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雪公讲要》里面(我们看「讲义」里面,下面第十章跟第九章连在一起,我们把它分开讲),何晏《集解》当中说,「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也」。一个有丧事的家庭,家里有人过世,『丧』,举家都哀戚,哀戚是忧伤。如果在丧者身边饱食,这是没有恻隐之心。恻隐就是慈悲,这是人本来具有的良心,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里为什麽讲是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啊。他这个无,是他这个本心没显发出来,被盖覆住,被什麽盖覆住?被欲望盖覆住,被自私盖覆住,没想到别人,只想到自己,这就盖覆了良心。这里就举出这个例子,在有丧者旁边,我们在那大吃大喝,有没有想到别人的哀痛?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只想到自己「我肚子饿,这饭菜很好吃」,你看自私、欲望,于是恻隐之心就盖住。所以,把我们良心恢复出来没有别的,就是断欲望、放下自私,朱子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而已,这就是《大学》讲的格物。
下面雪公引《皇疏》,皇侃对《论语》的一个注疏。皇侃注何晏《集解》的,是注解的注解,叫疏。他说到,「孔子助葬时也,为应执事,故必食也。必有哀色,故不饱也」。孔子是圣人,他的良心已经全部显现出来,没有障碍,所以他做得很自然,他不是刻意。在助葬时,就是参加人家葬礼的时候,因为需要执事,就是要工作,人总是要吃饭,没有说不吃饭。但是吃饭不能饱,因为参加葬礼他有哀色,有这种同情心,同情丧家的忧伤,所以他也不忍心吃饱。从这一个小小的例子,孔子的一个举动,我们去体会圣贤人那分仁爱存心。学圣贤关键是学他的存心,不是在事上学,是在心上学。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