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

时间:2024-11-10 21:45   编辑:钟茂森   点击: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他引孔安国注,这是汉朝的大儒,孔安国注解里面讲到,「费,季氏邑」,这是季氏家族的一个管辖区,叫费(音必)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数叛,闻闵子骞贤,故欲用之」,这是把背景给我们交代清楚。「季氏不臣」,季氏我们前面提到,他目无国君,这是不臣。在春秋时代真的是乱世,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当国君的不像国君,当臣子的不像臣子;当父母的不像父母,当儿女的不像儿女,乱世。季氏不像一个臣子,他像国君,他专权控制了整个鲁国政治、经济、军事。有因必有果,「上梁不正下梁歪」,季氏不臣,他底下的臣子也不臣,所以费邑这个地方,季氏家的家臣好几次都叛乱了。大概也换了不少人,换了一个又叛乱,又换掉一个又叛乱,最后没办法,找来找去找到闵子骞。

 

 

 

闻闵子骞很贤能,因为闵子骞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里有讲他,「闵损芦衣」,现在都拍成动画片了,能够对他父母这样的孝敬。他的继母虐待他,不给他穿棉衣,给他穿用芦花制的衣,让他穿,冬天冷得他哆嗦。最后为他父亲驾马车的时候,驾不住马车,出事了,他父亲很愤怒,用鞭子鞭打他。一打到衣服上打破了,飘出来的是芦花,他父亲才知道原来是继母虐待他,要休他的妻子。闵子骞跪在地上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如果我的继母在的话,我只是一个人受苦受累而已;假如继母不在了,她还有两个儿子(闵子骞有弟弟),三个儿子都要变得很孤单,受飢寒之苦了。劝他父亲不要休妻,最后感动他的父亲,也感动了继母,所以他的贤德第一,就是体现他孝道。古人讲「忠臣出孝子之门」,谁不希望有个忠臣为自己服务?季氏也一样。看到闵子骞是孝子,他也想网罗,招揽他来做季氏家的家宰(家臣)。所以「故欲用之」,这也是很会看人。做官的人选拔人才怎麽选?古人就用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孝廉。闵子骞这两个具足,更何况他是孔子的学生,那肯定是有经世之才。现在我们说民选,国家领导人和地方的领导都是民选,民选还是要用「孝廉」做标准。只是什麽?现在由人民推选,选的这个领导好不好,取决于人民,过去是取决于国君,现在取决于人民。人民选的领导好不好,要看人民他们本身有没有这个眼光、有没有这个见识。所以现在更需要大力的、普遍的推广圣贤教育,让人民百姓都有这个意识,他们才会选出好领导。要不然他都不知道用什麽标准选,选一个领导,这个人很会说话、很有口才,就选他了,听骗不听劝。所以这是什麽?现在需要推动全民的圣贤教育,要普及,他才能选出好领导,他才能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多谈了几句。

 

 

 

季氏他想选用闵子骞,可是「闵子不欲为季氏宰」,闵子骞不屑。跟孔子一样,知道季氏这个人不贤不仁,违礼,所以不愿跟他同流合污,不愿跟他做。所以「语使者曰」,跟季氏派来的使者说,「善为我作辞说」,就是善为我辞言,你要给我回去汇报。「令不复召我」,这是推辞,你不要再来找我了,我肯定不会出来给季氏服务的,下了断语。当然这也是对他礼貌,说请你好好给我回去禀报,我这个意思委婉的跟他说,反正我是不会出来的。「复我者,重来召我也」,这个「复我」和『如有复我者』的复我,就是再来招唤我,还要招揽我的话,『则吾必在汶上矣』,这个汶就是汶水。「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也」。汶水在山东鲁国,汶水以北就是齐国,鲁国和齐国交界。闵子骞在这里说,「你再来招唤我的话,我就要到汶水上去了」。换句话说,我得渡过汶水上齐国了,就这意思。这个意思就是闵子骞会避难逃到齐国去,宁愿逃到齐国,也不为你所用。

 

 

 

孔子当时对于闵子骞也是非常的赏识。在历史上,我们看到闵子骞也曾经做过费邑的宰官,曾为费宰。那是什麽时候?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大司寇是摄相位,等于是鲁国的宰相,那也是大夫,跟季氏是平起平坐。这个时候闵子骞做费邑的宰官,是因为受鲁国之任,等于孔子也是允许的,是为鲁国服务,而不是单为季氏服务。当时孔子希望改造三家专权的局面,要将三家权力削弱,让国君重新获得他应有的权力。闵子骞当时也等于协助孔子完成这项工作,包括子路也曾经做过季氏宰。孔子辞官以后,他去周游列国。为什麽?这个缘起是因为季氏季桓子,跟鲁国国君迷上了齐国的女乐,贪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孔子看到他们没救,算了,离开他,周游列国去,这个时候闵子骞也跟着辞掉费宰的官职。所以闵子骞受官也是为义,假如是不义的话,立刻辞官。后来因为三家专权,费邑之宰也跟着背叛季氏,季氏想要请闵子骞再做费邑的宰官,闵子骞就不答应。为什麽?不愿意同行不义,所以有这样一段因缘。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学儒的人,儒者,出不出来服务,或隐或出、或去或就,都是以义为标准。凡是不义,立刻就辞退,不能够同行不义,闵子骞做了个好榜样。

 

 

 

所以蕅益大师注解里面讲,「有志气,有节操,羞杀仲由、冉求」。闵子骞非常有志气、有节操,不愿意行不义,这让仲由、冉求都害羞了,仲由和冉求都曾经做过季氏的家臣。尤其冉求,冉求做季氏家臣的时候,因为他很有才干,为季氏积累了不少的家产、家财,囤积了很多的粮食。孔子当时觉得非常的不妥,他让冉求应该减低税收。但是冉求说,今年是大丰收,大家多交一点税,税收提升了,多交一点税也不会带给大家很大的负担,这样又能充实国库。孔子就非常不高兴,说大家都可以一起讨伐冉求。为什麽?因为冉求他是为季氏做,而季氏他违礼,目无国君,他愈强大,使鲁国国君势力愈弱,愈加违礼了。所以冉求在这方面比闵子骞就差远了,确确实实这个义做得不够。他是什麽?利做了主宰。《论语》上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冉求在这方面做不到君子,他心中道义感不强,志气节操就不如闵子骞。

 

 

 

仲由应该比冉求要好,但是相对闵子骞来讲又逊色。因为仲由比较有勇,勇大于谋,做事有点莽撞、鲁莽。他最后死的时候,也是因为太过的直了,所以夫子讲他「不得其死」。为什麽?他太直。他是在卫国做事,遇到了国家兵变,卫国国君被赶走了,他还回去跟叛臣打斗,最后死于乱军之下,被剁成肉酱。当然他义勇的精神可嘉,但是智慧上就逊色很多。有的时候,就是说对进退、去就这方面掌握的度数就不够好,就白白死在兵变之中,未能够保全,明哲保身他做不到。

 

 

 

闵子骞在这里他一看到乱世,不出来,乱世则隐。有值得他出来效力的他才出来,真正是替百姓服务。这是什麽?大众的福报够,有一位很好的领导人、很贤德的领导人来任用你,这时候可以来施展才华,否则宁愿不出来做官。像闵子骞他不出来做官,颜回更不出来做官,反而都得到孔子的讚叹。孔子他这一生也是希望得到任用,他周游列国,都是希望什麽?有国君能赏识他,任用他来推行周公之道,恢复礼制。真要有人来任用他,他是能够做得到。很可惜,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到最后还是回到自己家乡,没有人用他。最后他怎麽办?教书,他收弟子,开办私塾教育。他是历史上可以说第一位开办私人学校的,开班教学,着书立传。他写《春秋》、写《孝经》、注《易经》,这都是那个时候写的,留下了千古垂训。后人把他推为是「至圣先师」,其实正是因为他有回乡那五年从事教学。他这个功德大,他自己作梦都没想到。本来想从政的,结果反而没有这个运气,没这运气更好,回到了家乡他从教,真正成为至圣先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成为儒家圣贤教育的集大成者,后世尊孔,超过文武周公。假如他要是被任用了,他的功绩超不过周公,顶多像周公一样。但是他从事教学,他的功德、功绩,以及他的声望,超过了周公。所以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现代这个社会当中我们看到,用什麽方法能够最帮助现代众生?还是教学。

 

 

 

所以,现在如果有人来请我做官,我也不去做;有人请我出来做事、做生意,我也不去做。我都看明白了,孔子给我们示现一辈子操劳,到最后选择的,我们现在就选择,不好吗?闵子骞当时他也是,他不出来做官,还是从事教化工作。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他是三十岁就出来做教育工作,三十岁他就证悟了,做教育做了四十九年,一辈子教育,真正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所以他的功德比孔子就更超过了。孔子只教了五年,释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近五十年,差不多是十倍。我现在看清楚了,跟着恩师学,我的恩师教了五十多年,比释迦牟尼佛教得更久。我现在开始,我现在已经教了三年多,当然现在我不是老师,我是以教做学问,教学相长。教是为了学,因为要教,所以要好好学,要不然上台就教不出来了,上了台下不了台。现在用教学来逼着自己学,学一辈子教一辈子。这是我们人生的选择,心有定向,心有主宰了,希望这一生能够做到像颜回那样「三月不违仁」,其心不违仁,真正「心不离道,道不离心」,这比从政要强。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只要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我相信人人能做得到。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                作者:钟茂森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