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卓吾云:学问阶级。方外史曰:虽有阶级,不是渐次,可谓六而常即」。蕅益大师在这里他注解非常的简单,而又精要。他老人家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意思,而是引用了两位大德的注解,他引用的也代表他自己本人的意思。第一位大德是李卓吾先生,他讲的是「学问阶级」,四个字概括全章。蕅益大师在这里他说的角度跟雪公有不一样的地方,当然也注得非常好。《雪公讲要》里面讲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讲体相用这个角度。道是体,德是相,仁、艺是用,这个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换句话说,这个是没有讲阶级这方面。阶级就是阶梯,学问的阶梯。蕅益大师的注解是从我们该怎麽学(循序渐进的、逐渐的提升我们的境界),从这个阶级上面来讲,把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做为阶级来讲,也很好。第一步是道,道是讲最低的,道是当作道路讲,就是你要上这条路;然后据德就是你已经得了,德是当作得道的得,道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德已经到达目的地;到仁,就是你要保持这样的境界,得到这个境界不能失去,要保持;保持再提升就变成艺,这个艺就是已经出神入化,所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完全已经炉火纯青这样的一个境界,这是讲到学问阶级。
蕅益大师又引第二位大德,「方外史曰:虽有阶级,不是渐次」,虽说的是学问的阶级,你按照这个阶梯走,但是又不是渐次。这个又有点很难领会了,阶级当然是要循序渐进、渐次来提升,为什麽又说不是渐次?这里就是佛法华严宗讲究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阶级,我们的学习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三年级,不断的往上提升;但是每一阶级又是圆融的。这在一般学校的教学里面不可能做到,譬如说一年级里,一年级只能学一年级的课程,不能够学二年级、三年级的课程。但是,在圣贤学问里面,一年级里面已经涵盖了全部年级的课程,一直涵盖了你到博士毕业为止所有课程,博士的课程在一年级也有教,只是所教的,因为对一年级学生来讲,他领会的浅深程度上有不一样。在佛法里面的教学就是如此,你看释迦牟尼佛在每次的讲法,在座的听众里面各种程度、各种根器的人都有,有大乘根器、有小乘根器,有凡夫、有罗汉、有菩萨,菩萨里面阶级也是很多种,《华严经》里面讲的五十二个阶级。大家一起来听佛说法,各自所领会的不一样,一年级程度的人,他领会的就是得到一年级的这个学问;二年级的人这个程度,他就领会到二年级的学问;博士班的这个程度,他领会的就是博士课程的学问,正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教学的最高善巧。
佛为什麽能够这样做到?实际上佛,所谓的「应机说法」,应众生心而为说法。众生有什麽样的疑问,佛回答他,所听到的正好就是回答他的疑问,这是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在佛菩萨那边,他的心没有动过,绝对没有想着「我要给你怎麽回答」。如果我想着我要给你回答,我就把我所回答的侷限了,只能对你,其他人听了就不是他的程度,程度浅的听不懂,程度深的他就觉得你讲得太浅了,他不想来听。所以,诸佛菩萨讲经说法不用心,就是不用自己的思想,完全是什麽?自性中自然流露,他讲还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好像我们叩钟一样,叩钟,钟就响,不叩,钟就不响。叩一下,声音传出来了,每个人听到的声音又不一样,为什麽?各人的听力有区别,耳朵好的听得很大声,耳朵背的也能听到,听到小声,举这个例子。圣人讲法他不用意识心,因此讲一法就是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
在经上用天下大雨这个比喻,天下大雨,它下的雨水一定是均匀分布在这个下雨的地区,大树的根很粗,它所吸收的雨水量就多;小草的根浅,所以它吸收的水分就少。但是对于天来讲,它下雨有没有特别多照顾大树,对于小草就少照顾一点?它没有,如果有这个心,这叫分别执着,这就不平等了。圣人讲法就好像天普降甘露,每个人所得到的不一样,这是各人根器不一样,不是老师讲课、讲经不平等,是众生的程度不平等、根器不平等,所以接受的多少就不平等。从众生接受的多少,我们来分学问阶级。从这里我们就晓得了我们现在是什麽阶级,我们希不希望我们的阶级高一些?怎样才能高一些?这完全是看各人学习的那分诚敬心,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我们现在讲课,也是慢慢对这个教学的方式能理解了。过去我在大学里面教书,教一个班,我一般都是教硕士班或者博士班,大家学生的程度相当,都是经历过一定的本科学习,然后进到这个班来,所以好教,大家程度相当,我们教的是金融专业课。可是现在我们不在大学教了,我们每天对着网路来上课,讲这些圣贤的经典,听众是参差不齐,各种根器的人都有,各种程度的人都有,各种学历的人都有,上至博士,有很有文化的,也有文化程度不高的,甚至可能,或许,我猜想也有不认识字的,老人家过去未必读过书的,或许他们也来听。
如何让这麽多不同类型的人都能听得有受用?这个确实是个大难题,这个属于大讲堂,大讲堂是听众各种程度的人都有。他都能听得有利益,那就需要什麽?讲课的人本身不能够有分别执着,纯粹要用一个仁爱、慈悲的心来讲授这个课程。虽然我们平时也要备课,这些引用的经典、引用的注解我们都要去准备,包括字幕我们事先要给摄影棚同修来事先上好,这些预备的课程,预备的这些工作一定要先做,要很认真的做。但是光这麽做不够,上了台讲课,有时候就未必是依你原来准备的来讲。你所准备的是用你意识心去思考、去筹划;上了台,最重要的是要以一个爱心、一个慈悲的心来讲。这是我们恩师常常提醒我们,讲课的老师讲得好不好,重要的是这一点,就是你的心地。你为什麽要来这里讲,是图名吗?是图利吗?是博得大家的掌声、讚叹吗?还是说真正希望听众能够有所觉悟?纯粹是一颗利人之心,没有一丝毫想到自己,以这样的心态才能够把课讲好,而听众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这个真的不像大学里授课,大学授课你是传授知识,而且对象是固定的。但是现在是对象不固定,像我们这《论语》课,讲到今天第四十九集了,将近一百个小时,五十集就是一百小时,真正从头到尾听下来的人我估计不多,很多人是中途插入,听个几段,然后中间又离开。如何让人能够听两小时,甚至可能他听十分钟,他也能得到利益?这个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都是反求诸己,我们自己一定要好好的修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把自己放下了,才能够有一点感应,这个感应就是别人能听到他得到利益。这是对讲者而言。对听者而言,我如何能从这个课程里面得到利益?那也是诚敬心。我对这个课程,我为什麽来这学,我以什麽心态来学的?我是来增加点儒学常识吗?「《论语》,听人说这是儒家里面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我没听过,好像也不太好意思,还得去听一听」,抱着这样的心态能学到多少?很有限,听到的只是皮毛。也许也有的人说,「我来听听锺老师讲得怎麽样,人人都说锺老师讲得不错,我来看看到底他是不是讲得不错,来找找他有什麽毛病。你看,他讲这个讲错了,那个讲错了」,专门来挑毛病。挑毛病我是很感恩,我希望大家多挑毛病,好让我提升。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态来学,也学不到什麽东西。这种挑毛病,谁有资格挑毛病?老师。老师挑毛病,对学生严格的要求。当然,我讲课是以学生对老师的心态,在座的诸位都是我的老师,所以我这样讲不是说不让大家挑毛病,请大家多挑毛病;但是我也不能够不告诉你,你要真想学到圣贤心法,你要必须以十足诚敬的心来学。如果我只为自己从大家身上得到些好处,大家挑我毛病我就提升了,我还是自私自利;我也得把实话告诉你,我们真要学,总是以最谦卑、最恭敬、最真诚的态度,那听一句都是收获,甚至听了一句,念头一转,可能就能转凡成圣,从凡夫位转到圣位了。
你说是阶级,它没有渐次,因为凡圣之间就一念之差,凡人的念头只想到自己,圣人念头是无我。我们讲《论语》,贯穿着儒释道的思想,说来说去没别的,都是劝我们放下而已。首先第一个就是放下我执,放下我执、自私,你就证果了,佛法里讲你证得阿罗汉果;执着是第一关,突破了以后,第二关是放分别,把分别放下了,你就成菩萨果;最后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你就是大圣人,佛果。所以夫子教我们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可以说是学问阶级,但是又是圆融。像颜回这样根器利的人,听夫子讲一句克己复礼,立刻就入境界了,听懂了;听懂了就放下自己,放下自己那些毛病习气,本性本善现前了。放下自己叫克己,回归本性本善叫复礼,克己复礼就转凡成圣。根性差一些的可能要听好多遍,甚至听好多年,甚至听一辈子,到最后他放下,最后就转凡成圣。听一辈子都不肯放下的,这一生又是白过,没有成就。所以我们自己思量,我们到底是什麽样的根性,我们应该怎麽做。根性也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这里讲的「可谓六而常即」,这是讲佛法里面讲六即佛,这是佛家天台宗教义里面说的。蕅益大师对《论语》的解释都是用佛法,显示出儒佛相通。用佛法来理解夫子讲的话,那我们理解得更深刻。
下面江谦补注里头讲的,他把「六而常即」详细解释出来了,他说「六而常即者,谓众生即佛,而渐次分之,则有六种阶级。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我们先看到这。「六而常即」这个意思,是讲众生即佛,众生是我们没有成佛的人,就是没有成为圣人的这些凡人,我们就是。不要说别人,就说我,我现在是众生、是凡人。不断的往上提升,就是不断的回归自己本性,有一个渐次,这是讲到阶级了,有六个阶级。
第一个是「理即」,这个理即不属于阶级。这个理是讲的理体,本性上来讲,每个人本来是佛,本来成圣人,跟尧舜这样的大圣人无二无别,跟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圣人无二无别,本性上讲是理即佛、理即圣。在本性上讲虽然我们都是一样的,可是确确实实现在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受用上完全不一样。佛就是佛,我们就是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德行,很多的都是烦恼,怎麽办?到底怎麽回事?儒家《三字经》的开头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意思讲得很明白,我们本性上虽然一样,但是习性上不一样。我们是烦恼的习性,而佛和圣人已经没有这些烦恼习性,他只是本性的作用,那就是本善、本觉,所以他回归了本性,就是已成的圣人。
我们现在明白这一点,就得立志要去做圣人,刚想立志,「志于道」。志虽然立了,还没成就,还没开始,这叫第二个就是「名字即」,这是什麽?有名无实,还不是真的。我现在刚立了志愿,发心要去成圣人,迈开步要走上这条路了,这志于道。刚开始还是很多烦恼习气,而且,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我就是这样感觉到,刚开始学的时候好像烦恼更多了,妄想分别执着似乎更重了。原来没学圣贤教诲之前还挺好的,好像没什麽烦恼,自己以为没什麽烦恼,学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怎麽烦恼这麽多,甚至会怀疑是不是学了才会这麽多?不是。有时候我们也听到有人向我们恩师请教说,我们念佛,不念的时候还没什麽妄想,一念,妄想怎麽这麽多,是不是念佛把妄想带出来了?这个是我们感觉上有偏差。
今天我在寮房里没事扫扫地,突然悟明白这个道理。房间里的地面本来也挺干净的,看不到有什麽脏的东西,拿扫把扫啊扫,真的扫出来不少尘土,我就明白了。我们学道,你要是没认识道之前,你还感觉到挺好、挺干净的,结果现在要扫了,一扫,把垃圾全扫出来。你不能说扫出来的这些垃圾是因为扫地(学道)才有这个垃圾,不是,是原来就有这些垃圾,只是你没扫,你看不出来。你把它扫在一起了,你就发现原来还真的不少,这些尘土就要把它擦干净。扫除这些污染,才能够把本自清净的本性显露出来。所以我们学道,一开始肯定有这个状态,不学则已,一学怎麽觉得更烦恼了?不是,是你觉察到有烦恼,原来你还没觉察到,你还觉得挺美的,你这一学发现浑身都是不是处,毛病习气也一大堆。你跟人讲人家也不相信,人家说「你挺好的,你怎麽老是自责?」不是自责,真的是毛病习气一大堆,自己现在明白了。这个就要开始修了,有毛病习气就得修。
你能够觉察到你有毛病、习气,这叫开悟,悟后起修,起修就到了第三,「观行即」。你观就是觉察,觉察到自己行为造作、起心动念原来这麽多毛病,这麽多不对。觉察了是开悟,这叫观;行就是修行,行为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不断的修,就是不断的把灰尘擦干净、扫干净。
然后,慢慢扫得差不多了,到了「相似即」。相似是什麽?你跟圣人很像。其实本来我们跟圣人是一模一样,只是什麽?现在我们外面有着一层障碍。把这障碍扫除掉,里面透出来的愈来愈多,虽然还没有完全显露,很像,愈来愈像圣人,这是什麽?别人看到你。你自己不是有这种感觉,你只是自己觉得自己还是毛病习气一大堆,愈改它愈有,行为上没有了,念头中还有,不断的在调伏自己的习气,不敢放松。绝对不会以为是「你看我现在好像是圣人了」,你有这一念,完了,马上堕落,功夫立刻退转,这是傲慢心起来了。这一退转,不仅不像,可能原来刚发心时候那种状态都不如了,一退就退到谷底,后来慢慢再忏悔,才能够慢慢恢复。不过人在修学的过程中肯定有这些起伏的,不可能是一进到底。悟可以是顿悟,但是修一定是渐修,不可能顿修。顿修恐怕只有六祖惠能大师一个人,顿悟、顿修,一下一步登天就成佛了,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人都要有一个过程。相似是他有圣人的智慧,他的能力、他的福报、他的德行真的跟圣人差不多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证得。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说我们晚上看月亮,因为晚上下雨,云层太厚了,月亮根本挡住了,根本看不到有月亮,一点月光都没有。我们原来还不知道天上有月亮,那时候是十足的凡人。后来有人告诉你说天上有个月亮。「是吗,天上有月亮吗?」「是的」。告诉你天上有月亮这个人是位圣人,他看到有月亮,他曾经看过,你就相信他,这时候你一发心,「好,我要去看天上的月亮」。这是名字即位,你是知道有,但是根本没得到。然后,慢慢云就澹了,不下雨了,天晴朗了,可是天上还有不少云,还是挡住月亮,可是有月光透了出来,你感觉到天上应该有月亮,但是你没看到月亮,你于是继续修,这是从名字位到观行位。然后从观行位继续修,相似位了,那个云彩已经很澹很澹,像一层轻纱一样的,挡住了月亮。但是,你已经看到月亮的轮廓,你透过薄云看到月亮,只是看到它的轮廓,还没真正见到月亮,但是你知道它肯定有,云层后面那个是月亮,相似了。最后把云彩拨开了,你就看到真月亮,这是第五个层次分证即,你证得了。但是你虽然证得了,你证得的不圆满,因为这个不是十五的月亮,可能现在只是初三的月亮,那只是个小月牙,但是你真的看到它,不是假的,是真的,你就成圣人了。但是圣人也有他的阶梯,不一样,阶级不同。《华严经》里讲的,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的法身大士有四十二个阶级,从初住到妙觉,这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每个人都看到真的月亮,这叫分证位。但是最初的初住菩萨只能看到初三的月牙,一直到妙觉位,他看到的是十五的月亮。看到的月亮都是真的,但是分证位不一样。到最后,到十五的月亮了就是究竟即,第六个就是究竟即,究竟圆满,那是圆圆满满的满月,你成为一个圆满的圣人。
这是讲到六即,套《论语》里面这章怎麽个说法?江谦补注里说,「道德仁艺,只是仁耳。行之谓之道,得之谓之德,守之谓之仁,取之左右逢源,着于事物,谓之艺」。这里讲的道、德、仁、艺这四个方面,只是一个仁字,是仁的四个阶级。仁就是圣人的境界,我们讲得很多,仁者爱人。仁虽然是二人,但是二人是一体的,代表什麽?人我不二,宇宙一体。到这个境界,圆满证得这个境界,这就是大圣人。
什麽叫道、什麽叫德、什麽叫仁、什麽叫艺?这四个阶级,「行之谓之道」,也就是你发心立志了,「志于道」,立志了,你就上道、上路了,道就是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得之谓之德」,一直努力到你能够得道了,得到什麽?圣人的受用,你有体验,你能证明,这就有德,所谓行道有得于心,这叫德。观行、相似都是会有「行道有得于心」,得的不一样,我们讲心得。如果没有去修,你光是名字位,就是你只懂个道理,你没有去真做,没真干,你不会有心得,你不会有体验。到有体验了,这是有德。像夫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这一讲你马上能明白,真的是不亦悦乎,因为什麽?我尝到了,那就不是空谈。没尝到,只是解释文辞,那叫儒学;真正去做,尝到滋味了,这叫学儒,这是有德。「守之谓之仁」,得到了你得守住它,不能够松懈、不能放弃,锲而不舍、勇勐精进,一直学下去,一直干下去,这是守,守到什麽时候为止?《论语》里面讲「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你守住仁,一直守到死为止,不能放松,你才能够到仁这个境界。再功夫提升就到艺了,艺是讲取之,取是用。你已经得到仁之体,要用起来,不管你是做什麽行业,不管你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哪一类人,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左右逢源,着于事物,你都用得上,这叫艺,这是艺术。所以学习圣贤之道要懂得用,活学活用。首先你得学明白,然后你要去用,用在你的生活当中,天天你会有悟处,天天你都有心得,然后你愈学愈快乐,真是不亦悦乎,境界不断提升,终有一日你能够成为圣人。这章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我们来看下面第七章。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 作者:钟茂森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