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这章是讲曾子一生行孝,到自己去世前,真是毫无愧意,真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曾子有疾』,这个疾是很重的病,是临终之前得重病。我们知道曾子也是孔子一位得意的门生,他比孔子小很多,好像小四十多岁,这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里面有讲到他。曾参,这是他名字,曾参年轻的时候孝养父母,有一次上山砍柴去了,他母亲一个人在家,家里来了朋友。结果母亲不知道怎麽招待,心里有点紧张,慌了神,想到自己儿子在山上砍柴,如何把他赶快叫唤回来?就想了一个方法,咬自己手指。过去又没有手机,没那麽方便,他妈妈就想到咬手指。这十指连心,一咬手指就痛,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就赶紧往家里跑,不知道家里发生什麽事。回到家一看,才知道家里来客人了,他母亲告诉他,「我不知道该怎麽把你唤回来,所以咬自己手指,让你得到感应」。你看看,曾子如果不是心地纯孝,跟他母亲心连着心,怎麽可能有这种感应?现在人真的是,他父母要把他叫回来,打手机打爆机了他可能都不理会,更不要说咬手指了。所以真是,看到曾子,愧死愧死!《弟子规》上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第一条,曾子做到圆满了,所以曾子至孝。孔子讲《孝经》是专门对曾子讲,曾子是当机众,他有资格接受夫子的《孝经》大法,不是这样的孝子,怎麽能传承孝道?
你看他这里给我们做了榜样,一生行孝,到最后临走之前,有了重病,他知道自己要离开人世了,这种人心地纯孝纯善,所以他心很清明,他都有预知,知道自己快走了,临走还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所以『召门弟子曰』,把这些学生们、门人都召来,跟他们讲,『启予足,启予手』,这个启就是开启,予是我。根据《集解》郑玄的注解(《论语集解》里头引了郑玄的注解)说,「启,开也。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之,故使弟子开衾视之也」。衾是棉被,曾子当时盖着被子,他让弟子们把被子掀开看看他的身体,看看他的手足,他还是那样完好无缺。这是《孝经》里面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行孝之始在于不毁伤身体(曾子一生做到了,要说做一年二年、一天二天不难,可是做一辈子就难了),为什麽?身体就是父母的分身,身体是父母的,不是自己的,所以爱护自己身体就是爱护父母、就是孝敬父母,这是孝敬之始。爱敬身体,当然也爱敬自己的德行,自爱自重,这也是孝。不敢毁伤自己的德行,不能让父母蒙羞,曾子也做到了。所以曾子真正没有白听孔子的《孝经》,孔子告诉他,他全部落实,也跟颜回一样「不违如愚」,难能可贵。所以弟子们打开被子一看,他的身体果然没有被毁伤过,可见得他平时那麽小心谨慎的来保护自己身体。他底下讲,『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句我们平常用得很多,它是出自于《诗经.小雅.小旻篇》。「战战」就是恐惧的样子,就像人打冷颤一样,害怕得颤抖;「兢兢」是戒,所谓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两个是比喻戒慎恐惧的样子,就好像一个人站在千米深的悬崖边上,如临深渊,你会很害怕跌倒,跌下去是粉身碎骨;在薄冰之上,你小心翼翼,走路都要轻的,踏得重了可能就掉到冰窟窿里去了,这个意思,所以这是表示小心谨慎、战兢戒慎。这是曾子教育门徒要行孝,自己身教,做个好样子让他们看看,这叫三转法轮。示转,先示现好样子,我先做到了;然后告诉你,你也要做,这是言教,叫劝转;示转、劝转,最后是作证转,作证转是什麽?他让这些门徒看一看,掀开被子看看,我真做到了,我说到做到,没有假的,作证。
最后他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就是从今以后,我知道,「吾知」是我自己知道,可以免了。免了什麽?就是行孝到这里就圆满了。《孝经》里面最后也讲到,孝之道,在父母离开之后,你能够常常祭祀,终身不改,这也就是尽到了孝道,孝子之义终了。最后还叫一声『小子』,就是呼喊弟子一声,意思是说,你们要记住。所以行孝,自始至终,一直到最后老死,曾子做到了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他行孝,孝是仁之本,他以孝、仁为己任,一直做到终老。
雪公在《讲要》里面还提到一段,这是用佛法再给它提升,「人皆有死,但有不死之性」,会死的是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的灵性是不死的。曾子对这一点还并不是非常明瞭,他能做到世间大孝,但是他不知道人死了以后还会有,所以他会说「吾知免夫」,就是到我现在,我就可以免了。其实不能免,还得继续,行孝是生生世世无有间断,佛家讲的,一直到成佛才能圆满。成佛还是行孝,成佛度众生,把众生看作自己父母,所以这个是无止境,怎麽能免?普通人不知道人有轮回、灵性不灭,所以他就不能够真正率性修道。《中庸》上面讲的率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个性不灭,所以修道也不能停,怎麽能免?
《易经》,孔子注的《易经.系辞传》上有这麽两句话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是讲父精母血,受精卵,这是物质的,这是个生命的载体。但是光有这麽一个物质,如果没有灵魂,也不能叫生命,所以「游魂为变」,魂投进去了,就是入胎了,这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然后他慢慢长大,出生了,最后成长到终老。然后死的时候,这个游魂又从身体离开了,又找另外一个身体,舍身受身,这就是轮回的现象,生生世世我们都干这个。孔子也承认有轮回,他讲「游魂为变」,生生世世就是这样的变迁。所以,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怕死,知道人根本不会死,也根本没有死,只是变换身体。身体就像衣服一样,穿了几十年,穿旧了,不能再用了,把它脱下来换一件新的衣服,旧的衣服一把火烧掉,火化了,新的衣服又从头来过。
所以真正明瞭的人,他不怕死,他只怕损道。曾子这里给我们示现的,他是把道看作比生命还重要,临死之前,还不忘孝道,给弟子们做好榜样。所以孔子讲杀身以成仁,孟子讲舍生以取义,真正明白了,知道身命不足惜。因为,只有一次,那是应该珍惜,可是你生生世世无量次了,它就并不是那麽重要。重要是什麽?成仁、取义,修道,这个重要。所以曾子爱护身体,不是珍惜自己的那个身体而已,不是为自己打算,他是为了圆满孝道,自始至终都是在行孝、在修道。《孝经》上讲,以不敢毁伤身体为始,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为尽孝之终,曾子也做到了。这是曾子,你看,临到最后一口气,还不忘教学,那种慈悲也跟他老师一样,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明是明白,哲是智慧,有智慧,人有智慧、人明白事理,他才能保全其身。这个身,不光是指自己的肉体这个身,是自己的德行,和「修身」的身是一个意思。修身不是指保养身体,不是这个意思,修身是行道立德,用智慧,明白道理了,好好的来行道立德,圆满孝道。蕅益大师下面又说,「推而极之,则佛临涅槃时,披衣示金身,令大众谛观,亦是此意。但未可与着相愚人言也」。这个明哲保身就是孝道,这个道理把它推广至极,讲到究竟圆满,无过于是佛。曾子在临终前示现自己身体是完好,以全孝道;佛也在自己涅槃之前,也是跟曾子差不多,也给大家看,也做个示现。佛临涅槃的时候,我们一般讲是去世之前,涅槃实际上是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是佛要回归无余涅槃,真的离开这个人世了,在这世间教化的缘已经尽了,该度的人都度了,任务完成了,所以佛要准备离开这个世间。当时也是,所有弟子们都非常悲痛,大地都在颤抖,天人无不觉得悲伤,不希望佛离开人世,但是这个缘分尽了,佛要离开。实际上佛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他这种示现只是让我们自己看,我们这些凡人看到,佛怎麽有来有去,入涅槃,也有生死?那是佛随顺我们众生示现这些样子,不坏世间法。但是真正明白的人,他懂得不需要悲伤,为什麽?佛根本没有生灭,不生,哪里有灭?不过,值得悲伤的是那些众生,因为佛在世,众生有得度的因缘,佛不在世了,众生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一样。正如孔子,古人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真的。所以这些弟子们,其实他们的悲伤不光是一个情执问题,他真正是为众生失去这位至圣的导师而悲伤。
佛在临涅槃的时候,他披衣,佛当时在世只有三衣,生活极其简单。他们的衣其实就是一块布,有五衣、有七衣,还有二十五条衣。五衣是短的,劳动时候穿的;七衣是一般做佛事的时候就可以穿,但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如果很正式的场合,要搭二十五衣,二十五条衣,就是袈裟。为什麽叫二十五条?那时候佛和弟子们自己没有衣服,怎麽得到衣服?把别人遗弃的、扔到垃圾桶里头的那些布料一块块捡起来,把它缝在一起。不同颜色就很难看,把它染成一个颜色,叫染色衣。由五块拼在一起的,叫五衣;由七块拼在一起的,叫七衣;二十五块拼起来的,叫二十五条衣,这是袈裟。你看现在的袈裟只是个象征性的,它是搞成一条一条的,有格子的,二十五条,那是象征性的。佛在世真的就是拿那些碎布拼起来,这个叫袈裟,袈裟叫染色衣。佛入灭,他是在双树林,披上二十五衣,示现金色身,而且放光,让弟子们都看到,「令大众谛观」,谛观就是看得真实、真切。「亦是此意」,这什麽意?告诉大家,佛身庄严相好,是佛无量劫修来的,你们也要想得到像佛一样的色身,那也要修。所以佛在临终的时候留下的遗言是劝导大家,勤修正法,捐弃贪淫(贪婪、淫欲),能够遵依佛教,精进行道,这是佛最后的遗命。这跟曾子给弟子们遗命也是一样,让大家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戒慎恐惧的来修身,以全孝道,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但这里又讲,「但未可与着相愚人言也」,着相的人叫愚人,愚蠢的人,他会着什麽相?曾子原来他也爱自己的身,那我爱自己的身,我也可以搞自私自利了。譬如说要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很累,我就不要去帮了,我要保身;遇到要救人的时候,也不肯去救人,害怕危险。你看,变成自私自利了,这是着相,把话都听错了,意思弄错了。人家不是让你爱惜身体就不帮助别人、不救人了,不是这意思。让我们爱惜身体的意思是想到父母,爱父母、敬父母,不能让父母因我而蒙羞,还是修道、修身的事情。我们要听,意思要听准确,所以圣人不是教我们执着这个身,而是应该修道立身。下面我们再看第四章。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作者:钟茂森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