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细讲论语: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时间:2023-12-21 09:43   编辑:上善若水   点击: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个巧言,就是说话很巧妙,可以把没理的都能说成有理,这种话足以扰乱人的德行,所以『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话我们说的人很多,劝我们能忍耐,小事上要是不能忍耐,这就会扰乱大计。有些古注他把这个「忍」解释成,不是用忍耐来解释,他是讲不忍之心那个忍,就是如果我们不忍心去惩治那个小的恶人,就会乱大谋,这样解释,有的古注是这样解。这样解释,根据李炳南老先生的说法,不如前一种的好。所以我们还是沿用大家都已经用得很多的说法,这「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作忍耐来讲,小节上不忍耐就会乱大计。
 
蕅益大师在注解这段话说,「二皆自乱自己耳」。这两个乱字,一个是巧言乱德,一个是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两个乱都是乱自己,跟别人无关。当听到别人跟我们说巧言,我们可以不乱,不要随意听信那种巧言,要有智慧去辨别。自己也不能够讲巧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我们说话要实实在在,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直言,不搞巧言,巧言是属于绮语。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也是乱自己,自己都乱了,当然你所做的这些计画也就跟着乱。要想成大事,要有大的定力,叫一心不乱,你就能成大事。
 
所以《大学》里面教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对这里讲我们小要忍,能忍就懂得知止,止住你的脾气、止住你的瞋恚心、止住你的急性子,这是知止,你就能定,这心就安定。定就能够静,心安静。这个静很重要,古人讲「每临大事有静气」,特别遇到大事要来临的时候,要有静气,这个静就是安静的静。大事来临之前,一个人浮浮躁躁的,说话很爱说,定不下来,这个人一定坏事。所以要有静气才能够临大事。静而后能安,这心就安了,安比静又更进一层,你就有禅定,遇事就不乱,就有智慧。智慧是虑,安而后能虑,处事就周详。所以遇到大的转折点,大的事业,那个心要处在安宁,甚至没有妄念的状态,那你就肯定有把握成功。因为无思无虑是清净心,清净心就能够生智慧,生起智慧之后,你就自然运筹、安排会非常妥当,没有欠缺。虑而后能得,你就能够得胜了,得成就。所以自己先不能乱,外面的境界乱不了你。
 
不管是巧言也好,或者是毁谤语言也好,你听那个巧言不能够心动,生欢喜心了,那个人很会说话,说得你飘飘然,你就动了,你就乱了;你也不能够因为别人毁谤你,恶言相向,你就生瞋恚心,你也动了。你要忍,这个忍,连忍的念头都没有。如果说我现在要忍,咬着牙关就是不发脾气,但是中间都已经怒火中烧,这不叫忍。这个憋久了身体就出毛病,癌症都是这麽得的。这个真正的忍是心里不动念头,不放在心上,这是真的忍。能忍,有这样的修养,你再一看,这些都是小事,障碍都是小障碍,不是大障碍,你可以轻松过关。不能忍的话,你就过不了关,那就是大障碍。所以障碍实际上是你自己心变现的,外面哪有障碍?就是你自己的心障碍你自己。你起了烦恼心,你自己障碍自己,自己乱了。你不起烦恼,只生智慧,有什麽障碍?
 
蕅益大师又引卓吾先生的话,「卓吾云:一失之浮,一失之躁」。这个浮躁,巧言乱德是失之在浮,听到人家花言巧语,给你一讚叹,你就飘飘然了,浮起来了。这一浮起来,就乱了你的德,你的骄傲就起来了,自以为是就起来了,办事、想问题就不可能周详,一下头脑发热,就会做错事情。这是因为浮,轻浮的缘故。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失之在躁,急躁、没有定力,所以不能忍耐。要修忍你才能得定,得了定你才能开智慧,所以忍很重要。这个忍,实际上要修放下的功夫。一般人都觉得提起才是功夫,什麽事情我们能担当,能够提得起来,对,这是个功夫;但是你能放下,更是功夫。你提得起,放不下,那完了,最后你非被压死不可,挑太重了,就倒下去了。放下什麽?放下那些烦恼。所以忍,不是憋在心里的,憋在心里是没放下,是心上真的都没有了,这叫忍。心平气和,这是真正的忍,这个功夫比提起的功夫更高。能提得起来的,凡夫都能做到,可是能放得下的,唯有圣贤才能做到。圣人跟凡夫不一样的,圣人比凡夫高的,不是在他提起的多,是在他放下,全部放下了。所以一切能放得下,他就一切能提得起来,什麽都能忍,那他就能够成就大事业。 



          本文摘录自《细讲论语》钟茂森博士讲述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