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这一句是孔老夫子的一种感叹,当然也是劝勉我们。『见善如不及』,这意思是说什麽?见到善人就觉得好像不如他,「不及」就是及不上他,所以想要向他学习,像他那样的善,就是见贤思齐。『见不善如探汤』,见到不善的人或者不善的事,就好像用手去探热汤,汤是开水、热水,当然你怕烫着,所以赶快把它收回来,不要去接触,这是保护自己,免受不善的污染。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这个意思,比不上自己的,都不跟他学,不是说排斥他,把他赶走,不是这意思,不要跟他学,敬而远之。孔子在这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我见过有这种作风的人,也听过这个人讲过这种话。
底下孔老夫子又讲了另外更高的一个境界,『隐居以求其志』,这是「隐居」。隐居是什麽?避开乱世,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书修养。但是他隐居不是厌世,他还是在「求其志」,他还是有志向,还是有热心肠的,只是现在还没有机会来施展他的抱负。所以他隐居起来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希望将来有机会施展他的志向,这叫隐居求其志。所以这不是小乘,不是避世,是大乘人。
『行义以达其道』,他做什麽事?他自己充实自己,等到将来有机会出来做事,他就出来做事,就是可以给他施展抱负了。那麽所做的事都合乎正义、道义,叫「行义」。譬如说他当官,施行仁政;他做生意,他做一个仁厚的商人;反正他做什麽事都做一个好的表率。「以达其道」,能够实现他所守持的道,这个道是圣贤之道。因此不管是有机会出来,还是隐居,他都是志于道,志在圣贤。至于出不出来就看缘分,看看有没有这种条件。通常来讲,如果天下太平,领导者很英明、很仁慈,这些人都会出来。如果是乱世,这些人就暂时避开,隐居以求其志,等待将来的机会,等待明君出现,他不会恋慕世间的富贵。在乱世当中富贵,孔子认为这是可耻的;如果在治世,天下太平,国君英明的时候,你要是没有富贵、没有施展抱负的这种能力,这也是可耻的,那是你实在没有能力。所以这是看机缘。
孔子说这种人,『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我只听人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没见过照这个话实行的人。当然这两种人两个境界,前面一种「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种人比较容易做到,所以孔子说我见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那后一种人就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这种人是隐君子、是圣贤人。这种人往往见地很高,有这麽高的见地,才有这麽高的行持。孔子说,闻其语、未见其人。实际上孔老夫子本人也是这样的,孔子、老子都是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更是这样的人。孔子这麽说,当然是勉励我们要向后一种人来学习,难行能行,难为能为。当然要做后一种人,首先得做前一种人,前面一种人是基础,前面的人都做不到,后面的境界根本不可能,只是个理想。所以下手处就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是什麽?断恶修善,见贤思齐,下这个功夫,然后自然就能提升。行善行得久了,心地纯善了,你就能开悟。开悟之后智慧开发出来,你自然就有那个见地,你就能够判断什麽时候该出来,什麽时候不该出来,进退有度,恰到好处。像佛菩萨都是这样。佛菩萨誓愿度众生,有缘的时候佛菩萨就出来,在这个人间示现。没有缘分的时候佛菩萨就隐居,你也找不到他,他躲在一真法界里面,躲在极乐世界里头,你根本见不到。他是什麽?他是另外一个维次空间的,你这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你见不着他,他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等到你真想得度了,你觉得太苦了,「我要觉悟」,有这个念头,这就是感,佛菩萨就有应,千处祈求千处应。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求的念头,你只是感觉到苦,冥感,佛菩萨也会应。感应有四种,有明(明显的)有冥(不明显的),有显感显应,或者显感冥应,或者冥感显应,或者冥感冥应。总之,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麽身而为说法。你到极乐世界你就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现在赶紧念佛,一切放下,这也叫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达什麽道?达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念佛人好像是厌世的人,对社会没有贡献。他不懂,这境界太高了。孔子在这说「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矣」。当然那时候还没人念佛,孔老夫子在现在他就会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学了佛之后真正能把儒做到。所以念佛人不是小乘,念佛人要发大菩提心,要度尽一切众生,要有这个志向。为了这个志向去西方极乐世界,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满自己的志愿。那麽现在没有这个机会去度众生,或者自己没有能力,隐居以求其志,这个意思。
本文摘录自《细讲论语》钟茂森博士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