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当中,孔子有提醒到,“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很会讲话,巧言,善于这些辞令。令色,就是他的容貌态度很会讨人高兴。这是巧言令色。因为他把时间功夫都耗在要讨人喜欢,要在那里琢磨,讲哪些话讨人家高兴,他怎么去观照自己的内心?怎么在自己的心态、起心动念下功夫?就不可能。而且巧言令色,他的动机都是要谋私利。然后人家愈称赞他口才好,他就愈往这个方向去走,当然自己的内功就愈来愈缺乏。这个不只是有自私自利的人会如此,甚至于,比方说我们在弘扬文化,人家都说你讲得真好,辩才无碍,真是孔子再世。这个称赞一起来,你会很在乎讲得好不好,就开始在那里推敲,找很多数据,然后讲完课一下来,看到别人走过来,心脏在跳,他会不会说我讲得很好?得失心就在增长,仁德、道德就很难提升,他就会落在一个讲课的得失上面。所以,人心有所牵挂,其实心性就很难提升。你很在乎什么,贪求什么,挂念什么,就很难清凈心了。而这些贪念或者是傲慢、瞋恨、脾气,根还在我执。人把自己看淡了,这些习气慢慢就没有了。所以人要格物,要真正有所提升。我们这个真正有所提升是讲得很客观的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对不能迷失在一个相上,表相,我学五年了,我学十年了,就感觉自己进步了,不见得。不下真功夫,本来的习气不会少,然后本来没有的习气还会冒出来。因为这个过程当中得到的赞誉多,甚至懂得的经句多,本来不傲慢会变傲慢。经句懂多了,会去要求人。我们冷静看看,我们十年前比较傲慢,还是现在比较傲慢?曾经,我听不止一个人说过,说学传统文化的单位,给人的压力更大。到其它的单位,人家还不会一句经句接着一句经句来要求别人,还讲不出“子曰,子曰”。反而这些团体,他们都讲得出来,看别人都很厉害。所以确实,假如没有很冷静的时时能够观照己心,学到的经句先看自己,这个态度只要没有,决定慢慢偏成看别人。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41212f.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