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就是一年到了冬天,特别是一年年底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零的。普通的树木在初冬的时候就掉尽了叶子,枝条什麽都枯干了,唯有松树和柏树,在严寒的时候,最多只是受一些凋伤,但是它能一直挺到第二年春天,又开始生出新枝,到那个时候,叶才会落下来,所以松柏是后凋的。这显然是个比喻,岁寒是比喻乱世,最艰难的时期,考验最大的时期。这种时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得到,或者是战争时期,或者是灾难时期,或者是个人在低谷的时期,或者是你刚刚立志想走上圣贤教育之路,就遇到种种的挫折、障碍、不顺。这些是难免的,而且也会常常发生,所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常常会有。松柏是比喻君子,君子在乱世的时期,在低谷的时期,在挫折的时候,他不会变节,不改变操守,不堕青云之志。而小人在这个时期往往会变节,不能坚持。
雪公《论语讲要》里面引「何晏注」,这是三国时代何晏,他注解《论语》中说到,「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凡人,是一般普通人,普通人在治世、太平盛世的时候,很稳定的时期,很顺的境界里面,当然自己修身立德比较容易,跟君子相同。但是在乱世、在浊恶的世间,在困难逆境当中,就比不上君子了,君子不会变节,君子守着正道。所以往往在这个时期,才真正体现一个人他的操守、他的心地是不是纯正。
刘宝楠引翟灏《四书考异》里面说到,他是说孔子说这个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在什麽时候?是在陈地绝粮的时候。《考异》就是《四书考异》,引《庄子.让王篇》,《庄子》里面有这麽一篇记载,是孔子说的,「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这是孔子自己的话,天寒地冻的时候,天气冷了,霜雪已经降了,冬天都到了,这时候我才知道松柏,松树、柏树依然茂盛,它不会凋零。然后引出下文,这是夫子所表达的意思,说「陈蔡之隘」,这个隘是有穷困的意思,在陈蔡,陈国、蔡国交界的地方,孔老夫子在那里挨了七天饿,跟弟子们绝粮七日,这是被兵围困,后来才被解救出来。孔子不以为苦,不觉得这个是不幸,反而他觉得这是很幸运,他说「于丘其幸乎」,丘是孔子自称,他名字是丘,他说对我来讲,何其有幸!幸运在哪?如果没有陈蔡绝粮,就无法体现出我求道的真心。我没有经过考验,我不知道自己真心到底到什麽程度;没有经过考验,我不知道操守是不是可以真正能够坚持到底。经过这麽一劫,考验出来了,自己知道自己境界在哪,别人也知道孔子了,所以孔子反而感觉到幸运。这使我们想到,在《金刚经》里面佛有讲到他过去的一个故事,他在过去生中做过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暴君,看到释迦牟尼佛前身,这是忍辱仙人,他的前世忍辱仙人,在树林里打坐。当然这有个缘起,他带着妃子们出来打猎,妃子们见到忍辱仙人在树林里面修菩萨行,很讚叹,都围过来向他请法。歌利王看到妃子们围着一个男人坐在那里,心里就生起妒火,他是暴君,拿着剑过来说,你在干什麽?为什麽要调戏我的宫女!忍辱仙人说,「我没有调戏,是她们来问我佛法,我跟她们解答」。说你在修佛?「是的,我是在修忍辱」。那我给你一刀,你能忍吗?「我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忍」。歌利王就给他一刀,鲜血就喷出来了,看你能不能忍?再一刀!就这样一刀一刀的,把他的身体的肉等于是一片片削下来,肢解了,叫凌迟处死。从始至终,忍辱仙人没有生一个怨恨心,不仅不怨恨,而且生起感恩心、慈悲心,他发愿,「将来我成佛时,第一个要度你」。
为什麽他会感恩,对这样的人还感恩?是的,正如孔子这里讲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忍辱仙人在修忍辱行,忍辱的境界到哪里了?没人检验,不知道,歌利王来给他检验。所以他知道自己忍辱这一关就过了,他修圆满了,真正修得忍辱波罗蜜了,波罗蜜就是圆满。所以来考试的人是我的老师,他对我一检验,我合格了,我应该感恩他,知恩报恩,所以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他这麽做,当然要背因果,因果是什麽?到阿鼻地狱去了,歌利王到地狱,忍辱仙人生天了。你看,这不是恩人吗?宁愿冒着自己堕地狱的危险来给你考试,何其大的功德!这是恩德。所以忍辱仙人对他哪能够生怨恨?只有感恩,就像松柏感恩岁寒一样,像孔子感恩陈蔡绝粮的困境一样,没有这些考试,岂能够知圣贤的境界?所以我们修行人不用回避困境,往往在困境当中,你提升得最快,别人也真正了解了你的修行境界,对你就会油然而生敬意。
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说,「王安石诗云」,王安石我们知道,是宋朝的宰相,当过宰相,后来给罢了官。他也是个文学家,他有一首诗说,「周公吐握勤劳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蕅益大师讲,这四句诗「可与此节书作注脚」。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讲人品是有真伪的,你从迹象上来看,未必能够看得出来。他这里举出两个人,一个是周公,一个是王莽。「周公吐握勤劳日」,周公是周朝初年的大圣人,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他辅佐武王灭纣兴周,建立了周朝。武王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王位,称为成王。武王过世得早,周公于是就辅佐年幼的侄儿成王,所以当时由周公摄政。周公常常是把成王抱在自己的膝上,叔侄二人一起临朝。周公他是一位非常贤德的人,是圣人,孔子最佩服的。其中他的一个美德是非常谦虚。这里讲的「吐握勤劳」,这是讲到他爱才,当听到有贤士来找他的时候,他可能正在吃着饭,一听到有人来了,立刻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去接见,然后那个人走了再回来继续吃,吃到半路又有人来了,又把饭吐下来又去接待,「一饭三吐哺」,这是有记载的。还有他洗头,古人头发很长,可能很长时间才洗一次,洗头是个大事,洗头、沐浴的时候,把头发已经搞湿了,听说有人来找他,他立刻把湿的头发一捲就去接待,这是握发,「一沐三握发」,一次沐浴可能要去外面接见三次,这是说明他爱才,这是「吐握」。办公非常的勤劳,夜以继日,真正是鞠躬尽瘁。
因为周公德高望重,朝野都敬服,做为一个臣子,他的威德比主人都还要高(他的主人就是成王),那必定就会有谣言出来。当时周公他有两个兄弟,就是武王的两个弟弟,这两个人一个叫做管叔,一个叫蔡叔,他俩图谋不轨,对周公嫉妒。所以他俩就散布谣言,说周公欺侮幼主,想要篡位,结果引起了成王的疑心。周公知道之后,立刻就辞掉了自己的相位,躲到了一个邻国。结果有一天,天忽然降大风,打大雷,成王他有一个金匣子,这个金匣子是武王在世的时候生病了,周公曾经写了一个文疏,祷告上天,希望愿以自己的身来代武王死,希望把寿命给武王,让武王长寿。他把这个文疏就装在那个金匣子里面,没有人知道,成王也不知道。结果这一天大风大雷,就把那个金匣子给击开了,成王就看到周公当年写的文疏,告天的一个文疏,这才知道周公是忠臣,所以就把他重新迎请回来,让他恢复了相位。周公于是帮助成王平定了管叔、蔡叔的叛乱,使得周朝危而复安。这是讲到周公。王安石这句诗是感叹,说如果周公当年没有来得及,就是没有这个机会表示他的忠心,譬如说这个金匣子从没有被开过,或搞不见了,周公自己又死了,那成王的疑心肯定是没人给他澄清,后世怎能够知道周公是个好人、是圣人?那只能成为历史的冤桉。
第二句诗是「王莽谦恭下士时」,也有说是「未篡时」。我们知道汉朝王莽篡位,这个人为人奸诈。因为自己是国舅,所以自恃权势,当了相国,然后就有篡位的野心。这个人也很有心机,想篡位先要收罗民心,所以对所有的人都非常谦恭,所谓是礼贤下士,结果到后来真的篡位了。在他没有篡位之前,历史上记载,天下各个郡县里面称颂王莽功德的人,共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在当时那真的是很大的一个数目字了。可见得王莽他也很有能耐,他收罗民心,真的是人心所归了。后来他就篡了位,自立为君,改国号为新。后来被南阳刘文叔起兵平定了王莽的叛乱,诛灭了王莽。王安石这里叹说,他的诗说,「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如果是王莽早死了十八年,死在他篡位之前,没人知道王莽是个大奸臣,都会认为他是个忠臣,跟周公没两样。
这是用这首诗来感叹,也是说到「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的道理。所以人是好是坏,古人讲要盖棺论定,棺木盖上了,你才能给他评一生之功过。实际上,确确实实一生之功过,有的人也可能被冤枉。譬如说如果周公早死了,后来也没人给他平反,他本来真正是忠心耿耿的,被人误会、被人怀疑,难道天的报应就不公平吗?我们如果懂得三世因果,也就不会觉得不公平了。这一世的果报肯定有前因,即使这一生被人冤枉,那是什麽?肯定过去生中有冤枉过别人,这一生是还债来的,要受这个果报。所以天的报应非常公平,是看三世的,不是看这一世。我们自己只要力行好事,不需要去问别人会对我什麽样的评价。如果还希望别人对我有好评价,这是有求的心。人有所求,心就不那麽真了。真心是无所求的,不管结果如何,我一味做下去,只要这是好事,我立定目标,就一直做下去。真正的好事是什麽事?不为自己,只为众生的事,那就是好事。如果为众生里面还夹杂着为自己,为公里面还有为私着想,这个心就不纯。换句话说,也就不那麽真了,不那麽正了,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往往是我们因地上,心中、心源隐微处那个念头,如果还有为自私自利,那个果报也就不真了,往往就会出现被人误会的情形。
你看像周公,那是百分之百真心,纯善,没有为自己着想,他为武王向天祷告,愿代他死,真的这是没有想过以后,他当时就是这个念头,这一念真心必定得天的护佑。所以成王后来看到金匣子里面的这个文疏,是偶然吗?不会是偶然的,肯定有上天、祖宗的加持护佑。所以我们行好事,只问自己是不是真心就行了,不必有任何担心、忧虑。有担心、忧虑,换句话说,私心还没放下。这是我们存心,虽然是极细微,但是都要去细细的体察,默默的检点,一定要使自己的心地纯净纯善而后已。下面我们看第二十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里讲到的是「三达德」,达就是通达,圣人的德行通达了。「知、仁、勇」,在《中庸》里面说,是「天下之达德也」。这里讲的『知者不惑』,这个「知」是通假字,通智慧的智,「知者」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什麽事都能明白,看得清清楚楚,他不会迷惑。普通的人不是智者,叫迷者、惑者。他为什麽会迷惑?原因是在于他有患得患失的心,有这个患得患失的妄念,往往他自己就迷惑了自己。当我们把自私自利、把得失放下了,我们就会有「知者不惑」,智慧就能生起来。为什麽?智慧本有,你看问题自然能看得清楚,那不是你学来的,也不是人教你的,是你自性中本有的德能流露出来。你只要把自私自利放下,把你的执着放下,你就会有智慧。放下的愈多,智慧就愈高。你放下了执着,你就有阿罗汉的智慧;放下了分别,你就有菩萨的智慧;如果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了,那你跟佛的智慧没有两样,你就是佛。这个智慧是本性中具足,本觉本有。
『仁者不忧』,仁者他心只想着众生,他是个公心,没有私心,视一切众生跟自己一体,所以他起心动念就为众生着想,所以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众生,这是仁者。仁者就不会有忧虑,他自己都放下了,他只想着众生,他有什麽好忧虑?绝不会为自己的名闻利养、得失、享受而忧虑,也不会忧虑自己前程,「将来我要怎麽样、我会怎麽样」,没有这个忧虑。他「我」都没有了,还有「我怎麽样」吗?不仅不会为自己忧虑,说老实话,他也不会去为做好事、做利益众生的事而忧虑。有的人也会问我,「我想做这个好事,但是现在种种因缘好像又不成熟,该怎麽办?」我说你这个就不用忧虑,因缘成熟了,你就去做;不成熟,就不做。成熟是什麽?众生他福报现前,因缘会推动着你去做,你只要有这个愿心就行了,「我要帮助众生」,那等着因缘来找我。有因缘,那我一定全心全力把它做好;没有因缘,我绝不攀缘。所以,连做事做不做得成功,也都不忧虑,为别人的事也都不忧虑,那就不忧了,心永远是乐观的,处在法喜当中。
『勇者不惧』,勇是勇敢的人,他办事就不怕困难,毫无畏惧。我们讲见义勇为,义是什麽?应该做的。凡是应该做的,我们就去做,也不管会不会做得成功,所谓「但行好事,不问前程」,「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像孔老夫子在那个乱世当中推动周公之治、周公之道,别人说「你肯定做不成」,做不成也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大勇者,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也绝不放弃,这是真正的见义勇为。
我们现在看到这世间最缺乏的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我们就得见义勇为,自己什麽都可以放下,要发心帮助这个世间。在教育上,一个我们要大面积的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希望让大家都能够明道德、知因果,这可以消灾免难,这是解决灾难之根本方法。灾难,人心所感的,用教育转化人心,这就化解灾难了。什麽灾难都是,天灾也好,人祸也好,都可以用教育转化人心来化解。除了我们要不遗余力的推动全民的教育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后人,教育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的恩师今年八十四高龄,他常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圣贤教育不能断在我们手上,一定要往下传。在前年,我在香港遇到了江逸子老师,他来香港看望我们恩师,他们是师兄弟,江老师比我们恩师要小。江老师见到了我非常爱护,他是我长辈,见到我之后,跟我讲第一句话就说,你现在就要着手培养传人。我当时听了很纳闷、很愕然,江老师怎麽会对我说这个话?我现在只是个学生,我自己还没成就,就想到培养传人,这好像太遥远了?可是老人家这个话,确实把我从没有想过的问题提起来了。这让我想到一句古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真正继承人,可不是三、五年可以成就的,它是需要三十年、五十年。我现在今年三十七,真的现在就应该着手,培养三十年我就六十七了,都奔七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自己还能不能活过七十,不得而知。
这个事情如果有人做,那我们应该全心全力帮助他;没人做,我们也希望提醒,因为我自己现在人单力薄,做不来,只希望真正发大心的大德长者他们能来做,培养后代。从什麽时候开始培养?最好愈小愈好,四、五岁的,五、六岁的,六、七岁的,这就是最好的年龄。培养个三十年,等到他们像我这个年龄,他们的境界比我要高出很多。我们不希望自己当什麽精神的领袖、教育的泰斗,这个我们不敢想,我们希望下一代人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只是做一个垫脚石,为下一代人做个铺垫,使圣贤教育从我们恩师那一代过渡到我们底下一代。恩师是比我大四十六岁,我现在是三十七,我现在能够培养一个小孩,等到他也长到三十七了,我也到我们恩师那个年龄了。所以我们讲护法,真正的护法,首先第一个,护持下一代,要有后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说圣贤教育断在我们手上,那真正是太对不起恩师,太对不起老祖宗!希望有识之士,我们要想到这一点。我现在没有结婚,没有儿女,倘若我结婚了,那我的儿女也是差不多六、七岁的年纪,希望你们跟我年龄相彷的、有儿女的,就要着手准备。假如从这麽早就开始,完全用圣贤教育的理念培养孩子,这培养出来肯定是大师级人物。
我们看看密宗对活佛是怎麽培养的?恩师跟我们讲经里面讲过,他曾经问过章嘉大师,说活佛转世是不是真的?章嘉大师告诉他,有的是真的,有的不一定可靠。不过,如果真正把一个孩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活佛转世,这个孩子放到这麽好的一个环境里面教,远离污染,隔绝世缘,在最好的老师教导下,带着他成长,让他把这些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教导他,跟他讲解,身教、言教带动他,他将来也会成为活佛。活佛是教出来的,为什麽?人人本性是佛。如果说活佛,每个人都可以做活佛的,本来是佛,看你怎麽教?你要用教佛的那个教育来教他,那肯定成佛;你教他成凡夫,就成凡夫,完全是教育塑造一个人。
所以讲到见义勇为,现在可以说最迫切的一个就是推动全民教育,这是横向的;还有一个竖向的,培养传人。两者比起来,我感觉到培养传人更重要,无后为大,培养后代是更大的使命,而且需要更大的耐心,这个功德也是第一大。只要正法能够不断,众生就有福。正法是世间的明灯,苦海的明灯,正法一定要有人来弘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法不是在经典里面,经典,人未必读得懂,未必愿意读,读懂了未必能做得到,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圣贤来带动。假如这世间出十个像孔子一样的人,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人,这真是,不要说和谐世界了,简直就可以成为极乐世界了。有这些佛菩萨在世间来教导众生,那是众生之大幸。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卓吾曰:使人自考」。这四个字又给我们消归自性了。智、仁、勇三达德,我们首先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做到。自考就是自己反省、自己检查、自己落实。不能想着,我推广圣贤教育,我先教别人,先教小孩子。自己没做到,根本不会有教育的效果。你教人家智仁勇,首先你自己做到智仁勇。所以圣贤教育首先是要求自己的,自己做到了,就有榜样的力量,你是带动人做到,不是靠把嘴去教人、命令人做到,不是的。人家即使是被你命令了,你有这个权、有这个势,他是口服心不服,「势服人,心不然」。你得自己做到,你说也行,不说也行,都有同样的教育效果。
下面引「方外史曰」,方外史也是蕅益大师同时代的人,比蕅益大师稍微早一点,他说,「三个者字,只是一人,不是三个人也」。智者、仁者、勇者这三个者,这里讲得很好,不是三个人,是一个人。一个人同时具备智仁勇三达德,所以同时就具备了不惑、不忧、不惧这三种德行。我们读《论语》,这里面有时候我们读了以为是三个人,就会搞溷淆。像前面我们也讲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喜欢山,山是很庄严,很定;智者乐水,水是很活泼。这个仁者、智者不是两个人,是一个人,这是蕅益大师都给我们把这意思说透了。所以你做到了智者,你自然也是仁者、也是勇者。你有仁,你心地仁爱慈悲,你自然就能够有智慧,自然就大勇无畏。慈悲的人是勇敢的人,他是无我的人,所以他勇敢。所以这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全是自性中本具的性德,只要你恢复自性,这些统统具足。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十章: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 作者:钟茂森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