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讲座

蔡礼旭:《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四集

时间:2016-08-02 15:55   编辑:善常   点击:


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安。

  
我们上次讲到,了凡先生问云谷禅师,命数是不是真正能够超越,命运是不是能够改得过来。云谷禅师确实是一个好老师,循循善诱、旁征博引,儒释道这些教诲都拿来引导他、提醒他。

  
大家有没有在劝孩子或者劝朋友的时候,想讲个道理那句经句都想不起来,有没有这个经验?有没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然后给孩子还是给朋友说:“你等一下我去翻一下书。”可能那个磁场就不连贯了。多熏习,把这些道理领纳在心中,随时可以利益到身边的人,提起他的正念、提起他的智慧

  
云谷禅师讲到,你看《诗经》、《书经》里面的道理都说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经典如是教。

  
事实上连我们这些文字跟成语都把人生的智慧流露无遗了,命运是要靠自己来改造。而我们想一想跟自己的“自”相关的成语,“自求多福”、“自立自强”都是可以靠自己的。还有哪一个成语?我现在是遇到了成语要用的时候方恨少。所以要改造命运都还是在自己的手上,在这个成语当中就可以体会出来。而假如自己造孽了、自我放弃了,那命运就越来越惨了。比方“自掘坟墓”、“自讨苦吃”、“自作自受”,还有没有?“自暴自弃。”从成语当中就点出了这一生的命运掌握在哪里?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确实中华文化五千年高度的智慧我们应该珍惜它。

  
后来还举了佛家的经典。而儒道释都是教育,所以叫儒家、道家、佛家。称老子、称孔子、称释迦牟尼佛都是称老师,不是宗教。宗教是主仆关系,是人跟上帝的关系。而教育是师生关系,这个基本的判断我们要有。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到,以前的读书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都有深入。

  
就像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皇帝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很不简单。雍正教育出乾隆,乾隆在位六十年。雍正十多年积劳成疾,太辛苦了。雍正皇帝对儒道释是特别的深入,他诏告天下,说道,“三教之觉民于海内”,儒道释三教的教育,觉悟教化神州大地的百姓已经几千年的时间了。“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他们的教诲都是叫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都是相应的、相通的。这里举佛家的教诲,对于一个儒家的书生来讲,这些道理他们都是很熟悉的。提到:

  
【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大家念到这一句的时候,眼睛有没有亮起来?你们已经到心如止水、一无所求。求,只要是为众生求、为自己的家庭求、为自己的国家社会求,那是一种责任心。假如这个求是为了自己的享乐,那方向就错了。享乐的人生是空虚的,而且这个享乐就是追求欲望。老祖宗有一句成语提醒我们“欲是深渊”,那个不见底的。

  
假如有一个人他很喜欢喝酒,或者他有哪一个嗜好、哪一个欲望,然后他越活越快乐的,有没有?大家举个例子给我听一下。都没有吗?都没有。怎么全天下大部分的人都在追逐欲望?追了以后都没有人比较快乐,怎么大部分的人都往那里走?我们现在的下一代觉得人生的快乐在哪里?买贵的手机,买名牌的衣服,有没有?这个严重了,怎么整个下一代都被误导了。都像飞蛾扑火,那个飞蛾扑向火去,它会怎么样?它会死。但是它还以最快的速度要冲过去,因为它不明理,它不知道那是无底洞。

  
所以身为父母、长者,一定要把孩子的人生路引对,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建设他们的人格。接着讲到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

  
释迦本师所强调五个重要的戒律之一,哪五个呢?“不杀”,不杀就是不恼害他人,叫“不杀”。这个是以意译,不只是说表面上杀害人,只要让人家痛苦都算是犯了这个“不杀”戒了。诸位朋友们,今天一天下来你有没有讲一句话让人家哭的,或者让人家很生气的,有没有?有的话今天就犯戒了、就造孽了。应该学圣教的人,走到哪里要让人家如沐春风,看到我们就欢喜,这才学对了。“不杀”。

  
“不盗”,这个“盗”除了偷人家的东西以外,有起占人家便宜的念头。你要占人家便宜,那个就是不义之财,这就是犯了盗戒了,“不盗”;“不邪淫”,人怎么可以去做畜生的行为?那就根本是糟蹋了自己的人格;“不妄语”都讲真话,不讲虚妄的话、不讲骗人的话,甚至更不能讲挑拨离间的话;“不饮酒”。这是五戒

  
其中第五戒,喝酒本身并不是罪,而是喝酒以后会乱性,会控制不住自己,就可能去做杀、盗、淫、妄的事情,去造孽了。从这五戒来看,就可以了解到佛门防微杜渐。预防很重要,不能等事情发生了,再来收拾就为时已晚。

  
当然儒家也都是强调要懂得节制欲望,不可以放纵。在儒家的经典《礼记》开篇是《曲礼》,就讲到“欲不可纵”,欲望不可以放纵。佛家讲“五戒”,儒家讲什么?“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是做人的常道,不这样做人就叫不正常的人。大家冷静看,我们现在教的下一代有没有五常的精神?“仁”,设身处地替人想;“义”,做什么事情很有情义、很有道义,做事合情、合理、合法;“礼”,对人恭敬不傲慢,有节度不会浪费,这都是礼;“智”,有智慧,看事情看得深远。我记得我自己在念初中、高中的时候一点都没智慧,只能看到明天放假要去哪里happy一下。这个就很可悲了,蹉跎人生很多光阴了。“信”,诚信、守信,不欺骗人。其实人欺骗人以前,首先先欺骗谁?自己,糟蹋了自己的本性

  
我们来看看这个“仁”就是仁慈,不伤害人,跟佛门的五戒一样、相应,“不杀”;“义”,不取不义之财,所以“不盗”;“礼”,守伦常规矩,不乱来,不做畜生的行为,“不邪淫”;“智”,我们刚刚说不饮酒是很有防范于未来,不要做出自己后悔的事情,不饮酒才不会控制不住自己,去做出违礼的事情,这是有智慧的,“不饮酒”;“信”,“不妄语”,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应。

  
请问大家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见过面?他们两个有没有先talk talk商量一下?没有,印证什么?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因为他们所见的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真理。孔子说他没有说什么,他说他所说的就是古圣先王代代传下来的真理,所以他说他“述而不作”。所以真正契入圣贤境界的人都知道这些道理,就是天地宇宙的真相。他绝对不会去要版权,“这个是我发明的”,没有哦,他述而不作。

  
假如一个人讲了很多道理,都说“这是我发明的,这是我的版权”。那他的书你考虑考虑,不一定要看。没有版权的传几千年的一定要看。请问大家《老子》有没有版权?没有。四书五经有没有版权?没有。而释迦牟尼佛也说他没有说法,都是古佛代代传下来的真理。这一点我们从“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应,而且两位圣人根本没有见过面,可以理解得到。

  
在儒家的经典当中,《左传》说到:“弃常者则妖兴。”人弃了常道之后,社会种种乱现象就会出现。大家想一想,现在五伦关系乱不乱?很乱,离婚率这么高,父子冲突。看到很多。像澳大利亚有一位华裔,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你们不知道这件事情啊?你们非常听话,不看电视。我也没看,我是刚好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音乐的高材生把自己的母亲给杀害了。这个都是骇人听闻。而且要到澳大利亚去移民、留学,他父母在他身上花了多少的心血。而最后是这个结果,确实是值得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甚至于是为人父母的要深思,尤其为人老师的。这个孩子假如小学、初中、高中有哪一位老师有把孝道教给他,这个悲剧就不会产生。

  
在报道当中也提到,他的母亲对他的成绩要求非常严格,意思是说这个孩子逼到最后他就逆反了,甚至仇视父母。从这个母亲逼他逼得那么紧,我们也要冷静:为什么逼那么紧?父母要的是什么?诸位爸爸妈妈,What do you want?你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我曾经在跟我父亲聊天的时候,我可以感觉得到我父亲对我一无所求,他只希望我这一生能够幸福快乐。我感觉父母对我们这个爱是真的毫无所求,所以我们学到的爱人也是没有条件的,这样的人生特别自在。人只要一付出就在那里想着别人要回馈,每天都很痛苦,求不得的痛苦。其实一个人一付出就看着对方,希望他能回报,那个不叫爱,那叫欲,那叫利益交换,是吧?那就不叫爱了。

  
在整个社会的名利追逐当中,人的虚荣心可能会越来越强,而不自知了。而这个虚荣心,很可能会压得身边的另一半跟自己的孩子喘不过气来。都拿孩子、先生去跟人家比:人家都赚多少钱,你才赚多少钱;人家都考几分,你才考几分,就一直在那里攀比。虽然硬撑着把成绩考好,事实上他已经很痛苦。我们都感觉不到最亲人的内心了,我们也是被欲望给障得很厉害。

  
请问大家,你现在的孩子快乐吗?Hello,这个我没有办法帮大家回答。你的另一半快乐吗?有没有人说,“我结婚就是要找寻痛苦的”?有没有人说,“我生孩子下来就是要折磨他、让他笑不出来的”?有没有人是这样去组织家庭的?没有。都是希望成就彼此幸福的人生,都是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人生,这才对。

  
在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能够恢复自己的性德,尤其能够时时体恤身边人的感受,能有这颗仁爱的心,而不是随着这些物欲,把自己搞得很累,也把身边的人都搞得很痛苦。

  
我自己大学联考没有考好,我的得失心很重,没有考好就哭了。我把大家当自己人,这些事你们出去就别帮我宣传了。哭得挺厉害的。结果我爸爸了解到了,就上我的房间:“哎呀,考不好明年再来一次就好了。没事没事,别哭了。”我爸爸讲得很轻松,害我也哭不出来,我继续哭好像没事找事一样。所以父母的人生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父母从来不跟人家攀比。我的妈妈是小学老师,跟我同一间小学。一般同一间小学的同事们都会比:你儿子考第几名、你儿子几分。这些孩子压力就很大,我从来没有这种压力。更重要的是,父母本身把好学做出来,他们有身教,包含你整个家庭里面好学、读书的氛围有建立起来,这样就对了。

  
人现在都急于求成,就用逼的,闽南话说吃快会打破碗。,你要赶赶赶,赶到最后连吃饭也在那里赶,连碗都打破了。

  
有一个校长,他当校长,他的孩子成绩不算顶尖的,可是他一点都不急。他讲了个比喻,我感觉非常好,值得身为父母的人去体会看看。他说到,假如把一颗蛋放到盐水里面去,请问会变成什么?咸蛋。一定会变的,是不是?因为它在那个环境里面。把它放到甜的水里面去呢?久了就变甜蛋了,是不?我们现在都很急,就好像煮饭,饭还没熟就把它打开来好几次,最后都煮不熟了。就太急了,急于求成,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我们家是不用逼的。我姐姐高中以前的成绩都不好,大学好像是第一名毕业的,最后开窍了。所以你要相信孩子都有潜力的,只要你一直都做好榜样,他迟早会开窍的。你们应该以相信的眼神回应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刚刚讲的这些话,所有的人都有潜力,这个都是经典上面讲的。

  
【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圣贤佛菩萨是绝对不会骗我们的。

  
接着,了凡先生进一步问,因为他的疑惑还在,他举到:

  
【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说到,孟子说求得到的东西,是因为我所求的是我本来有的。道德仁义是我本性本善里面具足的,可以力求。可以用心地去依教奉行,恢复自己的性德,这个是求得到的。可是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呢?

  
大家注意“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这个是孟子讲的没错。下面这一句是自己想的,自己想的又没找人确认,然后耽误了自己多久?二十年。所以《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很重要!很重要的思想观念不去搞清楚,有可能就误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因为了凡先生那时候是三十五岁,他相信命运不能改变是十五岁,二十年过去了。

  
所以我们今天在学习经典,边学有没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个不可能啦,做不到的啦”,就很多自己的念头都加进去了。其实我们今天在学《了凡四训》,我们今天在学《论语》、在学《弟子规》,加了自己很多的念头进去,请问我们跟谁学?跟自己学了,不是跟圣贤人学。跟圣贤人学就是百分之百的相信,就像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个“信”就是没有怀疑。当然,有搞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对这些道理通达的人,也把自己的这些疑惑要解除掉。

  
其实我读到这里,就想到孟子的一段话,他一定读过,但是他就没有读通。所以学问重在融会贯通,不是读很多就有用,读到最后还相互矛盾,就麻烦了。哪一段话呢?孟子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一个人处世待人都是仁义存心,都是行仁义之道,尽忠职守,尽心尽力,要诚实守信。而且尽心尽力,只要自己能出一份力,绝不保留地去帮助别人,“乐善不倦”,上天都会降福、降爵位给他。这孟子的话,请问大家,功名富贵可不可以求得?可以哦。对呀,这孟子讲的。奇怪了,人有时候要执着的时候,就拿了一句话执着在那里。其实孟子本来就已经点出来了,“天爵”。

  
孔子在《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舜其大孝也与!”舜的道德达到极点,大孝,性德整个流露出来。“德为圣人,尊为天子”,本来是农夫,变什么?天子。天下最有福报的人,“富有四海之内”,而且说他这个福报大到什么程度?“子孙保之”,几千年之后的子孙还受到他的庇荫,这么大的福。他是个农民,怎么变这么大的福?因为他都力行这一些道德,所以他的整个智慧福报都现前。所以从大舜的人生我们体会到,“命由我做,福自己求”,不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谁的命运?子孙保之,后代子孙的命运都改了。

  
《易经》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句话用心去读,你今天就长大了。怎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要感激我的父母、感激我的祖先,有没有长大?懂事了。刚好清明节到了,我非常感动,我们大马的朋友,很多都赶回去扫墓,而且是整个家族聚在一起,慎终追远,非常难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感谢祖宗。同时我们要了解我们也将是子孙的祖先,有没有?对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我们现在要用好榜样,来给他们传承,要积厚德庇荫他们。这样是有志气的父母跟祖先,是吧?这叫有志气。每一句经句都要用心去感受,我们的心境就不一样了。

  
其实从这一段话来讲,可以了解到了凡先生他看事情看到一个表相。他觉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必须人家给他,他才有,所以应该是求不到。而事实上你命里有那个福报,因缘成熟了,福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到我们的人生里来,但那个还是自己修出来的,接下来的话就把这个理讲透了。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

  
孟子并没有讲错。

  
【汝自错解耳。】

  
你自己把它解错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在以前读书人对佛家的两本书都很熟悉,一本叫《金刚经》,一本叫《六祖坛经》,所以这里举到六祖的一句话。“一切福田”,一个人他的福报都离不开方寸,就是他这一颗心,俗话讲的“福田心耕”。有一个对联是这么说的:“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所以福还是自己的真心耕耘出来的。福田大分三种:恩田,敬田,悲田。

  
“恩”,父母恩、祖宗的恩、国家的恩,这个都是生命当中很重要的恩,包含师长的恩。

  
再来“敬”,首先恭敬圣人、恭敬老师、恭敬经典,包含恭敬一切人、事、物,这个是敬田。比方你很惜福的人,他一定有福报。有一句成语叫“禄尽人亡”,一个人命中的福禄享完了,他就没命了。假如他本来可以活八十岁,可是他非常奢侈,到五十岁的时候他的福报已经都花光了,他就折寿了三十年。比方他只有六十岁的寿命,可是他特别节俭,到六十岁的时候他的福报还没花完,他可能延寿二十年。

  
我自己的奶奶从四十几岁身体就不好,老人家活到八十多岁。四十几岁就开始吃药了,身体比较不好,但是还是很长寿,因为我的奶奶很节俭,我后来搞通这个道理的时候,“哦,原来是奶奶非常节俭。”一个卫生纸分三四次用,我当时候看到都觉得怎么省成这个样子,都有点皱眉头。可是节俭毕竟是美德。我自己长大以后,赚的第一份薪水拿在手上,我说假如我用这个薪水来读大学都快读不成了,就很感激父母的辛劳,就舍不得花钱。后来我爸爸妈妈说:“你们三个姐弟也太省了吧?比我们两个还省。”我跟我妈开玩笑,我说我们家的掌门人是奶奶,所以我们从她那边接过来的。

  
我也习惯走到哪里,不用的电灯一定把它关掉。我发现一个小的细节,就是我们马来西亚的插头都有开关,你不用的时候一关起来就很省电。有一些电器你虽然插着没有用,但是你一插的时候都是接电了,都会耗一些电的。你那个总开关“咔”给它盖住了,这些电都省起来了。所以从这些小地方,可以看到一个地方有没有福报。节省,节省能源。所以今天你真的爱护你的孩子,你一定要让他养成勤俭的人生态度,不然就是害了他了。

  
第三个是“悲田”,慈悲、爱护他人,量大福大。大分这三个田。

  
而且“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用真心去耕耘、去追求福报,一定求得到。这个心是真心,刚刚讲的感恩的心、恭敬的心、慈悲付出的心才能求得到。

  
诸位朋友,你们这一生有没有求的事情,然后被你求到的事?我之前见到一个非常有德行的大学教授,他求一个孙子。首先他们家取名字,是用《大学》里面的“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他们是用这个来取名字的。比方,“治”字辈的,治国。“齐”字辈的,齐家。“修”字辈的,修身。就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祖先很有学问,用《大学》的这些教诲来取名字。他一生都是作育英才,非常用心。是我们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

  
他的媳妇也很有德行,这个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他们家有德,就感来好的媳妇。龙教龙,凤教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他的媳妇也特别深入这些经典。他们求个孩子,全家总动员统统读经回向,祈求能来一个好的后代,光宗耀祖。他是希望这个后代能真正利益天下民族,“从心而觅”,他求得到圣贤子孙。

  
你们求的时候胸怀要大一点,不要求个孩子“给我以后不愁吃、不愁穿”,这个心量不要太小。这个心量一小,求到的都不是很理想的。心量小去求,就求到心量小的子孙,是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嘛。

  
我们看师长一生改造命运,他是给人算命,命中没有财富、没有寿命。真的没有财富,那个时候去跟几位老师学习,连买东西供养老师的能力都没有,而且寿命只有四十五岁。结果因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感得当时候三个台湾最有学问的老师教他,“从心而觅”,这整个命运就改过来,而且自己的智慧影响到全世界。所以只要是为一切人、为众生都能求得到。

  
我们看师长为了天下的安定,老人家了解到宗教徒有几十亿,宗教跟宗教和睦相处非常重要,老人家以自己的德行在新加坡感动九大宗教,团结起来像一家人。而且印尼的大学还颁给师长“荣誉教授”的这一个荣耀。可见得人无私无我的时候,不同种族、不同宗教都能感通。所以“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甚至于感通到什么程度?把我们老祖宗教诲的“五伦八德”站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给一百九十二个国家。所以只要用真心去求都求得到。

  
我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求个事业安定都求不到,换了很多工作。后来学了传统文化、学了经典,真的有求必应。但是那个求,还是要不是自己的自私自利去求的。比方,我们要去学校教书,希望赶快承传老前辈的经验。我们那么年轻真的去教书了,那孩子不是变我的试验品了吗?是不是?你第一胎孩子是不是你的试验品,是不是?是哦?你没先去请教,没先去翻一些专家的书?我们不能耽搁了学生的重要的时光,不能误导他。所以起个念头,那得要去承传老前辈的教学智慧。才动了这么个念头,连老师资格都还没有拿到,刚好就遇到陈真老师。

  
所以我师范学院的考试(考了才能够去师范学院读书),是陈真老师陪我去的。早上很早就出发了,考了一天下来,考了五科,第五科走出来,陈老师说你考上了。我吓了一跳:“老师你怎么这么肯定?”她说:“你今天早上第一节课进考场,脸是黑的,第五科考完走出来,脸是红的。代表应该是很吉祥的预兆,应该是考上了。”为什么刚进去是黑的?因为命中考不上,考完之后出来是红的,因为心有改了,不再自私自利了。

  
尤其现在这个时代,需要振兴师道,所以当老师的人真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做出来。哪一个人在教育这个领域里面发这样的心,古圣先贤时时都在庇荫你。大家相信吗?你就是圣贤人的独生子,哪会没有福报?我是周文王的后代,我假如想:“一定要把周文王的仁慈的榜样,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把它完完全全演出来。”我相信周文王,在天之灵都会保佑我,说不定今天晚上就来摸我的头:“孺子可教也。”

  
其实,人生很多道理一点都不复杂。我请问大家你今天是父亲,你有四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特别有责任感、特别仁慈,你会把这个家交给谁?你会交给那个最会花钱的吗?会不会?不会。你一定交给这个最懂事的、最有承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了,圣贤祖宗这么多,现在是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时间,这一代人再不传就要断了。所以你只要发这个愿,这一生就把中华文化承传下去,你一定是有福报的人。你的后台老板,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别担心,这家老店开了五千年了,不是像路边摊,你们放心。

  
在大陆好几个公司,本来经营有的还很差的、有的平平,用伦理道德管理企业,马上企业的业绩突飞猛进,整个员工的凝聚力越来越强、越发展越好。我们前不久马来西亚有组一个团,到新疆郝铁龙董事长的企业去参观访问。我佩服他,他把《礼运大同篇》句句在他的企业里面做出来,感动天地。他那个事业发展得做不完,做到半夜十二点,说:“您找别家去。”人家不干:“就要给你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没有私心办这个企业。他当时候去这一家企业,是因为在他的总公司底下,这一个分公司是赔钱的,业绩最差的。他是去给他们这一个分公司的企业员工能够生活得安定,他是这样去的,不是为了赚钱去的。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他选很多有德行的干部,而且他的企业办伦理道德、办传统文化讲座,连党校都派了一大堆人去那里上课,有没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当地很多的企业,都去他们那里上课,都学到了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他员工的孩子他都照顾,有孝行表现,他颁奖学金。他的员工的老人七十岁、八十岁他都包红包。“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来上课的年轻的也有、老的也有,这都在落实。“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的员工有百分之三十几是残障人士,先天残障有多少?现在是百分之四十了,这个有最新消息传回来,从前线传回来,感人啊。经典是拿来做的,越做自己的人生越有价值,越有福报。而且郝总讲,这一些先天残障的员工的认真程度超过正常人,忠诚度超过正常人。所以真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讲的不差,真实的教诲。

  
所以真的只要是为社会、为民族国家,感无不通。我们求一个教育界的老前辈来指导我们,真的就求到了。大家别当故事听,你们的人生也一定可以“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有这个信心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

  
我们真的如理、如法去求,不只能够恢复自己的道德仁义,提升自己的德行。

  
【亦得功名富贵。】

  
《大学》开篇就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实这个“明德”就是我们的性德,就是我们本善里面具足的智慧跟福德

  
在人生过程当中,我们曾经看到一些心理测验,然后认识自己。诸位朋友,你认不认识自己?我们跟自己相处了几十年了,认不认识自己?连自己都看不清楚,那看清楚别人就更困难了,“欲知人者先自知”。“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了”,这个话大家讲过没有?“我这个人就是脾气大,我这个人就是什么……”那些坏的我好像想不大起来了。我们都想性德,不想那些习气,有时候就想不起来。其实我们所认识的,都不是真正自己的明德,都是自己的习性。习性是后天染上来的,染上的东西不是本有的,所以一定可以改掉。不是本有的,就像你被东西给污染了,你用心把它洗涤掉,它就不会污染你了,本来有的明德是一定可以恢复的。这个“明”就是智慧,人本有智慧;“德”就是德能、福分。大舜他恢复明德了,他的智慧、德能、福分都现前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们看像郝总,他无私的心把这些习气都放下了。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一年比一年更有智慧、更有德能、更有福报。都可以从这些身体力行的人身上,可以发掘这个真相。别人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我看到在座有很多老朋友,好像这两年我们常常见面,是吧?我有这么恐怖吗?连这个事实你们都不敢承认。请问大家,这两年来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德能、福报在提升?有哦,我今天晚上睡得着了。你们今天日行一善,让我晚上睡得着觉。既然真的去做,真的不断恢复,我们就更有信心。一个人的信心是从你真去做、真体会到了,你的信心就会越来越提升了。接着讲到了:

  
【内外双得。】

  
我们老祖宗的学问叫“天人合一”,所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来了个有德行的人住在那里,他的德行感动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心地也变了,这个地方就变成福地了。所以天人合一,这个人有智慧、有福报,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没有灾难,因为人都善良了。“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从整个世界来看,因为人心不好了,这个天(整个环境、大自然)就很多异象都出现了。要改善这些天灾、改善这些人祸的问题,还是要回到“教化人心”才能解决得掉。

  
天下如此,一个家庭也是这样。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定要从教育好下一代做起,教育好整个家族的人。而更重要的一点,自己的身教要先做到,让自己都是依教奉行,成为自己家族的好榜样。“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学问,这个“内”是指自己的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王”就是榜样,他在家庭是榜样,他在团队是榜样,他在哪一个领域、哪一个角色都是榜样,叫“内圣外王”。尧舜他们当天子,就是最成功的领导者,“内圣外王”的学问。只要学了传统文化,不管你在哪一个行业,都能够是那一个行业的表率、清流。

  
【是求有益於得也。】

  
只要能明白道理了,如理如法去求,都能够求得到。

  
接着讲到,既然六祖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以要往内心求了,“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假如不往内心反省、改过来发觉自己问题的话,不往内心去追求,而只是向外去攀求,甚至于是怨天尤人,指责他人,埋怨上天,不检讨自己,反而不只求不到,可能还造罪孽。而且现在的人,会受社会风气影响,都感觉好像那一些富贵、福报都要去攀很多关系,给人家送礼,那个都是“向外驰求”,这样的人生会越活越累。其实坦白讲,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的,不是我们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追求到了,那还是命里有的。可是我们用不正当的,我们人生的福报已经折损掉了。这些理我们都明白了,理得心安了,就不会去攀求了。

  
所以接下来讲“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这个“求”不是依照真理去求,是依照自己的方法去求,向外去求,那就求不到了。“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了,你再怎么向外攀求是绝对攀不到的。所以“内外双失”,为什么“内外双失”?向外攀求不反省自己,这个德行一定是越来越差,外面也没求到。所以“故无益”,一生可能就这样虚度掉了。接着云谷禅师: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进一步问了凡先生,那孔先生算你的命到底是如何呢?

  
【余以实告。】

  
了凡先生一点都没有隐藏什么,把孔先生算的所有的都给云谷禅师讲了。遇到真的能指点你人生的人,你就不要再碍于这个面子,你给他讲了,他可以帮助你。结果云谷禅师听完他一生的吉凶祸福之后,接着问他:

  
【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他反问他:“你算出来的结果是考不上功名,没有孩子,那你自己打量打量,你应该考得上功名吗?你应该有儿子吗?”诸位朋友,这一句话不只讲给了凡先生听,还讲给谁听?汝自揣应得富贵否、应健康否、应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否?这个问问自己。

  
云谷禅师是很成功的老师,他用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所有为人父母、老师,甚至是当领导的人,在引导你的孩子的时候、引导下属的时候,可以用的一个好方法。叫“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他、让他思考,而不是感觉好像你要强压很多道理硬要他接受,或者让他感觉好像你牵着他的鼻子走,不是这样的。尤其成人了,他要为自己人生负责,他要懂得思考,引导他反省,“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这个“强”就是鼓励他,不要否定他,让他有信心,“强而弗抑”。现在很多家长,孩子很想有好的表现,反而父母就泼他冷水,这个就不好了。要自始至终都相信自己的孩子,陪伴他、支持他,这样才对。

  
“开而弗达”,这个“开”叫启发他。“弗”就是不要是硬牵着他,不要是打压他、否定他。这个“达”就是你不要把话全部都讲完了,你应该留一些让他去反思、去体会的空间。有时候我们话都全部讲完了,把一个人他的悟门都堵住了,他最后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是问你了,你要让他有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

  
大家想一想,假如云谷禅师听完,“你命中没有孩子、你命中没有功名”,云谷禅师马上告诉他:“你就是刻薄、你就是傲慢,所以你没有功名啊。”这样讲,你看了凡先生一听:第一次遇到我,就这么损我,给我记住!是不是?他讲的有没有错,他都帮你看透了,他讲得也没错,可是你的感受就不舒服。可是你看,云谷禅师是问他,“开而弗达”,好啊,差很多了。把一个人引导到冷静下来反省,他的命就开始转了。

  
所以有一段话,对人生也很有启示,“天赐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先其魄”。大家要了解,很多事情都有征兆,好事要到你们家来都有征兆,坏事要来以前也有征兆。是人现在心太粗了,感觉不到。当时候秦国带着军队要去打郑国,结果那个军队经过周天子的地方,有一个读书人看了之后,就说,这个军队这一次去一定会死伤惨重。就光看他们走路的样子就知道了,有没有征兆?果然那一次死伤惨重,被晋国偷袭,四个大将被活捉,都会有征兆的。

  
大家看,上天要降福给你,先开你的智慧;上天要降罪罚给你,先夺你的魂魄。“惭愧、奋发、改过”,这样的态度出现,“皆天开其慧”。开了智慧,紧接着福报来了。人先开智慧再来福报,是真福报。没有智慧一大堆福来,最后都去造孽了。“悠忽”,每天没有什么目标,恍恍惚惚。“昏惰”,昏昏沉沉,做什么事都很懒懒散散,不愿意去承担责任。“悠忽、昏惰、自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愿意去面对现实。“饰非”,做错事了还掩饰,这叫“饰非”。“皆天夺其魄”。

  
所以大家看,比方我们今天在读经典,大家回去有没有读《了凡四训》?读着读着有没有快打瞌睡了?“悠忽、昏惰”了。还骗自己“我今天有读了”,大部分在打瞌睡,这叫“自欺”。还是打瞌睡了,“奋发”,拿一支尖的东西“嚓”,精神起来了。《三字经》讲的“头悬梁,锥剌股”,以前读书人把头发绑在梁上,他一打瞌睡……,下这种决心克服。古人的精神特别让我们感动,而且他那个动力在哪?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我们读圣贤书的人,好好地深入这些经典,好好去落实,给社会做榜样。所以这么引导他,他整个心静下来了,生惭愧、生改过的心。天开其慧,命运就能改变了。他说:

  
【余追省良久。】

  
接下来讲出来的话,都是生惭愧心的话。说道:

  
【曰。不应也。】

  
真正往内心去反思,我不应该考上功名。为什么呢?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

  
考上科第的人,他们看起来都是很有福报相的。

  
【余福薄。】

  
他自己本来命中福气就薄。

  
【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

  
又不能自己好好积德行善,来积累培自己的福。其实我们看人要反省真的是不容易,这些道理他应该是懂,只是没有去做而已。所以哪怕读遍了经典,不去落实也得不到利益。您看这些道理他都懂,他都讲得出来。他感觉到了,自己命中本来就福薄,又不去好好地落实、好好地积功累行。

  
【兼不耐烦剧。】

  
常常不耐烦、脾气大。一个人的事业有多大,看他忍耐的功夫、耐烦的功夫。他不耐烦,一有压力了、遇到不顺事了,马上就暴跳如雷,这事就被他给搞砸了。不能容人,肚量太小,量大福大。不能容人,可能在与人相处当中,念念在折福,一言一行都在折福。不包容人就损人、就排斥人,这个就麻烦了。

  
【时或以才智盖人。】

  
有时候还会用自己的才能、聪明去压别人。自己喜欢出风头,压制他人。其实什么都要跟人家逞强斗胜的人,他一定会遇到很多人跟他对着干。“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步步占先者”,他每一次都要抢在前面,“必有人以挤之”,一定有人用屁股把他挤下来。人生的机遇往往是自己的心境感召来的。闽南话里面,有一句就有提到恶马恶人骑,胭脂马堵到关老爷。就是你再恶的人,一定会遇到可以制他的人。

  
而且他又提到,他讲话的态度:

  
【直心直行。】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没想过这个话有没有伤到别人,或者是人家忌讳了,还拿出来大谈特谈。所以出言应该要能顺人心、要能体恤他人。

  
【轻言妄谈。】

  
不经过大脑思考就讲出来了。而且口为祸福之门,有时候我们在评断事情,这些事都还没有确定,自己拿了就讲,有时候误会别人,甚至还有造成毁谤到别人,这个都是损德。甚至于对方假如听到了,可能一辈子都记恨在心上,就不好了。

  
所以刚刚所提的这些行为: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

  
都是没有福的表现。

  
【岂宜科第哉。】

  
都有这些行为,怎么可能还会有福气考得上功名呢?这个是他反省自己考不上功名,下一段就有反省到为什么他没有孩子了。我们今天就跟大家先分享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资料摘自: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第四集) 蔡礼旭老师 2012/4/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7-045-004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