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时间:2025-02-18 21:51   编辑:钟茂森   点击: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根据《论语集解》,「孔安国曰,俱失之也」。俱失之也,是讲奢和俭两方面都不好。「奢不如俭」,两方面虽不好,但是奢比起俭来讲就更不好,奢是奢侈,俭是节俭。『奢则不孙』,孙字是通谦逊的逊字,不逊就是不恭顺,奢侈的人往往就不谦逊。『俭则固』,固就是鄙陋,固执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所以这是讲与其奢不如俭的意思。《集解》里面讲,「奢则僭上,俭则不及礼耳」。奢侈的人,他对上不恭敬,僭越礼法;俭的人,他只是不及礼,可能礼数有点缺失、鄙陋,「固」是当鄙陋来讲。所以这里讲,奢侈而不恭顺,还不如节俭而鄙陋的好。讲究礼最好是中道,不能够过于奢,也不能过于俭,这两者都不符合中道,所谓过犹不及。两个比起来,与其是奢侈而不谦逊,所谓傲气凌人,这样必会遭祸患,还不如节俭而固陋,遭人讥评、讥嫌,这还好一些。所以孔子宁愿主张固陋好,当然最好是行中道,可是中道不容易行,非要偏一边,偏到节俭这边还好。

 

 

 

蕅益大师注解中说,「此与对林放同意」。「林放问礼」这章,在《论语》里面讲的,「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这个意思是相同的。林放相传也是孔子的弟子,他问礼的根本是什麽?孔子回答,「大哉问」,这是讚叹他问得好,这个大是讚叹他,先讚叹他问得好,然后再解答他。确实,问礼的根本,这是难能可贵。孔子答覆林放说,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奢和俭两者都不是礼的根本,可是两者相比起来,俭比较更近于礼之本,所以古德讲「俭以养德」。礼的根本是什麽?道德,是仁。道、德、仁、义、礼这样讲下来,所以礼的根本是道、德、仁、义。能够节俭,比较能够更相近于道德仁义,通过节俭也能够悟本。

 

 

 

「卓吾云」,蕅益大师用李卓吾先生的话说,「救世苦心」。世人已经不能行中庸之道久矣!讲中庸,那是圣人的德行,一般人做不到,太高了,要帮助现代人,讲高的没用处,讲低一点。低的是什麽?世人现在奢侈,所谓骄、奢、淫、逸,我们现在社会比起孔子当时社会,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奢侈浪费多严重。夫子讲与其奢不如俭,这是救世苦心,这是善巧方便,对机说法,提倡节俭,俭以养德。有节俭的美德,人才能够坚守他的正道,才不至于变节,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从节俭当中要养成的。这是夫子救世苦心,对众生的病根来讲。假如说现在人世间全部都是非常节俭,夫子就会倒过来说,与其节俭不如奢侈点好。教育,就像治病一样,他患什麽病,你就给他用什麽药,都不能偏激,过犹不及。

 

 

 

像释迦牟尼佛当年成道之前他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麦,饿得肚皮贴到了嵴梁骨上,六年苦行。后来他意识到,光是过分苦行,无益,对我们的正道没有帮助。所以他最后明白了,把苦行也舍弃了,对那些跟着他一起苦行的人说,你不要做无益苦行。这是对他们讲,因为他们节俭得过分了,一天吃一麦,所以这时候佛肯定对他讲要中道。他不能理解中道,就说「与其俭,不如奢」,他会给他倒过来讲。那都是什麽?治他的病,病好了,把这个也放下。病好了,不能总吃药,总吃药,又吃出病。所以要中道是最高,不能中道,那就对症下药。现在人绝对不可能,你还得讲「与其俭,不如奢」?因为现在一天吃一麦的恐怕找不到了,天天大鱼大肉的人却有之,不少,你去跟他讲「与其奢,宁俭」,这就对了,所以我们提倡节俭,这是救世苦心。下面第三十六章。【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引用得很多,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心境平坦广大,所以叫『坦荡荡』。『长戚戚』,郑康成的注解里面注为「忧惧」,担忧、恐惧,这是长戚戚这个意思,雪公也主张这个意思,比较贴切于小人之心。也有的古注把戚戚底下加一个足字,念蹙(音促),小人长蹙蹙,这个意思就是紧迫、窘迫,这个跟荡荡是相反、相对,这也是一个意思。但是用存心来讲,小人之心常怀忧惧,所以解释成忧惧比较好。为什麽小人和君子有这个区别?「程氏《集释》」,《论语集释》引李二曲《四书反身录》里头的话,李二曲叫李顒,明清时期的大儒,号二曲。他的《四书反身录》这章里面讲,「君子不为名牵,不为利役,便俯仰无愧,便坦荡自得;小人不为名牵,便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长戚戚」。这个讲得好,君子没有名闻利养的心,把名利放下了,自己做正人君子,俯仰无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所以自然坦荡荡,心地宽广,真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小人就反之,为了名利,干出很多不义之事,「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患得患失,没得到想得到,得了之后又怕失掉,所以忧惧。

 

 

 

蕅益大师解释说,「荡荡,即坦字之注脚,所谓居易以俟命也,却是戒慎恐惧之体。戚戚,正是无忌惮处。思之思之」。他说「坦荡荡」这个荡荡就是坦的形容词,形容他平坦、广大的样子。这样是怎麽得来的?「居易以俟命」,《礼记.中庸》里面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居易就是君子修身养性,心平气和而安分守己,等待天命的安排,他不攀缘,这是从慎独中得来,他能戒慎恐惧。戒慎恐惧不是忧惧,他是真正在努力反省检点、改过自新的样子,他就自然有坦荡荡。所以坦荡荡,正因为他心地无思无虑,他才能做到慎独。「戚戚,正是无忌惮处」,小人平时肆无忌惮,行险侥倖,他冒险侥倖,不能慎独,所以他长戚戚,根在这儿。所以「思之思之」,要我们细细体会,把那个长戚戚的因断掉,你就不会有忧惧了,你就能坦荡,要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自私自利就行了。最后,我们来看最后一章,三十七章。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作者:钟茂森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