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时间:2025-01-19 21:07   编辑:钟茂森   点击: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这章我们上次还没有讲完,继续来讲。这是孔子在读『诗』,诗是《诗经》,读『书』,书是《尚书》,这都是上古时代留下来的,还有『执礼』,就是行礼的时候,用的是『雅言』。雅言,根据先儒的说法,就是发音要正,音要正的言语,因为音正才能够义全,那个意思根据读音就明瞭了。也有说雅言是正式的官话,我们讲的正式用语,这个都可以说得通。

 

 

 

我们再看《雪公讲要》里面他有一段讲到,「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这个不可忌讳。这段雪公就讲得很明白,中国的言语(方言)很多,因为地点不同、时代不同,语言有差异,但是要读古书,《诗》《书》以及执礼,必须要用原本的发音。《诗》《书》是五经里面的,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先王的典法,就是典籍,不能够随时随地改变,应该读它本来的读音。这个读音正了,意思就不会偏,所以这里教我们要以雅言,用雅言,就是正式的发音,不能用土音、不能用方言,这个是很重要的提醒。现在我们的话语跟过去的语言确实不一样,虽然语言不同,读起经来还应该读回原本发音。在读经典的时候,有时候遇到君、亲、师长的名字,这是忌讳;中国人都厚道,所以不会直呼父母、国君、师长的名字,这是对于他们的礼敬。常常在读书的时候,读到名字,我们就会用另外一个字代替,或者读谐音,一个其他的音。但是,当我们读到古圣先贤典籍的时候,也不要有这个忌讳,还是该读回原本的音。

 

 

 

下面又说,「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赖是依赖,依赖语言文字,所谓文以载道。「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现在我们要读懂古圣先贤的典籍,必须要有文言文的基础,经典都是用文言写的。文言真正是祖宗的一个智慧发明,因为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差异,我们现在讲的话语的发音,跟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那时候的发音肯定是不一样,所以,假如孔子现在用他的话来跟我们讲话,我们听不懂,语言会不断的产生变化。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譬如说远离家乡几十年,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发现现在那些年轻人讲的口音跟你讲的都不一样。你看,几十年这个发音就有变化,更何况几千年?

 

 

 

老祖宗有智慧,发明了文言文,把语言跟文言分开。语言的发音可以不断的变,但是文言是不变的,文言是显示它的文字意思。自古至今我们都学文言,因此几千年前老祖宗的意思、他的经典的意思,我们看了都能够明白,没有障碍,这是中国文字特有的。你看其他西方国家的文,他们的文字是根据语音来组合而成的文字,语音在变,它的文字也就跟着变了。所以一千年以后的学者都不能够明白一千年前的文字,甚至是考古学的专家、专门学古文字的专家,让他们看那些古希伯来文,他们也未必看得懂,这是什么?它的语文系统里头,语言和文言没有分开,造成了文化传承的障碍。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真正是有智慧、有慈悲,发明这套文言的系统,帮助文化传承,所以你看,几千年传承都没有任何障碍。

 

 

 

可是到今天,我们年轻一辈没有认真学习文言的话,这些古圣先贤的典籍就看不懂了,就产生障碍。现代我们都用白话文,白话文是根据我们语言发明的文字,这就有问题。所以还是应该去学文言,把文言学懂了,阅读古圣先贤的典籍就一点障碍没有,这是一把钥匙,打开传统文化的宝库。所以我们恩师提倡,我们要学儒释道这些传统文化,要扎两个根,一个是德行的根、第二个就是文言文,这两个根都扎好了,你入圣贤教育没有障碍,成就很快。我们学文言,恩师告诉我们,应该熟读一百篇古文。他老人家提到可以用《古文观止》,或者是台湾出的《古今文选》,从那里头选一百篇;又提到,也可以用儒释道祖师大德的文章,来做为我们学习文言的材料。我们现在读《论语》,《论语》总共是二十篇,将近五百章,我们在学《论语》的过程中,又是扎德行,又是学文言。《论语》本身的原文和我们现在所採用的注解,都是用文言写的,所以这两个根在学《论语》的当中可以同时扎。

 

 

 

雪公又讲,「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这里是说明学文言的重要性。文言的能力强,读懂圣贤的意思就不难。然后我们还要在学通文言之后,要考据这个经典原本的发音和意义,就是文字训诂,这方面要下些功夫。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资料,自己没有时间去用功考据,很多先儒已经给我们考据了,像我们现在用的注解,它里头就有很多文字训诂,我们读他们的着作,自己省力气了。

 

 

 

蕅益大师对这章也有一个解释,「果然不俗,今人不知诗书礼,所以开口便俗」。这里讲雅言,蕅益大师把雅言跟俗话相对,也就是将雅言解释成正式的、优雅的言语。学了诗、学了礼、学了书,自然人就脱俗,我们讲这个人受过教育,他有教养,说话雅,他不俗,这是学习圣贤经典的好处。所以读经效果就在变化气质,我们读《论语》,在学的过程中,能够气质改变了,变得更加儒雅,有了温良恭俭让的气质,这样学就成功,学得有效果,所以要常常来反观自己。「今人不知诗书礼」,就「开口便俗」,讲的话都是俗言,不是雅言,为什么?他没读过诗、书、礼。换句话讲,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薰陶,这个人就俗,有市井气,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这是蕅益大师勉励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圣贤典籍,学文、力行要双管齐下。下面我们来看第十八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雪公讲要》里面对这章注解他首先引用《论语集解》,《集解》里头引孔安国的话说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叶(音社)公』是个人,他的名字叫诸梁,是楚国的大夫,在楚国当官的。「食采于叶,僭称公。不对者,未知所以答也」。叶公在叶这个地方,人家称他作公,实际上他的名位不能称为公,公是诸侯里头的,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是很高的,公是第一。叶公不是真正的公,这叫「僭称公」,僭是越分,当然他必定是受人尊重。他就问孔子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他问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于子路』,就是想打听打听,问一问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听听子路的评价。『子路不对』,不对就是「未知所以答也」,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子路虽然天天亲近老师,但是这一下子人家问他,「你老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还总结不出来。因为老师的德行太多了,一、二句话好像不知道怎么个总结。这是子路平时没在这方面用心。

 

 

 

他回来就跟孔子报告,孔子就教他说,『女奚不曰』,你为什么不跟他这么讲?这个女就是你,这是讲子路,奚就是何,你何不,你为什么不这么说?『其为人也』,其是指孔子,这里的话是孔子做一个自我评价。孔子为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三句话是孔子自我评价。『云尔』,这是一个结尾的话,告诉子路,你这样说就对了。这三句话,我们就要用心去体会,这是夫子自我评价。

 

 

 

我们先看《朱子集注》里头评这三句话,他有个解释说,「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所以这三句,实际上孔子自己说自己是个好学的人。孔子自己这样评论自己,在《论语》其他地方也有讲,他自己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也是他自己评论的。孔子讲他自己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只是因为好学。《论语》又有一章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也是孔子自己说自己是好学。实际上,讲的既是谦虚又是实话。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好学。这里面没有什么玄虚的事情,你要是能好学,你也能成就,这是孔子给我们示现的榜样,让我们可以学习。如果他示现一个生而知之的样子,一出生就是天才,我们没办法学他;好学我们就能学。朱子讲这三句话,发愤忘食,是讲他「未得」,就是还没有得道之前,孔子发愤忘食,这是好强、好学,努力精进,废寝忘餐;「已得」,就是他已经得道了,得道了非常的快乐,乐以忘忧,没有忧恼。得道了之后,心里面真的没有任何的忧虑、恐惧。《大学》里面讲,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他已经得道了,当然内心里已经没有忧患、没有恐惧、没有好乐、没有忿懥,忿懥就是愤怒。这就是心中没有贪瞋痴,离开了烦恼,他就乐。那个乐,不是世间五欲之乐,而是法喜,是脱离了烦恼之后的乐,所以叫乐以忘忧。这两者是通过「俛焉日有孳孳」,俛是勤勉的勉,通假字。这个「俛焉日有孳孳」,原文是出于《礼记.表记》,是讲他孜孜不倦、勤勉的努力在求道。「不知老之将至」,就是他已经把自己年岁都忘了,不知道年数之不足。年纪愈来愈大了,自己都没意识到,永远做一个求学者、做一个学生,向古圣先贤学习,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了,就是学完了,学着学着学不完,所以终身在学习。这是孔老夫子自己评价自己好学之笃,笃是用功、专注。这是朱子对这三句话的解释。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者才是为人的」,这个话讲得很直截了当。孔子讲他自己,「其为人也」,虽然我们看他表面上是说自己,实际上他是在教化人,教子路、教众弟子,也教我们,这才是为人。怎么样来做人(为人就是做人)?就是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就是教我们好学、笃敬。下面蕅益大师又说,「今只偷得一人生耳,何尝肯为人哉!既是不肯为人,所以一失人身,万劫难也」。这是讲到六道轮回里头,人身难得,正法难闻。我们这一生得到人身,是什么?「只偷得一人生」,这个偷字把难度给渲染出来了。人身难得,好难好难得!好不容易碰上了一次,这偷得是这个意思。很好彩、很幸运碰上了,这一生做人。现在人得了人身竟然不珍惜,「何尝肯为人哉?」不珍惜就是不肯为人,他不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去认真学习圣贤教育,浪费了这人身的机缘。「既是不肯为人」,他不肯去学习、不肯上进,错过了人身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不好好修,尽造恶业,「所以一失人身,万劫难也」。

 

 

 

这轮回是业力决定的,我们这一生造作五戒十善,善业多,才能够保住人身。如果自己没有断恶修善,贪戾、纵欲,造贪瞋痴,失了人身就到三恶道里去,贪心感应饿鬼道,瞋恚心感应地狱道,愚痴感应的是畜生道。三恶道进去容易,出来难,一进去,万劫难出。这个劫的时间可太长了,一劫,大乘经里讲的一个大劫,相当于将近十三亿年,万劫就是十三万亿年,这还了得!在三恶道里面真是饱受痛苦,好凄凉,就是因为得人身的时候没有把握机会努力修学。所以轮回太苦了,好不容易万劫才有一次机会得人身,得了人身又不肯修,又失人身,又是万劫。佛经里面比喻叫「头出头没」,我们是在深海里头沉沦,好不容易把头浮在水面上,刚吸一口新鲜空气,又沉下去了。无量劫来,我们就干这个事情,在六道里面打转转,而且六道,三恶道的时间多,三善道的时间少。佛在经上有个比喻,人身难得,他跟弟子们讲,弟子们坐在旁边,他先表演,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然后往地上一撒。然后问弟子,撒下去的土(就是到大地上的土)多,还是现在还存在我手指甲上的土多?当然是不成比例了。佛告诉我们,这一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像这指甲里头还夹着一点土。得人身就是这么艰难,机会很少,原因是什么?因为人造恶的业力重,善的业力少。

 

 

 

下面蕅益大师又引王阳明先生的话说,「王阳明曰: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这是形容圣人立志求道,他勇勐精进,为法忘躯,废寝忘食,所以他能够成道。这是讲无有已时,他的志向不退,已就是完结,他志向崇高而从来没有停止。就像《论语》里头曾子说,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到死的时候,才叫完结;还有一口气,还在行仁。「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这个乐以忘忧是讲他圣人得道,这个道是他的境界,法喜充满,他只有快乐,没有忧虑。像孔老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了重重的困难,甚至危险,他还是这样的泰然自在。陈蔡绝粮,险些饿死,他还弹琴;在宋国的时候,险些被司马桓魋杀了,他还讲,「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给我加的德行,想杀我的司马桓魋奈我何?真是乐观,没有任何的忧恼,圣人的境界。我们很羡慕,希望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没别的,就是你放下。能把身放下了,你就能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把身放下,境界不算很高,在佛法里面讲,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把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放下,这是证得初果,小乘初果第一个阶级,就是圣人了,小圣。但是那个境界,凡人就没办法理解。这个「真无有戚时」,戚就是忧戚、忧恼,他心里什么都不执着,当然他就没什么忧戚。我们凡人不同,忧这个、忧那个,因为什么?心里放不下,有的人忧他的财产,有的人忧他的地位、忧他的官位,有的人忧儿女、忧孙子。这些忧恼统统得放下,才能够入圣人境界。这里蕅益大师讲「恐不必云得、不得也」,这也是王阳明先生的意思。这个得、不得,是对朱子而言的,因为朱熹(朱子)在《集注》里讲,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解释成两个境界,未得的时候是发愤忘食,已得是乐以忘忧。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境界,不是两个境界,所以不能说是得、还是不得,未得和已得,不能这样分;是从两个方面来描述同一个境界,这就是圣人境界。圣人志向无有已时,没有完结的时候,他就发愤忘食。这个无有已时,跟菩萨四弘誓愿是相应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境界虽然高广,但是志向无有已时。

 

 

 

他不断的证道,境界不断的往上提升,在每个境界上,他都是乐以忘忧,所以这里不必分开讲未得、已得。也就是说,每个境界上,他都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而在不断的提升。乐以忘忧是发愤忘食的果,发愤忘食也可以说是乐以忘忧的果,互为因果。圣人能够发愤忘食、勇勐精进,所以他能得到乐以忘忧的结果;而这个乐,又不断的推动他勇勐精进、发愤忘食,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渐渐也有点体验了,觉得真的,学习圣贤之道是享受。我们恩师讲,是人生最高享受,我们对这个话相信了,但是还不敢说现在得到这个最高享受,只是相信,因为我们得到享受了,我们得到乐,没有忧了。乐以忘忧,有那么一点点体验了,就更加努力的精进求学,所以发愤忘食。这些境界很多层次,发愤忘食和乐以忘忧也是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先一点一点的做,先去努力得到一点点小乐,然后这小乐就是你下一步更精进的动力。只要你得到法喜,你就能不退转。下面我们看第十九章。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作者:钟茂森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