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蔡礼旭:《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二十四集

时间:2016-08-17 10:04   编辑:善常   点击: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们《了凡四训》课程,很重要的第三个大项:“积善之方”。我们上一节课谈到“行善”,把它归纳成十个纲领。这十个纲领我们能够掌握得住,那可以处处都行善、时时都行善、念念都可以行善,因为“福田靠心耕”。而一开始第一是“与人为善”,可见得能够带动他人行善,这是很大的功德。我们假如这一生能带动百人、千人、万人,同发善心、同行善事,那这个对社会、国家,贡献就很大,确实这一生有价值。
  
首先,我们“与人为善”,要先启发谁的善心呢?从家庭做起,所以和谐的社会从我心做起、再从我家做起,接着从我社区、从我所在的单位、从我这个行业、我带头起,这个都是“与人为善”。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胡小林董事长他学习《了凡四训》、学习传统文化的分享,他的经验讲出来感动了非常多的人,尤其企业界的这些老板特别受感动。所以他在企业界带动了行善的风气,为员工着想、为客户着想,甚至于他的单位,每一年花在印这些正法,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书籍,那数量太多、太多了,这个都是“与人为善”,做得非常好。
  
像海南省监狱系统,当初我们张发厅长,他的一个善念,结果现在整个中国的监狱系统,就用海南省编出来的书,向全国推展。全国都用他们编出来的书来教化服刑人员,那大家想一想,多少人受益?多少家庭受益?就从他一念善心,他希望更多的人发善心、行善事。所以这些都是很好的榜样。
  
这些好榜样,我们胡小林董事长本身也是大舜的后代,是吧?大家上次有认祖归宗了吧?有哦。大家有没有回去翻族谱?我跟大家保证,你的祖宗一定是圣贤人,不然你就不存在了,唯有圣贤人的后代才能延续五千年不衰,这不是偶然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这个民族是伦理道德起家,各行各业都讲道德,在医学界讲医道、在商业讲商道、在政治界讲君道、在教育界讲师道,都是重视道德。所以全世界的古文明只剩中华民族,这不是偶然的。这也是我们的祖先做出了“与人为善”的榜样,所以庇荫后代。
  
那我们上次讲舜王,他在雷泽,他心疼这个地方的人互相争夺。圣哲人他不只看到他的一个行为而已,他看到了这个人的命运、他看到了整个地区的命运,一定会越来越凄惨。争夺的社会,人是没有福报的,冲突不断。所以希望能够改善这个地方的风俗,转争夺成礼让、成谦让、成忍让。舜王很有德行,但是他并没有用言教去说服这些人,是用以身作则。他隐恶扬善,看到做不好的不张扬,不说他不好;看到好的榜样赞叹他,然后自己先带头做礼让。所以这个隐恶扬善的修养,还有他以身作则的态度,而且要很有耐性。做了多久?一年,他心很柔软,很有耐性。
  
那大家想一想,四千年前的人,用一年感化,请问大家,现在的人要用多久感化?我们不要说别的,请问大家,我们花了多少时间感化自己?要把这个比较自私、比较坚硬、比较刚硬的心,变得处处替人着想、充满柔和,要用多少时间感化?所以真正对人有耐心的人,首先一定对自己有耐心,首先一定自己走过了“哦,要改一个坏习惯不容易啊!”他对人就不苛刻。对人苛刻的,一定还没有改掉坏习惯,他不知道改坏习惯很辛苦,所以讲起来都很简单,“连这个也不会,连这个也改不掉。”其实有这个态度,都不是有真放下习气的真功夫。大家想一想,当我们自己讲,“连这个也不会”,请问我们这个念头里面有什么习气?傲慢了嘛。有时候自己还在说到,“气死我了,那个人怎么这么傲慢”,其实自己在讲的当下,这个态度也是傲慢了。
  
所以要看清楚别人以前,首先要看清楚谁?自己。老子有一段教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帮得了自己,进而才能看得清楚别人。而看清楚的目的是什么?看清他的问题,进而去帮助他,绝对不是去批评他。
  
所以舜王他的这个苦心我们要能够理解。他的存心我们能体会到了,就能效法他这个存心,在我们当下的家庭、在我们工作的单位,这么去做,那一定可以感动身边的人、有缘的人。
  
接着了凡先生分析了舜王这个榜样给我们的一些启示,说到: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这个“末世”是佛家对于整个世间正法的状态有三个阶段,也代表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教化,他产生的影响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正法时期”,虽然释迦牟尼佛灭度了,但是得到他真传的弟子们都尽心尽力、无私的在教化,所以这个“正”就是跟他在的时候差不多,正法一千年。紧接着再一千年是“像法时期”,就是很像正法那个时候,很像,但是已经比较退了,就叫像法时期。第三个阶段叫“末法时期”,有一万年。所以佛陀教化有一万两千年的法运。那现在佛陀灭度多久了呢?依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已经三千年又多一些,所以已经进入末法时期。末法就是更不如像法了,大家的基础更差了。
  
其实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在看到这一句“处于末世”,应该很有感触。以前的人一谈到伦理道德,大家都竖大拇指,“做人就应该这样。”现在这个时代你讲伦理道德,人家说“你是不是老古板、你是不是跟不上时代了,怎么讲这些已经老的东西了?”
  
我跟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真实的事情。九年多前,我还在台湾教书,我跟一个同事,她是老师,我跟她聊了一会,她眼睛瞪得很大,看着我。一个女老师,眼睛瞪很大,她说:“我觉得你好像走错时空了。”她听我讲话好像觉得我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包含应该是在,也是差不多十一年前,我一个台南师范学院的学妹,我其实跟她同一年毕业,但是她年龄比我小好几岁,刚好我送她几本书,应该也有《了凡四训》。我送她书,她当然接受下来了。看了一看我送她的几本书,她说,“你真的都看这些东西而已吗?”就感觉只看这些东西,活着是不是很没有味道了。我记得还有一年,我一个好朋友,好像元旦一月一号,我跟她通电话。她说,“你昨天在做什么?”我说,“我昨天听经,很好,我师长讲的人生道理很精辟。那你昨天去哪里?”“昨天,一年的最后一天,我跟我先生去看烟火。”哦,熬夜通宵看烟火。然后她接着说,“哎哟,你怎么人生过得这么没味道?”好像她觉得要这样刺激才有味道。
  
其实坦白讲,他们都成立家庭了,看烟火又不会把孩子教好。你有没有听过哪个人看烟火以后事业做得越好、孩子教得越好,花一大堆时间都跟未来好像没啥关系,就刺激一下。而且还熬夜,听说要十天以上才补得回来,这个没读《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告诉大家,“人生总在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圣教,跟遇到圣教,那是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
  
我记得我们那时候在庐江,2005年底,刚开始还没对外教学,第一期培训,一天上课学习多久呢?十个小时。早上很早就起来了,学习到晚上九点,十个小时。我那个时候早上有课、中午有课、晚上有课,那已经是好多年前,那时候比较年轻,体力还很强。我们有个同事,一两个月就这样,每天学习十个小时以上。结果打电话给他同学,他同学先问他,“你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啊?”“早上四、五点爬起来读经典,然后开始学习,每天十个小时。”结果他同学说:“这样的日子你也过得下去?”接着我们这个同事就问他的同学,“那你怎么过日子?”“早上,比方说礼拜天早上睡觉睡到十点,出去买东西、喝个下午茶、泡个桑拿。”把他一天怎么享乐的讲下来。结果我这个同学说,“这样的日子你也过得下去?”
  
所以人生遇到的缘不同,他的整个方向,人生的意义价值差异就非常大。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看到这个“末世”,尤其我们这一代,伦理道德在这三十年快速堕落。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小时候很有人情味,现在住在大都市里面,连对面都不打招呼。小时候还看到很多长辈孝顺父母,到我们这一代,很难找到孝子了,才三十年!所以处在这个时代,看到种种人造恶,不能怪他们。因为正法,中国的道统忽略了一百年,满清末年,前后忽略了将近一百年。然后民国以后,又有整个风潮排斥传统文化,又断了一百年。这一百年,连讲的人都很少了,一两百年下来,所以现在的人不讲伦理、不讲道德,是正常状况,不能怪他们,他不了解。
  
所以了解的人是有福报的人,了解的人应该是有责任的人。我们怎么从自身带动大家向善、向正确的人生方向,从哪里做起呢?从包容人、谦虚待人开始,不可以傲慢,不能我们学了以后瞧不起别人,给人家反感,不能指责别人。
  
所以接下来这几句叮咛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假如不注意这些叮咛,很可能学了传统文化以后,人缘更差。学了以后,亲戚朋友看我们走过来了,“哎,那个学《了凡四训》的来了,我先去上厕所,不然又要被他数落了。”他像警察一样,看这个也不对,看那个也不对,那以后人家怎么敢学传统文化?那不只不能劝人学习,反而反面教材,所以这些叮咛很可贵。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压人,去突显别人的短处。读到这个,我都要忏悔以前,比方学了几句英文,就拿出来炫耀,for example,in general,就在那念啊念,人家听得都皱着眉头,因为不大听得懂。以己之长而盖人。所以不闻圣教,每天造业自己不知道。所以“遇失意人,不说得意话”,明明知道他最近家里出了点事,或者最近事业比较有挫折、困难,你还讲得在那里很春风得意,让人家很难堪。包含遇到身体残障的人,言谈就要格外小心;遇到年长的人,你就不能在那里炫耀自己的年轻力壮。包含甚至在长辈面前,不要常常提“老”这个字。这个都是柔软、体恤别人的心,重要!处处替人设想,是天地间第一等学问。
  
所以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孔子就讲了一个字,叫“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弟子规》讲的,“将加人,先问己”,我们失意的时候,别人在那里讲得意话,我们一定也难过嘛,既然我们也会难过,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再去对别人。
  
所以这个“恕”,我们看造字造得好,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这个叫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其实这个时代,没有信心的人占很大的比例。大家同不同意我这个分析?你们没有反应,我就讲不下去了,因为我也很没信心。你们不回应,我的信心动摇。你们有看过很有信心的人吗?我看很少,很可能你们觉得有信心的人,是自傲的人。自傲不是自信,自傲的人也自卑。自傲的人常常要炫耀,为什么?掩饰内心的自卑。小时候他成长过程,假如人家常常欺负他,把他压下去、把他比下去,他就要证明给人家看,他会变得好胜,慢慢变好强、傲慢,就不好了。
  
所以你小时候穷,让人家瞧不起,真正有钱了要怎么样?不再去跟人家比,不是去把以前笑你的人压下去,是你感同身受贫穷人的痛苦,你去设身处地,去帮助更多贫穷的人站起来,这个才转悲愤为力量、转烦恼成智慧。这个念头转对了,这人生就充满光明;念头转错了,那人生就是黑暗的。以前被人家欺负,现在有权有势,便去欺负别人,这人生不是颠倒了吗?所以以前婆婆对你比较凶,你现在当婆婆了要怎么样?你就要很温柔的体恤你的媳妇啊,所以这个恕道重要。从这些话当中都是力行恕道,我们不希望人家拿着长处来取笑我们,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去对别人;所以要顾及人家的面子,不要让人家信心丧失。
  
我以前也很没有信心,大家看得出来吗?你们今天日行一善,都不敢讲实话,怕伤害我幼小的心灵。我以前真的很没有信心,跑去问同学,“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同学说,“你要听真的,还是假的?”怕讲真话伤害到我。还做那个心理测验,没信心啊,做心理测验。结果测验出来说:你的个性很像无尾熊型的。那个测验里面还有老虎、孔雀。结果做出来以后跑去跟同学讲,“哎,我很像无尾熊。”你说人不读经典,没信心到去跟畜生比,比完之后还很高兴,你说炎黄子孙怎么活成这个样子,老祖宗都在流眼泪了。他明明就教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吧?“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圣与贤,可驯致”,结果我们没信心到去跟畜生比。
  
而且《三字经》还告诉我们,“三才者,天地人”,人是可以跟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人只要透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灵性,可以跟天地一样有无私的德行、完美的人格,所以叫万物之灵。所以我这个自卑二十多年来影响我很大,但是读了经典不自卑了,也不会自傲,心就比较平和了,为什么?《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真理啊,每个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跟圣贤人一模一样,那还有什么好自卑的?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成圣贤,还有什么好自卑的?《三字经》又提醒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我们现在染上很多习气,要赶快把它改掉,不能再糟蹋自己。所以不自傲,因为自己知道还有很多习气要赶快改掉。不卑不亢,心理健康。
  
所以读经典,人会开自己的智慧之眼,不会自寻很多烦恼。所以老祖宗又提醒我们,不要自寻烦恼、不要自讨苦吃、不要自掘坟墓、不要自甘堕落,这个都提醒我们,人生快乐跟痛苦,都是自己的心决定的。
  
接着,经典讲到,“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不要拿着自己的善行,这个“形人”就好像显示给别人看,“我做得多好,我做了多少功德”,其实这样傲慢的心,就一点功德都没有了。那里面已经有沾沾自喜,没有功德了。而且对我们自身来讲,行善是我们做人的道义,应该做的。做完之后心安理得,不会去张扬。不然会去张扬,变成都是用名利的心去做这个善行,那这个善就不纯了。我们前面讲的,“善有真、有假”,你们今天要再日行一善,要配合一下,不然我今天睡不着觉,才刚讲完而已。“有端、有曲”,你不能夹杂这些傲慢、贪名闻利养的心、你要利公的心,所以这个“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而且,我们真的用己善去跟人家比较、较量,这样会让人家感觉我们很傲慢。甚至于在那里张扬的时候,人家很难认同,哪怕我们做的都是好事,那个态度就让人家不能认同。假如学传统文化,学得都是这么傲慢,姿态都这么高,那我也不学了。那这个变成用行为在障碍别人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也不好。
  
那更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好像要去突显别人的恶,这样不好。因为《弟子规》提醒我们,“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你过分的去厌恶他的恶行、他的缺点,他最后受不了,火山爆发,变本加厉,可能自己都会遭祸都说不定。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要因为自己比较多的才能,这个“困”好像是去折腾别人、作弄别人,显示自己的能力很强,把别人比下去了,让人家无地自容,这个不好。所以有句话讲到,君子有两个羞耻的行为,“君子有二耻”。第一个耻,夸耀自己的才能。夸耀自己的才能,这不是圣贤的弟子,太傲慢,所以这个是羞耻的,“矜所能”;“饰所不能”,“饰所不能”就是自己差的掩饰、自己的错误掩饰,这个也是羞耻的,不坦荡,不懂得改过还掩饰,死爱面子。那这个就是君子自身的习气,这个要感到可耻去改它。知道可耻,“知耻近乎勇”,才会提起勇气来改掉。其实我们讲,夸耀自己的能力,就要慢慢的用谦虚来调整。其实一个人一傲慢、夸耀了,他的能力就上不去了,他的人际关系一定很差,谁喜欢跟傲慢的人在一起?
  
我们要了解,“福田心耕”,你有爱心,是福田;你自私自利的心、你伤害别人的心,它不是福田。是什么?是祸。你有恭敬心是福田。傲慢是在折自己的福,在造自己的祸。所以“恩田”,这个爱,爱对自己有恩的人是恩田;爱可怜的人、需要帮助的人,这叫“悲田”。接着,恭敬别人、恭敬一切人事物,这是“敬田”,才有福,都不离这颗心。自己有不足的,好学就好了,干嘛去掩饰呢?所以《弟子规》教导我们,“倘掩饰,增一辜”。你们可不能学《了凡四训》,《弟子规》就忘了,要常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常常可以受用。
  
君子有,这是二耻。“君子有二恶”,哪两个恶行呢?“嫉人之能”,嫉妒别人的才能,进一步还去毁谤、还去中伤他、侮辱他,这个罪就更大了,“嫉人之能”。然后“形人所不能”,这个就是恶行。不要嫉妒别人,要怎么样?成人之美。他做了大好事,你跟他一样高兴,你比他还高兴,你就随喜功德,你这一颗心非常可贵,有福报。那人家不能的事情,你还把它张扬起来,让人家很难堪。我们刚刚讲,“扬人恶”就是这样。应该怎么样?人家不能的,要包容,进而什么?帮助他。所以傲慢的人怎么改?你瞧不起的人,你去帮助他,这个傲慢就慢慢改过来了,你的心量就越来越宽广。
  
再来,跟人相处,应该多欣赏别人的能力,你就学到他的长处了。是吧?所以你看,这个心境对自身的受用差别太大。而我们说“嫉人之能”,怎么改?你嫉妒他能力比我好、头发比我黑、眼睛又是双眼皮,很嫉妒。你不如什么?去称赞他的好、称赞他的付出,你慢慢称赞、慢慢称赞,你本有那种成人之美就被唤醒。当然,你一开始,对那个你嫉妒的人,你称赞他你会全身起鸡皮疙瘩,记得事后去把它扫干净就好了。
  
所以要改一个坏的习性,它是有过程的,不是一次就改得了。可能第一次称赞的时候,很别扭,都快抽筋了,但是慢慢慢慢你就很自然了。这个对自己心量扩宽都有很大的受用。所以“嫉人之能”,就把别人的好当做自己的好一样高兴。那“形人所不能”,就变成都是去称赞、肯定别人的长处,然后去帮助他的短处。其实人假如冷静下来,我们的心跟傲慢、跟嫉妒相随的时候,哪有幸福快乐可言?反而我们的心态跟善良相应,跟我们的本善相应,跟谦卑、跟爱敬相应,那当下自己就很快乐。所谓“为善最乐”,“助人为乐”。
  
接着进一步讲到:
  
【收敛才智。】
  
内敛,不张扬、不炫耀自己的才华跟聪明智慧。而事实上我们想一想,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傲慢的。圣贤人很谦卑,我们跟他们比还差那么远,怎么还敢傲慢呢?再来,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今天起了几个错误的念头、今天说错几句话、今天做错几件事?该笑的时候不笑,不该笑的时候又笑,就做错了。真是这样,所以有时候开玩笑开习惯了,那种气氛就是不适合开玩笑,他还在那里开,让人家当事人很难堪。
  
比方有一次,有个同仁帮我倒水,那个是热水,结果倒倒倒不小心淋到我的手,很烫啊,一烫下去就开始抽痛,很麻。结果另外一个同仁就开始讲一些开玩笑的话,给这个烫到我手的人听。他烫到我手的时候他已经很难过了,是吧?他还在那讲一些开玩笑的话。事后我就问那个开玩笑的同仁,当天晚上我就问他了,我说,“你今天讲错话了,知不知道?”他很无辜的看着我。所以人每天说错哪些话、做错哪些事情,都不知道。我说,你今天讲那些话,你不觉得他已经烫到手,他已经很自责了,你还讲那些开玩笑的话,他更难受。他说,“没有啦,我只是想让气氛不要太紧张。”但他那个话反效果啊。我也跟他complain(投诉)了一下,我说,“我手烫到,你不先关心我痛不痛,就开始在那里开玩笑。”他说,“我以为不痛啊。”我烫到手也不问我,他自己就在那里觉得不痛。“很痛啊,怎么不痛?”他说,“我看你的表情不痛。”我说,他已经烫到我了,他一定很紧张,我还装着很痛,那他不是更紧张吗?
  
所以有时候人,你静下来想,有时候还不知道今天做错什么。所以真正假如很细心的观照自己一天的念头、言行,不知道错了多少次,检讨都来不及了,还以才智去盖人、去对人傲慢,不会的。所以其实要收敛才智也不难,真正能每天写反省日记的人,慢慢就不傲慢了。因为他那种观照自己的态度,习惯了,越看越清楚。
  
所以有些人修学,他有一种恐惧,说,“我还没学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么多缺点,怎么现在越学缺点越多?”我说你别紧张,这是正常现象。其实不是你越学越多,是你学了以后懂得去反省、观照,就像大家有没有扫地的经验?好像没什么灰尘,突然一道阳光照进来,全是灰尘在那里。那道阳光照进来就好像你的心光照出来了,看自己看得越来越清楚。所以看到自己越来越多缺点的人,这叫好现象。Congratulations,恭喜你!这代表你的观照能力、反省能力越来越强。不要紧张,肯改就不怕,“过能改,归于无”,所以要“收敛才智”。
  
【若无若虚。】
  
人要谦卑,人要不露锋芒。这样越积越厚,厚积薄发,半瓶醋响叮当,最后才能、智慧都有相当的局限,上不去了。
  
【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见到他人有过失,要原谅。不只原谅他,对他不要有成见,依然对他恭敬。然后“涵容”,包涵、宽容。“掩覆之”,就是不扬他的错误、他的恶。
  
【一则令其可改。】
  
你批评、张扬他的错误,最后他恼羞成怒了,你不是断了他改过的路吗?所以让人家有回头的机会,这就是厚道。
  
【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你明明知道他有错,你还不讲,他心里想:哎,他都知道,都不讲。你对他有一种威慑,那你不扬他的恶,他会觉得你很有度量。毕竟有人知道了,他会收敛,不敢再放肆、嚣张。但同时,你看到他有好的、有小善,你又称赞他。他有良心啊,他会想,我这些恶,人家都不讲,我才有这一点小善,人家就肯定,那我应该对得起他对我的看重,我应该更自立自强,不要让他失望。那不就把一个人鼓励起来、激发起来了。所以我们的态度,对跟不对差别太多了。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大家跟着效法。“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所以一句话差别很大。对自己的差别很大,你造了很大的功德,还是损了阴德。对别人影响也是很大,你是带动大家效法,还是让一个人反而变本加厉,然后不肯回头,继续造恶,甚至激怒他伤害自己,差别就很大。
  
所以《弟子规》所教的这些做人的道理,很可能是一生成败的关键、很可能是祸福的关键,这个我们冷静去感受就懂。所以修养在哪里下功夫呢?刚刚这段话,《格言联璧》里有一句话讲得好,“自家有好处”,你家里有好事,你有好的德能、好的表现,“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不要去炫耀,“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呢?也“要掩藏几分”,不要去扬人家的恶,“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大家看,“谦受益”,谦虚的人受益,所以他不去张扬自己的好,他都掩藏起来,“暧暧内含光”,他最后厚积薄发,所以他的学问道德会非常深厚。那别人有不好,他不去扬人家的恶,代表他的度量越来越大,很厚道,所以浑厚,养自己的大度量。
  
了凡先生他的姑父(他姑姑的丈夫),他的姑父叫沈心松。他的姑父跟姑姑为人都非常厚道,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去感受刚刚这段话,要谦卑、宽容、厚道。袁了凡先生讲到他的姑父跟姑姑,说他姑父乐善好施,又平易近人。一个人家里有钱,还能平易近人,是修养啊,一般都说“财大气粗”,就比较容易傲慢,瞧不起人,他还很平易近人。而且从来不讲人家的过失,“未尝口道人过”。人修养要从嘴巴先下功夫。所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结果跟人家讲话,他的姑父言语就非常的和煦,好像让人家如沐春风,很怕自己讲话去伤到别人。所以从来没有对仆人大声讲话,骂他们都没有。
  
有一次,他的仆人载着他,几个仆人陪伴他去吃喜宴。结果晚上要回来的时候,他的仆人没有掌握好,仆人喝醉了,没办法,叫不醒,所以变成他这个老爷自己划船载着仆人回来。大家听这个故事要入这个故事的情境,我们现在回到明朝,大家刚吃完喜宴,你的仆人都喝醉了,可能我们这个火气就上来了,提一把水,“搞什么鬼”,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自己划船把他们都载回来了。结果登上岸了,把这些仆人的太太都找来了,赶紧扶他们回到家里休息了。
  
结果隔天早上他的姑父就没有起床,她的姑姑就来催促他,“哎,你怎么搞的,你从来不会晚起的啊,怎么今天睡到现在还没起床?”他太太也很不能理解,“从没看你这样啊。”然后他就对他太太讲,“昨天,他们都喝醉了,今天一定会很晚才起床,我假如比他们还早起床,他们看到我就会很惭愧,抬不起头来,很尴尬。所以我晚一点起来,让他们都起来了,他们就不会难堪。”连起床都是为人家设想,你看这个心多柔软。所以你看怎么可能会去压别人?而且是他的仆人,他都这么柔软,“等他们都出去种田了,我再起来不晚。”
  
而他说,“我姑姑德行也非常厚。”这对夫妻真是不简单,从来也没有很急促的声音,或者发脾气的声音对待底下的人。了凡先生讲到,“我有一次在我姑丈家厨房坐了片刻而已,不是很长的时间,看到了三件事情,我很感动。”你看,姑姑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侄子一辈子,他都记在心里。“我表兄生病了,我姑姑要帮他煮药,端了一杯酒放在桌上,结果仆人文成从外面进来,看到那一碗酒,把它拿去外面倒掉了。姑姑问他,‘你为什么把它倒掉?’‘那不是水吗?’”他以为是水,把它倒掉了,可能要拿去装什么东西。他姑姑说,“你不知道,那你是无心的,不是什么很大的错误。但从今天开始……”你看倒了一碗酒,她并没有指责他,而包容他。但是借这个机会,提醒这个仆人,“做事要仔细一点,要了解一千颗米都不见得能酿成一滴酒,你把那一碗酒倒掉了,很大的浪费。”才一句话,这个仆人很惭愧,可能记一辈子,受用一辈子,而且胜过什么?胜过拿棍子打他啊。
  
所以“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高贵表现在哪?宽容。而且这个“慈”表现在哪?表现在成就仆人的德行,因为他的德行会影响他一生。这个都是厚德。很多的人当老爷,那些婢女十几岁就到他们家来,后来在他们家调教个五年、十年,很懂事,都嫁个好人家,这都积阴德啊。
  
这是看到的第一件事。待了很短的时间,看到他姑姑处理三件事都很感动。第二个,一个小孩,可能也是仆人的孩子,端着盘子,结果不小心盘子打破了,他妈妈指责他。结果他姑姑看到了,赶快过去,“算了、算了,他又不是故意的,不要这么责备他了”,因为这个盘子打碎了,“赶紧把它扫好,不然割伤了人的脚就不好了,别怪他了。”宽容,马上想到不要伤到其他的人,这第二件事。
  
第三,有一个租他们田的农夫,刚好知道她先生生了病,就很热情的坐着船来看望老爷。他姑姑备了很好的酒菜请这个农夫,而且还把他坐船的钱给了他,然后还算一算,他带来的这两个礼物差不多要花多少钱,又加厚、加倍送他礼物。而且对着了凡先生讲,这个农夫家里贫穷,还这么热情的要来探望老爷的病,你看这样的人多好心,怎么可以让他花了钱回去呢?所以又把坐船的钱给他,又送他礼物。
  
所以了凡先生看到这三件事,就感觉到他的姑丈、姑姑这一对贤伉俪,他们在思虑事情、对待他人,给他很大的启示。结果后来他姑姑的儿子“科”、孙子“道原”都考上进士。我想不只他孙子考上进士,接下来可能好几代人都是很有福报,他只记到孙子。我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个例子我们看到,“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我们现在见到人家的过失,忍不住就先骂他几句。所以下次不能骂了,下次要想到,沈心松先生连睡觉都要睡晚一点,不要让人家难堪,那种柔和的心、真诚的心,我们要学习。
  
而事实上在修学的路上,不见人家的过,真不容易,真的很难。有时候学了三年、五年,还改不了。我师长老人家给了我们一个良方,可以让我们改掉讲人家过失的习惯。什么良方?从今天开始,你看到任何一个人做得不对,你马上反过来提醒自己,是我不对。比方这个人自私,“是我不对,我没有做到奉献感动他,所以他还自私,是我做得不够好。”看到这个人傲慢,“是我的谦虚还没感动他,我要做得更好。”这个人用公家的东西,糟蹋公家的东西,“是我不够爱惜公家的东西来感动他,我做得还不够好。”
  
其实《了凡四训》也教了,“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都想着,“是我还没感动他,不是他的错”,这样就不会看人家的过失了。
  
接着了凡先生更强调到:
  
【见人有微长可取。】
  
所以要隐恶,接着要扬善。“微长”就是他有一点小小的优点、长处、善行,“可取”就是可以我们学习效法。
  
【小善可录。】
  
他有小的善行值得肯定,记录。
  
【翻然舍己而从之。】
  
“翻然”就是很快的,马上放下自己不如他的见解,不如他的看法、做法,然后跟着他做,随喜他,然后配合他去做。而且不只成人之美,成就他这个好。
  
【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艳称”就是把他做的好事讲得让人家听了很欢喜,也想效法他,这就“道人善”。“而广述之”,“广”就是尽力的去扬他的善,让更多的人听到生善念,然后效法他的善行。
  
所以从刚刚的叙述,就了解到,我们不扬人家的恶,我们能隐恶,紧接着又能扬善,这个都是为了谁呢?为了对方好,也为了整个家庭的风气、整个社会的风气着想。所以有大局观的人,他就不会随顺习气,他会想着要给家里的人带好头。所以以前的人当长辈都会想到,不能给孩子、不能给晚辈做坏样子,都有这样的存心。所以您看了凡先生讲: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凡日用间”就是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发一言”,讲一句话,“行一事”,做一件事,全不是为了自己着想,更不是随顺自己的坏习惯。不能做错了,“我这个人就这样,不然你要怎样?”那这就要不得了,这太任性了。所以“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这个“则”是什么?典范、规矩,就是你做的事情变成你们家的家规、变成你们家的家风,这个就是你有为整个家族的公心,“天下为公之度也”。
  
你在单位里面也是这个态度,单位里勤奋、认真,然后不浪费、珍惜公物、友爱同事、对新进的人员多加关怀、不欺负新来的人,这些都是“为物立则”。这个“物”是什么?就是为众人立榜样,就是自己以外的人,这个“物”字就是自己以外的,指众人,你就给众人做好榜样。甚至会给什么?会给其他的生命好榜样。
  
古代宋朝有一个人叫陈昉,他们家十三代人都住在一起,很和乐。几百人住在一起,从来没吵架。最后感动什么?感动他们家养的一百只狗,吃饭的时候都等着所有的狗到了才开始吃,很有规矩、很礼让,这个历史当中有记载,《德育课本》里面也有,叫《陈昉百犬》,“为物立则”,连狗都效法。
  
还有,《德育课本》里还有很多,还有一个故事是两个妯娌。什么是妯娌?就是这两个女子嫁给一对兄弟,她们两个叫妯娌。她们两个互相照顾很好,最后感动到什么?感动到他们家养的狗跟猫相亲相爱。猫妈妈被人家偷走了,猫没有母奶可以吃,那个母狗去喂它。所以畜生都可以感动,哪有人不能感动的道理?所以“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
  
我们学圣教的人,天下为怀,现在全天下最缺什么德行,我们就把那个德行好好落实,自然而然感动有缘的人。哪些德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八德有两个说法,合起来就这十二个德目。真有这个心,真正是为天下做出贡献。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孝的人一出来,感动非常多人;只要有忠的人出来,我们看到尽忠的人,光读到他的事迹都会很感动啊。
  
我们整个中国大陆办的“德耀中华”,它就是举很多有德行的人,表扬很多有德行的人。其中好像东北,有一次油田烧起来,随时会爆炸,有生命危险。有一个国家干部就站在第一线,完全不怕死。他是国家干部,他站在那里,鼓舞军心啊,鼓舞所有的工作人员,那是他的长官,长官站得比他还前面,“身先士卒”。后来奇迹的以最快的速度,把那个火都扑灭。全世界看得都非常佩服,挽救得非常好。
  
结果事后有人问他,你怎么都不害怕?他说他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为什么?他哪怕死在那里,他会鼓舞整个军心,他一个人死,可能可以让很多人活啊。是吧?他那个精神继续的时候,那个火扑灭下来的速度一定会加快很多。所以这种胸怀真的是国家干部的表率。两年才选一次,2007年、2009年、2011年,每次看这个颁奖典礼,真的没流眼泪的人可能是没心肝的人。大家假如眼睛生病了,看这个光碟,眼睛就好了。
  
其实刚刚这段“隐恶扬善”这么精辟的教诲,不只你在社会当中处世是这样,你在自己小家庭都要这样。比方夫妻之间,人都不是圣人,一定会有一些缺点。所以这段经文要会用,见先生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接着,见先生“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哇,先生,你真的很了不起,我来配合你做这件好事。”“且艳称而广述之”,遇到亲戚朋友,“我先生真了不起”,哪些哪些好。你先生在旁边听,“我才这么一点好,我太太这么珍惜,我的不好她从来不提。啊,我不能辜负了她的欣赏、辜负了她的知遇之恩。”你看他的羞耻心不就被太太唤醒了?
  
可是你假如反向操作,见他有过失,则拿着麦克风大声宣传,传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他最后一个知道,你看他会不会气到火冒三丈?你这个扬他的恶,可能这一辈子都结这个梁子了。
  
所以人要掌握情绪,不要造作傻事,才能掌握得了未来。夫妻是这样,婆媳关系也是这样。所以好像大陆有一句话讲,“婆婆背着鼓,到处说媳妇;媳妇背着锣,到处说阿婆。”锣啊,锵,那个会震的,那绝对是加利息去宣传的,那最后这个家就没完没了。所以能忍辱、能为大局想,这个才有幸福的未来。
  
好,接着我们看下一句经文,提到第二个行善的纲领:
  
【何谓爱敬存心。】
  
什么是“爱敬存心”?接着讲到:
  
【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要判断君子跟小人,从外貌行为,你看他的长相,不一定能分辨出来。“常易相混”,认不清。这个小人不是指坏人,不是指那个杀人放火那种人。什么是小人?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都自私自利那叫小人,都念念为人想、很有道义,君子。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的大学毕业生,跟三十年后的大学毕业生,你看起来有没有差很多?有吗?我看,三十年前看起来傻傻的,三十年后光鲜亮丽,有没有?那你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吗?现在很多大学生看起来都很漂亮,男的也漂亮,男的还去整容。可是你看离婚率这么高。好看,可是心里面都自私自利,哪有可能夫妻不冲突?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教出看起来很好看,真的没办法相处的人。就跟现在的糖果一样的道理,外面包装一堆很好看,里面不实在,又卖得很贵。以前的糖果都不怎么包,看起来粗俗粗俗的,可是那个料都很实在。从看糖果就可以看到人,你相不相信?你看现在的桥做得这么漂亮,明年就开始要整修了。三十年前的桥看起来普通普通的,可以用五十年都没坏。
  
再拉回来,你看现在人家找对象,找太太,三十年前那个太太就是这样,很朴实,好像不是很厉害那种的,人家讲几句话就要流眼泪,很老实。你看三十年前那个黑白照相都很老实的样子。三十年后,看起来光鲜亮丽,化妆化得很浓,可是你看,娶回去第一天就吵架。你看三十年前从来没跟先生讲一句情绪化的话,先生一发脾气,她就不说话了。所以大家要开慧眼,现在的什么东西好看不好用,人都重表面。要会看,所以这一段重要,要从存心看。
  
你说现在大学生,知名大学,那个要考很高分才进去的。结果校规规定,“请不要作弊;请不要抄别人的作业;请不要在教室旁边大声喧哗;请不要乱放脚踏车”。这几条是幼儿园教的,现在变大学校规了。教育偏得太厉害了,都是知识技能,把德给忘了。
  
我遇到一个长辈,他说现在的教育什么都有,五花八门,就缺一个东西,叫“德”。所以现在的教育叫缺“德”教育。所以要养他的善,刚刚那些校规不都是什么?就给自己方便、自私,教出来的是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
  
“悬绝”就是差很多。
  
【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判然”就是大不相同,你只要会看,差很多。现在的人,邻居不打招呼,三十年前的人,连陌生人都请他,“吃饭时间到了,来我们家,我请客。”还会烧一锅开水,让赶路的人,不相识的人喝。连不相识的人都处处替他着想,现在是住在对面都这么冷漠。所以读到这段话,确实值得我们自身、还有教育下一代、还有带动世道人心,很好的启示。
  
接着经文讲:
  
【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他跟一般人的差别就是他的存心,他什么存心呢?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而且他这个爱人敬人的心,哪怕是别人冒犯他,他爱敬的心还是不会减少,还是会提起来,这个就是修养了。
  
胡小林董事长他父亲,那真的是君子啊。文革的时候被人家诬陷,他底下的人把他眼睛都打坏了。后来平反,有人跟他讲,那个把你眼睛打坏的人,把他找出来判他罪。他说,那个时候我们自己政府都在犯错,怎么可以怪老百姓?你看他还是连下属、一个工人,他都能为他设想、他都能反省自己,这种存心是真实的修养功夫。
  
那我们也要这么练,从哪里练起?下一次人家突然跑过来撞你,你也要爱敬存心。好不好?好哦。下次人家一撞过你,你就跟他说“对不起”。你养成习惯,你慢慢修养就很好。为什么?你一说对不起,对方更不好意思。假如一撞,你马上那个嗔恨心起来,“你干什么?”可能你那天回来就变熊猫了,差很多。你说,“可是我又没错,他撞我啊”,他不撞别人,怎么刚好撞到你?“可能我以前曾经撞过他。”你这么一想不就好了。而且你说,“他来撞我,就是来考验我有没有修养,他是来成就我的德行,我还是感恩他。”那就好了。
  
所以每个人都是发考卷的老师,是吧?来看我们修养够不够。你有没有看过哪个人要去打监考老师的?没有。所以每个人都是老师,都值得我们爱敬,他们是来成就我们人生的修养,来给我们修福、修慧的。是不是?他撞你,你不生气,他不就给你送福、送智慧来了嘛!
  
好,那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