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时间:2025-03-26 21:29   编辑:钟茂森   点击: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章我们先看李炳老《雪公讲要》,他的《论语讲要》。雪公引「《集解》孔安国注」,这个《集解》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论语集解》里面又引用孔安国的注解。孔安国是在何晏之前,西汉时代的一位经学家,他是孔子的后代。他的注是这样讲的,「有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孔安国的注解里面讲,圣人要出世,圣人是受命于天,上天赋予他使命,来到这个人世间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使世界大同、天下和谐,这是圣人来到这个世间的使命。自古凡是有圣人出世,必有祥瑞的征象,这个「凤鸟至,河出图」就是两种瑞相,凤就是凤凰。孔老夫子懂这个道理,他希望圣人能够出世。

 

 

 

河出图,我们看到《周易.系辞传》里面有讲到,「河出图,洛出书」,河洛图是很早的,有圣人出世。这个河洛图,河图就是八卦,八卦最早是伏羲画的。伏羲是圣人,是在五千年前的,他画了八卦;后来文王给八卦做了一个解释,很简单的解释,每一个卦象做了一个简短的解释;之后,周公又给每一个卦的每一爻也做了解释;孔子又在这个基础上做更为周详的解释,这就是《周易》。《易经》为什麽叫《周易》?「周」是周朝的周,因为是文王来解卦,下了这个解释,还有周公,孔子也属于周朝,东周末年,春秋时代,还算是周朝,所以叫《周易》。圣人来到世间,依天地的运作,效法天地之德,「八卦」、《周易》,这都是圣人用来学习、效法的。孔老夫子讲,他如果能够早一点学《周易》,如果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孔老夫子以《周易》做为自己反省、改过自新的标准。《周易》,当然都不是普通人所作的,是圣人把天地的智慧带到人间来。

 

 

 

现在孔老夫子很感叹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今天无此瑞」,没有这种瑞相,所以他自己叹息。「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这个已就是停止,一般我们讲,我可能要到头了,感伤不能见这些瑞相。这是孔子藉凤鸟、藉河图来感叹自己不逢明君。当时孔子在春秋时期,那真的是礼崩乐坏的乱世,没有一个国君能够任用孔子,孔子一生很想做周公那样的人物。周公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了盛世,制礼作乐,以传后世。结果孔老夫子很感叹,自己虽然有周公那样的抱负,也实际上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可是遇不到像文王、武王这样的圣君,自己有本事也不得其用,所以感伤。『吾已矣夫』,就是感伤,他说见不到凤鸟、河图,就是见不到圣明的君主,因此就不能够推行大道。这是古人所感叹的,生不逢时。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注解说,「此老热肠犹昔」。蕅益大师点评就这麽一句,可以说把孔老夫子的心态都给我们勾勒出来。「此老」就是讲孔子这位老人,这位老人的热血心肠还像过去一样,没有改变。虽然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明君,不能够得其用,但是自己那一颗推行大道、救度众生的热心没有改变过。这是什麽?真实的仁爱、慈悲,不会因为能不能够得其用、是不是生逢时而有改变。能不能得其用、有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那是机缘问题,但是,自己有没有这种热心肠,有没有这种慈悲、仁爱,那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没有这样的机缘而退心。古诗有一句诗说得好,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他比喻成老马,老骥,这是千里马到老了,虽然已经老了,但是牠的志向仍在千里之外。

 

 

 

孔老夫子这种感叹,表面上看他是一种感伤,实际上他还是在抒发自己的那种抱负,大愿从没有改变过。虽然现在已经年纪老了,但是希望推行周公之治这种心从来没有退过,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从来没有堕过青云之志。正如菩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在未来际,哪怕是这一生不能度尽,来生下世,生生世世都不退自己的菩萨愿,这个心、这个愿才是真的。身体是可以老化,但是愿是不退的。身体是个暂时的皮囊,可以换的,身体有生灭,可是我们的灵性是不会生灭的。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愿,即使是在临命终时,这种愿会引导我们的神识,民间讲灵魂,到更好的地方去,那麽你就是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还是要干这桩事情,还是要推行圣贤之道,还是要救世救民。

 

 

 

我们现在求往生,不就是走这条路吗?所以年纪大了,更需要提高我们的警觉性,保持我们的大愿。因为什麽?离最后终点不远了。我们努力精进,在我们离开这个臭皮囊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然后立即乘愿再来,完成我们的圣贤使命。到你回来的时候,那一定就有凤凰来仪、河洛出图,那是什麽?众生福报现前。所以从孔老夫子这种感叹,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位老人家的灵性一定是不断的提升,因为他没有气馁过,没有退心过,他一定会再来,什麽时候来?众生福报现前的时候。什麽叫福报现前?我们肯听他的话,愿意依教奉行,他就来了。

 

 

 

这个凤鸟至、河出图,都是福报的瑞相现前。为什麽?因为这些景象都是众生心念所感召,它不是什麽神奇的、神话的东西。真的,我们这个心好善好德,追求真善美,真善美的东西它就会出现;如果我们的心不求真善美,追求什麽?贪瞋痴,这个世界环境会愈来愈差,过去有的那些珍奇名贵的品种,慢慢就会消失掉。你看凤凰,孔老夫子那个时候就没有了,现在不仅凤凰没有了,不少的珍奇动物现在也都濒临灭绝。为什麽?这就是人心的感召,环境愈来愈差,愈来愈不适合居住,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现在全球暖化,北极熊已经没有多少地方能住了,因为什麽?没有冰了,很大量的这些北极熊,最后必须可能都淹死在海里。我记得小的时候,我生长在农村,我爷爷奶奶都是农村人,我上学的时候还常常回农村看望爷爷奶奶、家里人。那时候,我们是广州市郊农村,在山上还能採到那些很好的菌种,那些蘑菰很鲜美,可是现在全没有了。现在我们家乡已经不是农村了,都变成城市。我们家乡广州萝岗,原来是水果之乡,产的水果都很甜,橙子、荔枝,现在那个味道都不对了,跟以前相比,完全不是那个味。这就是什麽?你看,三十年这就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这种情形,不能够气馁,不能够失望,还应该效法孔老夫子那样,「此老热肠犹昔」,我们热心肠不能退,要发愿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帮助消灾免难。怎麽帮助?最有效的方法,我们恩师常说的,推广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孔老夫子当年正是推广这个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推广这个教育,圣人的事业就是在推广教育,愈是在苦难的时期,愈要推广。

 

 

 

我们也很欣喜看到,中国现在对传统文化已经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逐步逐步在重视这个问题,知道真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看到新闻报导,八月六号,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参加完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央集体学习之后,接受新华社记者採访的时候表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要心存敬畏,二要心存感恩。文化部长说出这样的话,让我们看到了非常欣喜,这个话过去没说过。心存敬畏,敬畏什麽他没有说。在过去,古人对天地鬼神都有敬畏心,对因果报应都有敬畏心。我们怎麽样来培养我们的敬畏心?必须要大力推动因果教育。人懂得因果,他才会有敬畏心;人不懂因果,怎麽可能有敬畏心?真的叫肆无忌惮,天不怕、地不怕。他不是不怕,是报应没到,报应到了,他比谁都害怕,所以因果教育培养敬畏心。怎麽样生感恩心?伦理、道德的教育培养感恩心。蔡武部长提到这两条,如何落实?就是要推动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中国如果能够落实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国家一定安定和谐。中国安定了,全世界都能安定,这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最迅速的国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它要安定,才能够使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这不正是我们恩师现在在努力提倡和推广的吗?老人家现在不在澳洲长住,澳洲的生活那是太好了,简直像天堂一样,气候、空气、阳光,现在图文巴水分都充足了。自从大家做三时系念以后,雨水充足,不像以前那样干旱了,这是大家的功德感召,环境是随着心来转的。这麽好的地方,老人家不住,跑到香港弹丸之地,为什麽?为什麽天堂不住,要去下凡?没有别的,老人家说,这样离祖国近一些,能够帮助更多的同胞觉悟,大家能够破迷开悟,就能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老人家今年八十四,孔老夫子走的时候才七十三,我们恩师八十四了,蕅益大师这句话,「此老热肠犹昔」,也是我们恩师的写照。老人家不仅照顾中国,也照顾全世界。你看,他几乎是每年都会到各国跑一趟,就是今年以来,我跟着他的,就走过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他也回来过,好多个地方,马来西亚都去过好几次了,就是今年。

 

 

 

为什麽他放下清闲的日子不过,要这麽苦、这麽累到处跑?没有别的,周游列国还是为了推广圣贤之道,推广伦理、道德教育。我们看到恩师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每天只要停下来就是讲经,有时候讲两个小时、有时候讲四个小时一天,八十四岁的老人!不讲经的时候,一定就是在推动宗教团结,出席国际宗教的和平会议,把老祖宗的这些教学理念向世人介绍。这一股推广的力量,确实也是有很大效果,我们很欣喜看到,《弟子规》在全世界华人地区迅速的推广。现在在中国大陆几乎每一个省、市,学校都在学习《弟子规》,全国各地都在热心的办传统文化论坛,回归传统文化,提倡圣贤教育,这是老人家功不唐捐。我们后生晚辈就更需要努力,如果我们要是懈怠,我们自己懒惰,不能发愤,我们太惭愧了。我们首先自己要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自己没有成就,没有定、没有慧,你想帮助都不可能,不仅帮助不了别人,会给别人拉走了,自己跟着烦恼去了。这是第九章。下面我们来看第十章。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根据雪公《论语讲要》,这个『子』就是孔子,孔老夫子见到三种人,一个是『齐衰(音资崔)者』,齐衰者是穿着丧服的人,过去我们讲披麻戴孝。披麻戴孝,按照古礼其实分成五种,丧服有五种丧服,这个齐衰是第二种,最重的叫斩衰,五服第一个叫斩衰。斩衰是为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媳妇为自己的公公婆婆,或者是承重孙为自己的祖父母,还有妻妾为自己的夫君(丈夫),这都是要穿斩衰,这是最重的丧服;另外,臣子为自己的君主,也是一样,要服斩衰。第二种叫齐衰,就是这里讲的「齐衰者」,齐衰稍微轻一点,就是亲人稍微远一点的,不是父母,譬如说伯父、伯母这一类的。第三种是大功,就更次一等,亲戚关係就更疏远了。小功是第四种。第五种叫缌麻,缌麻是最远的。缌麻是用细麻布做的衣服,斩衰是用粗麻布做的,披麻戴孝,一般都是讲斩衰。当然它麻的质地愈细,代表关係愈疏远。另外,服丧的时间也不同,斩衰,穿斩衰为自己的父母这些最至亲的人来服丧的话,要三年。当然,《礼记》上讲的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五个月,头尾三年,这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就是「丧尽礼」的意思。缌麻是最轻的,只要服丧三个月,所以这五种孝服不同。

 

 

 

雪公引《皇疏》,这是南北朝时代的皇侃,《皇疏》说,「言齐,则斩从,可知。而大功,不预也」。皇侃也是经学家,他有一个《论语》注疏,叫《论语义疏》,所以叫《皇疏》。他讲到,这里说「子见齐衰者」,说到齐,「则斩从」,齐衰是比斩衰要次一等,如果见到齐衰的人,都能够『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当然对斩衰的人更是如此。「大功」就是大功、小功、缌麻,后面三等,那就「不预也」,就没有需要这样做。这是孔老夫子见到服齐衰这种丧服的人,即使是他们很年少,孔老夫子都不会定在那不动,「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譬如说他坐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人穿着孝服走过,孔老夫子一定会站起来,表示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怜悯,不会视若罔然,好像什麽事没发生一样,视若无睹,这就不对了。过之必趋,这是经过的时候,必须是快走经过他,不会慢吞吞的。当然这个趋,「进必趋,退必迟」这个趋,快走也不是奔跑,奔跑也失了威仪,他是快走两步,这是见到穿丧服的人。

 

 

 

还有第二种人,是『冕衣裳者』,根据《皇疏》,「冕衣裳者,《周礼》:大夫以上之服也」。「冕」是冠冕(我们讲冠冕堂皇),这是礼冠,帽子,礼帽。「衣裳」,衣是指上身上衣,裳是下衣,这都是礼服。看到这些戴着礼冠、穿着礼服的人,这些人都是大夫以上(按照《周礼》),这属于大官。在春秋时期,周朝分五个阶级,最大的、最高的是天子,底下是诸侯,再下面是大夫,大夫是天子的官员,或者是诸侯的官员,诸侯叫国君。大夫底下是士人,士人是读书人,但是他没有做官,可是他可以做官,只要有人用他,他就可以出来。像孔老夫子做过大夫,他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但是做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士人的阶级,一般的读书人,他有才华、有能力,但是他没有得到重用,士人。再下一个阶级就是一般的庶人,平民老百姓。孔老夫子见到做官的人,在高位,身居高位者,必定也是对他礼敬,也是「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虽少是年纪很轻,做官的人也有年纪很轻的,因为当时有世袭的,父传子,这个官位也可以世袭。还有一种是『瞽者』,瞽者就是盲人,残疾人士。孔老夫子见到这三种人,都会身体有表示礼敬的动作,对穿着丧服的人是表示同情;对那些有官位的、穿着礼服的人,表示尊重;对那些残疾的人,表示怜悯,这是孔老夫子他的动作所代表的含义。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夫子的存心是很仁慈,而且真的很诚敬,对一切人都是这样诚敬,尤其是对需要尊敬的人,这就是礼。礼,他的存心就是敬,但是对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式,表示方式虽然不同,敬意是一样的。《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你有敬意,你自然就能够做得符合礼。这章主要就是我们从孔老夫子的言语、动作当中,体会他的那种诚敬心和看他的礼。下面我们来看第十一章,十一章比较长,也是非常精彩的一章。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作者:钟茂森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