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

学习有学、道、立、权四个阶层

时间:2020-06-20 15:47   编辑:鸟儿飞   点击:


求学问,他是有境界的高低的。夫子在《论语》当中也强调,“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我就简单写了。“可与立,未可与权”。就代表学习的四个阶段,“共学”、“适道”、“立”、“权”,学、道、立、权,四个阶层。
 
“共学”,大家一起接受经典的教诲,这是共学。就像孙膑跟庞涓,战国时代的两个人物,他们跟着同一个师父学。学完之后,表现出来一不一样?不一样。学完之后一出来,能不能“适道”,就是能不能依教奉行,走在这些教诲、这些道中。有的不受教,他可能教室出去了,就全忘了。适道是真能依教奉行,就进一个阶层了,也解行相应了。
 
再来,在这个行道的过程当中,遇到重大的境界,屹立不摇,第三个阶段。张巡、许远,面对国家这么大的危难,他们死守睢阳,虽然最后都壮烈牺牲,但他们达到了“立”这个程度。孟子有一段话也是解释这个“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我们问问自己,还有哪一些境界会让我们起烦恼,习气会控制不住的,有没有?就要赶快下功夫了。不然真正给我们接了重要的工作、责任,最后还出状况,那就晚节不保了。
 
“可与立”,它还有更高的叫通权达变,权变。这从历史当中也有。像有一个读书人叫毛义,当时候是处在乱世,读书人觉得乱世要独善其身,不出来同流合污。但是这个毛义,当接到当时候的朝廷请他当官,那个聘书送到家里,他接了,还笑,高兴。本来有一个张奉,特别佩服他。传回来说,他居然接了这个利禄,还笑,从此就疏远他了,觉得我看错人了,这个人没有修养。后来毛义的母亲去世了,他就守孝。守完孝之后,政府再叫他出来当官,他就从此没出来。最后这个张奉才说:“哎呀,原来我错怪他了。”当时候他那个笑,不是因为自己得了利而笑,为什么笑?因为他母亲还在,他要守气节,总不能他母亲陪着他挨饿,所以他会权变。等母亲已经奉养走了,他就守他的气节。这个就是懂得权变。
 
宋朝有一个读书人,也是留名青史的,谢枋得。他也是宋朝的大臣,后来南宋灭了,元人统治。结果像文天祥,像一些义士,都是跟国家共存亡。他母亲还在,所以他也就是陪伴他母亲,也没出来做官。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那个时候,连他自己的老师都去游说他,劝他出来帮元朝做官,他也没答应。老师劝他,他都不动。大家动不动?“当仁不让于师”,他的老师跟他是一段师生缘,但不代表这个老师的德行一定高过这个学生,是吧?所以当面对一些境界的时候,纵使老师不对,也不能听老师的,要用理智,他守这个气节。后来他母亲去世了,元朝人硬要把他拉出来,他就去了朝廷,绝食到死。他也权变,他没有马上跟国家一起死,为什么?他妈还在。但是母亲走了,他就从容就义了。这都是历史当中懂得权变的圣哲。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