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细讲论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时间:2024-02-27 16:32   编辑:上善若水   点击: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章《论语》是记录孔子的弟子陈亢和孔子的儿子伯鱼的对话。陈亢,字子禽;伯鱼也叫孔鲤,他的字是伯鱼。孔鲤的鲤是鲤鱼的鲤,因为孔子的儿子出世的时候,鲁君当时送了一条鲤鱼给孔子祝贺,孔子为了感念君恩,所以将自己儿子的名就命名为鲤,字伯鱼,都是有鱼字在里头的。这也显得孔老夫子的厚道,以及对君上的那种知恩报恩之心,这都是给我们很好的表法。陈亢在这里『问于伯鱼』,孔老夫子的儿子跟这些弟子们也在一起学习。孔子就这麽一个儿子,大家都知道那一定是宝贝。所以弟子们都有这种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孔子有没有对自己的儿子什麽特别的教化,是不是孔子给自己儿子开个小灶什麽的,有没有什麽别传。所以陈亢在这就问伯鱼,说『子亦有异闻乎?』马融的注解当中就说,「以为伯鱼,孔子之子,所闻当有异」。陈亢以为伯鱼因为是孔子的儿子,孔子或者是有特别的道理教给他,所以问「子亦有异闻乎?」那个「子」是陈亢对伯鱼的尊称。他说,您有没有听到特别的道理?从这看到陈亢还是满好学的,当然他也有好奇心,想要去了解。
 
『对曰:未也』。这是伯鱼的回答,没有听过特别的道理。当然父子在家里总是有话说,不可能两个人不讲话的。所以伯鱼底下继续说,他说了自己在家里两桩事情,都是很平凡的小事,告诉陈亢。『尝独立』,尝是有一次,「独立」是孔子独自站立在堂,孔子在那站着。『鲤趋而过庭』,孔鲤(就是伯鱼)快步的走过庭中,「趋」是快走的意思,这个「鲤」是他自己自称。凡是对人自称名,这是表示非常的谦恭。别人称我们称字,我们自称称名,这是很谦恭。譬如说我自称茂森,当然我现在没有字,没有古时候这麽多的规矩,我们现在名和字合在一起了。那麽我自称,「茂森今天跟大家分享、报告《论语》学习心得」,这是一种谦恭的表现。伯鱼他自称鲤就是非常的谦恭。趋,就是快走。因为见到长辈立在堂前,所以不可以慢慢吞吞、大摇大摆的走,这也是显示傲慢。孔子家里最讲究礼的,那孔子的儿子岂能不讲礼?这都是从孩子童蒙时代就要学的,这就是《弟子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个趋就是快步走上前,看见长辈没有什麽话说了,赶紧退下去,这都是表示谦恭。所以「趋而过庭」,走过那个庭院。
 
底下,孔子发问了。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孔鲤快步走过的时候,孔子就问他一句,『曰:学诗乎?』这是孔子问自己的儿子,你有没有学诗?诗,《诗经》,这是上古时代一直到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这些歌谣里面都含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孔子删订《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都是孔子选辑的。孔子用什麽标准来选?三个字,「思无邪」。所以整部《诗经》里面没有邪思,人读了之后不会生邪思。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学习,特别是在应对答话的时候,往往要用《诗》。国与国之间互相来往、使节见面、正式的谈话,都应该引用《诗经》,当时是有这样的一条礼仪,这显示这个国家很有文化。那麽孔鲤就回答,『对曰:未也』,说没有学《诗》。
 
孔子就继续说,底下的话是孔子的话,就省了一个「孔子曰」。但是我们看这个语势下来,就知道这底下的话是孔老夫子讲的。『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告诉伯鱼说,你不学《诗》,便不知道言语之道,不懂得怎麽说话。根据《皇疏》的讲法,皇侃的注解,「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这是解释「不学诗,无以言」。《诗》有六义,赋、比、兴是指创作的手法,风、雅、颂就是指不同的诗体。所以《皇侃》注解里面说,诗有比兴、答对、酬酢。这里面比就是比喻,往往要说明一个道理,藉助一个比喻,借物来抒发道理;兴,也是像借喻一样,藉一桩事,兴起一番议论或者是道理。答对,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答、应对。酬酢,是在宴会上,宾主之间互相敬酒,在宴会上的对答,我们现在讲的应酬,应酬该怎麽说话。这些在学《诗》当中都能学到。所以人要是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了,真的不知道该怎麽说话。
 
语言承载着文化,我们要是不学这些诗、文,言语就非常的干涩,而且也不懂得进退应对的道理。孔老夫子非常重视言语的教学,你看孔门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德行之后就是言语,言语怎麽学?孔子说必须得学《诗》。会讲话,你德行才不会亏欠。往往我们不懂讲话,失言了,这就导致德行上也会有亏失。譬如说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说话不谨慎,随便的承诺,那就「进退错」了。真的是有时候很两难,这是什麽?对进退应对没有学习。我自己也感觉到这方面我也是挺缺失的,常常好心想帮助人,答应了人,到时候因缘条件变化,自己又心有余而力不足,都有时候觉得非常的愧疚。所以这个言语真的很重要,说出来的话一定应该兑现,我们讲,你的人格才高大。「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当然我们一般很少是主动要去欺诈、打妄语,但是没有留神、没有用心,讲了话没办法兑现,这也都属于很大的过失。所以这个应对非常重要,处世之道,慎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在《朱子集注》当中有一句话,他讲得很好,我们引出来,「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学《诗》有这麽一个效果,能帮助你通达事理。凡事后面都有个理,有其理必定有其事。我们对于事和理都要通达,就是你要做一个明白人,自然就能够心平气和。心平气和,说话就非常有分寸。所以应对进退都很得体,这叫能言,讲的话恰到好处。孔子讲,「辞,达而已矣」。讲话不需要用很华丽的辞藻,你能够讲得恰当,这就行了。非常的贴切,没有过分渲染,也没有叙述不足。这是需要智慧,智慧怎麽来?心气和平才能有智慧。如果心浮气躁,智慧出不来,智慧是由清净心里面产生的。所以朱子的提示也是很重要。我们在跟人交往、讲话,心要保持心气和平,不要浮躁,更不能有瞋怒。如果人有瞋怒,讲出来的话那肯定都会刺伤人,跟人结怨。所以心要正,你的言语就正。
 
《大学》里面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得到心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所以那个心怎麽正?把这些好乐、瞋恚(忿懥就是瞋恚)、忧患、恐惧都放下,心就正了。好乐是贪,忿懥是瞋,忧患、恐惧是痴,所以贪瞋痴要放下,你的心就正。心里面夹杂着贪瞋痴,心气怎麽能和平?说话就不可能中正。孔子给他这麽一提示,这儿子很孝顺,所以『鲤退而学诗』,他就遵父亲的教导,退下去之后开始学《诗》。这个是伯鱼自己讲的。
 
底下,又一天,『他日又独立』,这又有一次,孔子也是一个人站立在堂中,『鲤趋而过庭』,伯鱼他又快步走过庭院。『曰:学礼乎?』孔子问,叫着儿子,你有没有学礼?『对曰:未也』。伯鱼回答,没有学礼。孔子下面又给他讲,『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就不知道如何立身。这个「立」是立身。孔子的教育,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要博学,而且要反覆的薰修。在行门上面讲,用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不用学太复杂的礼,要约之以礼,简约的。行门也就是要懂得专精,用礼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如果不学礼,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无礼,当然就很难成功。而且还会处处令人讨厌,一个人不懂得礼貌,这就很令人看不起。所以学礼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的德行提升。所以孔子教导颜回一生奉行这「四勿」,非礼的就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朱子集注》当中有讲到一句,说「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怎麽才能够做到立身?朱子讲,品节详明。品是品性;节,可以做节操,也可以当作节文来讲,节文就是礼节。详明,就是你都非常的懂得。而「德性坚定」,你要照做,你才能够德性坚定,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违礼。不违礼,就不违仁。孔子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之间是一顿饭的工夫,暂短的时间里面都不违反仁道,就是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才叫做立身。所以学礼关键是你照做,不是只学些文字,要做到。而且天天都要省察自己,看看有没有违反礼。有的要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学君子之道,学圣贤之道。
 
礼的精神就是一个「敬」字。《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我们行礼,目的是什麽?就是为了恭敬人,敬人、敬事、敬物,这就是礼。用礼来培养自己的恭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没有这诚敬心,得不到利益。你看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为什麽有的人学得的利益就大,有的人学了之后好像没得什麽利益,原因在哪?你对圣贤教育有没有诚敬心?你对教育的老师有没有诚敬心?你对教学的内容会不会有诚敬心?从这里能看出一个人收益有多大。所以一个课堂里面,同学一堂课下来,每个人的收益不一样。为什麽收益不一样?人的心态不一样。老师讲课的内容是一样的,每个人应该接受的都是一样的。他不会说对某人多说一点,对另外一个人少说一点,不可能,一个课堂里讲课,就好像天降大雨,雨水都是均匀的下落,这是法雨。但是大树吸收的水量就多,小草吸收的水量就少,为什麽?就是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我们讲根性不同。根性讲得就有点抽象,讲得具体一点,每个人诚敬心不一样,诚敬的程度不一样。那个具足十足诚敬的人,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它吸收的水量就很丰富,所以能够滋养整棵大树生长;那小草吸收一点点,它就满足了。这就是各人不一样。
 
敬很重要,我们要学敬,就要学礼。礼看似规范身的,实际上它也规范我们的心,通过调身来调心。那麽礼的效果是什麽,它有什麽作用?作用是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它的作用就是和谐,所以我们现在要跟任何人和谐相处,那就要讲礼节,不能够失礼。失礼就会让人生起烦恼,甚至会产生对立。所以君子连小小的礼节都不敢违失,这是对人的恭敬,他的心愿是和谐。现在要建设和谐社会,那要提倡礼教,教导大众这个礼节。真的现代人很多基本的礼貌都不懂,所以待人处事接物常常碰钉子,还不知道自己什麽原因,然后去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为什麽对我这麽无礼,不想到自己可能先对人无礼了。所以这都是我们在教育当中缺失的部分,要把它补足。
 
我们师公李炳南老先生编了一本小册子,叫《常礼举要》。这本小册子非常好,专门就教我们如何来待人处事接物,如何来遵守基本礼貌,包括如何应对等等。这本小册子,我们师父也非常的重视,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这个小册子我们应该拿回去认真的学,跟《弟子规》合起来一起看。《弟子规》也是讲礼,《弟子规》讲得更基本。《常礼举要》更注重在你待人处事上面,《弟子规》注重在你个人修行、修养德行方面。将来有机会,我们都应该把它讲一遍,《常礼举要》。华藏悟道法师那边给我们寄来两箱《常礼举要》的笔记,好像是李炳南老先生当时讲课的时候,徐醒民老先生的听课笔记,非常的好,将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孔鲤,就是伯鱼,『退而学礼』,他听到父亲对他这麽讲,于是退下去学礼。你看,这个儿子非常的孝顺,这都给我们做好样子。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他的这一举一动,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事亲以礼。你看「趋而过庭」,那个动作那样的恭敬;然后父亲有问,必答,「父母教,须敬听」,父亲的教诲,非常恭敬的听受,这都是给我们表演出孝道的形相。
 
底下也是伯鱼自己讲的,『闻斯二者』,这二者是讲他从自己父亲那里听到的学《诗》的教诲和学礼的教诲,这两桩事就是「闻斯二者」。这是回答了陈亢的「子亦有异闻乎」,你有听到什麽特别的道理吗?那就是听到这两桩事情。
 
伯鱼讲完之后,底下『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就是他离开了,非常的欢喜。喜什麽?他说『问一得三』。本来他是问,孔老夫子对伯鱼有没有什麽特别的教诲,想听到一条,结果得到三条。问一件事,听闻三件事。哪三件?底下说,『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闻诗,就是孔子讲的「不学诗,无以言」;闻礼,就是「不学礼,无以立」;底下「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个伯鱼没有说,是陈亢自己悟出来的。君子是指谁?当然是指孔子。孔子教自己的儿子,教的内容原来跟教学生没有两样,不会厚此薄彼,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因为孔子跟自己学生们讲的也是关于《诗》和礼的内容,陈亢他自己应该也听过。现在听到伯鱼口中又说一遍,才知道原来孔子真的没有特别厚待自己的儿子,这叫远其子,就是没有独厚其子。孔子的教学是平等的,对自己的儿子如是,对所有弟子们也如是。从这里可以看到孔老夫子的那种平等心,所以令弟子们更加的敬重。他不会偏爱,真正是有教无类,你只要肯来学,他就教你,不会因为你是他儿子还是学生,他没有这个分别。更不会因为你是什麽样的身分,他才特殊教你,更没有。这就是远其子的含义。「述而篇」里面,前面《论语》第七篇有这麽一段话,是孔子曾经说的。「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这个隐是隐藏,一般说祕传。圣人有没有什麽祕传?二三子是讲孔子的弟子,孔老夫子称弟子们叫二三子。他说,你们这些弟子,是不是以为我有什麽隐藏的祕密不传的?他自己就说出来了,「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什麽祕传,我懂得的全都传授给你们了。
 
陈亢在这里讲的闻诗闻礼,这就是孔老夫子所传的。所以圣人除了诗和礼之外,没什麽特别要传的东西,这些教学内容都是公开的。也不是孔老夫子自己创作的,孔老夫子自己讲,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没有创作,他只是转述。他是相信古圣先贤的话,乐意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然后把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大家,让大家也来学习,也来成圣成贤。所以圣人之学,没有丝毫祕密。只有什麽?深密,他悟得很深,你还没到他的境界,所以你还不了解他,只有这样。不是他不肯传,圣人绝不会吝法。所以我们要想得到圣人之传,圣人所传授的精华,怎麽才能得到?诚心求之,就可以了。诚敬的心,好学。像颜回一样,他得到夫子的真传了,凭什麽?凭好学。孔老夫子多次讚叹颜回好学,《论语》中出现两次。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很可惜颜回短命,他比孔子走得要早。所以他走了以后,孔子讲,现在找不到好学的人了。换句话说,颜回是最好学的。真正好学才能得到圣人的真传。好学,怎麽好学?孔子又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举了两条,形容颜回是怎麽样好学。第一个不迁怒。迁怒,一般我们粗浅的理解,是我们发了脾气转移到别人身上,这叫迁怒。这种解释很浅,一般人都能,稍微有点涵养的都不至于迁怒于人。颜回怎麽仅在这样的一个小境界上面?所以怒应该怎麽解释?怒是代表烦恼,一切的烦恼。当然,怒这个烦恼是最严重的,它是属于瞋恚,贪瞋痴。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这个烦恼不能够往后迁移。前一念起了烦恼,后一念立刻要放下,不能让它相续,这叫不迁怒。换句话说,前念刚起是烦恼,后念立刻就觉照,把它放下。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怕是怕你自己「觉」得太慢。念头起,我们不用害怕,这是习气,无始劫来的习气,你肯定会起这些恶念。一起,立刻就要把它观照住,把它放下,这叫不迁怒。
 
不贰过,跟这意思有相似,就是讲忏悔,犯了一次,没有第二次。譬如说我们造作的不善,觉悟了,自己错了,忏悔,第二次不再犯了,一生都不再犯第二次,不贰过。除非我自己不知道,只要知道了,永不再犯。所以颜回他能做到终身都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包括身口意三业,视和听,这是指身业,身业不犯过失,不做违礼的事情;言是讲口业,口不讲非礼的话;动是讲心地,念头上,意业。意业不起贪瞋痴,就是《大学》里讲的不起好乐、不起忿懥、不起忧患、不起恐惧,没有贪瞋痴。身口意三业造作都是纯善无恶,这叫好学。十善业,就是讲身口意三业,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是骗人的话,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的话,恶口是粗鲁、伤人的话,两舌是讲是非的话,口都不讲;意业不起贪瞋痴,十善圆满。
 
这是好学,所以好学还是重视在行门。不是说他喜欢读书就叫好学,不是。读书只是第一步,明理,明了理之后得依教奉行,真干,改过自新,这叫好学。当然这个境界陈亢达不到,实在讲伯鱼也没达到。所以伯鱼死的时候,他死得也是比孔子早,孔子的伤心程度还没有颜回死的时候那麽伤心。为什麽?因为圣人更重视的是自己法脉的承传,至于是自己的亲缘,这种血缘承传,反而都没那麽重视。虽然也伤心,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儿子走了也会伤心,但是远及不上颜回死的时候那样伤心。孔子讲,「天丧予,天丧予!」天是不是要灭我?说出这麽样极度哀痛的话。为什麽?因为真的,当时除了颜回能承传孔老夫子的心法,别的弟子都没有办法,就是别的弟子都没开悟,得不到孔子的衣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颜回一走,孔子叹自己是不是无后了,所以曾两次在那里感伤,说「天丧予」。因此晚年他自己写书,他作《春秋》,删《诗》《书》,定《礼》《乐》,解释《易经》,留下这些着作以传后世。现世没有弟子能传,希望以后有。孔老夫子的这种用心真的是仁慈,不希望古圣先贤的血脉到他这里就断了,所以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希望将来有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后世有没有?有,真的不少,蕅益大师就是其中一人。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是在哪开悟的?他在佛法上开悟,开悟之后回过来读四书,他懂得了孔子的心法。所以他的解释都是直指人心,点化我们去悟入,悟是开悟的悟,悟入孔子的境界。
 
这一段蕅益大师有什麽评论?他讲到,「未得谓得,枉了一个空欢喜。可笑、可笑!」这个有点像禅门的机锋话,这一棍子打下去,看看有没有人开悟。这一棍子打谁?打陈亢。未得谓得,什麽意思?没有得到那个境界,他说自己得到了。你看陈亢他自己说,「问一得三」,他说自己得了。他得了吗?没有得。他喜什麽?「陈亢退而喜曰」,他喜是空欢喜,没有得。那是误会,以为自己听明白了,实际上没听明白。所以,蕅益大师在这给他棒喝,可笑可笑。这话,真的,蕅益大师才敢说,我们一般人哪敢说?孔子的弟子,虽然不是圣人,也是贤人,谁敢这样评论?蕅益大师肯定境界超过他们,你看这样来评。那我们仔细想想有没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为什麽蕅益大师说陈亢没有得?因为你看,陈亢他的分别心没有放下。他分别什麽?分别内外,分别远近。觉得孔老夫子的儿子,跟他们一般普通弟子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是分别内外。用自己凡夫的见解,去测度圣人的心量。所以他问伯鱼,子亦有异闻乎?这是什麽?他错以为孔老夫子会有异传,错以为孔老夫子有分别心,特别关照自己的儿子,这个就可笑了。然后听了伯鱼这段话,他也没听懂。伯鱼告诉他,父亲怎麽教诲他?学《诗》,「不学诗,无以言」;教诲他学礼,「不学礼,无以立」。伯鱼讲了之后,陈亢听懂了没有?当然这时候我们看《论语》,要把自己当作陈亢,不能说这是陈亢,我们好像看别人表演,看戏一样,自己在局外,不可以。你自己置身于其中,直下承当蕅益大师的棒喝。你立了没有?你能言了没有?你要是学了礼还没立,等于没学;学了《诗》也无以言,等于没学。
 
怎麽才能立?夫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首先我们立志,志于道。我们立了没有?是不是要像圣人一样悟道、证道、行道、弘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没有入这个境界?我们至少立志向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要据于德,依据的是道德、修德。宇宙人生真相,人人都可以明瞭,就是人人都能开悟。什麽障碍着我们不能开悟?就是因为我们习气、毛病、烦恼。所以修德来去除这些障碍。还要依于仁,仁是仁爱,仁者爱人。自私自利这种心态就不仁。你看仁字是人字旁一个二字,合在一起叫仁。两个人一体就是仁,自他不二,人我一体,你有这样的存心,这叫仁。游于艺,你在这个社会上要熟悉一、二门技术。艺就是技艺,百工六艺。懂得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社会大众,表现你的仁心,这也是你修德,然后帮助你证道。所以游于艺,游是要游刃有余,你要非常精通,技艺要精良。这叫立,立身的内容包括这些。当然六艺当中,儒家讲六艺,第一是礼,礼、乐、射、御、书、数,第一是礼,礼我们要懂,要通达。所以自己立了然后才能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叫真正立了。
 
这个能言(不学诗无以言,能言),我们再看陈亢,也是有点口出狂言。他认为自己问一得三,他得到了。这就不懂得怎麽言语,说话还是不够谦虚。而且是未得谓得,这个谓是称谓,说自己得到了。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批评陈亢,陈亢也是在给我们表法,让我们觉悟。学习是无止境的,不能够得少为足,更不能够未得谓得。
 
江谦补注里头补充的这意思更加的具体,江谦先生是民国的大儒。他说到,「圣人视一切众生如子,有何远近之分乎?」这就说得很具体,圣人眼目中看一切众生跟自己儿子没两样,所以在教化上面平等的,就像上天洒甘露一样,洒到哪都是平等的。当然每一个人造化不同,根性不同,诚敬心也不一样,所以所学、所得就不一样。同样,孔老夫子教伯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伯鱼听了,现在转述给陈亢,陈亢也听了,但他们所得到的利益会是一样吗?也不一定一样。我们相信这个话孔老夫子对颜回也曾经说过,但颜回所得到的肯定利益就更大。圣人没有分别心,所以没有远近之分。这是真正己立立人,自己成就了,现在来帮助别人。我们现在要想成就,也要把分别心起码要澹化,不能一下放下,至少要把它程度上减轻。对于亲疏、贵贱、好丑、善恶、是非等等,不要太着意分别,这你才有可能得圣人的教化之意。这个教化的精髓,没有别的,就把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放下,你就得到。所以圣学,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完全是我们自性中本有的学问,心性的学问。圣人他得到了这个学问,无非是把分别执着放下了,他就得到。如同拨云见日一样,太阳就在天上,当空朗照,现在乌云挡住了。这些乌云是什麽?自己的分别执着。你把分别执着打开了,自性的太阳就现出来。这一章,当然意思可以发掘得很深,我们先讲到此地。


            本文摘录自《细讲论语》由钟茂森博士讲述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