得很好,就推举他做大事负责事情。「不以人废言」,也不会因为你对这个人有看法,就把他所有的话都否定,那是自己的心胸太小,好恶、爱憎太强;人家哪怕是你的仇人,讲的跟经典相应,都应该听。谨慎,事非宜,勿轻诺。
第四谨慎,「见未真,勿轻言」,团体里都容易因为没有看清楚然后就传,最后跟事实差距很大,当事人觉得很被误会、很被误解,最后可能一辈子这个心结都解不开。所以看到事还要先冷静,不要马上整个情绪就被这些传来的话,都带动起来,气得半死,去找那个人骂两句理论,最后才知道不是这样来不及了。所以人要冷静,要冷静字都写错了,你看人一激动的时候搞不清楚自己写错字,随时要心平气和。应对言语、应对事情一定心要定、要平和,以静制动,以缓制急,事缓则圆。尤其带有情绪的话,不要急著马上去说,都会愈搞愈冲突。以沉制浮,沉著稳重,调伏急躁、浮躁。以宽制褊,面对他人的态度,用宽容来包容他的偏激狭隘,不要跟他计较。
第五点,谨慎言语不要招祸,这一个家族被毁掉,十个有八、九个都是因为言语招祸,所以言语厚道就不至於招祸。言语常常对立,甚至取笑别人,这个祸都很可能会来,你一取笑别人人家记在心上,君子报仇,马来西亚可以撑到十年不晚,我以前听是三年不晚,你们忍的功夫更高,十年不晚。其实人要了解天地宇宙之间是一个循环,占不到便宜,你这一拳打人,你高兴吗?别高兴太久。宇宙是一个循环,你看星球都是圆的,圆最后还是会绕回来的。所以你打那个人,打完了,他记在心上三年之后机会来了,打回来了;你今天骂人了,三年之后机会来了,加利息变三句。天道好还,好的会还回来,坏的也会还回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曾子把这个真相讲出来。所以老百姓讲得更白,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讲得好。你打人的最后一定回来打自己,确实是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到最后还是回来骂自己。所以孝子不骂人,为什么?因为他骂了人最终还要被人家骂,他的父母多难过;被人家羞辱,老母亲多伤心!所以孝子不讲骂人的话。因为他知道会招来人家的愤怒,以至於让自己的父母蒙羞、担忧。
再来第六点要谨慎,家丑不可外扬,不管是家庭、还是团体,自己的家庭、团体不妥当,你讲出去了叫自取其辱。哪有一个人讲自己家的不好,然后愈讲人家愈尊重他?我这辈子还没看过一个人是这样的。愈讲人家愈瞧不起你,你自己的家人你有责任,你还拿出来讲。结果一讲,这个话一直传,传到最后被我们骂的家人听到,这辈子就没完没了,人要理智,不能随顺习气。所以第六点家丑不可外扬。
第七点,我们刚刚讲到,就像范公他讲种君子树,「清荫大庇,期与千年」,他那个言语就震动了千年之后的子孙。所以人的一言可以动天地、动千年之后的子孙,怎么可以不谨慎?您看孔子的言语震动了多少的人心,别的不谈,孔子的后代传了八十多代,都以夫子的教诲为圭臬,所以怎么可以不谨慎!
第八「事以密成」,言语该保密的事情要保密。因为有时候事情该保密,你不保密,招来别人的破坏跟嫉妒,最后把事情给搞砸了,就很遗憾。所以做事要低调,事情做成了,人家破坏不了,事以密成。你不要今天回去,什么事都不跟你太太讲,那到时候太太说,我先生去上了一堂课回来变个人,什么事都瞒著我,听说是听蔡礼旭讲的。冤枉,我要去找包青天。学东西要用心,是为了公家的事情怕遇到障碍,所以低调成就公家的事重要,要屈得下来、要忍得下来。可是家?自家没有秘密,真正光明磊落的君子,有什么话不能跟太太讲,当然以前的糊涂事忏悔就好,不然全讲完了,太太每天看到你就哭那也不行。但是确实要后不再造,这样才对得起太太的原谅跟信任。夫妻之间、孩子之间没有秘密,都是依照经典做有什么不可以讲!慎独,在家里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榜样,那还有什么不可以讲的。
第九谨慎,「群居守口,独坐防心」,这也是很重要,话讲太多,言多必失,所以群居守口,有意义的话再讲。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常常能够在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下功夫,不然让邪念、妄念驰逐,这样就有损自己的心地。这是跟大家谈到的言语。
清廉、谨慎接著?勤劳,勤政爱民尽心尽力去做。而您看这核心在责任,责任,有责任心的人清廉、谨慎、节俭、勤劳,为公为国。责任心从哪里锻炼?孝道,给父母过上好日子,而且从小就是这样。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一开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他从小在家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他责任心就培养起来,大家注意,这样的孩子一到学校去就是老师的好帮手。哪有说他在家里,都不帮父母,到学校去都帮老师,这孩子叫虚伪、谄媚。现在这样的孩子有,在学校乖得跟绵羊一样,回去变老虎,那都心术不正,教错了、学错了。他言行一致怎么可以这样?那都是很功利的,他知道对父母凶,父母不敢怎么样;对老师凶不行,成绩不好。聪明都用错地方,不用在孝心上!所以勤劳也从小做家务,从小对家庭有责任当中培养出来。
而且有责任心不让父母丢脸,以后当官了不让领导担心,对得起国家的信任,责任。甚至於什么?受到爱护、受到了重用受宠若惊,诚惶诚恐,因为愈受重用责任愈大,深怕做坏了之后,糟蹋国家的信任。可是现在麻烦,很多人受宠爱之后傲慢起来,那这样对不起上司的信任、国家的信任、团体的信任,这是陷国家领导於不义。愈重视你,结果你愈把事情做坏,鱼肉人民,服务人没有尽心尽力搞特权,麻烦,这个真的是糟蹋了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们有责任心,不让父母丢脸、蒙羞,不让中华文化蒙羞,我们要谨慎,我们这一分责任能保持,每天要给中华文化添光彩,不能蒙羞它。「立节」我们跟大家谈到这里。
我们再看第二个纲,是「尽忠」,每一个字都有味道。我们看尽,尽是全心全力,尽不是在做的时候还想著自己:我太累了,我不干了,我要休息,我要怎么样,明天再说。今天这件事做不起来,没关系反正到时候再说!对事情就不重视都不能算尽,能尽全力了才叫尽。现在的风气,什么人有本事?混水摸鱼,能偷懒的这个人真有本事。其实那是真傻的人,你混水摸鱼对不起全国人民,尤其是公务员,冤有头,债有主。不尽忠在我们祖国大陆就麻烦了,欠十三亿人,这个帐就不好算了。所以忠孝为做人的大根大本在这里,您看在经典当中怎么描述忠,「尽己之谓忠」,尽自己的力量叫忠。「教人以善谓之忠」,你身边的领导、同事、亲戚朋友,你不教他做善人就是没有尽忠。你不教他做善不就是同流合污吗?那怎么叫忠?所以教人以善谓之忠。《论语》讲的,「忠焉,能勿诲乎」,要尽忠的时候,怎么可以没有好好的、尽心尽力引导他、劝告他?甚至朋友之间都要尽这分道义,互相劝谏。「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他做错了,我们没劝,我们也错了,我们也没有尽到本分。
领导者照顾底下的人都要劝,而你今天不是最高领导,比方说你是省、县的官员,我们尽忠在哪里表现出来?照顾人民,栽培下属,你把他栽培好,也是尽忠,你把人民照顾好,是尽忠,你让你的单位、你让国家有更多的人才,大忠!所以林则徐先生、范仲淹先生,常常都拿著一本本子,遇到什么人观察、判断他是好人有德行,赶紧为国举才。您看领导也不容易,当官也不容易!这个领导我们来看每一个字用心去体会,领,领错了谁负责?前面的人要负责。你走走到最后走了十五年,回头,走错了!那这很遗憾了。孔子有智慧「述而不作」,要跟著经典,不能跟著自己的意思,到时候就大麻烦了。领导主导,有时候不能凝聚共识的时候,你要干坤独断:好,这是我的权责,我说了算,往这里!主导。但是你要判断对,不然就变刚愎自用,干坤独断跟刚愎自用,看我们是不是跟著经典下判断,要审时度势,这主导。
您看有很多责任还要督导,你是当领导的:我信任下属,就让他去干吧。半个月之后搞了个大洞,你说我信任他,他怎么给我搞成这样?那个信任叫做有信任没有智慧,悲智双运,你慈悲没有智慧,最后慈悲多祸害。你把事交给他,他能力还不够,那你不叫不负责任吗?所以这个理有时候都似是而非偏掉了。我都很信任,我充分授权,结果都不去手把手吓死人,你教你的孩子走路:我信任你,你自己走。你一定扶著他走稳了你就放手,放了手以后你就不用还去扶他了吗?他自己独立了吗?可是他是过程。所以我们有时候学东西,都学得偏了,那个理都解偏掉了。我那天遇到一个领导者,他说我的团体境来不拒、境去不留,讲的真潇洒,有没有道理?听起来很有道理。假如他的心领悟不到方方面面,那叫错解圣贤的意思,那叫拿著这句话给自己找藉口跟台阶。这个人来了你没有好好照顾他,他要走了,境去不留,你潇不潇洒?真潇洒叫造孽。你今天当老师的这个学生没教好,境去不留;境来不拒,接著尽心尽力引导他、教导他。教完了他还是不能接受,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样才对。境来不负责任,境去还骂人,那怎么会对?
所以您看督导、训导,有时候你该教训的时候,你要让他在这个事件当中,一辈子不忘,训。当然他要信任你,你不要训完之后,他跟你变仇人,那不行。君子「信而后谏」,有信任基础才劝!你不要今天看好,训,明天回去训,最后完蛋,出事了,你看蔡老师讲训讲错了。所以大家都要用心,然后能够审查整个因缘的状况,我们用这些教诲才能用得正确。训导、引导还有教导,还要指导,有时候还得苦口婆心还得劝导,写不下去了先到这里,还有。所以领导哪有那么好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而且我们这二、三代人文化有断层,不懂的人叫正常,不能怪任何人,这个时代犯再大的错,都要原谅他,这样才是厚道。为什么?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是包容他,他不会,因为他没学,恕。接著忠,我跟他有缘尽力帮助他,这样就对了。
所以我们看「尽忠」,这一分责任心还来自於能感知遇之恩,感国家、感领导的知遇之恩。而为人下属、为人臣子,他的领导也是这二、三代人,很多道理他虽然当主管、当领导,他也不明白怎么把领导做好,他也会有些错误,所以您看「臣术」,接下来是什么?「劝谏」,这也是为人臣的本分,号泣随,挞无怨。父母不能理解、领导不能理解我们都能够包容,所以要什么心境?有憾无恨,有屈无辱,有异无乖。这些心境我们要去体会,一个为人下属、为人臣,我们有时候劝领导他不能接受,我们确实会感到遗憾,可是绝不会产生恨,因为他忠。大家看这个忠字上面是中间的中,下面一个心,心中正才叫忠,心一偏被情绪带动、被好恶带动了就不忠。所以大家看每一句,细到这一颗存心修身修心,大到平天下,这个学问是小大圆融。我们会用的话,每一句小到自己的存心,大到治天下的功夫。
《大学》告诉我们,「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我们动情绪了,不得其正,你的好心会被领导误会,你本来要给他讲很重要的提醒叮咛,他感受到你的情绪,他也动情绪,他不想听,那彼此误解,甚至於团体的损失就太大太大。所以您看有撼无恨,遗憾但是马上调整自己的心境,继续敦伦尽分。有屈,确实有委屈的感觉,我是好心、一心为团体,但是被怀疑,甚至还被指责,有屈无辱,决定不会觉得是被羞辱,决定也不会带著这个情绪再去骂人、再去辱人,有屈。「观德於忍」,一个人德行、度量在那里练忍辱的功夫,包容。「必有忍,事乃济」,你忍不住情绪,事情就办不下去,搞人事的冲突就完了。「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好事才能继续办下去,我们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后面讲有异无乖,这个乖就是违背,跟领导有不同的看法,「君子和而不同」,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内心是爱护对方、是和气的,不是对立、不是冲突。乖违那就变成在底下批评领导:见解这么短浅,骂骂骂到最后结怨了。甚至於让整个组织的人,对自己领导丧失信心,这都是有罪过的。领导有不对要劝,谏使更,不能在组织当中去讲领导的不是,这都不是尽忠的态度。
接著我们讲到的「劝谏」,第三个纲领,劝很柔软、很有耐,心来劝领导者。我们看到这一句在之前讲到的,劝有三个时机方法,我们复习一下,第一个防,这个坏事还没有发生就防范。第二个救,这件事情才刚发生赶紧亡羊补牢,把它挽救,防、救这个跟治病一样。第三叫戒,引以为戒,就事情已经造成了,只能:皇上,除此一次,下不为例,你不能再重犯。那时候就算是造成伤害了,这个叫戒,这是劝戒的三个层次。大家希望在哪个层次下功夫?你们没反应?(防)太好了,有志者事竟成。定目标要定要高一点,目标定好了,怎么达到在团体当中,都能防微杜渐?你得长智慧、长见识。你们要做防,立定目标,每天《群书治要》最少看三页,不然你那个防的目标不就还是口号,你们不大敢点头,奇怪。最起码每天读一页,你才能积累智慧跟见识!你看以古为镜,这些历史给我们的启示,都能用在目前遇到的所有人事问题。
我们接著具体来看,在劝诫的过程要注意哪些原理原则,在第二册二百二十八页倒数第九行。「孔子曰」,我们一起读预备起: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我们看到经句里面,谈到的随侍,就是事奉有德有位的君子,我们要避免会犯这三个过失。『言未及之』,这个话还没到跟他讲的时机,很著急就讲,「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这变成自己心不够定,心浮气躁,很急著赶紧讲,这么一讲时机,这个时机包含第一个,当事人的心态到不到你劝他的时机。第二个,当下在身边的这些人,你现在讲你要考虑,可能当事人在那里,旁边还有人在,你这个时候讲会不会让他没面子?会不会让别人造成对他的误会?他自己的情绪,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旁边有人,你就规过於私室,等那个人走了再讲;你很著急,我今天非讲不可,就出去了。他就:拜托,你这么不给我面子?太浮躁、太急,适得其反。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他信任你,可以跟他讲,该讲了你又不讲,又拖了,时机点没有了,最后他还犯同样的错,误了他。这个「隐」,就有因为隐瞒了给他的劝告,而造成他的过错一个罪过。没有适时的制止、适时的帮助他,那就对不起这个人。『未见颜色而言』,你讲的过程当中,对方已经皱著眉头,已经愈听火愈上来了,然后你如入无人之境继续讲,最后讲到对方拍桌子,那就「未见颜色」。甚至於讲到对方听不下去,口吐白沫,讲到人家真的都不知道怎么跟我们继续讲话,我们还继续讲,这就是未见颜色。『谓之瞽』,就好像瞎了一样,都察觉不到人家的感受。包含讲话的过程当中也要对人恭敬,讲、讲有时候还看著其他地方,没有恭敬的看著对方,对方也会感觉你不尊重他、忽视他,可能你的话他就很难接受。讲话也要很诚恳、很专注,你讲两句话看看旁边,证明自己好受欢迎。好像我常犯这个错。对,你看对方马上那个心情就很不好,你还看不到人家已经很难受,还继续这不行,未见颜色,有眼睛看不到东西就变瞎了,瞽,有眼无珠。
第四个纲领叫「举贤」,举贤才,我们先看《孔子家语》这一句,我们看为官者、为领导者,古人为官者戴什么帽子?叫进贤帽。帽子高低两层,前面一层低,后面一层高,大家去看看宋朝、明朝当官的人戴的帽子,那叫进贤帽。后面比较高代表什么?我所推荐的人都比我还更好,我不嫉妒他们,让他们都超过我。所以历史上有名的公案就在这里,我们翻到第二册二百四十八页。所以不能嫉妒,一定要全心全意发掘人才、栽培人才,这个功德无量,这是尽忠很重要的工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里面有好德行的后代,对得起祖宗;团体里有好的人才出现,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团队。
我们看一看,子贡问孔子说到,现今的人臣谁最贤德?「孰为贤乎」。孔子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齐国有鲍叔牙,郑国有子皮。「则贤者矣」,这真正的贤者。子贡说,奇怪了,齐国不是有管仲吗?郑国不是有子产吗?这两个人都是治国的贤才,把齐国跟郑国治理得很好,应该是这两个人能力很好。孔子讲,「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你看的角度和考虑的点不够,看得不够深。接著这我们经句里挑出来的:
【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
你是听说出很多力的人,比较贤德,还是不断引进贤才的人,才是真正贤德?这点很多人分不清楚。他觉得每天忙,干九个小时、十个小时我最忠,干到最后他一个人干,人都带不出来。最后这些人都学不成:好了,都让我领导去干好了,我不干了,我做到一半都被他拿去干。最后他内伤郁闷,你瞧不起我的能力。造成人心的障碍,这个叫颠倒,你领导把下属的工作拿去干这叫颠倒。是层层负责,尽自己的本分才对,所以『进贤为贤乎』,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再来,就是要教好、带领好底下的人,而不是去干他们的事情。所以这些认知不清楚,我们扮演这些角色扮演不好,然后心里面不明理还自得其乐:我底下人都没能力,就我一个人强。很多领导人干出这种错误的心态。
「子贡曰」,你看这么一引导,子贡也明白了,「进贤贤哉」。孔子接著把理给他讲透,「然」,对的。「吾闻鲍叔达管仲」,鲍叔把他的朋友管仲推荐到当他的上司,完全不嫉妒,所以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齐国的名大夫,他庇荫后代。进贤德之人受上天最丰厚的赏赐,嫉妒贤德之人受上天最严重的处罚。所以李斯害了他的师弟韩非子,最后他跟他的儿子被腰斩东市,因为他把一个国家的人才毁掉,这个罪业太重最后断子绝孙。所以去嫉妒心重要、进贤重要,不然祸延子孙。「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就没有听过管仲跟子产又推荐了贤人。所以真正的贤德,是能推荐贤德的人更贤,鲍叔牙跟子皮。所以我们的「臣道」,「立节、尽忠、劝谏」,还有「举贤」,这些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为人臣的,重要的本分职责。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集)2011/10/1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档名:55-057-003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