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这几天雨下得很大,刚刚也下了一场大雨,大家学习《了凡四训》这份好学的心都没有丝毫的减损,这份心我远远不及。以前学习的时候一有什么机会就可以当成借口,自己就不用学了。所以“好学近乎智”,真正尽心尽力地去学习,必然智慧不断增长,进而可以当子女的榜样,又能以智慧引领他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学习尽心尽力,这个也是圆满的善行。
我们刚好上节课谈到“何谓半满”,什么是半善,什么是满善,应该怎么来判别?经文当中讲到: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举了个例子,
【书曰。】
这是《尚书》上面的教诲。
【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易经》上讲到,人的善行不积累,他不能成就这一生的名声,成就他的所谓“名望”,成语上讲到“实至名归”,他真正做到让人家佩服、肯定。《孝经》当中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一个人真正在社会当中受到高度的肯定,人家都会说这是某某家的孩子,他的父母最欣慰,祖宗增光。这个是以自己的好名声供养父母、供养祖先。当然假如这个美名还能影响到国际,那就为国、为整个民族争光了。但要能达到这样人生的价值,必然是从小,甚至从每一个眼前的小善开始不断去尽心尽力积累起来的。所以三国时代刘备,这个是蜀国的国君,刘备给他孩子一句教诲说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哪怕是一个小善,自己遇到了,都应该用心去做、去帮别人。有这份存心,那他每天都在积累善行,自然功成名就,水到渠成。
我们之前有放一个片子给大家看,叫“德耀中华”。代表这个片子当中这些主人翁,他们的善行已经照亮了整个神州大地。这些被表扬的人,我们回想到,像许月华女士,她很小父母就双亡了,12岁的时候她的双腿被火车给截断了,送到孤儿院去。我们一般看到这样的人生际遇,都觉得这样的人以后的人生真的无法走了,绝望了。可是一个12岁的女孩却对着孤儿院的负责人说道:“这里有这么多比我小的孩子,我要照顾他们。”负责人说:“我们照顾你,你都要人家照顾,你不要给我们添麻烦就很好了,你还要照顾别人。”那负责人也很难想象她双腿残废了怎么去帮助别人。可是她从12岁开始就照顾孤儿院里比她小的孩子。她双腿截断没有办法走路,她用凳子(木头做的)这样挪移,当自己的脚,所以她走路是非常辛苦的。她就这样走路,这样去帮助孩子们,光是这个用这么厚的木头做的椅子,就走坏了几十个。38年的岁月当中,照顾了137个孤儿,而这些孩子都叫她妈妈。而且这些孩子身上都有百折不挠的特质,从谁身上学到的?从许月华女士身上学到的。一个一般人觉得会绝望的人生,她却照亮了无数孩子的生命,还给了他们很重要的人格特质,而且这些孩子跟她没有血缘关系。38年的岁月,她的善积累到成为中国的榜样,多少人听了她的事迹都为之动容,都触动他的良知,愿意去效法她、学习她,所以这个是成名了。
包含有个孩子照顾她的养母,还不是亲生的母亲,孟佩杰女士,她才20岁左右。她8岁就照顾她全身瘫痪的养母十多年的岁月。我们回想一下、想象一下,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母亲的体重可能都快将近她的两倍重,她怎样在十多年的岁月当中,一个人把家庭给扛起来的?而且还把母亲照顾到不会长褥疮,最后还感动医院医治她的母亲。现在她母亲可以坐起来,可以坐轮椅,得到很大的改善。这个也是她的孝行感动了医院的负责人,感动了很多人来帮助她的家庭。所以行善一天容易,行善一年、行善几十年,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心、孝心那是做不到,也不可能成名。
还有个例子。东北的一个工人,也不是什么多有钱、有多高地位的人,他叫郭明义。他虽然力量很微薄,但是他尽心尽力去帮助跟他有缘的人。他的那份舍己为人的心感动了很多人,现在投入到他的义工行列的超过五万人。所以这些都是很好的榜样。
他们确是用一生来积累善行,最后实至名归的好例子。而人这一生来到这个世间,不能白白来一趟,总要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心力。自己这生的积功累德成为家庭、社会团体,成为国家民族的好样板。首先要有这样的志气,就会成为我们积德行善源源不绝的动力。
接着,经文讲到“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做一个小恶,还不至于会身败名裂。这个“灭身”是指遭到杀身的大祸。甚至以前的时代,自己造的恶太严重了,殃及家族甚至满门抄斩,这个都有发生。在历史当中,汉朝末年有个乱臣叫董卓。大家知道董卓吗?董卓比较不知道。大家都比较知道关公、刘备、关羽,这“桃园三结义”,你们不简单,都认识好人,当然坏人也可以引以为戒。这个董卓乱政,搞得汉朝末年的政治很纷乱。董卓肚子很大,长得很肥,他后来因为干了太多坏事,最后被国家判满门抄斩。他的母亲90多岁,还要被拉到刑场去,这个“灭身”不止灭了自己的身,还殃及自己的至亲。而且他因为干了太多坏事,老百姓恨他入骨,他被埋下去了,他死了之后老百姓还要吃他的肉,他死无葬身之地。后来他的下属把他收尸埋葬,结果埋葬好了之后下大雨,雷电很强,又把他的坟墓劈开,他是真正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干了太多坏事,“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接下来经文举《尚书》当中讲到的“商罪贯盈”。商朝他的罪孽积累了太多,这个“贯”是穿,一贯钱,就是那个钱币,以前的钱币中间有个洞,可以串起来,串满一贯钱,所以叫“盈”,就是充满。所以商朝的罪业他已经积到满出来了,罪不可赦,所以商朝就结束了,被周朝给取代。所以有句成语叫“恶贯满盈”,那就是上天不可能原谅他了。
接着经文讲到“如贮物于器”。这个“贮”就是储藏东西,把东西放起来,放在一个器皿当中。“勤而积之,则满”,你不断地把东西放进去,他一定很快最后就满了。这个“勤”就是说我们假如每天不断积极地去行善,我们的这个福报很快就积累上来了。就像了凡先生他一开始立的愿就要积三千善行,他每天都很勤奋地去做,所以他的命运改变了。他本来没有子孙,有子孙了;本来只有53岁的寿命,最后延寿21年,活到74岁;他本来没有功名,连举人都考不上,最后他考上进士,还当了一个很大的宝坻县的县长。命运有很大的转变,这来自于他“勤而积之”,所以转变得大。这个“勤”有善行,非常积极地去落实、尽力。另外,假如是造恶,每天也是肆无忌惮、很放肆地去做,那他还是会恶贯满盈。
“懈而不积,则不满”,这个“懈”就是松懈、懒惰、不勤奋。一般来讲,人在下定决心要做好事的时候,前几天会比较积极,过了几天可能慢慢就比较松懈了。了凡先生三千善事是十年才做成,所以一开始要行善,难免这个惰性还是会把我们往后拉,但是只要很认真坚持,了凡先生的第二个三千善事,三年就做好了。所以要相当有决心、毅力去做,那每个人必然都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此一说也”。
所以“勤而积之”这个“勤”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真的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上,一有机会就去助人、去帮助人,有这份存心,那这个是满善。想自己比较多,偶尔想到别人,这个善就不容易积累得快,这个是半善。我们要时时为他人着想,是满善。那能不能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能念念为别人着想,能不能?大家没有反应,代表大家都很诚实,做不到的事情不轻易允诺,这是对的,凡出言就要信为先。
所以行善的过程也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本来比较陌生的就是为人着想,慢慢要变得随时提得起来;本来最熟悉的都是先想自己,慢慢要陌生,不会再起这个念头。那要达到满善,达到念念为人想,得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练习才行。所以我们读了这段经文,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写日记或者做记录,日行一善。
大家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今天有多少个行善的机会?大家今天见到了多少个人、说了多少句话、处理了多少件事,统统都是积德行善的机会,是吧?假如今天已经到八点多,我们一回想,今天好像一件也没做,那这个真的要积功累德就不容易了。那首先先勉强为之,每天写日行一善。假如晚上写不出来,真的想不到一件,那就倒杯热茶给你先生喝,或者讲个德育故事给你儿子听,孩子听。日行一善,尽本分也是善。真的,真的写不出来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一件,今天心安了,真的有日行一善。慢慢养成习惯,日行两善、日行多善,写着写着你就已经习惯成自然,甚至于每次开口都是要讲利益对方的话,那日行无数善。
不只日行一善,“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以恶要越来越少,要日改一过。当然,每个人每一天改一个过失,三年他就契入圣贤的境界了,是吧?我们首先日查一过,连过都观察不到、都觉察不到,要改就难。我今天有没有做错哪件事,有没有说错哪句话,包含有没有哪个表情让人家很不舒服?大家有没有曾经身边的亲戚朋友说:“哦,你刚刚那个脸很难看。人家跟你交谈了一下,回去都睡不着觉,我说你那个态度好傲慢哦。”假如有,我们要生惭愧心。圣贤人教我们要爱人,不能伤害人。今天人家这样告诉我,我赶紧调整自己的态度,不然这个态度不调整,以后每天造罪业,自己不知道。
所以有句话叫“面上无嗔供养具”,一个人脸上没有杀气,没有嗔恨的心。“口里无嗔出妙香”,你谈出来的每句话语,都没有情绪化,都没有伤害人的态度,都是利益别人的话、鼓励别人的话,那就出妙香了。那大家看,每天笑脸迎人,每天都用言语去利益人,每天都积不少的善行。但是假如每天的脸色都很难看,讲话又很苛刻,每天又折了不少的福报。
所以有句话讲“养喜神为招福之本,去杀机为远祸之方。”人时时保持一种欢喜,保持笑脸迎人,你看招福之本首先要从时时给人微笑做起。很多朋友马上笑脸就呈现出来,这不简单。这样的人这一生道业一定成就,为什么?他每听到一句经典教诲,他马上就去做,必有大成就。“去杀机为远祸之方”,对人不能有丝毫对立,丝毫伤害的念头、报复的念头,都不能有这个念头,不然就跟人家结怨了。到时候时机成熟了,可能灾祸就现前。你伤害别人,人家记在心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台湾都讲“三年不晚”,在马来西亚讲“十年”,代表马来西亚的华人忍辱的功夫更强。所以,首先一定要先去掉伤害人的念头,不能有这样的心。
这是日查一过,首先查自己脸上有没有杀气开始。所以出门以前先照镜子,假如照镜子的时候连自己都吓了一跳,先看传统文化的光碟,调整一下心情,有一种和善的时候再出门。日查一过,渐渐地能察觉到的过要下决心去改,慢慢就能达到日改一过。
接着我们看下个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
有位女子到寺庙去,她非常想布施,想供养佛寺。当然佛寺都是办佛陀教育的地方,培养出很多能弘传正法的人才。她很欢喜想要供养,但是自己没钱,“止有钱二文”,她摸摸自己的口袋,只有两文钱,她把这两文钱全部都捐出来。结果方丈主持,亲自出来帮她诵经、忏悔、回向,这个回向就是祝福她,帮她祈福。
【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后来,她嫁入皇宫当王妃,那是富贵到了极高处。结果她带了数千两银子又到了这个寺院来布施,结果这次布施完,方丈没有出来,只是命令他的徒弟出来帮她诵经、回向,帮她祈福。假如你是这个女子,会不会觉得很奇怪?会哦。然后呢?然后就“哼,气死我了,我带那么多钱来,也没给我回向,等着瞧,我现在可是王妃。”是吧?那这样就麻烦了,这样心态就偏掉了。她可贵,可贵在哪呢?她不明白,她有怀疑,她请教。一个人养成所谓“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样你的学问可以增长,要懂得疑处要发问。比方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人,他做的行为我们不了解,有怀疑了你不问,本来很尊重这个人,最后就不尊重他,甚至还误会他,甚至下一次看到他,他哪个动作你都觉得很奇怪,都觉得很不对,疑心对自己有很大的障碍。假如她怀疑这位方丈和尚,那她跟他的缘就没有了,他可能是一个大智慧者,这个缘就破坏掉了。所以这是她可贵的地方,她马上问。
举个例子:有个大和尚带着个小和尚,应该是说,大比丘带着一个小比丘。这个“和尚”在佛门是指你亲近的这个出家人叫和尚,我们后来看电视,他们也不懂这些规矩,好像出家人都叫和尚。是你亲近向他学法的那位出家人叫和尚。向他学习的那位善知识,他是出家人叫和尚,他是在家人也叫和尚,就是你亲教师,你亲近他的老师,你亲近的老师叫和尚。台湾李炳南老师,在台湾教学了38年。其中他有个学生大家都比较熟悉,孔家的77代传人孔德诚先生。他在台湾非常有威望,他曾经当过考试院院长,在学术界地位非常高,学问很好。孔德诚先生,当李老师去世的时候他写道“雪庐大和尚”,那代表李炳南老师是他的和尚,是他的亲教师。而且带着他的全家,他的太太、他的孩子去向李老师行三跪九叩,吊唁李老师。而且大家要了解,孔德诚先生是奉事官。孔家的后代,他嫡传的后代都是奉事官,每个朝代的皇帝封做奉事官。而李炳南老师是奉事官府的秘书,他跟孔德诚先生是君臣关系,孔德诚先生是君,李老师是臣。可是在道德学问上李老师是老师,孔德诚先生是学生。
所以在整个中国历史当中,领导给下属行三跪九叩的师礼在历史当中可能很少找到。李炳南老师跟孔德诚先生这段君臣、又是师生关系让人家看了非常感动。而孔子所积累的福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庇荫到他2500多年的后代。当时孔德诚先生是单传,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当时的政府派了军队保护孔家,怕他这个单传出状况。所以历代皇朝政府都非常尊重孔家,而2500多年之后孔家单传的这个嫡传能请到李炳南老师这样的圣哲人,在他们家辅助孔家多少年?50年。你看福报有多大,请一个圣贤人来教他的后代50年之久。诸位家长,希不希望修像孔子这样的福报?你们没什么反应。人要首先有志气,他才有动力去做。看大家的反应,《弟子规》有一句没有读入心,哪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句要念入心,而且大家确实可以创造这样的功业。请问大家,中华文化的承传在2500年前困难还是2500年后困难?什么时候困难?现在,是不是?right now,现在。越难,你全心全意去做,功德越大,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们今天就会讲到“何谓难易”。那所修的功德、善福不一样。所以恭喜大家遇到了中华文化危急存亡之际,是建大功、立大业的时候,您这个时候可以全心全意去做,包含你的孩子从小扎根,就是把他捐出来弘扬文化,您也可以修到像孔子一样的大福报。
所以这位女子很可贵,她懂得请教。
【因问曰。】
她向方丈请教。
【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我上次来才施两文钱,你却亲自为我忏悔回向,而我今天施了数千两银子,而你却没有帮我回向,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我们想到这位方丈很有智慧,他是非常高明的老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抓住这个机会要点这位女士,这是真正爱护这位女子。不怕得罪人,就怕这个女子堕落,很慈悲。
一般来讲,大家想一想,你假如是住持的主要干部,人家端了数千两银子来,当下你想到什么?这个月买米没问题了,是吧?修那个屋顶没问题了。那假如都这么想,可能就开始谄媚这个施主、巴结这个施主了。你谄媚这个施主,以后她走路来有风,很傲慢,那还怎么教化她,怎么用佛法供养她?所以这位方丈他“无欲则刚”,他没有要去讨好任何的施主,他是真有道。所以他抓住这个机会,希望能利益这位女子。他看出来这个女子这次来的态度跟上次不一样,已经有一点傲慢,当了王妃的这种官气出来了。所以叫他的徒弟去帮她回向,造了一个这个女子来请教的缘分。
结果他回答道:“你上次来虽然只有两文钱,这个算是很薄的财物,可是你那个布施的心非常地真诚,施心甚真”。所以不是我这个老僧亲自来给你忏悔,不足以回报你布施的功德,那真心是圆满的。但你今天布施几千两银子这么厚的财物,
【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但是你那个布施的心,没有上次这么真切了,所以请我的徒弟帮你忏悔回向就够了。”
所以这段话就点出来:千金为半,二文却是满的。所以真正是半善还是满善是这颗心决定的。全心全意的真诚是满,这颗真诚里夹杂着傲慢就是半。
那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像老僧这样的智慧,老僧这样的无欲则刚?这是我们的学处。大家冷静去看看,一个家族里谁最容易趾高气扬?那个赚最多钱的人,是吧?妈妈做大寿了他不回来,大家还要说:“他比较忙,所以没有回来。”好像都很合理。这些亲人的态度都好像他赚最多钱,他拿最多钱回来,都要敬他三分,慢慢他就越来越高傲了。其实我们的态度反而害了他,因为什么?他送了我不少东西,也不好讲他,“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这句话在大马没有是吧?你们这里很有气节,没有这句话。所以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亲人他很傲慢、很有过失,你敢点他吗?你敢提醒他吗?为什么不敢?我们内心有什么顾忌,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正直的原因。我们对人有求、有欲望,就没有办法做到正直,所以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个很值得我们效法、学习。
再来,这位王妃也给我们人生启示,虽然她变得富贵了,但是她的心性在堕落。所以一个人这一生最可悲的是什么?被自己给卖掉了,自己的灵性毁掉了,哪怕你拥有天下也是失败的人生。所以人这生要明白,这一生最可贵的是灵性不断提升,智慧不断提升,为什么?那是我们这一生带得走的。可是人这些道理没搞清楚,人生大半的时间都耗在追求带不走的东西,然后就越来越贪着世间的这些物欲的享受。贪心越来越增长,当然灵性就越来越下降。所以科学家说到的,一个人一两岁平均一天笑180次,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7次。大家今天笑7次了没有?那今天有贡献,把平均值往上拉。怎么越活越笑不出来?其实三个字就讲出来,叫“求不得”。贪越来越多,求不得越来越多就笑不出来了。那孩子为什么一天可以笑180次?甚至于是在那里睡的时候还会偷笑好几次。你们有没有看过婴儿自己在那里睡觉还会笑?我们自己有没有睡到笑起来的?都是哭起来的,还是做恶梦吓起来的。所以人生要开智慧,得要看懂怎么样经营人生才有意义。
我曾经听一位长辈讲到,他说人假如能看到人生的最后一步,可能经营自己的人生就不一样了。好,我请问大家人生最后一步是什么情景?大家走过没有?还没,但是一定看过。我记得以前看电视,看到有个人要走完他人生最后一个旅程,都是同样一个动作,哪个动作?大口喘气,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最后一口气吸不上来,断气了,双手双脚一摊就走了。你会看这一幕,你会开悟。我请问大家,这个人有没有带走名牌衣服、名牌鞋子,包含他的房子、车子,有没有带走?全部带不走。可是他人生可能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这些带不走的东西,然后还跟人家攀比,人比人又气死人,所以难怪笑不出来。
所以看明白了就知道带不走的就是灵性的提升。我是看大家有没有注意听,这个时候不能鼓掌,你要会判断,我这个叫“倘掩饰,增一辜”,明明自己讲错了还找借口。你们这样不对,我讲错了你们要会判断。带得走的是智慧,是灵性的提升。还有什么带得走?你积累的所有善行带得走。为什么有些人一生出来他就很有福报,那又不是偶然的,又不是他去阎罗王那里抽签,抽到好命他就好命,哪有这种事情。人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都是有前因才有这个结果,所以积德累功带得走。当然造作恶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你那个恶业也会跟着你走,那明白的人就积善断恶了。
所以这位女子给我们启示:人绝对不能因为拥有了什么而心性堕落。比方有钱了,财大会怎么样?气粗。所以我们从贫穷到有财富,我们对人的态度有没有变?有没有变得瞧不起别人傲慢起来?一有钱了,有没有忘记了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你要感他的恩。所以财富会让我们堕落。
再来,学历比较高了会不会堕落?会哦,连父母都瞧不起。“妈,你真笨,连这个都不知道。”所以大家要冷静,人这个傲慢心,只要不觉察都很可能增长。学习传统文化时间久了会不会傲慢?遇到一个刚学的人,“我都学五年了呢。”你看傲慢上来了。
包含一个小孩子不容易傲慢,一个人六七十岁了,容不容易傲慢?所以有句成语叫“倚老卖老”。“哎呀,想当年,我走过的桥都比你走过的路多。”人随着年龄增长,不知不觉只要不觉察都容易傲慢。
包含从没有名气到有名气,都会傲慢,这个我就特别有经验。以前在台湾走在路上谁认识我?没人认识我。现在去坐高铁都有可能人家“你好像是那个谁。”因为刚好在台湾,电视是从2005年有播《幸福人生讲座》,所以我在台湾就稍微小有名气了,但是我就开始堕落了。比方人家说:“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某某。”他介绍我给对方认识,结果对方不认识我,然后介绍我的朋友就说:“你不认识他哦?”我心里也想:对哦,连我都不认识。哇,完蛋了。所以人要不染着,没有高度警觉办不到。所以常常想到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要了解“人怕出名,猪怕肥”,这很有道理。人一出名就开始沾染名,就会堕落,不是好事情。而且一出名,人家一给你赞叹,这个福报就报掉了。我们前面有学到,“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
所以不出名,要修福修慧比较容易,出了名就相当困难,而且出了名以后还会折福,折什么福呢?“世之享盛名”,他有很好的名,但是德行还差很远,“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因为名太过,他就把福报都花掉了,名不副实。福报花尽,祸就来了,他没福了。所以我走路的时候都特别小心,有没有车子来,因为我享盛名实不符。这个不是跟大家讲客套话,为什么?“理有顿悟,事要渐修。”这些道理自己讲得出来,但做不到,还要不断地对治自己的习气。光是这个傲慢,不只没有对治,还增长。因为有名以后又增长了,要对治得相当下功夫。
好,所以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起心动念当中观照,才能够觉察得到。其实人只要自己觉得自己有什么,这个傲慢就开始增长了,是不是?比方我有双眼皮,我的眼睛很大,看到人家比自己小就傲慢;我有乌黑的头发,我已经五十岁了都没有白头发,会不会傲慢?对啊,你只要觉得自己高别人低就傲慢。所以这个傲慢是根本烦恼,一不觉察它就增长。所以人怎么对治?只要是自己身上的条件,没有什么好傲慢的,那是妈妈生给我的,又不是自己有的,那不能傲慢。再来,种种道德学问,我们想想,孔子都不傲慢,我们哪有资格傲慢?想到这里就惭愧了,不会增长傲慢了。而且我们在道德学问当中,时时都以圣贤人为目标,叫“德比于上则知耻”,时时起惭愧、羞耻心,不会傲慢。
接着下个例子讲到,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汉朝的钟离,他修行契入了境界,他修成仙了。后来要传功夫给唐朝的吕祖(名岩,号洞宾),一般讲吕洞宾大家比较熟悉。又有一句成语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他教他的这个方法是把铁一点可以变成金子,那它的价值就增长太多倍了,然后可以拿着金子去救济贫穷的人,可以济世。结果吕祖就请教说:
【终变否。】
这个铁变成了金子,它最终会不会又变回铁呢?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这个法术在500年后就失效了,它又变成铁。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假如是这样,我不就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他的金子突然变成铁了,他不是很痛苦、很难过?那我就对不起五百年后的人,这样我不愿意这样做,我不学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吕祖能为多久以后的人着想?五百年,更何况是现在的人?所以他这份善念、心胸是考虑到不只是当前,还有后世之人。钟离说道: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一个人修成仙,首先要先积三千功行。而你今天讲的这句话,你的这份存心,三千功行已经满了。他这份胸怀就是满善,能为五百年后的人想。
我们听着这个故事再回想,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做出来的事情,请问有替身边的人想吗?你比方说,环境污染这么严重,比方我在这里开公司,有为身边的人想吗?那就更谈不上为后世的人想了。我们现在的农耕喷农药、喷化肥,那是只替自己想,自己只要有东西吃就好了,下一代怎么样不是他考虑的因素了,那严不严重?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土地没有办法种田,都已经被这些农药化肥给毒害掉了。继续现在的人不转变观念,去为后代想,后代真的没有生存的环境跟空间了。从这里我们就看得出来,吕祖能有这么高的功行、道行,而现在的人却感来这么多的天灾,这不是没有原因。所以所有这些灾祸是人心自私自利、不善感召来的。
而且讲到这里,五千年来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可以代代承传?是因为我们每个时代的父母、长辈都为后世着想。所以不破坏环境,所以把最珍贵的东西传下来。可是在我们这一代却发生了文化可能断层,可能环境在下一代就不能够住人了。这么大的一个落差,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值得我们反省。实实在在讲,这个情况不改善我们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子孙。所以曾经看到一个墨宝上面写道:“河川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河川都断流了,因为环境被破坏,后代没有清澈的水源,那我们怎么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见祖宗?”五千年的道统刚好到我们这一代断掉了,我们没有脸面去见我们五千年的祖先。
所以《中庸》里有句话讲,“知耻近乎勇”。我们反思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错误,下很大的功夫跟决心,好好地来转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的思想观念,真正期许自己能够承传文化,然后为后代子孙谋福祉,这样才是负责任的父母跟长辈。
那具体的做法,我们自己人能弘道,我们依照五伦八德去给子孙做榜样,做出来。在爱护环境当中,我们重视环保、不糟蹋资源,请多买有机食品,我没有卖有机食品。因为你去支持,就会有更多的农夫能有支持的力量去恢复传统农耕。我们常常觉得这样是对的观念,但必然要有实质的作为才能够去改善它,不能光想,具体的支持要做出来。再来经文又讲到: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
自己在行善的过程,心里不执著自己在行善,就做得很自然,没有很刻意,而且都觉得应该做的。那随着这些因缘尽心尽力去做,这个善都是圆满的,因为是用自己真心去做。
【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但是我们这个行善的心假如夹杂着我在做好事,我帮助他很多,都有这些念头、这些执着,心一有夹杂,这个善功就不纯。那不纯了就是半善,不是圆满的善。接着做个比喻:
【譬如以财济人。】
我们用钱财去救济别人,
【内不见己。】
他没有一个“我”在帮人,没有这个我。
【外不见人。】
他心里没有落一个,我帮助了某某人。
【中不见所施之物。】
他心里也没有落入,我上次送他那个东西,很昂贵、很珍贵;我上次送他那个东西救了他家一命,都没有落这些印象,做了以后心里面痕迹都不落。
讲到这里,大家觉得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这个标准是最后讲。前面的标准我们比较容易做到,但是讲这段很好是什么?越高的目标,我们才不会做了以后就满足,还要往这个更高的目标去提升,不会知少就满足了。
而大家想想,这个很难做到,还是我们的心态问题。比方,当妈妈的人,请问您曾经帮你的孩子煮过几次饭?不记得。曾经带他去看过几次医生记不记得?都不记得了。你们功夫也不错,都没放在心上。你借你朋友钱记不记得?记得。所以你觉得很自然、应该的,你就不会放心上,但是假如有分自分他,要分得很清楚,那就会放在心上。
再做个比喻,右手受伤了,左手帮他擦药,请问这个左手记不记得擦几次?不记得了,是吧?这是没有条件的,很自然就去帮他了。你有看过哪个人左手跟右手讲:要我擦药,给我10马币我再帮你擦,那这个人就不正常了。为什么?他是一体的,不分彼此,做了之后完全都不落在心上。所以假如我们要契入这样的标准,这个标准叫什么?
【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
一心就是真心,真心里没有自私自利,真心里没有分别你我,统统是一体。那这样的存心,就像虚空容万物一样。这样的胸怀,哪怕是做一点点善,他的善的力量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接下来举的譬喻说:
【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
一少许的米粮就可以种下无边的福报,因为他的心是没有边际的,真心去做的,就跟虚空一样广大,俗话又讲:量大福当然就大。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哪怕他布施一文钱都可以消除千劫的罪业。
【倘此心未忘。】
我们在这个帮助别人的过程当中,这个自我没有放下,还有我在帮助他的这些执着点、这些念头的话,
【虽黄金万镒。】
虽然布施了万镒的黄金,一镒是20两,万镒就是20万两黄金。
【福不满也。】
哪怕布施这么多的财富,因为心地还是分你我,不是像虚空一样的心量,那这个还是有漏的福报,也是半善而已,不是满善。“此又一说也。”
接着我们再看:
【何谓大小。】
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小善?这里举了个例子:
【昔卫仲达为馆职。】
过去有个读书人卫仲达,他在翰林院当官。
【被摄至冥司。】
他刚好有因缘他的灵魂被带到了阴曹地府。大家读到这里有没有感觉有点害怕?我读的感觉是他挺有福气,为什么?因为他这次机缘让他学到非常重要的智慧,终身受用。
【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
阎罗王命属下把他的善恶两本记录本拿过来,
【比至。】
拿过来以后,发现什么呢?
【则恶录盈庭。】
他记载造恶的档案册子太多了,整个庭院都快要被它装满了。
【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
但是他行善的记录,那个卷轴像筷子一样,这么一点点而已。
【索秤称之。】
拿秤来称看看是善比较重还是恶比较重。
【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反而充满整个庭院的恶录轻,然后那只有一轴的善录重。那卫仲达看到了这个情景他就问,他说:“我才不到四十岁,怎么可能造恶造这么多呢?”“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阎罗王告诉他:
【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一个念头不正就是了,不是要变成言行才叫恶,念头不对就是恶,在阴间就有记载这个恶念的罪过了。曾经跟大家讲过,有个读书人本来可以考上进士,结果那个客栈的店主告诉他,说做梦梦到他今年一定可以考上。他就很高兴,我今年可以考上了。当天晚上就在那里想,我考上以后可能就当大官了,应该把老婆给换了,就起了这么一个念头。那年他就没考上,就这一念就把他这么大的功名给折掉了,所以“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他就请教:“这个这么小的善录,到底里面是记载了我哪件事情?”
【曰。朝廷尝兴大工。】
朝廷曾经要大兴土木。
【修三山石桥。】
这“三山”是在福州府,福建的福州,那里有九仙山、岷山、岳王山,所以把福州称三山。要在福州府那里建石桥,工程很大,劳民伤财,甚至让很多人家妻离子散都有可能。
【君上疏谏之。】
你写奏折劝皇上。
【此疏稿也。】
这个就是你奏折的记录。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
我虽然讲了,朝廷并没有照着我的建议去做,对事情又没有帮助。
【而能有如是之力。】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阎罗王讲道: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
你这一念善念是为天下万民着想,所以这一念是大善。
【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假如朝廷、皇上听从了你的建议,那你的善就更大了。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假如一个人他的志向都是为天下国家造福,哪怕他起一个念头都是很大的善。他所做每件事,所说每句话的动机都是为天下国家、为团体着想,这样的存心、行持,“则善虽少而大”,他做的善事哪怕不多,但是那个善力都非常大。卫仲达先生就是一个例子。“苟在一身,虽多亦小”,假如我们行善做很多,但是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子孙求福而已,做很多,这个善的功德还是小。所以这个是大小的判断,还是跟存心有关系。
而我们面对这个大时代,我们假如能时时想着中华文化的承传,因为中华文化对民族,以至对世界是不是有幸福的未来是关键所在。所以汤恩比教授说道,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假如我们的存心都是希望自己、希望后代能承传文化,能现在就落实经典,成为传统文化的好榜样,自身是好榜样,自己的团体、自己的家庭是好榜样,那这是志在天下国家,“善虽少而大”。而且像现在天灾很多,人的念力的力量都很大,所以我们现在能时时存善念、行善事、读诵这些善的经典,再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天下人,化解世间的灾难,那这一念心就是大善。而这一念心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只要自己肯发这个善愿,都能修大福,都能修圆满的善福。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