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细讲论语:【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

时间:2024-06-07 15:46   编辑:钟茂森   点击: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公冶长第五》,今天我们把最后,这篇最后三章学习完。请看第二十六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章是孔子跟他的两位弟子颜回和子路言志。我们来看这章,开头说『颜渊、季路侍』,颜渊就是颜回,季路就是子路。这个「季」,在兄弟中排行最小的就称为季,所以季路(子路),他在兄弟中应该是排行最小。我们看到孔子真的是循循善诱,抓住一切机会来教学。这一天,两个弟子在老师身旁侍候。古人「师徒如父子」,学生跟老师的关係真的像父子一样的亲,甚至更有说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之间的关係甚至有时超过父子。父母生养我们的身命,而老师生养我们的慧命(智慧的生命),让我们成圣成贤,能够这一生做到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所以老师的功德非常大,不亚于父母。我们从头一句可以看到,颜回、子路对老师都是极其恭敬的,他们承事老师。确确实实,人以老实的恭敬心,他就能学道。颜回和子路都是有大成就的贤者,尤其是颜回,夫子的毕生学问,颜回都能够学到。

 

 

 

子路也是一位难得的弟子,子路是以孝闻名。「二十四孝」里面有他,为自己的父母不辞辛苦,百里挑米。夫子讚叹子路,他的孝心可谓是「生事尽力,死事尽思」。颜回,虽然没有谈及他的孝道方面,但是从他对师长的恭敬心那里,我们就能了解,他也是一位大孝子。为什麽?因为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才能够对老师那样恭敬。夫子的唯一称得上好学的弟子就是颜回,这真的不仅登堂了,也入室了。子路只是登堂还未入室,颜回是登堂入室的弟子。

 

 

 

真正圣贤寻找传人,不一定要多,有那麽二、三个,就是值得庆幸的事了。这传人从哪找?必定是从学生当中,看谁对老师真有恭敬心。为什麽?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并不是说希望学生恭敬他。如果老师还有这种想法,这个老师也并不是一位圣贤老师,他心里还有功名利禄、名闻利养,他还希望人恭敬他,这不是真正圣贤老师。真正圣贤老师已经把这个放下了,但是为什麽选传人必定是从这个方面来看?这是因为,学生能够恭敬老师,说明他重道,所谓「尊师重道」。一个人能尊师重道,当然他就会努力去行道,他就会有成就,即使是资质比较差的,没有关係,通过一段时间努力,他的根性可以从下根提升到中根,再从中根提升到上根,只要他锲而不舍。所以,世出世间圣贤选传人,都是看他的诚敬心。所以说,孝亲尊师是圣贤教育的大根大本,如果人没有孝心、没有敬心,他不可能学长久,学的都是皮毛。

 

 

 

夫子见到学生那种好学谦恭的态度,一定是抓住一切机会来提升他们。现在机会来了,颜回、子路侍候在旁边,于是孔子就说,『盍各言尔志?』这个盍,根据《皇疏》的记录,就是「盍,何不也」。《皇疏》是皇侃,南北朝的学者。「盍各言尔志」,意思说,你们何不每个人都说一说你们的志愿?夫子问他们,也是考考他们,正好也要提升他们。『子路曰』,首先子路回答,他是个急性子,抢先回答了,『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这个「衣轻裘」,根据《雪公讲要》的注解,他引阮元《校勘记》里面说,「唐石经『轻』字旁注:桉石经初刻本,无轻字」。也就是这个「轻」字可能是个衍文,本来是没有的,所以「愿车马,衣轻裘」,实际上就是「愿车马、衣裘」。也有的人说这个「轻」字是形容裘的,这个裘就是皮毛的大衣,很轻的皮毛大衣一定是上等的皮毛大衣。雪公注解说,轻字是衍文、多余的字,这个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子路出身贫寒,不可能有上等的皮毛大衣,所以这里可以做「车马衣裘」来讲。子路说,我愿以我的车,车就是他乘的车,马,还有衣服,皮衣,与朋友们共享。

 

 

 

『敝之而无憾』,敝之就是用坏了,朋友跟我们共享这些衣物,用坏了也没有什麽遗憾。可见得子路是个很大方的人,虽然他并不是很有钱,但是他很豪爽、很大方,善于布施,很有义气,这麽一个人。对于这些物品,真的一点不在乎,他重的是道义、情义,不重物质。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人之所以称为贤者,首先把身外物要看轻、要看破,要放澹、要放下。如果对于身外物还很执着,这个人就很难入圣贤殿堂。子路已经是升堂之人了,虽未入室,但已经是相当难得。从他对于物品的那种态度,我们就能够了解,他是一位重义轻利之人,可以把他所有的东西跟朋友共享。跟他在一起,他会跟你同甘共苦,他不会做出对你不义的事,他是君子。为什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看轻名利而重道义。

 

 

 

我们再看颜渊的回答。『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这个无,就是不的意思,说我愿意不称讚自己的善事,不以劳苦施加给人。按《皇疏》的解释,「有善而自称,曰『伐善』也」。皇侃注解里面讲,自己有善处、有优点,自己称讚自己,自我表扬,这个叫做伐善。《孔注》,按照孔安国注解,「不以事置施于人也」,这个是讲无施劳。就是不愿意麻烦别人,能够自己做的事自己做。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颜回对于自己的善都不放在心上,始终保持着谦卑,永远都是以谦敬的态度待人,自己没有傲慢;也不会看不起别人,连「施劳」都不做,要找人麻烦、让人来代劳,这些事情他都不会做。可见得颜回是一位非常谦恭的谦谦君子。底下我们来看,『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路这时候他很会问,这两位弟子都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下来我们也想听听,老师的志愿是什麽?孔子说,『老者安之』。老者安之就是抚恤老人,使老年人得其安。人到老了,最怕不安,能够让老人安心、安身,这是对老人最大的恩德。『朋友信之』,就是用诚信对待朋友,跟朋友交往,或者是劝善、规过,都讲究信实无欺,以真心对待朋友,这是朋友信之的意思。『少者怀之』,少年人我们对他用仁慈厚待他,使他生起感怀之心。按孔安国注,「怀,归也」,怀是当归字讲,所以少者归之。他为什麽能归服于我们?因为我们以恩德对他。《皇疏》,皇侃的注解说,「少者怀己,己必有慈惠故也」。少年人为什麽归服我们?怀己就是归服我自己,因为我自己必有慈惠对他,给他恩惠。如果没有恩惠,他怎麽能归服你?待人要先施以恩惠,即使不一定有物质上的恩惠,也可以有言语上的教导、行为上的帮助,乃至对他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这都是恩惠。根据刘氏《正义》,这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他解的「《尔雅.释诂》,怀,止也」,怀当止字讲。「『释言』,怀,来也」,怀就当作来也,来字讲。「并与归训近。言少者得所养教,归依之若父师也」。这个止是依止,归、来。所以「少者怀之」,是让少年人得到你的恩惠,受到你的教导,得所养教,对你归依。这个归是他来,依是依止、依靠,依靠你像依靠父母、老师一样,这是少者怀之的意思。

 

 

 

我们来看雪公有一段注,说「子路轻财重义,人人可学。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此」。颜子比子路要高,子路能做到轻财重义,这个人人都可以学得到;但是颜回不仅做到这个,他还能做到有善而不自称,自己有优点他不会自己表达。为什麽不表达?守着谦恭。卿大夫应该是这样的,卿大夫是当官的人,对于国君是一种谦敬的态度,自己有善,善言、善点,善的好处、优点,不要自己说,让别人去说,自己只是做出来。国君乃至百姓,他们能够看在眼里,我们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够看得清楚。你是善还是恶,好还是坏,人家看得清楚,不用你去说,你就好好做就行了。

 

 

 

「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颜回不仅无伐善,还无施劳,对于人民爱护,不给人民以过分的劳累,国君应该是这样做。所以颜回的特点,可以说当卿大夫、当国君都不为过。但是他两个都没当,他还是当一个贫寒的圣贤学生,为什麽?因为「邦无道」,所以他就归隐;「邦有道」的时候才出来。从这里我们看到颜回的德行与学问,如果是在有道之邦,他足以成为一个定国安邦的大臣,可以辅佐国君,可以平定天下,这是大德大才。但是,他守着谦恭,而且看到现在不是时候,他就归隐。他寿命不长,三十岁就走了。大德贤人假如看到这个世间已经没有什麽机会给他施展抱负,或者他不愿意出来跟这个污染的社会同流合污的话,他就归隐,所以颜子在子路之上。

 

 

 

再看看孔子,「老安、友信、少怀,视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孔子是大圣人,他能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中青三代全都是看作一家人。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老人皆是我父母,天下的少年皆是我儿女,天下朋友皆我兄弟,一家人。实在讲,孔子不仅看所有的人是一家人,真的看所有人是跟自己一体,他当然爱人如己,他能做到仁。爱人如己,实在讲都已经说得见外了,因为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爱人不就是爱自己吗?这个境界是最高,回归到宇宙一体的境界,圣人就是回归到一体的境界上。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注解中说,「子路忘物,颜子忘善,圣人忘己」。这个评点太好了!真是画龙点睛。子路能做到忘物,他对于车马、衣裘一点不在乎,他重的是道义。颜子无伐善,就是忘善,自己好,也没有认为自己好。说老实话,他那个善恶好丑的分别心都没有。子路做到的是放下对物的执着,但是他有分别,分别什麽?他没有忘善,他还有善恶的分别。颜回已经没有分别了,当然更没有执着。「圣人忘己」,忘己是不仅没有善恶好丑的分别,连人我的分别都放下,真正入不二法门。还有人我、还有自己,当然就有跟自己对立,孔子把自己忘了。

 

 

 

真正的自己是谁?就是整个宇宙,孔子讲天下,天下就是自己。所以孔子曾经对颜回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也是说明他忘己了。他自己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为什麽?因为自己跟天下不二。如果是有二,我怎麽能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了?做不到。你说你很有感化的力量,你很好的做,你慢慢的感化,让天下都感化,那也有一段时间,岂能是在一日之内完成?一日你能克己复礼,天下立刻归仁,归到了仁的境界,为什麽?因为你归仁了,天下就归仁,自己跟天下不二,入这个境界你才能做得到。这里孔子讲这个话,还是这个境界流出来的话语,所以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蕅益大师底下又说,「忘己,故以安还老者,信还朋友,怀还少者」。因为圣人能够放下人我对立,他真正无我,人我不二、人我一体,所以他所行全是性德流露。对于老者自然就会安他们,让他们身心安乐;对于朋友自然就跟他有诚信,也是让他们安乐;对于少年人自然就能够以恩惠施加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归服,这也是让他们安乐,心有安处。如果不是到了无我、忘己的境界,都做不到。真正是不求自己得安乐,但为众生皆离苦。他没有自己,整个天下人全是自己,就是一体。天下人,像我全身的细胞,个个部位都希望它们健康,都希望它们安乐。假如哪个部位要是痛了,不安,那就是我整个全身的不安。所以圣人一定是要让他们安乐,这是一体,这是同体的慈悲,所以仁已做到极处了。从这里我们体会圣人的存心。其实,整个世界本来是一体,只是我们自己觉得有点麻木,麻木就不仁了。为什麽?原本一体的世界,让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说得再严重一点就是自私自利,全给割裂开来。本来是不二的,现在分开了,我是我、人是人,割开成二了,把一体切成二法;然后我们还在这个二法当中去产生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这是造恶,是严重的我执、自私造成的。所以首先要将我执、自私放下。子路放下了,所以他可以把所有的衣物跟朋友共,共享。然后再提升,我们这个执着,对我的执着放澹了,还要进而放下分别。一切众生有恶,谁的恶?是我的恶。所以有什麽能够让我们去伐善,自己称讚自己?没有。众生有苦难、有缺点,统统是我的苦难和缺点,这就不能够说自己善了。说自己善,还是有人我对立。颜子做到了,但是他的境界再提升一步,就做到了人我一体。不仅不看众生一切的恶,只求自己过失,只求自己改过自新,而且他要做到人我确确实实没有对立。

 

 

 

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有一个体会。我父亲患了肺炎,我守候在他老人家床前给他侍奉。当时我就看着他很辛苦,一个晚上、一个晚上睡不着觉,咳嗽。治了,用各种药,看医生,甚至到医院打点滴都不能好。我就当时发了个愿,说我父亲这个病苦,由我来承当,希望他老人家的病能够快好。结果一动念头,真的有感应了,我也得了肺炎,我也是一个晚上、一个晚上咳得睡不着觉。这个我过去没有试过,我身体很不错的,体质满不错,从来没得过肺炎。我就知道一定是发了这个愿,就有这个效果,很好,一个人的病两个人来承担,而且是我希望帮他全部承担,那总能够很快减免他的痛苦,结果真的是。后来我们去看了一位中医,吃了两副药就好了,他好了之后,我也好了。

 

 

 

这时候我就想到,真的是物我同体,最有感应的是跟自己的父母,父母跟我们是一体。所谓「孝」,就是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合为一体叫孝,这是本来的面目。只是我们在这个方面感应会比较的容易,因为父子有亲是天性。实在讲,何止父子有亲?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跟我都有亲,不仅说有亲,就是一体。所以我就悟了,于是我就发了个愿,希望这个世间苦难的众生他们的病苦,我也来帮他们承受。通过治疗好自己身心的病,让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让他们也得安乐。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世界、这宇宙,所有众生,不仅是人类,包括动物,包括一切有情的生命,跟我确实一体;不仅是有情生命,无情众生,包括山河大地,植物、矿物,它们也是跟我一体。只是我们现在太麻木,真的感觉不到他们的需要,感觉不到他们的苦难,自私到所以然处。

 

 

 

现在学孔子「忘己」,真的不能想自己了,天天就是为众生工作。我们的做法,专精在教学上。因为众生的苦难从哪来的?根本原因是迷惑颠倒。一迷惑,就会造恶,就造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来。迷惑什麽?迷惑众生跟我一体,迷了这个,所以就会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必定有恶果,有因就有果,果就是苦难。所以让大众能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必定从因上去解脱,不再造恶,他就能够不受苦报。这是从这章《论语》当中我们的感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不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吗?和谐世界,和谐世界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你有这个心,你尽这分力,你能克己复礼,你能够将你所学的圣贤之道去启发、觉悟迷途中的大众,这也就能够实现了,和谐世界可以实现。下面我们来看二十七章。

文章摘自《细讲论语)        作者:钟茂森博士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