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章孔子为我们说的这四句,总共十二个字,可以说是整个儒学的大纲,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里头含有的义理非常丰富。我们认真的来学习,努力的去落实,真能做到这十二个字,这一生也就能成圣人了。
我们先看李炳老《雪公讲要》,「此章书为儒学之总纲,圆该中国文化之体相用」。这是雪公根据对于《论语》深入的研究之后,他把这一章发掘出来,立为我们儒学的总纲领,里头有体、相、用,而且是圆满的包括了。雪公对这章的注解非常丰富,可以说几乎是整个《论语》里面注解最长的,我们来细细的学习。他说,「志、据、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学之方法,道、德、仁、艺,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实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是讲方法。怎样求学?我们对道要有志向,「志于道」也就是我们此生学圣贤文化的目的、方向是道,也就是说希望这一生能成就圣人。古人讲得好,志取乎上,仅得乎中,你立志高远希望成圣人,而且一生去努力,即使是不能成功,你也能够成为一个贤人;志取乎中,得乎其下,如果你把志向立在贤人上,你可能只能得个君子。所以,立志一定要高,这是我们学习的动力。这里讲到的「据、依、游,底下我们会细细的给大家来分析。志、据、依、游,是讲的求的方法,这四个字的对象分别是道、德、仁、艺,这是我们讲的实学。实学是真实的学问,不是记问之学。如果我们学《论语》只能记一些词句,你能够倒背如流,甚至能够讲得天花乱坠,但是没有把《论语》真正落实,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处事接物上,这就不叫实学了,这只能叫记问之学。孔子讲得好,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没有资格做老师。一定要什麽?「学而时习之」,学了之后你要去应用、去时习,这才称为实学。所以,看你有没有真正学到实学,怎麽看?看你的气质有没有变化。古人讲,学问是在变化气质,不在于你能记多少、能背多少,在于你能改变多少。你自己的习气、毛病能改多少,这是看你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实学。
我们看下面说,「道是体,德是相,皆是内在。仁、艺是用,皆是外在」。这个道、德,它是两个,它不是笼统的讲一个。道讲的是体,这个体是本体。什麽本体?我们整个宇宙的本体,它是生命的本源,它是万物的根本,这是讲本体。本体没有形相,所以你看不见、摸不着,眼睛不能见,耳朵不能闻,身体触摸不到,甚至你的意念都想像不到,我们六根没有办法接触到的,更不是语言可以能够轻易表达出来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你道不出来的,讲不出来的。讲得出来的,只是个近似,只是个比喻。一定是要我们自己把妄念息灭掉,用我们的真心去感通,这才能够体验得到。体验到了,你也说不出来,说出来的也是个彷彿、大概。别人要想得道,还是要自己去体验,所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譬如说这杯水,里头装的水有多冷、有多热,我给你形容,这是摄氏七十二点三度(假如这麽说)。这个水是什麽样的感觉,喝进去的口感是怎样的,是软的还是硬的,水的硬度有多少,我给你一大堆的指标、一大堆的形容,你听了也只是个彷彿大概。你怎麽才能真正的感觉?你喝一口就感觉到了,「原来你说的是这个样子的」。要是你没喝,我再怎麽说得清楚,你也是不能真懂。
所以道要去证得,证是证明,你要证明,你要去体证。怎麽去体证?「据于德」是你的体证,你得依据道德的德。德是什麽?随顺道就是德。这个道是无相的,你没有办法用六根去接触,我们又怎麽能够证道?可以。道,它有显相,显相是德,德是相,相是体之相,体是相之体。所以,你要证得这个本体,你可以从相上入手,相是能见、能感知的。一个人有没有德,你能感觉出来,他有德性还是没德性,你能感觉得到。我们要修德,修德才能证道,这是你证道的方法。虽说德是道的相,但是它也很难去完美的表达出来,它毕竟还是内在的东西,虽然我们知道,但是它也是一个无形的东西。譬如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德,但是世界上你找不出一个东西叫孝,找不出一个东西叫悌,找不出一个东西叫礼义廉耻。这是德,可是它又是无形的,但是你能感知。一个人是不是孝子,你就从他的表现能够感知,这是他内在的这些德往外透露出来。所以,虽说是内在,能够感知,但是虽说能感知,又是无形的。外在的东西呢?道和德都是内在,表现在外在就是仁和艺。仁和艺是用,你看,体、相、用,用是作用,这是外在的,外在的就更加能容易辨别。
底下又说「仁是用之总,喻如总根,半内半外」。这个仁,说是外在,它还有点内在,它也是一半属于德这边。就好像一棵树的根,这根连在外面也有一些,跟树干连在一起的,这个根有半内半外。内,通德、通道;外,连着艺。
「艺是用之别,喻如枝干,纯属于外」,这是纯粹是外在的用,它是枝干。一棵树的枝干都显露在外面,你能看得很清楚,这是仁的显发。这个艺是包括一个人的能力、他一切的技艺,乃至包括他的举止行为。一般儒家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六艺。第一个是礼,也就是你的举止行为,这都属于艺。这都是什麽?我们眼睛看得见的,能够感知到的外在的东西。可是,内、外是一不是二,有其内必有其外,我们讲诚于中、形于外,所以通过外在也能够看到他的本质。那麽,通过外在的修行,也能够回归到内在的本体。
这是孔子教学的善巧,「孔子学说,以仁为本,由仁发艺,以艺护仁,仁艺相得,喻如根干互滋」。孔子的学说就是以仁为根本,你看《论语》里面讲仁的篇章很多。他所有的这些行为都要以仁做为根本,我们称为仁人。仁是什麽?简单的讲就是仁者爱人,仁就是爱,自爱爱人。真正到达完美的仁的境界,是自他不二,自他一体,整个宇宙跟自己融为一体。这个是事实真相,到这个境界,你就证道了。所以道的本体虽然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甚至不可思、不可议,可是我们一生只要力行仁,最后你就能够证道。仁是讲我们的心地,由仁来发艺,发是发挥,发出来的就叫艺。因为心地是仁,所以发出来的艺都是跟仁相应的,一切的言语造作统统都是仁爱的发挥。孔子教学重心地,重心地是根本上修,但是在行为上又重视礼。礼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最基本的标准是《弟子规》。把《弟子规》做到,这是什麽?这就是修仁。《弟子规》是什麽?由仁而发的,要是你真正得到仁,你所说的、所做的,对照一下《弟子规》,完全相应。《弟子规》没有别的,就是从仁爱的心地里发展出来的,有这样的心必定有这样的言行。但是现在我们心地失去了仁,那麽要修先得从言行上修,所以刚开始就得要有板有眼的对着《弟子规》来修。我们天天得做忏悔反省的工作,拿着《弟子规》做功过格对照对照自己,看看今天犯了几条。刚开始,我自己就有经验,对照《弟子规》,一天下来这功过格画了几十个叉,一百一十三条的《弟子规》,真的,仅能做到一半就不错了。别看《弟子规》好像很简单,你要真做到也不容易。
真做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习惯,慢慢就习惯成自然了,不知不觉你这个仁爱的心地就形成了,所以,以艺护仁。用我们最简单的来讲,用《弟子规》、落实《弟子规》来保护你的仁心。这个仁心是你的本心,你本来就具足的,一点不会欠缺。但是现在好像失掉了,说失掉,其实没有真失掉,我们说迷失了。因为你迷了才失掉,被习气做了主人,我们成为自己习气的奴隶,被习气所驱使,真心本性不能当家、不能做主了。《弟子规》是真心本性自然流露出来的言行,我们现在用这种言行来规范自己,慢慢回归到本性上来,这是以艺护仁。当然,孔子说的六艺,礼、乐,乐是音乐;射,射箭;御,是驾车、练武这些;书、数,书是写文章,数是数理、推算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百工技能,不管你从事什麽行业,都可以用你自己的这些技能来使你回归到本性本善上来,护仁。仁艺相得,互相相辅相成。艺是你的言行,言行向善,就使你的心地变得更善;心地变得善了,你言行又更加善,相辅相成。喻如根干互滋,像一棵树,根和枝干互相滋养,根吸大地的水分去滋养枝干;枝干吸这些阳光,光合作用,形成一些养料又输送到根里头,相得益彰。「仁原于德,德原于道」,这个原是本源,仁的本源在于德,德的本源在于道,一切都是道所生的,它是本体,它是根的根,最根本的。所以,要证道,要从艺修仁,由仁来修德,由德证道。道是我们的目标,志于道。但是道你没法修,因为它无形无相,没有办法修。修是从仁、艺上修,也就是说从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上来修。佛家讲的《十善业道》就是身口意三业的修行,身,不造杀、盗、邪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这叫修善,这就是从仁艺上修。孔子这里讲得简单,仁就是讲意业,心地上的这些念头无贪、无瞋、无痴,你才能做到仁;艺是身、口上的造作,持戒守礼,你这就是修德证道。
「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中根以下的人很难去理解、去体会。为什麽?它是不可道、不可见、不可闻,它太抽象了。我们一般讲的形而上,它很抽象。虽然是抽象的,但是它真有,不是没有。它是空寂,但不是没有。一般中根以下觉得很玄,这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没办法去体会。那麽孔子也有方便,你就修仁和艺。
「然行仁艺,道德即在其中」,你能够行仁艺,你就是在修德证道,这是教学的善巧。对中根以上的,孔子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根以下的不能够讲道德,太高远了。中根以上的人可以跟你讲道德,可以讲到宇宙的本体,我们人的本性,不仅是人,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本性。这个本性跟宇宙的本体是一不是二,万物同一个本性,所以宇宙万物是一体,这个一体我们也称为法身。我们能够理解到这层,对我们修仁学艺确实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什麽?根性利的人。
我们学《论语》,常常会联系到道和性上面来讲。虽然孔子当年讲得不多,这是因为什麽?大概大部分人都不是上根人,大部分人是中根或者以下,所以孔子说得少。你看子贡也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夫子讲的性和天道,这就是对上根人才讲,一般人是不可得而闻。对一般人只能讲文章,文章就是仁艺,表现在外面的,你能够学习到、触摸到、感知到的。但是,我们现在学《论语》也学到第七篇了,已经是超过三分之一,可以多加入一些性与天道的内容。为什麽?我们的根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提升,不能够老在中下根,这个根性是变化的。何以有根性的分别?在本性上来讲,人人都是一样的,无二无别。我们凡人跟圣人本来没有区别,本性上讲是没有区别的,都是性本善、性本觉,都具足了明德。我们现在为什麽在智慧、能力上跟圣人相差甚远?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习气,所以夫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本性上是一样的,习性上跟圣人差得老远老远。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是不断的去除习气的过程,习气慢慢放下,我们的根性就提升了,跟圣人也就慢慢近了,跟仁就不远了,你就逐渐从下根到中根,最后到上根。现在我们已经学了三分之一,假使你一开始就是下根,你现在也应该到中根才对,所以「可以语上也」,可以跟你讲性与天道的事;如果你原来是中根,现在就应该到上根了;如果你原来是上根,现在就应该开悟了,这样的学叫实学,开悟就证道了。
实际上,真正利根的人,听一、二句也就证道了。你看颜回跟夫子,《论语》里面,颜回向夫子请教的只有两个问题,其他人跟夫子请教的问题都比较多,颜回只请教两个问题,一个是问仁,一个是问政,问治国方面的。真正对他自己修学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问仁。夫子就答覆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答覆他一句话,颜回言下就大悟,马上就证道了,他明白了,这是利根。夫子跟他讲的都是对上根人讲的话,说叫你一日克己复礼。克己复礼,表面上我们听起来是讲艺,仁艺,道德仁艺的艺。六艺里面第一个是礼,你克己复礼就是修这个艺,从外面来修。而且修多少?就一日。一日你能够真正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了。归仁,仁是一体。这个天下,夫子当年对一般人只讲天下;现在我们科学发达,视野广阔了,天下已经不算大了,我们应该讲什麽?讲宇宙。一日克己复礼,「宇宙归仁」,这是我们现在应该说的话。宇宙归仁是什麽?宇宙归一,一体,你就入境界了。为什麽?因为天下跟自己是一体,本来一体,你只要把自己好好修好了,你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都修好了,你就立刻证道。整个宇宙归于仁,他本性本善的面目就现前了。
所以夫子最后补充一句,「为仁由己」,由自己,「而由人乎哉」,哪里由别人?颜回在这一句当下就证道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了,为什麽?他把障碍全放下了。什麽是障碍?克己复礼的「己」是障碍,己是一个小的自己,小我,我执,讲得再粗一点,自私。有自私,你怎麽能复礼?复礼是回归到礼上来。回归到礼,你就回归到仁了,因为礼是仁的外在,仁是礼的内在。把自私自利放下,这个我没有了,法身就现前。所以,你能够克服掉一个自己,这个小的自己,这个有习气毛病的自己,你就回归到本来面目,那就是道、德、仁,表现在外面就是礼(艺)。所以我们学习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把自己的那些习气毛病一天一天的改掉。学习的过程就是觉悟的过程,觉悟什麽?觉悟到自己有不少习气毛病,就觉悟这个,不是说让你增加多少多少知识,那个方向不正确。过去我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那是学知识,学的是金融知识,学的这些技术,那些东西是往外攀求。当然那些东西不是坏事,但是你能不能证道?你要不肯放下,你不能证道。放下是什麽?你得往内观,看看自己身上有什麽毛病。一开始就用《弟子规》、就用《太上感应篇》、就用《十善业道》来检查,天天做反省的功夫,就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天天做颜回的克己复礼的功夫,你有一天就能够归仁、归礼、证道。
底下雪公又讲,「如此由体达用,用不离体,中国文化之精神即在是焉」。中国文化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六个小时专题介绍,因为现在中国人也在提倡振兴中国精神,报纸上也登一定要重振中国精神。这精神是什麽?最简单的来讲,就是用《论语》这一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中国精神。如果展开来讲,我就总结了十大纲目,这个纲目将来有机会我把这个文发给大家,大家也可以上网去听我讲的「振兴中国精神」这个专题,也是按照道、德来讲的。道是体,德是相,仁和艺是表现道和德。在道上讲,在本体上讲,我们用一、二、三来讲。一是什麽?一体。你要形容道不好形容,「道可道,非常道」。勉强的去说,我们用一、二、三来形容。一是「一体」,二是「二相」,三是「三宝」。这个「一体」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整个宇宙跟我们一体。《中庸》里面讲的「天命之谓性」,这是讲一体的。我们对一般人讲,用什麽方法好讲?就用个孝字,孝就代表一体。你看孝,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老和子是一体的,上下两代是一体。上一代又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又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是道,这是讲的宇宙时空一体。用孝字来代表道,这是比较能够把形相说出来,说出来的都已经落到德上了,因为它是相。孝是德,而且是德之本。德的根本是什麽?根本就是道。所以孝也是道,也是德。从它的内涵来讲,它是道;从它的表相来讲,它是德。
「二相」就是《大学》里讲的本、末,这是二相。《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有本末,物是什麽?宇宙万物。这个宇宙万物有一个本、有一个末,就像一个树,它有根本、它有枝末。虽然有根本、有枝末,它是一体的,所以这二相,本末二相,是由一体生出来的,这一体是道。二相,本是什麽?本是我们自己的身心。末是什麽?《大学》里讲的家、国、天下,现在扩展一点讲,宇宙万物都是末,我以外的都是末,我的身心是本。《大学》里讲得非常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你看,身是本,所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修身又以什麽为本?以正心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身,所以心是修身的本。合在一起讲,身心是本,家、国、天下,乃至宇宙,那是末。佛法的名词来讲,身、心是正报,家、国、天下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正报是本,依报是末。本正了,就像一个树根,它稳固了,枝末就繁荣。你有什麽样的身心,就有什麽样的家、国、天下。所以现在我们都希望地球太平,消灾免难,怎麽做?把自己身心修好,你的家国天下也就太平、和谐了。有道是「和谐世界,从我心做起」,从我做起,这就是抓住根本了。
「三宝」就是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仁慈,这里讲的仁艺的仁,这就是慈;二曰俭,俭是节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谦卑,这是三宝,叫性德。性德叫道和德,性我们见不到,我们从德上可以能够去感知,这三宝是讲性德的。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慈,慈就是仁、就是爱。不仅老子这麽讲,孔子也是这样讲,一切宗教他们都是这样讲的。你看基督教、天主教讲「神爱世人」,神爱世人这就是慈;伊斯兰教里讲的,「真主安拉是仁慈的」;释迦牟尼佛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看,全都是讲慈、讲爱、讲仁。这是什麽?性德。我们修这个性德才能够见到本性,本性就是道,宗教里讲到的真神。真神没有形相,但是他又能现相。现什麽相?宇宙万物都是他的现相,他现出来的。佛法里讲的真性、法性,你怎麽去见?你要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是中国精神讲到的「道」上三条,一体、二相、三宝。
底下讲「德」,德是修德,从四到十,四、五、六、七、八、九、十。简单的说,四是「四勿」,《论语》里面,颜回一生奉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勿,这就是克己复礼。
五是什麽?「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修德。
六是什麽?「六和」。佛家讲的和敬,六个方面,所谓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六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真正一个团体能够修六和,这是一个齐家的团体,有这样的一个团体,那就国治、天下平了。为什麽?和为贵。这个团体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团体,因为它能够团结,它能够和敬,不仅人尊重它,天地鬼神都尊敬,真正是诸佛拥护,龙天护持,这个团体所在的地方没有灾难。所以,要希望我们的世界消灾免难,要在自己团体里头修六和。什麽团体都可以,一个家也是个团体,只要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学,一个企业也是团体,一个学校也是团体,一个班级也是团体。像我们这里协会,大家在一起共修,这也是一个团体。大家修六和,这个团体叫僧团。僧团不一定讲在家或者出家,只要四人以上在一起依六和敬修学,这就叫僧团,可以化解世间灾难,使正法兴旺起来,这要我们大家发心,六和。
七,我们讲的「七治」,治是调治。治什麽?《礼记.礼运篇》里面讲,圣人「治人七情」。七情是要治,所谓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喜是欢喜,太欢喜,这种是情感,不能够让它滋长得太厉害,要进行调治;怒,那更要调,更要治,治自己的脾气;哀,太哀伤了;惧,太恐惧,这些都要把它调治好;爱,是贪爱;恶,是厌恶;欲,是欲望。这些都是执着里面产生的情感,情感要把它降低,纵然不能断掉,至少让它降低到最低程度,情欲愈澹愈好,你的智慧才能现前。朱子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调我们的情欲。
八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这都是什麽?修我们的本性、本善。
九是《论语》里面讲的「君子有九思」,九种思惟,所谓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忿就是忿怒,想到会有灾难),最后是见得思义,这《论语》里面的。
十是讲「十义」,十义就是从五伦上讲究的十义。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我们在十个关係上尽自己的义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条纲目可以说是总结中国文化的精神。浓缩来讲,就是这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再浓缩就用一个字「孝」,孝就包含了。所以中国精神,你可以浓缩来讲,你可以展开来讲。如果说这十大纲目还不够,再展开,那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再展开《四库全书》,这够了吧?所以这一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提纲挈领,把中国精神提炼出来了。我们来看《雪公讲要》第二段,他为我们一句一句的说明。「志于道者,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道就是讲本心,这个本心也叫真心,它是宇宙的本体,整个宇宙都是真心所现的。但是,它虽然能现,它自己是寂照湛然。寂,是讲它不动,「寂者不动」,这是定力,它是本定,没有动摇。六祖惠能大师所谓的,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这是讲自性的状态。虽然是寂,但是它又不是个死的,它是活的,它能照,「照者光明,此是智能」。光明是什麽?它能现能变,它能够变现宇宙万有。这是讲到光明,自性本来具足光明。光明是讲它的智慧,讲它的能力,这个智慧、能力都是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能力,无所不能。宗教里面往往用这个来形容真神,真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什麽?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真心。真心,「寂而照,照而寂」,寂和照是同时的,它不是分开两个阶段的事情,不是,同时。既是本不动摇,又能够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讲的照,生什麽万法?宇宙万物,统统是真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寂而照。照而寂,虽然变现万物,但是它的本性还是不动摇。打个比方来讲,如同电视机屏幕的画面,大家现在看到了这个屏幕。屏幕本身是不动的,它就放在你的面前,它没有动,没有动叫「寂」,寂而不动。但是它能照,能照什麽?它能影现万象,在你的屏幕当中现出人的样子、事物。大家现在看到我锺茂森在你面前,后面还有黄山的背景,对不对?这是讲「照」,它现相了,我人在动。我人在动,请问那个屏幕有没有动?没有动。寂而照,照而寂,又是不动摇,但是它又能生万法。所以寂和照是同时的,不是两个阶段,这样大家就能体会了。
我们的宇宙万有,虽然是不断的在生灭,但是这个性体是寂而不动。我们要证得我们的自性本心,你得修定,因为真心是定的,不是动的。动的是相,你要是随着相走,你心就动了。从相上回归到性上来,你的心就定了。所以儒家也很讲究修定,他讲什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定、静、安,这都讲到他修定,一层一层往深处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就是定功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忽然就突破了。突破什麽?证入了自性,那就智慧现前,就能照。所以「安而后能虑」,这个虑是讲智虑,智虑是智慧现前了,智慧现前,能照了。待人处事接物,种种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可以用智慧处理得非常周详而没有错乱,这叫虑。智慧现前,这是起用,由体起用。「虑而后能得」,你就得,得什麽?得道,回归本体了。儒家讲的跟佛家讲的修行方法完全一样,都是什麽?修戒、定、慧,而得成就。
「定智湛然,恒在本心」,这个定是讲体,智是讲用,也就是定、慧。这个定和慧,智慧和定力都是形容本心的状态。从两个方面讲,本心叫湛然,湛然是透明的,清澈,没有任何的瑕疵,没有任何污染,本性清净、湛然。什麽是污染?妄想、分别、执着是污染;讲得更明显一点,就是我们的念头,这些就是污染。把念头放下,你心就定了,有定就自然有智慧,你就能够回到本心上来,这是我们的志向,我们修学的目标。
底下,「《礼记.中庸》云」,「中庸篇」,这也是四书里面的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是《中庸》一开头讲的话,一开头这三句也涵盖了全部的圣贤之道。这是讲的两句,三句里面头两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什麽叫天命?雪公解释说,「天命,是天然而有之意」。这是自然本有的,不是人为的,也不是神创造的,它本来就有,这是讲我们的本性,所以天命之谓性。蕅益大师在解释《中庸》里面这个天命,分开两个来讲,讲天和命。天是什麽?是我们的真心,这叫天。命是什麽?命是在不动的真心里头动了念头。一动念头就成为妄识,佛法里面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出现了。阿赖耶,真心所现的,它是依真心而起的,离开真心它就没有了,离不开真心,真心是它的体。但是它又是动的,一动就到了命,叫妄识。所以天命就是讲到真心和妄识和合在一起,我们叫性识,也叫阿赖耶识,这叫性。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就是阿赖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怎麽现的?阿赖耶变现的。
底下讲,「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谓性」,阿赖耶识每个人都有,没有了,你就不是人,你就是佛了。「此即人之本性」,也是宇宙的本性。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就是你没有念头了,起心动念都没有的时候,人也没有了,宇宙也没有了。这是「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什麽都没有。什麽都没有,这是什麽状态?这个状态是真心、本性现前,叫大光明藏,跟一切众生能够随时感知。众生有感,你就能应。你住在哪里?就在常寂光里头。这个常寂光里没有形相,为什麽?因为没有念头。有念头才有形相,没有念头就没有形相。一有念头,这里就叫它「性」,我们都在这里头,我们不能离开念头。起心动念很细微,我们都未必能觉察得出来,但是我们自己有念头。没有念头就没有相、没有境界了;有念头就有相,这是性所变现的相。
底下就讲「率性之谓道」,「率性」按古注来讲,「无为而安,行曰性之」。无为就是「非由造作而来,即指本性而言」。造作是分别执着,把分别执着放下了,才叫无为。就是你不能有意思,你有意思就叫分别执着;没有意思做去,这就是无为而做,无为而为,这不是造作。这个时候只有什麽?起心动念。还有妄想,这个妄想非常细微,它只是有念头的动,但是念头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叫率性。「本性不动,故曰安」,无为而安。如果到了本性不动,那就是连起心动念都放下了,这个率性就到了极处,就突破了。突破什麽?阿赖耶识所现的法界没有了,你就回归到了真心本性上。我们讲的性天,天你就回归了。这是宗教里面讲的真神,这时候现前了,造物主现前了。造物主是谁?就是你自己的真心本性,常寂光、大光明藏、真如等等,反正讲的名词不同,老子讲道。讲各种样的名词术语形容它,你只能知道是有这麽个意思,不能执着于名相。这是修学最高境界,圆满了。本性不动叫安,安而后能虑,这个时候寂而照、照而寂,智慧圆满。行曰性之,行是动念。如果一动,马上又起了相,但是如果这个念还没有分别执着,纯粹是起心动念,那叫性之。一般我们讲的率性而为,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也算是圣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在佛法讲,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虽然还有起心动念,但是没有分别执着,而且起心动念完全与性德相应,我们表面看他跟真佛没两样。
「即《孟子.尽心篇》所说尧舜性之也」,这是《孟子》里面的一句话,尧和舜性之也。性之是什麽?他们能够率性,也就是说他们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但是还未必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成佛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能不分别、不执着,这叫相似佛,跟佛很相似。天台宗里面讲的相似位当中的佛,也很了不起,他不在六道里面,他在四圣法界最高级的一个果位了。「性之,即是率性之义,动念自然合乎本性」,他有动念,但是起心动念跟本性、性德相应,这叫率性。「率性之谓道」,根据《广韵》解释,「率,循也」,循是顺着。「循性不变,即曰道」,顺着本性,这是随顺性德,它不变。永恒的都是随顺本性,这叫道,率性之谓道。性和道合在一起,「是谓性体」,这讲到本体。实际上就是我们讲到的不分别、不执着的状态,你才能够回归到性体上来。「就循性不变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这个道实际上是指所修的德,这个性是讲本性中的德。修德和性德,性修不二,修德即是性德,性德即是修德。虽然有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完全跟真心自性相应,这叫「道即是性」。「性即是道」,一起心动念,他自然真心本性的流露,这是性即是道,这种人是圣人。当然再向上一着,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了,那是到最高境界了。孔子所说的境界,连尧舜这样的中国最推崇的大圣人,他们也仅做到不分别、不执着,还有起心动念。我们学了佛法,对这些境界也就比较明瞭了。
再往上提升,这个「志于道」是连起心动念都放下了,那真正叫率性。所以平时我们的修学,就学这个不分别、不执着就好,事事都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思,「我必须要这样」,很固执,这些就是分别、执着。孔子,你看他有四种德行,没有什麽?意、必、固、我。这个「意」是他自己的意思,「必」是他必定要这样,执着,「固」是固执,「我」是他的我执。他没有这些意思,没有这些执着,他放下分别执着。能够学着随顺一切的众生,让众生都生欢喜心,跟一切众生不起对立、不起冲突,这是我们的实学。
「志于道」的志,就是我们立志,向这个方向努力。「志者」,《说文解字》里面讲的,「心之所之也」,志就是心所去向的。「心之所之,即守此道而不离也」,我们的心念念守着这个道而不离道。《中庸》里面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我们这个志向念念不忘。果然能够这样,你何愁不证道?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这样念念不移、锲而不舍?果然能够这样锲而不舍,这一生确实证道一点不困难。之所以不能证道,正因为我们念头里夹杂,心老是离开道,不能够一心,不夹杂、不间断做不到。「守道不离,即是将心定之于道。亦即『默而识之』之意」,这个「默而识之」我们之前学过,本篇第二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章。这章最重要的是讲「默而识之」。默而识之,这里就是讲到的心不离道,默是讲定,这个识是讲智慧起用。心能够定在道上,定力出来了,自然有智慧,这叫「默而识之」。譬如说我们平时念佛,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道,它是自性的德号。你念这四个字,能不能做到守道不离,念念不移,把心定在这句德号上?道是不可道,这句名号是德,德是它的相。我们从德就能证道,我们念这句佛号就能够入自性。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够念念不离,不间断、不夹杂?你要真正发这个大志。没有大志,不想这生成道,那你难免会间断、夹杂。为什麽?你没有动力,动力不足,境界来了往往就会受境界干扰,它老中断。所以真正做到志于道,怎麽做?你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死尽偷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这句话就圆满了,「志于道」你就做到了。念到妄想、分别、执着都脱落了,你不仅是志于道的境界,你是证了道。
我们再看底下,「据于德者,不动谓之性,动则谓之心,此心正直,故曰德」。这讲到本性是不动的,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这是讲性上,动的叫心。这些名相,我们知道它的意思就好,因为有时候这个性,像《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又是讲它动了之后,跟那个不动的真心和合在一起叫性。这些名相我们不要执着,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要离开可道的言语,才能够体会到不可道的道。这里讲动的叫心,就是你的念头,念头才动。可是刚动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叫正直的心,正直的念头,这个念头叫德,这时候是真心本性里面所流出来的性德。
「真心初动之时,动,起念头」,动了就是起念头。「动义为业,亦名业相」,这个动的意思也叫业,这是用佛法的名相跟我们再明确的说明。这是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到的业相,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第二是转相,第三是境界相。业相就是个动相,什麽物质都没有,也没有精神,就是动。但是刹那际立刻就产生了转相和境界相,转相也叫见分,境界相也叫相分。见分是能见的,谁能见?好比说我能见。我能见什麽?见到境界,境界是所见。这一对能和所,能见、所见同时出来。我们也可以说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现在科学家的语言,讲整个宇宙是由能量、信息和物质组成,能量就是业相,它就是动,动是能量;信息就是转相,就是见分,这是精神层面;境界相就是物质,就是相分,这个我们就比较能够懂了。这时候说宇宙怎麽来的?动相产生的。什麽动?念头动,这念头一动就是业相。
「仅有几微之动相」,几微,是极其微细的相,那个念头很微细,我们一般觉察不出来。在《菩萨处胎经》里面,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这一弹指的工夫,不到一秒钟,一秒钟能弹四下。这个暂短的刹那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就是十万,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这麽多的念头在动。一个念头生了,马上灭了;又一个念头生了,又马上灭了…刹那刹那的生灭,总共多少生灭?三百二十万亿次生灭,在这个一弹指之间,四分之一秒当中,这个叫几微动相,太细微的动相,我们哪里察得出来?这叫不觉。「不觉初动」,这麽细的念头动了,我们心太粗,觉察不出来,结果第二个动又开始。一念生了、灭了,又一念生了,所以,没有觉察到初动,接着再动,「则有见相」。第二个动就在刹那际,三百二十万亿再乘上四,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动,第一动你不能觉察,第二次动就产生见相,见、相二分出现了。就是刚才讲的,见是精神、相是物质,一对同时出现,一个是能见,一个是所见,能所出现了。「见则昏,谓之昏德」,这叫无明,叫昏。「昏即出现妄境」,所以无明就产生了虚妄的境界相,这个念头产生境界。「此在《起信论》,名为三细相」,这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到的三细相,业相,还有见分就是转相,相分就是境界相。三细相,非常微细的,你看刹那就出现了。
「妄境出现以后,则有诸种粗相」,这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就是粗相,慢慢的就出现了。说慢慢的也是很快的,刹那之间完成。随着业相产生的境界相,这是境界为缘,紧接着又加深了下面一个念头。这种动的幅度,波动的幅度愈来愈大,所以产生的境界相愈来愈粗,愈来愈明显。「然后烦扰不安矣」,这就不安了。《大学》里讲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完全不安了,为什麽?自己控制不了念头,这就不安了。不安很苦,你看禅宗里面,二祖见达摩,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他说不安很苦,甚至拿戒刀把自己手臂给剁下来,以此来供养达摩祖师,祈求达摩祖师来安心。他烦扰不安,念头纷乱不止,定不下来。达摩祖师这时候伸出一只手,跟他讲,「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二祖这时候回头找心,这不安的心在哪?找来找去找不见,然后对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达摩祖师就跟他讲,「吾与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给安好了。这言下二祖就大彻大悟,心就安了。为什麽?心根本找不到,那个念头是虚妄的,不断的在那里妄动,你真要去找,它就忽然没了。没有了,心就恢复平静了;一平静,境界相就没有,无明也没有,豁然大悟,就见到本性,就证道了,那就做祖师了。所以《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已经到了极深的定功,只要善知识给他一点破,他就言下大悟。安到一定程度,就是他定到一定的境界,一捅破,他就证得自性了,这才知道,原来宇宙万有全都是自己浮动的妄念产生的,本来无一物。
现在科学家都已经证实了。你看着名的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曾经说,这世界根本就没有物质。物质是什麽?完全是自己意识所产生的,这意识是一种念头的动。现在发展起来的弦理论也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叫基本粒子,像夸克、电子,这是基本粒子,由什麽组成的?就是由像琴弦一样的振动组成的,底下就不是物质,是一种振动。到底什麽在动?其实就是念头在动,无明。无明不觉就在动,就产生动相,动相是构成我们宇宙的基本单位。由这些动相组成了基本粒子,由基本粒子组成了原子、分子,组成我们这些物质,组成宇宙大千万有。所以弦理论最后得出个结论,说整个宇宙就像一首大型的、巨型的交响乐曲。每一个物质、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是一个音符,就是这个弦在振动的时候所产生的音符,每一个音符合在一起组合成我们这个宇宙的万物。宇宙就像一首大型交响乐曲一样,只有琴弦在振动,实际上没有东西。
你明白这一点,这叫开悟,纵然不叫大彻大悟,起码能叫解悟。解悟有好处,好处很大,为什麽?帮助你看破、放下。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什麽都没有,何必去争,为什麽不放下?放下,你并没有失去,它是空的,幻相而已,作梦一样。梦境,你梦境放下,你有没有真放下?没有,你没有失掉。所以,失去没有什麽遗憾的,得到也不值得欢喜,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悟很有帮助,帮助你放下。你再放下,那你就证道,你就大彻大悟。要放下就是学不动,不管什麽境界现前,心都不要动,不要忘记眼前境界是幻相,假的。顺境、善缘不要起贪爱心,逆境、恶缘不要起瞋恚心,始终保持心地如如不动,这是念念都在觉。
底下《雪公讲要》里讲,「若能初动即觉,如已成圣人之孔子,一动即觉」,圣人的功夫就在于初动即觉。初动是念头刚动,刚起一个念头,立刻就觉察,我这心动了。这动是比较粗的动,里头带有分别执着。一有分别执着,立刻觉察,立刻放下,所谓「才动即觉,觉之即无」,把这动就放下了,恢复到不动,恢复到心安,这是孔子的境界。他还是有动,他要是不动,就成佛了。但是他的功夫在什麽?他动了就能觉,这个了不起。他所行的跟佛所行的是一样的,为什麽?他的起心动念跟佛相应,我们讲他应该是相似位了。
「觉而复明,是谓明德」,一觉察,这就是智慧现前了,这就叫智慧。这叫什麽?转烦恼为菩提。菩提就是智慧,就是这里讲的明德,明德就是能觉的智慧。明德人人本有,但是我们用不上。用不上是因为什麽?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障覆了明德的作用。圣人是明明德,让智慧能够随时随地现前而不迷失,这叫明明德。「明则灭昏除妄,即行有所得」,能够明就是灭昏除妄。昏是无明,妄是妄想。把无明、妄想给除灭掉,这就是行有所得,这就是《大学》里讲的,「虑而后能得」。得什麽?得到自性,得到自己本来面目。
「《六书精蕴》:直心为惪」,这个德字古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直、下面一个心,这麽个写法,所以德就是讲直心。「行道而得于心为德」,这个德就是你的行门。你去行道而有得于心,这叫德。所以上直下心,即是德字,这是古字的写法,上面一个直,下面一个心。这是什麽?才动即觉,明德不失,这是讲的德。
「《中庸》:修道之谓教」,这是讲到修德,「『修道之谓教』,道体本静,动则省修,故云修道」。为什麽讲修道?本来道不用修,道是本不动摇,何来要修?这是讲什麽?本不动摇的道,现在你起了念头,动了。动了之后,你立刻要觉悟,「我这个念头该不该动?」这是你的觉性。不该动,立刻放下,这叫做修。省修,省是省察、觉察。我这念头动了,要反省反省,「这个念头不对,是自私自利,是贪瞋痴慢,是损人利己、不忠不义」,立刻放下,这叫省和修。觉察是省,放下是修,这叫修道。「修道之谓教」,圣人的教化就是教你这一点,没有别的,就教你在念头上起修,念念要跟自性性德相应,至少要跟圣人教诲相应,这是叫修道之谓教。「据于德」的据字,在《说文解字》里头讲,「据,杖持也」。就像一个拐杖,你把住、拿住这个拐杖,这叫据。「德如杖,必须持之勿失」。就像老人腿脚不好了,非得靠拐杖走路,这是什麽?行走的功能比较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需要一个拐杖。现在我们都是这样的人,为什麽?已经离开道了。离开道,就已经不正常了。不正常,需要回归到道上,要有一个依靠,这个拐杖就是依靠,我们先扶着拐杖走。「失持则倾,倾则失正」,如果这个拐杖要是不抓紧,不能把持住,这就会倾倒;一倾倒,就失掉了正。「本性不动,动须省察修持,修不失正,是谓之得」。我们的本性虽然不动,但是现在我们确实在动,为什麽?在起心动念,你不可能不起心动念。不能不起心动念,就得在念念当中你要去省察修持,我们要下这个功夫,这属于修德。最开始先用《弟子规》做省察修持,然后用《太上感应篇》,然后用《十善业道》,功夫层层的推进,省察、修持愈来愈得力。修不失正,这叫得。「所谓得,非指本性而言」,这不是讲的本性,为什麽?本性不动,你这是动了,你要去修。「本性无修无得」,因为它不动摇,谈不上什麽修,也没有什麽得。本来无一物,有什麽修,有什麽得?这里讲的,「修是指德而言」。本性是道,我们能修的是德,修的德跟道要相应,这就行了,最后就能得道。「即在一念初动时,实时觉之,觉则明而不昏」,这一动的时候,立刻觉察,这觉察叫明而不昏,不昏是你没有无明。「如此念念省修,则德不昏,故称明德」,所以明明德的功夫就是念念省修,保持你不昏,保持你的明德。「此即据于德」,这讲据于德的意思。
《礼记.大学》这一篇里面,也是四书里面的第一篇,「云:在明明德」,这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这个意思。「『在明』二字即是《中庸》所说的修道」,就是讲的修上面的功夫。「『明德』一纲有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朱熹朱子讲的三纲八目,八目前面头四目都是讲三纲里面的第一纲,就是明德。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就是讲这头四目。「格物,性之初动也」,这是雪公的讲法,也讲得很好,这是刚动念头的时候。「致知,动则觉之」,这叫致知,就是你能觉察。「诚意,觉而明也,明则诚也」,这是《中庸》里讲的。你念头一动,立刻觉照,「该不该动?」这叫明,明就诚,诚意你就得到。「正心,明后又须经常省修,不令失正也」,这叫正心。「此是本有之真实知能,由明明德而得」。所以修省的功夫就是明明德,如果不去修,没办法恢复我们的明德。「须好学以培之」,好学是念念不移、不间断的去修行,不断的觉悟,不断的修持,也就是不断看破、不断放下。「行仁,办治国平天下事业,须有真知卓见,故须先培知能」。我们的事业是行仁,就是办治国平天下的事业,怎麽办?都在自己修身上,须有真知卓见。我们自己要真知卓见,就是你先要格物、致知,先培养「知能」,知是智慧,智慧什麽?能够觉察、修省,这是智慧。能是能力,什麽能力?修身的能力,你修身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行仁。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只讲了「志于道,据于德」两条,下一次我们再讲「依于仁,游于艺」。今天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 作者:钟茂森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