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时间:2025-01-18 22:41   编辑:钟茂森   点击: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根据朱熹朱夫子《集注》里头所讲的这个『雅』,他是解释为「常」,就是平常的常,雅言就是常言。他解释说诗、书和礼,都是切近于日用平常。这常常我们要用到的,夫子常常讲,所以这是属于常用的话,这个雅当常字讲,这是一说。先儒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们都可以来参究。根据《雪公讲要》里面,他讲到这个雅,根据《集解》,就是何晏的《论语集解》(何晏是三国时候的人),「孔曰,雅言,正言也」。他讲这个『雅言』,这个「孔」是汉朝的孔安国,他注解《论语》,他讲雅言是正言,就是正确的话、正确的发音。又讲到「郑曰」,也是《集解》上的话,郑是郑康成,也是东汉时期的人,经学家。「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郑康成讲到,读先王的典法,典是经典,法也是言论,就是古圣先王的经典、典籍,我们读诵,一定正言其音,就是读音要读正,不能读偏。他这个雅言是说读音要正,读准音。读准音,义才全。

 

 

 

因为中国字很多是多音字,你这个字读的音不同,它意思也不一样,所以你把音读准了,它的意思就显明出来了。「故不可有所讳也」,这个讳是忌讳。这里讲到,什麽忌讳?譬如说,我们所尊重的人,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是古时候的皇帝,他们的名字有这个字,我们一般不读这个字,是读一个另外的字,不读那个音,这是忌讳,所谓的讳也是尊重。但是郑康成这里讲,读古圣先贤的典籍,我们不能有这种忌讳,它本来该是什麽音,就读什麽音。因为什麽?如果我们把音改了,你这个时期有这个忌讳,你改了,传到下一代,他按照你的读音,他又有他的忌讳,他又改成另外一个字,这千百年传下来之后,典籍读的音跟原来完全不一样,面目全非。读音不正,那个意思也就歪了。

 

 

 

最简单的一个比喻,就像《诗经》,《诗经》是上古时代的诗歌,孔子收录的。《诗经》第一篇,《国风.周南》第一篇,第一首诗是「关雎」,这是讲后妃之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相信很多人跟我过去一样,读音把这个好字读成好(去声),君子好逑,意思就不一样,这个好(上声)和好(去声),两个意思。这首诗是用雎鸠来做比喻,雎鸠是义鸟,这是一夫一妻制的义鸟。我们讲女德曾经花了两个小时就讲这首诗,这义鸟来比喻夫妻要有道义、恩义、情义。这个「窈窕淑女」是谁?根据「诗传」里面讲的,这是指文王的太太,太姒是后妃,所以这首诗是讚扬后妃之德。君子是谁?君子是周文王。逑是配偶的意思,伴侣的意思。君子好逑,就是君子的好伴侣,谁是君子好伴侣?窈窕淑女。窈窕是很有美德的贤女就叫窈窕淑女,君子的好伴侣,她能够辅佐君子治理国家,帮助百姓。实际上,这首诗我们根据「诗传」和郑康成注解,这是原本的注解,就了解这是后妃为了帮助文王找好伴侣。后妃没有嫉妒心,她觉得自己一个人人手不够,帮助文王、相夫教子不够,她要替文王在天下再找嫔妃,共同来辅佐文王。所以谁在给文王求淑女?后妃,不是文王自己求淑女。这个意思,包括很多先儒都搞错了,蕅益大师在《论语》注解里面,他就把这个意思正过来了。意思就跟原来的不一样,原来是文王在寻找配偶,现在是后妃给他寻找配偶,意思不一样。文王一心为民,他没有为自己,谁为他?后妃为他,后妃没有嫉妒心,真正是以国家万民、社稷为重,她给文王找嫔妃,这很难得。所以这个好逑这麽一解释,就比好(去声)逑的意思要更美了,而且这是原意。

 

 

 

用这个例子我们就了解,读音很重要,你读错音,读成君子好(去声)逑,好是他喜欢,那就不同味道,整章诗意思就歪了。这是什麽?劝诫女德,劝女子不要嫉妒,要宽宏大量。当然现在一夫一妻制,找嫔妃的事情已经不存在,但是断嫉妒心这个精神我们要把它宣讲出来。见到人家好、做好事,我们要随喜讚叹,我们不能够以自己一己之私去障碍别人,这是发扬这种高尚的精神。而对于那个事相,我们现代也就不适用了,就不多强调。所以,读经典一定要把音读正,读成原有的意思的味道,这是讲雅言的意思。

 

 

 

郑康成又讲,「礼不诵,故言执也」,这里讲的诗、书、礼,诗和书都是诵的,就是读诵。礼不需要去诵,不用诵读,但是要去行,所以叫执,执礼。所以这里加一个执,执就是守着礼的意思,处处守礼。雪公这里也特别引十三经里面《尔雅》,他讲,宋翔凤《论语发微》里说,《尔雅》实际上是最早的一部文字训诂的书籍,就是解释名词的,而且里头教我们发音。所以《尔雅》的雅,就是指「正」的意思,这里用这个来证明,雅言,其实是讲正言,发音要正,而且意思也要理解得正。

 

 

 

下面又引刘氏《正义》,这是雪公引清儒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他又引《论语骈枝》,古人注《论语》很多,引了这部书,「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这是讲过去,每个地方有方言,夫子生在鲁国,就讲鲁国的话,但是他读诗、读书,在执礼的时候,就是在行礼的时候,要讲的话的发音一定是用正确的原本的读音。这个音,什麽叫正?他底下讲,「又云,昔周公着《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以西周王都之音为正」。这是讲周公过去写《尔雅》这部书,这是专门做文字训诂工作,解释古今之异言,古今一些言语文字做解释,通方俗之殊语。这实际上是一部很好的文字、文学上的着作,它们的读音当时是以西周王都那时候那个地方的音为正音。所以孔子当时虽然生在鲁国,但是他发的音,还是用西周王都的音,这叫雅言。

 

 

 

这个也提醒我们,我在过去也曾经有个想法,过去古时候的读音,读字的音,现在读起来人家都不懂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个古字用现在的音来读?现在我读了这章之后,我就晓得我原来的想法错误,还是应该读回原本的音,但是解释的时候,我们要解释这个字是什麽意思。用的是现在的字,可是音是古音,是那个意思。「刘氏云」,下面又引刘宝楠先生的话,「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发音正了,辞义就很明白通达。「故郑以为义全也」,这就是郑康成所说的以为义全,它的意思就能周全。「后世人作诗用官韵,又居官临民,必说官话,即雅言矣」。后来的人写诗用的是官韵,就是官方的语言、音韵;做官临民,对百姓也得说官话,所以雅言也指官话,就是很正式的言语,这是一说。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章还没有完全解释完,我们下次上课再来继续学习。下次是礼拜二,我们是逢二、四、六、日来学《论语》。今天讲习当中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诸位大德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作者:钟茂森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