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时间:2025-01-17 21:45   编辑:钟茂森   点击: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一章,先儒对于孔子到底哪一年开始学《易经》,众说纷纭。夫子在这里讲,假若给我几年,『加我数年』寿命,让我来学《周易》(学《易经》),我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了。孔子哪一年学《易》?当然年代太久了,二千五百年的事了,现在考据起来也很困难。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传》里面讲,孔子学《易》应该是在晚年,大概七十以后。根据南北朝皇侃的考据,孔子应该学《易》是在四十五、六,他是根据什麽?就根据这句话,加给他数年他就到五十岁,所以他能『五十以学易』。这个说法估计还是有问题,没有真正历史考证。

 

 

 

根据宋朝邢昺的注疏说,加数年才到五十,应该是(数,无三就不叫数)三年左右才到五十,所以四十七岁的时候学《易经》。这些说法我们可以并存,但总是有一点好像不能令人满意。朱子(朱熹)就说,「五十以学易」,五和十,中国古字是竖排,先是五,再写个十,五和十是连在一起,应该是一个字,写错了。他说五和十应该是「卒」,就是走卒的卒,卒的意思是最终、终于的意思,就是「卒以学易」,他这麽说。但是这五和十合在一起,跟卒还是相差甚远,朱子这个讲法也并不能够有说服力。有的先儒还说只有个五字,没有十字,本来只是「五以学易」,那个五是「加以数年,五以学易」,就当五年来学《易》,这个十是后人补上去的。又有的人说五十是误写了,应该是七十,七十学《易》,跟《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讲的年岁差不多。反正众说纷纭,还有的说这五十不是指年龄,他是根据《易经》上「系辞传」里面所说的「大衍之数」说五十,它不是讲五十的年岁,五十是讲《易经》里的理数,是这个讲法。五为阳、十为阴,阴阳的两个数字,这个也只能够存此一说。

 

我们来看看李炳老的注解,他有一个新意,这个说法大概非常能够符合意思。他说「窃以经文难明」,窃是雪公自己的谦称,说经文很难明白。「或在句读」,如果是难明的经文,可能是因为句读的关係。就是你断句,你念到哪算是断成一句,你要懂得这个句读,会念,自然把经文的意思念得很明瞭了。他说这个是句读的问题,「若以五字为一读,十字又为一读,以为加我数年之补充语。以所加者或五年,或十年,以是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不限在五十之年学易,章句乃明」,他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他说如果把五和十隔开,「五、十以学易」,跟他前面讲的「加我数年」,那个五和十是数年的一个解释,加几年?加五年或十年来学《易经》,这就『可以无大过』,这麽讲就很通。所以读《论语》,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只要能说出个道理来,就能让人信服。所以,这个五和十是指年数,「加我数年」到底是多少年?五年或十年,这样就不是指年龄,不是五十岁,这样章句就很明白了。

 

 

 

底下雪公又讲,「然犹不敢自以为是,后得程树德《论语集释》,所引龚元玠《十三经客难》,正作如是句读。欣见古人有此说,遂从之」。李炳老治学非常严谨,真正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敢随随便便提出自己的创意,不敢自以为是。李老对于《论语》下的功夫是非常深,几十年的功夫,绝不亚于古代的朱子。他过去在台中是开《论语》课、开四书课,讲儒的典籍很多,当然也讲佛法。我们恩师专跟他老人家学佛法,也听儒家的,兼听儒家。李老还有其他的学生,像周家麟这几位老师,他们在儒学的功底很深,也都继承师门的风格,都是复讲老师,述而不作。要提出一个观点,总是要找前人的依据,不敢自己立新说,这是非常严谨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来效法。他的这个观点提出来,虽然是很有道理,但是也存疑,直到后来看到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这是近代程树德先生的这篇《论语》解释,这个《集释》也是非常博大,这里头引用了清朝大儒龚元玠《十三经客难》这本书当中的话,这本书是龚元玠写在清朝道光年间。发现他对于这章《论语》也是这个句读,也是把五、十隔开,用来做数年的一个解释,说这是五年或十年。所以这时候李炳老很高兴,「欣见古人有此说,遂从之」,于是就用这个说法,有前人做依据。

 

 

 

底下又讲「易之为书」,《易经》做为一本书,「广大悉备」,它的义理可以说是广大而周详。《易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真是博大精深,这里面所谈的道理,可以说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仅教我们如何做人,人间道理讲了,人间以外的道理也讲,有鬼神的道理、天地运行的道理,还有夫子所谓的性与天道,这是讲到宇宙的本体。夫子言性与天道比较少,子贡自己也体会到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听夫子讲关于宇宙本体这些高深的道理,很少听得到。因为夫子是随机教化,你要是达到了这个根性,他会跟你说;你要没达到这个根性,他说了也没用,他也就不说,所以讲性与天道的很少。可是《易经》里面讲得多,这跟佛法讲的道理非常相应。

 

 

 

要学儒,真的要学《易经》,不学《易经》真的会有大过。孔子讲,学《易》之后就可以无大过,过就是过失,佛家讲烦恼,什麽烦恼?最重的一个,见思烦恼,见烦恼是你见解上有错误,思烦恼是思想上的错误。读了《易经》,你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你就能够放下见解的错误、思想的错误,就是放下见思烦恼,可以无大过。放下见思烦恼的人就出三界了,不再有生死。有生死就有大过,出离生死才叫无大过。无大过还有小过、小小过,那个就微不足道。小过是什麽?尘沙烦恼。小小过是无明烦恼。放下尘沙烦恼,你就证得菩萨果位;放下无明烦恼,你就出十法界,你就成佛了,是大圣人。夫子那个境界他说无大过,看来他也是出离生死。

 

 

 

我们蕅益大师对《周易》也有一个解释,叫《周易禅解》,也是把佛法精髓的道理融入到《周易》的解释当中,也是解释得精彩绝伦。那个解释一般人不太好看懂,因为他确实解得非常精要,就跟《论语点睛》一样,都是点睛的注解,要有相当的儒佛修养,才比较能够领会。可见得蕅益大师通儒、通佛,真正学儒得孔颜心法、学佛得释迦心法,一定也是明心见性的大师级人物,我们用他的解释,能够真正体会到圣贤教诲的精髓。

 

 

 

这里又讲,「以言学道,要在始于悔过,终于无过」。《易经》教我们什麽?一般人谈到《易经》,「这是算卦的」,把《易经》看浅了,而且是看俗了。《易经》是圣人的教诲,它是教我们修道的一本书。真正你得道了,你还用算卦吗?不必,宇宙任何的事物、道理,你全都明瞭了。要算卦,那是没有明瞭的众生,他没办法,用这个来占卜占卜,来做一点推算推算,那是叫小儿科。行不行?也行,《易经》真的有算卦的功能,它也是一部高深的数学,真正有《易经》通家,他算得也很准,为什麽会能算得准?因为宇宙只要有相就能推算,有相就有阴阳,就能够算。到无相,阴阳束缚不了,《易经》他算也没有用。为什麽会有相?因为我们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你就有相,就有命运。如果你能放下分别执着,放下起心动念,你就超越命运了,古德所谓的「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阴阳五行没办法束缚你,没办法束缚就是他没办法算你,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易经》教我们什麽?「始于悔过」,悔过就是原来有过失,现在要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易经》告诉你的。他算,知道你的将来会有什麽结果,你懂得结果就得找原因,总不外乎因果。为什麽会有这个果?果是你的命运,《易经》可以帮你算出你的果报,但是你自己要懂得推因。《易经》也告诉你因果,总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所以这个《易经》的易是什麽意思?易是改变,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正如明朝了凡先生,他早年遇到孔先生,那是一个算命算卦的高人,算得很准。给他起卦,给他算得很准,多少岁考到秀才,考多少名,做一个什麽官,得多少俸禄,命中无子,最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全给你算准了。后来了凡先生果然就按照他算的,就走这条路,一模一样,说考第几名,他就考第几名;说得多少俸禄,一分一毫都不差。最后他明白了,人真有命运,所谓「进退有命,迟速有时」,要争也没用,要想也没用,他也就不争不想了,跟着命运走。

 

 

 

后来到了南京栖霞山拜会云谷禅师,云谷是当时明心见性的大德,他度人的方法也很奇特,人来了,不跟你讲话,扔你一个蒲团就让你坐禅,他就陪着你坐。了凡先生就很老实,给他个蒲团他就跟他坐,一坐就坐了三天三夜。这时候云谷禅师就发话说,你用的是什麽功夫?我见你三天三夜居然不起个妄念,这很难得。圣人之所以能成圣,是因为他没有妄念;凡人之所以作凡,是因为他妄念相缠,你用的是什麽功夫?袁了凡也很老实,跟云谷大师讲,我也没什麽功夫,只是我的命运给孔先生算定了,要想也没用,就不想了。云谷大师就哈哈大笑,我原来以为你是个豪杰,没想到你还是个凡夫。「此话怎讲?」云谷就说,孔先生给你算的命,二十年来你怎麽不能够转动一毫,你岂不就是凡夫?了凡说,难道命运可以转吗?云谷禅师就告诉他可以转,命由我立,福自己求,命运要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尚书》上讲的惟命不于常,天命是无常的,就是《易经》讲的,它是不断在改变,怎麽改?完全按照因果来改,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之理。不过很难得,了凡先生这二十年来,他也没种善因,也没种恶因,所以完完全全按照孔先生算定的命运来走,一分一毫都不差,所以我们恩师讲,了凡是一个标准凡夫,难得。我们比起了凡先生还比不上,我们连凡夫都不够标准,我们是煳里煳涂老是打妄想的凡夫,还造恶业的凡夫。

 

 

 

云谷大师点化了凡,告诉他,你想真正改变命运,从今以后你先把你自己的过失改过来,孔先生算你命中无子,命中得不到功名,为什麽会如此?让他自己去反省。过去读书人都明理,这些儒经他们都读过,所以他们能悔过。悔是忏悔,忏悔第一个要觉悟,到底自己有什麽过失。了凡先生自己就反省,为什麽自己考不上举人和进士?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不算是功名,他为什麽命中当不了大官?他就想到,科第中人、有富贵的人都有福相,他心地都比较淳厚,而自己心地刻薄。譬如说喜欢批评人、轻慢人,心地不够厚道,讲话也很刻薄,没有留有余地,所以这不是福相,命中就不该有功名。为什麽命中无子?他就想到,他想了六条自己的过失。心里没有仁爱慈悲(天有好生之德,你有仁爱心你才能生养万物),没有仁爱;矜惜自己的名节,不能够勇于帮助别人;而且又有洁癖,太过于喜欢干净,不能容纳一点的污秽,包括别人的缺点,他不能容。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如果水太清了就不长鱼,一个人太过清高不能容人,就很难有仁,仁爱心就没有了。所以了凡自己深刻的忏悔,懂得了自己真的命中不该有功名,不该有儿子。

 

 

 

云谷大师这才跟他讲(他能悔过了就点示他),既然你已经找出了命中没有功名、命中无子的原因,你把这些原因去除掉,你命中就会有儿子、就会有功名了。所以给他个功过格,功过格是什麽?就是用《太上感应篇》。我们现在读的《弟子规》、《感应篇》都可以做功过格,天天对照反省,有做不到的,要忏悔、要做到;有犯的过失,一定要改正,明天不能再犯,努力的断恶修善。结果终于他把命运改过来了,本来命中没有功名的,他后来考上进士,当的官也比原来算的要大;本来命中无子,他生了个好儿子,《了凡四训》就是他晚年写给儿子的家训;他的寿命也延长了,本来命中是五十三岁走的,他活到七十三岁,多活了二十年。

 

 

 

所以命运是可改的,这才是《易经》所讲的精髓,你看这个「易」就是叫你改,让你不断的改,日新又新,天天改,你天天命运就能转变,它不定的。把过失全改了,终于无过了,最后你一点过失都没有了,你的命运就变得圆满。真正到无过的境界,这是圣人,圣人的命运跟宇宙天地合而为一,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他自己已经没有了,完全跟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这是我们学《易》的目标。

 

 

 

《易经》是一个镜子一样,让我们看到之后对照反省,还有什麽过失要去改。「人不学《易》,虽有过而不知」,所以经典不能不学,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如果不学习圣贤教诲,自己到底有什麽过失真的都不知道,天天自己感觉还挺好的。不少人有这种同感,「不学还挺快乐,一学,心里都压力挺重的,怎麽自己是这麽一个人?」来跟我讲,我就安慰他,我说这是必然的。过去你有这些毛病你不知道,所以你感觉挺好的,现在知道了。就好像你过去有病,你没去医院检查你不知道,现在检查出来了,就得治病,把病治好了你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所以不能够沮丧,反而你应该欢喜,你现在知道得早还好,等到病入膏肓,你要治都来不及了。就像孔子的感叹,希望早点学到《易经》。过失早点改,不就好了?你看他讲的,加我数年以学《易》,就可以无大过了。

 

 

 

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他老人家真是对《易经》觉得是相逢恨晚。所以遇到了《易经》,他老人家就非常努力认真的来学习,「孔子志于道,读《易》韦编三绝」。这是给我们做好样子,他志于道,他的志向是成道,要做圣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圣贤书就是为了做圣贤,不是用来装点装点自己,或者是消遣消遣,那就搞错了。现在有不少学传统文化的,好像一种赶时髦,觉得是种时尚,能拿一部《论语》念上几句,在别人眼中看,有点文化,这是什麽?装点装点而已,志不在道、不在圣贤,学点文辞没有什麽大用。要学,首先学贵立志,志于道,我为什麽要学?我要做圣人,我要做像孔子一样的圣人。学儒,就要学得像孔子那样,做现代的孔子;学道(道家),就要学得像老子、庄子一样;学佛,就要学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你这是真学。孔子志于道,所以他很努力、很精进,他读《易经》,记载上讲的「韦编三绝」。过去的书是写在竹片上,竹子两头打洞,穿上绳子串起来,这部书是一捆很重的竹片,竹简。孔子读《易经》翻了很多次,读了不知多少次,翻来翻去,它那个绳子就断了,断了再把它接起来,又翻断了又把它接起来,连续断了三次,叫韦编三绝。实际上三,也有先儒讲这个不是数字,它是比喻多次,都不知多少次了。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他老人家求学真正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不学杂、不搞乱,他就是专精在这一门上。学这门,其他的先放下,专学这一门,他心力专注,他就很容易入进去,功夫得力。

 

 

 

「至老,犹曰加年以学」。其实孔子读《易经》应该是晚年,应该是他周游列国回来,他开始研读《易经》,而且为《易经》写注,《文言》就是他注的。到老年读《易》,还希望上天给他加多几年寿命可以学《易经》,这是他好学。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圣人,就是因为好学。夫子跟我们讲,他不是生而知之,他只是什麽?「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就是什麽?信而好古,他喜欢读古圣先贤的书,喜欢去实践古圣先贤的教诲,敏而求之,好学不辍,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他之所以成就圣人,就是因为好学,他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而知之,到了知之的阶段,就跟生而知之的境界是一样的。

 

 

 

生而知之是天才,不学就通的是天才。孔子以后就没这样的人了。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学而知之,十九岁出家学道,他学了十二年,最后把所学的都放下,然后入大定,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孔子也是给我们做一个示现,学而知之,好学。他讲得很中肯,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室之邑就是十个家庭的一个社区,邑就是城邑,一个社区。这个社区里头十家,是小社区,这里头也必定找到像夫子那样忠信之人,忠信是根,德行。有这个德行的根,但是能不能成就圣人?未必,要像孔子那样好学。他说这个忠信之人有,找得到,像我一样忠信的找得到,但是不如我好学。所以那些人成就不了孔子,他当不上孔子。

 

 

 

孔子是至圣先师,来自于好学。而他讚叹弟子最讚叹的是颜回,也是讚叹颜回好学,颜回好学在哪?「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好学。不迁怒,怒是烦恼,迁是迁移,不把烦恼迁移。一般我们浅的讲法,就是不会把愤怒转向他人,就是不迁怒,那是很浅很浅的说法,境界很浅。更深一点的讲法是什麽?怒是烦恼的代名词,任何的烦恼我都不迁移,也就是第一念是烦恼,第二念就把烦恼放下,不再让烦恼相续下去,这是不迁怒。不贰过是只要一知道自己有过错,立刻就改了,没有第二回再犯同样的过错,这是真正好学。夫子学《易》,就是学不贰过。

 

 

 

他讲「且不自无过」,他不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过错,所以他学《易》,为了改过。「故曰可以无大过。夫有过不自无,故能至于无,此圣人所以为圣人也」。这是雪公评注,讲得特别好。圣人为什麽能成就圣人,跟我们凡人有什麽不一样?没别的不一样,就这一条,圣人能做到有过不惮改,他有过必改,他不会自以为无过。凡人恰恰相反,他以为自己没过错,都看别人有过错,都会批评别人,从来不会反求诸己,实足的凡人,这种人绝对成不了圣人。圣人总是看自己有过,不去看别人过,像六祖惠能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不见别人有过,他只看自己。求自己的过错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管别人有没有过错?管别人有过错,还看不顺眼,还有看不惯的人、看不惯的事,自己的过大了,离圣人是远之远矣。圣人能够一切反求诸己,只改自己过,不看别人过(自己过改了,别人就得感化),所以他能够至于无过。所以圣人,我们师父讲,圣贤之学没别的,勤讲学、勇改过。讲学,你就得学习,你学了就讲,讲是劝自己;劝自己,自己就要改,勤改过,最后你就能成为圣人。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这一章还有蕅益大师和江谦先生的注解没有讲,明天我们再续。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作者:钟茂森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