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师讲座
净空老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二十集)
时间:2016-07-22 22:57 编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点击:
次
http://www.amtb.tw/
http://tv.jxwx.org/
http://www.sxjyqqw.org/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hwazan.org/web/index.ph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2.html
2010/1/13 华严讲堂 档名:02-038-002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今天我们从普贤十愿第六看起,「六,请转法轮,谓十方剎土诸佛,成等正觉,我以身口意业,殷勤劝请转妙法轮,普雨法雨,自他沾洽,故云请转法轮」。这一愿非常重要,佛法是师道,中国人常说的尊师重道,我们对老师要请法,向老师请教。如果没有人请,老师就不说,也就不教了,所以这请法的功德非常大。特别是菩萨示现成佛,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给我们做出示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是成佛。如果没有人请他讲经说法,没有人请他长住世间,他怎么样?他就走了,当时就圆寂。我们这些凡夫,肉眼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他坐在什么地方?他坐在茅草,用茅草铺在地上,佛坐在这个草垫上面。没人请他,被四禅天里面净居天人看到,净居天人看到这是菩萨示现成佛,看到没有人请,他们很着急,他们就从四禅天上下来,变化作普通人。佛当然知道,变化作普通人,这几个人来请佛说法、请佛住世,释迦牟尼佛答应。这些净居天人所做的这些事,让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代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遗教流传到今天,还要流传下去。
流传多久?佛在经上讲流传一万二千年。佛这法运分为三个时期,正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这是正法,就是法还很纯正,依照经教修行都能证果,这个证果就是讲小乘从初果到阿罗汉,都还有人。第二个阶段是像法时期,像法时期人的根性就跟从前不能比,没有从前那些人那么样的老实、那么清净,也就是他烦恼多、妄念多了,这个时候依照戒律修学不能证果,那修什么?修禅定,所以像法禅定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来正好是正法过去,像法开始,所以这像法一千年我们在中国看到,中国的禅风非常兴盛,正好是像法时期。公元六十七年这是汉明帝派的特使到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见到摩腾、竺法兰,这两位法师从印度过来的,把他们请到中国来。这到中国之后,中国三宝具足,他们带来佛像、带来佛经,这两个出家人,所以佛法僧三宝具足。当时汉明帝非常欢喜。在中国就传了将近这两千年,世世代代修行、证果、开悟、成佛,真有成佛的,你说这是多大的功德!我们想一想,我们得感激净居天人,如果他不来启请,那释迦牟尼佛一示现,真像昙花一现就走了,没人知道。
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就不拘这些形式;佛一定要,为什么?他代表师道。菩萨跟我们是同学的关系,但是他不能现佛身;要现佛身,那一定我们要有启请的规矩,要认真去启请。菩萨是以一般人的身分,像观音菩萨三十二应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虚云老和尚当年在世有一次去朝五台山,大概他是从南方发心朝五台山,三步一拜。诸位想想,要经过好几个省,那要拜二、三年才拜到,三步一拜。这个路上免不了生病,生病在荒野里面找不到人家,病倒了,正在困难的时候遇到一个乞丐,要饭的乞丐见到救了他,帮他忙,帮他调理身体照顾他,几天之后老和尚病好了继续去朝山。走了几个月之后,第二次又生病,又碰到这个乞丐,那么巧又碰到这乞丐。非常感恩他,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你家住在哪里?」他说「我家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问人,他们都知道我。」老和尚记住,到了五台山之后到处去打听,没人知道,到寺庙里面去向出家人请教,出家人说那是文殊菩萨,才恍然大悟。菩萨可以示现化身,不需要你请的,他自己就来,你有困难他就来。所以只有佛代表师道,佛是老师;菩萨、阿罗汉都是同学,同学就不必那么客气,可以随便一点。所以菩萨他应以什么身帮助你,他就示现什么身。你看在旷野示现乞丐的身分,他方便照顾,老和尚也不会怀疑,也都接受。如果知道他是文殊菩萨,还得了吗?那还敢让菩萨来服侍他吗?就不敢!
在现前,现前佛、菩萨来不来?从理上来讲肯定来,但是他不是以佛的身分,也不以菩萨的身分,就像文殊菩萨化身,化文吉一样。在哪里?我想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都有,只是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偶尔你也会发现,这个人什么?肯定非常慈悲、很有智慧,善巧方便在大众当中帮助人排解艰难纠纷,他来做这些事情。他不会暴露身分,暴露身分他马上就要走,他要是不走的话,那就是欺骗人,决定不会暴露身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遇到了修持很好,对经教很通达、很熟悉,我们一定要学着请他讲经教学,佛法才能兴旺。请转法轮就是请讲经,在我们这个地区办班教学,时间长短那是因缘不同,最短的办一天,长的可以讲几个月,也可以讲几年。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哪里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所以我们要会请。如果他经过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不懂得请法那很可惜,他很快就离开。或者是在我们的邻近,他在那里讲经说法,我们知道了,应当到那个地方去听经。《菩萨戒经》里面有这么一条,受过菩萨戒的人,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请讲经、请法,受菩萨戒的人他一定要来请讲经,那是他的本分、他的责任,他懂。戒条里面有这么一条,法师在那个地方讲经,那个道场距离你居住的地方四十里这样的距离,菩萨戒的人一定要去听经。四十里,四十里走路走一天,要听一次经,你想想看,四十里差不多要走五个小时,通常我们走路,大概一个小时走八里路,也就是四公里,二十公里的这个距离,菩萨不好当。
为什么他要去?他做影响众。因为菩萨都有修行的,都懂得经教的,他们这些人都来听经,初学的人看到就有信心,「这法师大概不错」。对法师起恭敬心,对他所说的法,他会用心来学习。所以他来带头做影响众,这是佛门规矩。现在交通方便,这四十里太近,我们不能用四十里这个里数来算,应该要怎么算法?现在坐车车程四小时,应该这样算法才对,你开车开四个小时到这里来听经。新加坡到我们这里来差不多四个小时,这样的距离他不来听经他就破戒。佛法兴旺就是这么兴起来的,菩萨们带动的。讲经的居士或者是法师,在那个地方讲经完了,我们要殷勤启请,启请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讲经。这在过去没有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是这样表演的,佛没有一定的住所,哪里请哪里去。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他的足迹,几乎整个印度东南西北他都到过,为什么?都有人请。讲经的利益太大!尤其要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佛陀当年在世一生讲经教学,被人请去,就是办班办了一次,确实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缘殊胜讲一部大经,讲几个月,讲一、二年。缘是说什么?缘是说听众,听众听得欢喜,依教修行真正得成就,那他就在这个地方要多住一段时间,一定要帮助大家成就。
我们在经典里面去看,这一部经讲到一半就有人开悟,快讲完的时候发现有人证果,初果、二果、三果不定,有人证果。这个教学没有白教,听众里头真有人成就,这多么的稀有难得。这个功德是谁的?功德是启请的人,启请的人是功德主。这个世间做什么样的好事,都没有请讲经功德大。现在佛菩萨没有了,就是大德、法师们讲经,这个功德是第一殊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我们要知道。你们要做好事、做功德怎么做法?这就明白了,不是搞法会,不是去拜个什么忏,不是这个,讲经教学真实利益。缘特别殊胜,像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佛在那里住了好几年,那是缘特别殊胜。佛也非常活泼不固执,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有园林,有花园、有别墅,请佛去住,佛也去住,住在那里教学。只树给孤独园住得很久,住了好几年,在那里讲了不少经,这缘特别殊胜。所以看佛很随和,戒律是很严格,但是他非常活泼,一点都不叫人生烦恼,不叫人感觉到不自在,这个都是我们称为善巧方便。真正通宗通教的法师一般都能观机,也就是他能知道听众的根性、知道听众的程度、知道听众现前的需要。所以他的教学就契机,真正帮助我们解决现前的问题,也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生的问题。现前的问题跟终生的问题,总而言之,是一句话,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现前是我们在世间这一生的事情,终生是我们生生世世,那就是要帮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轮回实在讲太辛苦了。知道这个道理,那才叫得真正的利益;只帮助我们现前解决问题,这是小利益,这个小利益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利益是帮助我们开悟,破迷开悟,那是真实的利益。
当然与我们自己的根性有关系,开悟绝不是一生修的,证果那更不必说,总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在佛门里面种下善根,善根深厚,一接触生欢喜心,一听他就懂,懂了之后他还真干。佛菩萨遇到这样的众生,这缘,遇到这种殊胜的缘分,肯定他要住一段时期,一定要帮助他成就,菩萨才能离开。否则的话,没有成就离开,怎么对得起他?他能成就,没有帮他成就这对不起人。世间一个好老师,这世间老师亦如是,遇到这么一个学生,真正能接受,真正能成就,这个学生家境清寒,不但没有钱缴学费,可能他生活都有问题,老师要遇到这样的学生,收不收学费?不收学费。不但不收学费,家里困难的时候,老师这时候拿钱帮助他,为什么?他能成就。把他教成就,他将来在社会上做出贡献利益多少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人群。这样的事情老师欢喜做。真正佛弟子修学有了成就,一定要发心教学,为什么?教学相长。你要想成就自己,自己不教学可以成就根本智,持戒得定成就根本智。因为你没有接触社会,没有接触大众,你对于社会上许多事情,你都不知道,你没有经过锻炼。顺境里面你会不会起贪心?起贪心是什么?生烦恼,他不生智慧。逆境里面你有没有怨恨?有没有嫉妒障碍?这些都是烦恼,你不在事相上经历你不知道。所以讲经教学你接触的人就多,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见到了。
《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什么意思?佛把各行各业分为五十三类,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让善财童子统统去接触。就是考试,历事炼心,你去试试看在境界里头还动不动心?生不生烦恼?真的不动心、不生烦恼,生智慧你就及格了,历事炼心!不经过这个锻炼不算数。过去方东美先生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这才叫真智慧,通过考试的,没有通过考试的智慧不是真智慧。所以他一定是非常欢喜教学,为什么?锻炼自己。可是教学也有条件,什么条件?持戒、修定到一定的程度。这个程度在过去非常严格,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很严格,佛法传到中国来早年也很严格,到以后慢慢就放松。那个严格条件之下,我们都不及格。它的标准是什么?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之后这才有资格参学。参学就是你可以接受别人邀请你讲经,哪个地方请你讲,哪个地方都可以去,你的持戒清净,你得定不会动摇。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你被别人请去,大家当然对你非常尊敬、供养,这一接触、一供养,自己烦恼习气就现前,对这个五欲六尘境界会起贪恋,那你立刻道心就退转。可以讲得天花乱坠,也可以引一些大众的欢喜心,可是将来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这就错了。因为你持戒、修定、学经教,这会得福报,这是修行的功夫,你有修功当然会得福报。可福报一现前的时候,你烦恼起来你堕落了,在这种状况之下,高明的老师不会让你去这么做法。
我这一代还沾一点边,我现在教学就不行,学生能听我的吗?纵然听,现在现实环境也不许可。我们当年学经教,在台中跟李老师,老师给我们同学约定,没有超过四十岁,不可以接受别人请到外面去讲经,不可以。一定要四十以上,你比较成熟一点,接触外面境界可以不被诱惑。可是现在不行,现在别说是四十岁,我看六十岁都不行,都保不住。现在应该是定的标准是八十岁,八十岁大概不会再动摇,你说多难!古人的标准是明心见性,那个年龄就不一定,你看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二十四岁,他二十四岁真的就可以弘宗研教,但是受了嫉妒障碍。五祖忍和尚这是一代的宗师,把衣钵传给一个不认识字的人,樵夫,所以他的学生都不服,没有一个人服气,总想把这衣钵夺回来。所以五祖传法,是半夜三更没人知道、没人看见,衣钵给他之后就叫他赶快走,去躲避。能大师问「我到哪里去?」五祖说「你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赶快躲避。」在猎人队里躲了十五年,你就想到嫉妒障碍多严重,唐朝那个时候,佛法鼎盛的时候尚且如是。那我们今天遭遇嫉妒障碍,还有什么话讲?理所当然!惠能大师能忍十五年,我们今天至少得忍二十五年,甚至于五十年,他忍十五年,我们得忍五十年,真的,真如此。
我从学经教到今天五十九年,我学了第七年出来讲经,第七年三十三岁出家。那个时候讲经是在家里讲经,老师规定没超过四十岁不准出去,在台中莲社讲经,在慈光图书馆,我们有这么两个地方,这是老师主办的,不可以出去,到四十岁以后才可以出去。每到一个地方,人家就邀请,我们都要向老师报备,让老师知道,老师点头同意才能去,老师摇头就不能去,还守这个规矩。这是好事不是坏事,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唯恐你禁不起诱惑你退转,那就真的是可惜。所以我们想想古人,想想佛陀当年在世给我们示范的,我们要细心体会如何防范堕落。要练习在逆境里面不起瞋恚,在顺境里面不起贪恋,你才能把持得住,具足这个条件才能接受别人启请。讲经教学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才真正能够把自己的烦恼习气磨掉,不在境界里面真的是磨不掉。古人讲的那个不算数,那是真话不是假话,一定要经历境界。名闻利养在现前不动心,财色名食睡在现前也不动心,自己确实一生掌握了一个方向,希望达到自己的目标。
今天学佛,如果方向跟目标是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那是很不容易成就。末法时期,佛讲得很好,「净土成就」,这是佛在《大集经》里面说的。他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把戒律做到就能证果;像法时期持戒不行,不是戒律不起作用,是人持戒持不好。他烦恼习气多,他受不了,所以说禅定成就,像法时期一定要修定,戒帮助你得定,从禅定里面开智慧。末法时期一代不如一代,社会愈来愈复杂,学禅得不到定了,不但不能开悟,得定都得不到。民国初年那个时候修禅,开悟的真的是没有,得定还有,已经很少,不普遍,像我们熟知的虚云老和尚,他们那一代还有几个人得定。他入定确实有的时候十天、半个月,真的入定。我们在《年谱》里面看到一个例子,是过农历年的时候,老和尚煮芋头,厨房里面烧了一些芋头,做年夜饭吃,放好之后他在旁边打坐就入定,定中没有时间。这个寺庙里头有一些法师,「怎么虚云老和尚半个多月都没有来了?过年怎么过的?半个多月都没有到寺庙里面来。」就到他茅蓬去看看,看到他在那里打坐,就用引磬在他耳边敲几下叫他出定,敲几下他就出定。出定他就跟他们几个人,「我刚刚烧的芋头,来,我们一起来吃。」结果揭开锅盖芋头已经长毛,他说:怎么回事情?别人告诉他:你入定半个月了。你看他的感觉只有几分钟,「这个芋头我出定的时候正好应该烧好」,他不晓得已经半个月。这就是得定的有,开悟的就没见到过。
二次大战之后,可以说连得定的人都没有了,这是真的,像虚老和尚功夫的人就没有了。可以说二次大战之后,只有念佛修净土有成就,我们看到出家、在家很多念佛往生的,还有预知时至的,很好瑞相的,都足以给我们做证明。所以我们要相信佛的话、相信祖师的话,我们修学净土这个法门。在末法时期实在讲,古大德告诉我们,末法时期里面最重要的是《无量寿经》。梅光羲居士这是我们李老师的老师,我们可以称祖师,梅大士,他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将来最后灭的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们相信。夏老居士那也不是凡人,示现在我们的世间,他的任务就是这桩事情,把《无量寿经》重新整理,写成一个定本,给末法九千年同学依照这个本子修行、往生、证果。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要护持正法,要依照这个经本修行,弘扬这个经本。那也有困难,也相当不容易,也许有同修过去曾经有一段时期,多少人提出反对会集本,我们得要忍耐,这一关我们总算度过。现在在中国国家宗教局承认了,大家才不说话。《无量寿经》在现前总共有九种不同版本,我们展开来看,你会欢喜这个本子。
除依靠的经本之外,经本里面教导我们,持戒、修定,这个修定不是禅定,这个修定是定于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要再夹杂,我就修这一样就行。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好,那是世尊为菩萨说的,为别人说的,不是为我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为别人说的,不是为我说的;我没有那样好的根性,我就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四弘誓愿,我们真的只发两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只发这两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跟「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愿到极乐世界再说。到极乐世界可以完成后两愿,现在我们干的是前面两愿,要断烦恼,断烦恼就要学经教。根性不同,上根人容易,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那太容易,他一下就断掉。下下根人也行,也容易,下下根人是老实人,你教他一句阿弥陀佛行了,其他的他都不要,他一生就念阿弥陀佛,走的时候肯定是站着走的,他成功。最麻烦的人是不上不下,像我们这一类不上不下,这一类的人烦恼习气特别重。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说法讲经四十九年,为谁?为我们这一班人最难度。这是妄想分别执着特别多,所以为我们,我们要感恩。
我们在这个时期,祖师大德里头也有一个标准,最适合于我们的,印光大师,他是近代人,往生是在抗战期间,距离我们近。他所讲的都是说我们现代社会,所以他的《文钞》就非常重要。我们要常常读诵,常常提醒自己,《文钞》是文言文写的,很浅显的文言文,现在人不学文言文,他就感到困难,所以《文钞》需要讲解。讲《文钞》那就是讲开示,我们常讲请法师开示,这个开示,法师哪有能力开示?最好法师讲开示统统讲《文钞》,讲印光大师的开示,好。像上课讲国文一样,它里面长短不一,短的一、二百个字,长的有五、六百个字,长短不一。讲开示应当要用《印光大师文钞》,那就对了。最重要的是扎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必修课,无论修哪一个宗、哪一个派、修哪一个法门,都要扎这三个根。这三个根扎下去之后,念佛那真就保证「万修万人去」,善导大师的话,没有一个人不成就。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当然他业障习气重,那是一桩事情。这一世的缘不好,缘,缘就是三个根,我们遇到这三个根,认真努力学习,多少时间?一年。一年的时间把这三样东西学好,把《弟子规》学好、《感应篇》学好、《十善业》学好。实际上怎么个学法?《弟子规》要用半年的时间,根之根,这一样东西学好了,《感应篇》只要三个月,《十善业道》也三个月就行了,因为它是通的,互相通的,《弟子规》学好了,后面就一点都不困难。《弟子规》,诸位学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就好,他那讲得很详细,要认真努力来学习。
这段文里面,我们也略略的介绍一下,「谓十方剎土诸佛」,此地讲的诸佛,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真佛。为什么?宗门里面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见性的人。在《华严经》上称他是菩萨,法身菩萨,他们已经证得法身。说菩萨行,说佛也行,因为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时时刻刻在十法界里面教化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法身菩萨。我们读了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完全明了!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跟佛,他们会不会到六道里面来教化众生?他也来,他不是不来,跟他有缘的话他也来,他不像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法身菩萨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念兹在兹,那个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可是十法界里面的这些佛、菩萨、罗汉,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他真的他要入定,他要入定才能突破空间维次,才能够或是以应身、或是以化身来帮助你,帮助也都是帮助有缘的众生。所以我们没有成佛之前要记住,跟一切众生结法缘,我们缘结得多,将来你稍有成就,你就跟这些有缘人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种感应道交,就是清凉大师讲的历事炼心,需要这些人帮助你、成就你,你的定慧才能到圆满;没有这些境界帮助你,你定慧圆满的时间要拖很长。所以广结善缘的道理在此。
这些法身菩萨他们示现在六道、示现在十法界,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相成道他就有能力,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初住菩萨他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叫根本无明,没有起心动念,根本无明就没有、就破了,这叫成佛,形相上有四十一个阶级。再上面呢?再上面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们统统都不会起心动念,你说他有差别、还是平等?当然是平等的。究竟佛他也不起心动念,初住菩萨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那怎么不平等!所以他是真佛。他为什么会有差别?他那个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真断了习气还在。习气碍不碍事?一点都不碍事。决定不碍事,他在十法界随类现身,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一点不妨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怀疑。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起心动念跟佛菩萨感应道交,那不可思议,我们起个念头念佛菩萨,我们有愿求他,他知不知道?完全知道,没有不知道的。那他有没有来帮助我们?有,有时候我们自己没有感觉,我们是显求,他是冥应。他为什么要以这种应?这个方式,一定最适合于我们现在这根性、现在这个环境,对我们决定是有利益的。如果我们一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马上就现在面前,好不好?很好,时间久了着魔,你着相,你受不了。你到什么时候他会现这种身?不着相,《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偶尔现个相给你看看,你不着相,对你不产生障碍。如果一现相欢喜,我会对很多人说:我见到菩萨,菩萨来给我现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受不了,所以不现相而加持你。所以现不现相不是他的事情,是我们的事情,我们真不执着的时候就见相;稍稍有一点执着,他都不会现这个相,他不会害我们。所以我们懂得感应道交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应当以身口意,意是心里头想着,口是我们言语的启请,身是礼拜,身语意三业殷勤劝请,请佛菩萨来教化众生。怎么请?给诸位说,请佛菩萨加持自己发心教化众生,真加持你。不是请佛菩萨加持别人,我们代别人请加持,那个人不接受,佛菩萨加不上。我们自己有心这样的启请,佛菩萨真的加持我,那是什么?利用我这个身体来讲经说法,我们这身体暂时借给他用用。不要以为自己真有智慧,是佛菩萨加持的。所以这个理事都要搞得很清楚、搞明白,我们在讲台上会得佛菩萨加持。不在讲台上,我们面对这些同修,同参道友在一起的时候,也得佛菩萨加持。关键自己要懂得启请,诚诚恳恳的启请,不是为我利益,不是利益自己,是利益别人,我没有能力利益别人,要求佛的威神加持,真管用!可是如果我启请的时候,我还有名闻利养,没有了,这个你怎么求也不会有感应。这就章嘉大师以前告诉我的,为什么没感应?你有业障,业障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有这个东西,这个把你障住没有感应。所以烦恼要断,习气很难断,很难断也要断,不是很难断就不断了,很难断还是要断。要好好的把《弟子规》学习落实,那就断了,至少在形式上断了。习气你再学《感应篇》、学《十善业》,你习气慢慢就薄了。这是殷勤劝请,自他两利。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请佛住世」,这很重要。诸位想一想,有几个人能听一部经,学一些佛法他就能成就?不可能。不能,怎么办?不能就要长住这个地方,经年累月的劝导,大家有长时间的熏修他觉悟,他成就了,那就是要请佛住世。这里头文讲「请佛住世,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善知识,将欲入灭,我悉劝请,久住于世,利乐众生,故云请佛住世」。佛、菩萨、声闻、缘觉,现在少了,要遇到善知识,我们要知道启请。我在台中学教学了十年,离开的时候跟一些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我们的老师是善知识,用什么方法请他住世?那个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我们几个人商量的结果,决定请他讲《华严经》,这是一部大经,《华严经》不讲完,总不好意思走!我们八个人联名,我也有一个,联名启请。那个时候我正好我有两套《华严经疏钞》,线装本的四十册,线装这么一大堆,我送给老师请老师讲《华严经》。老师很欢喜答应,「好,我《华严经》讲完,再讲一部《弥陀经》,我就往生。」结果没想到老师九十七岁走的,《华严经》讲了一半,没讲完他就走了。他发过这个愿,《华严经》讲圆满,再讲一部《弥陀经》才走,怎么讲一半就走?这里头有个不善的缘遇到,我们可以说众生没福。
他是饮食中毒,也是莲友煮了一碗面,老师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尤其是喜欢当面,他送面来,当他面吃,让他生欢喜心,这老师的慈悲。这一碗面吃完之后,他就觉得不舒服。老师是一个很好的中医,非常高明,他回去用解药就化解了,这第一次化解,这没事了。过了半年之后又碰到一次,碰到一次他也是这样的,可是吃完之后,他回到家里去用解药,那个毒已经散开,已经没有法子,这一次吃亏,大概病了三个月。我到台中去看他,他老人家一再叮咛嘱咐,「饮食要小心,不要上馆子吃东西。」他知道馆子里面东西都不干净,一再嘱咐不要进馆子。那个面条是什么?是干的面条,大概总是过了时候,那个面条是有期限的,煮的人不小心,没有仔细看清楚。那种面条防腐剂很多,它要不是很多防腐剂,它不能够放得很久。所以吃起来的时候味道已经变了,他很慈悲。可是平常他吃东西很小心,我常跟他在一起,哪个地方有什么宴会,他都带着我去,我都坐到他身边。有时候看到菜,那个豆腐闻闻味道不对,他就碰碰我,这个不要吃它。没有想到老师怎么这一次就上当,所以这是这么一个原因。要不然我们估计他,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岁,把《华严经》讲圆满。所以这个原因经没能讲圆满。在那个时候,我是长年在国外,很少回台湾,一年大概回台湾顶多住三个月,会回来个两次,一次住个一个半月的样子。国外的缘很殊胜,要到处走,哪里有缘哪里去,所以这个住世就非常重要。
同时我们看古来的祖师大德,他们修行在一个地方,不成就不离开,一定是成就之后才下山。我到日本去过六次,比叡山去过一次,这个山,佛教称它作日本佛教的母亲。这个山日本有十三个宗派,十三个宗派开山的祖师都在这个山上修行的,所以变成是日本的佛教圣地。我去的时候方丈接待我,我向他请教,我说「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在山上修行,最少他在山上住多少年?」他告诉我,「十六年,一般住得长都超过二十年,还有少数一、二个超过三十年。」你就想想看,人家那个定功,他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下山这是被人请下去,请转法轮。请下去之后他在一个地方教学,他也不到处走,所以那个道场就变成圣地。在一个地方讲经,讲十年、讲二十年、讲三十年,这还得了吗?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从前出家人求学很辛苦,没有交通工具要走路,还得背着行李,要走多少天去朝山,跟一个老师学习。宗派里面主修的经典,一定是讲很多遍的,绝不是一遍。这是从前,佛法兴旺的时候大家懂得,懂得请佛住世;现在人不懂,也没有人请转法轮,请转法轮是请讲经教学。现在是请法师超度,请法师做法会,没有请法师讲经教学的,往后就更少,愈来愈少了。所以现在真正学佛明理的人,你们要带头,你们不带头佛法就灭掉,好法师要请他住在一个地方。
我这一次回到台湾,也没有想到住了八个月,原是治牙齿,严重牙周病,现在牙齿总算是做好了。我回到我当年出家那个小庙,台北圆山临济寺,我是他们请我回去的,有个老居士九十多岁,从前我们常在一起,现在的方丈和尚跟我年龄差不多。我去的时候看到就这么两个老人,其他的面孔都很生疏,都不认识。五十一年前我在这个道场出家,那个时候主持是个老和尚,不同意我学经教,给我讲过好几次,希望我跟大家一样,做经忏佛事,学做法会。我跟老法师说「我不是为这个出家的,我是为羡慕佛教的经典,我为这个出家的。」所以到最后,他说「那你跟我们大众学的不一样,你另外去找地方」,我就离开。这一次回去,我跟两个老人我们在一起谈到这些事情,我说如果那个时候老和尚要能够留我、照顾我,让我在庙里面讲经,给我一个小小的讲堂,我在这个庙里讲五十年还得了!这个道场就变成台湾第一道场。我很愿意住在一个地方,对古人住一个山,不下山,我非常羡慕,讲经在一个地方讲多好,不愿意到处跑。实在是没有这个福报,住在一个山上,几十年不下山,那是福报。我没有这个福报,哪里都没有办法久住,每到一个地方,我心里想:我能不能在这里永久住下去?结果都是事与愿违,都有障缘,不得不到处跑,不是喜欢跑,没有法子,不得已。有的时候想一想,老师释迦牟尼佛做了样子给我看,他一生到处跑没有地方住,所以逼着我只好学释迦牟尼佛。
所以一个地方是决定正确,你看我们中国大乘八个宗,所谓祖庭,什么叫祖庭?以前开山的祖师就这一个地方,他一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往生之后他坟墓还在庙里头。我们到大陆,看几个祖师的道场,看到都有坟墓,我们磕头礼拜,心里无限的向往。这是什么?这是对佛教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这个到处走,那就从前李老师讲的,个人有成就,但是对于整个佛教来讲影响不大,产生不了影响力;如果你住在一个地方,那对佛教就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个事情我不是不懂,我很清楚、很明白,很希望有这么一个缘分,没有!以后确实,你看是韩馆长对我的帮助,我们办了一个华藏佛教图书馆,视听图书馆,她帮助我三十年真不容易。要没有她帮助,我大概早就还俗,没有法子,出家就去跟大家一样,不能走讲经的路子,所以很可能就还俗。她的护持,我还保持着身分,我讲经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那个小道场大概就是我们摄影棚这么大,就这么一个小地方。我们很满意,天天在那里讲经,如果几十年讲下来,那也很有意思。可是我在那个地方,好像是十几年,我们有那个道场之后十几年,十三年,韩馆长往生,她一走了,护持的人没有了,我又要离开,又要到处流浪。要不然那一个小道场也会变成圣地,能够在这个小道场里面讲五十年,还得了!
所以这都是缘分,缘分是与众生福德有关系。为什么会没有这个缘分?佛菩萨没有保佑,我们都求佛菩萨,可是佛菩萨还是让我到处乱走、到处奔波。所以这是我们了解,真正修学一个道场。你看我们非常羡慕庐山,这东晋时代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第一个祖师,他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集合一百二十三个志同道合都是念佛人,就在这个地方念佛求往生,不下山。他这个道场外面有一条小溪,那个小溪就是界线,客人来访问,来看老法师,老法师送客就送到小溪边上,几十年不下山。有一次送客的时候谈话忘掉,过了小溪,所以传为佳话,叫「虎溪三笑」。一个陆道长,还有一个是陶渊明,陶渊明是儒家,你看道,慧远大师是佛,儒释道,这三个人代表的儒释道,谈得很欢喜不知不觉过了小溪,所以后人叫虎溪三笑。这就是成就,对自己的成就,对于佛法的成就,一定要这样做法。所以希望以后真正的护法,你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请法师这里跑、那里跑,心没有那个定功,心就跑散了,缘太多对他没有好处。要叫他在一个地方,只闻来学,欢迎大家来参学;未闻往教,没有听说到别地方教学,不可以,这是尊师重道。别的地方想要佛法怎么办?你们当地的或者是法师,或者是居士来学,学成之后回去教,这就对了,等于说是给你们当地培养师资,你们可以教学。教学成功一定是你那边也建一个道场,他学会了回去,在这一个道场也要用几十年的功夫,肯定那个地方又出了一个祖师,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一样,在家是居士的身分也能主持道场,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就是在家的,他是居士身分,他在台中做了榜样给我们看,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台中就是两个道场,一个莲社,一个慈光图书馆,这两个机构都是他创办的,莲社专修净土,慈光图书馆弘扬大乘,这是他给我们做的好榜样。
佛门跟世法也有相通的地方,在世间我们的老祖宗常常告诉我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不是说你的儿女子孙多,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子孙里面有没有人才,能够继承你的家道、继承你的家学、继承你的家业,要有这样的人这叫有后。子孙再多没有人继承,那你就衰败了。所以过去这些祖师大德这一个道场,他圆寂之后一定有第二代,代代相传,他传给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很多,哪一个能传法的,这叫法子,所以佛门里面最尊贵的是法子。剃度的老师没有关系,那是接引你入门的,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受戒的法师也没有关系,他只是来给你做受戒仪式,那个戒律你能不能持是你自己事情。所以传法这个法师,你接受他的教诲,这个法师重要,在佛门称为法子。我学法,我传法的和尚就是李炳南老居士,我是他的法子,这是在家居士传给我的。他的法呢?他的法真的是和尚传给他的,印光大师传给他,所以他传给我的。这是讲传承这个重要。
所以这个法子怎么培养的?法师不能不讲经。李老师在台中,一个星期讲一次经、讲一次儒,他是儒跟佛同时并进,星期五讲儒学,星期三讲佛经。他的时间是固定的,风雨无阻,所以也不要通知,大家晓得星期三到慈光图书馆听经,星期五到台中莲社去听古文、听《四书》,他讲这个东西,所以每个星期固定的两堂课。我们这些学生,学生要练习讲经也是两个道场,有一个灵山寺,一个台中莲社,男众练习讲经在灵山寺,女众练习讲经在莲社,莲社是星期六,灵山寺是星期天,我们有实习的道场,学了之后要上台去表演去的。实在讲因为实习的时间太少,所以进步非常缓慢,谚语也说得很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们一个星期只学一次,只上一次台,所以就容易懈怠,没有办法勇猛精进。如果说是让我们天天上台,那我们就很紧张,打妄想的时间都没有了,这是个好办法,要逼着你天天上台。所以我在那里学,我居士身分去学习的时候,是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小部经,这是基础的,出家了。
出家之后我教佛学院,我就出去讲经了,所以我一出家就开始讲经、开始教学。一个星期两堂课,这嫌少了,空闲的时间太多了会懈怠,怎么办?这也是在台中学的,不是大场面讲经,到人家里去讲经,认识的居士多,星期一我到张三家去讲,星期二我到李四家去讲,我把一个星期都排满,我天天去讲。可以讲一样的,那是不同的听众,所以一部经就可以讲好几遍。讲好几遍天天讲,天天读诵,天天学习,不让自己闲下来,这才能学得成。也很有缘分,我讲了大家都喜欢听,所以讲了一段时间之后同修们就讲,听经人愈来愈多,有二、三十个人,二、三十个人人家家里客厅没那么大怎么办?就租,租一个房子做讲堂,或者借别人的办公室,居士的办公室,用这种方式我们也搞了好几年。所以讲堂不确定,因为租的时候,他顶多租你两个月、三个月,你又要换地方。所以我们是流动的方式,但是什么?讲经没中断。这样的方式也过了十几年我们才有一个图书馆,这都是韩馆长帮助我的,相当不容易。这个缘分也非常之特殊,我想过去没有,未来可能也不会有,这样这么一个特殊的因缘,我讲经才没有中止,这才会有成就。
我自己的经验,如果长时间的休息,譬如半年不讲经,人就退转,大幅度退转,你再想讲不容易。这个东西得天天干,一天都不能放松,这是真正学教、真正学讲经的,不可以不知道。能不能成就不是别人督促,我相信自古以来,真正成功的人,都不是人督促出来的,自动自发,你自己不肯用功那没有办法。所以方向跟目标要确定,确定之后就向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精进不懈,没有不成功的。这样的学习可以得到法喜,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头有快乐、有喜悦。所以我们真正体会到,喜悦从哪里来?从学习当中得来的。学,习是你把所学的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待人接物,不生烦恼生智慧,这怎么不欢喜!佛法里面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是什么?这是一个动力它推动你。你为什么会勇猛精进?为什么会不懈怠?那个欢喜心推动你。世间人推动的力量是名利,他没有名利他就不干了。所以真正做学问的人、修道的人,他那个动力是法喜,这里头有乐趣,你真正契入进去之后,就是无量的欢喜。
所以我们明了,然后明了怎样护持年轻人,护持初学,不让他退转,这是无比殊胜的功德。在过去护法都是老和尚,所以没有问题;现在老和尚没有了,居士如果不懂的话,那佛法真的会走上绝灭的边缘,所以不可以不懂得佛法。护持年轻的法师要有节制,要让他吃一点苦头,不要认为我这样子对待他,对不起,不慈悲,那你就错了;他要不吃苦头,他不能成就。如果说一点苦头都不愿意吃,随他去吧!为什么?不会成就。真正有人帮助他,再苦他都会熬过去,为什么?他会成就,他常常有法喜,不在乎物质的受用,这个你一定要懂得。你要给他过富裕的生活就完了,你就害死他了,那你不是佛菩萨护持,你是魔王来护持,肯定他走上邪道。所以要记住,「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出门坐公共巴士就可以了,出门要坐出租车不可以,你要买个车供养他,那更糟糕。买个房子做精舍供养他,就又把他送回家去,他本来出了家,他没家,现在你搞个房子,把他拉回来就又回家去,你做得很残忍。到以后,死了之后堕阿鼻地狱,你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堕落的。你把这个出家人,人家明明是好人,你把他害了堕落,你说你有没有罪过?这些道理不可以不懂。干这种事情的人真多,真不少,我现在说出这些话,我也不怕得罪人,我已经八十四岁,快要走了,所以没有忌讳,应当把真话说出来告诉大家。
弘护是一体,弘法人才有没有、能不能有弘法人才出来全靠护法。我这一生,如果要是没有遇到韩馆长,老师是指路,我这几个老师好,指我的路很正确,可是那个走路很辛苦,障碍重重,要是没有人帮助你,路走不下去。韩馆长帮助我走出这条路,也吃尽了苦头,她们家不富裕,路走得很辛苦,终于是走出来。所以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有经验,知道这条路不好走。知道年轻人,几个人真正能把名利放下,真正能够不贪图财色名食睡的享受?真有这种人,我说那是菩萨再来,那不是凡人;凡人这个关通不过,你怎么护持?那要怎样帮助年轻人?经教一天都不能够舍弃,没有人听的时候,没有人听,请他讲给我听,我一个人做听众,天天给我讲两个小时,他就会精进,他就不会懈怠。
所以我曾经在新加坡住的那段时期,我们办了一个弘法人才培训班,一期三个月,专门教讲经。第一届九个学生,第二届十几个,人不多,多了什么?多了我们教不好。所以教学生不能超过十个人,全心贯注。我教他们就是李老师教我的方法,复讲,我是天天讲经,你们天天学,学了之后上台讲给我听,所以他们就紧张了。所以这学生不要去管他,为什么?他明天上台,他要不努力的话,他明天下不了台。而且同学还有好几个,总不能讲得比别人差,所以学生可以不要管,他自己会管自己。如果上台讲得不好,或者是讲的犯了很多错误,他不能改正过来,就请他回去,我们就不收。个个都非常用功,三个月毕业的时候他们写报告,写感想,感到过去在佛学院念了三年、四年,都没有这三个月收获多。我们无需要管他,他自己会管好自己。所以这方法最好,你讲给我听,我当你的听众。
「善知识将欲入灭」,这就是我刚才给诸位讲的,李老师年岁大,我们一班同学想方法把他留住,请他讲一部大经。实在说老师在台中,没有能够把工作完全放下,完全放下他就没有生活来源。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是中兴大学的教授,还有一个医药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学校兼教授,还有一些其他的这些事情,所以他很忙碌。跟他见面一定在一个星期之前约定,否则的话,你临时去找不到他,他的时间都排好了,很忙碌!一个人做至少五个人的工作量,我们不能不佩服他。他心里不专,要专一什么事都没有,专门讲经,天天讲经,那我们的成就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你看我们去跟他学经,一个星期才一次,才一堂课,两个小时还一个小时闽南语的翻译,实际上一个星期一个小时,一年五十个小时,真的是太少。我们在这种环境里面学习出来,也相当不容易,要有很大的耐心。有很多年轻人我介绍去听李老师的,学了一个月之后他走了,他说学不到东西。那要学到要住多少年?这人家不愿意来学。所以这些统统要估计到,真正办学校,密集的教学才能够把人培养出来。我们现在也准备建一个学校,学校的寺院,这个寺院没有经忏佛事、没有法会,专门教学,希望来培养师资,把「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两愿落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