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法语之言』,法语是指古圣先贤所说的话,之言就是根据法语所说的言词,所以就包括古圣先贤的经,以及解释经的这些传、这些注解,都叫法语之言。这些言语符合正道,我们一定要听从,所以『能无从乎』,怎麽能不听从?就是这个意思。『改之为贵』,这里就讲到,我们听圣贤之教,不是说听了就算了,圣贤讲的是他的一套,我干的是我的一套,自己的毛病习气不肯改过来,这就不妥,要改之为贵。所以可贵的是你听了之后你能改,你能够放下自己的毛病习气,而遵依圣贤教诲,这就可贵。
下面说到,『巽(音训)与之言』,这个巽与就是那些恭逊、称许的话,巽与之言。这种话听了之后让人觉得挺欢喜的,『能无说乎?』这个「说」字虽然写的是说字,但是它读悦,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字是一样,在古字都读悦,就是喜悦的意思。那种讲得很委婉的、很恭逊的,甚至讚叹你的话,你听了当然很喜悦,但是听了之后,『绎之为贵』,这个绎就是寻绎。《朱子集注》解释这个字是讲「寻其绪也」,就是找到它的头绪,找到他这个话里头微妙的意思,叫做「绎之」。你听别人说一个比较委婉的话,你听了之后,你得要想想他的话的意思,他到底是什麽意思。这些话人家可能不便直言告诉你、指出你的缺点,很委婉的说一下,你听了之后,你一定要懂得反省,有过则改,无过则自勉,这才是贵,可贵。千万不能听了别人讚叹你两句,你好像觉得飘飘然了,骄傲了,根本不知道别人说这个话其实意在言外,你没听出来,还在那里美着,那你就没听懂,你错过受教的良机了。
所以这里讲,『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就是听到「巽与之言」,听到那种委婉的、对你很谦恭的话,你就很喜悦、很高兴,甚至会自己觉得骄傲,而不能自勉,不能够真正体会人家说那个话的意思,叫「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听了「法语之言」,圣贤的教诲,那是正道的语言,你听了觉得好像挺对,表面上顺从,可是你又不肯改自己的行为。像这种人,夫子讲,「吾末如之何也」,末是无的意思,就是「吾无如之何」,我拿他没办法了。对这种人,圣人也不能够教化他了。「已矣」,最后两个字就是算了,就是这个意思,夫子对这种人就放弃教化了。为什麽?他不堪受教,叫做冥顽难化之人。
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育,最重要是你听了之后要肯改,真干,这你叫受教。听到朋友的婉言相劝,这个婉言有时候说得很委婉,表面上好像是称许你,实际上是提醒你。譬如说,「你真好,你的心真清净」,这麽讚叹你,其实是提醒你,你的心要清净,不是说你的心真清净了。你听了之后,你以为自己心真清净,完了,你就不受教了。所以善友规劝通常是很委婉的,不能直说,直说你受不了,所以不能直说。有一类非常老实的人,你骂他,他都是感恩你的,这种人可以直说,如果不直说也对不起他,善相劝,过相谏。一般人没有这样的修养,没有这样好学之心,你就不能对他直来直去,是得委婉一点,但是我们自己要会听。现在我们恩师讲,不仅朋友之间不能够太直裸裸的讲话,你看到人家有过错,你也不可以一下把它揭露出来,他不能接受;即使是师生之间、父子之间,也亦复如是。当然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现实,但是没办法,现在人都是这样,自我很强,不能够接受你直言相劝,你只能委婉相劝。那只能是什麽?要靠自己认真学习,你听人,听思聪,「视思明,听思聪」,你听人家讲话要听明白意思,自己可不能骄傲自大,永远保持谦卑,你这样才能进步。这是特别提醒我们这些出来弘法的人,一出来弘法,肯定名闻利养走不掉,人家的恭维、讚叹、供养那肯定很多,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客气,并不是真的。我们在这种情形下,不可以自己觉得了不起,「你看,别人真正把我当作圣贤一样了」,好像自己就是圣贤了。有这一念就是堕落,傲慢心起来了。一傲慢,夫子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已。你即使像周公那样有才华,你讲这些经典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是如果起了傲慢心,傲慢连同着吝啬都起来了,吝啬是贪念,对于名闻利养起贪着心,其余则不足观也已,你这人就不能看了。所以这都是提醒我们。
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卓吾云:与字,最妙。即以法语之言、巽与之言耳。舍法,便无以正人。后三语,深望其改与绎也」。蕅益大师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话,李卓吾是蕅益大师同时代的人,他讲的,与字最妙,这个与字,是讲什麽?「巽与之言」这个与。巽就有委婉的意思,所以这里讲,「即以法语之言、巽与之言耳」。圣贤教导我们的法语之言,听了我们要力行;善友,就是同参道友给我们提出来的巽与之言,委婉的说给我们听,这两种言语都是帮助我们提升的。「舍法,便无以正人」,所以法语之言和巽与之言都是法言,都是圣贤正道之言,如果离开了法、离开了圣贤之道,那就没有办法「正」人了,就是不能够教导人、引导人走上正道。所以讲委婉的话,都是为了帮助人走向正道,当然法语之言就更是了。
所以我们劝人改过,用巽与之言,那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是巽与之言,易于让人接受。把他看作自己父母亲一样,他有过失,我们要劝谏,让他更正、改正,要我们柔声下气、非常委婉跟他说明,说出来的都是正道。因为什麽?我们希望帮助他走向正道。所以这两种语实际上都是正语,这个委婉之语,委婉的言语如果没有正语,不是为了帮助人改过自新的,不是符合正道的,这种语言就成了阿谀奉承、谄媚巴结的奉承话,这叫绮语,这个我们不能讲。下面说,「后三语,深望其改与绎也」,深望,是孔老夫子深深的希望我们,听到法语之言就要依教奉行,认真改过自新;听到人家劝谏我们,委婉的劝谏,我们就要立刻解瞭别人真正的意思,而也能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是夫子讲这章《论语》真实的含义。我们再看底下一章,二十五章: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在《论语》第一篇「学而篇」已经出现过,这是再次重复。在第一篇的第八章我们看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你看,这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文字,我们之前已经详细讲过,因为相同的,所以我们这里简略一点讲。为什麽相同?根据古注,皇侃他引范宁,范宁是东晋的经学家,范宁说,同一件事孔子说过多次,可能过一段时候又训示自己的弟子们,听的人可能有很多,可能有两个人都记下来了,弟子就把它记录下来,所以汇编在《论语》当中就会出现过两次。可能是不同弟子记的,是重复出现;也可能是即使同一个弟子记的,老师多次宣讲,就出现了两次,这都有可能。换句话说,这一种两次出现的,就非常非常重要,夫子是多次宣说。
根据郑康成的注解,『主忠信』的主字当作亲字讲,就是亲近忠信之人,拜他们做老师,他们德行非常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下一句交友,『毋友不如己者』,就是必须要跟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不如己的人,「不如己」就是跟我们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我们不要跟他们为友,就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不必走一条路。有人曾经问我,「真不理解你,为什麽你放弃工作,这麽好的教授工作你不做,你走这条路,没名没利的?你即使是做教授工作,你也能够教化人,何必要放下工作走这条路?」我通常也不再多解释,因为什麽?道不同,各人有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能勉强,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毋友不如己者」。所以我们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决定我们的人生选择,我们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人生就是这麽短短几十年,我觉得一定要专心做好最有意义的工作,一夹杂就不行了。连学经教,这麽好的经典,一部部的,那都得要专一,更何况还要干其他的事,那更分心。
『过则勿惮改』,自己有过失,只要一知道,譬如说师友给你指点出来,你就不能怕改。你要是知道自己有过,不肯改,那你是自己糟蹋自己,糟蹋自己的性灵、自己的本性。老师、同学、朋友见到你,规劝你一次,你不肯改,他们也不会规劝你第二次。第一次可能会主动找你谈,规劝你,见你还是无动于衷,不肯改过,第二次也就不费事了,找你也是多余。所以自己有过,必须不要怕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肯定会有,肯定有会迷惑颠倒的时候,这个没什麽觉得羞耻,要怎麽样?你能够改过。你知道过,不改那才是羞耻;知道过,你肯改,那你就是真正君子,善莫大焉!所以善,最大的善就是你肯改过,善莫大焉。与其干什麽其他的善,相比这个改过来讲,都是小善。最大的善你还不肯干,那你还去干什麽善?
今天时间到了,这一章我们就简单讲到此地。但是觉得这章因为夫子讲过多次,重复记录在《论语》上,我们明天还需要详细一点把它再说明。今天讲的有不妥当的地方,请诸位大德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作者:钟茂森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