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蔡礼旭:《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二十集

时间:2016-08-12 16:15   编辑:善常   点击:

 
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安。

  好久不见。刚好上个礼拜,我们跟着师长到斯里兰卡访问,师长是接受斯里兰卡总统的邀请。因为总统对于师长在国际间促进宗教团结,化解世界的这些冲突、危机,这些行持、风范,斯里兰卡总统很佩服,所以才有这一次邀约。我们托师长的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这一路上非常受教育、受启发。应该算下了飞机,就开始受教育了。包含一下飞机,他们每一个服务人员,机场的服务人员,很亲切。一看到我们就跟我们问候,当地话讲:“ayubowan!”就是祝你无量寿的意思。而且每一个服务人员的眼神很亲切、很真诚。一般在大都市里面,这种眼神不容易看到,所以这个真诚是很可贵。因为我们这一次跟着师长去,是总统的贵宾,所以行李都是人家帮拿好的,一下飞机就可以到贵宾室休息。这种礼遇诚惶诚恐,得好好学习才行,不然享痴福,越享越愚痴就麻烦了。

  而且我们这几天,在路上都是警车开道,总统的贵宾。当在贵宾室的时候,当地的一位法师,宝光法师来接待我们,结果他一开口,就讲的标准的普通话,他在台湾已经十年。所以华文讲得很好,一点都不陌生。服务人员一看到他,马上拿很洁白的白布铺在椅子上面,才请法师坐。

  斯里兰卡是佛教国家,佛弟子有76%左右,所以对法师,就是他们学习的老师特别恭敬,都要先铺了白布,请法师坐,然后跪下来给他问安。这个是我上的第二堂课,他们尊师重道。

  坐着游览车在路上,望着窗外,看到小朋友下课了,应该是小学的孩子。他一看到你在车上,就很亲切地跟你打招呼,很欢迎你,包含初中生也一样。所以我看到初中生这么热情跟我打招呼,我真的是诚惶诚恐,为什么呢?觉得现在这些初中的学生,都比较酷。十个里面有八个拿着手机在那里玩。可是这个国家的初中生,这么亲切,他的整个表情都很天真、很善良。后来我知道原因在哪里。原来他们的学生,从小每个礼拜一到礼拜五,上课以前,都带着孩子做三皈五戒,每天啊。然后每一个礼拜天,孩子都到附近的佛寺,上半天佛陀教育的课程。

  我们是2号到,4号早上,我去参观其中一个寺院,这个寺院佛陀曾经在这里讲过经。哇,站在佛陀曾经走过的地方。而且种了一颗菩提树,我拣了几片叶子回来,缅怀一下佛陀的慈悲,佛陀的诲人不倦。三千年过去了,他们当地的人都非常尊重佛陀。我们看那一天好多成年人都在这个菩提树旁边,佛舍利塔旁边,都在那里读经。其中有一个妇女在读经,我叫旁边的同仁赶快拍照,因为她那一个佛经,已经念烂了,哇,都已经不知道念多少年,都破的稀烂了,可是她很恭敬,还在继续用那一本在读。

  我们想想,现在的华人,拥有的经典这么多,是吧?每一本都这么新,可是我们得的益处,可能比不上她那一本破烂的经书。她是如此的珍惜啊,我们反而太容易拥有了,就不懂得珍惜了。所以其实有福报,得要会享才好,不然在福报当中反而容易堕落。

  我们去那个佛寺,当时去学习的孩子有多少呢?三千人。我们看了很惊讶,赶快站在孩子面前拍照。因为背景是三千个学生。大家想一想,礼拜天这些孩子没有去玩耍,没有去网吧。全国的孩子都到佛寺去接受半天的佛陀教诲,这一个地方的孩子,跟其他地方一不一样?不一样啊!所以,我们感觉这个国度确实有圣人的足迹、圣人的教诲,教化这个地方几千年不衰,而且还保有原始佛教,他们的寺院都是教学,不是做经忏佛事

  后来我们了解到,最感人的是他的总统,一国之总统,非常虔诚学习佛陀教育。他的总统生日那一天,大家想一想,一般国家这么高的官员生日那一天干什么?我们生日那一天干什么?一般有财有势的人生日那一天就要去happy happy(高兴高兴)了,是不是?就好好花一点钱。

  总统早上六点到佛寺供僧,拿出他自己的俸禄,供养寺院的僧众。那代表对这些讲经的法师、老师非常恭敬。生日都是这么好学,这么尊重法师,那上行下效。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他们这个国度的百姓这么尊师重道了。

  好,就先讲这几点就好了。我继续讲下去,今天《了凡四训》,其实刚刚讲的也是《了凡四训》,为什么?我们刚好讲到“积善之方”。前面举了十个善行,接着要判断什么才是正确的善?后面有十个行善的纲领,大家记不记得?这十个纲领里面有与人为善,怎么透过自己的行为带动别人行善?这个总统做得很好,敬重尊长,尊重家里的父母、长辈、学校的老师、单位的领导,都是敬重尊长。这个国家的人民都在做,包含对人非常礼敬。

  我到饭店,刚进去坐电梯,结果要出电梯,我就请对方,刚好另外一个男士跟我一起坐。我就比这个手势,因为我英文不怎么好,只好用肢体语言,请他先走。然后他很坚持,要我先走。因为他看我是外国人,他是本国人,他就非常礼敬客人,一定坚持要我先走。到饭店去,见到每个人,他都会跟我打招呼,很自然。

  所以,大家下一次要出国旅游,建议大家可以去斯里兰卡。我帮大家调查了一个讯息,佛陀诞辰那一天,有十四天全国戒杀,不可以杀生。然后那一个礼拜左右,全国庆祝佛陀诞辰,你那几天去,吃东西都不用钱。他很热情招待你,只要他拿给你,你要吃。你不吃,他觉得你瞧不起他,他那么热情,你还拒绝他。农历四月八号,差不多那个时间,你们好好打听一下,去那边真正去体会三千年前的圣人,他的德行,影响到三千年后的国度、人民,所以令人感动。佛陀一生的价值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讲的这个积善之方,了凡先生用心良苦,先举了十个例子,增强我们的信心。我们这一次去也是增强信心,增强什么信心?这个世界很有希望。为什么?斯里兰卡宗教团结,他们也有基督教,也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长老说:“就是因为佛教把国家治理的安定,我们才能够在这一片土地上好好发展。”那代表伊斯兰教跟佛教处的很融洽,而其实这个就是佛陀的身教。

  我们都知道,进佛门有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本来是印度教的护法。你看佛教心包太虚,佛陀在印度教化,就把他当地的宗教整个包容进来。甚至是提升了他本来的这些民俗宗教,所以我们看到他们已经做的很好。你就对宗教的团结有信心,对圣教教化(有信心)。这个地方老百姓善良,而且没有天灾,他们也没有地震,也没有台风。所以我观察到,除了马来西亚没有地震,没有台风,现在还有一个斯里兰卡,它也很少有天灾。所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天灾多的地方不能怨天尤人,还得从心地改过开始。

  十个例子,我们上一次讲到第九个,是吧?今天跟大家再讲最后一个。

  【嘉善支立之父。】

  在第几页?75页。浙江嘉善有一个人叫支立,他的父亲在当官的时候,

  【为刑房吏。】

  在监狱里的刑房当书办。

  【有囚无辜陷重辟。】

  有一个囚犯,他是无辜的,但是被陷害、诬告了。“重辟”,就是被判了重刑,像死刑这样的情况。

  【意哀之。】

  这里看的出来,读书人接受孔老夫子的教诲都有仁爱之心,“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被判死刑,除了他陷入绝望以外,还有谁会痛苦?他们全家的人,爱他的人都很痛苦。

  所以【意哀之。欲求其生。】

  希望能够救他一命,平反他的冤狱。这个囚犯在绝望当中,感受到这一位官员的善意、仁慈。他想这是他的一线光明。

  【囚语其妻曰。】

  这个囚犯刚好有机会,他的太太来看望他。

  【支公嘉意。】

  这个支公他非常仁慈、善意,希望帮我平反。但是很惭愧,我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他,

  【愧无以报。】

  【明日延之下乡。】

  明天你邀请他到我们乡下来。

  【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然后你接待他的时候,你就告诉他,要改嫁侍奉他。这样子,他可能会更用心的,念在这个情分,来办好这件事情,那我可能还有生还的机会。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这个当丈夫的也有点夸张。但是我们在看这一些故事的时候,要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一个人已经几乎快绝望没命的时候,他才会出此下策。所以我们想一想,一个为人父母官的人,能不能想到他现在的百姓,有多少人的人生是濒临绝望的状态?他假如想到这里,他会竭尽全力去救护他,反而对方出这样的下策,更能感觉到他的恐慌、他的无助,这个是善体对方的心情。

  我有一次,听到一个官员讲一段话也很感伤,为什么呢?人家问这个官员,你这个地方的大学生自杀率很高。在大陆独生子女,这一对夫妻就养了这个孩子,养到十八岁,养到二十二岁,他费了多少苦心?就这么一个孩子,他大学跳楼自杀。你看他的父母、他的家人以后日子怎么过,是吧?你能感同身受啊,都觉得要用最大的努力阻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件,不愿意它再发生。而这个官员被访问,“你这个地方大学生自杀率很高。”这个官员说:“我们的这个比例,比起很多国家还算低的呢。”哇,你当一个父母官,你看到什么?你现在看到数字啊!你没有看到受害者的痛苦。甚至于有没有感觉到这个数字是会越来越高,还是要赶快把它阻止下来?

  所以我们看这么多故事里面当官的人,我们感动。古代这些读书人都明理呀,犯人没饭吃了,宁肯自己饿肚子,赶紧煮稀粥给犯人吃,舍己为人。

  【其妻泣而听命。】

  他的妻子也觉得,他们的家走到这个地步了,也没办法,只能出此下策了,也顺从丈夫的意思答应了。

  【及至。】

  隔天,支公到他们家。

  【妻自出劝酒。】

  他的妻子非常热情地款待。

  【具告以夫意。】

  又把他丈夫的意思转告给支公。

  【支不听。】

  这个“不听”就是断然拒绝,而且还是尽力的帮他平反。

  【卒为尽力平反之。】

  洗刷了他的冤情。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

  囚犯出狱之后,夫妻一起登门叩谢支公,救了他们家一命,然后发自肺腑地说道:

  【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

  我们看当官的人叫公务员,他们得到国家的信任、得到人民的信任,他们领的是国家纳税人的俸禄。应该尽一份道义,爱护好百姓。从这里我们看得到,中华民族的人民,非常善良。我们公务员服务好老百姓是应该的,可是我们做了一点,老百姓感激得不得了。

  我这一次八月份去云南,云南省政府办了三年的道德论坛。听课的大众,每一次都有一、两千人以上,三次加起来应该有七、八千人。第一次办,人很多。因为除了昆明以外,大理还有分会场。今年好像分会场还有两、三个,所以受众应该有七八千人。当地有一位官员,他是宣传部思想道德处的处长,林处长。他说本来他那个部门门可罗雀,很少老百姓来找他,可是他办了论坛以后,门庭若市。他的办公室常常很多人来,很热闹。而且是老百姓提着钱,然后告诉他:“你赶紧再办这样好的课程,我们出钱。”他很感动,他说这个是我们官员应该做的,才做了一点点,百姓这么支持我们。

  所以有时候看到这些记载的故事,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这些人民都很善良。而一个官员,你有仁慈之心,你能感动多少百姓,你能改变多少百姓的命运?所以“公门好修行”啊!您看范仲淹,他在当官的时候提拔了多少人才,这些人才往后又利益了多少人民?

  这个囚犯出狱以后,等于是支公对他有再造之恩。“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是这个世间太罕见的人品、道德。我们读到这句,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学了《了凡四训》以后要真干,你的亲朋好友跟你相处一段时间都会说:“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哎呀,在这个功利时代,还遇到你这么有情义、道义的人,我真的很感动,真的这一生没有白来了,能交到你这么好的朋友。”那你也感人至深。

  诸位长辈朋友,你有没有遇到哪个亲戚跟你这么讲话?有没有?还没有,那不行,要真干。其实在这个时代要感动人,更容易,为什么?现在人都急功近利、都自私自利,你只要能替人家想,人家就很感动,“哎呀,怎么还有这种人?”

  【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理之可通也。】

  他很感佩支公的德行,也替他着想,您都还没有儿子来传承您的家道。我有一个弱女,他的女儿,应该在二十岁左右,“送为箕帚妾”,送给你当太太。“妾”就是不是原配,原配还没有生孩子,送他做妾,而且用“箕帚妾”。看到这个名词,也看到古人的那种厚道,讲话很客气。让我女儿去你们家拿簸箕,拿扫把,帮你扫扫地,可以吧?不是说嫁到你们家做贵夫人,不是。送给你做扫地的好不好?

  你看古人的谦退,都在言语当中。比方说介绍自己的太太,“贱内”。大家不要误会,贱是自己了。贱内,我这个贱人的内人,叫贱内。不然太太要抗议,这么难听,自己谦退。称自己的孩子犬子,是吧?称别人,令尊,令堂。这样应该理上讲得通,因为我要报答你的深恩,你都不接受。可是你都没儿子,那我把我的弱女嫁给你,这个在理上应该讲得通了。接着你看:

  【支为备礼而纳之。】

  支公接受了。但是非常恭敬对方,对方变成他的岳父、岳母了。他心里有没有说:我救了他一命,我很有功劳啊。你看,痕迹都不露。对人都是那种爱敬的心,须臾不离。那怕是嫁给他做妾,他都恭恭敬敬的把她迎娶进来,“备礼而纳之”。同样感谢这一对夫妇,养育女儿的辛劳。所以,古人在做他应该做的事,绝对不求图报,甚至痕迹都不露,不放在心上。

  【生立。】

  这个妾生了支立先生。

  【弱冠中魁。】

  弱冠就是二十岁就考上进士,而且是名列前茅,中魁。不是,考上举人,我讲错了。考上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以后叫金魁,他中魁就是排在前面的名次。

  【官至翰林孔目。】

  他做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

  【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

  他的孙子高,曾孙禄。“贡为学博”就是学问很好,保送国家的大学读书,然之后派到官办的学校当老师,这叫“学博”,官学的老师。

  【禄生大纶。登第。】

  这个已经是他的第四代了。“登第”就是考上进士。这个是救护无辜的人,给人再造之恩,得到的好报。接着经文讲: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这十个案例,虽然所做的事情,情节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存心都是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去帮助人,毫无保留去做。

  而了凡先生举这十个例子,大家注意的话,基本上都是他们浙江嘉兴附近地区发生的事情。而且都离他们很近,大家都很熟悉这些人、这些故事,这样会给人很强的信心。所以以后大家要劝人行善,要多收集故事,而且你走到哪里要收集那里的故事。你到中国大陆去分享,你就要收集中国大陆的故事。你不能到中国大陆去,每一次,都是我们马来西亚的什么什么故事,听起来感觉有点距离感。处处都可以看到了凡先生的用心。他举这些距离最近的例子,时间最近的例子,很有公信力。

  大家起了对行善的信心,接着要懂得正确的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行善?不能你觉得行善,可是事实上,反而是在造罪业都有可能,所以先要明理。

  【若复精而言之。】

  我们很精细地去判断什么才是善,善的真实意。了凡先生举了八个角度来判断善,则善有真善,有假善。

  【有端有曲。】

  有端正的善,有歪曲的善。

  【有阴有阳。有是有非。】

  看起来是善,事实上不是善,是非善。

  【有偏有正。】

  有偏善,有正善。

  【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

  都要深入了解、深入判断。

  【为善而不穷理。】

  一个人行善,不通达善的真理、善的真相。

  【则自谓行持。】

  自己觉得自己做的挺好。

  【岂知造孽。】

  反而是做错了。

  【枉费苦心。无益也。】

  白费苦心,自己不受益,别人也没有办法被带动行善。

  举个例子,曾子是孝子,孝是百善之先。曾子有一次,在田里帮忙父亲耕作,不小心把瓜藤给弄断了,瓜藤一弄断,整个瓜就死掉了。他父亲看了,一下子情绪控制不了,太生气了,拿着那个锄头就打他。曾子觉得自己错了,父亲拿起锄头来,他恭恭敬敬给父亲打,结果一打下去,他就昏过去了。结果昏了,后来醒过来了。

  请问大家,假如是你,你醒过来,睁开眼睛,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哦,痛死我了,是吧?哦,爸爸怎么打我这么重?气死我了,我们可能起这个念头。我们跟圣人的距离就在这一念之间。曾子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怕他爸爸担心他的身体,马上一醒过来,把古琴拿出来,开始唱诗歌,“噔噔噔”,他爸爸一听,啊,没事,他就不担心了。谈完琴,还偷瞄他爸爸,哎呀,爸爸不担心了,没事了。被打昏了,第一个念头还是想他爸,没想自己,这不简单啊!

  结果这个事情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曾子不是我的学生,以后叫他不要来见我了。”孔子是在表演呢。曾子:“我哪里做错了?”赶紧叫同学去打听一下,错在哪里?孔子说:“我以前不是跟你们讲过大舜的故事吗?那个舜王,爸爸妈妈要打他、要害他的时候都找不到他,一需要他的时候,他马上就出现了,他马上就去服侍了。舜王,他行孝是非常懂道理的,他爸爸拿小棍子,他就接受责罚。拿那个大的棍子,他就赶快跑,给他追了。‘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那么大的棍子打死了怎么办?会失手啊,真的失手打死了,你的父母不就悔恨一生嘛。那你不陷你父母于痛苦、于不义?”

  你看,学孝要通权达变。所以你不把这道理搞通达了,

  【自谓行持。】

  我很孝,被孔子骂。

  【岂知造孽。】

  所以“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学了都顺着自己的意思没有通达,反而越学越执着,就不好了。

  所以像这一次,我们跟着师长。师长随时在给我们表演。比方,我们去拜佛牙,到佛牙寺去拜佛牙。师长八十六岁了,捧着一盆花,要去供佛牙。旁边的学生很恭敬,“师父我帮您拿。”师父笑一笑:“我自己拿。”内行人看门道,你看师长那是他的诚心,他要去供佛的,这个忙不用你帮了,自己真心去供佛。对呀,学生很恭敬,但是他用微笑回礼,他还是恭恭敬敬自己拿着鲜花去供。

  吃饭的时候,学生很恭敬,特别端菜上来,要给师长吃。师长笑一笑:“我吃这个就好了,我吃这个就好了。”就吃当地法师提供的这些餐点。哇,老人家都吃他们准备的,人家笑得合不拢嘴。

  又有一次,很多年前,印度教请师长去吃饭。印度教用手吃饭,直接用手抓,师长很自在跟着吃起来了。其中有一个护法,大护法,在那里表情很难看,哎呀,好脏啊,那个表情就把人家的诚意都给搞砸了,那个是添乱。你看随时随地离执着的习惯,离这个相,体会到别人的真诚心,跟人交心。师长带了很多尊贵的礼物,佛像、西方极乐图,这些珍贵的礼物,送给很多学校、寺院。结果这个寺院就送师长钵,托钵的那个钵,还有袈裟。师长接了袈裟,隔天师长上台讲经,穿了人家送他的斯里兰卡小乘法师穿的袈裟。他把我们中国大乘的袈裟脱下来,穿着人家送他的小乘袈裟。你看看,当老人家走出来的时候,你看所有这些当地的出家人高不高兴?真的,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欢喜心。我们在旁边的学生,师父去哪里了,换了衣服了,一下子认不出来。

  所以这个行万路,除了学习这一方上到总统,下到人民的德行之外,还要看我们师长老人家处处的表演。接着开始分析这八个角度。

  【何谓真假。】

  怎么样的情况叫真善,什么情况叫假善?举例子。

  【昔有儒生数辈。】

  有读儒书的读书人,好几个人。

  【谒中峰和尚。】

  他们去拜见浙江天目山的中峰和尚,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就请教他。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家的教诲说道,善恶的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行善一定得善报,行恶一定得恶报,丝毫不爽。可是今天这个人行善,子孙却不兴旺,子孙还有灾难。某一个人造恶,可是他现在家里还这么昌盛,还当大官。

  【佛说无稽矣。】

  佛讲的好像没有考据,跟事实不相符合。这个代表这些读书人已经起了疑心了。但是可贵在哪里呢?这些读书人有疑心,“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我们现在人不一定有以前读书人的态度,现在自我成见很深,自己看到什么就下判断,然后就开始去讲,“那些道理不对了,你看我看的就是这样啊。”把人家对圣教的信心都破坏掉了,这个就造口业。所以自己有疑,不能把那个疑去感染很多人,要去请教明白人才对。不然你误导了别人,让人失信心,断了人家慧命,这个口业就很重。

  【中峰云。】

  中峰禅师讲。

  【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撼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这个高僧都很有威严,马上义正言辞告诉他:凡人的执着,产生的俗情俗见还没有去除掉。“正眼未开”,他判断邪正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法眼还没有开,所以认善当做恶,指恶当做善,那就变成善恶颠倒了。“往往有之”,这个在世间是常有之事情。“不撼己之是非颠倒”,不遗憾、悔恨,不反省自己是非没有判断清楚,反而抱怨上天的报应不公平、不正确,这样是不妥当的。读书人听了以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善恶怎么会颠倒错误呢?大师接着跟他讲:

  【令试言其状。】

  那你们把你的想法讲出来,我了解看看。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这个读书人讲到了,骂人、打人是恶;恭敬、礼敬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不一定。另外一个人又说了。

  【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贪财乱要钱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大师又说,

  【未必然也。】

  不一定。

  【众人历言其状。】

  这些读书人把他日常生活当中看到的种种,这些所见所闻,都提出来。

  【中峰皆谓不然。】

  都觉得他们的判断不一定(对)。

  【因请问。】

  这个很可贵,他们所讲的都被中峰禅师否定,他们还很谦虚,请教。

  【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就是他做这一件事情的动机才是根本,他的那一份存心才是根本。他去做的动机是要利益人,那是善。他去做的动机是带着他的目的,他想谋好处,这是恶。所以有益于人,你的动机是为他好。

  【殴人詈人皆善也。】

  你这一巴掌打下去,把他打醒了,你救了他一命。你骂他把他给骂明白了,骂清醒了,他可能逃过一劫,没有做糊涂事。大家有没有骂人把人骂醒过?大家可不要学传统文化,学的都很柔和,都看起来像好人,该骂人得骂、该呵斥得要呵斥,不然慈悲多祸害。你该呵斥他,你没呵斥他,他越来越放纵就麻烦了。所以,佛门有一尊护法神叫怒目金刚,你该呵斥他,你不呵斥他,就是对他不慈悲了。

  好,我讲完你们可不要明天乱骂人,骂了可以醒才骂,那是缘分成熟。而且骂的时候不是发脾气,是掏出心来护念他,那种言语是可以感通的。你们有没有骂人骂到流眼泪的经验,有没有?有,骂到被自己感动得流眼泪。我曾经有过,我曾经骂学生骂到自己流眼泪。还不错,后来那些学生对我挺好的,那些都是比较皮的了。但是一次、两次、三次,知道你骂他是为他好,他对你很热情。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都是带着目的的,有所求的,你礼敬他人,那个都叫谄媚、巴结,那是恶。所以圣贤人看事,都从根本、都从心地看,他就不会看错。

  【是故人之行善。】

  所以说人行善,标准在哪?

  【利人者公。】

  都是利益人的心,是无私的,公心。

  【公则为真。利己者私。】

  做这一件事情,是为了利益自己,是自私。

  【私则为假。】

  那真假就从公还是私判断出来。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你是发自内心做出来的,这是真,“根心者真”。

  【袭迹者假。】

  你是做个外表、样子给人家看的,不是真的是这个心。甚至于是有人在的时候,都做给人家看,没人在就不一样了,“袭迹者假”。

  有一个读书人叫俞都,他一生行善,到47岁穷困潦倒。一生行善,还结文昌社。听文昌帝君的教诲,戒杀放生,还惜字纸,还戒邪淫、戒口过。做了一辈子,穷困潦倒。他很埋怨上天,最后感来灶神爷告诉他:“你意恶太重,念头邪念、歪念太多。”所以,人一动邪念就损福报。“专务虚名”,都是做给人家看的,做表面,点出他的问题。从这里我们看“袭迹者假”。读书人重在表里一如,言行一致。

  【又无为而为者真。】

  无所求,自自然然去行善,这是真。

  【有为而为者假。】

  带着企图去做的人,这个是假善。

  【皆当自考。】

  都要自己好好去观察、体悟,就能通达明了,就知道怎么行真善了。接着,第二个角度: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

  现在的人见到谨慎、非常唯命是从、恭顺的人,觉得这个人脾气很好,从来不大声讲话,“谨愿之士”,都会称赞,这个人脾气很好,很有修养,都去把他当善人看。都觉得要效法他,类称而取之。

  【圣人则宁取狂狷。】

  圣人反而觉得什么样的人才好呢?狂狷之人。狂者是什么呢?有志气、进取,该做的事哪怕身边的人都反对、误解他,他会义无反顾去做。但是客客气气的人,他就不敢做了。谨慎,怕人家讲他,怕人家批评他的人,不敢做。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有勇气承担,这是狂狷之士。

  大家现在有没有发现,一个团体里面,有一个人一直在犯错,没有人去劝他,没有人去点出他的问题,这个情况现在在团体里可能出现。别人错了不劝,有失道义,是吧?他就很客气,不好,我跟他讲,他不接受怎么办?他到时候误会,好像我对他有看法,不要讲了,不要讲了,随缘,随缘。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你不去劝谏,自己的本分就没有尽到。当然你劝的时候,态度、场合要对。“归过于私室”,这些要设身处地。但是对方一直错都不告诉他,这个就没有道义,这就“谨愿之士”。慢慢的,别人的错都不讲了,这个团体会变得是非不分,而且做错的人会越来越放肆。他都没有人去提醒、去劝告他,这种风气就不好。所以,一个团体最可贵的是,大家都很正直、真诚,不是表面客客气气,而该劝他都不劝,不是这样。

  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安分守己,很有原则,不随波逐流,不随顺世间错误的风气。滥好人有时候就会随流,滥好人其实也算是“谨愿之士”。

  我分析这个“谨愿之士”好像分析比较长的时间,因为我以前就是这种人,比较清楚这个状况,所以讲出来忏悔忏悔。人应该要正直,不要学传统文化,学到一个表象,好像看起来很有修养,看起来都不发脾气,还跟人家都柔声细语。这学到一个好字,死在这个好上面,为什么?为什么是死在好上?人求一个好,其实已经有名利心了,已经很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了,这个就已经被名利心给障碍住了。

  当然,我现在比较敢讲,不过假如我有讲你们,讲得让你们很痛苦、难受的,拜托告诉我一下,我会向你忏悔。我不能从不及,一下子又太过,不行。这里讲到:

  【虽一乡皆好。】

  一般世俗的人他判断,没有办法看的这么圆融、这么深,他就觉得,这个人都没发过脾气,这个人很好。“一乡皆好”,但孔子

  【而必以为德之贼。】

  他没有一种道义,没有一种去树立是非善恶的勇气。他无形当中在让社会风气堕落,所以道德的贼,无形当中就把道德给偷走了,给败坏了。

  【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一般世俗人判断善恶,有时候跟圣人是相反的。因为一般看表面多、看眼前多,圣人看的是整个社会的风气。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从这个角度来判断,可能种种事理的取舍,都有违背的可能,这个“谬”就是违背了真理。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

  天地的这些真理、祸福。

  【皆与圣人同是非。】

  跟圣人是一样的。

  【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不会随着时代这些风气而改变。所以,真理它是不会因时空而改变的。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

  所以,人要积德行善,绝对不能顺着世俗的眼光去做。你看现在世间的一些说法很奇怪,我听一些长者讲话:“哎呀,年青人有年青人的想法,我们管不了。”有没有道理?讲这句话,谁听了你就有罪过,那个人一听,对了,我也不要管了。每个父母长辈都不管小孩,不是要天下大乱,是不是?所以我们嘴巴不能乱讲话,讲错了都造罪业。所以,谨言慎行,从今天开始,right now(现在),讲每一句话,要跟经典相应的话才讲,不可以胡乱讲。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哪有当父母长辈的人不讲、不教的?那个孩子他的人生是非、善恶都分不清楚,你不教他,谁教他?所以你看现在孩子,根本就不懂做人。甚至谈了个女朋友,带回家里来,家里的父母还当做没看到。阿弥陀佛,真的,不要小看这件事情啊!你的孩子的福报在这些行为都折光了。

  第一条:败坏社会风气,这一条就不轻。第二条:他根本就不懂做人的分寸。这孩子堕了一胎,堕了两个胎,你说他还有福报吗?当父母的不教。还有的更颠倒:“我儿子带回来这个女的长得不错呢。”真有本事啊!

  所以,不与世俗同取舍,“决不可徇耳目”,真理不会变。还有人讲得更夸张:“哎呀,反正,我都有退休金的,我儿子不孝顺我没关系了。”有没有道理?这句话造的罪业,computer都算不了,电脑都算不了。他这个话在提倡人家不用孝顺。拜托,你有这个福报,人家其他的父母有吗?你有退休金,人家有吗?坦白讲,退休金哪里来的?纳税人缴的钱。你不提倡孝道,以后纳税人说,老人就让他自生自灭吧,不要给他钱。你的退休金从哪里来?现在人讲话都不负责任,都不用大脑思考。你现在不教孩子孝顺,以后你的养老金从哪里来?讲这一段比较激动,要观照自己,有没有动情绪?动了情绪就不是真善。

  【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一个人要判断自己是不是真行善,都得从心地深处,默默洗涤,就是默默、常常观自己的起心动念。错了,赶快转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不简单,念头不对了都能承认,就是不自欺,就是“知耻近乎勇”,有勇气的人,就一定可以突破自己。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则为曲。】

  我们在济世利人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利益人的心,没有夹杂其他的念头。“济世之心则为端”,非常端正。“苟有一毫”,就是这个态度当中,夹杂了一丝一毫的媚世之心,即为“曲”,就歪曲掉了。为什么一毫就是歪曲了呢?因为这一丝一毫的邪念,他会扩展、扩展、扩展,最后你这个善就完全偏掉了。而这“媚世”就是有谄媚,有所目的、有所求的心就不是端了。

  比方说,我们今天出去做义工,做得很卖力。回到家里,脸色很难看,好像看家里人都不高兴,出去了都笑脸很灿烂。大家想一想,家里的人受不受得了?请问这样的态度里面有没有媚世之心?为什么?我去做人家就赞叹了,好了不起啊,越做越高兴。回到家里,做老半天也没人赞叹,还被人家批评,看到他们就不高兴。这个行善当中都有求别人赞叹的动机。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他在给学员打电话,那个讲电话的时候,好像对方就是他失散多年的亲人,特别亲切,服务做得很好。这个电话一挂下来,看到同仁的时候,脸色很难看、很凶。所以身边的同事,一看到他都受不了。跟别人讲话这么甜蜜,跟我们讲话态度这么凶。结果,整个办公室的人都抗议、抗议,还好没有贴白布条。结果这个情况我了解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有时候讲话不能太直接。我怕伤了他幼小的心灵。我是跟他讲:“比方,你今天在家里边,你打电话给你的朋友,亲热地不得了。结果放下电话就跟你姐姐吵架,你看你家里的人能认同你这个态度吗?跟别人都这么亲,小时候我还帮你洗过尿布,是吧?冰棒都你先咬一口,我才咬。现在对我态度这么不好。”家里的人受不了。所以,这个都要值得我们观照自己,有媚世之心,即为曲。包含你所负责的事情,对你好的人,你就给他很多方便。你看不顺眼的人,很多工作,你就给他拖一个礼拜、两个礼拜。这都有媚世之心,讨好喜欢的人,没有平等的慈悲心。

  【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

  没有夹杂丝毫的情绪,则是端。有夹杂丝毫愤世,就是还有埋怨在里面,这就是曲。爱人会有愤世之心吗?坦白讲,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的亲人,还有我们认识的老朋友,有没有哪一个亲朋好友你对他有怨言的,有没有?你们都没有?请受我一拜,你们修养太好了。你心里还有怨哪一个亲朋好友,你对他就不是真爱,爱是没有条件的,是不是?怨从哪里来?有求了嘛,有条件了嘛。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都还没有给我送个礼?是不是?有求了,求不到就怎么样?不高兴了,有怨言了,愤世之心就出来了。所以不要情、不要道。人为什么讨人情?你的付出要求人家回报嘛,人家没有回报,你就埋怨他了。这叫

  【愤世之心则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

  真正打从内心恭敬别人。

  【有一毫玩世之心则为曲。】

  这个玩世,就变成对人还有那种取笑、玩弄。那就是轻慢,不恭敬。包含要道,他怎么可以这样,他都学多久了,怎么还没有做到?这就傲慢心起来了,恭敬心没有了,指责别人了。夹杂丝毫这些念头,就是曲了。包含恭敬不能保持,随时可能在一些行为当中,我们傲慢出现,可能自己没有发现。比方,自作主张,对领导都是鞠躬,好像很恭敬。但是很多事情都没有请示,马上自己就下判断。这个也要

  【皆当细辨。】

  要冷静观察得到,不能自作主张。一个人在家庭里面,很多事情应该禀告父母(而没有禀告),就自己先做,那就是对父母的恭敬没有到位。而看起来好像要去做好事,不尊重对方。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南京居美馨的叶总,他希望把他一片地、还有一栋房子,盖得很好,拿出来建传统文化。他起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得先跟我太太商量,尊重太太,“端”。假如他起一个念头,这么好的事情,不用跟她讲了,她也不能反对了。那你看,是“端”还是“曲”?做好事变强势了,强迫别人要接受了。那里面愤世、玩世这些态度可能都跑出来了,所以这些都应该仔细来判断。我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行善要是端,从今天开始,不要道,不要情,OK?不容易哦。要时时“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默默观照才行。我们再看第三个角度: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你行善人家都知道,这叫阳善。“阳”就是呈现出来,大家都知道。“为善而人不知”,就是积阴德。

  【阴德天报之。】

  你积阴德,老天一定会降福给你。

  【阳善享世名。】

  你行善人家都知道了,哎呀,都竖大拇指,你是好人啊。

  【名亦福也。】

  你享了这个好的名,你也是享了你的福报。而读书人的心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会很诚惶诚恐,我自己讲的跟我做的不一样,我还没有做到我自己讲的。言过其实,他觉得是羞耻。同样的,名过其实,他也觉得很羞耻,人家这么恭维我、肯定我,其实我没有那么好。所以,他享阳善的时候是诚惶诚恐,不能享阳善之后膨胀自己,麻烦了。人家夸了几句,真的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八风没吹就动,就很麻烦了,自己就给自己卖掉了。

  享好名声,也是福报。所以我看到这一句,我就很清楚,我为什么吃不胖,为什么呢?我德行很差,名气太好,每天都在花福报,花、花、花,长不了肉。所以,我现在要多积阴德,然后赶紧德行要好好提升,要名符其实,不能名过其实,享的都是世名。

  【名者造物所忌。】

  名声天地忌讳,你看老天爷,天地化育万物,对我们有没有恩德?可是老天跟大地有没有曾经跟我们人说:“我对你有恩,我每天长养你们的生命。”天地对万物无私的付出,从来不邀功、不要名,是吧?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生养了万物,它从来不居功、不要名。“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都不要名了,我们怎么可以去要名呢?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他享有很高的名声,但是实质上不符合、不相配,他的福报一花光了,往往会有非常奇特的危难。所以,我现在走在马路上,特别小心,享盛名实不副。除了小心走路以外,要好好积功累德才行。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一个人没有过失,没有犯错,然后却受到很多人的侮辱、毁谤,他吃不吃亏,冤不冤枉?他只要能够逆来顺受,不计较,子孙往往骤发,他积了福德给他的后代。这句话看明白没有?“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看明白了。从今天开始,你过的日子,“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人家骂你,哎呀,他给我送福报来了。他给我、给我子孙送福报来了。我没有犯这个错,他还骂我,他还毁谤我,是不是送福报来了?

  那请问大家,你从今天以后的人生,有坏事吗?Congratulations!恭喜大家,你的太平日子来了。你只要明理了,就是太平日子了,OK?可以啊,我看大家笑得满灿烂的。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