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我们来看江谦先生的补注,他说到,「一切众生,真如本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我们先看到这里。江谦先生的补注是将蕅益大师的意思进行了开解和发挥,完全把《论语》当中的教导提升到大乘佛法。儒释道三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的,绝不会相违背,只是各人见地高低不同,所以他解悟的深浅就不一样。对于一个能够圆解儒释道的人来讲,这些意思完全都是圆融的,所谓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我们学《论语》之所以採用蕅益大师的注解,正是因为如此,蕅益大师是圆人,真的是对佛法圆解圆修,所以他的见地可以说比任何一位先儒都要高,比朱熹朱夫子高出很多。
江先生是师承蕅益大师的,他这里讲到(他的注解可以说是他学习蕅益大师注解的一个心得,可以做为我们重点的参考),他一开头就说,「一切众生,真如本性」,直指我们的本性。这真如本性一切众生本自具足,每一个人都没有缺少,佛有真如本性,我们也有真如本性,而且在真如本性上来讲,无二无别。真如本性,这里讲到「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是它的相,有体必定有相,相是无量无边,而且一切宇宙万事万物都由真如本性出生,本性是源头,流出宇宙万法。我们看到整个宇宙这麽多的星系、星球,这麽多的生命、现象,完全是真如本性所生所变的,因此讲「无量无边」。这个无量无边是真实的无量无边,不是个形容词,就是整个宇宙都是由真如本性所生的。
所生的这些现象有生有灭,像我们人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星球有成住坏空,这些都是生灭的现象。但是这些生灭的现象当中,有不生不灭的,就是这个本体,真如本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产生、出生了这些能生能灭的现象,能生能灭的现象就叫假相,为什麽?凡是生灭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不变的。像我们这个身体,这不是真的。真的东西是什麽?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千万不要把这个身体误认为是自己,你要是把它误认为自己,就错了,那叫自寻烦恼。看到这身体老了、病了,你就在那烦恼、在那忧虑,这个完全没必要,它不是自己,它也不是真的。甚至现在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们告诉我们,它根本不存在,它纯粹是一个妄相、幻相,是由这些分子、原子组合而成的这麽一个形体,而分子原子最终极的就是由振动产生,这个只是振动的一个幻相,什麽都没有,只是一个动所产生的虚幻相而已。这个相看起来有生有灭,实际上生灭的也不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灭,是真如本性。所以觉悟了之后,我们要从假的幻相那里回头,回归到真的本性上。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是讲宇宙现象。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上讲;十方是空间上讲,也就是说,真如本性遍满一切时空。为什麽遍满?因为一切时空、一切现象都是真如本性那里变现出来的。我们怎麽能够在这一切现象当中去见到真如本性?首先我们要有理解、解悟,解悟什麽?这些现象确实由真如本性所生,因此真如本性的功能遍布在一切现象当中,这个功能是什麽?见闻觉知。现在我们都知道,一切有情的生命都有见闻觉知,像我们人有见闻觉知,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是因为真如本性的作用(能见的功能),跟我们眼根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我们能见的这种功能。如果说只是眼根能见,可以不需要真如本性,它都能见的话,试问,一个死了的人,他的眼珠能不能见?所以我们自己能见,是因为真如本性在作用。但是我们这个作用,把它扭曲了,变成什麽?变成识,把性扭曲成识,这个识在眼睛上讲叫眼识。我们眼睛看到外面的事物,落下一个眼识,这个眼识是通过自己分别执着之后,构成的一个印象。可是,它的本体是因为有真如本性能见的作用。一切动物牠们的眼根都能见,植物、矿物能不能见?实际上也能见,因为真如本性是遍一切处。
现在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证明了这一点,他证明出水也能见。水结晶能够读得懂人类的文字,它怎麽读?当我们用好的语言,把标签贴在水的试管上,它的结晶就很美;如果用不好的语言,像「我恨你」、「讨厌你」,这个语言贴在水的试管上,它的结晶就很丑陋,它有反应。这说明它也有见闻觉知,只是它的见闻觉知没有带着分别执着,不像我们众生,这些有情众生都有分别执着,把见闻觉知的功能就转变成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了。但是,不管你有没有去改变它的功能,就是不管你会不会有妄想分别执着,真心本性见闻觉知的功能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整个宇宙一切的现象都有见闻觉知。
水有见闻觉知,石头有没有?一样会有。在佛法里面有一个公桉,叫「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他说法说得很真诚,对谁说?对石头说,没人听他法,他只好对石头说,石头都能点头。「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古谚语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句话对我们这些弘法的老师来讲是很大的鼓舞,到哪里,没人来听没关係,对着桌椅板凳,现在好,现在对着摄影机。不过现在还没说得它们点头,真诚还不够,但是,如果你真诚心够了,真的会点头、会感动,为什麽?因为万事万物都有见闻觉知,你能感,它就能应,这是真如本性本有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不生不灭的。
就好像当年《愣严经》愣严会上,波斯匿王觉得自己天天在衰老,很忧虑,佛就给他开导,你这个身体是在老化,但是你身体里有一个不会老化的、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他用眼根做为例子,他说你的眼在三岁的时候能见恒河,这是能见,这个见是真如本性的作用,当然也有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把所见的变成眼识了。当你十三岁的时候,你也能见;二十三岁的时候也能见;到现在你六十二岁了,你还是能见,只是眼睛现在有老花,看不清了,器官功能萎缩,但是你能见的性没有变化,那个能见的性是不生不灭的。即使是你眼睛瞎了,你还是能见,见什麽?你见到一团漆黑,一团漆黑就是你的所见,并没有说你不能见,你那个能见的性是不变的。说到这里,波斯匿王就理解了,他觉悟了,心生欢喜,知道原来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灭的,不要为这个生灭的假相所烦恼。所以真正是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不会畏惧死亡,为什麽?你不会死,你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你才是真正的你,会生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就像你的一件衣服一样,穿了几十年,可以把它脱下来烧掉,再换一件新衣服。这个道理明白了,叫解悟。解悟就很难得,你至少不会有恐惧心理了,你不会害怕死亡,因为你知道根本没有死亡,死亡只是你看到的一个假相,你的一个误会。可是解悟了,你要超越生死,还得要证悟。证悟,你要放下,放下什麽?妄想分别执着。生死怎麽来的?因为有执着就会有生死,不管你执着什麽,只要有执着就有生死。六道轮回是执着变现的,所以先要放下执着,学着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要执着,什麽都好。
像弘一大师到晚年真正放下执着了。他年轻的时候很执着,人家来找他约会,说好八点钟见面,人家晚一分钟,他不开门、不见人;提早一分钟,他也不开门,一直到八点整,他才开门。这是执着,执着什麽?执着时间,时间是寿者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里面这是寿者相。非常准时的人,要注意不要执着。当然不是说让你不准时,准时还得准时,但是不要去执着。要在一切境缘当中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人家要是准时,我们要迁就他、恒顺他,我们也要准时;可是我们准时,他不准时,你可别生烦恼,你生烦恼说明有执着。弘一大师到晚年,人家请他吃饭,菜里面放盐放多了,很咸,他说「没关係,咸有咸的味道」;第二天盐放少了,「没关係,澹有澹的味道」。咸澹一味,都是好味道,这没有执着了。
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把分别执着放下,从这里学起,在一切境缘当中不生烦恼,这样你才能超越生死,这是证悟。进而把分别放下,把妄想也放下,你就真正证得真如本性。证得真如本性,这就是成佛了,那个境界是不仅没有分别执着,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没有起心动念,但是又能恒顺众生,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而为说法。他只是一个应,众生有感,他来应,他自己绝没有想到我怎麽样去度众生,没有这个念头。
昨天有一位同修跟我谈到说,他一心一意想求往生,因为现在灾难很多,赶快求往生。但是他说,如果我跟众生,看到众生需要我,我还是可以留在这世间帮助苦难众生。我说你这样的想法错误。他说,怎麽错误?我跟他讲,要不要留下来,你不需要自己想。你说「我要看到这些众生跟我有缘,他们需要我帮助,我就留下来帮助他」,你动这个念头,你还是没舍得、没放下,这你是执着。当然这个执着是好的执着、善的执着,将来能往生人天善道,能不能往生净土?不一定。往生净土是彻底放下,好事不如无事。那怎麽办,众生要救怎麽办?众生如果跟你有缘,你自然走不了,不是你想留的,你是自然走不了,你要留下来度众生。你自己心里面念念求往生,希望早点走,现在这一天走不了,当然就好好的为众生服务,做度众生的工作。是不是你想留?不是你想留,是因为你跟这个世间还有缘,缘尽了你就离开,不是你想的,你只会随缘就行了。你要想,说明你还有控制的念头,把那一丝毫控制的念头、执着的念头放下,你的心就真正清净了,你真的是决定往生。这个现在的身,就是有余涅槃,身体还没走,叫有余,还剩余这麽个身体,但是你心已在涅槃上,涅槃是没有烦恼,心已在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就是涅槃境界。你看,这多自在,真正是对于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
这里江谦先生给我们说到真如本性的样子,让我们去体会。底下说,「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就是为什麽颜子说这四句,颜子至少他明白了真如本性的样子。所以这四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四句,表面上看,好像是颜子称讚夫子之道,实际上夫子之道就是真如本性,夫子证得了,颜子还没证得,但是他有解悟,他明白了。解悟之后,剩下是证悟。解悟就了不起了,他明白什麽?真如本性无所不在,愈往上看,它愈在上面,超过你眼所见的范围。确实,真如本性,你没办法用六根缘到,你愈看愈远,可是它在什麽地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仰之弥高。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触不到,连你的意都想不到,非六根能缘到的境界,真如本性。六根所缘到的最究竟、最极处,就是阿赖耶识,可是真如本性缘不到,因此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你怎样才能够证得真如本性?你把六根收回来,不要向外,你都摄六根,回归到自性上来,你就能够见到了。在《愣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给我们表演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世音用耳根,他不去闻外面的声音,他反闻,往自性中去闻,这是把耳根收回来。用耳根做代表,我们六根都要这样收,眼不要去看外面的,要反观观自性;鼻,鼻子不要嗅外面的味道,要反嗅嗅自性;舌不要尝外面的味道,反尝尝自性,把六根都收回来,这叫都摄六根。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他们都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右手,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跟观音菩萨用的法门其实是异曲同工。大势至用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是什麽?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净念。阿弥陀佛是什麽?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德号,它就是代表自性。所以你把六根收摄回来,一句佛号净念相继,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是相继,净念相继,这就是反闻闻自性。为什麽特别用耳根的闻?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因此文殊菩萨在六根当中为我们拣择耳根。
这两个菩萨他们的法门,我们合在一起用,我们都摄六根怎麽都摄?你能摄住自己的耳根,你六根就摄住了,摄就是集中、专注。所以念佛该怎麽念?最重要的是听自己念佛,都摄耳根,反闻闻佛号,这就是反闻闻自性,不要闻外面的声音,外面谁在说话,谁在敲打法器,甚至别人念佛、念佛机念佛那个佛号,我们都不要去理会,就听自己念佛,这是反闻闻佛号。佛号从自己自性中流出来,你又把它听到自性当中,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听不清楚,说明你在打妄想,你没有都摄耳根;你没有都摄耳根,你也就没有办法都摄六根。所以两位大菩萨方法一合起来,再加上中间阿弥陀佛,这西方三圣全了。反闻闻自性,就是反闻闻阿弥陀佛。自己能够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才能闻到你在念佛;自己神不守舍,在打妄想,就像夏莲居老居士讲的,「己尚不闻佛岂闻?」你自己都没有听到自己念佛,你想阿弥陀佛怎麽会听到你念佛?这个方法最妙。在日常生活二六时中,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怎麽不间断?二六时中都听到自己念佛声,你可以不出声念佛,但是你还是能听到自己念佛,听什麽?心里的声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清清楚楚、历历分明,你这个功夫就成片了,成片就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你就一定能见性。念到什麽时候见性?你不要去管,你想「什麽时候见性」,完了,这就是妄想,这就是夹杂,把三昧功夫破坏了。直念去,不管它,管它什麽时候见性,一直念下去,念到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自然脱落,那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你就自然见性了。所以在这个境界上用功,用力不得,只能够自自然然,用力就用力在念佛上,不能夹杂其他的念头。所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里给我们提示了深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是前后左右无不是道,那是到了什麽?已经念到心空了,佛号也忘了,能念、所念都脱落,能念的是自己的心,所念的是这句佛号。能念、所念没有了,这时候一看,原来我们这个境界就是极乐世界,原来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能念的是阿弥陀佛,所念的是阿弥陀佛,能所不二;不仅自己是阿弥陀佛,你看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就是这个境界。
下来说到,「博我以文,知真如之不变而随缘。约我以礼,知真如之随缘而不变」。真如本性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是在体上讲,随缘是从相上说,随一切相的缘,随一切众生的缘。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是广义的,就是一切的现象都是众生,相上讲广博。菩萨不仅要证得自性般若智慧,还要修后得智。自性本有般若智慧叫根本智,你证得真如,根本智得到了,后得智也得到。后得智是了解宇宙一切现象,就是了解。怎麽了解?随缘了解,随一切现象你都能够了知,同时你又不变,心还是空寂不动的。所以讲到博,博我以文,从相上讲的,广博的;从体上讲是讲约,简约,简约就是一,万法归一,所以它又是不变。
「未来无尽,我愿无尽,故欲罢不能」,这是菩萨大愿,尽未来际,无尽的未来,广度一切众生,众生不尽,我誓不成佛,所以叫欲罢不能。就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众生度尽了,才方证菩提。这个话在理上讲,确实如此。理上讲怎麽讲?只要你眼中还有一个众生存在,你确实不能成佛,一定要众生都尽了(怎麽叫尽?都成佛了),你才能成佛。这个道理也不难懂,譬如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人是好人的时候,他对我来讲真是好人;如果一个人我看他是坏人,整天猜疑他,他对我来讲就真的是坏人。
我常常讲这麽一个小故事,在一个都市里,一个年轻的女子,她是个白领阶层,上班的,租了一个公寓搬进去,发现她的邻居是一个单亲的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家里比较穷。这个女子就担心这家穷人可能会来佔我的便宜,所以就不跟她来往、不跟她打交道。结果有一天晚上,这个大楼里忽然停了电,高层公寓一停电就一片漆黑,这个年轻女子一个人在家里觉得心里有点发毛。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她更加的毛骨悚然,然后就问「谁呀?」门外一个孩子的声音回答说,「姐姐,我妈妈问妳有没有蜡烛?」这个小孩原来是邻居家的孩子,这个女子心就比较定一点,不是坏人。但是转念又一想,这家怎麽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黑灯瞎火的向我来讨蜡烛来了。于是就非常粗鲁的跟他回敬了一句:「没有!」结果门外那个男孩又继续说,「姐姐,我妈妈知道妳可能没有蜡烛,让我给您送两根来」。这个女子听到之后,一下子就觉得非常的羞愧,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人家是给妳送蜡烛的,妳却以为别人来讨妳便宜,还不给人家,你看看!所以这女子觉得非常惭愧,表示忏悔,从此就跟这一家人结成了好朋友。
所以你看这个女子,她眼目中一开始看这家,带着猜疑、防备,看到好像是不正经的家庭,看到好像常常想要来佔我便宜的,所以跟它离得远远的;当念头一转过来,这一家人就是好人了。实际上那家人有没有好和坏?好和坏都在这个女子自己心上,她的分别而已。所以我们要是学会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他们真的都是好人,他对我是好人。他明明是来害我的,也是好人吗?也是好人,你不要想着他是害你,你想着他是害你,你肯定是心里去找一些证据来证明他害你,那他真的就在害你了。他来害你,你还是把他当作好人,没有想到他在害你,没有想过他是坏人,他对你就是好人。这就是佛法里讲的,「一切法由心想生」,你为什麽想他害你,为什麽不想到他来给你消业障?他是来有恩于你,是你的恩人,不是你的敌人。是敌人还是恩人,是你自己心想出来的。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我们就知道该怎麽样去存心,看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什麽事都是好事。
打个比方,忽然今天天气转凉了,打个喷嚏,有的人他会想,我打喷嚏是不是感染病毒了?现在流感病毒很严重,什麽禽流感、猪流感,我可能是不是遭上了?这麽一想,又打一个喷嚏,心就更慌了,「完了,今天打喷嚏,明天恐怕就喉咙痛(因为我一般都是一着凉就喉咙痛),喉咙痛完了,肯定就到我胸部发闷,胸部发闷之后肯定就发烧,第三天发闷,第四天发烧,第五天恐怕我就不能工作了,我就得休息了。到第六天要是过不去,那恐怕真的就是感染上禽流感了,我就完了」。你看,才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妄想就已经牵引到第五天以后你躺在床上动不了的情形。你这麽一想会不会成真?真的会成真。你干嘛这样折磨自己,为什麽不往好的地方想?我打个喷嚏没啥,不会有什麽事情,再加上念阿弥陀佛,更不会有事。你这样想着没事,真的就没事,病也是你想出来的。所以你看刘素云居士,她得了红斑狼疮,她没把这个病放在心上,这是绝症。她认识的人得红斑狼疮的都死了,她还当没事,就念佛,念了几年念好了,现在一点事都没有了。意念的力量太厉害了,看你怎麽用。所以,为什麽不把人人都想着是好人,事事都想着是好事?你才是对得起自己,你的心就好,因为你心只装着好人,只装着好事,只有对人的感恩,你不会看别人不顺眼,你不会心里面有不满、有烦恼,你没有这些。
这个道理你懂了,再进一步,看一切人都是菩萨,这是印光大师讲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你自己不知不觉也成菩萨了,为什麽?你是菩萨心,你心里都装的是菩萨,除了菩萨以外没有别的人,你已经是菩萨心了,你就成菩萨了。如果你见一切人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你眼里除了佛以外,你没有别的众生,你这个时候就成佛。所以成佛怎麽成的?见一切众生皆是佛,你就成佛了。这就是我刚才讲到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就是这个意思,在理上讲就是这个意思,不难懂。什麽时候众生度尽?你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不是众生度尽了吗?那你就成佛了,是同时成佛的。你如果看到还有一个众生没成佛,对不起,你还没成佛;你要看到一切众生都成佛了,《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时候你就成佛了。所以你成佛不是自己成的,你是跟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全是往自性中求。你这才明白,为什麽《金刚经》上讲,佛度尽一切众生,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已,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得灭度已,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我度尽一切众生,为什麽说没有一个众生得度,因为什麽?众生本来是佛,你现在看到真的众生本来是佛。难道是我度的吗?不是我度的。他本来就是,跟你度不度没关係。所以就是实无一众生得灭度,他本来就是圆圆满满的佛,只是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看到他们不是佛。你看到他们不是佛,所以你发心度他们,等到你把他们度成佛了,你一看,根本不是你度的,他们本来就是佛,实际上是他们度你,不是你度他们。这是佛讲的真实境界,就是这样,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全是自己转观念。只是你自己在迷的时候你看到有众生,觉了之后,没有众生,只有佛,只在觉迷而已,只因一念觉悟和迷惑的差别,哪有圣凡之彼此?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众生,我们发大愿,发慈悲愿要去度,欲罢不能,等到看到一切众生得度了,这就罢了,停止了。这个停止不是说什麽都不做,还是在度众生,但是他存心不一样,他不是在度众生了,他是在供养诸佛。这是普贤大愿「礼敬诸佛,称讚如来」,供养一切如来,在他的眼中没有众生,只有如来,所以还是没有休止的。这种也不是自己起心动念要去做什麽事,都是什麽?随感随应。
「全性起修,故曰既竭吾才不可谓无」,全性起修,性就是真如本性,你完全明瞭了,一切法由真如本性所生,你在这样明瞭的基础上,这样觉悟的基础上起修,你开始修。所以你所修的,全在性上,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度与度他不二,为什麽?因为你明瞭自他不二,修自己也是度众生,度众生也是修自己,这是全性起修,性修不二。所以你很努力的去做,「既竭吾才」,这是尽心尽力去度众生,但是心里没有执着,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没有想到是我在度众生。你有我相,度的众生是人相、众生相,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历无量无边劫,这是寿者相,这四相都得放下,尽心尽力,确实心里一点分别执着都没有,心地清净。所以「既竭吾才不可谓无」,因为你不着于空、无,所以你尽心尽力度众生。
「故如有所立卓尔,不可谓有」,如有所立是你修行功夫增上,你在广度众生,你立定了修行的根基。如有所立卓尔,是卓然有所立、有所成就了,但是不可谓有,有没有?没有成就,你要有「成就」这个念头,你就没有成就。一定要做到三轮体空,所谓我在度众生、众生在被我度、我用什麽方法度,这个三轮都得空掉,不要有这个念头,一味做去。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似的,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老老实实念,不要刻意说是我在念佛;我在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在那里跟我感应道交;我什麽时候能往生,念到什麽时候功夫成熟,什麽时候成片,一心不乱,那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我。念佛的时候,不要有这些念头,就是老老实实听自己念,听得清清楚楚就可以了,再多一个念头都叫妄念。这叫老实念,不要有怀疑,念到自然功夫成熟的时候,佛就来接引,那时候你不用去预期,也不是你能预期得到的,真正是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的。
下面又说,「故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里你要是有一个「欲」,有要想怎麽样达到自己的修学目标,那就不究竟,你的功夫就不会很高。「末由也已」,末就是无,末由也已就是你不会达到究竟。所以要把「虽欲从之」的欲也放下,这是真正老实,心里什麽都不想,就是一句佛号。夫子在《论语》当中讲念仁,仁爱的仁,仁就是佛。仁是慈悲,佛是什麽?佛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念仁就是念佛,念佛也是念仁。《论语》上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的工夫,这麽短的时间都不曾违背过仁心。「造次」的时候,就是你很忙的时候,你不会退你的仁心;「颠沛必于是」,颠沛是你很多挫折,经受苦难的时候,颠沛流离,你的仁心也不会减退,这就是功夫成片,一味的。念佛也能念到这样,你要能念到功夫成片,不仅说无终食之间违仁,没有一秒钟违背你的念佛心,你功夫就成片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管什麽样的境界来,顺逆境界都随它去,佛号始终不停,你这是真正功夫成片,再进一步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事一心,相当于阿罗汉果,你出三界了;理一心,相当于禅宗明心见性,你成佛了。所以念佛就是把孔颜心法落实,我们怎麽做?孔子、颜回这些方法、这些原则理论我们懂了,但是方法怎麽做我们总觉得不踏实。念阿弥陀佛踏实,又简单、又容易、又方便,佛号谁不会念?四个字,你要想多念两个,念六个字也行,「南无阿弥陀佛」可以,「阿弥陀佛」也可以,一直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片,孔颜心法你全贯通了。
下面说「夫子之道之妙,即各各本具之真心也」,这是颜回讚叹夫子之道,实际上就是讚叹各个人本具的真如本性、真心,人人分上本有。「非颜子之善学,乌能知夫子之善诱乎?」如果颜回不是真正善学、好学,他不可能观察得这麽细致,他怎麽能够知道孔老夫子循循善诱里头深刻的意义和内容?善诱,你看这一章就告诉我们,他的善诱,不仅是他有好的方法教导我们,他自己表演出来,颜回看明白了,所以在这里极力的讚叹夫子,夫子之道的高深,而又循循善诱。
这使我们也想到《金刚经》上世尊每天为弟子们的表演,跟夫子没有两样。你看世尊,这经上一开头讲,世尊每天依旧是这样的生活,到时间的时候,入舍卫大城乞食,他的工作是乞食,乞食是为什麽?跟众生结法缘。因为向众生乞讨,别人给他饭,这是施食,佛必定是回报以法,给他说法,施法,所以乞食也是度众生。你看佛每天出去乞食,依次第乞已,乞食只能乞七家,第一家不给,到第二家,第二家还不给,到第三家,最多不能超过七家。如果七家都不给,今天就不乞了,就回到僧团,别人乞多的,他可以分一点。因为僧团里面,当时佛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常随弟子,大家乞来的溷在一起,平均分配,真是共产主义。世尊次第乞已,然后还至本处,回到自己的居所,他的居所是大树之下,树下一宿的。洗足已,敷座而坐,上了法座,他的法座就是一个草团,哪有像我们现在有个课堂这麽好,还有摄影棚?什麽都没有,在大树下一坐,开始讲经说法,教化弟子。每天都是这个工作,天天如是,表演了几十年。
终于这一天,须菩提尊者,这是世尊弟子当中解空第一的,他看明白了。就像颜回忽然有一天看明白孔子,就讚叹孔子循循善诱,须菩提讚叹佛什麽?他是感动得涕泪交流,讚叹世尊,说世尊「善付嘱诸菩萨」,付嘱就是教导,善于教导诸位菩萨,菩萨是佛的弟子。这跟颜回一样,他看明白了,须菩提也好学,看到世尊这样的表演,终于看明白了,体会到世尊的道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须菩提他理解了、开悟了,然后向世尊请教。他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云何应住?」第二个是「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心应该住在哪里?这个住不是身住在哪,是心住在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我们怎麽样降伏我们心中的烦恼。世尊就应须菩提尊者的请问,讲出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发起的因缘,跟颜子评论(就是讚叹)他老师,是一样的。须菩提善学,颜子也是善学。这麽多弟子里面,就是颜回能说出这样的话,说夫子循循善诱;世尊也是,这麽多的弟子,只有须菩提能够说出来,世尊善付嘱诸菩萨。不是善学,怎麽能看出老师的善诱?从这里我们要看到,什麽叫好学,什麽叫善学?善学不是说我就每天听老师讲课,更重要的是你观察老师,你在身边仔细观察他一举一动,体会他的存心,体会他的道。道在哪?道无所不在,道就是生活。世尊每天都是如此生活的,天天如是,别人看不出来,须菩提看了几十年终于看出来了,道原来不可须臾离也,不离开我们的,道不离开我们的生活,大道就在平常日用当中。我们具体怎麽落实?在日用平常,保持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存心,待人处事接物都不要丢掉这个心,不忘失这个心,你就在修道,这个心就是性德。要是忘失了这个心,即使是做了好事,都变得不好了。
有同修昨天还问我,「我很想帮人,但是看到别人不理解我、不听我的,我心里就很生气、很烦恼」。我说,你这个心就失掉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了,你帮人也不是帮人了,好事也不是好事了。为什麽?自己都生烦恼,自己都帮不了自己,你怎麽能够帮助别人?自度度不了,你怎麽能度别人?佛讲的,不能自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什麽叫自度?你能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自度,自度同时你就能度人。这是我们平时用功要这麽用,这是我们老师的心传。这章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在这章上,因为这章确实讲得非常深刻,我们从中体会孔颜心法。下来我们看第十二章。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作者:钟茂森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