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讲座

细讲论语: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时间:2023-12-13 16:46   编辑:上善若水   点击: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根据《雪公讲要》,『疾』字跟病字是相同,跟前面讲的「病无能焉」那个病字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忧愁、忧虑的意思。『没世』就是过世之后。这里是讲,君子所忧虑的是自己过世之后没有名誉给人称扬,『名不称焉』,这是君子所忧的。《孝经》上也讲,孝道有三个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最开始的阶段,孝道是侍奉双亲、孝敬父母,这是自己一家里行孝。第二个层次事君,君王代表的是国家。现在不是君主了,是民主,那我们事君可以换成事民,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叫事君,为国家、为人民,你好好的工作,去效力。这是中等的层次。终于立身,这个终就是终极,最高的层次,是立身,是成圣成贤。《孝经》上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的终极,是你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能够得以显耀。像孔老夫子,他是扬名于后世,他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氏都被后人纪念、景仰,这是大孝,这是成圣成贤。所以《孝经》上也讲扬名于后世,跟这里讲的一样,这里是反过来讲,君子以不扬名于后世为忧。
 
我们有个疑问,君子是不是也好名?有名利心,他怎麽能称君子,他不是也要名?孔老夫子也要名,他觉得后世不称扬他的名声,他就觉得忧愁,是不是这意思?不是这意思。我们问他,何以能够后世扬名?要知道,后世能得以扬名的,这是你真正有实德,真实的德行,这是你真实的德行所招感的;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那你死了之后没人去记挂你。就像历史这麽多的皇帝,你能够记起他们名字的没几个,但是你们都能够知道孔老夫子、孟老夫子这些圣人,这是因为他们有实德。皇帝是扬名于现世,不是扬名于后世,当朝的皇帝,当然那个时候的人谁都知道,可是事后就没人知道了。孔老夫子《孝经》里面讲的扬名于后世,没有让你扬名于现世。如果你为了扬名于现世,你是有名闻利养的心,想现在赶紧出名,急功好利、有名利心,这个就不是君子。所以《孝经》里的话你得要仔细去读,不能随口滑过,就误会了圣人的存心,他教你扬名后世。这里也是,没世就是后世,身后自己的名声得以称扬。我们看看孔老夫子,他真正扬名是在汉朝,他自己身处在春秋,周朝末年。你看周朝的末年,春秋战国,春秋之后是战国,战国之后是秦统一了,秦完了之后才到汉,汉也到了汉武帝,董仲舒推举儒家做为国学,汉武帝接受了,独尊儒术,那个时候才真正扬名。夫子当年在世的时候也有诸子百家,不是他最有名,他真正最有名的时候是在汉朝,几百年后了,真的是扬名后世。你看一直到现在,两千多年,全世界没有人不知道孔子的,这是他真有百世之德,所以能扬名百世。扬名是果,因在哪里?因是自己真有德行、真有学问,我们要从因地上下手,不是只想着得那个名声。
 
俞曲园《群经平议》里面就说到,「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就是德行有大小,它所感召的名声也有大小,这个骗不了人。特别是身后,后世的名声完全是跟你的实德相应,如果在现世没有实德,而已经有了虚名,这个是君子以为疾,这才是君子所忧。你看《了凡四训》里面讲「名亦福也」,你出名也是福报,你出名就享福了,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德行,只享那个虚名,了凡先生讲得好,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为什麽?你福报享完,全部耗尽了,灾殃就来了,特别是奇祸。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那些特别是影艺界的人,他们的名声很大,可是我们仔细看一看,真正一直到老、到寿终正寝,能够得个好死的并不算很多,为什麽?福都享完了。我们推广传统文化的老师们引以为戒,传统文化也能出明星。所以我就很惧怕,现在也是虚名在外,人家听到你讲的,觉得听得挺有味道,就把你奉若圣贤了。自己是凡夫,被人误以为圣贤,那就麻烦了,多有奇祸!所以我都得小心点,谨慎点。当然这个我并不想要,自然它就是这样的一个机缘,我们自己要提起警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好好的修行,把自己德行提升上去。虽然名不副实,但也不能太不副实,还得要差不多,这个奇祸才能免得了。
 
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到,称字念去声,就是念「趁」。就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它就当作称名来讲,就是相不相称,名实相称才行。君子确实所忧愁的是名实不相称。我现在就是挺忧愁这个,名不副实,自己被人讚叹,真正自己要心里存敬畏,真的是没有实德,所以自己愈要谦虚,对人要恭敬,绝不敢为人师。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别人都称我老师,我实在不敢当。我跟大家都常常这麽讲,我上台不是以老师的身分来讲课,我是以学生的身分来讲课,台下坐的才是老师。我是做学生的,把我学习的体会、心得报告向老师们汇报,请老师们指正。有哪里讲错了,请多多批评指正,我是来讨教的。确实我也很感恩,真的有不少人给我赐教,纠正我讲课当中的不少错误。用这种心态还比较安全一点,否则真的要小心。所以君子就怕名实不相称,名过其实了就不好。下面蕅益大师说,「没世而实德不称,君子之名,真可疾矣!」这个称念第一声,当作称扬来讲,刚才我们讲了,这个意思也很好;当去声念「趁」,做相称来讲,也很好。蕅益大师讲这是念去声,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讲《论语》这一章,他也是主张念去声。先儒有两种说法,两种都很好,可以并存。没世而实德不称,这是空有其名,所以君子很忧虑。既然忧虑,就要真正提升实德,不要务虚名。名不副实多有奇祸,不光是指这一世,没世也一样,没世的奇祸可能到三恶道去受。所以一个人如果是没有实德,但是名声很高、讚誉很多,这种人可能死了以后到三恶道。所以君子之名,真可疾矣,这个可疾就是可忧。所以君子就希望低调,不希望出名,知道名利不是好东西,愈少、愈低调愈好。真正君子出名,都是实至名归,他的实德太厚了,所以包不住,被别人都知道了。你看近代的印光大师,一生都在深入经教,一直到七十岁才被当时的人发现,这位大德真了不起,跟他一谈论,他的见地全是纯正的,然后请他出来弘法。他只弘了十年,你看他的影响力远超过当代的其他大德。这是实至名归,厚积薄发,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你的学问功底愈厚,将来发出来的力量愈大。现在浅浅的就发了,发完之后没了,像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所以我们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真深入,你的基础愈深愈厚,你将来影响力就会愈大,真正让社会大众得的利益就愈大。


           本文摘录自《细讲论语》钟茂森博士博士讲述
赞 (0)

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

Q群: 218813922 QQ: 516104295