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细讲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时间:2024-03-05 11:29   编辑:上善若水   点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是孔老夫子给大家开个玩笑,但是开玩笑也是教育。『子之武城』,子是孔子,之当适字讲,就是到。武城是在现在的山东省,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小邑,邑城。依孔安国的注解说,「子游此时作武城宰」。子游是孔子的弟子,那个时候做武城的宰官,邑宰,就是像我们现在讲的县长。孔老夫子就到了武城,当然要跟自己的弟子见面。此时孔子『闻弦歌之声』,这个「弦歌」,弦是琴弦,所谓瑟琴,古琴,它是带弦的;歌是诗歌,配着琴声唱出来的。孔子当时听到有人弹琴唱歌,唱着诗歌。这些诗歌,当然很可能是《诗经》里面的篇章,都是善的。
 
『夫子莞尔而笑曰』,这个「莞尔」一笑,这是微笑。就说到,『割鸡焉用牛刀?』就是杀鸡不用宰牛的刀,这是一个玩笑话。孔安国注解说,「言治小何须用大道」,治小是指治理一个小小的武城邑,何须要用大道?因为这个「弦歌之声」,唱的都是大道,《诗经》里面的大道,可以治国平天下的。当然子游当时是在那里治理武城,可见得他用的是大道来治理。所以教民以礼乐,使社会和谐太平,以礼治身、以乐调心。孔子说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含有讚叹弟子的味道。对弟子不明着讚叹,这是老师那种慈悲,怕唱太高调了,弟子心里面就会生傲慢,这是老师爱护学生。而且跟弟子在一起是非常的开放,没有丝毫的拘谨,在玩笑当中来表示对他的讚赏。这使我想到我跟着我们的恩师在一起,也常常有这种感觉。恩师是很少讚叹我们,尤其是我,很少对我有讚叹。即使讚叹,都是背着,不在我面前。有好几次是别人把这个话传给我的,说「我们恩师说你孝心很至诚」。我听了之后,就反而生惭愧心。但是老人家在我面前从来不这样表扬我,批评我倒是有,有好多次。这都是什麽?老师的慈悲,不让你年纪轻轻听的表扬多了就生傲慢心。我能体会到,但是我自己是不敢生傲慢的。
 
这时候夫子讲完这个开玩笑的话,『子游对曰』,子游就接着这个话讲下来,说「昔者,偃也」,偃是子游的名字,子游在老师面前自称名,这是表示谦恭。不能用「我」,我字就有带一点点傲慢了。现在人当然都不讲这个规矩了,开口就是我,听我的。过去对长辈、尊长前,都是非常的谦虚,自称名。「茂森有这麽一个想法」,自称名,不能说「我有个想法,你听着」,一听这个口气就高高在上。『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游自己说,他自己过去听过夫子讲过这样的话,这个「诸」是之于。说什麽话?『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这是孔老夫子教诲的。君子是指在位的人,德行高的、地位高的、有福报的这些人。他学了道则爱人,爱人就是爱人民,生起仁爱的心。
 
其实仁爱是性德,人人本具,谁都有。但是不学,就往往被自己烦恼习气障碍住,就显发不出来。所以一定要学,学而知之。到知之,就肯定能够做到爱人,爱人者就没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他就做不到爱人。这个「人」,它包括的是所有的人,善人、恶人都爱。不是说我只爱善人,只爱对我好的人,不爱那个恶人,或者是跟我有怨结的我就不爱,那就不是真爱,这就不叫仁。仁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个要通过学道你才能明瞭。明白什麽?其实人我是一体的,这就是道,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有迷惑的人才把这一体分为二,分自分他、分人分我。所以就有人我的对立,自他的分别,爱心就出不来了。被什麽障碍住?就是被这个分别心障碍住,被这种迷惑障碍住。把迷惑放下,你能认识到一体,你叫悟道了。学道要悟道才算成功,没悟道,还得学,没有学到!真正悟道的人,他确确实实没有自他分别,看一切众生就好像自己身体上一切细胞一样。身体有多少细胞?数不尽。众生也是数不尽,这些众生都是我身上的一部分,所以我应该爱他们。爱他们也没有条件,不是说你对我好,我才爱,你是我的亲人,是儿女、是先生、是太太,我才爱,没那个说法,平等的爱。因为他是我身上的细胞,是跟我一体。我自己也是真我身上的细胞,我这身体是一个细胞,但是那个真我是整个法界,这叫法身,你就认识到真我了。所以爱自己、爱别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能说我这身体,我多爱这个细胞,不爱那个细胞,不可能的。这是通过学道而悟到的真理。君子学道之后,那是人民的幸福。有一个明君来统治、来管理,一定能够令社会和谐,天下大同。当然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君子,成为这样的圣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其实没有说天生下来就注定是小人的人,小人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教育中,接受了不良的教育,让他污染了,就变成小人。这个小是心量狭小,就叫小人,只想自己,或者只想自己一家,心量太小了,他不能想着天下。君子是心怀天下的,看天下人跟自己一体。小人呢?只看自己是跟自己一体,顶多家里面至亲的人跟自己一体,顶多如此,他再大一点就不行了,不能够想得太大,心量小,他打不开这个心量。但是学道总有好处,大道他未必能明白,小的、浅的道理他能够明瞭。你跟他讲宇宙一体,他听不明白,他也不感兴趣,那就给他说浅近的道理。这是真的,你看我们讲这些圣贤的道理,全香港七百万人,有几个来听的?你把这些道理在街上跟别人复述复述,人家觉得你是不是有毛病?不说出来,心里就觉得你是不是有毛病?听不懂你说的是什麽话。但是你跟他讲怎麽赚钱,他来听。你告诉他、讲这些大道,他就觉得你这是谈玄说妙,天方夜谭。所以这个社会君子很少,小人是大多数。小人的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只考虑自己一身一家。但是他们也希望得到幸福,也希望得到快乐。谁愿意烦恼?谁愿意痛苦?谁愿意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没人愿意,他都希望自己得到一些利益,那就跟他讲浅近的道理。讲什麽?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讲因果。因果浅讲也可以,深讲也可以。浅讲,小人他也能得受用;深讲,君子、圣人都能得受用,因为它符合自性之道。
 
净宗十二祖彻悟禅师曾经说过,「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就是一个人很善谈心性、大道,他肯定不离开因果来讲,不会离弃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他深信因果,只要信到底,信到什麽?起心动念都知道有因果,都不敢乱来,这叫深信,这种人终必大明乎心性,他能够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能够变成上智之人,从下愚也能提到上智。因果道理好!把伦理道德的教育融在因果当中讲。譬如说讲《弟子规》,这是讲伦理道德,怎麽讲最有效?结合因果来讲。因果就是讲桉例、讲故事。譬如说「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你能够做到,你会有什麽果报;你要做不到,你会有什麽果报。最好举出现代的桉例,这一看,这是真的得做!一听,他就震动,他就真正起孝顺心。《弟子规》不是高深的大道,但却是每个人都能得受用。所以小人,就是一般的没有什麽大志向的民众,他们学了,他们就易使。易使是什麽?他有恭顺的心,就容易听上面的号令,因为有恭顺心,「父母呼,应勿缓」他做到了,所以领导呼,他也应勿缓。它有这样的一个好处。
 
我们看到这个地方可能就会说,圣贤的道理是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让统治阶级用来做为愚弄百姓的工具?我们从小的时候也接受过这种言论的薰习,不少人有这种观念。说《论语》不能学,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工具。实际上我们听到这些话,不能够马上不假思索就接受它。我们要静静想一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不是应该治理得有条不紊、上下和谐?还是说每个人各自为政,互相在那里斗争、抗争,上面的命令下面就是不执行,国家领导人说话根本不能够执行,随自己说了算?这种社会会成为什麽样的状况?那就叫天下大乱!天下大乱,到底听谁的?最后大家就斗争,谁斗得赢就听谁的,最后还是得变成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因为总得要听人的,最后就是变成斗争的社会、强权的社会。所以一个社会,确实它需要有条理,需要去治理,需要上下等级分明,否则就会乱。
 
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领导,臣是讲被领导,要服从领导。不服从,后果就是天下大乱。你想天下大乱,还是希望社会和谐、上下相安?既然我们想上下相安,这就需要教育。这不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也是为被统治阶级服务。一有斗争和战争,最受伤害的不是统治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是老百姓。老百姓在战争当中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是最无辜的。所以我们应该希望和谐,不希望动乱,不希望有战争。战争怎麽来的?斗争来的,斗争升级就是战争。所以教民以孝顺之道就很重要,人能够孝顺自己父母,他才能够敬顺自己的领导。一个家庭里面,如果不用《弟子规》、伦理道德的这些教育,家庭都不和,家庭就变成大乱。父子不和、兄弟反目,现在你看很多,甚至父杀子,子杀父,兄弟相争上法庭,太多这种事情。难道我们希望这种现象多吗?这样好吗?不希望,那就要回归到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其实一个人真有孝顺心,他自己会非常幸福、非常快乐。不孝的人,他心是不安的。为什麽?这是违背他的自性,他会生活在烦恼痛苦当中。他能顺,孝顺长辈,这就是符合性德,他就快乐。像以前我们在汤池镇民学校,就曾经听说过有这麽一个女孩子,十三岁,上初一,没学《弟子规》之前,悖逆父母,跟父母吵架,甚至会有离家出走。后来听了《弟子规》的课,认识到自己错误,改过自新。回家来给自己的父母做好一桌饭菜,请父母享用,父母吃完饭了,她就收拾碗筷,然后给父母端上一盆热水洗脚。结果那天晚上她自己写日记说,那天她最幸福。为什麽幸福?因为她顺着自己的自性,她不再抗逆自性了,这就幸福。所以幸福快乐是随顺自性而来。但是这个大道一般人听到比较难懂,所以就直接告诉他,要孝顺父母,你孝顺父母准有好处,你自己会体验到的。十三岁的小孩,她也不懂什麽自性不自性的,什麽宇宙一体,没跟她讲这些,但是她孝顺父母,她就体验到了。所以学了之后,真的人心就和顺了,就易使。易使,对父母来讲,她能够易使,她将来走出社会工作,她领导也会喜欢这样的人,她听话。
 
所以道要去弘扬。真正的大道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法讲得最究竟圆满;但是要入世,在社会怎麽样教导大众,儒家讲得非常具体。儒家讲五伦十义,讲伦理、讲道德,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也是属于道。人学了,他就不一样。所以汤恩比博士在一九七O年代就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靠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讲什麽?就是讲道。当然也包括道家,儒释道三家都讲道,三家一体,同源同根。古人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符合「大学之道」里面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道、儒要合在一起来学,来共同弘扬。
 
孔安国的注解讲到,「道,谓礼乐也」,这是讲得很具体了。礼乐也是道,但是道不仅只是礼乐,礼乐只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礼乐的修为,可以去悟道、证道。「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音乐能使人性情得以调和,再配合礼教,这样人就和谐了。首先人心自心和谐,他自心和谐了,身心就和谐;身心和谐了,家庭也就能和谐;家庭和谐了,社区乃至国家、社会都能和谐,最后达到世界和谐。这就是大学之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这个平是和平,就是天下和平的意思。靠什麽?靠礼乐教化之道。所以君子学了礼乐,懂得如何治世。用礼乐治世,就是管理国家,管理他自己统辖的这些团体,能使团体和睦,国家和谐,这是爱人的表现。小人学了礼乐之道,就是一般老百姓他学了之后,他也能够得到幸福、快乐,而且对于君子爱民的政策一定是非常拥护,因此叫易使。
 
所以我们国家希望能够推动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要用什麽?靠礼乐之教。从哪教起?最好是从《弟子规》教起,《弟子规》就是最基本的礼。乐是讲什麽?这些文艺的表演。我们现在也看到政府确实对这方面很关注,各级的政府都在推动。现在各省、各市传统文化论坛遍地开花,都在积极的举办这些论坛,造成很大的影响力。我也应邀参加过好多次,主要都是讲孝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要教导大家相亲相爱、和谐共处,最好是讲孝道。其他的伦理道德我们都要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围绕《弟子规》、围绕《孝经》这些最基本的道理去教导民众,真的引起很大的反响。大家都很爱听,这使我们始料不及。每次论坛至少是一千人以上,也有的论坛有五千、六千的。文艺的表演方面,也确实,你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的春晚,里头的节目就有很多是关于道德的节目。每年的春晚,大家都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它是反映中央的精神。这次我们就看到,很多都是关于伦理道德的节目。这是艺术来表现,就用礼乐。如果力度加大,更加积极去推动,我相信和谐社会不难做到。全国的这些媒体,如果都能够用这些伦理道德因果的内容来教化为君者,就是做领导的,各级领导、公务员、国家干部,他就能爱民。爱民者他一定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不贪污、不受贿、不骄奢淫逸,这是爱民。靠什麽?靠教育,启发他善良的天性。是能启发的,一点不难,因为本性本善。一般老百姓也是很容易启发,你看在汤池镇三年的实验,就非常显着的说明一点,人民是很好教的。你用善法来教他,几个月就能够唤起他的良心。这是礼乐教化。
 
底下,子游讲完这话,孔老夫子就接着说,『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二三子是讲跟随着孔老夫子游武城邑的那些弟子们。凡是《论语》讲到「二三子」,都是讲孔老夫子的弟子。我们就能想像得出来,孔老夫子当年常常周游各地,弟子们都跟着,师生如父子。弟子们对老师也非常的忠诚,真的是同甘共苦,共过患难,曾经在陈蔡绝粮七日,曾经在宋国差点被司马桓魋给杀害,逃亡出来。所以在乱世当中推行圣贤教育,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这些弟子们都很忠诚,所以孔老夫子应该也觉得心里很欣慰。
 
什麽叫乱世?孔老夫子定义,就是没有礼乐的社会,礼崩乐坏,这就是乱世。在当年,东周春秋时期,礼的条文还存在,周礼还在,大家都知道,口上还会说,但是没人去照做,所以礼崩了。乐坏,圣人之乐没人喜欢,没人感兴趣。你看像舜王的韶乐、武王的武乐,这是没什麽人喜欢。喜欢的是什麽?那些靡靡之音,那种淫乐、郑声,这个就是乐坏了。所以当年的社会,伦理道德虽然口上还讲求,但是照做的人不多,特别是在君位上的人,在领导位置上的人。那麽上行下效,上面人不做,老百姓更加就会变成散沙,所以东周列国当时都是乱世。
 
时至今天,我们看现在的社会,礼和乐相对春秋时期比起来,是更健全、照做的人更多,还是反过来,更加礼崩乐坏了?现在的人对于那种礼教、伦理道德的教育,会不会比春秋时代孔老夫子时候的人更加重视、更加乐意力行?现在的艺术表演的内容,杀盗淫妄、贪瞋痴慢、色情暴力的这些成分,比春秋时代的艺术是多还是少了?我想我不再讲,你们自己就会体会了。在这个时期要弘扬圣贤教育,说老实话,比孔老夫子当年难度要更大。孔老夫子当时都已经是非常难的,冒着生命危险;现在你想要弘扬圣贤教育,那真的得不怕死的人来干。因为你讲这个圣贤教育,可能难免会触及到这些利益集团,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够坚持正道?所以真不容易!在现在还要真正有高度的智慧,懂得看时机,进退要得当,如果稍一闪失,往往可能前功尽弃,或者是自己就会遭到很多的灾难。当然,自己遭到灾难并不值得害怕,曾子讲,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但是这对圣贤教育推广就会带来很多不利。
 
孔老夫子在此地说,「二三子(就是弟子们),偃之言是也」,偃就是指子游,子游的话说得不错,这是肯定子游讲的是对的。子游讲什麽?「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说应该推行道的教化。对谁推行?对任何人都要推行,君子要学,小人也要学,所以这个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总有好处,不同根性的人接受这种教育,就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总是会提升的。不能够只一部分人学,领导学,百姓不学,不可以;孩子学,老人不学、大人不学,不可以,一定全民都要学,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汤池教育的成功经验就是这一点,全民一起学《弟子规》,不分男女老少。没有说专门选择一些对象来学,没有说我只对孩子办班教育,大人不管、老人不管,没这样,这样子肯定不能成功。因为过去梁漱溟先生也曾经做过这种试验,陶行知先生也曾经做过这种试验,都是想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礼教,搞这种试验区,但是最后结果都不理想。为什麽?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全民教育,他是有对象的。所以我们恩师主张全民教化,这个效果好!
 
所以真正要推行,现在要真正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每一个省自己选择一个试点,先做试验,搞成功了,向全省复制,甚至向全国复制,都是要用全民教化。现在推行教育有一个很方便的工具,就是媒体、远程教学,电视、网路很发达。所以这个影响力可以翻好多倍,甚至上百倍、上千倍,汤池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汤池,国家媒体并没有去大肆报导,但是必定还是有一点点的消息传出去,都已经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所以现在传统文化复兴,确确实实它有这样的一个效果。
 
如果一个政府,它选择一个试点做成功了,真正用伦理道德教育,把这个社区里所有的人都能够教化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和谐社会;家庭没有父子相争,没有婆媳吵架,没有夫妇不和,大家都有遵守社会公德,互相都相亲相爱,互相礼敬,这和谐社会做出来了,然后用媒体报导。同时请这些传统文化的讲师天天上课,在媒体里设这些专栏节目。在讲课同时,还要把媒体那些凡是污染人心的节目,要把它斩除掉。你不斩除那些,一边受污染,一边听教化,那效果不大,等于拔河,看哪边力量大。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你想学好,不容易,像攀登一样,登山,一步一步往上爬,手脚都用上。好不容易上了半山,一失足掉下来,从恶如崩,崩塌下来快得很。我们听《论语》课,听了老半天,你要是去看一场那种色情暴力的电影,一个小时看电影,等于你这一百个小时的学习都荒废掉了,那才是快!所以一定要把那些恶缘给止住,不再污染人了,然后用善的教育,这样就很快。礼乐之教和谐社会,这是捷径。
 
孔老夫子讲,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就是你要用我这条建议,用这个礼乐之教,期月而已,期月是什麽?一周年,从这个月到明年这个月,一周年就已经达到目的了。换句话说,社会就能和谐,人心就能够转为善了。三年有成,三年成什麽?大同之治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达到了,三年就行,不难,关键是我们肯不肯干。当然这种事情也不是我们有能力做得到的,我们在这学了《论语》,只是提点建议。那是为政者、有国者他们来做的事情,我们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学,把我们所体会到的古圣先贤的道理,如何用到我们的生活上、我们为人处事接物上,甚至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上,我们能够谈一点粗浅的体会而已,只是说说而已。真干的人,那是要有这种权力的人。孔老夫子当年也是很希望有哪一个国家的国君採纳他的政策建议,可是很可惜,当年也没人採纳。一直到什麽时候才被国家採纳?到汉朝,孔老夫子过世都好几百年了,到汉朝,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建议,才开始用儒家思想做为治国的主要理念。这是看缘分了,什麽时候用都有效果,不用就麻烦。孔老夫子在这里讲了一句戏言,「前言戏之耳」,说我前面说的那句话,说杀鸡不用牛刀,那是一句戏言,开玩笑的。实际上这句戏言里头既表现了圣人轻松的一面,跟弟子们谈话不要老那麽严肃,有板有眼,道貌岸然,让大家觉得压力挺重的。有时候得说点活泼的话,轻轻松松的。孔老夫子他教学都是非常的自如,没有任何的拘谨,所以弟子跟他很亲,在一起真的是一家人一样,师徒如父子。同时,这里也体现出孔老夫子言笑之间就能够说出大道,在这里是肯定了子游的观点是正确的,肯定了子游治国平天下的为政之道是符合圣贤的理念,要用礼乐之教。
 
在《礼记.学记》篇上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庠就是学校,塾也是学校,一家里的私人学校,私塾,那叫塾。党是乡党,一个乡里的学校,就属于庠。所以在古代,你看非常重视教育,这只是办民间教育。国家教育的制度,等于说政策下放给民间,民间来推行教育,所以民间担负的教育就很重要,用什麽做教育?用伦理道德因果,圣哲教育、礼乐的教育。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古风就衰落了,这种私塾、学校的教育慢慢就废除了,因此就出现乱世。人不受教育,他的思想行为就没有标准,就会乱来。孟子讲的,「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跟禽兽无异。吃得饱、穿得暖,没有受圣贤教育,那就是禽兽,衣冠禽兽。所以孔老夫子当年办教育,他这个私塾教育人数很多,记载里面讲弟子三千,那是很大规模的一个学校了,在古代来讲。真正杰出的有七十二贤,子路、子贡、子游这些都属于七十二贤之一。所以孔老夫子提倡教育,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教育当中以伦理道德教育为重,礼的本质就是伦理道德,乐也是教人回归自己的本性。
 
孔老夫子来到武城游览,看到自己的弟子子游把武城县治理得这麽好,很高兴。你看他说了一句开玩笑的话,可是我们能体会到他当时高兴的情形,这个欢喜溢于言表。他的理想就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构建和谐社会,现在居然在子游这个武城县看到了,子游做试点,他做试验成功了,人民老百姓都懂得礼乐了,孔老夫子就听到弦歌之声。这个弦歌应该不是子游他自己弹奏的,是那里的老百姓。所以伦理道德深入人心,人们都好善好德,你看这社会多和谐!子游也得到了孔老夫子的真传,在这个为政之道上面,他得到真传了。人家不是只说说道理,他真做成功了,他在一个小武城邑里头能实现和谐社会,当然,如果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国、全天下,一样也成。本来这种礼乐的治理方式就是来治理天下的,天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世界,和谐世界的。现在子游没办法,他只有武城邑,他只能用在武城邑里头。所以孔老夫子讲,杀鸡焉用牛刀?牛刀是比喻大道,大道用在小地方上,小的这个地区,但是有效。如果用在天下,效果就更加明显,那就是大同盛世的到来。
 
问题是有没有用他这样的统治者?国家领导人能不能重视这方面,有没有这种觉悟和智慧用这样的贤才?古人讲,「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是很会看千里马的。千里马是良驹、骏马,牠埋没在马堆里面,你看不出牠是不是千里马。谁能看出来?伯乐能看出来。他把这个千里马从马群里面挑出来,给牠以大用,牠能施展才华。子游就是一匹千里马,可是当时没遇到伯乐。鲁国国君没权力,当时季氏家族把持朝政,专权。季氏家也是只为自己,自私自利,不想着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他自己都是做出违礼的事情,你让他恢复礼乐,他就不肯了。所以还是因为私心作祟,不能够推行礼乐之治。这是前面讲到的,不是不可能做到,是不肯去做,非不可移,是不肯移,你肯,一定做到。
 
夫子在《论语》当中已经好多次好多次的强调这一点,你只要能够用这种教育、这种方法,一定能实现和谐社会。你不肯用就没办法了。不肯用的原因没别的,就是自私自利,当国君的考虑到自己的权力,当官的都考虑自己的乌纱帽,他就不敢去用。孔老夫子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都没得到重用,没别的原因,就是这个原因,各自都想着自己的利害,不敢用他。这就是什麽?人民没有福报。所以只要能够回归到礼乐教化,回归到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推广儒释道为主的圣贤文化,社会有救,国家有福,苍生有福。



         本文摘录自《细讲论语》钟茂森博士讲述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